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古代漢後男人圖片
擴展閱讀
鴨腳圖片大全 2024-04-23 18:14:16
特別嗨的圖片有哪些 2024-04-23 18:12:09
圖片怎麼改為動態圖 2024-04-23 18:11:31

古代漢後男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12-08 06:00:37

A. 漢朝時期的男子頭上的配飾叫什麼

漢朝時期男子頭上的配飾叫冠。漢代的冠是區分等級地位的基本標志之一,主要有冕冠、長冠、委貌冠、爵弁、通天冠、遠游冠、高山冠、進賢冠、法冠、武冠、建華冠、方山冠、術士冠、卻非冠、卻敵冠、樊噲冠等16種以上。

1、冕冠,是皇帝、公侯、卿大夫的祭服。冕綖長一尺二寸(合27.96厘米,漢尺一尺合0.233米),寬七寸(合16.31厘米),前圓後方,冕冠外面塗黑色,內用紅綠二色。

皇帝冕冠十二旒,系白玉珠,三公諸侯七旒,系青玉珠,卿大夫五旒,黑玉為珠。各以綬采色為組纓,旁垂黈纊。戴冕冠時穿冕服,與蔽膝、佩綬各按等級配套。用織成料製作,由陳留襄邑的服官監管生產。

2、長冠,漢高祖劉邦先前戴之,用竹皮編制,故稱劉氏冠,後定為公乘以上官員的祭服,又稱齋冠,形式與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木俑所戴鵲尾冠相似。配黑色絳緣領袖的衣服,絳色褲襪。

3、委貌冠,長七寸,高四寸,上小下大,形如復杯,以皂色絹制之,與玄端素裳相配。公卿諸侯、大夫於辟雍行大射禮時所服。執事者戴白鹿皮所做的皮弁,形式相同,是夏之毋追、殷之章甫、周之委貌的發展。

4、爵弁,廣八寸,長一尺六寸,前小後大,上用雀頭色之繒為之。與玄端素裳相配。祀天地五郊,明堂雲翹樂舞人所服。爵弁也是周代爵弁的發展。

5、通天冠,高九寸,正豎頂少邪,直下為鐵卷,梁前有山,展筒為述。百官月正朝賀時,天子戴之。山述就是在顏題上加飾一塊山坡形金板,金板上飾浮雕蟬紋。

B. 盤點歷史上十大最帥的皇帝 看看古代男神都長什麼樣

第十名 東吳大皇帝孫權

《三國志》里是這樣描述的: 孫權生得方頤大口,碧眼紫髯,說他眼睛是綠色的,頭發鬍子是紫色的。其實這是一種誇張的說法,主要是為了體現他有龍顏,異於常人!

孫權出生於東漢靈帝光和五年(182),是孫堅的第二個兒子。孫權出生時「方頤大口,目有精光」,當時還是下邳(今江蘇邳州)縣丞的孫堅見了十分驚異,認為有大貴之相。台灣學者黎東方先生在《細說三國》中的解說是:方頤,是方臉頰,大口,是大嘴巴,能吃四方;目有精光,是生命力十分充沛。《獻帝春秋》的記載是:「紫髯將軍,長上短下。」 「紫髯」,即兩腮長滿了紫黃的胡須。有人認為孫權有返祖現象,祖先有北方游牧民族的血統。《三國演義》中專門有一回:「小霸王怒斬於吉,碧眼兒坐領江東」。小霸王指的是孫策,碧眼兒說的就是孫權。演義中更是這樣描述孫權的,「方頤大口,碧眼紫髯」,乾脆把「目有精光」與「紫髯」聯在了一起,說成是「碧眼紫髯」,看起來就象是有白種人血統的混血兒似的,其實這種觀點不過是附會而己。至於「長上短下」,是軀體長,即上半身長;兩腿短,即下半身短。黎東方的解說是:站起來,矮;坐下去,高。只有不需要站著侍候人,而坐著由別人侍候的貴人才是如此。劉備到京口(今江蘇鎮江)去拜見孫權返回時,曾心有餘悸地對左右說:「孫車騎長上短下,其難為下,吾不可以再見之。」匆忙晝夜兼程地返回。也難怪劉備見了孫權會有如此忌憚,英雄忌人啊!這是孫權貴相的一種說法。

