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個喝茶的人是誰啊
是神農氏。
遠古的原始古人,知識非常貧乏,勞動工具非常簡單,生產力非常低下,生活條件非常艱苦,人類的壽命極其短暫。野獸和疾病是人類的兩大殺手。 當時有一個部落酋長叫神農氏。他勤奮善良,愛民如子,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他看到自己的許多子民被傷病奪去了生命,心中非常悲傷。他也看見有人吃了某些植物後,疾病奇跡般好了起來,從中他悟出了一個道理:某些致命的疾病是可以治好的,只是那種能治好病的草葯未曾被人認識而己。 神農氏出於對人民的無比熱愛,對疾病的無比憎恨,於是下了決心:不管有什麼困難,不管有多少危險,一定要找到治癒各種疾病的草葯。他不聽別人的勸阻,開始了嘗百草的工作。 神農氏翻山越嶺采葯草,訪百家,邊嘗百草邊治病,治癒許多村民的疾病。他在也看到了希望,更加堅定了研究百草的信心。 神農氏歷千山,涉萬水,從隴西到東海,從北漠到江南,走遍了華夏。 有一天,神農氏在太湖邊,嘗了一種不知名的草後,昏迷不醒,渾身青腫,己經沒了氣息,跟隨他的族人以為神農氏已經死亡,十分悲痛。他們砍了些樹,截去枝葉,把木材鋪在一塊空地的中央,搭成祭台,把神農氏放在上面,舉行了一個簡單的祭祀的儀式。在巫師的帶領下人們向「遺體」告別,他們呼喚著首領的名字,繞著祭台哭啊,跳啊,轉啊。祭祀結束後,巫師正要點火的時候,下起了大雨,人們便把樹葉蓋在神龍氏的身上,為他遮風擋雨。入夜,大家在雨中圍坐在神農氏的四周…… 第二天黎明時分,神農氏竟然蘇醒過來。他聞到了一種特別的香味,睜開眼睛看見樹葉上的水珠正在一滴滴落下來,有的掉在臉頰上,鼻子上,有的滴進口裡。他咂咂嘴,恍然大悟,斷斷續續地說:「這樹葉……救了我……熬湯……」 他的手下馬上採集這種樹葉煮湯。神農氏喝了湯後,很快身體里的毒解了。 恢復健康的神農氏,又繼續「嘗百草」,研究草葯,治病救人。 部落里的人們感謝這種樹救活了他們的領袖,因為那時候還沒有文字,就在一塊獸皮上用木炭畫了一個圖:下面畫些木頭,上邊畫個蓋著草的人。並把這個圖掛在樹上,表示這是一棵起死回生的樹。這個圖從此就成了神農氏部落的圖騰標記。 後來,蒼頡造字的時候,根據神農氐的部落圖騰,給這種樹名造的就是這樣的「茶」字。因為茶能夠防病、解毒、健身,部落里的人經常用茶樹葉熬湯喝。神農氏的部落遷徙到那裡,人們就把茶樹種到那裡。後來神農氏成了部落聯盟的首領後,喝茶湯的防病治病方法逐漸推廣到了中原各部落,喝茶這種習慣就成了全中國人的一種嗜好。
2. 中國人最早開始喝茶是什麼時候
中國飲茶起源眾說紛紜:追溯中國人飲茶的起源,有的認為起源於上古神農氏,有的認為起於周,起於秦漢、三國的說法也都有,造成眾說紛紜的主要原因是因唐代以前「茶」字的正體字為「荼」。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在文中將荼字減一畫而寫成「茶」,因此有人說茶起源於唐代。但實際上這只是文字的簡化,而且在漢代就已經有人用茶字了。陸羽只是把先人飲茶的歷史和文化進行總結,茶的歷史要早於唐代很多年。
在中國古代史料中,茶的名稱很多,在公元前2世紀,西漢司馬相如的《凡將篇》中提到的「荈詫」就是茶;西漢末年,在揚雄的《方言》中,稱茶為「蔎」;在《神農本草經》(約成於漢朝)中,稱之為「荼草」或「選」;東漢的《桐君錄》(撰人不詳)中謂之「瓜蘆木」;南朝宋山謙之的《吳興記》中稱為「荈」;東晉裴淵的《廣州記》中稱之謂「皋蘆」;唐陸羽在《茶經》中,也提到「其名,一曰茶,二曰檟,三曰設,四曰茗,五曰荈」。
3. 目前,中國人喝茶最愛喝的是那幾種茶
你好。
目前我們國家最愛喝的一種茶,
一般有鐵觀音,金駿眉,毛尖兒等等。
當然還有其他沒有提到的茶葉名字。
茶葉的故鄉品種是很多的。
4. 尋喝茶圖片一張
明明是很可愛~!我找的本來就是卡通圖片!
