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舞火龍搞笑圖片
擴展閱讀
一千米等於多少平方圖片 2025-05-18 04:16:28
能在圖片上寫上字的軟體 2025-05-18 04:10:35

舞火龍搞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4-24 03:41:03

⑴ 關於春節「舞龍」的精彩動作描述

綜觀各地、各族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二代又一代流傳下來。舞龍不再是某一民族獨有的「自喻」項目,而是屬於各個民族的了。今天,在我們祖國這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里,「龍」已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象徵。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

燒火龍的「火龍」,是用紙紮成的,長 15~20米,分為五節,四周扎滿五顏六色的鞭炮。起舞前,先燃響鞭炮,以引龍出海。然後一隊赤膊袒胸、舉著火棍的舞火龍者,隨著快速的鑼鼓聲在場上快跑,反復三次,名叫「請龍」。接著,「火龍」 出場了,它在場上繞著大圈子,先從龍嘴中噴出火來,然後,龍身上扎著的鞭炮被點燃了,從頭至尾,火光四射,霹靂連聲。巨大的龍身就在煙火和爆響的包圍之中,上下翻飛,左右騰舞,煞是好看。此時,預先准備在場上的煙花架,朝天射出串串煙花,五彩繽紛,摧級奪目,從而把舞火龍推向高潮。整個活動持續十多分鍾,待煙火熄滅,火龍也被燒掉了。

⑵ 舞龍都有哪些形式

1、舞龍頭

舞龍頭是福建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等組成儀仗隊。龍頭用木雕成,塗上色彩,顯得古樸、庄嚴。祭祖時,執龍頭者隨著鼓點作出各種動作,或進或退,或舞或止,或跳或蹲,有一定章法。 舞龍頭

舞龍頭表現了「九龍」 出世及成長的過程,包含了「九龍出世」、「東海嫁水」、「行雲布雨」。「深潭求親」、「九龍歸位」等套路的表演。

2、舞麻龍

舞麻龍流傳在四川濟州龍溪一帶,是祭祖中的一項體育活動。表演者腰間系一串銅鈴,女的手執一根扎有綵球和綵帶的彩花棒,棒上鑲鐵環扣和銅鈴;男的手中的彩棍,一端用麻紮成精美龍頭,另一端用拖有7米余長的麻髯為龍身。

鑼鼓聲起,龍首時低時昂,麻龍飛舞,花棍旋轉,龍擊花棍,球戲麻龍。龍身甩動中發出的啪啪響聲,與腰間的鈴聲,棍上的鐵環聲,歌聲、鼓聲、呼喊聲交織混合,風格獨特。

(2)舞火龍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舞龍是由來於祭龍習俗活動,古人認為一年的水旱都與龍、與雲有關,於是在春天的祭祀之中,通過舞龍來祈求風調雨順。舞的龍一般為草龍,龍舞完後要燒掉。到了五月,南方發生「端午水」,即洪水,人們祭祀水中之龍,要劃龍舟,驅趕逆龍。人們所以要舞龍,想以舞龍來祈求神龍,以保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中華民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綜觀各地人民的舞龍表演,種類繁多,各具特色。常見的有火龍、草龍、毛龍(貴州石阡)、人龍、布龍、紙龍、花龍、筐龍、段龍、燭龍、醉龍、竹葉龍、荷花龍、板凳龍、扁擔龍、滾地龍、七巧龍、大頭龍、夜光龍、焰火龍等近百種之多。龍燈的節數一般為7節,9節和13節。從久遠的年代起,舞龍活動經久不衰,一代又一代流傳下來。

舞龍的創造和流傳是全中華民族光輝歷史的一部分,為我們的民族和人民所喜愛。 燈節中的花燈種類繁多,諸如花卉、蟲鳥、百獸,應有盡有,唯其中最特出而又巨大的,則數「龍燈」。

⑶ 舞火龍是哪裡的習俗

香港的舞火龍
地區: 香港
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相當長,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齣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的習俗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分,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下面還設有幻燈組、龍珠組、龍頭組、龍尾組以及音樂組、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香港的舞火龍

舞火龍,是香港不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齣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不管這傳說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國是龍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節舞火龍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值得珍視的。如今大坑區的舞火龍活動規模頗大,除總教練、教練、總指揮及指揮外,安全組等等。輪番舞龍者達三萬多人。