只可惜,幸福來得太容易,總讓人有一種不真實的感覺。一切都終止於慕容沖十二歲那年。公元370年,關中前秦後主苻堅,進犯關東前燕,虜獲了幽帝慕容瑋、其妹清河公主、其弟慕容沖。當時,因姐弟倆姿容出色,被苻堅相中,納為床帷,共事一君。據《晉書》記載:「初堅之滅燕,沖姐為清河公主,年十四,有殊色,堅納之,寵冠後庭。沖年十二,亦有龍陽之姿,又幸之。姐弟專寵,宮人莫進。長安城中民謠遂起:一雌復一雄,雙飛如紫宮。」

作為戰利品,十二歲的慕容沖和姐姐清河公主被充入長安的禁宮,誰說男人女相有福的,瞧人家慕容沖多倒霉,後來苻堅因為影響不好,把慕容沖放了出去,等他稍大,安排做了平陽(今山西臨汾)太守。十幾年後,淝水之戰,苻堅大敗。慕容沖結集鮮卑人,趁亂而起,馬踏關中,揮刀雪恥。幾個兄長相繼死後,他在阿房城繼位,做了燕國皇帝。可巧此處長滿了梧桐,翠竹。傳說中的鳳皇看到梧桐,常落下來休憩,用竹食填肚子。綠影婆娑的阿房真引來了個火鳳皇。於是歌謠傳曰:「鳳皇鳳皇止阿房」。桐竹紛披,玉面羅剎橫刀躍馬,真是花間喝道的場面,苻堅守不住長安,出逃,死在另一個叛臣羌族人姚萇手裡。強大的前秦毀於一旦。攻陷長安後慕容沖唆使部下搶遍全城,活脫脫一個強盜頭子。鮮卑人在長安拿夠了,撐足了,打著飽嗝,泛起了鄉愁,都嚷著要回家。東北華北的燕國故地,是叔父慕容垂的勢力范圍。慕容沖現在騎虎難下,一旦東歸,皇位必然受到威脅。他跟手下將領產生了意見分歧,被殺。過過皇帝的癮,死了也值。曇花一現,瞬間的絢爛,瞬間的消亡。有道是自古美人似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首。

最帥原因:沖年十二,亦有龍陽之姿,堅又幸之。

C. 清朝之前,漢族男子是什麼發型

關於漢族的男子發型,人們大多認為就是電視劇里那種束發於頭頂的簡單式樣,其實這也是一個太過簡單的概念,古代漢人的發型千種多樣,戰國時期,有結辯多股盤於腦後的,有分叉結辯纏於額前的,有單股結辯垂於帽下的……,如楚國人就喜歡在頭頂一側結辯,並由發帶固定在耳後的習慣,僅正式場合或貴族男子才端正的在頭頂置冠。這些發型從大量出土的陶器和岩刻,以及兵馬俑中可以看出端倪。

到了南北朝、隋、唐朝,男人們大多置紗冠、著璞頭,而把頭發挽在頭頂或腦後,有的結成兩個「總」(發髻)、有的結成一個總,有的還挽成一根細長的「發棍」彎曲置於額前,可謂無形不有,但有一點是肯定的,漢人沒有剃發的習慣,更沒有像電視劇里那樣披頭散發的「武俠式」發型,披頭是小孩子在未成年前的發型,成年人不僅以披發為不雅,甚至有身份的男子還使用油脂來固定發髻,使之不致垂落。

到了明代中期,成年男子結辯現象漸漸消失,一般勞動人民是將頭發在腦後挽成三股或兩股發髻,讀書人、秀才、官家貴族等一般都在頭頂結發髻,還要在頭上纏繞網巾來固定頭發。所以,漢族男子的發型有時代表著身份的高低。並非人人相同。

D. 古代四大美男復原圖 "天下第一美男"究竟什麼樣


中國古代有眾所知的四大美女,但對於四大美男,眾說紛紜,尚無定論。小說版本四大美男分別為:潘安、鄒忌、蘭陵王、衛玠,而把宋玉歸為了才子。





古代四大美男復原圖 個個才貌雙全





潘安——天下第一美男


人們常用「貌似潘安」來誇贊一個男人的美貌,潘安儼然成了千古美男的代言人,那麼他到底是個怎樣的人?他又美到什麼程度呢?


