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閩南女孩給人感覺
前晚,同追夢人和行者談到惠安女。行者問及「惠安女美不美?」,也對我所說的「露肚臍裝」有所誤解。
應該說,不但是他們,有很多人一聽到閩南、甚至一聽到福建就想到惠安女,並有著強烈的好奇。
所謂的「封建頭,明主肚」其實說的是惠安女裝束上的特點,相信也有很多朋友通過電影或圖片看過:花色的頭巾將臉包了一大半,還戴上一頂金黃色的大斗笠,緊身短小的衣服,蓋不住肚皮,下身是寬松肥大的褲子,很多裝飾的大腰帶扎在肚臍下面。
至於惠安女美不美,答案是肯定的。不但是惠安女,閩南女子一般都美,即便臉蛋不怎樣的,身材也一般苗條,腰肢特別纖細。這與她們喝茶的習慣和長年辛苦勞作分不開。在田間、在海邊、在建築工地、甚至在山上打石頭,女人的身影從來多過男人。
我在閩南讀書三年,後來又去那呆過兩年,而且我的很多親戚都在那一帶,可對那地方卻說不上喜歡,是因為那裡女人的地位低下和男人的大男子主義。
我記得我在那的時候,常聽人詛咒孕婦:「不生女兒就生妖怪」,讓人聽了心裡特別不舒服。城市裡會好些,可重男輕女仍然嚴重。
閩南人罵女兒是「賠錢貨」,那是真得賠錢,在閩南不少地方有嫁妝攀比的風氣,一般人家都會在嫁女兒上撐面子,周圍人也喜歡津津樂道。所以,娶了一個家境好人家的女兒,男人就可以少很多奮鬥了。
因而,在我們當地有「找個閩南婆,很好過生活」的說法。這個「很好過生活」還包括男人幾乎可以當「甩手掌櫃」,家務活是不用沾手的,田間地里的活也是由女人乾的。就算在城裡同男人一樣上班的女人,也仍是家務活全包。即便是部分事業有成的,回到家也會自覺進入賢妻良母的角色,把家整理得井井有條,溫馨舒適。
那男人干什麼呢?——泡茶!閩南男人最喜歡的就是泡茶。從早晨泡起,只要閑下來,只要一坐下來就泡,有客人朋友來泡,沒人來自己也泡。當地最常見的一道風景就是:傍晚時分,幾個打著光背的男人,坐在門前的茶幾上,邊喝著茶邊談論女人。此時他們的老婆往往剛收工回家不久,在廚房裡忙著做他們的晚飯。
既是重男輕女,對男人的教育就特別注重,且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因而閩南男人很多天生就是做生意的料,更有僑鄉的天時地利,讓他們更有機會成功。於是,讓他們也有機會在泡茶之外又多了一項娛樂:泡妞。閩南男人的出手闊綽多少彌補了相貌上的不足,加之能說會道的特性,泡妞是他們的強項。而更難得的是,閩南女人更是懂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是鬧,也通常「雷聲大,雨點小」不了了之。
在閩南,離婚率是極低的,這與閩南女人的寬容克已和傳統保守有關,而閩南男人也聰明,知道外面的女人可以同享樂,而能夠共甘苦的也就只有家中的那一位。
與內地很多男人出來打工一樣,這里的人早在他們祖輩就開始了外出打工,只是他們走得更遠,是飄洋過海去「打洋工」。當時很多情況是這樣,男人在完成了傳宗接代的任務後,就開始外出了,有些一走就是幾十年,女的就留在家裡帶孩子、侍奉公婆。現在的很多閩南男人也或者出國、或者在全國各地做生意。
閩南女人對愛情的堅貞和對婚姻的隱忍絕對是其他地方女人所不能及的。從以前的一等就是幾年、幾十年到現在仍然很多的聚少離多,卻鮮有女人出軌。當然,從小就受的傳統思想教育是一點,地方上對於這種事的強烈鄙視更是一種無形的約束力。
於是,在閩南歌里,歌詞多是直白的思念和盼而不歸的幽怨。我不是很喜歡閩南歌,盡管有些旋律是真的不錯。但如果愛情一定要以女人的等待和淚水來成全,我不知道還有什麼美感可言?