5. 中國飲茶文化博大精深,西方飲茶文化與中方的差異是什麼
中國是一個茶文化博大精深的國家,與西方的飲茶文化是有所不同的,而且差異比較大。並且中國是發現茶葉最早的國家,也是茶葉的起源地,是有著博大精深的茶文化。每個國家的茶文化都比較獨特,並且中國也是飲茶大國和其他的國家飲茶文化差異比較明顯。
飲茶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外國喝茶一般選擇下午,而且茶只是一點點社交才是最終的中心環節,而中國喝茶講究的是純粹,不會出現心不在焉的情況,再點燃熏香或者是聽別人彈奏古琴,而茶只是一種錦上添花,讓自己變得更加愜意。除了這些之外,飲茶的禮儀也會有所不同,很多人的眼裡飲茶可能是生活,習慣也是一種休閑的方式,但是在外國人的眼中飲茶是花樣比較多的,而且最注重社交。
6. 喝茶的國家有哪些他們分別用什麼東西泡茶
中國
1、茶葉的起源
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巴蜀常被稱為中國茶業和茶文化的搖籃。六朝以前的茶史資料表明,中國的茶業最初興起於巴蜀。茶葉文化的形成,與巴蜀地區早期的政治、風俗及茶葉飲用有著密切的關系。
① 三國以前的茶文化啟蒙
很多書籍把茶的發現時間定為公元前2737-2697年,其歷史可推到三皇五帝。東漢華佗《食經》中:「苦茶久食,益意思」記錄了茶的醫學價值。西漢以將茶的產地縣命名為「荼陵」,即湖南的茶陵。到三國魏代《廣雅》中已最早記載了餅茶的製法和飲用: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茶以物質形式出現而滲透至其他人文科學而形成茶文化。
② 晉代、南北朝茶文化的萌芽
隨著文人飲茶之興起,有關茶的詩詞歌賦日漸問世,茶已經脫離作為一般形態的飲食走入文化圈,起著一定的�瘛⑸緇嶙饔謾?br> ③ 唐代茶文化的形成
「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中唐時,陸羽《茶經》的問世使茶文化發展到一個空前的高度,標志著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茶經》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科學雙重內容,探討了飲茶藝術,把儒、道、佛三教融入飲茶中,首創中國茶道精神。以後又出現大量茶書、茶詩,有《茶述》、《煎茶水記》、《採茶記》、《十六湯品》等。唐代茶文化的形成與禪教的興起有關,因茶有提神益思,生精止渴功能,故寺廟崇尚飲茶,在寺院周圍植茶樹,制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專呈茶事活動。在唐代形成的中國茶道分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茶經》是個里程碑。干百年來,歷代茶人對茶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無數次的嘗試和探索,直至《茶經》誕生後茶方大行其道,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④ 宋代茶文化的興盛
宋代茶業已有很大發展,推動了茶葉文化的發展,在文人中出現了專業品茶社團,有官員組成的「湯社」、佛教徒的「千人社」等 。宋太祖趙匡胤是位嗜茶之士,在宮庭中設立茶事機關,宮廷用茶已分等級。茶儀已成禮制,賜茶已成皇帝籠絡大臣、眷懷親族的重要手段,還賜給國外使節。至於下層社會,茶文化更是生機活潑,有人遷徙,鄰里要「獻茶」、有客來,要敬「元寶茶」,定婚時要:「下茶」,結婚時要「定茶」,同房時要「合茶」。民間鬥茶風起,帶來了採制烹點的一系列變化。
