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古今中外科學家的發明,最好有圖片。
我說一位比較差不多的吧:尼古拉特斯拉。這個人的發明很多,最大的貢獻是關於交流電系列的東西,太多了,你可以網路一下就知道了,很強力的人物,個人強烈推介。這個人發明了交流電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霓虹燈、特斯拉線圈、激光研究領域的前身——特斯拉死光、無線電信號傳輸實驗、X光等等。在網路裡面有,你可以去看看。
B. 找兩個化學代表性人物和一個化學代表性實驗 需要都聽過的人物,最經典最熟悉的實驗
給你幾個人名(如果你是高中生的話,會對他們很熟悉):
鮑林,阿倫尼烏斯,蓋斯,玻爾,道爾頓,勒夏特列,門捷列夫,威廉姆森,休克爾,維爾納,邁克爾,拜爾,腦文蓋爾,狄爾斯,阿德耳,克萊門森,黃鳴龍,沃爾森......
建議:阿倫尼烏斯,蓋斯,玻爾,道爾頓,勒夏特列,門捷列夫,黃鳴龍
實驗:
噴泉實驗,電解水實驗,NO2變壓變色實驗,原電池類實驗(如銅的精煉實驗),氧氣的制備實驗,不同電解質導電能力定性判別試驗......
應該這些都挺好記的,如果不行的話,可以再看看其他人的回答。
C. 根據下面的圖片猜出謎底,提示:1、門捷列夫2、中國日本3、2014年,答案是漢字。我會加分的,謝謝!
甲午,門捷列夫甲午年出生,中日甲午戰爭,2014年是甲午年。H在元素表排一,甲在天干排一N在元素表排七,午在地支排七。
D. 門捷列夫元素周期表圖片
E. 求初三化學書第一頁(第一章)圖片人物名稱
左上角的是拉瓦錫
左下角的是道爾頓
右上角的不認識
右下角的是門捷列夫
F. 門捷列夫排列元素周期表時的63種元素都是哪些
氫H
鋰Li 鈹Be 磞B 碳C 氮N 氧O 氟F
鈉Na 鎂Mg 鋁Al 硅Si 磷P 硫S 氯Cl
鉀K 鈣Ca * Ti V Cr Mn Fe Co Ni Cu Zn * * As Se Br
Rb Sr Y Zi Nb Mo * Ru Rh Pd Ag Cd In Sn Sb Te L
Cs Ba * * Ta W * Os Ir Pt Au Hg Tl PB Bi
我知道的就是這些 帶 * 的元素是當時還沒命名的 我不知道具體是什麼 抱歉
G. 動畫片開心球里的動畫人物都叫什麼
主要人物:兔小跳,蝟小弟,朱小美,羊師哥,農夫熊,平博士,鹿教授,巧老師,大嘴叔。其他人物:門捷列夫,小貝,莉莉等
H. 門捷列夫簡介
俄國科學家,發現化學元素的周期性(但是真正第一位發現元素周期律的是紐蘭茲,門捷列夫是後來經過總結,改進得出現在使用的元素周期律的),依照原子量,製作出世界上第一張元素周期表,並據以預見了一些尚未發現的元素。他的名著、伴隨著元素周期律而誕生的《化學原理》,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被國際化學界公認為標准著作,前後共出了八版,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化學家。
I. 所有名科學家的背後的故事
電燈的發明
燈是人類征服黑夜的一大發明。19世紀前,人們用油燈、蠟燭等來照明,這雖已沖破黑夜,但仍未能把人類從黑夜的限制中徹底解放出來。只有發電機的誕生,才使人類能用各色各樣的電燈使世界大放光明,把黑夜變為白晝,擴大了人類活動的范圍,贏得更多時間為社會創造財富。
真正發明電燈使之大放光明的是美國發明家愛迪生。他是鐵路工人的孩子,小學未讀完就輟學,在火車上賣報度日。愛迪生是個異常勤奮的人,喜歡做各種實驗,製作出許多巧妙機械。他對電器特別感興趣,自從法拉第發明電機後,愛迪生就決心製造電燈,為人類帶來光明。
愛迪生在認真總結了前人製造電燈的失敗經驗後,制定發詳細的試驗計劃,分別在兩方面進行試驗:一是分類試驗1600多種不同耐熱的材料;二是改進抽空設備,使燈泡有高真空度。他還對新型發電機和電路分路系統等進行了研究。