———「美姿儀」。潘安在當時已經擁有一大批死忠的「粉絲」了。《世說新語》中記載,潘安每次出去遊玩,都會有大批少女追著他。追著潘安的一批批少女又是給他獻花,又是給他獻果。潘安每次回家,都能夠滿載而歸,這就是「擲果盈車」這個典故的由來。


雖說有那麼多美女成天追著他,潘安卻一點都不為所動。在對待妻子這一點上,潘安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好丈夫。潘安的妻子出身名門望族,比潘安家的門第要高,兩人算不上門當戶對。因為潘安既是美男又是才子,潘安的妻子倒也願意下嫁給他。潘安對他老婆是痴情得很,非但老婆在世的時候絕不出去拈花惹草,老婆死後,他還念念不忘。在妻子過世了一年之後,他寫了三首《悼亡詩》。在中國文學史上,這三首《悼亡詩》是具有開創意義的。因為當時婦女的地位很低,在潘安的《悼亡詩》之前,幾乎沒有出現過懷念妻子的作品。潘安的文章也寫得很好,喜歡寫哀誄之文,可以說是個憂郁的美男作家。


潘安的長相是沒得說,也算得上是個感情專一的好丈夫,但他的人生道路卻並不像他的外貌一樣令人欣羨,反而帶有些悲劇色彩。他的政治道路還是很坎坷的,早年不被重用,後期投靠了賈南風和她的侄子賈謐為首的賈氏集團。那個時候正是賈氏集團呼風喚雨的時候。賈南風想廢掉太子,潘安不幸被攪入了這場陰謀之中。一次太子喝醉了酒,潘安就被安排寫了一篇祭神的文章,並讓太子抄寫。太子早已醉得神志不清,依葫蘆畫瓢地寫了一通。潘安拿到太子寫的文章以後,再勾勒幾筆,把它變成了一篇謀逆的文章,導致太子被廢,太子的生母被處死。雖不是策劃者,但潘安在這起陰謀中顯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雖然這次奸計得逞,潘安終也不得善果。八王之亂後,趙王司馬倫奪權成功,他立刻抓了潘安,並判了他一個滅三族。


縱觀潘安這一生,他集才情、美貌、專情和政治上的罪惡於一身,是個復雜矛盾的生命個體。如若後人只記得他的美貌,那無疑是把他簡單化了。在燦若星辰的芸芸美男當中,潘安能夠在千百年歲月的洗禮之後,仍然作為一個美男子的符號被現代人所熟知,他英俊的外表和橫溢的才華都是其流芳百世的原因。美男想不做曇花,內外兼修才是硬道理。王勃的《滕王閣序》中有「名灑潘江陸海雲爾」。自古潘安與陸機齊名。潘安詩歌名列鍾嶸《二十四詩品》上品,另外唐太宗親自為《晉書》陸機傳作序,則證明了陸機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今存的作品《寡婦賦》、《袁永逝文》、《悼亡詩》等名篇都以善敘哀情著稱,而潘安在西晉時期將賦這一文體發揚光大,其中他的《西征賦》、《閑居賦》、《籍田賦》、《滄海賦》、《秋興賦》、《芙蓉賦》、《射雉賦》等都是名垂千古的不朽之作。




蘭陵王——面具後的悲情王子


北朝時期的蘭陵王也是給後世留下無限遐想的美男之一。他有著成為傳奇所需要的一切必要條件,比如神秘的出身,比如驍勇善戰,比如他那充滿血腥和殺戮的家族,又比如盛年時的含冤而死。而這傳奇中最絢爛的一筆,無疑是他那攝人心魄的美貌。


關於蘭陵王,有一個十分著名的傳說——他相貌過於柔美,不足以威攝敵人,因此每每戴面具上戰場。洛陽之戰,北周攻擊洛陽一帶地區,圍城卻沒有攻下。段韶、斛律光與高長恭奉命前往救援。段韶利用謀略打敗北周軍隊,高長恭帶了500名騎兵沖進北周的軍隊,到達被圍的金墉(現今河南洛陽東北故城)城下,因為高長恭戴著面具,城中的人不確定其是敵軍還是我軍,高長恭摘下面具,露出一張美貌絕倫的臉,軍心振奮,於是大捷


