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油畫男人體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喝醉搞笑圖片動漫 2025-05-22 08:27:43
方糖圖片卡通 2025-05-22 08:21:52
手機傳電腦圖片在哪裡 2025-05-22 08:17:23

油畫男人體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7-17 13:45:55

1. 18歲周迅為藝術獻身,「人體模特」油畫曝光,一幅畫高達天價嗎

但真正做這個職業的並不是很多,由於這個模特並不像走台模特一樣,來回走動。「人體模特」需求長時間堅持一個動作。一個人長時間堅持一個動作,這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所以沒有幾人願意做這個職業。

但是在文娛圈中,有位明星在年輕的時分,做過這個職業。她就是周迅。18歲周迅為藝術獻身,「人體模特」油畫曝光,現一幅賣184萬。

說起周迅,大家腦海中第一反響就是這個女子帶著一種靈氣、仙氣。其實早年的時分,周迅也是很有個性的。

固然如今的她,曾經四十多歲了。臉上也沒有從前稚嫩的覺得,但是如今的她和之前比起來,反倒多了一種成熟的魅力。這種魅力,讓她看上去愈加有覺得。特別是在飾演某些角色的時分,更是將她那種覺得完完整全給展示出來。

除此之外,周迅日常生活中的性格,也是深受大家喜歡的。不做作的姿勢,隨意的狀態,更是讓周迅成為大家心目中最真實的女明星。

特別是她走紅毯被掌管人采訪的時分,她的答復將她隨意的性格完整彰顯出來。掌管人問她,參與這次走紅毯有什麼感受,周迅當時就回了一句話「哇!好多人啊!」聽說當時的采訪還是在直播的狀況下,試問這樣的狀況下,哪個女明星會像她一樣做出這樣的答復?我想應該不會有吧!

在任何時分,她都沒有偶像包袱。就這樣最真實的狀態,讓如今很多網友都十分喜歡她。固然如今她出演的影視作品不像以前那樣多了,但不少網友也表示她永遠都是本人心目中的女神。

2. 一副油畫,畫面中主體是兩個男人,背景有惡魔,其中一個男人咬住另一個男人的喉嚨

這是油畫大師波格羅的作品,原作名字是「Danteandvirgilinhell」,原作尺寸是281x225cm,圖片如下:

3. 為什麼歐洲人體油畫中男性的生殖器大多都有包皮

歐洲中世紀的油畫是最負盛名的,是在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等名家的時代,這正是歐洲基督教排斥猶大教最熱火朝天的時期,猶太人割包皮的傳統自然也被視為可笑的陋習。所以這個時候的畫家基本上都不會將他們的作品中的男性處理成割過包皮的樣子,哪怕可憐的模特可能已經沒有過長的包皮了,但是在畫家的筆下,還是被處理成有包皮的樣子。