⑷ 一種慶祝的方式,舞龍有何來歷

舞龍的來歷:

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抬頭、端午節也舞龍。

舞龍時,龍跟著綉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人們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傳統的一種民俗文化。

舞龍和舞獅,古時是在一年中的大型節日裡面節目之一。隨著華人移民到世界各地,現在的舞龍舞獅文化。

已經遍及中國大陸、港澳台地區、東南亞,以至歐美、澳大利亞、紐西蘭各個華人集中的地區,成為中華文化的重要標志。

(4)舞火龍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傳說,在很早以前,東海龍王得了病,腰酸心裡疼,渾身還發癢,特別難受。請遍了龍宮里的龍醫,結果誰也沒有給它把病治好。

龍母就讓龍王到民間探訪名醫。名醫有位名醫醫術高超,果然醫好龍王的玻作為答謝,龍王問其有何願望,名醫告訴龍王家鄉發大水的事情,希望龍王能改善這一情況。

龍王爽快的答應,此後此地果然風調雨順。就這樣,每逢過年,人們都要做些大龍,敲著鼓,打著鑼,高高興興到街上去舞龍。以後,形成習慣,舞龍就世世代代流傳了下來。

中國傳統以農業為主,農民對龍更具有特殊的感情,自古以來,由於對自然現象缺乏了解,人們想像天空雲中和海中都有龍,而龍是管雨水的。

舞龍是為祈禱龍神,保佑風調雨順,四季豐收。這樣,在一年之首的元月份,舞龍燈便包含了莊稼人美好的願望而長期流傳下來。

經過千百年的發展,龍燈的種類也真不少,用稻草扎的是草龍,竹子扎的是篾龍,布縫的是布龍,還有用長板凳接起來的叫板凳龍。

從顏色上看有黃龍、赤龍舞龍燈、青龍等。舞龍的動作就更多了雙龍戲珠、大龍卷小龍、小龍穿大龍、雙龍盤旋。

又分又合,始終不打結,如今舞龍也登上國際舞台,成為外國人眼中中國特有的文化,人們都在感嘆其表演壯觀之景。

⑸ 舞火龍的介紹

舞火龍是每年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的漢族民俗文化活動,代表地是香港。據說舞了火龍後可以趨吉避凶,風調雨順。以前用稻桿紮成龍頭、龍身的形狀,插上燃著的香,由青壯小夥子赤膊上陣,揮舞舞動。傳說龍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祥瑞,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習俗。

什麼是舞「龍」

中華民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世界上凡是有華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龍」作為吉祥之物,在節慶、賀喜、祝福、驅邪、祭神、廟會等期間,都有舞「龍」的習俗。這是因為,「龍」是中國華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圖騰。在古代,中國人就把「龍」看成能行雲布雨、消災降福的神奇之物。數千年來,炎黃子孫都把自己稱為「龍的傳人」。

早在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就有雜記記載了這樣的壯觀場面:為了祈雨,人們身穿各色綵衣,舞起各色大龍。漸漸地,舞「龍」成為了人們表達良好祝願、祈求人壽年豐必有的形式,尤其是在喜慶的節日里,人們更是手舞長「龍」,宣洩著歡快的情緒。全國的龍舞有上百種,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龍舞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民間傳說:「七八歲玩草龍,十五六歲耍小龍,青年壯年舞大龍。」耍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裡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雲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這種氣勢雄偉的場面,極大地刺激了人們的情緒,振奮和鼓舞了人心。因此,舞「龍」成為維系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不可缺少的樂章,也體現了中國人民戰天斗地、無往不勝的豪邁氣概。

⑺ 全國舞龍種類最多的文化區

重慶銅梁。

舞龍俗稱玩龍燈,是一種起源於中國的漢族傳統民俗文化活動之一。舞龍源自古人對龍的崇拜,每逢喜慶節日,人們都會舞龍,從春節開始舞龍,然後二月「龍抬頭」、端午節時也舞龍。舞龍時,龍跟著綉球做各種動作,穿插,不斷地展示扭、揮、仰、跪、跳、搖等多種姿勢。所以以舞龍的方式來祈求平安和豐收就成為全國各地漢族的一種民俗文化。

全國的舞龍有上百種,經過幾千年的流傳和發展,表現的形式更是多種多樣。舞龍能受到如此的喜愛,與它的群眾性、娛樂性是分不開的。舞龍的時候,少則一兩個人,多則上百人舞一條大龍。最為普遍的叫「火龍」,舞火龍的時候,常常伴有數十盞雲燈相隨,並常常在夜裡舞,所以「火龍」又有一個名稱叫「龍燈」。

耍龍燈的時候,有幾十個大漢舉著巨龍在雲燈里上下穿行,時而騰起,時而俯沖,變化萬千,間或還有鞭炮、焰火,大有騰雲駕霧之勢!下面簇擁著成百上千狂歡的人們,鑼鼓齊鳴,蔚為壯觀,好不熱鬧!