但究其真實歷史,並未有蘭陵王因面貌過美而帶面具的記載。《北齊書》等史書記載:「邙山之敗,長恭為中軍,率五百騎再入周軍,遂至金墉之下,被圍甚急。城上人弗識,長恭免胄示之面,乃下弩手救之,於是大捷。」明確記載他戴的是頭盔不是面具。史書中的東魏北齊西魏都有「鐵面」裝備的軍人出現,也就是頭盔和鐵護面一體的,必須摘下頭盔才能露出臉的重騎兵防護裝備,並非後世所流傳的面具。盡管如此,蘭陵王的美貌卻是不容置疑、超凡脫俗的。《北齊書》、《北史》中說他「貌柔心壯,音容兼美」;《蘭陵忠武王碑》中說他「風調開爽,器彩韶澈」;《舊唐書·音樂志》中說他「才武而面美」;《隋唐嘉話》中說他是「白美類婦人」。


蘭陵王的父親是北齊神武帝高歡的長子文襄帝高澄,而母親卻連個姓氏也沒有,這使得他的身世變得撲朔迷離。《北齊書》中記載:「蘭陵武王長恭,一名孝瓘,文襄第四子也。」又記載文襄六男中:「文敬元皇後生河間王孝琬,宋氏生河南王孝瑜,王氏生廣寧王孝珩,蘭陵王長恭不得母氏姓,陳氏生安德王延宗,燕氏生漁陽王紹信。」


長恭貌柔心壯,音容兼美。為將躬勤細事,每得甘美,雖一瓜數果,必與將士共之。


蘭陵王半生戎馬,戰功赫赫。可這給他帶來榮耀的同時,也帶來了厄運。邙山大捷後,後主高緯問他:「入陣太深,失利悔無所及。」對曰:「家事親切,不覺遂然。」高緯猜忌擁有兵權的蘭陵王是否想取而代之,想把「國事」變成「家事」,開始有所忌諱。蘭陵王察覺皇上對他的敵意,便開始收受他人賄賂希望以此保全性命(愛財的人不愛權),後又聽從別人建議稱病對朝政退避三舍。可就是如此小心謹慎,蘭陵王依然沒有躲過被賜死的命運。武平四年(公元573年)五月的一天,後主高緯派使者看望皇兄高肅,送來的禮物竟是一杯毒酒。蘭陵王悲憤至極,對自己的愛妃鄭氏說:「我忠以事上,何辜於天,而遭鴆也!」鄭妃勸他說:「何不求見天顏?」天真的鄭妃以為可能只是兄弟之間的一場誤會,只要高肅向皇帝求情,就可能討回性命。而蘭陵王自己心裡明白,向後主高緯討個說法根本沒有用。年前,和自己一起出生入死的重臣老將斛律光,不也是無辜被引誘入宮、用弓弦殘忍勒死的嗎?萬念俱灰的蘭陵王,扔下一句「天顏何由可見」,遂將鴆酒一飲而盡,死前燒掉所有債券。




宋玉:大才子


宋玉,又名子淵,相傳他是屈原的學生。漢族,戰國時鄢(今襄樊宜城)人。生於屈原之後,或曰是屈原弟子。曾事楚頃襄王。好辭賦,為屈原之後辭賦家,與唐勒、景差齊名。相傳所作辭賦甚多,《漢書·卷三十·藝文志第十》錄有賦16篇,今多亡佚。流傳作品有《九辨》、《風賦》、《高唐賦》、《登徒子好色賦》等,但後3篇有人懷疑不是他所作。所謂「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典故皆他而來。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


古代的小說戲曲等文學作品當中,往往以美如宋玉、貌若潘安來形容男子的俊美。宋玉不但漂亮,而且才華卓越,讓許多女性心馳神往。


宋玉貌美之說流傳千古,但他到底怎麼個美法卻已是千古之謎,因為他連一張畫像都沒有留下。但我們可以從《登徒子好色賦》的記載中,意會一下宋玉是何等的美貌。根據《登徒子好色賦》的記載,登徒子跟楚王匯報說宋玉是個美男子,他能說會道,但是生性好色,所以千萬不要讓宋玉跑到後宮。聽了這話,宋玉自要反擊。他跑去跟楚王說,請您來做公證人,看一看到底是我好色還是登徒子好色?宋玉首先說,天下的美女莫過於楚國,楚國的美女又莫過於我的家鄉,家鄉的美女又莫過於我隔壁的一個鄰居———東鄰之女。我家隔壁這位美女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毛像鳥的羽毛那樣挺拔,肌膚像白雪,腰很細,牙很白。就是這樣一個絕代佳人趴在牆上,看了我三年,我也毫不動心,我難道也算得上是好色之徒嗎?相反登徒子不是個好東西。登徒子家有丑妻,他老婆一頭亂發,兩耳畸形,嘴唇外翻,牙齒凹凸不平,走路一瘸一瘸,再加上駝背,又滿身是疥瘡。登徒子卻很喜歡她,跟她一連生了五個孩子。你看只要是個女人,登徒子就會喜歡,所以他比我更好色。其實用當今的觀點來評判,登徒子不棄糟糠之妻是件值得稱贊的事情。但宋玉口才非凡,被他這樣一忽悠,楚王竟然給說暈了,判定登徒子是個好色之人。這一判竟然使登徒子從此以後就背上了好色的罵名,成了後世色狼的代名詞。


