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一戰時期飛機搞笑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一戰時期飛機搞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4 18:00:58

Ⅰ 一戰中比較有趣的事

一戰趣聞:飛機炸潛艇不成反自傷 飛行員成為俘虜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於當時的裝備技術水平不高,潛艇無法攻擊水中潛航的潛艇。因此雙方都採用誘騙戰術,設法使對方潛艇浮上水面,然後像對付水面艦艇那樣進行攻擊。 1915年6月25日,德軍讓一架水上飛機假裝出了故障,「迫降」在英國潛艇活動的水域作誘餌,再派一艘德國潛艇在附近以潛望鏡深度埋伏待機。英國潛艇果然中計:蒙克里夫艇長下令潛艇上浮,炮擊德軍飛機。而這時事先「埋伏」的德國潛艇卻因距離太遠無法攻擊英國潛艇,「魚兒」已上鉤,「釣魚人」卻鞭長莫及,不知所措,德國飛機只好在炮火中狼狽逃竄。

1939年5月9日,英國岸防航空兵第322航空中隊的一架「安桑」試飛機,在蘇格蘭西岸海域巡邏時,發現了一艘在水面航行的潛艇。潛艇正要下潛,「安桑」式飛機飛行員瞄準了潛艇,投下2枚重100磅的炸彈。其中一枚炸彈落在水面好像瓦塊似的又飄出水面飛向空中。炸彈在空中爆炸,四散的彈片正好擊中了投彈的「安桑」式飛機,彈片打穿了油箱,航空油很快流完,飛機失去了動力,一頭栽入大海之中。飛行員打開降落傘,落到海面,乘上救生筏獲救。而潛艇卻安然無恙,只是在炸彈擊水時受到水波沖擊,產生輕微的震動。 無獨有偶,當年9月14日,從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兩架「大鷗」式飛機在海區進行巡邏,發現遠方有一艘潛艇,飛機進入攻擊航向,投下炸彈。不料炸彈在空中提前爆炸,散射的碎彈片又把兩架飛機擊傷,落人海中。這次飛行員卻不那麼幸運,跳傘落海後被德國潛艇俘獲。

一戰趣聞:敵對的英德軍隊爬出戰壕交換聖誕禮物2006-02-10 10:11:40
來源: 文摘周報 收藏此頁 網友評論 9 條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爭之一,然而,在充滿著殺戮和恐怖的戰爭前線,卻出現過令人難以置信的一幕:敵對的英德軍隊自發地休戰,攜手在歡樂中度過了1914年的聖誕節,這不能不說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讓自己活也讓別人活」
1914年6月的薩拉熱窩事件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德國意識到,他們可能要面對兩條戰線的戰爭。為了執行速戰速決的「施里芬計劃」,德國把進攻的主要方向選擇在西線。經過4個多月的激戰,德軍的進攻計劃失敗。到1914年12月,整個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從而使雙方開始了長達3年的艱苦對峙。

在對峙中,英德雙方挖掘了大量塹壕,構成了巨大的塹壕網路,以至於誰也無法向前推進。在1914年冬天來臨之際,雨雪淹沒了塹壕的掩蔽部,形成深深的淤泥。官兵們處在冰冷的泥水裡,難以行動。參加戰斗的英國陸軍中尉愛德華·赫爾斯描述說:「我們的雙腳時常會深陷泥中不能自拔,就像一個飛行的蒼蠅落到了捕蠅紙上。」
隆冬到來時,士兵身上的淤泥凍結,冰冷異常。在這樣的環境中,雙方官兵的戰斗意志受到很大影響,厭戰情緒不斷蔓延,彷彿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敵人的襲擊,而是來自惡劣的環境。

英德雙方都把大量精力用在處理塹壕里的淤泥上。而所謂的戰斗,則只是將頭壓得很低,避免對方狙擊手的射擊,然後尋找合適的機會向暴露的敵人射擊。

相似的環境使英德兩國官兵彼此產生了同情之心,「自己活也讓別人活」逐漸成了他們的共同信條。他們有意識地達成了一些默契。
■「友好往來」令軍方頭痛
皇家工兵部隊的報務員安德魯·托德,在一封家書中寫道:「也許你會感到吃驚,雙方的士兵在各自的塹壕里已經變得非常『要好』。在一個地方,塹壕的距離僅僅相隔60碼(約55米)。每天早晨早餐的時間,雙方士兵都要在空中豎起一塊木板。這塊木板一豎起,槍戰便停止了,他們各自開始打水和取給養。在整個早飯期間,只要這塊木板豎著,沉默便是至高無上的,但是,當木板倒下時,戰爭又重新開始。」

