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男人四大皆空圖片
擴展閱讀
艾薇玻尿酸1m是多少圖片 2025-07-21 01:56:18
洛匹那韋多少錢圖片 2025-07-21 01:48:38

男人四大皆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04 08:35:55

A. 「六根不凈,四大皆空。」是哪六根哪四大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

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也就是生理學上的神經官能。眼有視神經,耳有聽神經,鼻有嗅神經,舌有味神經,身有感觸神經,意有腦神經,這些都是心與物的媒介的根本,所以稱為六根。

四大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皆空是指道空、天空、地空、人空。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其實《道德經》裡面給出來標准答案。「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男人四大皆空圖片擴展閱讀

「四大皆空」是指世間的森羅萬象,無論有情、無情,動物或植物,大至宇宙、人生,小至一花一草,都是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和合而成。

「地」大,以堅硬為性,能支持萬物,如人的毛發齒爪、皮骨筋肉、腦髓等屬於地大。「水」大,以潮濕為性,能收攝萬物,如人的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便尿等屬於水大。

「火」大,以溫暖為性,能成熟萬物,如人的體溫暖氣等屬於火大。「風」大,以流動為性,能生長萬物,如人的一呼一吸屬於風大。

譬如:一朵花的綻放,一定要有肥沃的土「地」,適宜的「水」分,溫暖如「火」的陽光,以及流動的微「風」,倘缺少一大,便無法開花結果。人所以能生存,也是假四大和合而成,若是四大不調,必定生病,甚至四大分散,便離死亡不遠了。所謂緣聚則成,緣散則滅,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皆空」,意指萬物由眾緣所生,若缺少因緣和合,則不生萬物。四大皆空,不僅在眾緣離散時才說空,當人健康的時候,花正開放的時候,當體即空,了不可得,也就是宇宙萬有均無實體的真理。要說「有」,就是如實的「空性」。

B. 求四大皆空的圖片,要豎著的

四大皆空的圖片:

C. 出家人說的「四大皆空」是哪四大無圖片無關

「四大皆空」,空在哪四個大呢?不懂佛法的人,會脫口而出:「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 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麼,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則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 佛教所講的四大,也有小乘與大乘的不同。從大體上說,小乘佛教所說的四大,是指造成物質現象的基本因緣,稱為四大種,意思是說,地、水、火、風,是形成一切物質現象的種子,一切的物象,都是由於四大的調和分配完成;四大和諧,便會欣欣向榮,四大矛盾,便會歸於毀滅,物理現象是如此,生理現象也是如此,所以佛教徒把病人生病,稱為「四大違和」。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回生死了。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不是指的根本元素,而是指的物態的現象,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小乘佛教因為只空我而不空法,所以雖把物象看空,仍以為四大的極微質——「法」是實有的。不過,小乘佛教不是唯物論,而是多元論,因為佛教的空不僅空去四大,乃要空去五蘊;四大,只是五蘊中的一蘊而已。 五蘊是三界之內的生死法,空去五蘊,才能超出三界的生死之外。同時,我們由於五蘊的提出,證明佛教不是只講四大皆空,而是要進一步講五蘊皆空的。尤其重要的,佛教的重心,並不以四大為主,而是以識蘊為主,至於受、想、行的三蘊,也是識蘊的陪襯,乃是用來顯示精神界的功用之廣而且大的。

D. 男人和你說四大皆空

摘要 您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根據你的說的情況,根據不同的語境和說話人當時的語氣,該做出不同的回答,一般情況下,男人和你說四大皆空說明他已經進入空門,了無牽掛。