⑤ 明、清茶文化的普及
此時已出現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晚明時期,文士們對品飲之境又有了新的突破,講究「至精至美「之境。
在那些文人墨客看來,事物的至精至美的極至最後之境就是「道」,「道」就存在於事物之中。張源首先在其《茶錄》一書中提出了自己的「茶道」之說:「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精、燥、潔茶道盡矣。」他認為茶中有「內蘊之神」即「元神」,發抒於外者叫做「元體」,兩者互依互存,互為表裡,不可分割。元神是茶的精氣,元體是精粹外觀的色、香、味。只要在事茶的過程中,做到淳樸自然,質朴求真,玄微適度,中正沖和,便能求得茶之真諦。張源的茶道追求茶湯之美、茶味之真,力求進入目視茶色、口嘗茶味、鼻聞茶香、耳聽茶濤、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
張大復則此基礎上更進一層,他說:「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愛山水而不會其情,讀書而不得其意,學佛而不破其宗。」他想告訴我們的是,品茶不必斤斤於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求得其真諦,即通過飲茶達到一種精神上的愉快,一種清心悅神、超凡脫俗的心境,以此達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潔的仙境,一種天、地、人融通一體的境界。這可以說是明人對中國茶道精神的發展與超越。到清朝時,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規行業,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
⑥現代茶文化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我國茶葉從1949的年產7500T發展到1998年的60餘萬T。茶物質財富的大量增加為我國茶文化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1982年,在杭州成立了第一個以弘揚茶文化為宗旨的社會團體---「茶人之家」,1983年湖北成立「陸羽茶文化研究會」,1990年「中國茶人聯誼會」在北京成立,1993年「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在湖洲成立,1991年中國茶葉博物館在杭州西湖鄉正式開放。1998年中國國際和平茶文化交流館建成。隨著茶文化的興起,各地茶藝館越辦越多。國際茶文化研討會已開到第五界,吸引了日、韓、美、斯及港台地區紛紛參加。各省各市及主產茶縣紛紛主辦「茶葉節」,如福建武夷市的岩茶節,雲南的普洱茶節,浙江新昌、泰順和湖北英山及河南信陽的茶葉節不勝枚舉,都以茶為載體,促進全面的經濟貿易發展。
2、飲茶的發源時間
(1)神農時期: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於神農氏。歸到這里以後就再也不能向上推了。也正因為如此,神農才成為農之神。
(2)西周時期: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茶蜜......皆納貢之。」這一記載表明在周朝的武王伐紂時,巴國就已經以茶與其他珍貴產品納貢與周武王了。《華陽國志》中還記載,那時並且就有了人工栽培的茶園了。
