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伊斯蘭教與天主教的分別
要分析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的區別,首先要清楚各自的教義是什麼?
天主教教義:
1、「三位一體」。天主教認為,世界和宇宙中存在一種超自然和超社會的力量,這種力量就是天主。天主教是信仰以色列所期待的默西亞、唯一的救主耶穌基督,以朝拜他是主基督為信仰核心。
2、天主創世說。天主教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天主創造的,人類當然也是天主創造的。
3、原罪說。天主教認為,人的本性是有罪的。
4、救贖說。天主教認為,人類既然有了原罪,又無法自救,於是天主派遣其獨生子耶穌降世人間,為人類的罪代受死亡,流出鮮血,以贖人類的原罪。只有相信和依靠一個救世主耶穌為人類贖罪,人才能求得死後永生。
5、天堂地獄說。天主教認為,人世間充滿了罪惡,將來基督從天降臨,審判地上的活人和死人,信基督者將進入天國獲永生,不信基督者將被拋入地獄受永罪。
6、忍耐順從說。天主教號召人們做到忍耐、順從。
伊斯蘭教教義:
1.信仰獨一的安拉。要相信除安拉之外別無神靈,安拉是宇宙間至高無上的主宰。
2.信仰使者。 《古蘭經》中曾提到了許多位使者,其中有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薩、爾撒(即《聖經》中的亞當、諾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使者中最後一位是穆罕默德.
3.信仰天仙。《古蘭經》認為天仙是安拉用光創造的妙體,它們的本能就是順從和忠實地執行安拉的命令。天仙行動神速,數量眾多,各司其職。
4.信仰安拉的經典。安拉既然是異常超越的,而先知卻和普通人一樣,因之兩者之間的聯系就必須通過頒降啟示來實現。《古蘭經》是安拉啟示的一部天經,教徒必須信仰和遵奉,不得詆毀和篡改。
5.信末日審判和死後復活。 認為在今世和後世之間有一個世界末日,在世界末日來臨之際,現世界要毀滅,真主將作「末日審判」,屆時,所有的死人都要復活接受審判,罪人將下地獄,而義人將升入天堂。
此外,伊斯蘭教還信仰「前定」,認為世間的一切都是由安拉預先安排好的,任何人都不能變更,唯有順從和忍耐才符合真主的意願。
由上可見:二者之間有共通之處,也有本質上的區別。首先伊斯蘭教和天主教都摒棄了多神信仰,要求人們信奉唯一的、獨一無二的主,都有「創世說」;其次,伊斯蘭教和天主教都信仰末日審判,信仰著「天堂」和「地獄」;另外,兩者的教義中都要求其信徒要「忍耐和順從」,而且在各自的教義中都信仰本教中主留下的不會錯誤的「經」。
對於兩者本質上的區別就是:伊斯蘭教信奉的是安拉,宣稱安拉是宇宙萬物的創造者,是唯一的主宰;天主教信仰的對象是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的單一神——天主。伊斯蘭教信奉的不會錯誤的宗教經典是《古蘭經》,《古蘭經》是安拉「神聖的語言」,是一部「永久法典」。它是伊斯蘭教信仰和教義的最高准則,是伊斯蘭教法的淵源和立法的首要依據,是穆斯林社會生活、宗教生活和道德行為的准繩,也是伊斯蘭教各學科和各派別學說賴以建立的理論基礎。天主教強調來自聖經和聖傳,並稱之為信德寶庫,世世代代忠誠地保管,認為《聖經》是一本不會錯誤的書。伊斯蘭教是7世紀初興起於阿拉伯半島,由麥加人穆罕默德(約570~632)所創傳。還有一點,天主教神職人員,天主教神職人員,修女等需要發願終生堅貞,伊斯蘭教無此要求。而天主教是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在基督教的所有公教會之中,羅馬公教會(羅馬天主教會)的會眾最為龐大,全世界人數有11.3億,佔世界總人口17%,因此公教會(天主教會)一詞往往指的是「與羅馬教宗共融的天主教會」,目前天主教會也是所有基督宗教的教會中最為龐大的教會。