有時候,英德雙方的官兵還相互喊話。一些在戰爭前曾在不列顛工作過的德國士兵,時常會向英國人詢問他們熟悉的商店、街道的情況。他們甚至還把大聲爭論問題、唱歌作為一種娛樂和傳遞信息的方式。
在陽光充足的日子裡,雙方官兵會各自聚集在塹壕前沿,舉行即興音樂會,唱愛國或傷感的歌曲。在寧靜的晚上,歌聲會從一方的陣地上飄到對方的塹壕,引起對方士兵的一片掌聲,有時還被要求再來一次。英德官兵的這種「戰場友誼」愈演愈烈,甚至還有一個德軍士兵將巧克力蛋糕悄悄放入英軍的塹壕。

敵對雙方官兵的友好舉動,令高級指揮官們感到震驚和不安。英國第二軍團司令官詹姆斯·多倫將軍得到消息後當即命令:「軍團各級指揮官必須銘記,鼓勵部隊的進攻精神是絕對必要的。在防禦過程中,可以使用所允許的任何手段消滅敵人。」自此以後,英軍方面對與德軍的「友好往來」、非官方的停戰,以及香煙和其他物品的交換,甚至偶然的娛樂,都絕對加以禁止。
■英德官兵共度聖誕

1914年12月7日,英國大主教提出一個建議:為前線作戰官兵提供一個臨時間隙,以慶祝聖誕節。這個建議很快得到德國方面的積極響應,雙方官兵家屬和朋友也在為他們能過一個充滿愛意和歡樂的聖誕節而努力。家屬和朋友們准備了信件、聖誕卡和包裹,包裹裡面塞滿了溫暖的衣物、食物、香煙、葯品。為了增加前線聖誕節的氣氛,他們甚至還製作了小小的聖誕樹。

在歡慶聖誕節時,德軍比英軍表現出了更大的積極性,他們作了充分的准備。聖誕之夜,德軍官兵把他們用蠟燭精心裝飾的聖誕樹拿出來,放在塹壕的矮牆上。數百點燭光映紅了塹壕,照在官兵們興奮的臉上。英軍官兵也看到了這些光亮,但是他們搞不清德國人究竟在做什麼。英國的監視哨向他的上級報告了這一異常情況,得到的命令是:可能是騙局,不要開火,要密切監視他們。隨後,英軍官兵聽到了德國人慶祝聖誕節的聲音。參戰的陸軍中尉肯尼迪回憶說:「聖誕之夜,對面塹壕的歌聲和歡笑聲飄向我們,我猛然聽到一個德國人在大聲喊叫:『英國人聖誕節快樂!』這時,我們才意識到德國人正在盡情地歡度聖誕之夜,情緒立即受到感染。一個英軍士兵高喊:『你也是!』隨後,雙方一起唱起了聖誕頌歌。」

另一個英軍士兵回憶道:「當我們唱完歌時,他們所有的人都鼓起掌來。這的確是一件非同凡響的事:在戰爭中,兩個敵對國家的士兵,唱著同樣一首聖誕頌歌。」發生在聖誕之夜的動人故事,在聖誕日這天仍然繼續著。德軍士兵在塹壕中對著他的敵人高聲喊道:「托米,你過來看看我們!」名叫托米的英軍士兵則回答:「不,你到這里來吧!」
在很多地方,雙方主動派出代表在彼此陣地之間的「無人地帶」進行談判,達成這樣的協議:如果你們不開火,我們也不開火。人們紛紛爬出塹壕,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互相握手,彼此交談,祝賀聖誕快樂,好像是多年的老相識。他們說笑著,交換香煙和紀念品,觀看親人和朋友的照片。許多士兵見到了渴望見到的敵人。休戰期間,英德雙方還共同為陣亡者舉行了安葬儀式。他們把雙方陣亡者的遺體抬到「無人地帶」,整齊地擺放在一起,然後舉行一個簡短的儀式,寄託他們對死者的哀思。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休戰期間,英德雙方官兵在「無人地帶」進行了多場足球賽。其中一場球賽是由一個英軍士兵製作了一個簡易的足球,在人數和時間均無限制的情況下開始了比賽。雙方隊員興致盎然地奔跑在寬闊的「賽場」上,直到這個球被鐵絲網扎破而泄氣為止。此次比賽英軍以3比2獲勝。
由於聖誕節休戰是非官方的、無組織的,因而不同地方的休戰時間也不相同。短的不到一天,長的一直延續到1915年元旦。然而,戰爭畢竟是戰爭,它並不因為前線官兵的友好而結束。1917年,英德雙方的對峙局面開始動搖,1918年,對峙局面被徹底打破,德國戰敗。(據《齊魯晚報》馬駿傑/文)
戰趣聞:我 的 炮 彈 打 偏 了

