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基辛格的男人圖片
擴展閱讀
手機傳電腦圖片在哪裡 2025-05-22 08:17:23

基辛格的男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17 19:49:39

① 這張圖是基辛格來華還是尼克松訪華的圖片

這是1972年2月21日美國美總統尼克松訪華的照片。
尼克松這次訪華成為中美雙方關系改善的起點。7年後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② 中美俄關系,基辛格扮演了什麼角色

一則關於基辛格及中美俄三角關系的報道,讓世人,尤其是一些中國人搞不太懂了。德國《圖片報》2016年12月26日援引「西歐情報機關」基於「特朗普團隊信息」所做的分析報告稱,美國前國務卿、諾貝爾和平獎得主亨利·基辛格正為美國當選總統制訂計劃以實現與俄羅斯關系正常化。而俄羅斯媒體也報道稱,這位93歲的外交家認為,在中國崛起的背景下,修復對俄關系是正確之舉。作為經驗豐富的談判高手,且與俄總統普京本人熟識,基辛格將成為莫斯科與華盛頓之間的最佳調停人。
《圖片報》揭露說,為了向俄羅斯示好,基辛格將制定調解烏克蘭危機的計劃。根據該計劃,俄羅斯應保證烏東部的安全,西方則應非正式承認莫斯科對克里米亞的權利,使這個問題不再成為俄美關系中的障礙。在此基礎上,美國將變相承認波蘭和伊朗、阿富汗和中國之間的空間為俄羅斯勢力范圍。基辛格認為俄美力量平衡將有助於鞏固全球穩定,包括在核問題上。
——這便是據稱基辛格給特朗普團隊「聯俄抗中」的建議框架。

③ give sb a look和give sb a sight的區別

look 表示「臉色/眼色」,give sb. a look 意思是「給某人耍臉色」或者「瞪了某人一眼」
sight 表示「意見/見解」,give sb. a sight 意思是「給某人提出個人意見」或者「給某人預示前景」

④ 周總理有哪些事跡

周恩來總理的事跡:

1、外國記者不懷好意問周恩來總理:「在你們中國,明明是人走的路為什麼卻要叫『馬路』呢」周總理不假思索地答道:「我們走的是馬克思主義道路,簡稱馬路。」

這位記者的用意是把中國人比作牛馬,和牲口走一樣的路。如果你真的從「馬路」這種叫法的來源去回答他,即使正確也是沒有什麼好處的。周總理把「馬路」的「馬」解釋成馬克思主義,恐怕是這位記者始料不及的。

2、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此刻的中國有沒有妓女」不少人納悶:怎樣提這種問題大家都關注周總理怎樣回答。周總理肯定地說:「有!」全場嘩然,議論紛紛。周總理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補充說了一句:「中國的妓女在我國台灣省。」頓時掌聲雷動。

這位記者的提問是十分陰毒的,他設計了一個圈套給周總理鑽。中國解放以後封閉了內地所有的妓院,原先的妓女經過改造都已經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這位記者想:問「中國有沒有妓女」這個問題,你周恩來必須會說「沒有」。一旦你真的這樣回答了,就中了他的圈套,他會緊之後說「台灣有妓女」,這個時候你總不能說「台灣不是中國的領土」。這個提問的陰毒就在那裡。當然周總理一眼就看穿了他的伎倆,這樣回答既識破了分裂中國領土的險惡用心,也反襯出大陸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台灣的比較。哎呀,周總理思考問題周密細致,同時又那麼快速反應,你不佩服他也難啊!

3、一位美國記者在采訪周總理的過程中,無意中看到總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國產的派克鋼筆。那記者便以帶有幾分譏諷的口吻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的中國人,為什麼還要用我們美國產的鋼筆呢」周總理聽後,風趣地說:「談起這支鋼筆,說來話長,這是一位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無功不受祿,就拒收。朝鮮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好處,就留下了這支貴國的鋼筆。」美國記者一聽,頓時啞口無言。

什麼叫自搬石頭砸自己的腳這就是一個典型事例。這位記者的本意是想挖苦周總理:你們中國人怎樣連好一點的鋼筆都不能生產,還要從我們美國進口。結果周總理說這是朝鮮戰場的戰利品,反而使這位記者丟盡顏面。也是,想和周總理較勁,門都沒有。

4、美國代表團訪華時,曾有一名官員當著周總理的面說:「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此語一出,話驚四座。周總理不慌不忙,臉帶微笑地說:「這並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喜歡走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喜歡走下坡路。」

美國官員的話里顯然包含著對中國人的極大侮辱。在場的中國工作人員都十分氣憤,但囿於外交場合難以強烈斥責對方的無禮。如果忍氣吞聲,聽任對方的羞辱,那麼國威何在周總理的回答讓美國人領教了什麼叫做柔中帶剛,最終尷尬、窘迫的是美國人自己。

5、讓人最感動的--聯合國為周恩來降半旗的原因!

