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崑曲女人物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崑曲女人物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7 06:17:43

㈠ 當年崑曲界精心培養她9年,卻轉身卻踏進了娛樂圈,理由讓人感慨,她是誰

她就是李沁,無論是從長相、氣質還是觀眾緣都是非常好,這幾年作品更是一部接著一部,熱搜一直很高,演技令觀眾拍手稱好。

李沁

相信李沁多年的戲劇經驗,肯定會在娛樂圈迅速地走紅的。李沁雖然已經成為娛樂圈的有名演員,但她並不驕傲,更願意學習,期待她未來的發展。

㈡ 古代四大美女,是以什麼標准選出來的

說起古代四大美女,大家腦海中一定會浮現這四個名字:西施、貂蟬、王昭君、楊玉環。雖然現代沒有人見過她們的真實樣貌,但是也看過很多描繪她們美貌的故事,後世對這些故事也是百看不厭,廣為流傳。

不過為什麼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選出了這四大美女,怎麼不見選出十個八個美人呢,畢竟中國也不缺美女,而且每個時期人們的審美都不盡相同。

之前馬王堆古墓出土了一位丞相夫人,她的屍骨經過還原後也是一位絕代佳人。還有乾隆的一個妃子,據說是乾隆非常迷戀的香妃,經過科技復原頭像後,也符合現代審美中上的水平。

所以,中國從來不缺少美女,而且每個人的審美標准都不一樣,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所認為的美。



圖片:不僅美在皮囊的王昭君劇照

用網路上流行的話來說,這四大美女不僅僅有好看的皮囊,還有一顆有趣又美好的靈魂,所以被後世為其欽慕至今。

㈢ 求一個手拿扇子的花旦,就是京劇臉譜的女旦,有圖,求相關資料及意思!!謝謝各位

《貴妃醉酒》梅蘭芳的

㈣ 崑曲有哪些角色,崑曲的人物行當

昆劇行當
因為早期昆劇屬於南戲系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制,崑曲《西廂記》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早期作品《浣紗記》反映了昆劇初創時期的角色分行法,即除遵循南戲的七行之外,還借鑒了元雜劇的小末、小旦等設置法,更增設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凈五行,共十二行。

明末昆劇興盛期,明刊本《墨憨齋定本傳奇》中,將原以「貼」扮老年婦女改為「老旦」,亦系吸收了元雜劇之分行法。其他角色行當基本同於昆劇初創時期。清康熙時,昆劇角色行當還基本保持了「江湖十二角色」的體制。

乾隆年間,昆劇摺子戲最盛,表演藝術有了進一步提高,為刻畫人物而設的角色行當體制,也有了新的突破。《揚州畫舫錄》中有「江湖十二角色」之說,它們是:副末、老生、正生、老外、大面、二面、三面,謂之「男角色」;老旦、正旦、小旦、貼旦,謂之「女角色」;又有打諢一人,叫做「雜」。後來在南方昆劇中演變為以小生和旦角為主要角色,因之這兩門分得更為細致。小生行下分:大官生、小官生、巾生、鞋皮生(窮生)和雉尾生五類。旦行則下分:老旦、正旦、作旦(能扮演男孩子)、四旦(刺殺旦)五旦(閨門旦)和六旦(貼旦)六類。但各個昆劇支派有各自的門類。

昆劇的角色分工隨著表演藝術的發展,也越來越細致。嘉、道間,昆劇角色行當,將原有的「江湖十二角色」,與後來出現更細的分工相結合,在「生、旦、凈、末、丑」五大行當之下,又細分二十小行,稱作「二十個家門」。

在「生」這個家門中,又分為官生、巾生、鞋皮生、雉尾生,用以表演不同的角色人物。官生一行,扮長生殿演做了官的成年男子,其中由於年齡大小、身份高低不同又分大、小官生。例如《長生殿》的唐明皇、《太白醉寫》中的李白都由大官生扮演;《荊釵記》中的王十朋、《金雀記》中的潘岳都由小官生扮演。官生與巾生的表演有所不同:巾生飾演風流儒雅的年輕書生,清灑飄逸,歌唱要求真假嗓結合,假嗓成份較大,清脆悅耳;官生在表演上要灑脫大方,大官生更要富於氣派,在唱法上也是真假嗓結合,但真嗓落在比巾生用真嗓時更高的音域,以洪亮為美。