E. 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對「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漢語成語分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版)筆者認為,這些解釋均曲解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本義,容易誤導人們把「四大皆空」當作絕對的虛無,以至於有人把其作為及時行樂或消極處世的借口和依據,鑒此,本文特作如下解釋。
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四」是指地、水、火、風四物,也指堅、濕、暖、動四性。稱之為「大」,是因為它普遍存在於任何物體中,也就是說,「四大」是每個物體自身所固有的物性,而不是單指自然界的大地、河流、日光、風力。就人的身體而言,皮肉筋骨屬「地大」,汗血津液屬「水大」,體溫暖氣屬「火大」,呼吸運動屬「風大」。物質(佛法稱為色)由「四大」構成的觀念,反映了古代印度人對物質世界構成的基本認識,是人類對宇宙本體初期探索的結果,屬於一種樸素的唯物論思想,這樣的觀念和中國古代「五行」(金、木、水、火、土)學說相近似。佛教產生後,沿用了古印度固有的思想並加以深化,提出了「四大皆空」的思想。
「空」是佛法中一個最根本的哲學概念,深妙難解。過去和現在有許多人對之產生誤解,有的把「空」和「有」看作對立的兩個方面,在現實世界面前墜入常見;有的把「空」當作空洞無物,墜入虛無主義的斷見。要理解「空」字,先要知道這個字的來源,佛經是從梵文譯來的,「空」字也由之而來。在梵文里,Sungata(音:舜若多)的含義是 「性空」,玄奘法師簡譯為「空」。下面摘錄一段澹思先生《論空即是色》的文章的一段,他把這個空字的來源和意義說得很清楚:
「空、在梵文里叫做 Sunyata(音:舜若多),事實上, Sunyata 一語,不能簡稱為『空』,而應稱為『空性』。ta在此是一個接尾詞,Sunya是一個語根。當然我們可以把Sunya叫做空,但在『色即是空』這句話里的『空』,原文並不是Sunya而是,Sunyata。有此一接尾的ta字,在梵文里與只是Sunya一字,那就大有區別了。ta的意思有性質、實在、形態等義。空與空性是有著不同的意義的。……」
這段文字,把空與空性分析得很清楚。事實上,在筆者已找到的《心經》的七種譯本中,般若共利言譯作「五蘊性空」,而不是五蘊皆空;法月和知慧輪及施護都譯作「五蘊自性皆空」;法成譯作「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在藏譯梵文本中有「一切法皆性空」之句。可見這里的「空」應該按「性空」之意來理解,「空」是「性空」的省略字。千餘年來,深入民間,傳布最廣的,是玄奘的譯本,他譯的是「五蘊皆空」。當然,他這樣譯,一定有他的見解,當時也不會引起誤解,而且當時對「空」字的解釋也相當清楚,只是後來由於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字的意思也隨之改變,於是有人就依文解意,只就字的表面意思來理解,以致千載以來,引起了不少誤解。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匯》對「性空」的解釋是:「謂眾緣合成的一切事物,其性本空,沒有真實的自體可得。」這里所指的「性」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意義上的物性,而是指一種不依條件(緣)的獨立存在的「自性」(自體),「自性」的含義是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實在恆常的意義。我們只要冷靜推論反復思考就會發現:世界萬事萬物都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而產生的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宇宙萬物都是由各種條件(緣)而產生的,任何事物都是「緣生則生」、「緣闕則闕」,即產生該事物的條件具備了,該事物就產生而存在,條件不具備,就不能產生。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就叫作「無自性」,即「性空」。印度學者龍樹說:「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緣起,世界上沒有一件事物不是性空。」又說:「事物若有自性,何需依賴眾緣,若是眾緣和合,還有什麼自性?」人們通常認為,「有」是存在,「有」不是「空」,「空」是不存在,「空」不是「有」,因此「空」「有」對立。實際上「空」「有」不但不對立,而且是一體的,「有」中存在著空性,空性不會在「有」之外存在,也不必等「有」毀滅了才談空性。佛法是依「有」言「空」,「有」「空」一體,「有」「空」不二。可見佛法說的空,是「緣起性空」的空,是「因緣所生法」,本身「無自性」的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虛的頑空,也不是否定事物具有的作用及事物相續轉化的斷滅空。