(3)秦漢時期:西漢。王褒《僮約》:「烹荼盡具」,「武陽買荼」,經考該荼即今茶。近年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發現陪葬清冊中有"�一笥"和「�一笥"竹簡文和木刻文,經查證"�"即"檟"的異體字,說明當時湖南飲茶頗廣。 我們現在還飲用著與很古老的祖先如姜太公之流相同的飲料,確實是很使人心潮澎湃的事情。能夠給我們很多的遐想。
3、飲茶發源地點的考證
對這一點的探求往往集中在茶樹的發源地的研究上來。關於茶樹的發源地,有這么幾種說法:
1.西南:「我國西南部是茶樹的原產地和茶葉發源地。」這一說法所指的范圍很大,所以正確性就較高了。
2.四川:清·顧炎武《日知錄》:「自秦人取蜀以後,始有茗飲之事。」言下之意,秦人入蜀前,今四川一帶已知飲茶。其實四川就在西南,四川說成立,那麼西南說就成立了。四川說要比西南說「精密」一些,但是正確的風險性會大些。
3.雲南:認為雲南的西雙版納一代是茶樹的發源地,這一帶是植物的王國,有原生的茶樹種類存在完全是可能的,但是這一說法具有「人文」方面的風險,因為茶樹是可以原生的,而茶則是活化勞動的成果。
4.川東鄂西:陸羽《茶經》:「其巴山峽川,有兩人合抱者。」巴山峽川即今川東鄂西。該地有如此出眾的茶樹,是否就有人將其利用成為了茶葉,沒有見到證據。
5.江浙:最近有人提出始於以河姆渡文化為代表的古越族文化。江浙一帶目前是我國茶葉行業最為發達的地區,歷史若能夠在此生根,倒是很有意義的話題。其實我認為在遠古時期肯定不只一個地方有自然起源的茶樹存在。有茶樹的地方也不一定就能夠發展出飲茶的習俗來。前面說到茶是神農發明的,那麼它在哪一帶活動?如果我們求得「茶樹原生地」與「神農活動地」的交集,也許就有答案了,至少是縮小了答案的「值域」。
4、發明飲茶的方式
人類是怎樣發明飲茶習慣的?或者說茶是怎樣起源的?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始終是茶學的一個「基本問題」。因為做為任何一個茶學學者或茶學工作者,如果連「茶是怎樣來的」都不能解釋的話,那就太不夠了。而現在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多種答案:
1.祭品:這一說法認為茶與一些其他的植物最早是做為祭品用的,後來有人償食之發現食而無害,便「由祭品,而菜食,而葯用」,最終成為飲料。
2.葯物:這一說法認為茶「最初是作為葯用進入人類社會的。」《神農百草經》中寫到:「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3.食物:「古者民茹草飲水」,「民以食為天」,食在先符合人類社會的進化規律。
4.同步:「最初利用茶的方式方法,可能是作為口嚼的食料,也可能作為烤煮的食物,同時也逐漸為葯料飲用。」這幾種方式的比較和積累最終就發展成為「飲茶」是最好的方式。
以上這幾種說法中最無用的就是第四種,它把前面的三種說法加在一起,就成為了自己「萬無一失」的解釋了。也許這種解釋就是最恰當的了。
現在我們可以論證茶在中國被很早就有認識和利用,也很早就有茶樹的種植和茶葉的採制。但是也可以考證,茶在社會中各階層被廣泛普及品飲,大致還是在唐代陸羽的《茶經》傳世以後。所以宋代有詩雲「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春茶」。也就是說,茶發明以後,有一千年以上的時間並不為大眾所熟知。
5、茶樹的起源
中國是最早發現和利用茶樹的國家,被稱為茶的祖國,文字記載表明,我們祖先在3000多年前已經開始栽培和利用茶樹。然而,同任何物種的起源一樣,茶的起源和存在,必然是在人類發現茶樹和利用茶樹之前,直到相隔很久很久以後,才為人們發現和利用。人類的用茶經驗,也是經過代代相傳,從局部地區慢慢擴大開了,又隔了很久很久,才逐漸見諸文字記載。
