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寮國阿卡族女人圖片
擴展閱讀
搜索吳江紅旗圖片 2025-05-15 13:41:18
喝醉酒圖片傷感的男人 2025-05-15 13:41:12
漫畫圖片男人冷酷霸氣 2025-05-15 13:41:07

寮國阿卡族女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30 16:27:09

A. 寮國媳婦可靠嗎

寮國媳婦大多數不可靠。寮國媳婦大多建立在金錢的基礎上,生活習慣和文化也不盡相同,需謹慎考慮。

近年來,中國人娶越南、寮國等一些東南亞新娘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一些中國農村地區貧窮的大齡單身漢,為了完成終身大事,只想著早點找個老婆傳宗接代,甚至不須從中介手中直接買新娘。

和中國人民的勤勞不同的是寮國人民更喜歡安逸一點點生活,當然完全的安逸那更求之不得。我見過的寮國人可以在一兩年不工作賺錢的情況下頑強幸福的生活著,非常的不可思議,所以不要以為天下人民都像中國人民一樣勤勞。會花錢買媳婦的大多是貧困地區和偏遠山區,素質水平和對女性的態度可想而知。

全家人省吃儉用砸鍋賣鐵的攢夠了「買」媳婦的錢,當媳婦到了家之後,自然會被認為是自己出錢買的一個物件,要求就是幹活和生孩子,一旦提出反抗就會遭到毒打,這種非人的生活自然是促使很多寮國媳婦逃跑的重要原因。

B. 開放程度令人咋舌,寮國的女人很隨便傳聞是真的嗎

是真的呀本來就是

C. 寮國的美女為啥唯獨對中國男人鍾情

每個國家都有很多的美女,而且每個國家基本都不會要求自己的國人只允許和自己的國人結婚,現在的社會倡導的是戀愛自由,一般來說很多人都是會選擇自己的的人,但唯獨寮國這個國家,他們的美女鍾情於我們中國人,這是為何?

每個國家都有很多我們難以理解的文化,就好像寮國的這個傳統習俗一樣,我們在旅行的時候最好就是要提前了解些許再出門,千萬不可到了之後因為不懂鬧了笑話,或是被人坑人,其實像寮國和越南這些地方,有很多東西都是專門設計給我們中國人的,去到這些地方旅遊的時候,大可不按照我們尋常的思維來,不然到時候可能遭殃的就是自己的了。

D. 去寮國你會發現很多當地女性在路旁,她們到底是做什麼生意的

因為寮國這邊還是稍微比較落後,很多人都是靠打獵維持生活,可以說是非常的原始。所以一般都是男人出去打獵,把獵物交給女人,然後女人坐在路旁對獵物進行售賣,以換取生活所需物資,有點類似中國的攤販。

在寮國有個非常大的優點,那就是不管房子有多破,房子周圍的衛生一定是整潔干凈的。而且寮國是個山地為主的國家,到處青山綠水。可能也就是這優美的自然環境,成就了善良朴實的民風。

