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寶寶發燒圖片圖片卡通
擴展閱讀
唯美的文字圖片手繪 2025-05-17 08:06:38
吃零食卡通圖片 2025-05-17 08:06:37
水晶頭像圖片大全 2025-05-17 08:01:32

寶寶發燒圖片圖片卡通

發布時間: 2022-04-27 17:14:40

A. 兒童發熱怎麼辦

一般在出現感冒時都會有一些發燒的症狀,所以發燒是感冒的一個排毒現象,通常在正常情況下,如果燒的不是很嚴重的話,可以採用物理方式進行退燒,如果燒的比較高,就需要採取葯物方式進行治療。感冒發燒一般幾天能退呢?
1、感冒引起的發燒會在兩到三天後就退去。因為每個人的抵抗力有所不同,所以在發燒時,他的時間也會有長有短。在發燒時,除了可以用退燒後外,還可以採用洗溫水澡的方式來進行退燒。
2、如果患者發燒的程度比較高時,就需要採用葯物和物理退燒同時進行。可以用酒精擦澡,或者是在肛門里塞一些退燒葯。頭上貼上退熱貼也可以有效的降溫,在發燒時,衣服不能穿的太厚,這樣不利於散熱。
3、發燒時也不能採用捂汗的方式來進行退熱,這樣只會越捂越熱。而且患者如果溫度較高,在捂汗的同時就會發生驚厥。這種情況下,就會使患者很虛弱,容易導致更嚴重的情況發生。
4、所以在出現發燒時,一定要正確對待,不能採用一些偏方。而且發燒時要多喝水,這樣也有利於退燒。如果發燒不是很嚴重的話,可以不用做一些特殊處理,只要患者的精神良好,就不必太過擔心。
37.2度算發燒嗎
發燒我們每個人都經歷過,有時低燒,有時高燒。無論是高燒還是低燒,都會對身體構成危害,所以很多人出現在37.2度之後,想知道這樣的溫度考慮到發燒,那麼,37.2度算發燒嗎?
出現37.2度不算發燒,正常體溫(腋下)應為36.5-37攝氏度,不超過37度,37.2度為低熱,伴有其他感冒症狀時,應採取一些感冒葯,多喝水,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日常生活應有規律,不要感冒,適當運動,很快就會好起來。
對於未知的低熱不能濫用葯物。發燒是人體對疾病發作的反應之一。低熱病人服用退熱葯,不利於該病的治療。濫用退熱葯,以及導致白血球減少症,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危險因素。體溫在38℃以上時,應考慮使用退熱葯。
持續低燒應盡快就醫,應盡快全面檢查。一些惡性腫瘤早期或早期細菌感染症狀也屬於低燒。
知道發燒時,首先要了解我們最適合的溫度,也就是說最標準的溫度,我們最標準的溫度保持在37度,只要超過37度,就會對身體構成危害,所以超過37.2度,要引起自己的注意,可以通過物理方法降溫,盡快將其溫度保持在37度。
6個月寶寶發燒怎麼辦
6個月寶寶體溫稍高於成人,體溫易受環境溫度影響。例如寶寶進食、哭鬧、運動後,體溫也會暫時升高;如果衣被過厚、室溫過高等,寶寶的體溫也會升高。如果寶寶有這種暫時的、幅度不大的體溫波動,沒有其它症狀和體征,通常不考慮是病態。嬰兒的腋窩溫度范圍一般在36.0℃—37.4℃之間,如果超出在范圍之內家長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先判斷寶寶發燒是普通感冒還是流感。如果發燒超過38.5度要警惕是流感,因為流感症狀比感冒嚴重,還可能並發心肌炎和肺炎,沒及時發現治療的話後果很嚴重。所以寶媽們可以在家先用萬孚流感檢測試紙測下,無創無痛,在家就可以檢測,15分鍾就可以出結果,特別是冬春流感高發的時候,第一時間辨別流感很重要,流感只有在48小時內服葯效果才是最好的,能大大降低病死率,萬孚流感家庭檢測多一份保障也多一份安心。
2、維持家中的空氣流通:維持房間溫度於25—27℃之間。但如果寶寶四肢冰涼又寒顫,則表示需要溫熱,可以溫熱水泡泡手腳。
3、脫掉過多的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4、溫水拭浴:將寶寶身上衣物解開,用溫水(30~37℃)毛巾全身上下搓揉,如此可使寶寶皮膚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
5、用退熱貼:退熱貼可以將熱量帶走,不會出現過分冷卻的情況。
6、多喝水/奶: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寶寶體內的失水。
7、使用退燒葯:當寶寶肛溫超過38.5℃時,可以適度的使用退燒葯水或栓劑。核對好劑量,切勿超量服用。
8、觀察發熱變化和相關的其它表現。比如咳嗽、腹瀉、抽搐、身上出皮疹、精神萎靡等伴隨症狀等。看病前,家長整理一下孩子發熱過程和其它表現,以及用葯情況和對葯物的反應,這有利於疾病的診斷。至少發燒超過24小時,帶孩子看醫生才可獲得比較有價值的診斷。
新生兒發燒物理降溫