愛迪生將1600多種耐熱發光材料逐一地試驗下來,唯獨白金絲性能量好,但白金價格貴得驚人,必須找到更合適的材料來代替。1879年,幾經實驗,愛迪生最後決定用炭絲來作燈絲。他把一截棉絲撒滿炭粉,彎成馬蹄形,裝到坩鍋中加熱,做成燈絲,放到燈泡中,再用抽氣機抽去燈泡內空氣,電燈亮了,竟能連續使用45個小時。就這樣,世界上第一批炭絲的白熾燈問世了。1879年除夕,愛迪生電燈公司所在地洛帕克街燈火通明。
為了研製電燈,愛迪生在實驗室里常常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有時連續幾天試驗,發明炭絲作燈絲後,他又接連試驗了6000多種植物纖維,最後又選用竹絲,通過高溫密閉爐燒焦,再加工,得到炭化竹絲,裝到燈泡里,再次提高了燈泡的真空度,電燈竟可連續點亮1200個小時。電燈的發明,曾使煤氣股票3天內猛跌百分之十二。
繼愛迪生之後,1909年,美國柯進而奇發明了用鎢絲代替炭絲,使電燈效率猛增。從此,電燈躍上新台階,日光燈、碘鎢燈等形形色色的燈如雨後春筍般登上照明舞台。
燈使黑暗化為光明,使大千世界變得更光彩奪目,絢麗多姿.
愛問為什麼的孩子愛迪生
1847年2月11日,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叫米蘭的小鎮上,一個長著圓臉蛋、藍眼睛、淡色的頭發的小男孩降生了。男孩長得很秀氣,跟媽媽像極了。但男孩的身體卻很單薄,一副弱不經風的樣子,嬌嫩得讓人心疼,可他的腦袋出奇的大,讓人擔心長大了自己的脖子都頂不動。
這個小男孩就是後來聞名世界的「發明大王」托馬斯·阿爾伐·愛迪生。愛迪生祖居荷蘭,父親山墨爾是個勤勞耕作的農民,母親當過鄉村教師。他在家中排行第七,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因此備受媽媽的寵愛。
愛迪生從小體質比較弱,三歲以前的一千多個日子,他不知得過多少次病,不知哇哇大哭過多少回,媽媽又是擔心,又是著急,整天坐立不安。後來在媽媽耐心周到的照料下,愛迪生的身體一天天壯實起來。
愛迪生體質雖弱,卻愛動腦筋。他的好奇心特別強,老愛問為什麼,看見想不明的事情就問,問了就轉著眼珠想。
「為什麼鍋上冒蒸氣?」「為什麼凳子四條腿?」「金子是什麼?」父親常常被兒子的問題弄得張口結舌。
小愛迪生愛「打破砂鍋問到底」的興趣得到了媽媽的充分肯定。媽媽當過小學的教師,她知道,好奇是打開神秘知識寶庫的一把萬能鑰匙,沒有好奇心的孩子成不了大器。所以每當愛迪生問她為什麼時,媽媽總是微笑著,細心地開導他,把其中的道理講給他聽。這個時候,愛迪生總是歪著大腦袋,睜大眼睛聽著,聽完後,還會有一大堆新的「為什麼」從他的頭腦中冒出來。
愛迪生不僅愛問為什麼,而且什麼事都想親自試一試,也鬧過不少笑話。
四歲的時候,有一次,他和小夥伴們一起在大樹下玩兒,不知是誰發現了樹杈上有一個馬蜂窩。
「窩里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大家都搖搖頭。
「不如我們把它捅下來瞧一瞧,好不好?」愛迪生向小夥伴們建議說。
「大馬蜂會蟄人的,要捅你去捅!」小夥伴們都躲得遠遠的。
愛迪生一心想弄清楚其中的奧秘,於是找來一很長樹枝,硬是把馬蜂窩給捅了下來。頓時,一群大馬蜂都向愛迪生涌來。片刻之間,愛迪生已被馬蜂蜇得滿臉紅腫,幾乎連眼睛都睜不開了,即使這樣,他還要把蜂巢的構造看清楚。
還有一次,那是六歲的時候。一天早飯後,媽媽正在做針線活兒,愛迪生「咚」一下撞開了門,連跳帶蹦跑進來了,嚇得媽媽把手都扎了。
愛迪生氣喘吁吁地問:「媽媽,大母雞趴在雞蛋上做什麼呀?」
媽媽笑著說:「在孵小雞呀。雞媽媽就是用自己的體溫、用自己的身體一天天將雞娃娃孵出來的。」
「噢,原來是這樣,太有趣了。」愛迪生拍拍大腦袋,一臉恍然大悟的表情,推開門出去了。
到了中午吃飯的時候,也不見愛迪生的蹤影。媽媽很著急,一家人四下尋找。一直到傍晚時分,大家才發現這個小傢伙竟然在院雞舍旁邊做了個「窩」,裡面放了幾個雞蛋,他正小心翼冀地趴在雞蛋上,一動也不動。
媽媽看他專心致志的樣子問:「孩子,你在做什麼呢?」「我在孵小雞呢!」他一本正經地回答。