茶樹的起源問題,歷來爭論較多,隨著考證技術的發展和新發現,才逐漸達成共識,即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並確認中國西南地區,包括雲南、貴州、四川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由於地質變遷及人為栽培,茶樹開始由此普及全國,並逐漸傳播至世界各地。
起源及原產地
茶樹起源於何時?必是遠遠早於有文字記載的3000多年前。歷史學家無從考證的問題,最後由植物學家解決了。他們按植物分類學方法來追根溯源,經一系列分析研究,認為茶樹起源至今已有6000萬年至7000萬年歷史了。
茶樹原產於中國,自古以來,一向為世界所公認。只是在1824年之後,印度發現有野生茶樹,國外學者中有人對中國是茶樹原產地提出異議,在國際學術界引發了爭論。這些持異議者,均以印度野生茶樹為依據,同時認為中國沒有野生茶樹。其實中國在公元200年左右,《爾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樹,且現今的資料表明,全國有10個省區198處發現野生大茶樹,其中雲南的一株,樹齡已達1700年左右,僅是雲南省內樹干直徑在一米以上的就有10多株。有的地區,甚至野生茶樹群落大至數千畝。所以自古至今,我國已發現的野生大茶樹,時間之早,樹體之大,數量之多,分布之廣,性狀之異,堪稱世界之最。此外,又經考證,印度發現的野生茶樹與從中國引入印度的茶樹同屬中國茶樹之變種。由此,中國是茶樹的原產地遂成定論。近幾十年來,茶學和植物學研究相結合,從樹種及地質變遷氣候變化等不同角度出發,對茶樹原產地作了更加細致深入的分析和論證,進一步證明我國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主要論據,簡單地講,有三個方面:
1.從茶樹的自然分布來看
目前所發現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餘種,而我國就有15屬,260餘種,且大部分分布在雲南、貴州和四川一帶。已發現的山茶屬有100多種,雲貴高原就有60多種,其中以茶樹種占最重要的地位。從植物學的角度,許多屬的起源中心在某一個地區集中,即表明該地區是這一植物區系的發源中心。山茶科、山茶屬植物在我國西南地區的高度集中,說明了我國西南地區就是山茶屬植物的發源中心,當屬茶的發源地。
2.從地質變遷來看
西南地區群山起伏,河谷縱橫交錯,地形變化多端,以致形成許許多多的小地貌區和小氣候區,在低緯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懸殊的情況下,導致氣候差異大,使原來生長在這里的茶樹,慢慢分置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不同的氣候中,從而導致茶樹種內變異,發展成了熱帶型和亞熱帶型的大葉種和中葉種茶樹,以及溫帶的中葉種及小葉種茶樹。植物學家認為,某種物種變異最多的地方,就是該物種起源的中心地。我國西南三省,是我國茶樹變異最多、資源最豐富的地方,當是茶樹起源的中心地。
3.從茶樹的進化類型來看
茶樹在其系統發育的歷史長河中,總是趨於不斷進化之中。因此,凡是原始型茶樹比較集中的地區,當屬茶樹的原產地。我國西南三省及其毗鄰地區的野生大茶樹,具有原始茶樹的形態特徵和生化特性,也證明了我國的西南地區是茶樹原產地的中心地帶。
二: 英國:英國人有300年飲紅茶歷史,是紅茶的愛好國家,加糖、牛奶,往往成為餐後的必備飲料,因此英國是紅茶消費量最多的。可以說還沒有一個國家對紅茶的品嘗水準,有英國的專業。 茶影響著英國的各個階層,英國人在晨起之時,要飲早茶,他們早餐就以紅茶為主要飲料。到了上午11點,無論你是空閑在家的貴族,還是繁忙的上班族,都要休息片刻,喝一杯,他們稱之為早上11點左右的便餐。到了中午,吃了午餐之後,少不了配上一杯奶茶。而後在下午3點半至4點左右還要來一杯下午茶。英國人在喝茶時總要配上小圓餅、蛋糕和三明治等點心。一般的家庭主婦都很擅長做這類糕點,正式的晚餐中也少不了茶。