E. 寮國有一位中國花木蘭式的女英雄,叫莫占,誰知道她的詳細情況

在寮國解放軍的巴特寮部隊中,有一位中國花木蘭式的女英雄,她的名字叫莫占。
莫占的家在桑怒省香科縣,上有父母,下有弟妹,一家人種地為生,家境十分貧困。
村子裡有個叫陶坎的「貢濫主」,如同中國農村的惡霸地主一樣,橫行鄉里,殘酷剝削壓榨農民。每年向農民收稅就達20多種:地租稅、養牛的牛稅、養狗的狗稅、結婚的婚稅、死人的喪禮稅、養孩子的出生稅、修路、修廟、砍柴、汲水都要交稅。甚至頭人出門進城百姓們還要交鞋底稅!這些稅當年交不清,第2年就增加百分之百的利息;第2年交不清,還要利滾利,有如中國人常講的「驢打滾」。
莫占的父母連自己也算下清欠了陶坎多少稅,每次陶坎來催稅,都要挨一頓毒打。
這天,陶坎來催稅,莫占父母躲出去了。陶坎大發淫威,將莫占家的飯鍋砸,鍋灶毀了,又要動手拆房。莫占只有14歲,上前攔阻,幾次被打倒在地。眼看陶坎要搬倒屋中「神靈居妝的那根柱子了,她一聲呼喚,叫來了家裡的獵狗。狗通人性,一聲咆哮,撲上去將陶坎臂上咬下一塊肉。陶坎嚎叫著奪門而逃,莫占家的房子才保住了。
莫占父母回家知道了情況,嚇壞了,以後怎麼在村子裡住呀?他們連忙趕到陶坎家去賠禮。可是進門後,陶坎不容分說便將他們捆綁起來。莫占父母苦苦哀求,陶坎下依不饒,競將莫占父母活活打死了。若不是鄉親們全出來攔阻,他還要打死莫占,燒毀她家的房子呢!
莫占掩埋了父母的屍體,又將年幼的弟妹寄託到親戚家,便隻身逃到解放區。她要求參加已特寮部隊,而且一定要去拿槍作戰的連隊當兵,她要親手為父母報仇。
可是,已特寮連隊只收男兵,不收女兵。無論莫占怎樣求情,連長總是一句話:「女的不要,再說,你才14歲呀,還沒有一技槍高呢。」
莫占流著淚離開了。從此,她好像在這個世界上消失了。可是在巴特寮部隊的另一個連隊里,卻增加了一名新兵,是男人的名字,男人的衣裝,男人的短頭發,但也是又瘦又小14歲的年紀。這名新兵其實就是莫占。她為了拿起武器報仇,女扮男裝參了軍。
14歲的莫占還未發育起來。連年戰爭,兵源困難,14歲的小兵在部隊里並不稀奇,沒有誰會想到她是女的。在兩年的戰斗生活中,莫占沖鋒陷陣,英勇殺敵,多次立功受獎,更沒有誰會懷疑她是女兵了。戰友們甚至把她當成男人中的勇士,把她當成「拿主意」「下決心」的人物。
然而,自然法則不可抗拒。隨著年齡的增長,莫占的胸部無法阻擋地高聳起來,說話的聲音也無可奈何地變細變尖。她打起仗仍然兇猛勝過男兵,但他沖鋒時,高聳的乳房卻在胸前顫動不已;她盡可沙著嗓子說話。但她幫助同志時那女性的溫柔便不知不覺流露出來。她已經當了班長,戰斗間隙,大家聊天逗樂時,便有大膽的戰士說:「咱們班長多像個女人埃」這一來,戰士們早已憋在心裡的疑惑便被引發出來:「是啊,班長準是個女的。」「我看也是女的。」班長的胸脯比姑娘的還漂亮」……莫占急了,盡量憋粗了嗓了說:「胡說,我是男的!」
大家僅僅是懷疑,僅僅是逗笑,便有人喊:「是男的嗎?
那就脫下褲子檢查檢查。」戰士們圍上來就要動手,莫占沉不住氣了,叫喊一聲逃掉了。
幸虧又打仗了,班長在戰場上的勇猛減輕了大家一些疑惑。但是,長期生活在男性集體中的莫占,從身體到心理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寮國人有個愛洗澡的良好習慣。戰士們每天早晚都要下到河裡去洗澡;大家都脫光了下,唯獨她穿著衣服下,怎麼能不引人注目;不引人議論呢?
晚上睡覺,都是以班為單位睡大通鋪。雨季天冷時,大家都緊緊貼在一起互相取暖。莫占是女孩,皮下脂肪多,貼著她睡最舒服,戰士們就都想鑽她的被窩……怎麼辦?莫占想把實情講出來,可是一個女孩子跟全班的小夥子生活了這么久,說出來有多難為情埃何況。說出來。上級就會把自己調出連隊,那就再也不能沖鋒陷陣為父母報仇了。
該發生的事情終於發生了。那天宿營,戰士們又和班長開玩笑,都要跟班長睡一個被窩,屋子裡亂嚷一片:「我跟班長睡一起!」
「不行,我睡,我跟班長睡一個被子。」
「讓班長說,跟誰唾?」
「班長,你說跟……」
屋裡突然靜下來,戰士們張口結舌怔在了那裡。
他們的班長哭了,就那麼一個人躲在角落裡悄悄地啜泣,悄悄地擦眼淚。
於是,所有的戰士都明白了,並且眼睛也濕潤了。他們不聲不響地在各自的位置躺下來。規規矩矩,一動不敢動。
離開一個距離,讓班長獨個兒躺著流淚。
第2天早飯後,指導員來到班裡。
「莫占!」指導員突然叫一聲她過去的名字。莫占本能地回頭答應:「到!」
於是,指導員笑了,問:「聽同志們講,你是女的,是嗎?」
莫占臉上泛起女孩子特有的羞紅,卻一時難於承認,吱唔著:「我,我是,我不是……」指導員索性對這位英勇善戰的女兵挑明:「我們調查了,你的真名叫莫占。你不是男孩,是女孩,你最近是不是來月經了?」
莫佔到這時再也不能隱瞞下去了,就流著淚把自己家庭和自己的全部情況向指導貝做了匯報。
領導得知這一情況後。根據她的請求,把她調離連隊,安排在585營營部當衛生員。
為了表彰莫占的英勇事跡,部隊報請總指揮部授予她一枚「伊沙拉」勛章。從此,中國式的「木蘭從軍」的故事便在巴特寮部隊廣泛流傳開了。
http://book.new.com/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3905&ArticlePage=12