4. 林金福的他人評價

陳丹青的評價---2007年,林金福大學剛剛畢業時《新周刊》的記者就問過陳丹青「有沒有新一代有潛力的新銳青年藝術家進入你的視野,陳丹青在回答中就提到了林金福的名字,問丹青作何評價。他回答是「我不急於作評價,一朵花剛開,別評價,讓他長大,盛開!」
2009年,當陳丹青先生在看了林金福的人體油畫創作的評價是: 「所有藝術學院的學生都畫人體習作,但人體創作卻是罕見——尤其以男子的裸體作為主題。林金福自清美畢業三年多了,迄今仍持續在畫布上追慕少壯男體的矯健與青春,這條窄路也許因他的堅執而越走越寬。肌肉與形體固然是雄健之美,倘若金福還能畫出男體的憂郁和神秘,他的男體畫面,或許會有更成熟的意境。」
2010年 陳丹青看到林金福的第一張古典系列的作品《眸》時更留言道:金福:這是你最好的人體,進一大步,則有卡拉瓦喬的意思,整體,鮮明,內在,面孔表情性感而感性,拋棄了過度姿態化和繁瑣的刻化……為你這幅畫高興! 。
彭鋒的評價--- 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結識了金福和他的畫。我記得是在看完一位藝術家工作室後,路過金福的工作室,不經意間看見了他掛在牆上的《眸》。作品彷彿散發出一股神奇的力量,將我牢牢吸引過去。我們一行人進入金福的工作室,在那裡還看到了《琴》、《白舞鞋》和《卧女》。這幾幅畫加在一起,讓我覺得面前的這位年輕人不同尋常。它們不是偶然的產物,不是對某種樣式的模仿,而是進入了一種相當自如的表達,看得出來是經過審慎選擇的結果,是心靈的產物。盡管高超的寫實技巧容易掩蓋畫家的內心世界,但我們還是能夠透過畫面感受作者心靈的純凈。我都不敢相信,面前的這個小夥子在喧囂的北京生活了長達十年之久。畫面的高貴和靜穆,讓我想起溫克爾曼對古希臘藝術的贊嘆。純正的油畫品格,讓我想起文藝復興時期的大師的作品。金福的畫,讓我穿越時空,彷彿進入了久遠的地中海文明。
隨後我看到金福更多的資料,得知他在創作這些作品之前,還嘗試過一些不同的風格。比如,有個階段可以看到李希特的影響,還有個階段可以看到弗洛伊德的痕跡。但是,只有到了這個新的階段,金福才終於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這里所謂的適合,與觀念和技術無關,與感覺有關,與個人氣質和生命體驗有關。如果從繪畫史上來看,金福正是通過一種不斷「退步」,找到了最適合自己的表達方式,讓自己的創作接上了地氣。金福的這種探索歷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與科學不同,藝術沒有明顯的進步的歷史。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藝術樣式,不再以線性的順序展開,而是以星座的形式環繞。對於藝術家來說,那顆最亮的星,一定是在感覺上離自己最近的,但不一定是在時間上離自己最近的。它有可能是一顆早已死去的遙遠的星辰,經過漫長的跋涉,其光芒今天才抵達視域范圍。對於金福來說,古典寫實油畫,就是離他心靈最近的那顆星辰,盡管它在時間上遠比其他藝術樣式更久遠。金福執著繪畫,目的是什麼呢?在照相技術尚不發達的時代,寫實油畫的一個重要的目的,是對客體的再現。繪畫的再現,可以讓對象超越時空的限制而獲得永恆。就像奧斯卡°王爾德(Oscar Wilde)的小說《道連格雷的畫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所喻示的那樣,畫像可以讓人抵抗時間的侵蝕,容顏不改,青春永駐。但是,隨著攝影技術的發明,繪畫的這種功能即被取代。金福耐心細致地刻畫他的人物,與攝影師給他們拍攝肖像有何區別?金福並不迴避這個問題,也不希望採取復雜的方式來應對它。在他看來,之所以不辭辛勞去描繪一個對象,原因是要把他們從日常對象轉變為理想對象,並在其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寄託。金福對繪畫的這種樸素看法,在標新立異的當代藝術界並不多見。但是,它卻與古老的美學理論形成回響。亞里士多德認為詩比歷史更接近真理,因為詩不僅描寫已經發生的事物,而且也描寫可能發生而沒有發生的事物。可能的事物,就是理想的事物。藝術不僅再現現實,而且表達理想。正因為藝術可以體現理想,它才不可能被純粹的機械復制技術所取代。
