1. 四川彩照:100年前的「天府之國」生活,人們普遍穿草鞋嗎
1917年,成都新都縣的孝節牌坊。封建時代,失去丈夫的婦女不改嫁,繼續留在夫家伺候公婆,數十年如一日,官府就會樹立孝節牌坊,旌表這樣的婦女。清朝滅亡後,民國仍有立牌坊的行為。其實,這背後都是當事婦女不可言說的辛苦和心酸。
1917年,都江堰一戶人家廚房的一角。廚房是人間最有煙火氣的地方,也是清末民初那個亂世最讓人發愁的地方,很多底層百姓常常面臨無米下鍋的窘境。蒸屜、石臼、菜板、面盆……你見過哪些、用過哪些呢?我覺得跟現在農村的廚房差不了太多。
1917年,成都挑油筐的賣油翁。他瘦骨嶙峋,扁擔壓彎了他的腰,一個典型的底層勞動者的形象就是這樣,為了生存掙扎著。
1917年,遂州的索橋。木板稀疏地排列在繩索上,走在上面搖搖晃晃,低頭就能看到滾滾激流,難免讓人膽戰心驚。從此經過的感覺,大概和現在走玻璃棧道一樣刺激。
1917年,四川理縣,賣草鞋的商販。從本文所選的照片看出,男人們普遍穿這種簡單的草鞋,僅僅是防止磨腳、扎腳而已。在貧窮落後的時代,這種現象並不奇怪。我聽老人們說,他們小時候經常赤腳,沒錢買鞋。
2. 草鞋的簡介
草鞋,從原始人類到現在一直有人穿著。草鞋的編織材料各種各樣,有稻草,有麥秸,玉米秸,東北有烏拉草,鞋有系繩的,也有拖鞋。草鞋是中國山區居民自古以來的傳統勞動用鞋,穿著普遍,相沿成習。無論男女老幼,凡下地幹活,上山砍柴、伐木、采葯、狩獵等,不分晴雨都穿草鞋。草鞋既利水,又透氣,輕便,柔軟,防滑,而且十分廉價,還有按摩保健作用。特別是夏天走長路,穿上草鞋清爽涼快,軟硬適中,步履敏捷,兩腳生風,給人一種愜意感;雨天穿著它,既透水,又防滑;冬雪天內穿一雙棕襪子,外套滿耳子草鞋,既保暖,又防滑,如遇冰溜子上路,再套上鐵制的腳碼子,就方保無事。草鞋已成為中國山區人裝束的一個顯著民俗特點。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工農紅軍在陝北建立根據地,開展游擊戰,戰士們穿著草鞋,翻山越嶺,後擴軍北上抗日,「打雙草鞋送給郎,南征北戰打勝仗」、「腳穿草鞋跟黨走,刀山火海不回頭。」
草鞋在中國起源很早,歷史久遠,可算是中國人的一項重要發明。它最早的名字叫「扉」,相傳為黃帝的臣子不則所創造。由於以草作材料,非常經濟,平民百姓都能自備。漢代稱為「不借」,據《五總志》一書的解釋是:「不借,草履也,謂其所用,人人均有,不待假借,故名不借。」
古代穿草鞋相當普遍。據史料記載,貴為天子的漢文帝劉恆也曾「履不藉以視朝」。古代的俠客、隱士似乎以穿草鞋為時髦:「竹杖芝鞋輕勝馬,一蓑風雨任平生。」電視劇中的大俠也大抵是如此裝束,的確顯得十分飄逸、灑脫、超然。《三國演義》中的劉皇叔就是賣草鞋出身。說明草鞋在古代不僅平民百姓普遍穿用,連皇帝、俠客們也穿草鞋。從文獻和先後出土的西周遺址中的草鞋實物,以及漢墓陶俑腳上著草鞋的畫像證實,可確知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代就已出現了草鞋。
草鞋在中國社會生活中形成了一種文化,那就是草鞋文化。它體現了勤勞和智慧,表現了勇氣和奮斗,展示了中華民族一環又一環的團結在一起,堅不可摧;而現在它又寄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環保和資源的再利用。
草鞋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久的將來草鞋將會帶著這種文化綁在你的腳上,讓你享受這中華民族賜予的舒適和健康。
3. 古人穿的鞋子,為何前頭總是翹起來
眾所周知,最開始的鞋子是草鞋。穿草鞋腳容易受傷,於是慢慢改良,才有了這種前頭翹起來的鞋子。它被人們稱作翹頭履。為何要這樣設置呢?這種鞋主要有三個作用:一個是為了保護腳,使腳更舒服;另一個是為了裝飾,讓鞋看起來更美觀;最後是為了鞋子更耐穿。
最後就是古人還是比較講究它的結實性,耐用性。鞋翹跟鞋底是相連的,這樣就能延長鞋子的壽命。