兒童退熱能不打針就不打針,因為用於兒童退熱的針劑主要是氨基比林及其衍化物,如安痛定、安乃近等,副作用比較大。注射後孩子可能大量出汗,容易發生虛脫甚至休克,那麼物理降溫就成了大家良好的選擇,那麼大家知道如何為新生兒發燒物理降溫嘛?
1、頭部冷濕敷:用20℃-30℃冷水浸濕軟毛巾後稍擠壓使不滴水,折好置於前額,每3-5分鍾更換一次。
2、頭部冰枕:將小冰塊及少量水裝入冰袋至半滿,壓擠冰袋排出袋內空氣,壓緊袋口,無漏水後放置於枕部。
3、溫水擦拭或溫水浴:用溫濕毛巾擦拭孩子的頭、腋下、四肢或洗個溫水澡,洗浴時間10-15分鍾,多擦洗皮膚,促進散熱。
4、酒精擦浴:適用於高熱降溫。准備20%-35%的酒精200-300毫升,擦浴四肢和背部。禁擦胸前區、腹部、後頸、足底,這些部位對冷較為敏感,可引起不良反應。新生兒、小嬰兒因皮膚薄,毛細血管豐富,可經皮膚吸收而出現酒精中毒,不宜採用。
5、其它:現在還有一種物理降溫的葯物貼劑,可以有效地緩解孩子發燒。
溫馨提示:
高熱時呼吸增快,出汗使機體喪失大量水分,所以父母在孩子發燒時應給他充足的水分,增加尿量,可促進體內毒素排出。孩子發燒最好不要隨便吃葯,因為孩子的發燒原因不明,隨便用葯可能會影響醫生診斷。
給孩子用溫水洗澡,實際上也是一種降溫措施,醫學上稱為物理降溫;類似的做法還有用濕毛巾敷頭、枕冰袋、用酒精擦身等,目的是利用水的導燒作用,或冰溶化及酒精蒸發時的吸燒作用來降低體溫。此外,洗澡還可以保持皮膚清潔,避免汗腺阻塞。具體做法是,用低於體溫2℃的溫水浸泡20分鍾,每天2~3次。只要不是在室溫很低的房間內,洗澡後及時擦乾,避免風吹,是不會著涼的。
新生兒發燒的原因
相信許多朋友都不知道新生兒發燒的原因,人們常會把「感冒」和「發燒」聯系在一起,而對孩子來說,引起發燒的原因,不少都是消化不良、積食鬧的,下面媽媽網網路就來告訴大家新生兒發燒的原因吧!
發燒不是病,它只是身體的一項示警徵兆,告訴我們身體內恐怕有問題,可能是疾病因素,也可能不是。為什麼幼兒容易發燒呢?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體溫調節中樞系統發布還不成熟,再加上身體的抵抗力比較差,受到感染的幾率比較高,所以常會有發燒的情形出現。很多身體疾病確實會造成發燒,如各式病毒、細菌的感染發炎、腫瘤癌症、自體免疫疾病、脫水等,這些都需經過各式檢查才能確知,且需加以適當的治療處置,有許多發熱是屬於非病態性原因所引起的。
引起嬰兒發燒的原因有很多,大體而言可分為以下三大類:
1、小兒體溫 受外在環境影響,如天熱時衣服穿太多、水喝太少、房間空氣不流通。
2、生病、感冒 、氣管炎、喉嚨發炎或其他疾病。
3、如預防注射,包括麻疹、霍亂、白喉、百口咳、破傷風等反應。
溫馨提示:
發燒只是疾病的症狀之一,而不是全部。小兒科主任宋文舉醫師表示,醫師對於發燒,在乎的是疾病本身的影響及進展,但通常父母只看到疾病外表,如發燒、嘔 吐、咳嗽,就慌亂不已。殊不知醫師治病,首重病因的發現及能完全治癒的方法,而不是單純只為退燒而已。所以在某些情況下,會讓發燒症狀持續表現出來,以探尋內在真正的病因。因此他提醒愛子心切的爸媽,切記不要一味的要求醫師退燒,去治療發燒症狀,而是應遵從醫囑,准確的找出引起發燒的真正原因,對症下葯。
新生兒發燒症狀
新生兒發燒都是因為新生兒的體溫調節中樞系統發布還不成熟,再加上身體的抵抗力比較差,受到感染的幾率比較高,所以常會有發燒的情形出現,那麼大家知道新生兒發燒症狀是什麼嗎?下面媽媽網網路就來為大家介紹新生兒發燒症狀。
發熱程度分級:
1、低熱:37.5℃-38℃。
2、中等熱:38.1℃-39℃。
3、高熱:39.1℃-40℃。
4、超高熱:40℃以上。
經過細致的體格檢查,根據一些體征能幫助找到小兒高熱的誘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若患兒皮膚出現皮疹,可能為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例如幼兒急疹、麻疹、風疹等。
2、若發現皰疹,可能為水痘。
3、若發現皮膚有瘀斑,應考慮流行性腦脊髓膜炎,亦應考慮血液系統疾病。
4、若發現淺表淋巴結腫大,應考慮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皮膚粘膜淋巴結綜合征,亦應該注意白血病和惡性淋巴瘤。
5、若發現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可能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腺炎。
6、若發現口腔粘膜有斑點,可能為麻疹。
7、若肺部聽診聞及痰鳴音或水泡音,是急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肺炎的體征,肺部聽診有哮鳴音,應考慮喘息性支氣管炎或支氣管哮喘。
8、腹部有明顯的壓痛或其它體征,應注意急腹症,如急性闌尾炎、腸梗阻等。