金福在他的作品中表達和追求理想。在通常情況下,有理想意味著樂觀主義。但是,金福不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他甚至有些悲觀。藝術中對理想的追求,與生活中的悲觀主義傾向,似乎很不協調。這再一次讓我們想起古希臘的藝術。溫克爾曼將它們的審美特徵概括為高貴的單純和靜穆的偉大。包括溫克爾曼在內的歐洲啟蒙思想家都一致認為,這是古希臘人的樂觀主義的體現。古希臘藝術的美是古希臘人生活的美的反映。但是,尼采卻不這么認為。尼採的邏輯是,生活與藝術是兩回事。生活中所缺乏的,通過藝術來補償。樂觀主義者,不需要美的夢幻和理想,因為他們在生活中已經得到滿足。在藝術中追求理想的人,往往是現實中的悲觀主義者,他們需要藝術的慰藉,才能渡過生活的難關。尼採的這種解釋,深化了我們對古希臘造型藝術之美的理解,也為我們理解金福與他的作品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持。金福也是在他的藝術中尋求生活中所缺乏的那種精神慰藉。
不過,金福似乎並沒有嚴格地維持生活與藝術的邊界。他對繪畫是如此地投入,以至於模糊了角色與演員的區別。金福從一個相反的方向,與當代藝術走到了一起。盡管與當代藝術家將藝術降低為生活不同,金福力圖將生活提升為藝術,但結果一樣,都是取消生活與藝術的邊界。生活與藝術的邊界的模糊,會讓夢幻逼真,也會讓真實虛幻。如同莊周夢蝶所喻示的那樣,真實與虛幻可以顛倒。這種顛倒關系,讓金福的作品蘊含的信息變得復雜起來。與唯美主義者不同,金福的人物在美的外觀下,潛伏著某種緊張、不安和莫名的力的涌動。
由此,金福所塑造的人物,不僅是美的,而且是強健的。這兩種審美特徵,在西方美學中是相互獨立的。尼采就看到,古希臘藝術不僅有製造夢幻的造型藝術,而且有製造沉醉的悲劇藝術。前者就是所謂的日神精神體現,後者則為酒神精神的彰顯。在西方美學隨後的發展中,這兩種審美特徵逐漸發展為相互對立的優美與崇高。在造型藝術中,通常用女性來表現優美,用男性來表現崇高。然而,在金福的作品中,我們經常看到用男性來表現優美。優美與崇高的對立,在金福的作品中達成了和解。我們在古希臘藝術中,也可以看到這種和解。因為古希臘人心目中的美,可以超越性別之上。優美與崇高的對立,只是在後來的文化中被不斷加強。金福用男人體來表現優美,不由得讓我們想起美在古希臘的起源。真正的美,不像後來的美學家所總結的那樣,是小巧、光滑、透明等單一的特性,而是一系列矛盾的沖突與和解,是動與靜的完美結合。正因為如此,溫克爾曼在描繪古希臘藝術中的美的時候,採用了一系列反義詞,認為它們「就像海的深處永遠停留在靜寂里,不管它的表面多麼狂濤洶涌,在希臘人的造像里那表情展示一個偉大的沉靜的靈魂,盡管是處在一切激情裡面。」
如果真是這樣,尼采所區分的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就不應該視為截然分裂,而應該被視為統一整體中的兩面,就像白天和黑夜構成一個整天,或者像陰陽構成的生命和諧。金福所塑造的人物,讓我們看到了陰陽和諧的理想。在席勒看來,這種理想只存在於古希臘。由於現代社會分工和分裂,理性與感性,崇高與優美,陰柔與陽剛,就不再能夠統一起來。金福的作品,讓我們想起席勒所憧憬的那種理想。優美的外觀製造日神般的夢幻,涌動的力量製造酒神般的沉醉。那種從醉生夢死中迸發出來的美,如同從容的絕唱,裊繞而動人心魄。
彭鋒
2013年11月6日於芝加哥
司汗的評價---林金福出生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交替之際。他運用古典油畫技法尋求並重建現代中國男性的「古典美」。