這樣想來,還是很佩服古人的智慧。他們的奇思妙想可能是勝過我們的。長城,多麼宏偉的工程,古代人也很完美的完成了。
4. 草的材質很粗劣,為何古人要把它做成草鞋呢
我國原始社會的時候,社會生產力比較落後。人們為了避免雙腳直接跟地面接觸被地面上的石頭劃傷,或者蟲子叮咬。於是用草編織成鞋子穿,草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我國的原始社會。就有人說草鞋的鞋底那麼粗糙,為什麼還要用草做草鞋呢?其實用草做的草鞋軟硬適中,而且有按摩腳底的作用。夏天穿草鞋比較清涼透氣,雨天穿草鞋又可以防滑防水。自然受到群眾的普遍追崇。
雖然有人說草的材質比較粗糙,製作成的鞋子會比較硌腳。但是要知道草鞋沒有出現之前,人們都是直接踩在土地上的。所以草鞋要比土地稍微柔軟一點,而且還有按摩腳底的功效。除此之外草鞋比較透氣,既廉價又能保持清爽,所以也受到社會各界人士的廣泛喜歡。隨著時間的不斷發展,我國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草鞋文化。
5. 以前農村人穿的草鞋是用什麼草編的
草鞋在我國的歷史上可以說是很悠久的,最早可以追溯到黃帝時期,這種以草為原料製作的鞋子,價格低廉,製作簡單,在我國的歷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其實以前農村人編制草鞋所用的材料很簡單,主要是稻草、麥秸、玉米秸等等這些東西。當然了,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在我國的南方地區,由於氣候的原因,出現的植物種類很多,在南方地區的一些草鞋編制會使用當地獨有的草本植物。
如今改革開放那麼多年過去,人民的生活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的進步了,草鞋的使用已經漸漸的退出我們的生活,但是,在一些地方,草鞋仍然扮演著鄉村致富的重要角色。在這里的草鞋,它扮演的角色更多是工藝品,在一些“草鞋村”,村裡家家戶戶都做著編草鞋的營生 ,通過販賣草鞋,讓農民的腰包也鼓了起來。草鞋編織技藝正在申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這門手藝能更好地傳承下去。
6. 四川一老人在路邊賣草鞋,手上還扎著留置針,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據了解這名白發蒼蒼的老人無兒無女,由於沒有錢只能去賣草鞋,但現在穿草鞋的人實在太少了,老人編織了三雙草鞋,在路上坐了許久,也沒有人前來購買。女子看見後內心十分心酸,走過去便問老人:你家裡沒有人照顧你嗎?老人猶豫了一下,回答:是啊!看到老人手上還留著留置針更是心痛。
願天下所有老人都能夠被善待,看到老人的遭遇,我也想起自己外公外婆老年生活也是如此不堪。他們有兒有女,然而兒女並不孝,80多歲的奶奶因為摔了一跤,從此卧床不起,兒女知道了,也只是在過節的時候前來探望一下,平日里仍然需要外婆自力更生。不久外婆就去世了,留下無依無靠的外公獨自坐在老房子裡面。外公腦子不靈活,不能自己做飯吃,聽我母親說,外公最終是被餓死了。到了這個年齡,無人照顧,或許這是最好的結果,
7. 袁世凱的北洋軍(軍官和士兵)傳什麼樣軍裝,國民黨部隊(軍官和士兵)都穿什麼軍裝
袁世凱的北洋軍(軍官和士兵)穿藍灰色軍裝,大蓋帽。北洋軍軍裝與民國以後其他中國軍隊的軍裝很不一樣:軍帽是圓盤形,上綴有分別代表漢、滿、蒙、回、藏五個民族的紅、黃、藍、白、黑的五色五角軍徽(呵呵,後來覺得這個軍徽挺有男人氣的,只是花哨了一點);領章也不是常見的矩形的,而是紅色的、前面為三角形的;肩章也是豎向的,肩章上也有五角星;扣子有七粒,顯得多了一些(設計者沒有考慮到,官兵每天穿衣服的時候不覺得麻煩呀)。
國民革命軍的標准服制