B. 如何就能夠判斷寶寶發熱是否是發燒的狀況

針對剛剛出生的新生嬰兒而言,身體不適不容易發覺,由於寶寶不會聊天,只有是根據媽媽仔細觀查才可以發覺,因此媽媽們一定要學好方式。那麼寶寶怎樣判斷是不是發燒?

這個時候孩子有可能處在發燒的環節;一旦發燒,孩子人體內的水份需求的非常大,孩子平常的排尿量也降低,並且尿的顏色也變黃,也是有可能是孩子發燒了。掌握孩子是不是發燒,更為精確更為合理的辦法自然就用電子溫度計給孩子開展精確測量,假如精確測量超出38.5度,就表明便是發燒了。對孩子發生發燒的狀況,一定要妥善處理。

若寶寶發燒,媽媽要立即帶寶寶去醫院。終究發燒並不是是瑣事,很可能會危害寶寶身心健康,因此要盡快醫治。

C. 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怎麼判定發燒原因

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主要症狀就是體溫升高,有些孩子臉會泛紅,摸著身體發燙,口渴想喝水,吃喝拉撒睡沒有太大影響,有的孩子也會出現心率加快、皮膚乾燥、面色蒼白、精神不振或是哭鬧不止等等。一般的發熱是由感冒引起的,只要吃3-5天美林退燒葯,把溫度降下來就好了。預判發熱原因,要看發熱以外的症狀,如果孩子近期出牙,也可能會誘發高熱;如果孩子突發高燒39度,吃了美林退燒葯,短暫退燒後,很快又恢復,可懷疑是小兒急疹,等3-5天後,出了疹,燒就退了。有些孩子發熱後伴有脫水症狀,及時補水可以緩解,如果直接喝水也不能緩解,可以送醫院,補充生理鹽水。

