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人物圖片 » 塔吉克族農村女人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卡通小圖片可愛 2025-07-18 12:59:09

塔吉克族農村女人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5-22 07:30:02

⑴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內容如下:

蒙古族:蒙古族服飾具有濃厚的草原風格。因為蒙古族長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族人不論男女都愛穿長袍。牧區冬裝多為光板皮衣,也有綢緞、棉布衣面者。夏裝多布類。長袍身端肥大,袖長,多紅、黃、深藍色。男女長袍下擺均不開衩。

高山族:高山族服飾沒有明顯的季節性差異,但有地區差異。台灣南部的男子穿對襟長袖上衣,外套坎肩式短褂,系寬腰帶,垂其兩端的作為前裙。衣袖、領、腰及下擺都鑲上彩色花邊,用黑布纏頭。經常戴藤盔或木盔。女子服飾分為短衣長裙、長衣下裳和裸露式三種款式。

土族:土族男子現在冬天穿斜襟光板皮襖和羊毛褐衫,其它季節穿小領、斜襟長袍或白色高領短褂,外套黑色或紫色的大襟坎肩,下穿長褲,系腰帶、圍肚。頭戴白氈帽,腳穿綉花布鞋。男服習慣綉花,鑲黑、紅邊飾。婦女服飾五彩斑斕。

回族:回族服飾的主要標志在頭部。男子們都喜愛戴用白色製作的圓帽。圓帽分兩種,一種是平頂的,一種是六棱形的。講究的人,還在圓帽上刺上精美的圖案。回族婦女常戴蓋頭。蓋頭也有講究,老年婦女戴白色的,顯得潔白大方;中年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婦女戴黑色的,顯得莊重高雅。

相關內容解釋:

1、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綉工藝,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

2、布依族:服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3、侗族: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綉花鞋,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

4、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綉、織錦、蠟染等工藝。

5、白族:崇尚白色,淡雅朴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

⑵ 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

布依族 女穿大襟上衣、長褲、綉花圍腰,或蠟染百褶長裙;黔南地區穿傳統欄干服。欄干服是衣褲套裝,衣襟、領口、衣袖、褲腳均鑲花邊。

朝鮮族 尚素白,有「白衣民族」之稱。女子穿傳統的襦裙套裝,上襦稱則高利,為小燈籠袖斜襟短衣,以花結襻帶系合;下裙稱契瑪,是高腰長裙,少女為統裙式,婚後纏裙式。

達斡爾族 女穿藍袍、綉花鞋、白布襪,胸佩銀飾。

傣族西雙版納地區女子為窄袖對襟短衣、統裙、銀腰帶;

德宏地區女子婚前穿大襟短衫、長褲、小圍腰,婚後是對襟短衫,黑統裙;新平、元江一帶,女上衣的腰際處和裙腰處常綉花、飾銀泡銀穗,故有「花腰傣」之稱。

阿昌族 女子穿統裙,以青布包頭;未婚者穿長褲,盤辮簪花。男子著黑衣褲,背通帕(掛袋)、阿昌刀。

白族 女子穿白上衣、藍褲、黑紫絲絨背心,扎綉花圍腰,用花包頭、銀首飾,著百節鞋(翹頭綉花鞋)。

保安族 女穿高領大襟花短衣、鑲花邊長背心,罩蓋頭,穿雙梁鞋。

布朗族 女穿黑色或紅綠紋相間的統裙,扎大包頭。男穿無領上衣、黑色寬大長褲,黑或白布包頭。

德昂族 女子上為對襟短衣,下著飾橫條圖案的長統裙,並裝飾藤腰箍。男子穿圓領大襟衣和肥短褲,打裹腿,男女均用白或黑布包頭、男子還飾絨球。

東鄉族 女子穿大襟衣、綉花背心、長褲,罩蓋頭。男子穿長袍,束帶,佩小刀等;或穿對襟衣、黑背心;戴黑或白色平頂軟帽。

侗族 女子為無袖上衣、寬腳褲或百褶統裙,佩帶銀飾。男子為無領短衣、統褲、侗帕(大頭帕)。多用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藍色。