F. 哈尼族性風俗習慣是什麼

哈尼族風俗習慣如下:

1、哈尼族的婚禮

每逢「扎勒特」(十月年),各地哈尼族的姑媽,娘娘及所有出嫁了的女子都要回娘家來,與父母兄弟同度佳節,藉以追認血緣祖根。娘家親人製作豐美的食品以盛情款待。

按照哈尼族男女分桌進食的傳統風俗,女主人特意為回娘家的姑媽、娘娘們單獨設宴。眾女面對著滿桌可口的食品卻羞於下筷。

女主人便將一片芭蘸葉鋪在各人面前,隨即將桌上的各種美味一一揀到芭焦葉中,請客人盡量享用。

在女主人的盛情面前,客人只好揀起一片食物好象正在吃,其實,她並沒有吃,而是把食物巧妙地捏在端飯碗的兩個手指問,表示懂禮。

在紅河一帶奕車人男女青年社交擇偶活動中,還有一種奇妙的戀愛宴會,當地哈尼語稱作「阿巴多」。

「阿巴多」多在「十月年」期間舉行,經同村的一群男青年商議,邀請遠村一群姑娘於某日夜晚前來「阿巴多」,屆時,一二十位妙齡女郎整裝一新,手持火把來到男方村赴宴。

男青年們見姑娘們應邀赴宴,欣喜若狂,便在一間燈燭通明的公房裡,擺開數張八仙桌,桌面上擺滿了大塊臘肉、乾巴、清蒸鯉魚、腌鴨蛋、大塊煎豆腐、大塊粑粑,煮大公雞,能上桌面的各種菜應有盡有。准備就緒,宴會開始,男女青年配對入席。