1976年1月8日,周恩來逝世時,設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門前的聯合國旗降了半旗。自1945年聯合國成立以來,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的元首先後去世,聯合國還沒有為誰下過半旗。

一些國家感到不平了,他們的外交官聚集在聯合國大門前的廣場上,言辭激憤地向聯合國總部發出質問:我們的國家元首去世,聯合國的大旗升得那麼高,中國的總理去世,為什麼要為他下半旗呢?

當時的聯合國秘書長瓦爾德海姆站出來,(事跡材料)在聯合國大廈門前的台階上發表了一次極短的演講,總共但是一分鍾。

他說:「為了悼念周恩來,聯合國下半旗,這是我決定的,原因有二:

一是,中國是一個禮貌古國,她的金銀財寶多得不計其數,她使用的人民幣多得我們數但是來。但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分錢存款!

二是,中國有10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1/4,但是她的周總理沒有一個孩子。你們任何國家的元首,如果能做到其中一條,在他逝世之日,總部將照樣為他降半旗。」

說完,他轉身就走,廣場上外交官各個啞口無言,隨後響起雷鳴般的掌聲。瓦爾德海姆機敏而鋒利的談吐,不僅僅表現了他機智無比的外交才能,同時也反映了我們敬愛的周總理的高尚品格是舉世無雙。

6、一次,有人給周恩來總理出了一個謎語:「天下第一家,人人都愛他,人前他最小,春季開白花。」沒有給出范圍和提示,就叫總理猜,總理略加思索,說到:「趙錢孫李。」

7、一次,周恩來總理去某地視察工作,飛機著陸後,他同機組人員一一握手,表示感謝。這時機械師正蹲在地上工作,周恩來同志和其他同志握手後就站在機械師身後耐心地等他,並示意別人不要驚動他。機械師工作結束後轉過身來,才發現總理站在身後,不禁大吃一驚,忙說:「對不起,總理,我不明白您在等我。」

總理笑著說:「喚,我沒影響你的工作吧?」

「沒有,沒有」,機械師趕忙說。周總理這種尊重別人,講禮貌的好品質、好作風深深地感動了機械師和在場的所有人。

8、有人問周總理「你們國家有多少錢啊?」總理機智的答到「我們國家只有十八塊八角八分錢。」(在當時我國發行的人民幣只有十元、五元、二元、一元、五角、二角、一角、五分、二分、一分這十種幣值的人民幣,其和正好是18.88元)。

9、一次有位外國人問周總理:「你們中國人走路總是低著頭啊,你看我們走起路來挺胸抬頭的,多有氣勢啊。」

總理回答到:「我明白,一般上坡的人總是低頭走路,而走下坡路的人總是高抬著頭」

10、在一個外交場合,一位外國人問周恩來:「你們國家有妓女嗎?」周恩來回答到:「有。」這時場內一片嘩然。可總理之後說到:「在中國的台灣!」聽到那裡,場內響起了一片掌聲。

11、九一三事件發生以後,蘇聯大使找到周總理,陰陽怪氣地問道:「總理同志,聽說最近中國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周總理平靜地回答:「也沒什麼大事,只但是是森林裡倒了一棵樹;一棵樹上落下一片葉子而已。」蘇聯大使故作關心地說:「據權威人士推測,此事對中國的影響極為不利呀!」總理答道:「恰恰相反,一顆毒瘤在肌體上自動消失,有百利而無一害。」

蘇聯大使有些惱怒:「總理同志有句話我早就想說了,你們在國際上口口聲聲罵我們是社會帝國主義,把我們說得比廁所還臭。既是這樣,那麼請問:你們的林副統帥在國內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為什麼偏要投奔我們蘇聯呢?」周總理冷笑道:「正因為廁所臭,蒼蠅才喜歡那個地方。大使同志既然明白這個道理,又何必多此一問?」蘇聯大使被說得啞口無言。