日本:日本茶道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隋唐以前,兩國已有文化交往。以後,隨著中國佛教文化的傳播,茶文化也同時傳到了日本。飲茶很快成了日本的風尚。 日本茶道即是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們進行一種禮法教育和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日本茶道有20多個流派,代代相傳,沿襲至今。 現代日本茶道一般在面積不大、清雅別致的茶室里進行。室內有珍貴古玩、名家書畫。茶室中間放著供燒水的陶炭(風)爐、茶鍋(釜)。爐前排列著專供茶道用的各種沏茶、品茶用具。日本茶道的規矩比較講究,友人到達時,主人在門口恭候。待賓客坐定,先奉上點心,供客人品嘗。然後在炭爐上燒水,將茶放入青瓷碗中。水沸後,由主持人按規程沏水泡茶,依次遞給賓客品飲。品茶時要吸氣,並發出吱吱聲音,表示對主人茶品的贊賞。當喝盡茶湯後,可用大拇指和潔凈的紙擦乾茶碗,仔細欣賞茶具,且邊看邊贊「好茶!」以表敬意。儀式結束,客人鞠躬告辭,讓人跪坐門側相送。整個過程,都洋溢著「敬、和、清、寂」的精神。
俄羅斯:俄羅斯是從16世紀開始傳入中國飲茶法,到17世紀後期,飲茶之風已普及到各個階層。19世紀,俄國茶俗、茶禮、茶會的文學作品也一再出現。如普希金就曾記述俄國「鄉間茶會」的情形。還有些作家記載了貴族們的茶儀。俄羅斯上層社會飲茶是十分考究的。有十分漂亮的茶具,茶炊叫「沙瑪瓦特」,是相當精緻的銀製品。茶碟也很別致,俄羅斯人習慣將茶倒入茶碟再放到嘴邊。玻璃杯也很多。有些人家則喜歡中國的陶瓷茶具。式樣與中國壺相仿,花色亦為中國式人物、樹木花草,但壺身有歐洲特色,瘦勁、高身,流線形紋路帶有金道。是典型的中西合壁的作品,雖不十分精緻,但很能說明中西文化交融的歷史。俄羅斯上層飲茶禮儀也很講究。這種茶儀決不同於普希金筆下的「鄉間茶會」那樣悠閑自在,而是相當拘謹,有許多浮華做作的禮儀。但這些禮儀,無疑對俄羅斯人產生了重大曩,俄羅斯民族向以「禮儀之邦」而自豪,他們學習歐洲其他國家貴族們的派頭,也對中國的茶禮、茶儀十分有興趣。所以在俄羅斯「茶」字成了許多文物的代名詞。有些經濟、文化活動中也用「茶」字,如給小費便叫「給茶錢」。許多家庭也同樣有來客敬茶的習慣。去俄羅斯旅行,列車上還要以茶奉客。俄羅斯旅行,列車上還要以茶奉客。
印度人飲茶方式很特別,他們把茶倒在盤子里用舌頭舔飲.另外,在印度如果用左手遞送茶具,就會被看作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因為印度人認為左手是用來洗澡和上廁所的.他們喝奶茶,也愛喝一種加入姜或小豆蒄的薩馬拉茶」
斯里蘭卡:斯里蘭卡的居民酷愛喝 濃茶,茶葉又苦又澀,他們卻覺得津津有味.該國紅茶 暢銷世界各地,在首都科倫坡有經銷茶葉的大商行,設有試茶部,由專家憑舌試味,再 核等級和價格.
泰國:泰國人喜愛吃磚茶.他們把磚茶防在木臼中搗成粉末,防在鍋中加水煮開,然後加上一些茶,還加牛奶和羊奶.
紐西蘭:紐西蘭人把喝茶作為人生不最大的享受之一.許多機關、學校、廠礦等還特別訂出飲茶 時間.各鄉鎮葉店和茶館比比皆是.
馬里:馬里人喜愛飯後喝茶.他們把茶葉和水放入茶壺里,然後燉在泥爐哂納感煮開.茶煮沸後加上糖,每人斟一杯.他們的煮茶方法不同一般:每天起床,就以錫罐燒水,投入茶葉;任其煎煮,直到同時煮的腌肉燒熟,再同時吃肉喝茶.