桌外有一位風趣的斟酒人,給每人面前的酒杯里盛滿酒。隨即,伙子頭和姑娘頭先舉杯互相對唱敬酒歌,互相敬酒,然後一一互唱互敬下去。

當一對男女相互敬酒之際,其餘各對則相互敬菜唱歌。酒過三巡,東方欲曉,姑娘們便要告辭回去了。

伙子們用芭蕉葉包紮好各種美味,分別送給站娘們在半路上吃,並定好到姑娘村還「阿巴多」的具體時間,姑娘們這才腳踏青霜消失在山路盡頭。

2、哈尼族的民族節日

哈尼族盛大的傳統節日有苦扎扎節(即農歷六月二十四的火把節)、十月年,還有喝新谷酒的習俗。

屆時,唱歌跳舞、摔跤、磨秋、射弩,熱鬧異常。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把宴席擺到街心,飯桌相連成長龍,進行長街宴,同喝街心酒,共慶新春佳節,表現了哈尼族人相親相愛、團結互助的精神。

六月年

哈尼族的民族節叫「庫扎扎」,時間為夏歷六月二十六日,因此又叫「六月年」。

六月年也是個歡樂的節日,紅河地區稱「苦扎扎」,日期一般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後,節期三至六天。

節日里,以村寨為單位殺牛祭「秋房」,牛肉各戶分回祭祖,青年們聚集在一起「盪鞦韆」、摔角、狩獵、唱山歌,盡情歡樂。

傳說,在遠古的時候,哈尼人不知道一年要分幾個月,後來,太陽和月亮傳授給哈尼人分月的辦法,在人間栽了一棵年月樹,一枝樹干算一個,哈尼人分得了第六枝,從此,就在六月過「庫扎扎」。

又說,過去有七個仙女到哈尼寨,做了一個磨伙,她們輪流玩耍,把站在權上的小鳥也逗笑了。鳥兒歡樂地唱起歌來,歌聲感動了天神,天神把福降給了人間……人們懷念七仙女,每年過「庫扎扎」時都要打鞦韆。

內地紅河南岸的哈尼族,也過正月年、端午和中秋等節日。正月年過三至五天,有條件的人家殺豬祭祖,初一吃湯圓,親友之間互相宴請。端午和中秋節大體同漢俗。

過節分三天進行,六月二十三日,全寨要殺一頭牛祭竜神,把祭竜的牛肉分給各戶。六月二十四日,人們都要在家休息一天,每人殺一隻雞,父母給子女們叫魂,先由寨外叫進屋裡,叫魂的范圍很廣,日常生產勞動所到之處都要叫到。

野獸嚇著,雷響驚著和跌倒過的地方都要叫到,不能讓魂在受驚處躲下。認為叫過,人的身體會強壯起來,六月二十五日晚,用牛筋骨敲打著簸糞,用干蘆葦或易燃的樹條紮成火把,點燃後從家裡往外攆,把災難和鬼怪邪魔攆出去。

然後把火把綁在樹上,求火把神護佐莊稼和牲畜成長得好,不遭蟲災,不得病。

3、吃新谷

紅河一帶哈尼族,農歷七月的第一個龍日,有「吃新谷」的習俗。吃新谷這一天,每戶人家按照老規矩,應在東方剛露魚肚白時,到自家水田拔回一小捆連根帶穗的稻子。

拔稻時要選擇株數逢單的稻穴,背回時無論遇到生、熟人都不打招呼,否則以為不吉。

到了下午,把早上背回來的稻穗搓下穀粒,連殼放在鍋里烘焙直至出米花。大家吃米花前,應先給狗吃一點。

因為自古傳說,哈尼族在一場大洪水後重新得到的谷種是狗叼來的,所以要感謝它。吃過米花,也要把當年栽種的瓜豆菜蔬統統拿出來嘗新,同時一定要吃一碗嫩竹筍,象徵來年的收成象新竹一樣節節高;還要殺吃閹過的大肥雞,希冀來年的生活豐足美滿。

