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文山苗族男人圖片
擴展閱讀
幫我搜索小猴子的圖片 2025-05-15 13:17:28

文山苗族男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30 20:37:10

1. 苗族穿什麼衣服

苗族服飾

苗族服飾式樣繁多,色彩艷麗。《後漢書》中就有五溪。五溪:今湘西及貴州、四川、湖北交界處,因此地有五條溪流而得名。

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甫也有「五溪衣裳共雲天」的著名詩句。苗族婦女的服裝有百多種樣式,堪稱中國民族服裝之最。較有代表性的傳統「盛裝」,僅插在發髻上的頭飾就有幾十種 。

苗族婦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領、對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長可抵足,飄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動人。便裝時則多在頭上包頭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長褲,鑲綉花邊,系一幅綉花圍腰,再加少許精緻銀飾襯托。

苗族男子的裝束比較簡單,上裝多為對襟短衣或右衽長衫,肩披織有幾何圖案的羊毛氈,頭纏青色包頭,小腿上纏裹綁腿 。

(1)文山苗族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的分布

中國苗族世居地分布於湘鄂黔渝交界的武陵山區及其毗鄰的黔東南的苗嶺、月亮山,黔南的大、小麻山,廣西的大苗山,滇黔川渝烏蒙山等。省份分布包括貴州、湖南、雲南、重慶、廣西、湖北、四川以及海南8個省區,居於這8省區的苗族達到8,653,417人,占苗族人口的96.73%。

苗族人口過百萬的有三個省份,其中貴州有苗族4,299,954人,占苗族人口的48.07%,占貴州少數民族人口的32.24%,佔全省人口的12.2%,為僅次於漢族的第二大民族。

湖南為苗族人口第二大省份,湖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21.48%,占湖南少數民族人口的29.97%,佔全省人口的3.04%,為僅次於漢族、土家族的第三大人口。

雲南為苗族人口第三大省份,雲南苗族占苗族人口的11.67%,占雲南少數民族人口的7.37%,佔全省人口的2.46%,次於漢、彝、白、壯、哈尼、傣的第七大人口。

重慶是苗族人口第四大省級行政區,集中居住於東南部的秀山、黔江、酉陽、彭水四縣,重慶的苗族大多與土家族雜居,占重慶少數民族的46%。隨著工作就業帶來的遷徙流動,廣東、浙江與江蘇3省有196,270苗族人,占苗族的2.19%,這類人口以雜居為主。

其餘1.07%的苗族人散居於其餘20個省份(含現役軍人)。

中國有135個世居苗族人口過1萬的縣市區,其中有58個苗族人口超過5萬,24個苗族人口超過10萬,5個苗族人口超過20萬,(貴州)凱里、(重慶)彭水、(湖南)麻陽為苗族聚居最集中的3個縣市,松桃、沅陵、花垣、鳳凰、綏寧5縣聚居的苗族占苗族人口比例均超過2%。

宗教和文化

苗族人多信仰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其信仰系統極為復雜,每族不同。苗族的宗教一個特點是具有大量繁雜的宗教儀式、神秘主義、密儀、密軌、傳說、太陽歷法、咒語、草葯。

可以說人類早期曾經有過的各種神秘宗教儀式,在苗族的傳統風俗里基本佔全了。而在苗族自身的文化里,這些宗教儀軌只是為敬祖、驅鬼、拜天、婚嫁等淳樸的生活目的服務。

苗族風俗不僅繁復,並且可以在艱難生存條件下自成體系,維護族內生活秩序的習慣法非常完備,各種生活矛盾的解決方案都可以在苗族習慣法里找到。

並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可以口舌相傳,長期維持一個小規模族群的穩定,這也是他們長期隱居山林而能保持風俗的原因。

同時為了維護這些風俗並做到世代傳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金錢和時間的,譬如一身苗族姑娘的服飾費用就相當昂貴,更不用說那些耗費的宗教儀式了,它們對苗族這樣以原始農業生產為主要生存手段的部族幫助並不多。

這些特點,也使得苗族至今成為最貧窮的幾個少數民族之一,但是它居然能存在下來而不解體,且人口數量還是不少,類似的瑤族和畲族的情況就遠不如苗族。

如果不是得到持續的外部經濟支持,那苗族的風俗系統則是非常完美的,這也很難解釋它們是自然形成的。

19世紀無數歐洲人進入苗疆,對苗族的風俗發生了極大興趣,進行大力研究。

苗族的信仰里除了有善神,也有很多惡靈的存在,很多傳說中都包括世仇與委屈的情節,將恐懼與仇恨的力量潛在地埋在心底。

盡管是以美好的傳說故事形式,但它一旦有觸發點就會起作用。同時,苗族宗教密儀的精神控制力量也都被完好地保存下來,還包括大量草葯學。

所以保護苗族的傳統風俗的意義非常之大,對揭示早期宗教的作用就是一個博物館。

2. 苗族人的照片和圖片


好看嗎?