宋玉並非徒有其表,在文學史上,宋玉創造了好幾個第一。他是第一個寫悲秋的,也第一個寫女性的。他對女性經典性的描述,對後世曹植等人影響非常大。宋玉《神女賦》中的神女,體現了先秦女性美的觀念,她在漢民族集體意識中積淀為一個具有永久生命力的原型,從曹植一直到曹雪芹,每當文人慾表達女性的美艷時,總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回溯到這個原型。宋玉名篇《神女賦》和《高唐賦》把巫山的女神(巫山神女)的美貌描述得讓後人垂涎了幾千年。他留存下來的作品共16篇,其中《九辯》確信為他所作。


關於宋玉身世的記載並不多。只知道他出生於貧寒之家,為了謀求政治上的出路,曾經到過楚國的京城,在楚王的身邊做了文學侍從,據說也一度受到楚王的賞識。但宋玉實際上不善為官的,不合於時,最後還是離開了朝廷,重歸鄉野,帶著滿腔的遺憾走完了人生。




4, 衛玠:看死


出生地不詳,西晉人。生得「花一般嬌,粉一般嫩」,他常坐在白羊車上在洛陽的街上遊玩。遠遠望去,就恰似白玉雕的塑像,時人稱之「壁人」。


一年他到下都城遊玩,不料被無數艷麗女子爭相圍觀,使他一連幾天無法好好休息。這個體質孱弱的美少年終於累極而病,一病而亡。見《世說新語·容止》第十四:「衛從豫章至下都,人久聞其名,觀者如堵牆。先有羸疾,體不堪勞,遂成病而死。時人謂『看殺衛玠。」(這位帥哥大概是四大美男中死得最搞笑的一位。他是魏晉時期人士,長得極美,美如珠玉,粉絲多得可以組建一個正規師,這不是吹牛。有一次他一外出,就被「粉絲」們包圍了,「觀者如堵牆」,看他的人里三層外三層圍了個水泄不通。衛玠可能當場就暈過去了,回到家後不久就死了,這就是典故「看殺衛玠」的由來。這場由美麗導致的悲劇真是讓人嘆為觀止。可憐衛大帥哥就這么香消玉殞了,不能不令人扼腕。 )

E. 古代男子的發型究竟是怎麼樣子

古代男子的發型究竟是怎麼樣子?


然而,從明朝結束漢人統治地位之後,清朝的剃發令頒布下來,古代男子的發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從當初的風流倜儻,變成非常醜陋的發型,實在讓人遺憾。清朝男子的發型分為3個階段,分別是前期的鼠尾辮,中期的蛇尾辮,後期的牛尾辮。清朝發型准確來講應該是這樣的:沿發際線四周都要剃光,只留著中間地區的頭發,長得很長,編起麻花辮子。其中的含義為:削平四夷,定鼎中原。

F. 中國古代男子、女子的發型名稱

男子多是歇髻、戴著冠;女子發型有螺髻,如髻,鳳髻等。

男子發型各個朝代變化不大,女子的發型有百餘種,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通過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6)古代漢後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發型演變:

先秦至魏晉時期,婦人一般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後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後,辮稍回接辮根。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將頭發盤梳成頂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橫貫其中以固定之。

漢承秦制,所以漢朝女子的發型可能可以彌補一些秦的空白。漢代女子的發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發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飛天鬢,就是把頭發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後綰成圓環,高聳在上;靈蛇鬢據說是文昭皇後甄氏發明的,發髻就像蛇的身體一樣扭曲盤旋;雲鬢是魏晉南北朝婦女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發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裝發型

G. 古代男生的發飾叫什麼

1、冕冠

冕冠是中華官場禮服中搭配冕服的冠式,也是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冠式,始於周代,也稱「旒冠」,俗稱「平天冠」。與冕服、赤舄、佩綬、玉圭等同時在祭祀等大典時穿用。