周總理設宴招待外賓。上來一道湯菜,冬筍片是按照民族圖案刻的,在湯里一翻身恰巧變成了法西斯的標志。外客見此,不禁大驚失色。周總理對此也感到突然,但他隨即泰然自若地解釋道:「這不是法西斯的標志!這是我們中國傳統中的一種圖案,念『萬』,象徵『福壽綿長』的意思,是對客人的良好祝願!」之後他又風趣地說:「就算是法西斯標志也沒有關系嘛!我們大家一齊來消滅法西斯,把它吃掉!」話音未落,賓主哈哈大笑,氣氛更加熱烈,這道湯也被客人們喝得精光。

12、有一次周總理應邀訪問蘇聯。在同赫魯曉夫會晤時,批評他在全面推行修正主義政策。狡猾的赫魯曉夫卻不正面回答,而是就當時敏感的階級出身問題對周總理進行刺激,他說:「你批評的很好,但是你就應同意,出身於工人階級的是我,而你卻是出身於資產階級。」言外之意是指總理站在資產階級立場說話。周總理只是停了一會兒,然後平靜地回答:「是的,赫魯曉夫同志,但至少我們兩個人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我們都背叛了我們各自的階級。」

13、還有一次一個外國嘉賓問周總理:「總理先生,你見過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嗎?」有點想嘲笑的意思,以為自己見過美女如雲,周總理不近女色不可能明白世界第一美女的名字的。周總理說:「見過!」對方問:「是誰?在哪裡?」周總理說:「是我夫人,在我家裡。」

對方哈哈大笑:「尊夫人是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周總理說:「是的,情人眼裡出西施,在我眼裡我的夫人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否則我也不會娶她。」總理是世界上少有的好男人,當他的夫人明白自己無法生育的時候,主動要求總理納妾,能夠為周家傳宗接代,可周總理堅決不娶,並且告訴夫人:「中華人民的兒女都是我的兒女。

14、還有一次周總理出國訪問時,在對方的宴會上有一道湯,從上面看不到熱氣上升,周總理沒有留意其中的成分,舀一勺到嘴邊被燙了一下,原先這湯上面是滾熱的油。熱油是看不到熱氣但溫度十分高。如果沒有接觸很難辨認出溫度的。這國家領導居然想出這么絕的手段。過一段時間這位國家領導訪華時,周總理親自出馬,為他做了一道「熱呼呼」點心――油炸「冰棒」。

周總理當著這外國領導的面命人拿來「熱氣上升」的冰棒,來到一鍋滾熱的油邊,總理在冰棒外面塗上一層厚厚的麵粉,再往油鍋里一放立即撈起,這時候麵粉剛好被炸成乾麵皮包著冰棒,冰棒既不融化又能夠看到「熱呼呼」的樣貌。總理把這「熱呼呼」的冰棒遞給這外國領導,這人因為以前用熱湯燙過總理,這回又看到是剛從油鍋里撈上來,接過手後不敢立即吃,先拿到嘴邊慢慢吹氣,不管他怎樣吹「熱氣」依然不減。過了一會他才大膽的放進嘴裡咬了一口,結果被凍得打了一個哆嗦……

15、一位西方記者問周總理:「請問總理先生,你們中國人口眾多,你明白你們中國有多少個廁所嗎?」這是一個十分刁難的問題,總理是管理國家大事的,怎樣可能去調查全國有多少個廁所呢?大家都在瞪大眼睛等著周總理的回答。周總理不假思索:「兩個。」這位西方記者有點納悶:「你們中國人口周密,只有兩個廁所怎樣行呢?」周總理說:「我們中國只有兩種人,一種是男人,一種是女人。所以我們的廁所只需要兩個,一個男廁所一個女廁所就已經足夠了。」周總理就是這樣輕描淡寫把這西方記者打發了。

16、文革期間,江蘇省射陽縣的一群紅衛兵到北京上訪,周總理接待了他們。紅衛兵要求把射陽縣名字改掉,理由是「射陽」二字是含沙射影,箭射紅太陽。周總理聽他們講明來意後,哈哈大笑起來。他們不理解總理為什麼發笑,幾隻眼睛盯著總理臉上望。

總理說:射陽兩個字很好嘛,我看不用改了。你們這些小將看問題,為什麼不從用心方面去看,而從消極方面去看呢?我說「射陽」兩字很好,因為我的看法,不是箭射紅太陽,而是紅太陽光芒四射。周總理深怕他們聽不清楚,又重復地說了一句對射陽的解釋,射陽就是紅太陽光芒四射,你們說對不對?說罷,又哈哈地大笑起來。紅衛兵代表也都笑了,因為他們對總理的講話感到心服口服,表示還是叫射陽縣好。

17、在一次外交中,一位很不友好的外國人與周總理握完手後,竟然掏出手卷擦了擦手,之後又把手卷放入兜中。周總理見後,毫不客氣的掏出手卷,擦了擦手後,直接把手卷扔到了垃圾筒中,有利地維護了中國人的尊嚴。

18、某次,一個美記者采訪周恩來時,看見桌上放著一支美國派克鋼筆。他以一種譏諷的口氣問道:"請問總理閣下,你們堂堂中國為什麼還要用美國的鋼筆呢?"