《心經》中下列幾句話對於正確解釋「四大皆空」有很大幫助。「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是說:「色」(指一切物質)並不是與「空」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東西,「空」也並不是與「色」截然不同的另外一種情況。「色」與「空」是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色」指事物本身存在的現象,「空」指事物的性質。從色(物質)本身來說,它是一個存在,但從它的根本性質來說,它是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由多種因素組合的一種現象,並不存在不依條件的絕對單一獨立的「自性」,因此色本身就是無自性的空。具有空這種性質的物質就是色。這里的「空」指的就是「自性空」,並非否定色的存在的空,「自性空」是一切因緣和合之物的永恆不變的性質。所以宗喀巴說「什麼東西依靠條件,什麼東西就是空。」「空即是色」這句話還說明,空的概念是以存在為前提的,龜毛兔角之類本來沒有的東西,說它空與不空毫無意義。「色不異空、「色即是空」,是因緣所生之法(法指宇宙萬有),是「自性空」;而「空不異色」、「空即是色」,是因緣所生之法,是有形相有作用,是「假名有」。由自性空到假名有,是要人們不著空有兩邊,而求合乎中道。
佛法講「四大皆空」的用意是要人們認清宇宙人生的真相,以解除身心的束縛,獲得解脫和自在。能積極進取、淡泊名利、樂於助人、不圖回報,既利於社會,又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有些人因不了解「有」的空性本質,過分執著「有」,把「有」當作一種永恆不變的存在,這是一種貪欲的人生,一個人對「有」看得太重,貪得無厭,欲壑難填,那麼他就會煩惱痛苦。佛法就用「四大皆空」(即「萬有性空」)來破除他們對世間假「有」的常見。世間還有一些人,他們雖能看出「有」的「性空」本質,但因不了解緣起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轉變不空),不了解整個宇宙人生皆是具有互相影響、互相聯系、互相依賴和互相作用的剎那生滅的相續相的更高深的道理,認為世界一切萬物既然是「性空」的,那麼生存還有什麼意義呢?於是他們中有的人不顧家庭倫理、社會道德,放縱自己、為所欲為、害人害己害社會;還有的人則是消極厭世、頹廢悲觀。這兩種人生態度才是虛無主義。佛法就以「性空妙有」、「相續不空」來破除他們執著「空」的斷見。
佛法是用「四大皆空」來破除迷界的舊執著——盲目貪婪、極端自私的人生態度,用「相續不空」來建立悟界的新觀念——積極奉獻、造福人類的人生觀。
據此,筆者認為「四大皆空」的正確解釋應為:佛教用語, 「空」的含義是「性空」。佛法認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它的存在必須依賴於眾多的條件。緣生的事物不能離緣而存在,這叫作「無自性」,即「性空」。2、緣起性空事物的作用不空,相續不空。
下面摘錄的是《佛學大詞典》對「四大皆空」的解釋:「佛教主張世界萬物與人之身體皆由地、水、火、風之四大和合而成,皆為妄相,若能了悟此四大本質亦為空假,終將歸於空寂,而非『恆常不變』者,則亦可體悟萬物皆無實體之諦理。又一般世人形容看破名利、世事,亦稱四大皆空。」 要說明的是,這個解釋用了很多的佛學名詞,一般讀者要看懂這「言含萬象、字括千義」的話是有些困難的,如果依文解意,有可能產生新的誤解。
最後摘錄一段中國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長吳立民先生《論聲明與修行的關系》的論文中的內容,可以使讀者更容易理解「性空」的含義:
佛法認為凡是緣生的事物,就必然具備下列三個特點:1、緣生事物不可能離緣而存在,也就是沒有脫離它的產生條件(緣)的獨立自主性,這就叫無自性,佛法謂為無我。2、緣生事物都是隨緣運動著變化著的,不可能脫離它產生條件的變化而保持不變性,這就叫無永恆性,佛法謂為無常。3、凡是緣生事物都必然隨著它產生條件的規律,回歸到它應該回歸的地方去,也就是按照它自身規律而成住壞空、生住異滅和生老病死,這叫做寂滅性,佛法謂為寂靜。概括緣生事物這三個特點,就是佛教小乘的三法印:1、一切無我;2、諸法無常;3、涅盤寂靜。……佛教發展至大乘,將無我、無常、寂滅歸為空性,即無自性、無永恆性、寂滅性,均是萬有實相空性之表現。故將三法印演進而為一法印,即一實相印。這一實相,就是性空。以是空性,成就萬有一切。所謂「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故,一切法不成。」但是不能執空,以為真有一個空,則又是自性不空了。所以「若有不空法,則應有空法;實無不空法,何得有空法?」「大聖說空法,為離諸見故,若人見有空,諸佛所不化。」所以「空不空」的般若實相,就是萬事萬物的本體,也就是萬事萬物的本來面目,這就是般若。唯是般若,空而不空,不空而空,謂為空不空。這就是佛法。……說它勝義有,它又自性空;說它畢竟空,它又方便有。如此不可究竟,無第一因,才正是佛法之真實,才正是佛法之圓滿,才正是佛法之具足。這就是「空不空」的般若和般若的「空不空」。