4、十月年

哈尼族的最大節日是過「十月年」,前後歷時六天,具體日期各寨可先可後。在農歷十月間過,哈尼人稱它為「扎樂特」。

按照他們古老的歷法,每年農歷十月第一個辰龍日為新年之始(相當於漢族的大年初一)。節日里每個村寨都要舉行街心酒宴,叫作「姿八奇」。

農歷十月,稻穀剛進倉,家家戶戶舂糯米粑粑,烤制香甜的「悶鍋酒」,准備選屬龍日過年。過年的頭天,人們把家裡屋外、寨子的每個角落打掃得乾乾凈凈,然後洗澡換衣。

新年當天,每個寨子要共殺一口豬。豬無論大小,肉按戶平均分配,哪怕心、肝、肺、腸、肚等數量有限,也要家家都分到。

到了下午,各家各戶用分得的豬肉和下水祭獻祖先,祭過龍樹、寨神以求人畜平安,五穀豐登後,街心酒宴開始。各家把最好、最拿手的菜端上桌進行比賽,看誰家的菜做得好吃、做得豐盛。

先請德高望重的老人入席,然後大家坐在桌子兩邊向老人敬酒,接著互相敬,慶豐收,祝全寨平安、來年風調雨順,大家同心同德再奪豐收。

酒足飯飽後,年過半百的婦女拿起宴席上的碗跳起碗舞,姑娘們砍下棕葉跳起棕扇舞,直到太陽落山。宴火點燃時,男人們敲起芒鼓,跳起神秘的芒鼓舞,人們盡情地跳,盡情地唱,直到第二天早晨才平靜下來。

節日里闔家團聚,還邀請附近其他民族的好友參加。他們終日歡聲不絕,特別是少不了唱起古老的民歌,講述節日的來歷和民族的歷史,歌唱豐收的喜悅。

這時正是大春上場,廄中豬肥的時節,有條件的人家都殺牲,舂糯米粑粑、蒸年糕、染黃糯米飯獻天地祖宗;男女老少都著新裝,親友們互相走訪;

有男孩子的人家多在這個節日里請媒人去說親,嫁出去的姑娘也要帶著酒、肉和粑粑回娘家獻祖過年;

村裡的老年人輪流著到接到訂婚禮物或有姑娘回家的人家去探望,分享一些禮品。墨江的部分哈尼族,年節里經常整個家族聚會餐(自帶食品),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風俗,即前一年出嫁的新娘們,要集於村外山野里互相訴說自己的新婚生活,而嚴禁男子偷聽。

到了新年的後半期,每個寨子都要在寨中心擺上長長的酒宴,全村共飲同樂,慶祝象徵他們團結和睦,吉祥幸福的傳統節日。

這種酒宴恰似一條長龍,故稱「長龍宴」;因設在街心,人們又稱之為「街心酒」。若是小寨,街心酒一個下午就可結束,若是大寨,則按戶劃分為三組,分三個下午舉行,每組輪流做東道主。