一家人笑得前仰後台,想不到他居然餓著肚子,從早到晚趴在雞蛋上,整整「孵」了一天。就是如此濃厚的興趣以及超人的耐心,成了愛迪生一生事業成功的重要因素。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愛迪生得知母雞在孵小雞時,學著母雞的樣子蹲在草堆里孵小雞。這個可笑的行為充分體現了他善於觀察、善於思考、敢於實踐的優秀品質。
一
愛迪生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愛迪生在七十五歲的時候,還每天准時到實驗室上班。有個記者問他:「愛迪生先生,你打算什麼時候退休呢?」愛迪生為難地說:「糟糕,這個問題,我活到現在還沒有來得及考慮呢!」
二
愛迪生未成名前是個窮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見他,關心地說:「看你身上這件大衣破得不象樣了,你應該換一件新的。」 「用得著嗎?在紐約沒人認識我。」 愛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幾年過去了,愛迪生成了大發明家。有一天,愛迪生又在紐約街頭碰上了那個朋友。「哎呀」,那位朋友驚叫起來,「你怎麼還穿這件破大衣呀?這回,你無論如何要換一件新的了!」 「用得著嗎?這兒已經是人人都認識我了。」 愛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三
1862年8月,一天早晨,愛迪生正在某個小車站上賣報。猛一抬頭,只見一個三四歲的小男孩蹲在鐵軌旁玩石子,一列貨車正朝他飛馳而來。愛迪生「哎呀」一聲,扔下報紙,奮不顧身地沖下站台,一把搶出小孩。這時候,火車擦著他的耳朵呼嘯而過。好險哪!愛迪生抱著小男孩摔倒在鐵軌旁,他的臉和手被劃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麥肯基,是這個站的站長,他是一位優秀的報務員。麥肯基親眼看到這驚險的場面,感動得話都說不連貫了:「謝……謝謝,謝謝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愛迪生卻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從地上撿起報紙,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車就走了。
第二天,當愛迪生乘坐的火車進站的時候,麥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著了。他十分誠懇地對愛迪生說:「我沒有什麼可以酬謝你的。聽說你對電報很有興趣,要是你願意,我可以教你收發報技術,使你成為一名報務員。」這番話正說在小愛迪生的心坎上。他高興地接受了麥肯基的好意,跟著他學習收發電報的技術。
愛迪生學習很專心,進步很快。才三個月的工夫,他收發電報的技術已經很熟練,麥肯基推薦他擔任了火車站的報務員工作,這次非常意外的學習機會,為愛迪生以後進行的偉大發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家愛因斯坦
(1879-1955)
愛因斯坦是20世紀最偉大的自然科學家,物理學革命的旗手。1879年 3月14日生於德國烏耳姆一個經營電器作坊的小業主家庭。一年後,隨全家遷居慕尼黑。父親和叔父在那裡合辦一個為電站和照明系統生產電機、弧光燈和電工儀表的電器工。在任工程師的叔父等人的影響下,愛因斯坦較早地受到科學和哲學的啟蒙。1894年,他的家遷到義大利米蘭,繼續在慕尼黑上中學的愛因斯坦因厭惡德國學校窒息自由思想的軍國主義教育,自動放棄學籍和德國國籍,隻身去米蘭。1895年他轉學到瑞士阿勞市的州立中學;1896年進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師范系學習物理學,1900年畢業。由於他的落拓不羈的性格和獨立思考的習慣,為教授們所不滿,大學一畢業就失業,兩年後才找到固定職業。