很多人對閩南女人的了解是通過電影《寡婦村》,更因此對惠安女那奇特的婚俗好奇。現在的她們自然不用成親三年不同床,更不用只在一年中幾個節里的夜晚才來往。只是,閩南人結婚還是普遍性偏早,早到很多還不到二十歲。很多夫妻都是先生孩子後領結婚證。
記得我當時有個惠安的同學,才到二十一歲,她的母親都快急死了,怕因讀書而耽擱了婚嫁,怕好人家都讓別人選走了。因為他們的「排外」比較嚴重,一般只選同地域的。
對我來說,對閩南女人印象最深的是晉江女人。我當時在泉州一個服裝廠做過財務,那個廠主要是做來料加工,常與晉江那邊的小型加工廠打交道。在晉江最多的就是服裝廠,也有很多那種家庭式作坊,在一幢幾層樓的大房子裡面,樓下住人,樓上是車間。晉江人特別豪爽好客,每次下去,不論在哪家,總能夠受到熱情款待。可他們的老婆無一例外的是泡茶時不會坐下來,吃飯時從不同桌。有時客人喝酒時間拉長了,就端一大碗,用小碟子隨便裝點菜,邊走邊吃。特別讓我佩服的是她們可以捧著碗還能用手指夾住碟子,這手法我私下裡模仿過多次,怎麼也做不到。
後聽說,在閩南,不單是晉江女人是這樣,還有很多鄉鎮的女人都是不能與客人同桌吃飯,就算是平時,做好的飯菜也是要男人和長輩先吃。
閩南女孩子的性情特別溫順,她們從小就受地方傳統的影響,一切以男人為中心。很具備勤儉持家、賢惠能乾的美德。不過,那些年齡大些的,反倒罵起人來就歹毒多了,「夭壽」(罵人短命的意思)成了她們的口頭禪。
年輕女孩子在穿著上也極少花俏,在街上看到濃妝艷抹的一定是外地人,她們就算是化妝也是淡淡的生活妝,倒是年齡大的婦女喜歡穿大紅色,沒看習慣的外地人會覺得有些滑稽。
閩南很多男人的小名都是叫「雞」「牛」「阿狗」之類的,一定是為了好養,倒是女人的名字我見過的很多都取得特別好聽。不過,再好聽結過婚也極少會被人利用,那裡的女人一般婚後就變成了「誰家的查某(女人的意思)」
不過,閩南男人對自己老婆的稱謂是「牽手」,最溫馨也最浪漫。為了茫茫人海中有緣能夠牽手,思想傳統、感情專一的閩南女人就這樣無怨無悔地為她的男人付出她的一生
⑵ 閩南一國畫怪才王柏生先生的一切的資料
王柏生(1941.10—)福建泉州人。擅長版畫、中國畫。1964年畢業於福建工藝美術學院繪畫專業。後任教於福建工藝美術學校。作品有水粉畫《待郎歸》,中國畫《陽光下》、《女選手》等。
福建泉州人。
1964年畢業於廈門工藝美術學院繪畫專業。
曾從事裝潢美術設計、美術宣傳、中學美術教育等。
1980年調福建工藝美術學校,現為講師。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廈門美協理事,廈門水彩、水粉畫研究會副會長。
擅長中國人物畫,兼及色彩畫及版畫。
中國畫《一路海風》藏於福建省博物館;水粉畫《待郎歸》入選中國水彩、粉畫展,並赴朝鮮展出;連環畫《探親記》(與藍麗娜合作)入選第六屆全國美展。
1941年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廈門書畫院畫師、廈門中國人物畫研究會會長,原集美大學美術系副教授。
王柏生,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廈門中國人物畫協會會長。這位執著於人物畫創作己屆古稀之年的藝術聖教徒,跋涉在藝術的漫漫征途上永不停息的藝術家,一味的執著地往前走,似乎不曾留意腳步的歪斜與正直。
一手連接著浩渺的千年古文化,一手從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叩響生活之門。
2000年之際,我彷彿感受到他大浪淘沙後沉澱的無數閃光的珠貝。在沉甸甸的厚實里揮寫著低吟淺唱的輕揚。線條、墨韻、色塊、肌理的有機組合和合理碰撞,促成了柏生先生個性化語言的獨響。這不由使我想起泉州,這塊文人的沃土——孕育著畫家成長的搖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鄭和下西洋的隆隆禮炮,李叔同沉寂落寞在冥冥之中彌漫,思想家李贄不滅的魂靈,張瑞圖桀驁不馴的書法光照史冊……「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時空的跨越,遠去的足音,接踵而至的是一脈相承的文化和人文的精神。
這是一塊神奇土地。這里生活著一個特殊的民族部落。這里涌動著一群自古以來被涵泳被謳歌的「惠安女」。海風吹掀了姑娘的圍巾露出了黑里透紅的嬌美臉龐。藍藍的短短的齊齊的上衣,遙相呼應著緊身的、寬寬的腰帶,美麗動人的腰肢隨著寬大的優柔的褲筒在晚霞的余輝中隨風招展。
