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掃墓時,長輩或平輩可以給逝去的磕頭嗎
長輩不需要給孩子磕頭,平輩的可以磕頭,也可以不磕頭,低頭默哀就行。
㈡ 先掃墓,後磕頭,還是先磕頭後掃墓
先掃墓(用清水擦一遍),再用金粉把字重新描一遍,然後是擺放祭品,祭品有食品和點心,如先輩吸煙或喝酒也可擺放一些。食品是分為菜和主食,主食看先輩生前的喜好而定或根據中午自己吃的主食,菜和主食一樣但不少於四樣(我也不清楚為什麼要不少於四樣)。但不管是主食還是菜都要在上桌以後夾第一筷子,別人夾過以後的就不能當祭品了。點心(糕點)也是要最少四樣,另外水果之類的也可以帶點。還有就是帶到墓地的東西不能帶回去,所以糕點,水果之類的要帶少點,不然就要把剩下的吃完。最後再磕頭祭拜。
很多地方的風俗都不一樣的,你最好是問一下你當地的老人有哪些方面的忌諱和風俗。我說的只提供參考。
如果是公共墓地。又開車去,最好帶只狗放在車里。如果有老人或身體比較弱的最好是穿上紅色的衣服或帶一些BX的事物。
㈢ 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
清明節上墳,這是我國千百年來留下的規矩,但凡是上墳必然是一種隆重的儀式。在小編的家鄉,每年上墳,都得不遠千里的回來進行這一隆重的儀式。對於中國人而言,清明節是為了祭祀先祖,對先祖有一種敬畏之心。既然是祭祀祖宗,那麼就避免不了磕頭。磕頭在我國是非常崇高的禮儀,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磕頭法。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
清明節上墳磕頭,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你可知道?小編在上文中,已經有了詳細的介紹。希望大家能夠從中有所收獲,可以感受一下清明節中的一些傳統文化。磕頭雖然簡單,可也是有一定的規矩,這些真到了清明節上墳的時候,最好別到時不知所措。那樣在長輩面前,就會顯得沒有修養。正所謂「入鄉隨俗」,不僅僅要求遵循習俗,還要尊重老祖宗留下的文化。
㈣ 清明上墳磕頭怎麼個磕法
1、「三拜三叩」。其儀式是先做合掌、下拜,再屈膝下跪、磕頭,如同「一拜一叩」。磕完第一個頭後,起身站立、後退半步;停數秒再次合掌,向前半步、下拜、屈膝下跪、磕頭,即第二個「一拜一叩」;依此再做第三個「一拜一叩」。
2、「三拜九叩」,類似重復做三次「一拜三叩」,但手勢可能與拱手、合掌不同,中間也不起立。
(4)掃墓磕頭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單純磕頭(單叩首),是兒童對長輩的常禮。一般情況是兒童隨家長見到長輩,家長說:「過來見過XX(長輩),給XX磕頭。」孩子要先說句:「給XX磕頭啦。」而後雙膝先後彎曲跪下、手扶地、頭觸地,完成磕頭的動作,然後起立側身站著。
長輩在接受孩子磕頭後,必須做兩件事,一是應當及時說:「好,起來吧。」一是要給孩子來點「賞賜」,例如小玩意兒,糖果等,或給個零錢,「頭」是不能白受的!舊時代許多人在孩子說磕頭還沒跪下時,及時說:「不用啦。」而阻止孩子磕頭,以免拿不出禮物的尷尬。
㈤ 給先人掃墓磕頭手掌心應該是向上還是向下
問:對祖先或地基主、灶神,以及寺廟中一切神靈,皆以禮佛之接足禮禮拜,請問這樣如法嗎?
凈空法師答:不如法,因為他不敢當,不是你不可以做,他不敢承受。所以我們對行禮,恭敬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在形象上有差等。你說現在最敬禮,在什麼場合當中行最敬禮,行三鞠躬,普通一般的常禮是一鞠躬,這個有等級。所以禮節,節是有節度,不能超過,也不能不及。我們接足禮是對佛、對菩薩、對老師,可以用這個。一般平輩也可以,但是平輩回拜,一定是回拜。而且也不是平常,平常多半都是問訊。所以我們對於鬼神是一樣的恭敬,我們禮拜是一拜就夠了,通常是三問訊,像我們一般都是三問訊。對佛是頂禮三拜,對這些鬼神統統是三問訊,恭敬心是一樣的,差別在此地。
㈥ 清明節去掃墓的時候,一定要跪下才有誠意嗎為什麼
有些東西能流傳下來自然有它存在的理由和價值,掃墓下跪這只是一種流傳下來的風俗,一種亘古未變的傳統。下跪與一個人的尊嚴是息息相關的,不然古人怎麼會說 男兒膝下有黃金, 上跪天,下跪地,只跪父母之類的話呢。 給已逝的祖先下跪,又稱為磕頭,其實是一種尊重,敬重的意義,一直未曾有人改變,因為大家都覺得這個習慣沒有什麼不好。
㈦ 上墳磕幾個頭
清明節傳統習俗是要磕頭的,祭祖給老人鞠躬或磕頭應該是三個。掃墓時給祖先跪拜磕頭是中華民族悠久的傳統,必須要遵守,一般和信仰沒有關系,如果不跪拜磕頭就是不尊重祖先,是為不孝。
按照清明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掃墓,將墓園打掃干凈;其次祭祀,主要是寄託哀思。掃墓時,人們攜帶供品、財帛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財帛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在上邊壓些紙錢,讓別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
清明節的習俗
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全國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上或細節上的差異,各地節日活動雖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共同基本禮俗主題。每逢清明時節,人們無論身處何方,都會回鄉參加祭祖活動,緬懷祖先。
清明禮俗文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儀式中慎終追遠,在踏青郊遊中享受春天樂趣,文化傳承與身心調適是清明禮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㈧ 掃墓祭祖磕頭把頭發燒了是什麼預兆
清明掃墓祭祖,說明你守傳統,有孝心。要花點錢把墳頭的面積擴大點。
㈨ 上墳燒紙磕幾個頭
上墳掃墓的通常程序是:修正墓地、上香、上祭品、敬酒、燒紙錢拜祭、磕頭、放炮送別。
1、上墳適宜的時間:早上九點到中午十二點之間,因為按照古人說法這個時間段陽氣最重,也比較早。既對自己無害,也能早去表達自己的哀思之情。
2、上墳的准備: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園打掃干凈。然後就是燒香,這一程序很關鍵,祭祀燒香的意義就在於它是神、人、鬼三者溝通的一個非常重要的中介。
所以上香不只是傳遞紀念祖先之情,而是明顯地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所以,建議你可以到無相銅爐一對一定製祈福香,
這個香採用天然花木原料,如菊花,也是有對先人思念的含義,而有些化學香、香精香之類,就不宜用了。燃香本有禮敬神明之功用,用化學香,
不僅失去香的本質,還破壞環境。
3、祭祀,一是寄託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
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後人,然後磕三個頭行禮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