文章提交者:wyxyxy1980 加貼在 空軍論壇 鐵血論壇 http://bbs.tiexue.net/bbs_69.html

凡爾登會戰後期,炮火成了左右戰局的重要力量。德軍依仗其多年儲備的眾多大口徑火炮狂施淫威,而法軍戰備不足,炮火虛弱,處於劣勢。

 1916年4月,雙方炮擊兩天兩夜後的一天, 位於馬斯河上游的法軍某炮兵陣地彈葯所剩無幾,炮兵傷亡過半。不得已,指揮官只好起用一批毫無打炮經驗的後勤人員臨時上炮頂陣。其中有位年輕的法軍下士因為對打炮懷有與生俱來的恐懼,在沒有瞄準的情況下手忙腳亂中將一發炮彈打發了出去。炮彈一出膛,這位膽小的下士失聲叫道:「我的炮彈打偏了!」這發炮彈的發射確證了他的無能, 炮彈偏得太離譜了,德軍陣地在東北方向,而炮彈飛向了西北方向。在彈葯將盡之際,這種行為絕對有理由被視為自殺,指揮官揮舞著指揮棒氣急敗壞地向下士沖過來。這時,只聽見炮彈飛去的方向傳來一聲沉悶的爆炸,接著是巨大的連片爆炸,炒豆似的綿延不絕,持續達30多分鍾。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原來,這發偏彈竟鬼使神差地偏到了斯潘庫爾森林裡德軍的一個重要的秘密彈葯補給基地,並成功地穿過狹窄的通風口直搗彈葯庫,引爆了基地所儲備的全部彈葯,造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最大的一次爆炸,德軍60多萬發大口徑炮彈和其它數十噸彈葯毀得一干二凈,連一發臭彈都沒給德意志帝國留下。於是,德軍陣地上無數門大炮張著飢餓的大嘴成了一堆堆廢鐵。剛才還焦頭爛額的法軍元帥貝當先生喜出望外,抓住時機大舉反攻喪失了炮火支援的德軍陣地。於是,凡爾登會戰以能征善戰的德軍的失敗而載入史冊,並進而決定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最後結局。

不過,時至今日,我們已無法確知當年的法國人是如何評價這位過於膽小、實在是糟糕的法軍下士,和他那發一錘定音之偏彈的

Ⅱ 一架一戰時飛機的速度

一戰飛機速度在1914年時一般是每小時80~115公里,4年後增至180~220公里左右

如:

——法國的斯帕德S.Ⅶ,時速:212公里/小時

Ⅲ 一戰時,飛機本來是做偵查,為何後來發展成空戰

但這些空軍鼻祖剛剛登上戰爭舞台的時間,不僅僅是空軍戰術航空知識是完全空白,軍隊對於空戰的認識也非常不足,認為飛機是作用很小的武器。飛行員接收一些作戰要求就飛往天空自己單獨完成任務,根本沒有系統的空軍戰術 。

Ⅳ 一戰的時候有飛機嗎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已經有了飛機,飛機可以作戰了,可是使用飛機的國家少之又少,畢竟飛機並不被認為可以作戰,飛機的穩定性非常差,可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中,飛機硬生生的被推上了戰爭的座位上,從此飛機變成了制空權的法寶。

飛機是20世紀初最重大的發明之一,公認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他們在1903年12月17日進行的飛行作為「第一次重於空氣的航空器進行的受控的持續動力飛行」被國際航空聯合會所認可,同年他們創辦了「萊特飛機公司」。

(4)一戰時期飛機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關於世界上最早的飛機到底是由誰發明各國尚存在爭議,但較為普遍的觀點是由美國人萊特兄弟發明。美國人認為飛機的發明者是美國人萊特兄弟,於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點35分在美國試飛成功。

法國人認為世界最早的飛機是由法國人克雷芒·阿德爾發明,於1890年10月9日在法國試飛成功,部分人認為他發明了歷史上第一架飛機。

Ⅳ 一戰和二戰時期的飛機外觀上看有什麼不同

一戰時期飛機普遍雙翼或三翼 結構簡單 體積小 重量輕 (相對二戰飛機)二戰是戰斗機多為單翼 普遍是封閉式座艙 轟炸機運輸機多為雙發四發甚至有六發的戰爭末期ME163 ME262等噴氣戰斗機大量投入現役 PS:上面那個說ME262隻有20多架的 III/JG7一個噴氣機大隊都不止20架了

Ⅵ 一個在飛機上的搞笑動態圖片

這個我知道

我幫你找找!!

Ⅶ 一戰時的飛機是什麼樣的機動性如何製造它容易么

不知道你看過多啦A夢有一集是大雄他們開玩具飛機的么?胖虎他們強走了多啦A夢的飛機,害得多啦A夢只能開老爺飛機,一戰時期的飛機就是那種樣子的,談不上什麼機動性,當時的飛機不少是用來偵察的,空戰是完全靠改裝的機槍,沒什麼戰術動作

Ⅷ 一戰時期的義大利飛機

「安薩爾多」S.V.A.5偵察機
安薩爾多SV A.5/9型戰斗機
安薩爾多 A.1 巴利拉戰斗機
卡普羅尼 Ca.5 重型轟炸機

Ⅸ 一戰明星戰機都有哪些全一些。

朋友,一戰中,首次使用戰斗機作為攻擊武器,比較原始與落後,但是,一戰中,仍然有一些戰斗機值得大家回憶,主要有以下八種:

1、福克E.Ⅲ(FOKKER FokkerE.Ⅲ)