加拿大:加拿大人泡茶方法較特別,先將陶壺燙熱,放一茶匙茶葉,然後以沸水注於其上,浸七八分鍾,再將茶葉傾入另一熱壺供飲.通常假如乳酪與糖.
北非的摩洛哥、特尼斯、茅利塔尼亞人卻喜歡綠茶。但他們飲用時總要早茶葉里加入少量的紅塘 或冰塊,還有的喜歡放入薄荷葉或薄荷汁,稱為」薄荷茶」,這種茶清香醇厚,又甜又涼,喝起來有涼心潤肺之感.北非居民由於多欣奉伊斯蘭教,按教規,教徒們是不許飲酒的,但可以飲茶.茶還是他們待客的必需品,客人來訪時,首先要來個見面」三杯茶」.按禮節,客人應當對著主人的面一飲而盡,否則就是失禮.北非人喜歡飲薄荷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北非地區氣候乾熱,人們多吃肉食.而喝薄荷茶 有利於解暑和幫助消化,同時也還可以少喝些水.
埃及人喜歡飲甜茶.他們招待客人,常端上一杯熱茶,裡面放入許多白糖,同時送來一杯恭稀釋茶水用的生冷水,表示對客人的尊敬.但是,這種濃甜茶只要喝上兩三杯,嘴裡就會感到粘粘糊糊的.
南美的烏拉圭、巴拉圭、古巴、玻利維亞和阿根廷等國,普遍愛喝「馬黛茶」。這種茶是用當地的馬黛樹的葉片製作而成的,它有提神和助消化的作用。喝這種茶時先將茶葉放入瓢筒中,沖上開水,然後再用一根細長的吸管 插到大茶杯里,輪流吸吮。早待客時,主人有不同的沏茶風趣:當在 茶中加糖時,就表示友好;若加入苦味的佐料則表示冷淡;如果待客的是初戀的少女,當茶很甜時就表示「請與父母說」加入一片桔皮時 就表示「同意結婚」,如果送上的是已用過的淡茶,則是「拒婚」之意,這時,小夥子就要知趣而走了。
7. 長沙65歲老人長期喝濃茶致重度貧血,喝茶的時候該注意些什麼
喝茶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飲茶的量,同時千萬不要喝隔夜茶,而且喝茶的時候還要注意溫度,要冷熱適宜。8月12日的時候,長沙的一個老人在日常生活中每天喝一半茶,喝一半水,最後錯誤飲茶,然後導致貧血,進入醫院。而醫生診斷這個老人是缺鐵性貧血,所以說長期喝濃茶也會對身體造成傷害。同時中國是茶的故鄉,而且從最開始神農嘗百草的時候,茶就成為大家生活中必備的存在。
一般40~56度的茶就可以了,如果超過了溫度就是燙茶,對喉嚨以及食道都會造成燙傷。而且還會刺激到胃,如果長期喝這些燙茶就會產生病變。在夏天的時候還會有很多人喜歡喝冷茶,就是為了防暑,但是這也僅僅只能夠給口服帶來涼的感受。所以喝了熱茶之後,就會讓人的體表溫度下降1~2度,這樣的話更加利於吸收以及排汗。
8. 中國人最早開始喝茶是什麼時候
茶葉真正在民間普及則是在秦漢時期。也就是差不多在2200多年前。茶葉已經在我國興起並盛行,茶葉要從認識到商品化,還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尤其是古代信息流通緩慢。越往前越落後,其傳播速度就會越慢,故而神農氏的說法也是應該是可以參考的,這樣的話,中國最開始喝茶到現在也就5000年了。
9. 中國十大最喜歡喝茶城市
中國十大最喜歡喝茶城市:北京,杭州,廈門,蘇州,成都,潮汕,廣州,福建,臨滄,泰安等。
1、北京:北京的茶館,更多的是一種市民氣息很濃的茶文化氛圍,有大茶館、清茶館、書茶館、棋茶館、季節性臨時茶館等種類非常的齊全,老百姓都聚集在這類茶館里喝茶聊天。
2、杭州:有一種生活方式叫喝茶,作為西湖龍井的故鄉,杭州喝茶的氣息也絕不比其他地方淡