3. 描寫苗族男人的服飾!急!

苗族男裝盛裝為左衽長衫外套馬褂,外觀與便裝相同,質地一般為綢緞、真絲等,顏色多為青、藍、紫色,各地無異。
對襟男上裝流行於境內大部分苗族地區,一件衣服由左、右前片,左、右後片,左、右袖六大部分組成。衣襟訂五至十一顆布扣,左襟為扣眼,右襟為扣子。上衣前擺平直,後擺呈弧形;左、右腋下擺開叉。對襟男上裝質地一般為家織布、卡其布、織貢尼和士林布。色多為青、藏青、藍色與之匹配;下裝一般為家織布大褲腳長褲。近年來,青壯年多穿中山裝,部分青年喜著西裝。
左衽男上衣流行於從江、榕江八開、台江的巫腳、反排和劍河久仰等地的苗族村寨。一件衣服由左前大襟、右前襟、後片及雙袖組成,左襟與右襟相交於咽喉處正中,沿右胸前斜至右腋下至擺,訂有布扣五至七顆,前擺、後擺均平直。左、右腋下擺不開叉直桶形。左衽上裝布料一般為家織布或藏青織貢尼,顏色以青色為主。
左衽長衫結構與左衽上衣相同,差異僅在衣上至腳背,是苗族老年男子常穿的便裝。
男便裝下裝一般為無直檔大褲腳桶褲,褲腳寬盈尺許,褲腳與褲腿一致,由左、右前、後片四片組成,製作簡便。

4. 請問苗族人有什麼特徵從長相性格來分析,媽說他們老了很看起來很嚇人!苗族人容易老嗎我確實也看到

首先,苗族有什麼特徵,
1.苗族人熱情好客
2.苗族有不同支系,服飾復雜靚麗,首飾繁多,苗族婦女刺綉可與蘇綉齊名。
3.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4.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5.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
其次,第二個問題。
你的這個問題帶著有明顯的偏見和歧視。
你要明白,誰都會衰老的,這是不可逆的一個過程,年老色衰,人老珠黃,就是這個道理。而不是要帶著歧視的眼光去審視苗族。
然後,第三個問題,苗族容易衰老嗎?
衰老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居住地區的紫外線強度,比如自身機體能力,以及保養程度等等,衰老的因素是有很多的,不能一概而論說苗族容易衰老。你說,你確實看到,那你看到的究竟事實原因是什麼呢?
一句話,不能一概而論。
最後,送你一句話,現在已經是如此現代化的一個時代了,56個民族一律平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

5. 苗族的服飾圖片

這里有:

6. 苗族人圖片

對呀,為什麼不去網路圖片搜,很多的!

東部苗族(以湖南湘西州為代表)

7. 苗族男孩子長得好看嗎,有哪些特徵

苗族男孩子長得挺好看的,有善良、純補、好客、喜歡交朋友,很好相處。

8. 苗族的圖片

9. 苗族服飾簡介

苗族服飾,苗語叫"嘔欠",主要由童裝、便裝、盛裝組成,"盛裝"苗語叫"嘔欠嘎給希",即"升底衣服"," 嘔欠濤"苗語稱謂即"銀衣",下穿百褶裙,前後有圍腰。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綉、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黔東南境內苗族男女便裝均較為簡朴。男上裝一般為左衽上衣和對襟上衣以及左衽長衫三類,以對襟上衣為最普遍。下裝一般為褲腳寬盈尺許的大腳長褲。女便裝上裝一般為右衽上衣和圓領胸前交叉上裝兩類,下裝為各式百褶褲和長褲。

10. 苗族是怎樣的他的民風民俗是什麼...

苗族人接待客人時,主人會穿上節日盛裝。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臨。有時甚至還擺下酒席。客人到家門口時,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門,告知女主人貴客已經臨門,女主人唱著歌開門迎客。苗家以雞、鴨為待客的佳餚,而且視其心、肝最為珍貴。苗族人忌食狗肉。苗族祖先神位所在的地方不讓人坐,也不許人們在家裡或在夜間吹口哨。

踏入苗家門坎,映入眼簾的首先是掛在屋樑上的各種糧食,它們是苗家人的驕傲,是五穀豐登的象徵。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稱作「每人靠」,意思是每個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苗家門口掛著的牛角是用於驅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來敬酒的工具。 在苗家眾多的迎賓禮儀中,最隆重、最具風格的莫過於敬牛角酒。傳說到苗家做客時,只要摸摸牛角就會給你帶來好運,同時還得踩踩堂屋中間的木板,這塊木板稱「平安橋」,能讓人平平安安,萬事如意。
苗家人非常好客,來了客人要殺雞宰鴨,由家長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將雞心或鴨心敬給客人。按苗家風俗,客人不能馬上一個人吃完,須與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無私。
吃年飯是苗家人最神聖的時刻,全家必須團聚,此時,特別忌諱外人來串門,認為在新的一年裡全家都不得安寧。為了讓外人知道主人在吃飯,飯前要放一陣鞭炮,然後半掩一扇門,外人見到,就不會進屋打擾主人吃年飯 。