國民革命軍的軍服沿用了北伐時期黃埔軍校學生軍的軍服樣式,以灰色棉布裁剪的中山裝為主,手持蘇制7.92毫米莫辛-納甘M1891式步槍,配大蓋帽、軍褲、皮帶和布綁腿,士兵足穿草鞋.軍官則配皮鞋。這種服裝在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基本上被沿用。中山裝式樣的上衣成為軍裝的基本制式,而大蓋帽由於不易製作,且不便於實戰,後改為布制野戰帽。
在抗戰初期。國民政府中央軍的夏常服主要以黃綠色為標准色,是由蔣介石聘請的德國顧問們建議使用的。讀已故歷史學家黃仁宇教授的文章可知,從1931年前後到1942年,這種顏色的夏季制服一直是國民政府中央軍主要採用的制服顏色,後來才換成土黃色的夏常服。除黃綠色軍服外,也有部分部隊在抗戰前後穿卡其色軍服(例如淞滬抗戰時期國民政府中央軍的第87師和第88師)。
在原地方軍閥部隊所屬的非嫡系雜牌軍中,北方部隊大多數以灰棉布制服為主,即使嫡系部隊也有不少穿灰布棉軍裝的。此外據文獻記載,兩廣部隊(李宗仁、白崇禧的桂軍,余漢謀的粵軍)穿著土黃色軍服。龍雲的滇軍則是藍綠色軍裝,這可能是受到法軍的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法軍就是穿著這種軍裝。
冬裝方面,無論中央軍還是雜牌部隊,都是以灰色棉布制服為主。所謂的灰色,實際是略帶淺藍色的灰色。在國外出版的大多相關書籍中,經常被描述成深藍色。這種誤解有可能是源於大戰後期來華美軍的回憶。當時的滇軍即穿著藍色棉製服,甚至還有一個師(陸軍暫編第19師,師長龍繩武)接受了美軍裝備。
國民革命軍的上衣以中山裝為標准,但各個時期均有不同變化,如上衣的衣領、口袋式樣以及布料色澤等。直到1936年1月20日。國民黨頒布《陸軍服制條例》後,才將所有軍服統一:上衣為中山裝,衣領較寬,胸口袋無褶襞,袋蓋中央有尖角,胸口袋上緣是平齊的,位於第二顆鈕扣處,其它方面則和以前相同。
8. 少數民族穿的是什麼衣服
1、蒙古族。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此外,女子纏紅、藍頭巾,穿皮靴,盛裝時戴冠、綴銀飾;男子纏紅、黃頭巾或戴藍、黑、褐色帽,穿高靿皮靴。
(8)穿草鞋的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為什麼中國少數民族的服裝都這么鮮艷華麗。
鮮艷華麗的少數民族服裝經常出現在於晚會舞台、旅遊景點和新聞聯播里。為什麼這些少數民族會穿得如此艷麗呢?其實,今天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並不會穿著華麗的民族服飾。
與漢族相仿,他們也更青睞適合當代生活節奏的現代時裝,在一些大城市尤其如此。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南寧市,壯族占其常住人口的一半,它的街頭與漢族聚居區並無明顯差別。
即便在少有的一些傳統民族服飾保留相對完整的地區,當地居民穿著的民族服裝也完全不會五彩斑斕。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見到了華麗的民族服裝,那多半是旅遊業從業人員穿著他們的工作服,當然,也可能是漢族遊客正在拍照。
是現代化的沖擊,讓少數民族放棄了華麗的傳統服飾嗎?恰恰相反,僅僅在幾十年前,大部分少數民族的日常服裝比今天還要樸素得多。
素色的棉麻和毛皮往往是民族服裝的主要原料,甚至樹皮、草繩也會被加以利用,像如今那樣占滿高對比度色盤、從頭到腳都是反光面料的民族服飾並不多見。如果生活在南方熱帶地區,一些族群的男性穿著甚至連能不能稱為「服裝」都不好說。
在上世紀50 年代一些南方民族地區的社會調查資料里我們就能看到一些這樣的記錄:……不論男女整天赤足,從不著鞋襪……平時上身赤裸,下身只蓋遮羞布……身披毯子,下身不穿褲,只用勺形的木頭或銅片遮住生殖器……族普遍穿上衣服還是近幾十年的事情……
那麼,這些樸素、粗獷的少數民族服飾又是怎樣變成今天我們所看到的華麗多彩的樣子的呢?