3、廈門:忙裡偷閑的廈門人真的是出了名的愛喝茶,當地的人飲茶都是從早飲到晚,已經到了一種痴茶的狀態了。對於傳統的廈門人來說,功夫茶就是生活。
4、蘇州:大家都愛「孵」茶館,舊時的蘇州,大大小小的茶館遍布大街小巷。泡茶館,蘇州人謂之「孵」。老茶客們吃早茶,一壺茶下肚,心定,再消消停停吃早點,愜意極了。
5、成都:四川人愛喝茶,但是以成都人更具代表。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裡,走個三步五步的就會有一家茶館,而且大多時候都是座無虛席、茶客滿棚。
6、潮汕:潮汕人有多愛茶,曾經一則新聞報道震驚了不少人,說光是潮汕的汕頭一年就可以喝掉7個億。暫且不說這個數據靠不靠譜,但是潮汕人真的是嗜茶如命啊。
7、廣州:早茶怎能缺了茶,廣州,其實不說也知道,那就是早茶的世界,廣州茶樓數不勝數,廣州人見面第一句話就是:「飲咗早茶未」。
8、福建:福建既是茶之王國,福建人對茶自然情有獨鍾。閩南民間有「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閩北山民也有「寧可三日無糧,不可一日無茶」的俗語。
9、臨滄:臨滄納西族的「龍虎鬥」,將茶葉放在小陶罐中烘烤,待茶葉烤黃後,沖入開水煮茶,後將煮好的茶沖入盛有小半杯白酒的茶杯內,頓時杯內發出清脆的響聲,響聲過後即可飲茶。
10,泰安:泰安人在攤煎餅時,煎餅鏊子旁邊放個砂罐,抓上一把黃茶往罐里一放,攤完煎餅喝一罐。人們喜歡喝綠茶,一般是泰山女兒紅,在泰山地區有大量種植,茶葉形狀跟龍井茶型差不多,但比龍井價格便宜。
(9)中國大爺喝茶的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1、西湖龍井,屬綠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產於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龍井村周圍群山,並因此得名。具有1200多年歷史。清乾隆游覽杭州西湖時,盛贊西湖龍井茶,把獅峰山下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西湖龍井按外形和內質的優次分作1~8級。
2、特級西湖龍井茶扁平光滑挺直,色澤嫩綠光潤,香氣鮮嫩清高,滋味鮮爽甘醇,葉底細嫩呈朵。清明節前採制的龍井茶簡稱明前龍井,美稱女兒紅,「院外風荷西子笑,明前龍井女兒紅。」
3、西湖龍井茶與西湖一樣,是人、自然、文化三者的完美結晶,是西湖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 。
4、西湖龍井中有幾個有名的品類「獅峰龍井」、「梅塢龍井」、「雲棲龍井」、「虎跑龍井」等。「獅峰龍井」產於龍井村、獅子峰、翁家山一帶,色澤略黃,素稱「糙米色」。「梅塢龍井」產於雲棲、梅家塢一帶,外形挺秀、扁平光滑,色澤翠綠。西湖龍井茶的品牌有30多個。
10. 去茶館喝茶的客人叫什麼
去茶館喝茶的客人應該叫「茶客」吧。
在火車上的客人叫「旅客」,
在飯店的客人叫「食客」或顧客;
可以統稱叫顧客。光顧的意思。
細分起來,還是應該把喝茶的叫「茶客」才對。
地位高貴的客人叫(貴客 ) 素不相識的客人叫(生客 )
遠道而來的客人叫(遠客 ) 不經常來的客人叫(稀客 )
遊山玩水的客人叫(遊客 ) 購買東西的客人叫(顧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