苗族人民雖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鄉,但思想純朴,對於禮儀十分講究。

幼輩見長輩。凡是幼輩見了長輩,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識還是初次相見,都必須說話誠懇,行為恭敬,笑臉相迎,並要用一定的尊敬詞語相稱。若是幼輩正在行走,見了老人或長輩,必須立定;若是幼輩正在坐著,長輩來了,應該立即起立讓坐。眼睛要平視,雙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識的長輩,對方年齡比自己大一二十歲的,男的稱呼為「得訥」,女的稱呼為「得目」。如年齡再大一點的,男的稱呼為「阿打」(外公)或「阿內能共」「阿內能果」(老人家),女的稱呼為「阿達」(外婆)或「阿內能共」。稱呼完畢後,幼輩才能坐下或相辭而去。

平輩見平輩。凡是平輩相見,必須點頭招呼。若是相識的,要用固定稱謂相呼;如果不相識,男的可稱之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稱之為「阿婭」(大姐)。

長輩見幼輩。凡是長輩見幼輩,一般都要行點頭禮。相識的按固定稱謂相呼;不相識的,如果是壯年,男的可稱呼為「得那」,女的可稱呼為「阿婭」。如果對方是幼年.無論男女,都可稱呼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雜禮。老人或長者與青年或幼輩一起走路時,青年人或幼輩必須讓老人或長輩走在前頭。老幼同桌吃飯時,上坐老人,下坐壯年,兩邊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樓上的火坑邊入座烤火敘談時,靠近中柱的那一方,習慣讓客人、長輩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隨意自由。

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湖南、湖北、四川、雲南、廣西等省區的交界地帶。人口739. 8萬(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各少數民族中居第四位。
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瑫語族苗語支。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1956年後,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飛歌、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手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跳花節」。「跳花節」是以吹蘆笙伴歌舞為主要特色的文化盛會,同時也是苗族服飾精彩展示的大好時機。
苗族過去盛行對自然和祖先的崇拜。較大的節日是「西松」(祭祖),每年秋後舉行一次。鬥牛(牛鬥牛)是苗族人民喜愛的一項活動,每年正月、端陽、火把、中秋等佳節都要舉行鬥牛活動。

苗族的禮儀有:客人來訪,必殺雞宰鴨盛情款待,若是遠道來的貴客,有的地方還要在寨前擺酒迎接。吃雞時,雞頭要敬給客人中的長者,雞腿要賜給年紀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還有分雞心的習俗,即由家裡年紀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雞心或鴨心拈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須把雞心平分給在座的老人。有的地方還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興。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歡吃肥肉,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飽喝足,則被視為看不起主人。

絢麗多姿的苗族服飾
苗族自治地區
建國後,先後成立有:

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1952年7月1日)

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1952年11月26日)

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1954年11月11日)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6年7月23日)

貴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56年8月8日)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1956年11月30日)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57年9月20日)

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1958年4月1日)

貴州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63年9月11日)

貴州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1966年2月11日)

貴州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1981年12月31日)

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982年5月1日)

四川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7日)

四川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3年11月11日)

湖北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12月1日)

四川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0日)

四川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1984年11月13日)

雲南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1985年)

雲南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1985年)