⑻ 中秋節舞火龍是什麼意思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最富傳統特色的習俗。

從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晚起,銅鑼灣大坑地區就一連三晚舉行盛大的舞火龍活動。這火龍長達70多米,用珍珠草紮成32節的龍身,插滿了長壽香。盛會之夜,這個區的大街小巷,一條條蜿蜒起伏的火龍在燈光與龍鼓音樂下歡騰起舞,熱鬧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龍的起源還有過一段傳說很早以前,大坑區在一次風災襲擊後,出現了一條蟒蛇,四處作惡,村民們四齣搜捕,終於把它擊斃。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飛。數天後,大坑便發生瘟疫。這時,村中父老忽獲菩薩托夢,說是只要在中秋佳節舞動火龍,便可將瘟疫驅除。事有巧合,此舉竟然奏效。從此,舞火龍就流傳至今。

⑼ 舞火龍,是香港中秋節傳統特色的習俗,為什麼內地沒有呢

舞龍是香港中秋節的傳統特徵,在中國大陸沒有發現,因為中秋節是祭祀古代天象、祭祀月亮的習俗的遺產。秋分時節,是古代祭祀月亮的節日。中秋節來源於傳統的祭月節。

火龍舞是香港中秋節最傳統的習俗。每年農歷八月十四日晚起,銅鑼灣大康區連續三晚舉行盛大的火龍舞活動。實際上,它是中國古代對「月神」的一種崇拜活動。據考證,第一個「祭月節」定在甘孜歷二十四節氣「秋分」之日。

中秋節在唐代成為官方的國家節日。《唐太宗全書》記載,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日舉行。在唐代,玉兔制葯、楊貴妃變月神、明皇登月宮等神話故事結合在一起,共同奏響了月亮之風。

⑽ 舞龍的種類

有雷州高蹺龍舞、舞龍頭、舞麻龍、舞草龍、香火龍。

1、雷州高蹺龍舞

雷州高蹺龍舞是廣東省雷州市先民為祈求天氣和民族和平而表演的一種民間節日舞蹈。高蹺龍舞的表演通常是由年輕人表演的,每個人都踩高蹺,頭上戴面巾,穿著開腹的襯衫和褲子。舞蹈中有弦龍、擺龍、戲龍等一系列難度動作,龍的道具是用布、竹、紙製作的,形象生動,造型獨特。

2、舞龍頭

舞龍頭是福建舍族祭祖活動中的一種儀式,由日月星辰組成的儀仗隊。龍首用木雕成,彩繪而成,古樸莊重。祭祀祖先時,首領隨鼓作各種動作,或進退,或跳或停,或跳或蹲,都有一定的規律。

3、舞麻龍

舞麻龍流傳在四川濟州龍溪一帶羌族人民之中,是祭祖中的一項體育活動。剔去糟粕,取其精華,保留了耍花棒、龍鳳相會、神棍戲麻龍、跳神棍、麻龍追彩霞等套路動作。


4、舞草龍

調順舞草龍為廣東省湛江市赤坎區調順島獨有的一種民間舞龍,它自明朝中期到清朝中期一直很流行。每年的農歷正月都是不可缺少的活動,主要是舞草龍、網龍為多。舞草龍要挑選20多名身強體壯的青年大漢來表演。

5、香火龍

香火龍流傳已久,在湖南汝城縣志早有記載,其南鄉一帶較為盛行,多在元宵佳節舉行。表演香火龍時,必有兩龍(母龍和子龍)、兩獅(母獅和子獅)陪隨而舞,一獅在龍前引路,一獅在龍尾跟隨。它的形象主要來自當地寺廟的壁畫和龍的雕塑。

製作材料以當地所產的稻草、棕葉、楠竹、向日葵桿、特製的龍香為主,所用工藝也是當地傳統的扎制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