按約定的日子,做東的各戶人家,一大早就把方桌抬到清掃干凈的街心,一張接一張地擺放好,百來張桌子連成100多米的長龍。

午後,經一聲招呼,做東的各戶人家爭先恐後地把拿手好菜和美酒擺上桌。哪家的酒菜越好,就越有體面,所以許多人家連自己平時都捨不得吃的美味佳餚都一一獻出來。

一眼望去,魚雀、江鰍、鯉魚、竹筍、木耳、蘑菇、大肥雞……每桌20來碗,桌桌飄香,顯示出哈尼人辛勤勞作的成果和傳統的烹調技巧,展現出哈尼族最長最盛大宴席的風采。

在鑼鼓喧天的熱鬧氣氛中,人們根據不同的年齡、興趣與愛好自願組合就座。這時鑼鼓止息,鑼鼓手端鑼抬鼓逐桌接受人們敬酒獻菜。

接著,由一對姑娘代表眾人向老奶奶們一一敬酒。婦女先開吃,爾後男人才舉杯動筷。一連幾個小時的街心酒宴,溫馨和諧、喜氣洋洋,笑語歡歌不絕於耳。

當夜幕降臨時,一堆堆熊熊篝火燃起,男女青年們隨著鑼鼓、三弦、竹笛的伴奏,翩翩起舞。夜深了,人們漸漸離去,那些情侶們則走向棕櫚林、金竹叢中……

5、姑娘節

雲南省元陽縣碧播山一帶的哈尼族,每年農歷二月初四要歡度別開生面的姑娘節。這天,雞還未叫,男人們就要首先挑回一擔水,天麻麻亮時,再砍回一捆柴,接著,就生火燒水,把洗臉水恭恭敬敬地端給慢騰騰起床的婦女。

然後,男人們煮飯、洗菜、剁豬食、洗碗筷、帶小孩,婦女們則悠閑地坐在一旁,或做點針線活,或指揮男人做這做那。未出嫁的姑娘們,則連針線活也不做。

午飯後,男人們急忙趕到寨中的公共娛樂場所去,按習俗,先到的為勤勞者,後到的為懶惰者。小夥子們向情人借來女式新衣新褲,打扮成姑娘的樣子,在歡快的弦樂聲中翩翩起舞,直到太陽偏西才回家做飯,繼續服侍婦女到深夜。

姑娘節相傳起源於一個古老的傳說,很久很久以前,四面環山、山拉泉潺潺、林木葳蕤的碧播寨,有個生得比金竹還標致的姑娘,名叫悠瑪。

悠瑪與英俊彪悍的青年獵人戛期相愛。但是,那時哈尼姑娘的婚姻要由土司頭人和父母作主。悠瑪的父母把她許配給了白土司的獨眼兒子。

悠瑪為此痛苦極了,她決心以死來表達對愛情的追求。二月初四這天,悠瑪獨自去薅勾勒山上砍柴,遇到了同村和鄰村的三個姑娘。

悠瑪向她們訴說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引得三個姑娘痛哭不止。原來,她們也是婚姻上的不幸者。四個姑娘忘了砍柴,也忘了回家,在山頂上互訴苦衷,愈訴愈愁,愈訴愈悲,就一起跳崖自盡了。

悲劇發生後,哈尼人覺得再也不能幹涉姑娘和小夥子們的婚姻了,特別是對姑娘,更應該給她們選擇意中人的權利。為了告誡後人,哈尼人就把每年的二月初四定為「姑娘節」,以表示尊重婦女和尊重婚姻自由。

這一帶的哈尼族男女青年自由相愛後,就自己選日子結婚,不要彩禮,也不辦酒席,用杯杯香茶招待前來祝賀的賓客。

6、敬老節

每年的農歷臘月十五,是哈尼族的敬老節,清早,老人梳洗後穿上新衣服准備歡度自己的節日。

成年人在家殺雞宰鴨,備辦美餐,小夥子將一棵小松樹載在過節的坪場旁,姑娘們挑來清水給它澆下定根水,象徵青年們祝願老人像青松一樣健康長壽,永葆青春。

7、里瑪主節

居住在紅河邊上的哈尼族崇奉布穀鳥,把布穀鳥尊稱為「合波阿瑪」(布穀鳥媽媽)。

每到山茶盛開的陽春三月,不論男女老少,只要第一次聽到布穀鳥的鳴啼,人人都會報以一聲「我聽見了」的回答,表示對春天的歡呼。

據說,這一聲回答,可使勤勞善良的哈尼族農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終年和平康泰。

據傳說,布穀鳥是受天神阿波摩米的派遣,從遙遠天邊的石岩洞里飛出來,向人間傳達春天的消息的。當它飛過一個名叫「巷阿窩尼崩崩麻」的大海時,飛不動了,眼看快要掉進大海里去了。

突然,從海里翹起一條龍尾來,隨後龍尾變成一棵枝葉繁茂的大樹,讓布穀鳥在上面歇腳。布穀鳥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把春天的信息傳達給了人間。