1901年取得瑞士國籍。1902年被伯爾尼瑞士專利局錄用為技術員,從事發明專利申請的技術鑒定工作。他利用業余時間開展科學研究,於1905年在物理學三個不同領域中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特別是狹義相對論的建立和光量子論的提出,推動了物理學理論的革命。同年,以論文《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取得蘇黎世大學的博士學位。1908年兼任伯爾尼大學編外講師,從此他才有緣進入學術機構工作。1909年離開專利局任蘇黎世大學理論物理學副教授。1911年任布拉格德語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1912年任母校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教授。1914年,應M·普朗克和W·能斯脫的邀請,回德國任威廉皇帝物理研究所所長兼柏林大學教授,直到1933年。1920年應H·A·洛倫茲和P·埃倫菲斯特(即P·厄任費斯脫)的邀請,兼任荷蘭萊頓大學特邀教授。回德國不到四個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他投入公開的和地下的反戰活動。他經過8年艱苦的探索,於1915年最後建成了廣義相對論。他所作的光線經過太陽引力場要彎曲的預言,於1919年由英國天文學家A·S·愛丁頓等人的日全食觀測結果所證實,全世界為之轟動,愛因斯坦和相對論在西方成了家喻戶曉的名詞,同時也招來了德國和其他國家的沙文主義者、軍國主義者和排猶主義者的惡毒攻擊。1933年1月納粹攫取德國政權後,愛因斯坦是科學界首要的迫害對象,幸而當時他在美國講學,未遭毒手。3月他回歐洲後避居比利時,9月9日發現有準備行刺他的蓋世太保跟蹤,星夜渡海到英國,10月轉到美國普林斯頓,任新建的高級研究院教授,直至1945年退休。1940年他取得美國國籍。
1939年他獲悉鈾核裂變及其鏈式反應的發現,在匈牙利物理學家L·西拉德推動下,上書羅斯福總統,建議研製原子彈,以防德國佔先。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美國在日本兩個城市上空投擲原子彈,愛因斯坦對此強烈不滿。戰後,為開展反對核戰爭的和平運動和反對美國國內法西斯危險,進行了不懈的斗爭。
1955年 4月18日因主動脈瘤破裂逝世於普林斯頓。遵照他的遺囑,不舉行任何喪禮,不築墳墓,不立紀念碑,骨灰撒在永遠對人保密的地方,為的是不使任何地方成為聖地。
蘋果與萬有引力
——牛頓的故事
依撒克·牛頓(1642-1727)英國科學家。他發現萬有引力定律,建立經典力學的基本體系,在光學、熱學、天文學方面都有創造性的貢獻,在數學方面又是微積分的創始人之一。
三百多年前的一天晚上,一位青年坐在花園里觀賞月亮。他仰望那鑲著點點繁星的蒼穹,思索著為什麼月亮會繞著地球運轉而不會掉落下來。忽然,有個東西打在了他的頭上,這並不很重的一擊,把他從沉思中驚醒。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隻熟透的大蘋果從樹上掉落下來。他撿起蘋果,又一次陷入了沉思:為什麼蘋果不落向兩旁,不飛向天空,而是垂直落向地面?這一定是地球有某種引力,把所有的東西都引向地球。青年眼睛一亮:蘋果是這樣,月亮也是如此,月亮一定是在地球引力的吸引下做高速運轉。因為有引力,使它不能遠離地球;因為有速度,使它不會像蘋果一樣掉落下來……夜漸漸地深了,青年手中拿著蘋果,開心地笑了。他就是發現萬有引力的英國科學家牛頓。這一年,他才24歲。
牛頓,1642年12月25日出生在英國。他爸爸是個自耕農,在他出世前兩個月就死去了。他兩歲起就跟著年邁的祖母過著貧困孤苦的生活。
牛頓在12歲的時候進入格蘭鎮小學讀書。他從小就非常熱愛科學,經常製造一些靈巧的小機械。他自己製作了一個小巧的水鍾,是仿照沙漏的作法製成的。用一個小水池,使池中的水緩緩流出,水面逐漸降低,水面上的浮標就跟著逐漸下降,於是帶動指針轉動,指示時刻。