獨龍族 穿用披毯:將麻布毯披於衣外,由腋下抄向胸前結角(男左結、女右結)。此外,女子用頭巾,男子佩砍刀和箭包。

俄羅斯族 女子穿布拉吉(連衣裙)或褶裙,戴艷麗的頭巾。男子穿西裝和白色綉花邊的套頭衫。

鄂倫春族 穿皮袍:大襟,開二衩或四衩,領、袖、襟處鑲異色皮邊,衩處補綉團花圖案。此外,女子戴氈頂皮帽;男子為狍頭皮帽、皮褲、皮靴。

鄂溫克族 女穿大翻領連衣裙,或大襟連衣裙式長袍。男為深藍長袍、圓錐形帽、皮靴。冬季習慣穿獸皮衣。

高山族 女子一般為對襟長袖上衣或大襟窄袖上衣,各式裙,黑或紅布包頭。

哈薩克族 女子穿連衣裙、綉花背心、綉花套褲,戴吐麻克或白布蓋頭,並加大披巾。吐麻克是一種小圓帽,飾有貓頭鷹毛。。

赫哲族 習慣以魚、獸皮製衣,冬季穿套褲,傳統穿袍。女袍類似旗袍,採用鑲緄工藝,並綴貝、幣或銅鈴;男袍為右大襟、前開衩。此外,女子穿綉花鞋或皮靴,男子穿靰鞡。靰鞡為布靿、皮幫底的納褶防寒靴,內絮烏拉草。

回族 女子穿大襟短衣,戴蓋頭。男子穿白色對襟衫、黑背心,戴白或黑小圓帽。散居各地的回族穿漢族服裝。

蒙古族 男女老幼皆穿用蒙古袍,有紅、黃、紫、深藍等色,傳統式樣為身寬袖長、下擺不開衩、襟和擺採用鑲緄裝飾,束彩腰帶


苗族 女子穿大領對襟短衣、長短不同的百褶裙,打裹腿,或為大襟短衣、寬腳褲、圍腰,採用多姿多採的頭飾;節日盛裝,常採用刺綉、蠟染等工藝裝飾服裝,以及多種傳統銀飾,如項圈、手釧、銀衣(銀飾釘於衣上)。

仫佬族 女子穿大襟上衣、長褲或統裙,束圍腰(上有幾何圖案)。男子穿無領琵琶襟衣或唐裝(類似漢族的衫、襖、褲)。尚青色。

納西族 女子穿黑、藍、白色大褂,背心,長褲,多褶圍裙,披七星羊皮披肩(上綉日月、下綴七星圖案,俗稱「披星戴月」,象徵勤勞),戴圓的紗頭帕或藍頭巾;寧蒗等地為短衫、百褶長裙,束腰帶,藍、黑布包頭。