福克E.Ⅲ是德國東部的福克飛機廠於1913年開始研製,1914年5月試飛成功的福克E型戰斗機中最成功的第三種改型。福克飛機廠由大名鼎鼎的安東尼·福克(Fokker,Anthong)主持。這位年輕的飛機設計師曾懷才不遇。大戰中,福克飛機廠製造了許多種很成功的飛機,英國人曾向福克書面提出,如果他到英國來為皇家飛行隊設計飛機,就送他一千萬美元,但直到戰後福克才知此事,原來德國情報機構截獲並扣留了此信。這種飛機設計是和一個名為R.普拉茨的人分不開的;而且很大程度參考了被繳獲的法國莫拉納·索爾尼埃H型飛機。除E.Ⅲ外,還發展過E.Ⅰ、EⅡ和E.Ⅳ等改型,其中E.Ⅰ型於1915年6月開始服役,E.Ⅳ則裝有兩挺機槍。
各種改型的福克E戰斗機的發動機功率從80馬力逐漸增加到160馬力。各改型共生產出450架,但只有E.Ⅲ是最成功的,它占總產量的三分之二。
福克E的最大特點是安裝有世界獨創的「射擊協調器」。
它的問世使前射的槍彈第一次能夠穿過前方螺旋槳的旋轉面,使射擊軸線能盡可能靠近機身中心線,從而大大提高了命中率。

1915年5月23日,在福克E為德國皇太子作了飛行表演後不久,E.Ⅰ和E.Ⅱ型於6、7月間相繼交付部隊使用。8月起,又在各飛行中隊里各配備E.Ⅲ型1~2架,開始為己方的雙座飛機提供護航。9月1日,著名的空戰能手殷麥曼駕駛該機首次擊落一架偷襲杜埃機場的英國轟炸機,這是軍用機向爭奪制空權邁出的頭一步!從此,飛機不只用於擊落偵察氣球,也用於擊落敵方飛機。不久,福克E.Ⅲ戰斗機開始大量擊落協約國的飛機,空戰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德國的呈一邊倒的戲劇性變化。英軍於1916年1月發出驚呼:「如今,我們須用
三架飛機為一架偵察機保駕護航,才能完成既定的作戰任務。」前線的皇家飛行員也不無自嘲地將自己喻為「福克飛機的餌食」。由於大批英機被很容易地擊落,引發了空戰史上所謂的「福克災難」。英國下議院甚至發表了譴責德國福克飛機「正殘酷虐殺皇家飛機」的決議。而福克E型戰斗機卻因此而名聲大噪。直到1916年底,英、法兩國匆匆將新出廠的紐堡11型、F.E.2b型和DH.2型戰斗機推上戰場。這種令人尷尬的局面才告一段落(後兩種飛機通過將螺旋槳反裝到機身後方、讓出無遮擋的機頭,來達到機槍直接從機頭前射的目的)。
為了不讓協約國了解福克戰斗機的機槍秘密,福克飛機被禁止靠近前線。事後有人分析說,要不是這種令人生畏的福克E只在德國戰線之內游弋,而且只是對協約國的轟炸機和偵察機進行攻擊,那麼英法軍隊的損失還要大。
1916年6月18日,隨著個人空戰戰果已達15架的王牌飛行員殷麥曼因飛機空中解體失事而喪生,福克E才撤出了第一線。
福克E採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罕見的單機翼形式。但機翼上下用細鋼絲牽引加強,亦稱「張線」。長長的矩形斷面機身用鋼管焊成骨架,外覆蒙布。一挺口徑7.92毫米的機槍直接裝在機頭上,處於一台空冷的氣缸旋轉星形(氣缸排列呈輻射形式)活塞發動機的頂部,每分鍾可發射子彈800發,一隻
12初露鋒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斗機羅盤安裝在右翼上表面,敞開式單座座艙中只裝有少量儀表。
設計精巧的「射擊協調器」使福克E一舉成名,它是航空兵器上的一次偉大的革命。而福克E也被人們普遍譽為世界上最早的戰斗機。

2、福克Dr.Ⅰ(FOKKERFokkerDr.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單翼戰斗機、三翼戰斗機與佔主導地位的雙翼戰斗機相比,便顯得稀奇起來。當時,較著名的三翼戰斗機除了英國產的「三翼機式」和德國產的「法爾茨Dr.Ⅰ」之外,就是福克工廠的福克Dr.Ⅰ型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戰斗機同時又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世界頭號空戰王牌、個人戰果高達80架的里希霍芬的最後座機——「紅色男爵號」的同型機。由於翼展相對較窄的三層機翼飛機具有極佳的機動飛行性能,最適宜於與敵機進行近距離格鬥,所以獲得了許多藝高膽大的尖子飛行員的青睞。
該機由福克僱用的德國焊接專家R·普拉茨主持設計,研製成功於1917年春。在試制中,曾參考借鑒了英國「三翼機」的結構,但又有所創新。福克Dr.Ⅰ大膽摒棄了繁雜的張線結構,其上、中、下三層機翼僅靠左右各一根剛性支柱支撐,大大減少了飛行阻力。加上各層機翼的翼展自上而下逐層遞減,更有利於改善機動性能和爬升性能,使這種看上去很老式的飛機在空戰中格外輕巧靈活,成為空戰中又一種優秀機種。
福克Dr.Ⅰ採用了從瑞典進口的110馬力氣缸旋轉式的空冷星形「澳巴沃才URⅡ」型活塞發動機。發動機上半部蓋有半圓形金屬殼減阻罩,使機頭阻力較氣缸完全裸露的要小一些。飛機的平尾呈三角形,而垂尾近圓形,單座座艙設在機翼稍後的位置上,以便飛行員向上觀察。