按照前輩人沿襲下來的規矩,等多數人都聽到布穀鳥的叫聲後,就相約在一個屬羊的日子,備辦美味佳餚,用一種大樹的花汁浸泡糯米,蒸出噴香金黃的糯米飯,煮好紅鴨蛋,向布穀鳥虔誠地敬獻。

這天,村村寨寨的小夥子和姑娘們滿面春風,身著節日盛裝,會聚在一個適中草坪上,歡度一年一度的「里瑪主」節(春天的盛會),藉以選擇對象,談情說愛。

節後,各家選定一個好日子,在雀鳥未出巢、四山一片寂靜的五更時分,家長悄悄地把三叢秧苗插在自家田裡,意即、「開秧門」。

據說,「開秧門」時聽不到雀鳥的聲音,莊稼就能免災除害,獲得好收成。

8、捉螞蚱節

捉螞蚱節」,哈尼語叫「阿包念」,在「六月年」(每年陰歷六月二十四日)後的一第個屬雞或屬猴日舉行。

哈尼族居住在山區,種植一季水稻。過了「六月年」,水稻就開始抽穗,為確保水稻豐收,哈尼族人民就採取過「捉螞蚱節」的方式來驅除和避免蟲災。

「捉螞蚱節」這天,全寨子男女老少都到田裡捉瑪蚱,每家捉夠一竹簡(約二斤)後,就把螞蚱一隻一隻撒成四份:頭一堆,腿一堆,身一堆,翅膀一堆;

依次用劃開的竹片夾起來插在田埂和排水溝旁,以對尚未捉到地螞蚱及其他昆蟲進行恫嚇。半小時後,又要把這些螞蚱收進竹筒。

帶回家當菜或拌粑粑吃,據說螞蚱肉很甜。離開田野時,人們都要不停地大聲叫:「嘔,螞蚱,三天內不捉你了,三個月內你不要吃稻穀!」

8、吃新米節

哈尼族居住地區,農歷七月左右,穀物逐漸成熟各戶要選擇自己的好日子進行「卡都匹」(吃新米)活動。

過節時家長背著籮筐到地里拿些谷穗回來掛在門上,並且要拿稻俗桿製成「窩保波」,在「宗格」(倉竜)前吹奏三回,表示要吃新糧了,祈求神靈保佑糧食收得多,人不得病,家畜興旺發展。

要殺一隻產蛋母雞獻飯,過年時殺的豬肥腸,豬耳朵和尾巴也要留到這時獻神。吃新米時要把老米和新米混合在一起煮,這叫做「妾都喝扎」(即新老交替),意思是老谷老米吃到新穀米上市,祈求年年有餘。

9、哈尼族的飲食,飲食愛喝酒

哈尼族中,老年男子普遍嗜好煙、酒,茶,有的以香芝麻棵枝葉當茶飲用。稻穀、玉米、高粱是他們釀造白酒的主要飲料(西雙版納哈尼族女子喜嚼檳榔)。

哈尼族喜飲酒,酒節特多。如祭母節、老人節、黃飯節、命名節,祭龍節、認舅節等。逢節便有美酒。最有趣的是"阿巴多"酒與歌的戀愛宴會。

(6)寮國阿卡族女人圖片擴展閱讀:

哈尼族,東南亞稱阿卡族,民族語言為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現代哈尼族使用新創制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拼音文字。

哈尼族主要分布於中國雲南元江和瀾滄江之間,聚居於紅河、江城、墨江及新平、鎮沅等縣,和泰國、緬甸、寮國、越南的北部山區。

本民族內部各自稱單位之間的互稱和其他民族對哈民族的稱謂也不一致,如元陽的哈尼互稱糯美、糯比、各和等;