旦行也細分為老旦、正旦、作旦、四旦、五旦、六旦。但實踐中還有一個貼旦,共為七個家門。

正旦一般扮演身份比較貧寒的已婚女子,如《琵琶記》中的趙五娘,《金鎖記》中的竇娥,《貨郎擔》中的張三姑等。正旦在表演上側重朴實大方,在唱法上,咬字噴口都要有較大的力度,音色明亮、寬厚,音量也要求較大。正旦劇目頗豐富,所扮演各類人物性格均具鮮明特點,為演員提供了寬廣的表演空間。

此外,凈行分大面與白面,大面臉譜以紅、黑二色為主,故有「七紅、八黑、三和尚」之說;白面大多扮演反面人物,除眼紋外,全臉皆塗以白粉,通常又分成相貂白面、褶子白面、短衫白面等,白面有時也扮正面人物,或無所謂好壞的角色,有時也扮女角等。還有由白面行中析出的邋遢白面,除面塗白粉以外,在眼角、鼻窩等處,加上一些黑紋,故名。所扮者大多是下三流角色,又近於插科打諢式的人物。

末行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昆劇老生不分文武,如《寶劍記》的林沖,《麒麟閣》的秦瓊等。末腳所戴胡須也是從黑三到白滿,與老生同。

醜行又分為副(又稱「二面」)和丑兩個家門。其區別是副的面部白塊畫過兩邊眼梢,而丑只畫到眼的中部,副常穿褶子、宮衣、袍,而丑多穿短衣。

昆劇以前的南戲和元雜劇都沒有這樣的行當,由於「副」行的出現,昆劇把醜行的表演范圍,擴大到上層社會的衣冠縉紳之中。所扮演者大多是不正派的文人、奸臣、刁吏、惡訟師、幫閑篾片之類人物,這些角色的共同特點是奸刁刻毒,表裡不一,表演上多強調其冷的一面,稱之為「冷水二面」。醜行因其面部白塊較副為小,也稱「小花臉」,因其排列於二面之後,也稱「三花臉」,所扮大多是社會地位較低或滑稽可愛的角色,如《尋親記》的茶博士,《漁家樂》的萬家春。昆劇丑腳不分文武,有時扮演武功繁重的身段戲。

傳統昆劇職業班社,一般只需十八個演員,俗稱「十八頂網巾」,只有極少數大班社有二十七名演員。一般班社只要十個家門齊全,就可演出,其他角色可以由家門接近的演員來替代,這十個基本家門被稱為「十大庭柱」,他們是:凈、官生、巾生、老生、末、正旦、五旦、六旦、副、丑。其中最能決定演出質量的是:凈、老生、官生、正旦四個家門。

昆劇的各個行當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這些程式化的動作語言在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心理狀態、渲染戲劇性和增強感染力方面,形成了崑曲完整而獨特的表演體系。