1917年8月30日,年輕的王牌飛行員貝爾納·福斯首次駕駛該機升空擊落一架英國飛機。在此後一年左右時間的空戰中,福克Dr.Ⅰ雖然沒有大多數敵機飛得快,但憑借其良好的纏斗性能,在西部戰線上空仍出盡了風頭,甚至對英國自喻為「危險的駱駝」的「駱駝」戰斗機也構成了威懾。因為前者能以更小的轉彎半徑牢牢地咬住敵機的「尾巴」不放,直至將其消滅。大名鼎鼎的超級王牌飛行員里希霍芬在他的空戰生涯中就先後換用過7架福克Dr.Ⅰ,成為他特別鍾愛的座機。

1917年10月末,岡塔曼和帕斯托兩位著名飛行員在戰斗中因這種飛機強度不足導致空中解體而先後喪生,迫使德國空軍從前線調回全部福克Dr.Ⅰ,對機翼進行修改補強,然後再次送回戰場參加戰斗。
福克Dr.Ⅰ共生產過320架。1918年,當戰爭進行到了最後一年,因機型已顯得過時,才逐漸退出現役。

3、福克D.Ⅶ(FOKKERFOkkerD.Ⅶ)

隨著戰局的推移,空戰戰術和戰斗機的設計都變得較為成熟起來,德國福克工廠造出了它的最後一種戰斗機——福克D.Ⅶ(福克D.7)。
按常規布局設計的福克D.Ⅶ在其雙層機翼上採用了著名的哥廷根大學空氣動力研究所推薦的厚翼型(厚的機翼剖面形狀)。這在當時是一種進步的選擇,仍由R.普拉茨設計。

雙層機翼之間僅以支柱支撐,取消了張線,成為後期雙翼機的
32初露鋒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斗機典型特徵。福克D.Ⅶ的機身由焊接鋼管框架承力,外覆蒙布,這是當時較為流行的結構形式,也特別適合大批生產。
由於福克D.Ⅶ改為裝備用水冷卻的活塞發動機,所以它有一個水冷卻器被巧妙地安排在邊緣得到修飾的方形機頭前部,使冷卻效果和降低迎風阻力得到協調。
福克D.Ⅶ雖是戰爭後期的產品,雖飛行性能仍略遜於先期服役的SE.5a和SPAD.S.XⅢ型等協約國同類飛機。但福克D.Ⅶ在低速飛行中或高空飛行時不易進入失速,而且舵面敏捷,操縱也靈活,並特別擅長於做急躍升動作,這很適合從敵機後下方接近並對其腹部實施突然的打擊,往往能獲得令人滿意的空戰效果。
然而,獲得人們更多贊譽的是,這種飛機對毫無經驗的新飛行員來講,也同樣能象老飛行員那樣運用自如,可放心大膽地投入空戰。他們可以毫無顧忌地做急轉彎,而不必擔心陷入可怕的失速。
福克D.Ⅶ於1918年夏秋季節才真正投入戰斗,時值戰爭尾聲。這些飛機都被考究地塗上只有德國飛機才有的多色塊菱形迷彩。

主任設計師普拉茨在完成對這種被稱之為「最後決戰戰斗機」的研製後,還准備改裝設計一種僅採用上單翼的概念全新的福克D.Ⅷ,又稱「空中剃刀」,但因德國的戰敗,使該型號胎死腹中。
因為福克D.Ⅶ的許多方面已領先於當時的其他同類機種,故被人認為是「一戰中最傑出的戰斗機」。

4、信天翁D.Ⅲ(ALBATROSAlbatrosD.Ⅲ)

1917年4月,德國空軍在所謂的「血的四月」中曾一度奪得戰場上空的全部制空權,而取得這份戰績的正是「信天翁」D.Ⅲ型單座單發雙翼戰斗機。在這場戰役中,皇家空軍竟一下子喪失了368架飛機和500餘名飛行員。
在後來的英國風情畫畫家的筆下,常會描繪出一群「信天翁」D飛機正兇狠地圍攻著皇家空軍的偵察機,並有一、二架冒著濃煙墜向大地的景像……可見這種戰斗機在當時是相當兇猛的。
從外形上看,德國的「信天翁」D戰斗機的最大特徵,是有一個紡錘般的流線形木製機身。這種硬殼構造的機身比強度高,中彈後生存性好,且不難製造。「信天翁」D成為世界上最早成批生產的採用硬殼構造的飛機。