怒族 女子穿背心、多褶長裙,習慣以竹管穿耳,珊瑚、貝殼飾胸,藤環纏頭、腰、踝;貢山地區以麻布片為前後裙。

普米族 女子穿大襟衣、百褶長裙,束寬大的彩腰帶,披羊皮,纏大包頭,飾銀環耳墜。男子穿麻布短衣、大褲、白羊皮背心,打裹腿,佩腰刀。

羌族 傳統穿用皮褂褂,即罩於麻布長衫外的羊皮背心。此外,女子用綉花圍腰、頭帕及耳環、手鐲、銀牌等飾物,穿勾尖綉花鞋。男子纏包頭,束腰帶,裹腿。

撒拉族 女子穿對襟衣或大襟袍、花背心、綉花布鞋、布襪,罩蓋頭,飾長耳墜。男子為白色對襟衣、黑背心、白或黑色平頂圓帽;冬季穿皮襖或褐子(羊毛織成的衣服)。

畲族 女子穿大襟緄邊上衣、短褲,打裹腿,以紅絨線束頂髻,戴細篾斗笠;結婚時戴鳳冠銀簪。男子為對襟上衣(老年大襟)、長褲。習慣用青、藍色自織麻布。

水族 女子穿無領大襟半長衫、綉花圍兜,纏包頭(少女戴纏繞紅線的頭圈),佩銀首飾。男子為無領大襟寬袖長衫(青年對襟長衫)、青布包頭。尚青藍兩色。

塔吉克族 女子穿無領長袖衣和曳地長裙,或穿連衣裙,戴圓頂綉花帽(綴後簾)、加白黃紅色頭巾。男子穿袷袢,戴黑絨圓高帽。男女皆習慣穿野羊皮高靿靴和氈襪。

塔塔爾族女子穿連衣裙、深色背心,戴鑲珠小花帽,披紗巾,著花靴(上綉動物圖案)。男子為綉花白襯衫、黑色背心或對襟長衫、黑褲,戴綉花或黑色小帽,著長靴。

土族 女子穿鑲花邊的大襟袍(配五色布拼成的袖套),鑲花邊的背心,束綉花寬腰帶,佩掛手帕、錢袋、荷包、小鈴。男子為小領大襟長袍、大襠褲、黑或紅色背心,上黑下白的裹腿,雲紋布鞋;冬季穿大領白板皮襖。

土家族 女子傳統的服裝為左開襟大袖緄邊短衣、八幅羅裙,現一般為右開襟上衣、鑲邊統褲,青布包頭,綉花鞋,銀飾品。男子為對襟或琵琶襟短衫、長褲,青布包頭。多用溪布、峒布,即自織自紡青、藍色土布或麻布。

佤族 女子穿黑色無領短衣、黑紅條紋相間的統裙,頭、頸、腰、臂、脛用箍飾物。男子為無領對襟短衣,紅、黑、白布包頭,以黑、紅線穗作耳飾。

維吾爾族 女子穿艾得麗斯綢連衣裙、襯裙,深色綉花背心,系鮮艷的頭巾(老年白紗巾或大幅白蓋頭)。


烏孜別克族 女子穿魁納克(寬大多褶的連衣裙),戴各式小花帽,著綉花靴。男子穿托恩(對襟袍,類似袷袢,以方巾束腰),綉圖案的襯衫,戴小花帽,著皮靴、淺幫套鞋。

錫伯族 女子穿袍(青年的袍腰部打褶象連衣裙)、背心、肥褲(扎褲腳)。男子穿箭袖前開衩長袍,或短襖、長褲。東北地區錫伯族著當地漢族服裝。

瑤族 女子服裝注重綉花、蠟染,通常穿琵琶襟或大襟上衣、長褲、短百褶裙,打裹腿,採用多種樣式的頭巾、帽及銀飾。男子穿對襟無領短衫、長褲或過膝短褲;廣西南丹一帶沿用白色褲,褲腳綉花;廣西連南一帶纏紅布包頭,插雉尾。多用青、藍土布。

仡佬族 女子穿套頭式無袖袍,前短後長並綉花;穿三段式統裙,中段為紅色羊毛織物,上下段為青白相間條紋圖案的麻織物;纏包頭,同時纏3條長帕,後垂6穗,飾海貝;穿勾尖鞋。男子為無領琵琶襟衣、長褲,青布包頭。

哈尼族 女子穿無領上衣、銀胸飾,著長褲或裙,系圍腰(以不同顏色標識未婚已婚),戴小帽,飾銀泡;節日穿綉花尖鞋。男子用黑或白布纏頭(節日插羽毛),系綉花腰帶。尚黑色,多用自織自染的棉、麻布。
彝族 大小涼山男女老幼四季披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的擦爾瓦(即披風),上織有花紋,有的下端密集長流蘇。擦爾瓦始用於漢、晉;白天御風雪,夜可作被。

此外,女子穿大襟上衣(綉花或緄邊)、多節多色的曳地百褶裙或長褲、圍腰,著瓦式方頭帕或青布包頭;雲南少女戴雞冠帽、綴銀泡,在賽裝會、插花節上穿刺綉服裝。

男子為大襟或對襟衣、多褶褲(褲腳寬窄不一,寬者1m),青或藍布帕包頭(右前方突出細長錐形「英雄結」),左耳戴大耳珠、綴絲穗;老年穿長袍,戴瓜皮帽。

藏族 傳統穿用藏袍,是敞領口、右大襟、系腰帶的大袍,用氆氌、毛皮及其他面料製作;

壯族 女子傳統裝束為大襟或斜襟上衣、褶裙或寬腳褲、綉花圍腰。男子著唐裝,包頭。三月三節,著節日盛裝。

拓展資料

民族服飾是指各民族本身文化中獨有特色的服飾,也可以稱為地方服飾或民俗服飾。

在一些民族國家的城市生活中,人們在日常的時間雖然多以西裝打扮為主,但在節慶、宗教儀式、國家典禮和其他正式的場合中,則會以民族服飾打扮出現,通常在服飾上的一些裝飾品中可以推斷出穿戴者的婚姻狀態、社會或宗教地位等。