㈤ 崑曲中的女一號一般是那類的旦角

那要看是什麼角色了,你可以與如下作對比……
老旦是年老婦人,用本嗓近似老生,和其他旦行不相通,如《荊釵記》的王母、《精忠記》的岳母、《牡丹亭》的杜母。正旦採用本嗓,咬字吐音比較用力,有「雌大面」之稱,大都是正直剛毅的婦人如《琵琶記》的趙五娘、《竇娥冤》的竇娥、《慈悲願》的殷氏。在正旦行當中有幾個特殊的角色,違反傳統,性情尖銳的婦人特別歸成一類,她們在服裝上有一特色,是把水袖翹起不用,故稱為翹袖旦,如《爛柯山》的崔氏、《獅吼記》的柳氏、《蝴蝶夢》的田氏。作旦是年幼的兒童,不分男女,作幼童打扮如《浣紗記》的伍子、《邯鄲夢》的番兒、《白兔記》的咬臍郎。其中咬臍郎頭帶插有雉尾的紫金冠因此也可以雉尾生應工。刺殺旦的著名戲碼有所謂的「三刺、三殺」。刺殺他人的「三刺」是《鐵冠圖.刺虎》的費貞娥、《漁家樂.刺梁》的鄔飛霞及《一捧雪.刺湯》的雪艷娘。被殺的「三殺」是《義俠記.殺嫂》的潘金蓮、《水滸記.殺惜》的閻婆惜及《翠屏山.殺山》的潘巧雲。刺殺旦並非武旦,除了刺殺時有些翻撲打鬥外,演唱時必須要能准確的表現人物的個性。閨門旦簡稱旦,嗓音講究寬而甜、腔要柔,柔中仍需有抑揚頓挫,實腔與虛腔要分明,發揮抑揚最重要的就是橄欖腔。閨門旦大都扮演美貌、含蓄又富感情的深閨少女或年輕婦人,如《牡丹亭》的杜麗娘、《玉簪記》的陳妙常、《長生殿》的楊貴妃。唱腔、白口及身段都必需在細膩莊重中表達出內心的情感。貼旦簡稱貼,穿坎肩彩褲,系腰巾,持團扇,不帶水袖。嗓音細而脆,演唱節奏較輕快,需注意行腔運氣、步法身段。貼旦大都扮演丫環或性格爽朗的少女,如《西廂記》的紅娘、《牡丹亭》的春香、《釧釵記》的芸香,天真活潑但不逾矩,這和京劇中的花旦有很大的差別。其他劇種的武旦只重開打,而崑曲的武旦唱念作打並重,要把動聽繁重的唱段、高難度的作功配合在精彩的開打之中。如《扈家莊》的扈三娘、《西遊記》的鐵扇公主。

㈥ 求崑曲《牡丹亭》杜麗娘的扮相,從服飾到衣冠盡量說的詳細些。急急急!

傳統京劇中的年輕女性都梳「大頭」:額前貼片子、腦後綰發髻,垂下三綹長發,兩小綹在胸前,一大綹在身後,叫做「線尾子」

梳大頭是一門高深技藝,得有專門的師傅來做。梳頭前要先化好妝。

妝面完成後,梳頭師傅出馬啦。第一道工序是勒頭,就是用長帶子緊緊吊起兩邊眉梢,顯得更加精神。

勒好頭,貼片子。「片子」就是臉周這一圈黑發,乃是真人頭發製成,分成一綹一綹,扮戲時候用榆樹膠泡開刮平,貼在臉周,起到修飾臉型的作用。

傳統大頭要貼七個「小彎」,額頭正中一個,兩邊各三個;兩個「大綹」,兩腮各一個。貼片子的位置和手法對扮相非常重要,啥樣臉型都可以通過貼片子調整成一張漂亮的鴨蛋臉。

貼完片子,還有一系列的美發工序:扣網子,插大簪,綰大發,打發髻,包水紗……滿頭烏絲完成!可以插戴頭面了。

嚴格說來,「頭面」包括頭上戴的一切,發網、大發、發簪等等那叫「軟頭面」;以下出現的首飾叫做「硬頭面」,通常也簡稱「頭面」。

頭面分「水鑽」「點翠」「銀釘」三種,根據不同身份佩戴。水鑽頭面主要是嬌俏少女或是小家碧玉戴,杜麗娘戴的這種就是,bling bling亮閃閃。

絹花,通常一枝兩朵,垂一串骨朵兒,戴在兩側耳邊,用以擋住耳朵。京劇中的旦角不可以露耳朵。

杜麗娘游園這一場,穿的是「帔」,屬於家居常服,大領對襟,胸前系帶。男帔的領子是平頭,下擺及足;女帔的領子是如意雲頭,下擺及膝,露出半截馬面裙。

不同身份人物所穿的花色也各各不同。杜麗娘作為還未出閣的嫻靜少女,穿淡雅的白色或淺粉色綉花帔。

㈦ 《崑曲600年》開頭那個女花旦是誰啊那叫一個漂亮!