由於一台直列形氣缸水冷發動機深埋在機頭內,故發動機前部安裝有一個很粗大的半卵形槳轂罩。發動機的水冷卻器被巧妙地鋪裝在機翼表面,迎風阻力被減至最小程度。該機擁有兩對翼梢後掠的仿鳥翅形狀的雙層機翼,平尾呈圓板狀。
某些改型的發動機排氣管高聳在機頭上方,這些也都成為這種飛機的外部特徵。
由迪萊、蘇貝特和格蒂赫三人合作設計的「信天翁」D戰斗機由信天翁(阿爾巴特羅斯)飛機廠生產。最早的改型是信天翁D.Ⅰ,於1916年秋季服役。後又發展了將上層機翼略為下移,以期改善視界的D.Ⅱ。1917年初,D.Ⅲ問世,它的下層機翼明顯短於上層,呈「一翼半(11/2翼)」的形式。此外,還發
52初露鋒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斗機展了CⅢa、D.Va、D.Ⅲa等多種改型。CⅢa改裝為雙座形式,後座增設一挺活動機槍,排氣管呈裸露狀,D.Va的上層機翼進一步下移,緊貼在機身背部,而DⅢa的機頭與機尾則更加收斂尖削。
「信天翁」身為名機,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從高速俯沖中改出拉起機頭轉為上升時,不是發生顫振,就是因機翼大梁承受不了過載而折斷,從而引起下層機翼的失落而導致失事。
機翼結構在高機動飛行時強度略顯不足幾乎是多種德國戰斗機的通病。里希霍芬等人就曾因此而勉強迫降生還。於是,不少飛行員對俯沖飛行產生了畏難情緒。為根除此隱患,後來發展出結構得到加強的D.V改型,它被認為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飛機中的傑出型號。

戰後,信天翁系列飛機在獲得戰爭勝利的原協約國的監視下,被有限度地轉用於體育娛樂飛行,而阿爾巴特羅斯飛機廠也於1931年並入德國的福克·武夫飛機廠。

5、SE.5a(R.A.F. SE.5a)

從1916年下半年到1917年上半年,隨著編隊戰術的普及和信天翁戰斗機的大量介入,德國空軍在所謂的「血的四月」中,僅於四天中就擊落了英國飛機75架,一時間甚囂塵上,大有不可一世的樣子。為雪此恨,英國方面急忙向前線部隊提供了兩種新型戰斗機,一種是「駱駝」,另一種是SE.5a。
兩者各具特色,互為補充,相輔相成,剛一投入使用,就旗開得勝,迅速扭轉了局勢。於是,這兩種飛機成為英國航空史上早期的兩大明星。
於1916年底試飛的SE.5型飛機,其代號本意為「偵察實驗5型」,由大戰中英國最主要的國營飛機工廠R.A.F.設計製造,也是該廠最成功的航空產品之一。此外,SE.5還成為皇家航空隊中最早採用性能超群、特別適用於戰斗機的「依斯派諾·西扎」水冷卻發動機的飛機。
SE.5擁有幾何尺寸和形狀完全相同的、略帶上反角的雙層機翼,其間有支柱和張線加強,是一種堅固而保守的設計。

SE.5特有的方形機頭安裝著發動機及水冷卻器。機身的前半段為木質半硬殼構造(用層板蒙皮),機身後半段仍為木質骨架加亞麻蒙布的傳統構造。這樣的分段構造適應了不同的承力要求,為20年代之前大部分飛機所採用。SE.5a是SE.5的改型,功率較SE.5略有提高。

SE.5a的飛行速度快,爬升迅速,機體堅固,操縱上不存在任何固癖,易為廣大飛行員所接受。射擊時機體姿勢能保持穩定,而且特別突出了機動性能,在空戰中,尤其適合作高速脫離或採取「打了就走」的戰術,是皇家空軍中的名機,被德國人視為「天敵」。
SE.5配備有安裝方式完全不同的兩挺7.7毫米魯依斯機槍,其中一挺按常規固定地安裝在機頭的發動機上方,另一挺沿一個弧形導軌安裝在上層機翼中間、飛行員頭頂上方。飛行員可在需要時站起來雙手握住機槍把手攻擊前上方的目標。
不少超級空中王牌都喜愛使用這種設計樸素但火力較猛的戰斗機。從1917年11月至1918年9月間,SE.5的作戰損耗僅為上述「駱駝」戰斗機的54%,而取得的戰果卻接近72。裝備SE.5a的皇家航空隊(1918年夏天,皇家空軍正式成立)第56飛行隊從1917年4月23日到1918年停戰日,就擊落427架敵機。SE.5與5a在戰爭中共擊落敵機781架,自己損失289架。