民族服飾文化內涵豐富,包括製作原料、紡織工藝、印染工藝、刺綉工藝、圖案紋樣、色彩表現、飾品工藝、文化價值等因素。

2008年,共15個民族的民族服飾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2年內蒙古發布中國首個民族傳統服飾地方標准——《蒙古族部落服飾》地方標准。

2014年,由國家民委經濟發展司承擔的財政部專項「中國少數民族特需商品傳統生產工藝與技術保護工程第八期少數民族服飾」項目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制衣原料、編織、印染、鞋帽、衣服、飾品等製作的獨特性工藝進行調研。

例如,漢族是中國的主要民族,漢族的古傳統民族服飾是漢服。相傳為黃帝發明,西周起漢服已具基本性質,到了漢朝已經全面完善並普及。這一時段直到明末清初,漢族人著漢服到漢朝已有幾千年歷史。

漢服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飾之一。

古漢服又稱為漢裝、華服。既有交領右祍又有直領圓領,袖子分為廣袖、小袖、胡垂袖等。

漢服通過華夏法系影響了整個漢文化圈,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等服飾均具有或借鑒漢服特徵。

清朝初年,滿族統治者執行「剃發易服」政策,禁止人民穿著漢服,蓄長發。

從此古漢服漸漸從人民生活中消失。

由於清廷的「十從十不從」政策,古漢服並沒有完全消失,人們仍然能看到她的影子。

例如道教、佛教的僧侶服飾就保留了下來。古漢服的影響十分深遠,中國許多少數民族和亞洲各國的部分民族,如日本、朝鮮、越南、蒙古、不丹等都借鑒傳承了古代各個時期漢服的特徵。

漢服歷史悠久,款式眾多,歷朝歷代皆有自己的特點,但主要特徵不變。而漢服又有禮服和常服之分。

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禮服;袍服(深衣)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則為婦女喜愛的穿著。普通勞動人民一般上身著短衣,下穿長褲。配飾頭飾是漢族服飾的重要部分之一。古代漢族男女成年之後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上,以笄固定,加之以冠,以示成年。

⑶ 塔吉克族人,為何堅決不肯外嫁

我們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匯聚的國家,這點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人生的旅途之中,我們會認識形形色色的人,小編曾認識一些朝鮮族的中國人,她們會說朝鮮的語言,但中文也相當流利。雖然在長相上,她們會更加偏向於韓國人或是朝鮮人,但她們與我們一樣,都是中國人,都非常自豪的生活在中國!

我們56個民族其樂融融的生活在華夏大地上,而在眾多個少數民族之中,還有這么一個非常少見的少數民族,是我們國家唯一的白種民族,當地的女孩們論顏值和身材都不輸給歐洲美女!

在去塔什庫爾干遊玩的時候,都被當地的人文文化所熏陶,所感動。對於這么一個民族,不知道你想不想去看一看呢?有機會的話,你願意去我們中國的邊疆地區遊玩嗎?

⑷ 塔吉克族女人為什麼不嫁漢族

哈薩克的女人可能有自己的傳統,他們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漢族人是完全不同的,家裡漢族人自己的信仰有可能會改變,所以不和漢族通婚

⑸ 中國有塔吉克民族嗎

1、滿族;2、朝鮮族;3、赫哲族;4、達斡爾族;5、鄂倫春族;6、鄂溫克族;7、蒙古族;8、回族;9、東鄉族;10、保安族;11、撒拉族;12、土族;13、裕固族;14、俄羅斯族;15、烏茲別克族;16、塔塔爾族;17、錫伯族;18、哈薩克族;19、克爾克孜族;20、維吾爾族;21、塔吉克族;22、藏族;23、珞巴族;24、門巴族;25、納西族;26、彝族;27、普米族;28、白族;29、傈僳族;30、怒族;31、獨龍族;32、景頗族;33、阿昌族;34、德昂族;35、佤族;36、拉祜族;37、布朗族;38、傣族;39、基諾族;40、哈尼族;41、京族;42、黎族;43、毛南族;44、壯族;45、仫佬族;46、瑤族;47、侗族;48、苗族;49、水族;50、布依族;51、仡佬族;52、羌族;53、土家族;54、畲族;55、高山族;56、漢族