B. 山不就我我就去就山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遇事情不要想著放棄,堅持總能有解決的辦法。
該典故出自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源自《古蘭經》的一個故事。
先知穆罕默德,有一天和他的門徒在山谷里講道,他說,「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關鍵。」
一位門徒說:「老師,您有信心,能讓那座山過來,讓我們站在山頂嗎?」穆罕默德對他的門徒滿懷信心地答應了,對山大喊一聲:「山,你過來!」山谷里響起了他的回聲,「山,你過來!」回聲最終消失,山谷又歸寧靜。
大家都聚精會神地望著那座山,穆罕默德說:「山不來就我,我便去就山。讓我們去爬上這座山吧。」於是他們開始爬山,經過一番努力到了山頂,他們因信心促使希望實現而歡呼。
人物簡介
穆罕默德(Muhammad,約570-632),伊斯蘭教先知。我國曾經譯為「摩訶末」、「馬哈麻」、「謨罕驀德」。全名艾布·卡西姆·穆罕默德·本·阿卜杜拉·本·阿卜杜勒·穆塔裡布·本·哈希姆。他出生於阿拉伯半島麥加城古萊氏部落哈希姆家族。其先祖曾擁有掌管麥加克爾白祭祀、召集古萊氏部落議事會議等權力。從其曾祖父後家境開始衰落。父親阿卜杜拉在他出生前歿於經商途中。
C. 穆斯林清真寺上的圓和月亮是什麼意思
表現穆斯林對月的崇拜之情。
遠古時期,對太陽、閱歷、星星的迷信與崇拜是世界上很多民族曾經有過的現象。而在沙漠熱帶地方,對月亮的崇拜就更為突出。
安拉(突厥語、波斯語系穆斯林稱為胡達,漢語系穆斯林稱為真主)將《古蘭經》降示給聖人穆罕默德後,伊斯蘭教首先在阿拉伯地區弘傳。那裡炎熱乾旱,游牧民族的生產生活多在夜晚進行。阿拉伯歷將太陽降落到太陽初升作為一天。而新月初升則為每月第一天的開始。
伊斯蘭教的齋月,就是從見到新月的第一天開始封齋、到再見到新月開齋為止的一個月時間。在《古蘭經》中多次提到月亮,有的篇章就叫「月亮」。在穆罕默德看來,新月代表一種新生力量,從新月到月圓,標志著伊斯蘭教摧枯拉朽、戰勝黑暗、圓滿功行、光明世界。
(3)古蘭經上說女人是安拉從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清真寺與穆斯林一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職能表現在以下各方面:
1、宗教活動中心:每日「五時拜」,每周的聚禮,每年兩次「會禮」,都到清真寺舉行。宗教節日,如先知誕辰,都在清真寺慶祝。嬰兒初生時命名和亡人的殯禮也要到寺內請阿訇主持舉行。
2、宜教中心:自從先知穆罕默德在麥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禮」時發表宣教演說後,清真寺就成為宜教的場所。此後在每周「聚禮」日和每年兩次「會禮」中,通過「呼圖白」(講演)方式宣教成為定製。
3、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麥葉王朝時期,各地清真寺開始附設學校,教讀《古蘭經》。
阿拔斯王朝時期,許多著名清真寺同時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學所在地,如埃及的愛資哈爾大學,摩洛哥非斯的卡拉維因大學,突尼西亞的栽突那大學等。
4、文化中心:清真寺多附設有圖書館,也附設有醫療機構。如葉門薩那清真大寺圖書館是阿拉伯世界清真寺最大的圖書館之一。