肖像和裸體研究是所有中國美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作為一個藝術主題,赤裸的男性身體是罕見的。林金福是中國藝術家當中極少數的一位即以男性身體的美作為創作主體。他在福建省美術學院學習了四年雕塑,後又考入清華美院油畫系,成為知名藝術家和藝術評論家陳丹青的學生。關於林的油畫《眸》,陳寫道:「這是你最好的作品,前進了一大步,有卡拉瓦喬的意思,整體,鮮明,內在,面部表情性感又感性,拋棄了過度姿態化和繁瑣的刻畫。」
我們曾在瑞典的展覽上給林起了「卡拉瓦喬」的綽號,部分是因為有些人覺得中國人的名字拗口。那些知道西方藝術史的人也清楚林的藝術具有巴洛克和新古典主義的風格。熟知中國藝術史的人都知道中國藝術家學習和使用西方油畫技術至少已有150年,像鋼琴音樂和歌劇一樣,這不再僅僅是歐洲文化傳統的一部分,而且也成了中國文化的一部分。這種技術和表現形式與中國的傳統審美相結合,給了藝術家更大的自由,這一切促成中國成為一個藝術的大熔爐。文革結束後解除了各種束縛,意識形態獲得了更大的自由,除此之外,傳統和現代重疊,東西方文化融合,林處在中國藝術生活成為世界焦點這個大背景下。林金福和其他本次展覽的參展藝術家可以放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分析,但我所關注的並不是西方還存在多大程度上的影響,而是作品展示的內容如何反射出藝術家所生活的時代與環境。
†林金福的油畫是對中國傳統的一種突破,在中國的傳統中,對於性和性行為是極為保守的。由於赤裸的身體容易使人聯想到性,因此此類的藝術在中國藝術史上沒有空間。唯一的例外是春宮圖,但這也嚴格地僅供私人使用,並不能公開展示。
從2010以來,林金福的作品如《眸》和《琴》除了表現男性的張力以外同時也流露出一種明顯的憂郁。這種令人愉悅的美感突破了男女性別的差異,或者說是結合了男性和女性的特點,林的作品《白舞鞋》清晰地展示出了這種特徵。
這種美也存在於中國文學中。林金福鍾愛一本18世紀的經典小說《紅樓夢》,書中有些人物的主要性格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性別的界限,體現了中國古典美的特質,它超越了性別差異。
對於藝術之美,林說到:「我藝術創作的主體是人,我一直對人體以及人物的表情很感興趣,人類是自然界最美麗的形象,更是藝術表現永恆的主題,所以我想追求一種對生命的尊重和由衷的贊美,希望這種美是原始的,寧靜的,不帶偏見的超然痛苦的,純粹的美。」
瑞典東方博物館館長 :司漢,2012於瑞典
中國油畫報的評價:初見金福時隱隱中感覺到他的不同:內秀而又具有激情,內斂而質朴,追求完美而興趣廣泛。與陌生人接觸時的羞澀和論及藝術作品時的熱情洋溢,判若兩人,同樣的環境,不一樣的激情。他不善言談,默默地將深沉而細膩的情感凝聚於平滑的畫布,用自己的藝術語言體悟著不同的人生經歷與情感,他不是當代浮躁的弄潮兒,不是追名逐利的名利奴。希望他能繼續保持著這種堅執與不斷追求的品性,保持這種淳樸,超越自我的迷障,繼續完善自我。讓我們等待他的成長,盛開吧!
博寶藝術網的評價:林金福是博寶藝術網合作藝術家,是當代傑出的油畫家之一,擅長人體油畫的創作,多年研究對人體藝術執著的探索和研究,創作生活但卻有豐富的思想性,參加國內外多次展覽活動,並且多次獲獎,贏得殊榮。他創作的多幅油畫被海內外人士收藏,有一部分被美術館收藏,作品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是值得挖掘潛力的藝術家之一。
通過林金福先生的人體油畫作品,可以感受到人細膩的皮膚質感,男性與女性身體的奇妙的區別,分別所具展現出的各自的美,通過人體油畫作品作為媒介,令我們更懂得欣賞、探索和認識美得內涵和定義。一幅名為《三美神》的男性人體油畫作品,是藝術家從歐洲宗教傳說的三美神的傳說出發,用三位美貌的男人體嶄新啊,借著這個美麗的名字傳達了男性獨有的美的一面。
隨著國家物質及文化文明的逐步提高,人體藝術會逐步被大眾認識、理解和接受的。認識終究是要有一個觀念的更新和認識的過程的,當然中國傳統文化還是對中國的人體藝術起著非常大的影響力,相對於西方千姿百態的人體藝術,中國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人體藝術表達方式。