D. 小兒發熱有哪些症狀

發熱是小兒疾病中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也是家長帶孩子看病的一個主要原因。

人體不斷地進行新陳代謝,產生熱量,又不斷從皮膚和呼吸道散熱。在人的腦子里有一個體溫調節中樞來調節體溫,使其相對穩定。正常人腋下溫度在36℃~37℃之間(試表調節時間5分鍾為准)。餵奶或飯後,運動、哭鬧、衣被過厚、室溫過高都可使小兒體溫暫時升高達37.5℃左右。新生兒、小嬰兒更容易受上述條件影響,有時甚至可達38℃以上。所以,一般認為37.5℃以上為發熱(體溫在37.5℃~38℃稱為低熱,38.1℃~39℃稱為中度熱,39℃~41℃以上為高熱)。

小兒發熱主要是由於細菌、病毒或其它病原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如常見的流行性感冒、肺炎、敗血症、痢疾等都常引起發熱。發熱還可由於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如葯物過敏、中暑、脫水、嚴重燒傷、創傷等。計劃免疫疫苗接種後也可有短暫發熱。

發熱既是疾病的一種症狀,也是機體與疾病作斗爭的結果。一些身體非常衰弱的孩子或早產兒即使有嚴重感染也可能不發熱,甚至體溫低於正常。所以,不能單純以發熱高低判斷病情輕重。發熱時除體溫升高外還可以伴有四肢發涼、臉紅、呼吸急促、脈搏心跳加快、煩燥不安、消化功能紊亂如腹瀉、嘔吐、腹脹、便秘等症狀。少數幼兒可以發生高熱驚厥。發熱時心跳加快、血循環旺盛、白血球增高,抗體產生增加,這些都利於機體與疾病作斗爭。

E. 寶寶發燒有前兆,這些症狀你發現了嗎

孩子在小的時候免疫系統還不夠完善,稍微有病菌侵入就特別容易發燒,其實寶寶在發燒之前總是有很多症狀表現出來,你發現了嗎?

第四,流鼻涕,打噴嚏,出現感冒的症狀。很多寶寶的感冒一般都伴隨著發熱,當寶寶出現咳嗽,或者是鼻塞流鼻涕的時候,家長應該注意觀察,避免讓寶寶發燒。在寶寶出現感冒症狀的時候,家長要及時在家裡給寶寶監測體溫,一旦發燒的話,就要重視起來。

第五,寶寶會變得不愛吃飯,精神狀態差。寶寶在生病的時候,因為病痛的折磨,所以會導致吃不下東西,或者是吃飯的時候吃兩口就不願意吃了,連自己喜歡的零食都不感興趣了,都是因為發燒導致的胃口變差。寶寶發燒以後一定要及時帶寶寶去醫院治療,多給寶寶補充水分。

F. 怎麼判斷嬰兒是否發燒

拿個體溫計量,
寶寶在吃奶後、哭鬧後溫度稍微高一些正常。最好適當的解一兩顆扣子。一會兒再扣上
買個紅外體溫槍,隨時量寶寶溫度超過37.5,就給寶寶適當減些衣服,等一會兒再量。如果沒哭鬧,沒吃奶、溫度還高,最好再找個汞體溫計量一下。仍然超過37.5就算發燒了。
如果寶寶發燒,建議減少衣物,必要時物理降溫趕往醫院。

G. 小兒感冒發燒

每當看見孩子發燒,媽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降溫,降溫,再降溫,但吃了退燒葯體溫也不見降下來。明明使用的退燒方法與往常一樣,但體溫卻不降反升。事實上,孩子發燒總不好,不是你所用的退燒方法不管用,而是你沒搞清楚寶寶發燒的類型。
打開網路App,看更多圖片
通常,寶寶發燒分兩種,一種是病毒性發燒;另一種是細菌性發燒。只是,對於大多數新媽而言,病毒性發燒和細菌性發燒的區別總是傻傻分不清。
1、細菌性發燒:醫學上也稱之為感染性發燒——先有畏寒,持續約15分鍾到半小時後體溫上升。細菌性發燒必須吃消炎葯、抗生素,甚至掛水才行。
2、病毒性發燒:由病毒入侵所引起的體溫升高——無寒戰。病毒性發燒只需多喝水、多休息,自然就能痊癒。也可以給寶寶口服益生菌及維生素C,增加其抵抗力,從而縮短病程。