周恩來淡淡一笑,答道:"談起這支派克鋼筆話就長了。這是一個朝鮮朋友的抗美戰利品,他是作為禮物贈送給我的。我想,無功不受祿,就推辭。朋友說,留下做個紀念吧,我覺得有好處,就收下了貴國的這支派克鋼筆。"

19、在一次招待會上,尼克松一次問周恩來總理:「總理閣下,中國好,林彪為什麼提出往蘇聯跑?」周恩來回答:「這不奇怪。大自然好,蒼蠅還是要往廁所跑嘛!」一位西方女記者對著話筒匆匆問道:「周恩來先生,可不能夠問您一個私人問題?」「能夠的。」周恩來微笑著回答。「您已經60多歲了,為什麼依然神采奕奕,記憶非凡,顯得這樣年輕、英俊?」場內頓時響起了友善的笑聲和議論聲。

這正是很多人都想明白的問題。周恩來溫和地笑了笑,待場內安靜下來,才聲音宏亮地坦然回答:「因為我是按照東方人的生活習慣生活,所以我至今都很健康!」翻譯流利地譯出周恩來的話,整個大廳里響起了經久不息的掌聲和喝彩聲,各國記者無不為周恩來的巧妙回答所折服。

20、1973年,基辛格造訪中國,毛澤東與其會晤,突然基辛格問道,聽說主席閣下正在學英語呢。毛澤東聽後立即風趣地說,是啊,只會幾個單詞,比如「papertiger」(紙老虎)之類的。當時,引得眾人開懷笑。其實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曾用「papertiger」這個詞來形容國民黨反動派,之後還用這個詞指帝國主義。

⑤ 為什麼稱美國總統尼克松與周恩來總理的握手是「歷史性的握手」

因為這打破了中國外交的僵局
是中國外交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世界掀起了與中國結交的高峰
歷史必修書上有的很完整的~~

《2月27日是中美兩國簽署上海公報35周年的紀念日。35年前的1972年2月,美國總統尼克松飛越太平洋,在北京與中國總理周恩來完成了一次歷史性的握手。這次震驚世界的握手,是雙方克服了無數政治隔閡、跨越了巨大文化差異的結果。

(實況 中國老太的小腳 馬路上推籮筐 萬人掃雪鏡頭)

這些畫面,是美國記者在1972年的北京街頭拍攝的。

他們是1949年以來,第一批大規模進入新中國的美國記者。他們的鏡頭充滿了好奇。

(三位美國記者在不同地點的出鏡實況)

記者1:Good evening. The talks between President Nixon andPremierZhou En-lai continue behind closed doors.

譯文:晚上好,尼克松總統和周恩來總理的談判還在秘密地進行著。

記者2:Its a girl. Mother and child doing fine./ There is onlyoneword to describe it. Amazing.

譯文:是個女孩,母女都很平安。我只能用一個詞形容:太神奇了。

記者3:I dont know whether they know they are being watchedbyforeigners or not. I dont think most of them do.

譯文:我很難說他們有沒有注意到,自己正被一群外國人盯著看,我覺得大部分人都沒有。

這些美國記者的報道範圍很廣,從中美外交談判、到中醫針灸麻醉,無所不包;他們的報道時間跨度也很大,比尼克松來得更早,比尼克松走得更晚。1972年1月21日的北京機場,記者們一大早就守候在寒風中,鏡頭的焦點,是即將到達的美國總統專機「76年精神號」。

在總統專機降落之前,尼克松就開始精心准備自己在中國第一個亮相。據基辛格後來回憶,尼克松反復要求所有隨行人員,飛機降落後必須留在機艙里,保證他和第一夫人率先走下舷梯,直到這個歷史性的第一次握手結束。(實況)尼克松和周恩來的握手持續了一分多鍾,他說:「總理先生,我感到很榮幸,終於來到了你們偉大的國家。」周恩來說:「總統先生,非常歡迎你到我們的國家訪問。」

周恩來和尼克松乘坐紅旗轎車離開機場時,周恩來說:「總統先生,你把手伸過了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呵!」