冕:《說文》有解:「大夫以上冠也,邃延垂旒紞纊。」意思是帝王、王公、卿大夫在參加祭典等典禮活動時所戴的等級最高的禮冠。

冕冠主要由延、旒、帽卷、玉笄、武、纓、纊、紞等部分組成。周朝禮儀規定,戴冕冠者都要身著冕服,冕冠的基本樣式以及這套冕冠制度也一直被後代所沿用。唐代進行改制,使用二十四旒。明代滅亡以後,滿清剃發易服,冕冠也隨之被廢除,代之以朝冠。

2、幘

幘,又稱巾幘。古代中國男子包裹鬢發、遮掩發髻的巾帕。始見於漢代。

幘在古代,常在冠下,或單用。 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

幘在我國古代是文武百官平民百姓都可以戴的首服,只是為官的在商超行公時候要與冠配在一起用,單戴幘往往是家居時候。

先秦時幘只是武士的頭箍,系在前額防止頭發披散擋住視線妨礙戰事。之後演變為較寬並纏裹住頭。漢前稱幘,漢後由於種類增加而稱某某幘。照今看來,漢後的幘實為巾的一種特殊形式。

3、冠

冠是專門供貴族戴的帽子。在我國古代,人們把系在頭上的裝飾物稱為「頭衣」。漢代的時候,冠的種類非常多。

4、弁

弁是古時的一種官帽,通常配禮服用(吉禮之服用冕)。赤黑色布做叫爵弁,是文冠;白鹿皮做的叫皮弁,是武冠。後泛指帽子 。

5、簪

古代發飾,簪是由笄發展而來的,是古人用來綰定發髻或冠的長針。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後宮人搔頭皆用玉簪。

簪可用金屬,骨頭,玉石等製成,多加以珠寶裝飾。

H. 中國歷史上男人為什麼會開始留辮子這個辮子代表了什麼

留長辮子是從滿清入關後強制推行「剃發令」才形成的。

清軍於西元1644年入關時曾頒發「剃發令」。1645年6月15日多爾袞下令再次頒發「剃發令」,規定:「全國官民,京城內外限十日,直隸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發。」

滿族男人頭[發剃去前額和四周,留存頭發編]成辮子垂之腦後。清在關外時,漢族及其他各族人民投降歸順或被擄去的,都要以剃發作為標志。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進入北京後,即宣布京城內外軍民人等盡行剃發以示歸順,但遭到北京人民的強烈反對,不久被迫停止。

二年五月清兵進入南京,南明弘光政權滅亡,清廷乃於六月再次頒布剃發令。規定京城內外以10日為限,各省地方在接到命令後也以此為限,所有文武官民都要剃發,衣冠服飾也要遵從清制,違抗者殺無赦。

剃發令的頒布及強制執行加劇了清初的民族矛盾,遭到廣大漢族人民的反對,觸發了江南地區江陰、嘉定、蘇州等地的抗清斗爭。

此起彼伏的斗爭歷經37年之久,最終結果是滿族封建統治者取得勝利,漢族大部分生者都剃發結辮,改穿滿族衣冠;堅持不願改換衣冠者要麼被殺,要麼逃到海外,要麼遁入空門,帶發修行。

(8)古代漢後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清朝男人的辮子,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樣子。

1、順治是滿清入關第一位皇帝,那一時期,是對辮子要求最明確、最嚴格的時候。那一時期的辮子樣式,有個專門的叫法:「金錢鼠尾」,「只留一頂如錢大,作辮,謂之金錢鼠尾」。

也有人說,留的辮子細長,要能從銅錢孔中穿出,所以才那麼叫。總之就是腦門心留一小撮頭發,然後梳一條小辮兒。

2、到了清朝乾隆年間,忍了鼠尾巴一百多年的中國人對辮子做些改良,頭頂留的頭發有了一巴掌大,辮子也粗了許多。那時期外國人大量來華,對這種發型親切地稱為「豬尾巴」,甚至成為外國人對中國男人的主要印象。

3、到了清朝晚期——就是蘇乞兒生活的時代——發型又有變化,留的頭發更多了,男人們都以拖一根又粗又長的大辮子為榮,很多人形容為「牛尾巴」,如同一般「辮子戲」中表現的那樣。到那時候,經過兩三百年的熏陶,已經以辮子為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