一般來說,寶寶感冒發燒90%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但後期可能合並細菌感染。一般情況下醫生會根據血常規的報告單來判斷發燒類型。
知道了寶寶的發燒類型,我們得做好寶寶的護理工作,學會量體溫是必須掌握的技能之一。

一般採用腋下測溫,應避免在喝完熱水、進餐、吃冷飲、沐浴、出汗、劇烈運動後及情緒激動時測量體溫,有以上情況的可以休息半小時後再進行。
按體溫高低可將發熱分為4類,以腋下為准:①<38℃為低熱②38℃~38.9℃為中度發熱③39℃~41℃為高熱④≥41℃為超高熱。

發熱在什麼情況下使用退燒葯
一般體溫超過38.5(腋溫)可以酌情使用退熱葯,但是在小朋友能耐受的范圍內,精神食慾狀態都不錯的時候,最好不要急於服用退熱葯。發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我們的身體藉由升高體溫來調動自身的防禦系統殺死外來病菌(一般來說,病菌在39℃以上時就會死亡),從而縮短疾病時間。

退熱葯首選口服退熱葯,如對乙醯氨基酚、布洛芬等,口服方便簡單,安全有效。打針退熱醫生是不推薦的,容易誘發過敏等不良反應。
小兒發熱多久才能退熱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發展和恢復過程,即使診斷明確、用葯及時,也可能持續2~3 天才能退熱,有的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5~7天。不要因為一時未退熱,一天跑幾次或幾家醫院。這樣不僅孩子得不到休息,造成治療紊亂,影響疾病的恢復,還可能導致孩子感染上其他的疾病。

H. 寶寶發燒的症狀

寶寶發燒有什麼症狀?寶寶發燒,最顯著的症狀就是發熱,有些寶寶伴有發冷,厭食等症狀。什麼時候需要送往醫院呢?如果寶寶精神萎靡、倦怠、表情淡漠,或面色暗淡、發黃、發青、發紫,眼神發呆,或出現劇烈、噴射性嘔吐,或出現腹痛和膿血便,或是已出現脫水症狀時,表明寶寶病情嚴重,應該立即送往醫院。如果孩子僅有高熱,沒有上述各種合並症出現,盡管退燒緩慢,或者時有反復,也不必擔心,應該耐心在家中治療、護理。發燒是機體對抗微生物入侵的保護性反應,有益於增強機體抵抗力,因此,38.5℃以下的體溫不必服退熱葯,只有體溫超過38.5℃以上,才需服用小兒美林退燒葯。