1、增添元素,便於識別。
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很多民族服飾,是50 年代中共開始系統地展開民族調查和民族識別之後,才逐漸形成的概念。
早年間,大眾對於中國境內不同族群具體形象的認知,大多還停留在「五族共和」的架構中。除了對藏族、蒙古族、滿族等幾個主要族群的形象和服飾多少有一些了解,對南方諸族群的認知基本是籠統的「百苗」印象。
50 年代,民族地區社會生活狀況調查展開後,許多邊遠地區原住民的日常著裝情況才首次被學者系統性地記錄下來。這些材料中記錄的民族服飾還多呈現出樸素、粗獷的特點,族群差異也不那麼突出。
但伴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不斷推進,界定不同民族獨有的文化特徵就成為一項重要的需求,你屬於一個少數民族,就應當擁有它的文化特徵,最好還直接把它穿在身上。因此,各族群或自發、或被動地,把特定的民族視覺符號,體現在了他們的傳統服裝上。
生活在甘川交界地區的白馬人在被認定為藏族後,其傳統服裝上開始出現越來越多的典型藏族服飾元素。
在民國時期與漢族穿著並無差別的北京回族,則是出於民族認同的心理,在八九十年代後開始穿著民族服飾。不過在穿著方式上也做出了一些創新,一些覺得佩戴頭巾過於麻煩的回族女性靈活地選擇戴上了原本屬於男性的小白帽。
2、也有部分民族服飾,是考慮到他們過上社會主義幸福生活,在原有傳統樣式上藝術設計增色。
每認定一個少數民族,他們身著民族服裝的形象,就被參與民族地區調研的美術工作者精心描繪,躍然紙上,進入大眾傳播的視野。
尤其是在1979 年之後,隨著55 個少數民族中的最後一個民族「基諾族」被認定,民族識別工作基本完成,一整套完整的少數民族服裝標准形象也通過報紙、宣傳畫、教科書、郵票等媒介形式逐漸深入人心。
不過,當時確立下來的民族服裝,盡管已經較少數民族早年的日常著裝「增色」不少,還是遠未達到今天民族服裝的絢麗程度。
3、登上舞台,多姿多彩。
少數民族服裝最終的華麗轉身,還需等到改革開放,中國人民富起來後。與今天相比,40 年前完成民族識別後的民族服裝,最大的不同在於它們仍是平時的生活與工作中需要穿上身的。
從80 年代末到90 年代開始,情況才開始變化,隨著民族地區與外界交流的不斷增加,少數民族大多不再花費大量精力去手工製作用於日常穿著的傳統民族服裝,而是選擇購買方便和簡潔實用的現代服裝,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勞作中,他們也多穿著買來的衣服。
到今天,除了一些生態環境極為特殊且自身文化延續性較強的民族地區以外,大部分地區的少數民族在日常生活中都已經完全改穿現代服裝,傳統的民族服裝徹底失去了最基本的實用功能。
民族服裝的意義,收縮到文藝演出等對外展示的場合中,而這樣的定位,對服裝的民族辨識度提出了更高需求。 對於舞台上的演員,很少有人喜歡過於質朴的著裝,為了演出效果,新時代的民族服裝越來越色彩豐富。
4、由於有機械化量產的通用民族服裝裝飾材料,華麗的民族服裝反而比昔日樸素的民族服裝更易製作、獲取。
因此,在功能需求和生產便利的雙重作用下,民族服裝最終變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絢麗多彩模樣。只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絢麗的民族服裝也只會出現在各種電視節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