雅尼互稱覺圍、覺交,漢族又稱其為愛尼;稱豪尼為布都、稱哦怒為西摩洛等。

在漢文史籍中,哈尼族的歷史名稱有:和夷、和蠻、和泥、禾泥、窩泥、倭泥、俄泥、阿泥、哈尼、斡泥、阿木、羅緬、糯比、路弼、卡惰、畢約、豪尼、惰塔等。可以看到這其中大部分與目前的自稱和互稱相近或相同。

參考資料:網路-哈尼族

G. 越南柬埔寨寮國緬甸中,哪個國家的美女容貌身材最好

感覺越南這邊的女孩子容貌身材都還不錯。

H. 緬甸寮國阿卡族人有身份證怎麼辦

居民的《居民戶口簿》丟失、被盜後,戶主本人應及時向派出所報告,並提出補發的書面申請(本戶的所有成年成員都須在申請上簽名)。戶主因為其他原因不能前往派出所申請辦理的,應當出具書面委託申請,並簽名捺印,被委託人應是本戶的成年人員;若本...

I. 阿卡人的簡介

阿卡 人是哈尼族的一個支系,稱愛尼人,自稱阿卡,阿卡人是個跨境民族,分布在中國雲南省南部(我國稱哈尼族)、緬甸東北撣邦、寮國北部、越南西北部和泰國。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支。他們的祖先靠打獵為生,屬於典型的高山民族,屬於少數民族。 拘無束、簡單古樸是這里的生存方式,傳統的刀耕火種依然是他們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住的是茅草屋,燒林開地種植旱稻,一季的莊稼收成只夠吃四個月,其餘時間全靠上山打獵或採摘野果野山芋維持,當森林燒完時就全寨遷徙;他們信奉神靈,阿卡婦女結婚前一般穿上衣,婚後則上身赤裸,不穿上衣;阿卡人的結婚習俗是女人要先懷孕才能結婚,結婚只需要攀車同意即可;女人結婚後家裡所有事務都由女人來做,包括割草、種地,但家裡大事小情都由男人做決定;他們信奉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得了病除了請攀車祈禱就是捱著等死,偏遠落後的生活方式導致傷寒、虐疾不斷;阿卡人共同的價值觀是一切平均分配。
泰國、緬甸的阿卡人以種植鴉片為生。雲南孟連阿卡人主要種植旱稻、玉米、蕎子、甘蔗等。 阿卡人村寨處於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交替的一個特殊時期。男人和女人終生不在一個床上睡,房子中間有一個叫「露卡」的東西隔開,男人睡一邊,女人睡一邊。女人走女人的樓梯,男人走男人的樓梯,把女性貶到特別低。但是很奇怪,女性又保留了一些特別的權利:祭祀祖先的祭台,必須設置在女人這一邊的房間里;女人要出嫁,必須獲得這一姓最年長女人的同意,才算合法出嫁,才受到這一姓氏的庇護。
有一年,寨子里生了一對雙胞胎,這在他們看來是惡鬼降臨,於是從祖訓殺死雙胞胎,舉寨搬遷;有人死亡時,攀車(頭人)會沿著阿卡人千年前的遷移路線,把死者送回祖先居住的地方。 傳說中,最早的時候寨子沒人管理,很混亂,第一代的祖先就給了三個雞蛋,孵化出來三個人,也就是頭人、宗教頭領和鐵匠,就是管理寨子的人。
寨子至今仍是「三權分立」,一個宗教頭領,一個頭人,一個鐵匠,三個人的權利是相互制約的。每個姓氏有一個「寨老」,就相當於「議員」,構成「議會」,宗教頭領又相當於「議長」。有什麼事情就開會,喝點酒,抽兩根煙,討論決定。由議長一宣布,這事就成了「法律」了。很民主的一種方式,沒有一個人說了算的絕對權力,都可以行使否決權。
在大的法律框架下,寨子的內部管理,依循習慣由他們自己來管理,這在法律上叫「習慣法」。所以他們的頭人攀車,也正是「村民小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