F. 「四大皆空」是什麼意思

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印度古代認為地、水、火、風是組成宇宙的四種元素,佛教稱為四大。)

佛教中的「四大」主要指佛教術語。指地、水、火、風為四種構成物質的基本元素。謂地、水、火、風四種物體均能保持各自的形態,不相紊亂。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

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則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

(6)男人四大皆空圖片擴展閱讀:

小乘佛教觀察四大種的目的,是在使人看空我們這個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為實在的我,不因執取色身為我而造種種生死之業,一旦把我看空,便會進入小乘的涅槃境界,不再輪回生死。

大乘佛教所說的「四大」則是指物態的現象,並非根本元素。是假非實,是幻非實,對於物象的形成而言僅是增上緣而非根本法,雖然也承認「四大」為物象的種子,但不以為「四大」是物象的真實面貌。

而「四大皆空」也有指地、火、風、水四種毀滅世界的方式。使之空無一物,即非常直觀的告訴世人現存的物質也是會被「四大」所空,也就是指宇宙萬有均無實體的真理。

G. 什麼是「四大皆空」「色即是空」

對「四大皆空」的解釋常見的有:1、「佛教用語,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5月增補本)2、「指宇宙間的一切,包括人身在內都是虛幻的。(《漢語成語大詞典》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版)」3、「謂世間萬事皆虛,並不存在。」(《成語俗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年1月版)4、「佛教用語。泛指世界上一切都是空虛的。是虛無主義的反映。」(《漢語成語分類詞典》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8月版)筆者認為,這些解釋均曲解了佛法「緣起性空」的本義,容易誤導人們把「四大皆空」當作絕對的虛無,以至於有人把其作為及時行樂或消極處世的借口和依據

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眼、耳、鼻、舌、身、意,從心理與物理的媒介功能上說,稱為六根 是正確的,

§四大皆空怎麼講?

『四大皆空』,空去那四個大呢?

四大皆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不懂佛法的人,他會脫口而出地告訴你:『空了酒、色、財、氣,就是四大皆空嘛!』

其實,這與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根本是牛頭不對馬嘴。因為佛教所講的四大,是指『地、水、火、風』的四大物質因素。

四大的觀念,也不是佛教發明的,這是人類對於宇宙本體的初期探索而得的結果,在東西方的哲學思想史上,幾乎有著同樣的趨勢。比如中國書經所記的『水、火、金、木、土』五行;印度古吠陀本集所說的世界形成,是基於『地、水、風、火、空』的五種自然因素;希臘古哲學家恩比多克里斯(Empedocles),也曾提出『氣、水、土、火』為宇宙間不變的四大元素。

總之,不論五行也好,五大也好,四大也好,都是指的物理界的基本元素,如果僅限於此而膠著於此,那麼,發展的結果,便是唯物論者,所以,這些思想,也是唯物論的先驅。

佛教講四大皆空,是沿用著印度固有的思想而再加以深刻化及佛教化的,因為地、水、火、風的四大元素,是宇宙物理的,比如山嶽土地屬於地大,海洋河川屬於水大,陽光炎熱屬於火大,空間氣流屬於風大。如把它們化為人體生理的,比如毛發骨肉屬於地大,血液分泌屬於水大,體溫屬於火大,呼吸屬於風大;若從四大的物性上說,堅硬屬於地大,濕潤屬於水大,溫暖屬於火大,流動屬於風大。但是,不論如何地分析四大,四大終屬於物質界而無法概括精神界的。所以唯物論者以四大為宇宙的根源,佛教則絕不同意這樣的說法。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出自心經的兩句話,也稱得上是佛語中流傳最廣的兩句話。很多人甚至是小孩子都會念叨這兩句。但對其真正的意思,理解的人實在不多。

《心經》記載了觀自在菩薩的修行歷程,是佛經里比較短但個人覺得非常重要的一部。它就像一部成佛心法,主要講解了心的修行法。從心去看破一切,那就做到真正成佛了,而且是最直接最純粹地成佛。從這一點也可以看出,觀自在菩薩其實早已經成佛。

那麼到底什麼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呢?