兩位苗族婦女正在製作彩色皮紙。貴州省丹寨縣石橋堡的白皮紙製作工藝已有1000多年歷史。1000多年來,當地苗族群眾借鑒漢族的造紙技術,以當地豐富的樹皮、杉根來製作白皮紙,其造紙工藝與明代宋應星著的《天工開物》記載的造紙法大體相似,保持了中國古代生產皮紙的傳統。
日常食俗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多先把稻穀曬干(或炕干)倒入碓中舂去米糠,現舂現吃,每次舂3—5斤。現在不少地方已用電力、水力碾米了。苗族做飯常把淘過的米加入6—7倍的水煮,半熟後潷去米湯,放入木甑中蒸熟即成。也有將包穀、小麥、小米摻入一起煮、蒸的。包穀和蕎麥則用石磨推成麵粉或粒狀食用。多把麵粉用水和勻後,倒入水甑,蒸熟作為主食,廣西、雲貴交界處的苗族稱之為「面面飯」。四川省境內的苗族,把用小麥、蕎麥或玉米面做成的面條與其他主食搭配食用。貴州一些地區的苗族有把燕麥蒸熟,就原鍋文火焙乾、脆,然後磨成粉,炒熟作為日常主食。苗族民間以糯米為貴,將糯米飯作為豐收和吉祥的象徵。食用糯米時,有時也先將糯米蒸熟,然後趁熱倒入木槽內,用錘捶打成泥,再用手扯成小圓團,以木板壓平,待完全冷卻後用山泉水浸泡,隨時換水,可存放4—5個月,吃時燒、烤、炸均可。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油炸粑粑是先把粘米和少量的黃豆浸泡後,打成漿狀,再把打好的稠漿舀入鐵皮製成的模具內放入滾油中炸,呈金黃色即可。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
苗族的菜餚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四川、雲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狗肉性熱,有暖腹健胃,強食滋補的作用。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味品,有的地區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製品,例如用黃豆漿不濾渣,煮成「連渣湯」;將豆漿與嫩白菜同煮,然後點石膏水做成「菜豆腐」,都是下飯的日常菜。住在高寒山區的苗族,仍喜歡用白水將蔬菜煮成淡菜,蘸各種「蘸水」吃。四川的苗族還把豆漿做成豆花,用以待客。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餚,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酵後,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伏天時還要加入一些魚香菜、木姜,開胃爽口,幫助消化。夏天在黔東南,客人進門,主人總先送上酸湯,喝罷頓覺酸涼解渴。廣西的苗族在冬春時節喜用辣椒骨做的酸辣湯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採用腌製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湖南的苗族把這腌制食品的方法稱為「鮓」。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稱酸壇。腌制豬肉前,先將鮮肉切成大塊,然後一層肉、一層鹽,層層相壓。三天後生鹽溶化浸入肉內,再燒些糯米飯同甜糟酒混後,和肉塊一起擦搓,最後放一些辣椒粉及其他配料,把壇口密封,隨吃隨取。用此法腌制的肉類,一般可保存1—2年。酸壇還可腌制酸魚、酸菜。此外,苗族也用熏臘肉方法保存各種家畜、家禽肉。川南苗族常在冬天宰殺年豬,把豬肉用鹽浸後吊於火爐上,用楊樹枝或其他柴草燒煙熏烤。熏干水分,便取下儲藏。這種煙熏臘的眾風味獨特,常用於待客,並能儲藏2—3年不變質。

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酵、蒸餾、勾對、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咂酒別具一格,飲時用竹管插入瓮內,飲者沿酒瓮圍成一圈,由長者先飲,然後再由左而右,依次輪轉。酒汁吸完後可再沖入飲用水,直至淡而無味時止。咂酒一經開壇,剩酒無論濃淡,均不復再用。逢年過節,家家還都做糯米甜酒。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製作時,先將油、鹽、姜、茗茶入鍋同炒,待油冒煙後加清水煮沸,然後濾渣,再把茶水倒入放有玉米、花生、米花或糯米的碗里,適當地加些蔥花、蒜葉、胡椒粉和山胡椒後,即可飲用。湘西苗族還特製有一種萬花茶(又稱百果茶)。除茶外,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

苗族同胞舉行苗家火龍鬧元宵活動。貴州省黔東南台江縣舞火龍活動已有數百年歷史。
節慶、禮儀、祭祀食俗 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如:吃鴨節、吃新節、殺魚節、採茶節等。過節除備酒肉外,還要必備節令食品。如:吃鴨節時,家家都要宰鴨子,並用鴨肉和米一起煮成稀飯食用;在吃新節時,要用新米做飯,新米釀酒,就連菜和魚,都要剛摘、剛出塘;過殺魚節時多在江邊,由婦女帶上飯、臘肉、香腸等酒菜,等在河邊,只要捉到魚,即燃起篝火,架鍋煮魚直到盡興方歸。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苗年一般先在正月第一個卯日,歷時三、五天或十五天。年前,各家各戶都要備豐盛的年食,除殺豬、宰羊(牛)外,還要備足糯米酒。年飯豐盛,講究「七色皆備」、「五味俱全」,並用最好的糯米打「年粑」。互相宴請,互相饋贈。苗族民間最大的祭祀活動吃「吃牯臟」,又稱「祭鼓節」。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於農歷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進行,屆時要殺一頭牯子牛,跳蘆笙舞,祭視先人。食時邀親朋共聚一堂,以求增進感情,家庭和睦。糯米飯是苗族節慶、社交活動中的必備食品,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許多地區的苗族常用糯米面做成湯圓,也作為節日期間的一種食品。無論婚喪嫁娶必須備有酒、酸肉、酸魚,否則視為失禮。迎接貴客時,苗族人民習慣先請客人飲牛角酒。婚禮上,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 苗族的節日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鮓、搗魚(也吃酸湯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