在SE.5的生涯中也有不太順利的一面,由於發動機交貨不及時,加上早期的發動機故障率居高不下,曾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飛機的正常交付和使用。SE.5與5a的總產量為5205架。

6、駱駝F.1(SOPWITHCamelF.1)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流行過「狗斗」空戰戰術,而真正能運用自如的戰斗機,除德國的福克Dr.1和法國的紐堡之外,便是英國的「駱駝」戰斗機了。這種極享盛名的飛機憑借著敏捷的盤旋性能和強大的前射火力,曾在1917年7月至1918年11月間,一共擊落敵機1294架,創造了大戰中單機種戰果紀錄之最。
索普威斯工廠是在1912年由24歲的T.O.M索普威斯靠在飛行比賽中得到的獎金創辦的。「駱駝」是索普威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設計的一系列戰斗機中最著名的,它裝有很普通的雙層機翼,機頭處氣缸旋轉的「克拉蓋特」空冷星形
活塞發動機卻被罩上一副用來減阻的漂亮的金屬薄殼整流罩。由於上層機翼後緣中央開了缺口,方便了飛行員向上觀察。「駱駝」飛機在其發動機的上部並列安裝兩挺機槍,當然,這時的飛機都已採用了射擊協調器。由於機槍上方各罩有一個凸起的鼓包,如同兩只駝峰,所以飛機取名「駱駝」。
「駱駝」戰斗機戰果累累,主要得益於它獨特的飛行特性,即極端靈敏的操縱性。這種特性既為飛行高手所喜愛,也讓一部分飛行員敬而遠之。因為操縱稍有不慎,極易進入危險的尾旋(又叫螺旋)狀態而無法改出。設計者正是出於追求格鬥性能之目的,才不得不犧牲一些穩定性,以增加飛機的反應靈敏度。設計者將發動機、飛行員、油箱和武器彈葯等重載荷有意集中安置在短機身內的全機重心點附近,再加上垂尾做得較小,升降舵和副翼又加大了響應敏感度,因此,使駕馭好這匹「烈馬」變得不那麼容易。

當然,轉子(指氣缸繞軸旋轉)發動機持有強大的陀螺效應,也有利於改善飛機的飛行機動性。但同時對左右轉彎卻產生了不同的附加力矩,令操縱更加復雜起來。一般來講,當敵機剛完成兩周盤旋,「駱駝」卻可飛完三周,說明擁有更大的角速度。這種性能對咬住目標極為有利。在今天的空戰中,仍是很重要的一招。這也是「駱駝」在格鬥中容易占上風的原因。此外,「駱駝」戰斗機還擁有速度快和高空綜合性能優異等優點。
大戰的中王牌飛行員里希霍芬就是被一名加拿大飛行員駕駛的「駱駝」擊落的。
「駱駝」F.1是「駱駝」的陸基型(指空軍用的從陸地起飛的型號),海軍的艦載型叫作「駱駝」2F1(從航空母艦的甲板上起飛)。後者於1917年3月試飛,發動機功率為150馬力,速度可達200千米/小時,其上層機翼的上表面加裝了機槍,機腹下可掛11.3千克小炸彈4枚或22.6千克炸彈2枚,用於攻擊地面(海面)目標,戰爭後期與戰後,曾在「百眼巨人」號、「鷹」號和「暴怒」號航母上服役。戰後,索普威斯公司因故
92初露鋒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斗機關閉,並入霍克航空公司,索普威斯繼續從事飛機設計工作,包括「颶風」和「鷂」。

7、斯帕德S.Ⅶ(SPADSpadS.Ⅶ)

航空史上不乏這樣的例子:一種性能出眾的發動機常常可造就一代名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斯帕德式戰斗機就安裝有足以令其榮耀的名牌發動機「依斯帕諾」。

法國的斯帕德飛機廠的全稱是SociétéPourLesApB pareilsDeperssin。1915年7月,西班牙新型的水冷V形八氣缸發動機「依斯帕諾·西扎」問世,當時一度被人認為是「世界上最好的航空發動機」。這種阻力很小的水冷發動機的出現,極大地刺激了飛機廠的設計人員,他們決定利用這種功重比(功率/重量之比)達13.5的輕型動力裝置創造出一種理想的全新的法國戰斗機。在幾乎是同時獲得了射擊協調器製造技術之後(一位德國飛行員因大霧,誤將飛機降落在協約國軍隊控制的戰區,未來得及燒毀飛機就被俘了),幾經努力,斯帕德S.Ⅶ型(即SPAD.S.7型)戰斗機脫穎而出並試飛成功。它如採用同一型號發動機的英國的SE.5那樣,成為協約國空軍中又一種優秀的戰斗機。
斯帕德飛機有一個尾部收縮的狹長形機身,裝有一對矩形平面無上反角的雙層機翼。翼間安排了堅固的支柱與張線。
機頭的方形發動機罩殼四周修圓,並且開有許多散熱縫隙。一條排氣總管橫在機身側面,座艙是敞開式的,螺旋槳為木質兩葉形式。
斯帕德飛機擁有良好的速度性能和爬升性能,和「駱駝」飛機恰好相反——它優先考慮飛機穩定性,適度犧牲了一些機動性,是一種適合作直線攻擊,也即實施「打了就走」戰術的重戰斗機。在近距離高機動格鬥方面,卻略遜於「駱駝」。
隨著發動機的單機功率從150馬力逐年提高到300馬力,斯帕德多種改型的飛行性能也獲得了穩步提高。使之能長期對抗德國層出不窮的新機型的出現。斯帕德戰斗機不僅成為替代紐堡戰斗機的後繼型號,而且出口美國、義大利、英國和俄國,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後期協約國軍隊的主力機種之一。不少王牌飛行員就使用了這種飛機。由王牌們組建的「希高紐飛行隊」使用斯帕特飛機後戰果累累,飛行員們在飛機上畫有飛鶴圖形,成為他們引以為自豪的標志。
斯帕德的主要改型是S.Ⅶ,於1916年秋季開始服役。