5、穆斯林聯系交往的中心:平時忙於自身事務,禮拜時聚會一起,特別是每周的聚禮和每年的會禮時,共同禮拜,互致色蘭,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團結的作用。
D. 回族裡「哈吉」是什麼意思
在中國伊斯蘭教史上,「哈吉」是其身份轉換的象徵和社會地位的標識,哈吉的稱號不僅反映了朝覲者本人具備一定的宗教品行,而且,當哈吉歸來時,回族穆斯林都要舉行隆重的「接哈吉」儀式,接哈達也被成為朝覲。
接哈吉是聖行,也是人之常情。如果我們把接哈吉演變成拉關系、露面子、比排場的活動,那無疑是對哈吉本人、親屬和大家的一種傷害。這種傷害,不僅體現在勞民傷財,造成浪費,更是傷害在人們舉意的純潔上。
「朝覲」是伊斯蘭教為信徒所規定的必須遵守的基本制度之一,每一位有經濟實力和體力的成年穆斯林都負有赴麥加朝拜的宗教義務。所有穆斯林,無論男女,都會盡最大努力爭取一生至少要前往麥加朝覲一次。
朝覲也是伊斯蘭教五功之一,是歷代中國穆斯林宗教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它在中國伊斯蘭教的歷史發展中留下了獨特的行進軌跡。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我國穆斯林的經濟條件明顯改善,越來越多的穆斯林有機會跨出國門實現朝覲的願望,並獲得「哈吉」這個受人尊崇的稱號。
(4)古蘭經上說女人是安拉從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朝覲接哈達的由來:
曾幾何時,朝覲對於中國穆斯林來說,是一件真正的大事。從東土到遙遠的天方,不管是騎馬騎駱駝走陸路,還是漂洋過海走水路,沒有大半年甚至一兩年時間,是完成不了的。
更不用說這漫長旅途的費用,可能更需要提前十年的准備。那時候,能完成朝覲的哈吉,不但需有足夠的財力,更是需要堅定的信念和虔誠的信仰。
於是,在那樣的條件下,接送哈吉是理所應當,更何況去朝覲的多半是上了年紀的人,很多人歸真在了朝覲的途中。作為親朋好友,走時送別、歸時迎接,是人之常情。更何況,接哈吉是聖行,且有詳細的規定,如擁抱、喝贊目贊目水等等。
參考資料:朝覲-網路
E. 亞當和夏娃造人的故事 400字
創造世界之後,上帝創造了一個美麗的花園,叫做伊甸園。這是一個充滿動物、水果和樹木的天堂。在花園的中央,有一棵樹,它有一種特殊的力量,可以把善惡的知識傳授給吃它果實的人。亞當是上帝創造的第一個人。
上帝讓亞當照看花園里的樹,並警告他說:「你可以吃任何樹上的果子,但不能吃智慧樹上的果子。」你若不聽從,就必死。
為了陪伴亞當,上帝用他的肋骨創造了一個女人,並給她取名為夏娃。亞當和夏娃赤身裸體地生活在伊甸園里,因為他們沒有知覺。
在同一個花園里,住著一條蛇。它建議夏娃吃智慧樹上的果子,並告訴她如果她吃了果子,她就會變得像上帝一樣聰明。夏娃受了試探,把果子吃了,亞當也吃了。
第二天,當上帝來到花園時,亞當和夏娃像現在一樣,對上帝藏了起來。
上帝問他們:「你們吃過智慧樹上的果子嗎?」兩人承認道。上帝發怒就懲罰他們說:「你們沒有聽從我的話。所以現在,你必須離開這個花園。你將不得不生活在地球上。亞當將不得不努力工作來種莊稼和創造食物,夏娃將不得不忍受分娩的痛苦。」於是二人成為了人類的祖先。
(5)古蘭經上說女人是安拉從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亞當是用地上的塵土造成的,夏娃則是耶和華取亞當身上的肋骨造成的。
二人住在伊甸園中,後來夏娃受蛇的哄誘,偷食了知善惡樹所結的果,也讓亞當食用,二人遂被耶和華逐出伊甸園,成為人類的袓先。按照基督教,偷食禁果是人類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惡的開端,而這一切又都是因為耶和華給了人類以自由意志。