(采訪 章含之時任尼克松訪華翻譯毛主席有一個具體的指示,就是說這個接待美國人是八個字,不冷不熱、不卑不亢。因為當時美國和台灣還保持著外交關系,而中美雙方還是沒有任何的外交關系。所以當時就按著他是國家元首,已經給了他很高的禮遇了。)

尼克松訪問中國,是1971年6月,時任國家安全事務助理的基辛格秘密訪華後,最終敲定的。

(字幕:1971年7月15日 尼克松電視講話 )

(實況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於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

尼克松宣布訪華之後,200多名美國記者報名申請赴中國采訪。而在太平洋的另一端,中國人很難想像這些美國記者來到中國之後,到底會寫些什麼,拍些什麼。

(采訪 資中筠 時任美國記者陪同 我們從來沒有接待過那麼多美國人,而且都是記者,記者是最可怕的,當時認為,到處鑽。)

新中國成立後,和美國沒有經濟往來、沒有民間交流、更沒有官方對話,之前還曾經在朝鮮戰場兵戎相見。(實況中國反美遊行)到底讓不讓記者來,中方內部產生了意見分歧。

(采訪資中筠後來總理說,來那麼多記者有什麼不好,他第一次來中國,而且他得說好話,他們已經罵我們罵夠了,原來就一直在罵我們,也不可能罵得更多了,所以說來吧,那有什麼了不起的,就來了。)

在允許記者采訪拍攝的重要場合,美國人為了搶新聞爭先恐後,而在相對輕松的參觀游覽活動中,他們卻讓中方陪同人員大傷腦筋。

(采訪 資中筠 社科院美國研究所前所長他們老想鑽到一個不讓他們看的地方,但是很難,babalawaters,是一個女的電視主持人,據說是很難對付的一個人,她老要半途下車之類的。)

這就是芭芭拉·沃爾特斯,著名電視主持人,她和她的同事在北京報道期間,把鏡頭對准了長城、熊貓、金魚,也對准了在我們看來平淡無奇的街道和學校。

(實況:電視報道現場畫面)

不僅是記者,美國官方代表團的成員,也用西方式的手段測試東方人的誠信。

(采訪 唐龍彬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國賓接待處處長他在他的住房裡面,扔十美元在他垃圾堆里,我們服務員收到了,又報告我們辦公室,我們辦公室又報告了上面,上面說你讓服務員放回去,放在他的辦公桌上面,用壓紙板那個東西壓住。第二天我們跟他閑談的時候,就說我們還有一個體會,因為發現你們賓館的服務員都是經過嚴格的訓練的,這個話,沒拿我十塊錢。)

主持人李濤:尼克松和周恩來握手的當天,是中國的大年初七。在北京,正是隆冬時節,西方媒體稱這次旅程為:破冰之旅。如何通過短短7天的訪問時間,來化解長達二十多年的隔閡呢?更何況,中美兩國的文化傳統是如此的不同!為了達成共識,中美雙方經歷了多次艱難談判,但僅僅因為一些禮儀習慣的差異,因為外交接待中的一些小事,險些改變了中美談判的命運。

周恩來舉起白酒杯向外國客人敬酒的翩翩風度,已經成為中國政府熱情好客的標志。但是,就在你來我往、互敬互讓的酒宴背後,卻也發生過波折。1971年1月初,美國黑格將軍率領籌備組來華為尼克松打前站。在一次歡迎宴會上,中方先致祝酒辭,輪到黑格致答詞的時候,他卻按兵不動。當時擔任黑格翻譯的章含之是這件事的親歷者。

(采訪 章含之 我不知道他當時為什麼沒有回敬。但是從當時的表現來說,好像他沒有覺得他必須回敬。)

這場「祝酒風波」迅速成為中方改變態度的導火索,影響到了黑格隨後的杭州之行。

(采訪章含之這么大冷天一月份,杭州多冷啊,結果下(飛機)來了以後,也不讓吃飯就拉到船上去了。拉到船上,船上冷得不得了,就一杯茶,除了之外,什麼也沒有。我那個時候,我就開玩笑,我說飢寒交迫。)

周總理得知此事,立刻嚴厲批評相關人員,並命令馬上進行補救,毛澤東還特別吩咐給愛吃糖的美國人每人十斤糖果作為禮物,尼克松訪華的進程得以繼續進行。

(黑轉)

(字幕:1972年1月21日 人民大會堂 )

(實況周恩來致辭我想利用這個機會代表中國人民,向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民致以親切的問候(掌聲)/我們希望通過雙方坦率地交換意見,弄清彼此之間的分歧,努力尋找共同點,使我們兩國的關系能夠有一個新的開始。)