1917年夏季又改裝出功率200馬力的斯帕德XⅢ(斯帕德13)以及能從螺旋槳軸芯中發射37毫米炮彈的斯帕德XⅡCaⅠ型。其中僅XⅢ型就生產出8472架,在當時來講算是高產量了。
斯帕德的雙座偵察/輕轟炸機改型是XⅠ型。

8、紐堡17(NIEUPORTNieuport17)

面對協約國大批飛行員連連敗在裝有射擊協調器的福克E戰斗機的陣前,英法等國產生了研製「真正戰斗機」的迫切感。為對付敵軍戰斗機不斷的威脅,英國人別出心裁地設計了推進式飛機DH.2。飛行員坐在船形機身中,裝在後面的螺旋槳再也不會妨礙機槍的正常射擊。而法國人則將機槍高高架在上層機翼的上部,另闢蹊徑,讓機槍子彈越過螺槳上端射向
13初露鋒芒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著名戰斗機前方,具體型號便是紐堡系列戰斗機的早期改型紐堡11。
由紐堡飛機公司研製的紐堡飛機採用「一翼半」形式(見前述),它兼顧了雙翼機的強度優勢和單翼機的低阻特性,也成為雙翼機逐漸向單翼機過渡的中間形式。像某些型號一樣,該機在設計時也力求將主要的重量載荷集中於重心附近,並採用了氣缸旋轉空冷發動機,使飛機的機動性能和爬升性能尤為突出,戰斗性能明顯地優於同期問世的DH.2。

紐堡的出現,加速了法軍奪回西部戰線制空權的進程,直到信天翁D系列飛機的介入,還沒有一種敵機能與之對抗。
紐堡還先後出口到英國、義大利、比利時、俄國和美國。德國也曾偷偷仿製過,在試飛中確認了該機的優異性能。
1915年夏季,紐堡11型「嬰兒」最早問世,後來曾出現過紐堡17、27、28等多種改型。紐堡17型的設計最成功,1916年5月投入使用,許多優秀飛行員使用過它。他們喜歡單槍匹馬駕駛著它進行騎士般的單機游獵。紐堡28C是最終改型,它又恢復採用正常的雙翼型式。
紐堡系列戰斗機有一副上反的下層翼和用支柱高架在機身上方的平直形上層翼。機頭有一個相當圓滑的是星形空冷發動機的整流罩。一對主起落架機輪用支架固定在機頭之下。
敞開式座艙之前,有機槍1~2挺(僅紐堡11的機槍架在上層機翼上)。
紐堡飛機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名機。

Ⅹ 一戰中的全部飛機型號

有很多了,我收集了一下幾種:
一戰 飛機 福克Dr.1三翼機英國 SE.5型戰斗機德國 Fokker E-III德國 Fokker E.I英國 Stats-FE-2b

一戰的飛機都很老土,不值一提!
但二戰就出現了不少世界名機,很多已是活塞發動機飛機的巔峰之作!
美國:
P-47「雷電」(外號「大奶瓶」)
P-38「閃電」
P-40「鷹」(援華「飛虎隊」用機)
P-39「飛蛇」
P-51「野馬」
F4F「野貓」
F6F「地獄貓」
F-4U「海盜」
B-25「米切爾」
B-24「解放者」
B-17「飛行堡壘」
B-29「超級飛行堡壘」
德國:
Me-109
FW-190
Me-110
Me-262
Me-163
亨克爾-111
亨克爾-177
FW-200
容克-87
容克-88
道尼爾-17
道尼爾-217
日本:
「零」式艦戰
「鍾馗」式局地
「震電」式局地
「紫電」式局地
97式艦攻
99式艦爆
英國;
「噴火」式
「颶風」式
「蘭開斯特」
「蚊」式
「惠靈頓」
「布倫海姆」
蘇俄:
拉-5/7/9
雅克-8/9
拉格-3
圖-2
別-2
伊爾-2/4
等等,數不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