色,就是物質。佛教中說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質為主導的世界。比如我們的世界就屬於有色界。空,就是能量。佛教中也說存在無色界,即以能量為主導的世界。這樣的世界我雖然沒有見過,但卻也不難想像。一個能量團就相當於我們物質世界的一個物體。那裡的萬物都是由虛空的能量射線組成的。古代神話傳說中很多仙人能漂浮空中,穿透牆壁,估計是無色界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字面理解起來,就是物質等同於能量,能量即是物質。這一點愛因斯坦也已經證明。質能公式E=mc^2表明能量和物質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我們要看破實體,不要執著於實體。我們凡人往往覺得實體踏實,好用。可其實還有更自在更好用的能量虛體呢!舉個例子,我們都認為櫃子好用,可以儲藏文件。但看看今天的硬碟,那裡的虛擬空間不是可以儲藏更多的文件嗎?而且更小更保險。當然,也不要執著於能量虛體,否則會停滯在仙人這一境界上。雖然已經十分了不起,但不是修佛的最終目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告訴我們是實體也好,能量虛體也好,都不要執著,都無所謂。這樣才能達到一個新的境界,更接近於觀自在菩薩的境界。

從深層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什麼意思呢?以下是我的一點個人體會,非常淺薄,願大家指正!

地上有一張一百元大鈔,你看見了撿不撿。其實撿與不撿是完全一樣的。你撿了,看似你得到了一百元,其實你一生應有的財富中減少了一百元。你命中註定的財富與你不撿還是一樣的。有的人非常執著賺大錢,其實賺大錢即過度透支你命中註定的財富,今生富貴則一定會有一世貧困(當然賺了錢能舍掉的除外)。看似相反的一對事物,其實是不可能分開獨立存在的。

從上可得,有為無為的結果其實是一樣。你去害一個人,一定會有一個被人害的結果;你去幫一個人,也肯定存在得到別人幫助的福報。相互一抵消,就跟沒做一樣。當然,在這里還得說明一點,雖然有為無為結果是一樣的,但並不是讓我們什麼都不去做。無為是指既不造善業,也不造惡業。而什麼都不做並不代表不造業。而且,我們為了消業,必須多為善事,多造善業。當你從心裡真正不執著得到造善業的福報,也不怕惡業帶來的惡果時,你離佛菩薩又進了一步。

有人會說,撿錢與不撿,貧窮與富貴說不定都是你的臆斷,你能證明嗎?在這里必須說明一點,很多佛理都是要靠自己努力修習,不斷守戒,慢慢地證得的。光別人告訴你你也的確不信。就好像告訴你有的足球運動員可以把球精確定位到60米外一枚硬幣,你信不信?如果你不踢足球或從不接觸足球,那你是不會信的;但如果你真正去練習去深入了,你就會認為沒什麼不可能的。佛法也是一樣。而且我們的祖先留下很多明言警句,如不義之財不可貪,路不拾遺等。這些都是祖先們的經驗總結,一定有某些道理在裡面。「先苦後甜」、「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這不就是財富和貧窮分不開的最好的現世證明嗎?佛說萬物都有佛性,現實生活中其實有很多類似或接近佛理的諺語,就看我們怎麼去看它了,換言之,就是我們的心量如何了。

我們看清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就可以以此作為我們的生活准則。

1、 不要再生貪有心。因為得到什麼一定以失去什麼為代價。你想得到的越多,失去得也越多。光有得沒有失是不可能的。對於我們凡人來說,世間萬物都要靠自己爭取,得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有些東西爭取了仍得不到也沒辦法。信奉什麼「為了結果,不擇手段」,用不正當手段去獲取一些本不屬於自己的東西,不但得到等於白得,危害了別人還造了惡業,以後就得承受相應的惡報,多不合算!