(尼克松致辭實況(PBS) 毛主席曾寫道,多少事,從來急。)

這一次,尼克松熱情回應了中方主人的祝酒辭,並親自修改了助手為他草擬好的講稿,加進了毛澤東詩詞。在舉行宴會前幾個小時,他剛剛會晤過這位中國最高領袖。雙方原定的會談時間是15分鍾,到最後變成了70分鍾。顯然,中美雙方都把中南海里的好心情帶到了宴會廳。(實況掌聲)不過,宴會真正的高潮發生在音樂響起的那一刻。在場的美國人驚奇地聽到了一首熟悉的樂曲:《美麗的阿美利加》。

(樂隊演奏實況)

(采訪 章含之時任尼克松訪華翻譯我們知道不能用那些進步的歌曲,工人階級的歌當然不能選了,所以我們當時就想,選一些特別富有美國鄉村音樂味道的那種歌曲。)

《美麗的阿美利加》,恰恰是尼克松在1969年總統就職典禮時為自己選擇的音樂。中方選擇這首樂曲,內部也曾發生過爭議。

(采訪 唐龍彬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國賓接待處副處長當時總理給樂隊講話,當時有人說,我們演奏這種樂曲就是為美帝國主義唱贊美歌,他說完全是兩碼事,這些樂曲都是形容美國的風景優美,民族的淳樸,怎麼能說是贊美歌呢?)

人民大會堂宴會廳第一次響起了美國樂曲,中國人細心周到的接待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實況畫面:尼克松為周恩來脫大衣)

(采訪 唐龍彬時任外交部禮賓司國賓接待處副處長(尼克松)他夫婦兩個人感動得,差不多眼睛有點潮濕的樣子,/他說這是我在出訪所有的外國國家,聽到的奏我們美國樂曲奏得那麼好的第一個國家。他沒想到。)

宴會之後,周恩來去釣魚台拜會尼克松,尼克松早早等候在門口,並主動為周恩來伸手脫掉了大衣。這個鏡頭在美國連續播放了好幾次。一些主要報紙在頭版刊登這幅脫大衣的照片,並發表評論表示贊賞。

(采訪唐龍彬安全人員還來不及上去給周總理脫大衣,尼克松馬上就給他脫了。這個鏡頭引起全世界輿論界的重視,也是頭版頭條消息的。尼克松是的確很會作工作,但是我個人還是認為他的確心裡也是非常佩服周恩來總理)

看來,中美雙方領導人的感情開始逐漸融洽,但艱難的談判還在後面。按照預定行程,尼克松在中國只逗留7天,中美談判的難度、強度、密度都很大,很多時候,雙方為了一個分歧的觀點,為了一個詞語的翻譯,寸步不讓。為了打破談判僵局,中方在緊張談判中穿插安排了一些較為放鬆的參觀活動。

(字幕:杭州花港觀魚)

尼克松: The sightseeing Ive had is like the order of aChinesedinner. Id like to have more.

(記者:How is the entourage)? You see they are there.

(譯文:我很喜歡這樣的觀光活動,就像我喜歡中國菜一樣,事實上我希望這樣的日程更多些。記者:其他的隨行人員呢,他們喜歡嗎?你看他們不都在這兒嗎。)

周恩來: 今天晚上還請你們吃飯

尼克松:Id like to come back, to do the sightseeing, but thePrimeMinister and I have been a little busy on occasion, so we havenothad much sightseeing, but we were doing things that weremoreimportant.

(譯文:我希望以後有機會再來好好玩玩,這次我和周總理都忙於談判,沒什麼時間到處看看,但是我們正在做的事情肯定比觀光更有意義。)

在尼克松中國之行的最後一站上海,他和周恩來甚至還聊起了家常。

尼克松: But in the home the woman is always more intelligent thanthehusband.

唐聞生翻譯:我覺得在家務事上女人往往比男人更聰明一些

周:不見得,不見得。

曾經敵對的政治家們似乎超越了政治、文化、地理的隔膜,找到了共同語言。而與此同時,歷史性的《上海公報》正進入最後談判階段。》

⑥ 大家以為去世卻仍健在的知名人物有哪些

一是戈爾巴喬夫。當年,他是吒吒風雲的人物。他咳嗽一聲,都會引起世界的關注猜測。此君1931年3月2日出生於蘇聯南部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普利里沃利諾耶村。他從基層一步步晉升,可謂四平八穩。可惜,面對東歐劇變,柏林牆倒塌東西德統一,蘇聯經濟低迷衰退等沒有積極應對措施。反而聽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忽悠,進行激進改革。致使前蘇聯這個龐大國家轟然倒地解體。成為九十年初最轟動世界的事件。黯然下台後,他又成了一名自己扮演(戈尓巴喬夫)自己的本色演員。此君經歷諸多變故,依然笑傲江湖至今。心臟不可謂不強大。

五就是我們中國人人稱頌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生於1930年9月,至今拼搏奮斗在科研一線,為世界糧食生產和農業科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世界人民都衷心祝福他:“壽比南山!"