有些民族在國內也有,當然由於歷史原因,有些民族也成立自己的國家,例如朝鮮、蒙古等。
像中亞一些以斯坦為民的國家,都和我國新疆一帶聚焦的少數民族人民在歷史長河中不斷變遷,
有的就留下來了。這也和當年成吉思汗帶兵打到歐洲有關吧。

⑹ 中國最怪異的白皮膚民族,為什麼從不和外族人通婚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大家都很熟悉,在我們中國廣闊的大地上有著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特色,這才能構成今天的中國文化。我們平常有很多比較常見的民族,像漢族、藏族、苗族這種經常會出現的民族。但是有一些民族因為自己民族人數很少,所以就很少有人了解。

不過這個白種人的民族很奇怪,從來都不與外族人結婚。這是塔吉克族人的傳統習俗,塔吉克族的姑娘們都只能嫁給同族的小夥子。所以即使塔吉克族的美女特別多,外族的人也只能駐足而望了,不能娶回家。不過相信在以後大家的思想更開放的年代,說不一定可以打破這項習俗。

⑺ 我是浙江人,我想去塔吉克族聚居區找個金發碧眼的女孩做妻子,這個方案可行嗎那裡金發碧眼的女孩多嗎

朋友,塔吉克男人可以娶外族女子,但按照傳統TAJIK女人是不外嫁的,不過也許你可以努力

⑻ 蒙古族少女的頭飾表達的含義急需!!!!!!

絢麗多彩的新疆少數民族頭飾
文/圖:樓望皓

絢麗多彩的新疆少數民族婦女頭飾,使民族婦女顯得阿娜多姿,楚楚動人。

長期生活在沙漠、戈壁、草原、綠洲的維吾爾、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滿、達斡爾、塔塔爾、俄羅斯等民族的婦女,她們的頭飾不僅為自己增添了姿色,而且為單調的自然環境,增添了斑斕的色彩,使西部的荒漠變得五彩繽紛。

每個民族婦女的頭飾都跟她們民族的生活環境、文化修養、歷史沿革及宗教信仰有著密切的聯系。雖然她們都生活在新疆這塊1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但頭飾的風格不一,各有千秋。不過,也有相同的內容,那就是在她們頭飾上,用艷麗的綵線,綉成各種花卉,並用金銀線、珍珠、瑪瑙、玉器和精美的工藝品來點綴和打扮自己,使西域的美女錦上添花,更加迷人。 人口眾多的維吾爾族大都生活在城市和農村。數十種花帽是婦女們主要頭飾之一,不同的花帽代表不同的年齡和身份。漂亮的花帽,配上金光閃閃的耳附和熠熠生輝的項鏈,使如花似玉的維吾爾族姑娘,增添了傾國傾城的姿色,而中老年婦女,則喜歡用絲、綢、棉、絨等材料做成大小不一和五顏六色的頭巾、披肩來襯托那成熟的臉蛋,使中老年婦女仍不減當年的風韻。

長期生活在遼闊草原上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蒙古等民族的婦女,她們的頭飾如草原上的鮮花那樣,花團錦簇,流光溢彩,著實迷人。年輕的哈薩克少女用貓頭鷹羽毛裝飾「塔合亞」(花帽)來妝扮自己,而中老年婦女則用鄉有花卉圖案的「開米賽克」(頭巾和披肩連在一起的裝飾)來表示自己成熟的年齡,從這種裝束中,我們仍可看到當年如花似月的倩影。柯爾克孜族婦女用那尖頂、圓頂的帽子和披著透明的紗巾的打份,使人想起歷史上「女皇」,顯得富貴而動人。柯爾克孜姑娘天生麗質,再加上這種頭飾,往往使人誤為天女下凡。富有悠入歷史的蒙古族,男人是虎背熊腰的彪形大漢,而婦女的頭飾則玲瓏多變,華而朴實,除了在絨布上綉有圖案處,帽沿上還有珍珠、瑪瑙和銀器,顯得華貴多彩。當這種裝束的蒙古族姑娘唱起那首膾炙人口的《敖包相會》時,不知蒙古族小夥子心裡是什麼滋味。在世界屋脊的帕米爾高原上,白皮膚的塔吉克族婦女的頭飾更加迷人。她們頭戴庫勒塔帽,配上碩大的耳環、項鏈、披上紗巾,使這個皇冠上的民族(塔吉克意為皇冠上的民族)的婦女展示了她們高雅的氣質。塔吉克族婦女出門或探親訪友,都 是這種裝束,在大街上常常可見到「公主」似的裝束。