2、 不要再生悲傷心。我們凡人往往感情多變,一不如意,就心生難過。其實大可不必如此。一件壞事已經發生,再難過也是無濟於事。而且有所失必有所得,劉少奇不也講過「吃虧就是佔便宜」嗎?明白了這個道理,就知道遇一切事都要保持平靜,心不動。遇好事不喜,遇壞事不悲,這才是佛菩薩的智慧。《黃帝內經》中也說喜傷心、恐傷腎、悲傷肺、怒傷肝。可見從生理角度講,心動不如不動。

3、 對於很多學佛的人來說,很多專心於戒,這當然是非常好的。以致於很多人某一天破了戒就十分在意,認為自己水平不夠,信心大減。其實吃了就吃了,這也是前世惡緣所致,承受個惡果也沒什麼大不了的。只要不是自己主動想吃,把戒與破戒看破,不執著於相,境界反而會提高得越快(當然,破戒越多可能得到的福報也越少)。像我學佛,偶爾同學請客也會吃點肉,但我知道我其實已經戒掉了葷,因為我不會去主動吃葷。但至於戒淫,表面上看我守得不錯,其實我內心還是有點嚮往的,所以我知道自己還沒戒掉淫。一切唯心,色即失空,空即是色。

現在的人注重科學,信仰唯物。所以很多人都武斷地認為佛教是迷信(包括很多從沒看過一本佛經的人)。其實,佛教是一種教育,是一種智慧。佛理之中很多道理對於我們處世做人都是有幫助的。也有人講佛教消極。佛法的根本是因果,造如是因得如是果,你想得金榜題名的果,就得種勤奮好學的因;你想得左右逢源的果,就得種慈悲待人的因。哪裡有什麼消極?只是佛菩薩可憐我們受輪回之苦,希望我們超脫三界,所以叫我們看清福報,專心成佛而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義遠不如此,希望我所說的能給看到的人一點啟發,一點開悟。

H. 為什麼說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空就是色

原因:

色,就是物質。佛教中說存在有色界,即以物質為主導的世界。比如我們的世界就屬於有色界。空,就是能量。佛教中也說存在無色界,即以能量為主導的世界。

這樣的世界我雖然沒有見過,但卻也不難想像。一個能量團就相當於我們物質世界的一個物體。那裡的萬物都是由虛空的能量射線組成的。古代神話傳說中很多仙人能漂浮空中,穿透牆壁,估計是無色界的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從字面理解起來,就是物質等同於能量,能量即是物質。這一點愛因斯坦也已經證明。質能公式E=mc^2表明能量和物質可以相互轉化。所以,我們要看破實體,不要執著於實體。

(8)男人四大皆空圖片擴展閱讀

佛學常見詞彙 色是指一切有形的物質,這些物質都是因緣和合而生的,其當體即空,故說色即是空。

補充解釋:色,外在、表面、現象。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意思是指表象為空,外在為空。進一步解釋,外在為空,表象為空,內在為本,實質為本,看人看事物遇到迷茫迷惑時,去看本質看內容,從而不被表面與現象所迷惑所困擾,看人看本質,看問題看本質。

心經的內涵與本質說的是哲學,即般若(智慧)。

從本源上說

色、空從本源上說,是一體的。色是空性「因緣和合」而產生或幻化而出;一切色都是通過一定的「因緣和合」而從空性中產生或幻化出來;也就是說,色是空性在一定因緣條件下的表徵或表象或表相。色來自空;一切色都有空性。

而空性則是色的本源或本質。一切色都可以回歸其本性,也就是回歸到空性。當色(或有情眾生)回歸到空性或本源,也就是成佛了。

I. 女生說四大皆空什麼意思

女生說四大皆空的意思是對生活沒有想法。

四大皆空的經典句子:

1.失業數年,吃盡用盡,我已經是四大皆空,一貧如洗了。

2.失業數年,我已經是四大皆空、一貧如洗了。

3.如今男人四大皆空:被工作掏空了腦袋,被煙酒掏空了腸胃,被朋友掏空了時間,被雄性激素掏空了身體。男性健康日,做男人,就應該對自己好一點。

4.求婚寶典:一心一意,兩情相悅,三寸不爛之舌,四大皆空,五福臨門,六六大順,七心不換,八輩相愛,久久天長,十全十美的求婚!美好的愛情,是由你細心的呵護!

5.四大皆空,色即是空,眼裡全是,胭脂花紅,醉在花叢,笑是心痛,誰來和我,深情相擁?為你心動,為你吟頌,一曲高歌,訴盡情衷!來時洶涌,去時想通,人生不過,一場好夢!

6.沒有你的日子,我可是一無是處二心兩意三省吾身四大皆空五月飛霜六神無主七竅生煙八面來風九九回腸十分難過啊!今天1.25,一定一定「要愛我」啊。

J. 帶字圖片 放下執念四大皆空

這是釋家的,您信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