當然,其他還健在人世的歷史人物還有不少。他們對人類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在此,我祝福他們晚年幸福安康,長命不衰!

⑦ 關於周恩來總理的圖片和事跡

事跡

1、50年代,有一次,周恩來和一位美國記者談話時,記者看到總理辦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鋼筆,便帶著幾分諷刺,得意地發問:「總理閣下,也迷信我國的鋼筆嗎?」周恩來聽了風趣地說:「這是一位朝鮮朋友送給我的。這位朋友對我說:「這是美軍在板門店投降簽字儀式上用過的,你留下作個紀念吧!」我覺得這支鋼筆的來歷很有意義,就留下了貴國的這支鋼筆。」美國記者的臉一直紅到了耳根。

2、

1971年,基辛格博士為恢復中美外交關系秘密訪華。在一次正式談判尚未開始之前,基辛格突然向周恩來總理提出一個要求:「尊敬的總理閣下,貴國馬王堆一號漢墓的發掘成果震驚世界,那具女屍確是世界上少有的珍寶啊!本人受我國科學界知名人士的委託,想用一種地球上沒有的物質來換取一些女屍周圍的木炭,不知貴國願意否?」

周恩來總理聽後,隨口問道:「國務卿閣下,不知貴國政府將用什麼來交換?」基辛格說:「月土,就是我國宇宙飛船從月球上帶回的泥土,這應算是地球上沒有的東西吧!」

周總理哈哈一笑:「我道是什麼,原來是我們祖宗腳下的東西。」基辛格一驚,疑惑地問道:「怎麼?你們早有人上了月球,什麼時候?為什麼不公布?」

周恩來總理笑了笑,用手指著茶幾上的一尊嫦娥奔月的牙雕,認真地對基辛格說:「我們怎麼沒公布?早在5000多年前,我們就有一位嫦娥飛上了月亮,在月亮上建起了廣寒宮住下了,不信,我們還要派人去看她呢!怎麼,這些我國婦孺皆知的事情,你這個中國通還不知道?」周恩來總理機智而又幽默的回答,讓博學多識的基辛格博士笑了。


圖片

⑧ 為什麼贊美是照在人心靈上的陽光

自己不可能贊美自己,但對於別人你卻不可吝嗇你的贊美。

贊美是欣賞,是感謝,是對別人表示的敬意,贊美帶給人的喜悅是無可比擬的,把贊美送給別人就像把食物施給飢餓的乞丐。贊美在許多時候就像維生素,是一種最有效果的食物。贊美是一種博取好感和維系關系最有效的方法,是使人努力奮斗的興奮劑。

贊美的話要說得舒心,熱情才能沁人心脾。

1971年7月29日,基辛格率代表團秘密訪華,打破了中美斷交20年的僵局。來華前,尼克松總統曾不止一次為他們設想這次會談的情形,以為中方會大拍桌子叫喊「打倒美帝國主義」,勒令他們退出台灣海峽,滾出東南亞。為此,基辛格一行非常緊張。

但事實出乎他們的意料。周恩來總理在釣魚台國賓館親切會見了他們。周恩來總理微笑著握住基辛格的手友好地說:「這是中美兩國高級官員二十幾年來第一次握手。」當基辛格把隨行人員一一介紹給周恩來時,他的贊美更出乎他們的意料。

他握住霍爾德里奇的手說:「我知道,你會講北京話,還會講廣東話。廣東話連我這個中國人都講不好,你是在香港學的吧!」又對斯邁澤說:「我讀過你在《外交季刊》上發表的關於日本的論文,希望你也寫一篇關於中國的。」最後他握住洛德的手說:「小夥子,好年輕,我們該是半個親戚,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國人,正在寫小說。我願意讀到她的書,歡迎她回來訪問。」

周總理簡短的歡迎詞里蘊涵了高超的贊美技巧。他認識到基辛格一行的緊張心情,在嚴肅的外交場合,他有意淡化了政治角色,而是抓住細微之處,拉家常似的,對其語言才能、論文、家庭成員進行了一番巧妙的贊美,既親切又得體,緩解了對方的緊張情緒,使對方對中國領導人頓生敬意,認識到中國人民的友好態度,真是一箭雙雕。