只不過不是根據真主的肖像,以及不是取肋骨造人。《古蘭經》中認為人生來是無罪的。伊斯蘭教(三大宗教之一)徒據信亞當乃在色法爾月(即伊斯蘭歷二月)期間被逐出伊甸園。
猶太教文獻《便西拉的字母》則以莉莉斯為亞當的第一個妻子,由耶和華用泥土所造。
F. 伊斯蘭歧視婦女嗎
在伊斯蘭社會,婦女地位是低下的,應該說,伊斯蘭婦女是受到歧視的。
由於婦女不能工作,導致許多學校師資不足,無法正常開課。這些激進保守的措施,改變了婦女的生活。失去了收入的婦女,只能依靠救濟生活。國際社會向阿富汗提供的援助物資中,有一半都被婦女領走了;許多戰爭寡婦面臨貧困飢饉,不能養活白己的孩子,處於飢寒交迫的境地。塔利班雖然會對她們進行一定的生活補貼,但也不過是杯水車薪,無濟於事。
2003年,阿富汗的女性提出一份「女性權力賬單」,其中被放在第一位的是女性受教育的權利,然後才是醫療保障、個人安全、對喪偶婦女的支持和自由發表自己言論的權利。即使這些最基本的權利,在阿富汗婦女眼中依然還是奢侈品。可見婦女地位上多麼低下。
G. 關於女性 伊斯蘭教到底是怎樣說
伊斯蘭教是主張男女平等的。《古蘭經》中明確規定男女平等為人類極其重要的基本原則,因為所有的人,不分男女,都受造於一個生命共同體。無論男女,都將一視同仁地各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整個大地上有意識的生命群體中,人們無論是怠慢、忽視,還是履行了自己的義務和職責,在即將來臨的「審判日」,都要對各自的行為作出解釋。這就是伊斯蘭教的心靈問責制度。
H. 伊斯蘭教女人為什麼要帶頭巾
穆斯林女性戴頭巾的規定源於伊斯蘭教的「羞體」觀,認為人類需要穿衣服不僅用來遮羞,還用來敬畏真主。伊斯蘭教認為敬畏的衣服是最優美的,禮拜的時候必須要穿衣服,同時成年女性禮拜時必須要戴頭巾,這樣才能得到真主的喜悅。因此,穿得體的衣服成為了穆斯林的一項宗教義務。
在社會道德規范上,《古蘭經》要求男性遮蓋下身,而女性不僅要遮蓋下身,還需要在親戚之外的男性面前「用『乎木爾』遮住胸膛」,最好遮蓋到不露出首飾。
「乎木爾」是「黑麻爾」一詞的復數,意思是「披肩」、「圍巾」、「頭巾」,泛指用來遮住頭發、耳朵、脖子的東西,有時候還包括肩膀和胸部。據「聖訓」記載,當先知穆罕默德傳達了這節啟示經文後,在場的穆斯林女性都立即撕下衣襟(裙裾),罩在了頭上。
當穆斯林女性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都戴上頭巾後,又發生了一件事。有一次,艾布伯克爾的女兒艾斯瑪依穿著細薄而顯露膚色的衣服去見先知穆罕默德,他看到這樣的著裝後就背過臉去,並說女人到了行經之年,除了臉和手,全身不宜外露。由以上的經訓內容可知,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女性戴頭巾並且穿寬松不透明的衣服。
(8)古蘭經上說女人是安拉從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頭巾的功能:
虔誠信仰,在現代社會,即使平時不戴頭巾,穆斯林女性在禮拜時仍然要戴,所以頭巾是無法完全從穆斯林的生活中消失的。
首先,頭巾與社會道德有關。在伊斯蘭社會里,一個戴頭巾的女性被認為是虔誠的、與人為善的、端莊的、明事的、守約的、耿直的,是純潔的、賢淑的、聰慧的、持家的,是好母親、好妻子、好女兒和好榜樣。
可以看出,穆斯林賦予頭巾很高的道德訴求,它幾乎成了「善」的代名詞。一個戴頭巾的穆斯林女性是善的化身,她只會做與人為善的事,杜絕與人為惡的事。作惡在她們看來不僅不利於他人和社會,而且也不利於她們的宗教功修,會減少她們在真主那兒的品級。
在一個女性戴頭巾的社會,社會道德是純良的,社會秩序是良性運轉的。正是有這樣的觀念,伊斯蘭世界直接把社會的道德渙散歸因於不戴頭巾,要制止年輕人的不良習慣,先從母親的頭巾做起。