滿、達斡爾、塔塔爾、錫伯和俄羅斯民族人口較少,但婦女的頭飾卻另具有特色。如滿族婦女戴扇形冠帽,用黑色絨緞製作,上綴以金銀花卉和銀簪玉珠,戴上此冠,艷麗端莊,多為過節或結婚時所戴。錫伯族婦女頭上講究戴額箍,插簪子,鬢釵和絹花。塔塔爾話婦女頭戴的帽子十分別致,扁長形的黑絨帽子上綉有花卉,還鑲嵌有寶石、瑪瑙等,別有一番情趣。

無論哪個民族的婦女都十分注重自己的頭飾,以展示對生活的追求和情趣。而這種裝飾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也是一個民族的象徵。

⑼ 塔吉克的生活習慣

文化傳統

塔吉克民風

傳統的春節每年的3月21日(波斯歷法)。在波斯歷法中這一天是舊歲的終結 和新年的開端。農村熱鬧的春耕儀式,是春節慶賀活動的最高潮。在節日里人們要走親訪友,互贈早開的春花。這一節日源於古代波斯,已有2700年歷史。 居室大多為磚瓦房或樓房,但室內均有裝飾。門窗上的幔帳、桌布和枕巾以及其它一些室內物品綉有奇花珍鳥和多種多樣的花紋,反映出塔吉克民族的風習。塔吉克人能歌善舞,熱情好客,喜歡飲酒,特別是伏特加酒和啤酒等。

塔吉克人十分重視禮節,這對老人更是倍加尊重。幼輩見長者要問安,親友相遇時要握手、撫須,即使遇到不相識的人也要問候,將雙手拇指並在一起道一聲好。塔吉婦女穿戴和裝飾比較講究。不論年幼、年長都喜歡戴十分別致的用白布或花布做成的圓頂綉花小帽,外出時帽子上還要披一塊 大方頭巾,一般都是白色的,新嫁娘為紅色的,小女孩多為黃色的,並愛佩戴各種銀珠玉飾。塔吉克人特殊崇拜鷹,認為鷹象徵著勇敢和英雄。他們崇尚白色,認為白色純正潔凈;塔吉克人還喜歡綠色,認為綠色象徵著幸福和美好。

禮儀

塔吉克人在社交場合與客人相見時,一般多以握手為禮。他們與賓朋好友相見,一般男子行禮時,右手要置於胸前並鞠躬,女則雙手捫胸躬身為禮。

宗教

塔吉克塔吉克人多信伊斯蘭教,屬遜尼派,部分屬什葉派。他們忌諱指點著人說話,認為這是對人的一種侮辱。他們忌諱用左手遞送東西或食物,認為使用左手是對人的不敬。他們忌諱用腳踩食鹽或其他食物,也不得騎馬穿過羊群及接近主人的羊圈或用腳踢羊,否則便會被認為是極不禮貌的。他們忌諱交談時脫帽,認為戴著帽子才為禮貌的表示。他們禁食豬肉,忌食狗肉、騾肉、驢肉及一切自死的動物肉和血液,還忌諱談論豬和使用豬製品。

飲食

塔吉克麵食

塔吉克人每日三餐都離不開饢,喜食酥油、酸奶、奶疙瘩、奶皮子等,還喜歡飲奶茶。他們以肉食為上好的食品,愛吃抓飯,喜歡羊肉湯,並以羔羊肉做的湯為最好。他們非常喜歡中國菜餚,用餐慣於以手抓食取飯。

塔吉克人在飲食嗜好上有如下特點:

1、注重講究菜餚鮮嫩酥香,注重菜品肉多量足。

2、口味一般口味喜咸,愛甜、酸、辣味道。

3、主食以面為主,離不開饢。

4、副食愛吃羊肉、牛肉、雞、鴨及蛋類;蔬菜喜歡甜菜、洋蔥、豌豆、黃瓜、土豆、豆苗、西紅柿等;調料愛用伏牛花、胡椒、榲桲、色拉、糖、鹽、蔥等。

5、製法對炸、烤、煎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

6、中餐喜愛中國的清真菜、京菜。

塔吉克7、菜譜很欣賞什錦拼盤、手抓羊肉、烤鴨、奶油扒白菜等、烤肉、栗子雞、琥珀桃仁、咖喱牛肉、烤全羊、氽丸子等風味菜餚。

塔吉克豐富的美食

8、水酒對啤酒、葡萄酒較適應,喜歡飲料中的礦泉水、檸檬汁、桔子汁、酸奶和奶茶等。

9、果品愛吃哈密瓜、葡萄、蘋果、梨、西瓜等水果;乾果喜歡杏干、葡萄乾、栗子等。

塔吉克人飲食的內容和製作方法反映了他們的經濟狀況、生活習慣和民族特點。牧區的飲食以奶製品、麵食和為主。農區以麵食為主,奶和肉食為輔。早餐一般為吃饢、喝奶茶,午餐吃面條,晚餐多以肉食為主。最佳民族食物:抓飯、烤包子、燜肉、牛肉湯。喜好磚茶、綠茶、紅茶。喝茶時一般搭配一些乾果、甜食等。

餐儀

塔吉克人進餐時注重傳統的禮儀和習慣,坐次有上下之分,長輩和客人坐上座,其他人圍坐一圈,中間鋪飯單(類似桌布,因不用桌椅,鋪在氈子或地毯上)。端茶遞飯按坐次先後,進餐時很少說笑。如有遠方貴客來臨,家有羊者即宰羊招待。宰羊待客時,主人將羊牽至客人面前請客人過目,客人表示滿意,即行宰殺。進餐時,主人首先向最尊貴的客人呈上羊頭,客人割一塊肉吃,再把羊頭雙手送還主人,主人又將一塊夾羊尾巴油的羊肝請客人吃。然後主人拿起割肉刀,刀柄向外,請一位客人分肉,此時客人往往互相推讓,或同請主人分肉。食畢,大家按伊斯蘭教的傳統,同時舉起雙手做「都瓦」(祈禱)。待主人收拾殘餚,取走飯單後,大家才能起身,否則,將被視為不尊重主人。

衣著

穿著 塔吉克人傳統的民族服裝以棉衣和夾衣為主,沒有分明的四季換裝。男子著肥大的白色襯衫、燈籠褲、外罩一件寬大長袍,腰束腰帶或方巾,頭戴綉花小帽或纏頭巾,腳穿軟質皮靴。女子穿一種類似絲綢做成的燈籠褲,配長襯衫或外罩彩裙,頭扎白紗巾或絲綢巾,或戴綉花小帽,飾物有珠子、珊瑚項鏈,手鐲,耳環等。民族服裝多山區人。

塔吉克女人化妝只畫眉毛

塔吉克的風情很大程度上來自於美麗的塔吉克女孩。

塔吉克境內塔吉克族人佔有絕對優勢,從外表看,塔吉克族人和印度人很像,少女尤其美麗動人。典型的塔吉克女孩的裝束是頭上扎著花頭巾,身穿齊腳踝的長袍,長袍下面一定還要穿著條長褲,赤腳穿一雙拖鞋。

塔吉克女人是不太愛化妝的,她們有天生的美目和濃眉,很多塔吉克女人臉上只做一種化妝,就是用又黑又粗的眉筆把兩條眉毛連在一起,看起來額頭上只有一條眉毛,非常醒目。

居住

過去居住在平原和山前地帶以土坯和泥摻草築牆的平頂房,多為磚瓦房。為防地震,建築物多為平房及多層樓房,高層建築很少。 室內陳設仍保留傳統的特點。窗戶及門上的帳幔、被罩、客廳鋪的餐巾、包饢用的餐巾、枕巾、手巾等織物均綉有稀奇的花鳥和美麗的圖案。