周恩來總理能做到這一點,是事前大量細心准備的結果。他先對基辛格一行的工作、生活資料做了一定的了解,准確地找出了他們在外交場合一般不為人所提及的細小之處。同時對他們來華心理做了大致分析,這樣才會有在外交場合出色的表現,親切的言辭。

說一句簡單的贊美話,實在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只要你願意並留心觀察,處處都有值得贊美的地方。適時說出來,就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法國總統戴高樂1960年訪問美國時,在一次尼克松為他舉行的宴會上,尼克松夫人費了很大的勁布置了一個美觀的鮮花展台——在一張馬蹄形的桌子中央,鮮艷奪目的熱帶鮮花襯托著一個精緻的噴泉。

精明的戴高樂將軍一眼就看出這是女主人為了歡迎他而精心設計製作的,不禁脫口稱贊道:「女主人為舉行一次正式宴會一定花費了很多時間來進行這么漂亮、雅緻的計劃和布置。」尼克松夫人聽了,十分高興。

事後,尼克松夫人也誇贊戴高樂說:「大多數來訪的大人物要麼不加註意,要麼不屑為此向女主人道謝,而他總是想到和講到別人。」

在以後的歲月中,不論兩國之間發生什麼事,尼克松夫人始終對戴高樂將軍保持著非常好的印象。可見,一句簡單的贊美的話,會帶來多麼好的反響。

贊美他人有助於消除怨恨,推動彼此之間友誼的發展,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更為和諧。一個懂得真摯贊美他人的人,一定是一個特別受歡迎的人,而一個受歡迎的人,又是一個極易打開成功通道的人。

贊美之於人心,如陽光之於萬物。在我們的生活中,人們喜歡贊美,這絕不是虛榮的表現,而是渴求上進,尋求理解、支持與鼓勵的表現。

贊美別人,如同一支火把照亮別人的生活,也照亮自己的心田。贊美是件好事,但絕不是件易事。贊美別人如果不能審時度勢,不掌握一定的技巧,即使你是真誠的,也會把好事變壞事。

贊美要看對象,人的素質有高低之分,年齡有長幼之別,因人而異,突出個性,有特點的贊美比一般化的贊美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在女人面前,贊美她的裝扮;在有小孩的母親面前,贊美她的孩子。

——在上班族面前,贊美對方的工作績效!至於男人,最好稱贊他的能力。

——對於商人,你如果說學問好,道德好,清廉自守,安貧樂道,他絕對無動於衷。你應該說他才能出眾,手腕靈活,現在紅光滿面,發財的機會馬上就要來臨,他才聽得高興。

——對於官吏,你如果說,生財有道,定發大財,他一定不高興,若說他為國為民,一身正氣,廉潔自律,勞苦功高,他定會笑逐顏開。

——對於文人,你說他學有根底,筆下生花,思想深邃,寧靜淡泊,他一定喜不自勝。

⑨ 中國猶太人是誰

潮汕人

⑩ 基辛格傳今年多大歲

截止2021年基辛格年齡為98歲。

亨利·艾爾弗雷德·基辛格,原名海因茨·阿爾弗雷德·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出生於德國菲爾特,猶太人後裔,1938年移居美國。1943年加入美國國籍。畢業於哈佛大學,美國著名外交家、國際問題專家,美國前國務卿。

基辛格與越南人黎德壽一同為1973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原美國國家安全顧問(美國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後擔任尼克松政府的國務卿並在水門事件之後繼續在福特政府中擔任此職。

作為一位現實政治的支持者,1969年到1977年之間,基辛格在美國外交政策中發揮了中心作用,並在中美建交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2016年5月9日,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獲得美國國防部卓越公共服務獎章。

基辛格簡介:

基辛格1923年5月27日生於德國菲爾特的一個猶太家庭,1938年因逃避納粹對猶太人的迫害,隨父母遷居紐約。在30年代的希特勒大屠殺中,基辛格至少有13個親戚被送進了毒氣室。

主要著作

基辛格著有《核武器與對外政策》(1957年)、《復興的世界》(1957年)、《選擇的必要:美國外交政策展望》(1961年)、《麻煩的夥伴關系:大西洋聯盟的重新估價》(1965年)、《白宮歲月》(1979年)、《紀錄在案》(1981年)、《動亂年代》(1982年)[2]、《大外交》(1994年)、《論中國》(2011年)、《世界秩序》(2015年)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基辛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