I. 小孩子發燒

小孩子發燒是好事,這種現象在中醫學上稱為小兒變蒸,可以增強孩子的免疫力。下面我具體說一下。
小兒變蒸,又稱「變蒸」,俗稱「燒長」或「生長熱」,是古代醫家用來解釋嬰幼兒生長發育規律的一種學說。該學說首見於西晉·王叔和的《脈經·平小兒雜病證第九》,曰:「小兒是其日數應變蒸之時,身熱脈亂,汗不出,不欲食,食輒吐見者,脈亂無苦也」。隋唐以降,眾多醫家對該學說多有闡發,內容不斷補充,其說益繁,然亦存在相關爭端。
變者,變其情智,發其聰明,主要是指精神發育;蒸者,蒸其血脈,長其百骸,主要指形體發育。2 歲以內的小兒,由於生長發育的旺盛,其血脈、筋骨、臟腑、氣血、神志等各個方面都在不斷地變異,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時間就有一定的變化,並且還可表現出一些症狀,如發熱、煩吵、出汗等等,但無病態,是小兒精神、形體階段性生長發育的一種生理現象。變者生五臟,蒸者養六腑,變者上氣,蒸者體熱,小兒需得變一變、蒸一蒸,方能長一長。臨床上可據其症狀,辨證治療,亦有醫家不主張治療者。
1變蒸的內容
關於變蒸的大小,歷來觀點並不完全一致,《顱囟經》認為三十日一變,六十日一蒸。《諸病源候論·變蒸候》則認為三十二日為一變,六十四日為一蒸。後世醫家多崇尚《諸病源候論·變蒸候》的觀點,認為小兒初生之後,每三十二日一變,每六十四日一蒸,經過十變五蒸(即三百二十日)之後,再經過三次大蒸(即六十四日後為第一次大蒸,又六十四日後為第二次大蒸,又一百二十八日後為第三次大蒸,共二百五十六日),這樣十變五小蒸、三大蒸全部完畢(共五百七十六日),小兒的臟腑氣血、筋骨百骸方才生長齊備。
三十二天一變生腎志;六十四天二變一蒸生膀胱;九十六天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天四變二蒸生小腸;一百六十五天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天六變三蒸生膽;二百二十四天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天八變四蒸生大腸;二百八十八天九變生脾;三百二十天十變五蒸生胃。又厥陰經為臟,少手陽三焦為腑。此一臟一腑不變不蒸。故《小兒葯證直訣·變蒸》謂:「初三十二日一變,生腎生志。六十四日再變,生膀胱。其發耳與尻冷。腎與膀胱俱主於水,水數一,故先變。生之九十六日三變,生心喜。一百二十八日四變,生小腸。其發汗出而微涼。心為火,火數二。一百六十日五變,生肝哭。一百九十二日六變,生膽。其發目不開而赤。肝主木,木數三。二百二十四日七變,生肺聲。二百五十六日八變,生大腸。其發膚熱而汗或不汗。肺屬金,金屬四。二百八十八日九變,生脾智。三百二十日十變,生胃。其發不食,腸痛而吐乳。此後乃齒生,能言知喜怒,故雲始全也。」
後世醫家就小兒變蒸的內容多有論述,但觀點多一致,經過變蒸後,聲音、笑貌、舉止、靈敏皆進一步。正如《幼科鐵鏡》雲:「變者,變生五臟,蒸者,蒸養六腑,長血氣而生精神益智慧也。」
2臨床表現
臨床多見發熱,可微熱,可大熱,心煩、夜啼、汗出、煩渴、嘔吐、脈數而亂、口角起皰等症狀。
張景岳認為:每經一變一蒸,情態即異。輕則發熱微汗,重則壯熱,脈亂而數或汗或吐或煩或啼煩渴。輕者五天可痊癒,重則七天可痊癒。其表現與傷寒相似。其治法,輕者,微表之;實熱者,微利之。
《證治准繩》認為:變蒸則耳冷、尻冷,上唇發泡,狀如泡珠。若身熱,耳熱,尻亦熱,乃為他病,可作別治。
薛立齋認為:輕則體熱,虛驚怕冷,微汗,唇生白泡,三日可愈。重則寒熱脈亂,腹痛,啼叫,不能乳食,食則即吐,五日可愈。
如果嬰兒不熱、不驚,略無症狀而暗變者,是胎氣壯實之故,萬全、龔信和玉鑾等醫家均持此論。
現代醫者有論其如同感冒者,亦有論其為輕度佝僂病者。
3辨證施治
古代醫家提出變蒸過程中可以出現輕重不同的癥候,輕者不必用葯,只要靜卧即可,重者可以治療,但不可「深治太過」。
東晉葛洪,在《肘後方》中謂:「小兒變蒸以三十二日一變,宜用古方紫丸、黑散下其熱」。後《小兒衛生總微論方》發展了此法。
《證治准繩·幼科》載有:柴胡湯治變蒸心煩,啼叫不已。當歸散治變蒸有寒無熱。調氣散治變蒸嘔吐不乳,多啼,欲出驚悸。平和飲子治嬰兒變蒸,於3日後,3日進一服,可免百病。
4學術爭議
小兒變蒸之說,自西晉王叔和以後才有提及。有的醫家持批評態度。如張介賓認為:既生之後,凡長養之機,則如月如苗,一息不客有間。百骸齊到,自當時異而日不同,怎會有一變生腎,二變生膀胱及每變必三十二日之理?又如小兒病與不病,不因外感,必以內傷,未聞有無因而病者。如保護得當,自生至長毫無疾病者不少,雖有暗變之說,亦不能信然「。陳飛霞也提出反對意見,認為「此等固執之言,不可為訓」。
後者《幼幼集成·變蒸辯》雲:「予臨症四十餘載,從未見一兒依期作熱而變者。有自生至長,未嘗一熱者,有生下十朝半月而常多作熱者,豈變蒸之謂乎?」並告誡「後賢毋執以為實,而以正病作變蒸,遷延時日,誤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