魏春榮

㈧ 簡筆畫崑曲人物

人物杜麗娘柳夢梅杜寶陳最良春香杜母石道姑李全楊婆郭駝苗舜賓判官獄卒大花神男花神眾花神花郎四小鬼艄公通事金國大使

㈨ 崑曲都有哪些角色

崑曲屬於南戲系統,所以它繼承了南戲的角色行當體制,同時兼收北雜劇之長,以生、旦、凈、末、丑、外、貼七行為基礎角色,增設小生、小旦 、小末、小外、小凈五行,共十二行。

㈩ 昆劇的代表人物、名家都是誰

有俞振飛、周鳳林、姜善珍、韓世昌、岳美緹等。

1、俞振飛

俞振飛(1902年7月15日-1993年7月17日)著名昆劇表演藝術家,著名昆劇小生,著名昆劇演員,名遠威,字滌盫,號箴非,原籍江蘇松江(今屬上海市),生於蘇州義巷。

京劇、崑曲表演藝術家,工小生。1993年7月17日(農歷癸酉年五月廿八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

他擅長演出的劇目,崑曲有《牡丹亭》、《長生殿》、《太白醉寫》、《牆頭馬上》、《游園驚夢》、《琴挑》、《斷橋》等等;京劇有《群英會》、《奇雙會》、《玉堂春》、《春秋配》、《監酒令》等。

2、周鳳林

周鳳林,男,崑曲閨門旦、貼旦。兼長刺殺旦。字桐森。江蘇蘇州人。他是繼葛子香、談雅芳之後最負盛名的旦角演員。

在主持丹桂茶園時,與天仙茶園的老生演員汪雅芳一起,一時有「雄天仙,雌丹桂」之說。他是崑曲中難得的技藝比較全面的人才。

曾致力於排演崑曲小本戲,燈彩戲和連台本戲。在與小生周釗泉,二面姜善珍合作演出時,評論界譽他為「一等第一花旦」。

3、姜善珍

姜善珍,清同、光年間蘇州大雅班昆劇名伶。師承晚清昆班名副陳老四。清光緒三年(1877)初,隨蘇州大雅昆班赴上海豐樂園獻藝,即享盛名。

翌年八月起,與名旦周鳳林合演《打齋飯》、《描金鳳》等新戲,風靡一時。是年年底,改搭京班,隸上海天仙茶園,享有演中軸子、不演日場之優越待遇,但仍以插演昆劇為主。

光緒十七年(1891)九月,周鳳林接辦丹桂茶園後,姜亦應邀搭班,成為丹桂的台柱之一。他能戲頗多,表演風格冷雋、含蓄,刻畫人物,無不神態逼真、性格鮮明。

飾演《釵釧記·講書、落園》中韓時忠、《西廂記·游殿》中法聰、《鮫綃記·寫狀》中賈主文、《水滸記·借茶》中張文遠、《西樓記·拆書》中趙伯將、《燕子箋·狗洞》中鮮於佶。

《連環記·議劍、獻劍》中曹操、《風箏誤·前親》中戚友先、《躍鯉記·蘆林》中姜詩、《萬里圓·打差》中二海,以及時劇《借靴》中劉二等各路角色,均極著名,被當時的評論界譽為「一等第一副、丑」。

4、韓世昌

韓世昌(1897~1976) 中國北方崑曲演員,工旦。河北高陽人 。幼年搭慶長班從白雲亭、王益友學藝,初習武生,後改正旦、貼旦及小旦。

1917年在北京組榮慶社,拜吳梅、趙子敬為師,也曾師從吳畹卿。在音律、唱法及表演上日益精進。1928年東渡日本 ,在東京、京都、大阪等地演出,並觀摩能樂等日本古典劇藝 。

5、岳美緹

岳美緹,女,生於1941年,岳飛第二十七代孫,昆劇表演藝術家,上海昆劇團國家一級演員。上海戲曲學校首屆昆劇班畢業,工小生。

世界聞名的崑曲藝術表演家,上海昆劇團主要演員。曾赴世界各地參加藝術節及文化交流演出、講學、授藝。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昆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