其次,頭巾與完美信仰有關。在虔誠的穆斯林女性看來,蓋頭與真主的關系經過歷史長河的洗禮已變得牢不可破,她們把頭巾上升到對真主的敬畏層面,以及對先知妻子聖品的嚮往。
這種敬畏感表現在穆斯林生活的各個方面,直接表達了她們對天堂生活的追求和對火獄生活的畏懼。女性做禮拜要戴頭巾,不能穿顯體形的衣服,不能露一絲頭發,否則她們會擔憂做的禮拜不完美,可能會得不到真主的接受,進而影響到她們在後世的歸宿;
見親戚之外的男性時要戴頭巾,哪怕是在盲人面前,因為頭巾可以阻止男女雙方產生非分之想並可以維護雙方心靈的純潔,進而增加雙方的功修,以便接近天堂之門。這種通過頭巾來表達對純粹信仰的追求從先知時期起一直亘古不變。
I. 爾薩是伊斯蘭教的先知嗎
是的。
在伊斯蘭預言的末日徵兆中說:末日來臨前,爾薩(耶穌)聖人在大馬士革再臨人間。
《古蘭經》中更是大篇幅提到了爾薩:
2:87 「我的確曾經賜給姆撒(摩西)經典,並在他之後陸續地派遣了許多使者。我給馬爾嫣(馬利亞)之子爾撒(耶穌)明顯的證據,並且以聖靈加強了他。每逢一位使者帶了你們所不希望的到達你們時, 你們就高傲起來。你們不信(他們——使者們的)一部份;另一部份(的使者)你們就加以殺害。」
2:136 你們說:「我們信仰安拉和他啟示給我們的,和他賜給伊布拉欣、伊斯馬義、雅谷跟各部族的(天啟),以及他們的主賜給姆撒(摩西)和爾撒(耶穌)同(一切)先知們的(經典);我們對於他們一視同仁,我們順從他(主)。」
3:45 那時,天仙們說:「馬爾嫣啊! 安拉用一句話賜給你喜訊,他的名字將是馬爾嫣(馬利亞)之子買希哈、爾撒(彌賽亞、耶穌)。他將享有今世和後世的尊榮,並將是那些接近安拉的一位。
(9)古蘭經上說女人是安拉從男人圖片擴展閱讀:
相傳,爾薩是童貞女麥爾彥之子,被稱為麥西哈·爾薩,安拉曾賜予他《引支勒》經典,以印證在此之前曾賞賜先知穆薩的《討拉特》經典,並奉命傳播基督教,「教化以色列的後裔」(3:45~49,5:46)。
他在傳教過程中受安拉啟示和佑助,曾顯示過若干奇跡,如「醫治天然盲、大麻風,又能使死者復活」,能使泥制的鳥狀物通過吹氣而飛動(3:49;5:110);曾預言「在他之後誕生的使者名叫艾哈默德」,即先知穆罕默德(61:6);曾應門徒們的請求而祈禱安拉降賜筵席(5:112~115)等。
其門徒都確信安拉、經典和使者(3:52~53),在他們的協助下,爾撒的宣傳收到良好的效果,信仰安拉的人與日俱增,卻遭到某些猶太教徒的忌恨,他們陰謀策劃,想根除爾撒及其信徒。在他被門徒掩護秘密轉移後,歹徒們四處查訪搜捕。
但爾撒的隊伍里出現叛徒,向敵人告密並出賣他,歹徒們殺死和俘虜不少人。結果,被誤認為是爾撒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傢伙,並非爾撒,卻是告密的叛徒猶大。
J. 穆斯林婦女為何戴面紗
面紗的存在一個簡單的原因是阿拉伯人生活與沙漠,面紗是遮擋風沙之用,而伊斯蘭教最早興盛於阿拉伯,故此原因。另外一個原因是面紗可以保護婦女避免不必要的騷擾。
許多學者和宗教專家解讀《古蘭經》要求女性在有丈夫或直系親屬以外男人出現時,至少遮蓋頭部,但有時也包括面部,手和腳。
伊斯蘭教的確是完美的、清潔的宗教。提倡穆斯林在其他人面前無論穿戴、交通工具表現出清潔、優雅的儀表。因此安拉創造了裝飾以及所有享受的衣服和點綴。
清高的安拉說:「阿丹的子孫啊!我確已為你們而創造遮蓋陰部的衣服和修飾的衣服,敬畏的衣服尤為優美。這是屬於真主的跡象,以便他們覺悟。」 [ 第 7 章 26 節 ] 安拉又說:「阿丹的子孫啊!每逢禮拜,你們必須穿著服飾。
你們應當吃,應當喝,但不要過分,真主確是不喜歡過分者的」 [ 第 7 章 31 節 ] 我們可以在一下簡略敘述安拉規定的服飾、裝飾儀表的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