⑽ 塔吉克族男女是怎樣以物傳情的

如果你是一位姑娘,有人給你送來一個精美的荷包,裡面放了一些石頭子和一些已燃燒過的火柴棍,你會覺得莫明其妙。但是,如果塔吉克族姑娘收到這樣的禮物,她會心慌臉紅。因為她知道,有人向她求愛了,火柴棍表示對愛情像火焰那樣熾烈燃燒,石頭子表示忠於愛情像石頭那樣堅定,海枯石爛不變心。
「以物傳情」是一種古老的傳遞信息的方式,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中至今仍保留著這種古老的傳統習俗。青年男女相愛了,往往採取送荷包的方式,裡面除了石頭子、火柴棍外,還有杏仁(表示忠心或掏出心讓你看)、鹽(表示你和鹽一樣重要,天天離不開你)等許多表達情感的東西。信物讓你去捉摸、體味,去抉擇。人們通過來往的信物傳情,表白雙方的愛慕之心。雖然雙方所送的東西沒有統一的規定,但是所送之物的含義卻是約定俗成的。
除了送荷包傳情之外,小夥子也常利用叼羊的機會來物色自己心愛的對象,並用所叼得的羊傳遞信息。在叼羊中,小夥子會拚命地去叼那隻羊,因而使叼羊活動顯得十分激烈和精彩。一旦那隻羊得手,小夥子會迅即將那隻羊摔到早已相好的姑娘面前。大家都明白,小夥子向姑娘發出了求愛的信號。

此時,如果姑娘接受了小夥子的求愛,那麼,她會立即委託身邊年長的婦女,將一塊綉花手帕系在小夥子的馬頭上,表示接受了小夥子的情意。這種在眾目睽睽之下的傳情方式,會引起人們的陣陣喝彩和祝福。有的吹起口哨起鬨,有的喝彩祝福,為叼羊活動增添了不少歡樂氣氛。
塔吉克族小夥子善良而誠實,但在求愛時,辦法多也靈活。在遇到節慶或是喜事時,人們往往要擊鼓吹笛,狂歌歡舞。這種場合人很多,人們除了慶賀這個主題之外,小夥子向姑娘求愛也成了喜慶活動的內容之一。
只要樂器一響,小夥子頻頻出陣。他們一邊跳舞,一邊向四周掃描,尋找目標。面對圍觀的姑娘,他們會展示最拿手的舞姿,以博得姑娘的歡心和愛慕。動情的姑娘,也許是戀人,為了表達對小夥子的鍾情,會害羞地將自己的紅頭巾搭在小夥子的左肩上,傳遞愛的信號。有時,人們為了增加歡樂的氣氛,或是為了戲弄某個小夥子,一些已有情侶的少女或是少婦,也會向小夥子肩上搭紅頭巾。結果,有的小夥子肩上搭了好幾條紅頭巾,弄得他不知是哪位姑愛上了他,使他哭笑不得。更有趣的是,有的姑娘竟將—條又破又臟的、老太婆用的深色頭巾搭在小夥子的肩上。頓時,全場鬨堂大笑,搞得小夥子啼笑皆非,十分尷尬。不過,小夥子並不生氣,仍在翩翩起舞。塔吉克人「以物傳情」的方式獨特,但他們的開朗性格為他們的這種傳情方式奠定了一個和諧的基礎。
塔吉克人的「以物傳情」不僅用在青年男女的戀愛上,在遇到喪事時,也用「以物傳情」的方式表達和交流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在安慰死者家屬或親友時,有的要送上一支香煙,或是莫合煙(新疆的一種煙草),或是「納斯」(用麻黃草灰和莫合煙葉磨碎攪拌的一種鼻煙)。

塔吉克人認為,煙是苦澀的,用「苦」來抑制「苦」,以此表示希望死者家屬及親友節哀。在塔吉克人舉行婚禮前五六天,對親屬中有喪事的人家,舉辦喜事的人家要把他們請來,在手鼓上擺上香煙或「納斯」或莫合煙,希望他們節哀,忘掉過去,敲響手鼓,為青年人祝福。
在外地工作或出差的塔吉克人,得知親朋好友的不幸後,又趕不回去弔唁,便會給過世人的家屬寄一封信,在信封中放一支香煙,表示對死者家屬的慰問。喪家接到信後,會理解寄信人的意圖。這也是一種「以物傳情」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