放風箏,是孩子們都喜愛的游戲。聰明的小牛頓更玩出了新花樣:一天晚上,他把一隻紙燈籠系在了風箏上放到天空。許多看見了空中風箏的人,都叫起來:「彗星!」當人們知道天空中閃亮的是風箏上的燈籠,才恍然大悟了。
牛頓是個意志堅強的孩子。在學校里,當他受到大同學的侮辱時,他總是拚命反抗。他常說:「無論做什麼事情,只要肯努力奮斗,是沒有不成功的。」正是這種頑強的精神,帶領牛頓登上科學群山那一個又一個巔峰。
牛頓在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時,常常會忘記自己和別人的存在,陷入一種「痴迷」的狀態。
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裡做客。當他走出房門去拿酒時,忽然想起關於月球軌道的運算,於是就把請客的事忘到了九霄雲外,自顧自地忙著計算起來。朋友知道牛頓的脾氣,只好自己吃掉了盤子里的雞,把骨頭吐在了桌子上。牛頓終於計算完了,這才想起請客的事。走回桌前一看,雞只剩下了骨頭,他恍然大悟地說:「我以為我還沒有吃飯呢,原來已經吃過了。」
盡管牛頓在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卻仍然十分謙虛。他曾這樣說過:「如果我所見的比笛卡爾(法國17世紀著名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哲學家)要遠一點兒,那是因為我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
在英國烏爾索普牛頓老家的花園里的那棵蘋果樹,一直被精心地保護著。1820年,這棵樹死後,被分成好幾段,分別在英國皇家學會等處保存了起來。這棵與科學結緣的蘋果樹,不僅留有牛頓嚴謹學風的印記,更流傳著牛頓謙遜的美德。
天才少年——比爾·蓋茨
美國人比爾·蓋茨靠著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在20年裡,魔術般地把900美元變成139億美元,讓世人大吃一驚。有人說,蓋茨和他的微軟公司將會改變整個世界。
1955年10月28日晚,可愛的小蓋茨出世了,盡管當時沒人能預見到這孩子將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但大家對他備加喜愛。蓋茨非常愛讀書,當別的孩子還沉迷於電視卡通片時,他已學會像大學者一樣獨坐房裡翻閱父親的藏書了。他成天泡在書堆里,有時可以幾個小時一動不動地翻看厚厚的《世界圖書網路全書》。
小蓋茨天生精力旺盛,非常好動。還是在嬰兒時,他就喜歡讓搖籃長時間不停地晃動,這好像很有趣。直到今天,他還是喜歡不停地搖晃,這幾乎成了美國婦孺皆知的蓋茨特徵。他七八歲時,母親擔任社區服務工作,經常帶他到學校里去給學生講解西雅圖的歷史,蓋茨總是坐在前排極為專心地聽講,這時好動的習慣卻一點兒也找不到了。
蓋茨從小志向遠大。上四年級時,他就對自己的好友說:「與其做一株綠洲中的小草,還不如做一棵禿丘上的橡樹。」
他和許多孩子一樣,夢想成為人中豪傑。對於老師布置的作業,無論是演奏樂器還是寫作文,一概都認真完成,就是花很長時間,也要盡力爭第一。一次,老師讓每人寫一篇故事,不超過20頁即可,他卻寫了100頁。蓋茨善於思考,喜歡創新。他覺得人人都應有自己的創造發明。
他也像許多美國孩子一樣,當過童子軍。長途行軍時,別的孩子叫苦連天,蓋茨磨破了雙腳,鮮血直流,他卻忍著傷痛和疲憊,堅持到底。
蓋茨生於名門世家,但父母卻不過度奢華。在母親的安排下,一家人的吃飯、出遊,包括孩子們的穿衣都井井有條。家庭這種嚴謹、精細的作風自然而然也影響了比爾·蓋茨,養成他節儉的習慣。
「時間」和「觀念」是蓋茨最注重的兩個條件。在他的讀書筆記中清楚地記下這樣一句座右銘:「機會加時間等於金錢。」自從他在中學就讀後,便迷上了計算機,從此蓋茨與計算機結下了不解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