5. 請問哪裡可以買到人體(男性)油畫

一般畫廊都有
你要得話我可以給你提供~

6. 求一幅很有名的油畫名字

女占卜師 卡拉瓦喬 油畫 1590年 99×131厘米 藏巴黎盧浮宮

7. 盧浮宮油畫簡介,最好對應圖片

1、大畫廊

油畫的畫面光線處理的技巧十分嫻熟,在一百五十個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並恰到好處地照顧到某件首飾上鑲嵌的寶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從某種角度來說,大衛是現代攝影師的先驅,就像他們紀錄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畫上展現出的奢華場景不禁令民眾浮想連翩。而在畫面上所有這些人物中,最生動的應該是身穿紅衣站在畫面右端的外交部長塔列朗,他似乎對這台透著炫耀味道的好戲投去嘲諷的一瞥。

8. 人體油畫是「陽春白雪」,我們如何去欣賞它

這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油畫,不單只看畫的表面,更要看畫的內涵,當然要從歷史意義和油畫所表現的內容來欣賞它了。

人體油畫起源於古希臘的神靈信仰,是當時唯一的人體雕塑。後來,它被引入歐洲中部,並逐漸融入繪畫中,此外,古希臘人認為人體是神聖的,是上帝的載體,因此,人體雕塑轉化為人體油畫後,它不僅是男女身體的美,更是人類思想的承載和諸多學科知識的融合。

人體油畫是一種無聲的,也是一種會說話的精神,它沒有聲音,但當它轉移到我們的意識中,我們的思想就在與它對話,這種意境是非常微妙和美妙的。

9. 誰鄙視「上帝是造物主」的荒唐之論,畫出的人體油畫驚世駭俗

在著名的法國巴黎奧賽博物館,珍藏著一幅世界名畫。這是一幅人體油畫,畫名叫《世界的起源》,畫的作者是古斯塔夫-庫爾貝。

古斯塔夫-庫爾貝(1819年一1877年),法國十九世紀最重要的畫家之一,批判現實主義油畫的先驅。《世界的起源》是庫爾貝在他人生創作晚期(1866年)完成的一幅「大膽」的傑作,是他以繪畫形式對「上帝是造物主」荒唐之論的駁斥和反擊。

雖然庫爾貝的這些作品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但顯然跟當時的上層和藝術主流有些格格不入。庫爾貝因此受到排擠和打擊,甚至連他的代表作《畫室》參加巴黎世博會畫展的機會都被剝奪。但庫爾貝全然不屑於這些,依然故我矢志不渝執著的堅守他的批判現實主義藝術理念。

作為一個唯物論無神論者和批判現實主義畫家,庫爾貝始終堅信人是世界的主人,而且他特別崇尚人類母性的偉大。他對那些「上帝是造物主,上帝主宰著一切,上帝是世界的起源」的論點非常反感,特別是當他看到有些畫家藝術家創作歌頌贊美上帝的繪畫作品,更是難以按捺。經過長期思考醞釀,1866年,庫爾貝完成了《世界的起源》的創作,他以這樣一幅主題深刻驚世駭俗的人體油畫作為對「上帝是造物主」荒唐之論的「回敬」,更是對偉大的人類母性的崇尚贊美。

10. 趙軍的代表作品

1999年文章《澄懷味象之淺析》節選於《21世紀》 香港中文大學
同期附油畫作品《茶室系列》
1999年素描《空間——男人體》全國高等美院優秀素描作品集
2001年油畫《浮現——雙人體》 《新美術》 中國美術學院
2005年油畫《茶室際遇系列》 《中國油畫》
作品多為美國、歐洲及國內收藏家收藏
2006年文章《面向當下》發表 《藝術當代》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