這是一個勤勞而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美麗而富饒的海濱。柏生先生鍾情於此不知不覺已有二十年的光景。
以惠安女為題材的中國人物畫創作在當今畫壇多如牛毛。畫出惠安女的生活情趣和獨特的美感則寥若星辰。
寫出惠安女內在的美以及對生命狀態的深層理解,王柏生當之無愧。
在為美國C.C.KUO先生創作的惠安女系列,我們找到了一個藝術家嘔心嚦血的佐證,這是精神的盛筵。翻開《閩南一怪》——王柏生,這里有深情的表述:宏編巨著中閃爍著西畫的色、磨漆的光、木刻的韻、筆墨的情和詩意的豁達。雖然,典雅中稍失本真,明麗中偶露蒼白,但是整體格調的清新,畢竟奏響了中國人物畫的最強音,「越是民族的越有可能走向世界」也是畫家始終把握的底線,這是中國畫內在的「魂」。可以想像柏生先生在商品經濟大潮中駐足本土,力挽狂瀾於藝術聖殿的睿智和心力。
柏生先生沒有陶醉在人們設置的盛宴和掌聲中。他揚起了晚年變法的風帆。涉足西部,深入納西,以水墨淋漓的寫意手法展現了「世界文化遺產」——納西的風俗人情,地域風光。著名畫家黃啟根先生深情地說:「柏生先生是福建畫壇不可多得的、衰年變法的一傑」。
甲申年初春,柏生先生自鷺島而來,寒暄之後說明緣由。
他是沖著千年古縣長泰而來。無數前人的石雕帶著遠古的迴音在看守所與囚犯同棲,百年的銅鍾在時間的隧道里沉寂,在這批凝固的藝術精靈面前,柏生先生像兒童一樣手舞足蹈,欣喜若狂。他說:南方的雕塑,特別是獅子最具神韻。獅子的造型有別於北方的粗獷和暴猛而呈現細膩的溫柔,有「不怒自威」的味道。在領略長泰陶然園里的五尊石塑後,柏生先生贊聲不絕。認為塑像的造型簡潔、明快,無須西方的解剖、透視、東方的審美情趣在此展現無遺。
我不由得想起柏生畫過的人物繾綣、困惑、呆滯的目光,造型的扭曲,恣意的誇張承接著遠古民間佚名藝人純朴古拙的氣息。衣褶飄帶,手腳的勾勒與環境的點綴相互映襯,色不礙墨,墨色交融,信筆點染一派天成。民間藝匠的純朴和野逸,融進了畫家調控有度的畫面——奇跡便出現了。
是受傳統的浸淫?受西畫的啟迪?受民間藝術的陶冶?是油畫、國畫、水粉、水彩、連環畫綜合藝術溶匯使然?不!是一個藝術家精神守望在筆下的自然渲瀉。
在通往長泰山重村的路上,漫山遍野含苞待放的李花,飄著如雲霧般的花絮,沁人心脾。沿著山旯旮的羊腸小道漫步。鋪滿鵝卵石的路,古老的民居,淳樸的民風,喚起了柏生潛在激情,「這是藝術家的精神家園」!並頗有興趣地說,山重的民居四合院最適合於繪制巨幅國畫。除了光線充足,環境幽雅靜謐外,他找到了流風遺韻與自己的心境合拍的契合點。
在山重村的宋代「佛塔」邊,一灣潭水清洌流淌,兩岸青山翠綠斑駁倒映其中,我與柏生先生並肩留影,數碼相機即刻鎖定,柏生先生面容清癯目光深邃,額頭上溜溜地閃著亮光,一身素裝如閑雲野鶴,柏生若有所思:「有如弘一法相」。
豈止形似。在柏生先生深入淺出的近作中,我分明感到蘊蓄其中的道家的精警,佛家的飄渺之氣,撲面而來。
衷心祝願王柏生先生藝術人生天心月圓。
圖片是王柏生先生作品《春潮》
⑶ 高一研究性學習,課題是研究惠安女服飾與當地環境的關系。緊急!!
收集圖片·· 環境 經濟 資料··,人文特色···· 還有 婚俗 ,,這些 啦
⑷ 求劍三下面圖片帽子的出處
帷帽原屬胡裝,最開始的樣式叫冪蘺,一般用皂紗(黑紗)製成,四周有一寬檐,檐下制有下垂的絲網或薄絹,其長到頸部,以作掩面,至隋唐把四周的垂網改短,亦稱「淺露」,據說昭君出塞戴帷帽,亦名昭君帽,據記載帷帽為晉代所創,漢代並沒有帷帽,宋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已經指出,但閻立本所創的昭君出塞影響很大,因而歷代也錯稱為昭君帽,一直延續至今。
唐代永徽年間婦女戴起了「帷帽」。式樣為一種高頂寬檐笠帽,在帽檐一周帶上薄而透的面紗。十分有趣的是現代閩南的惠安女頭上的笠帽及裝束都與那時的相似得很,真是令人叫絕。西方婦女對帶帽罩面紗的習俗也有了認同。
如果問游戲。
英雄無鹽島老二掉一個這款式的帽子
⑸ 豬油凍茶杯有什麼好
我最初接觸「豬油凍」,源於尚古堂的鄭魁方老先生。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鄭先生和我同在古玩城,那時汲古齋初出茅廬,而鄭老先生已經是收藏界赫赫有名的「凍石之王」了。凍石晶瑩潤澤,是雕刻工藝品和印章的良材,也是質地細密、石形不易變、石色不輕改的深奧飾物。我時常去鄭老先生的店裡坐一坐、聊一聊,那時的鄭老先生已過花甲,正是和我現在一般的年紀,積淀了半生時間來鑽研凍石。那時一起聊天的還有《大草賦》的作者王同山先生,凍石、書法、紫砂,我們仨被稱為收藏界的「鐵三角」。這事已隔20多年,但我每每想起初遇「凍石」的歲月,心中猶然激動不已。
凍石印章 | 圖片來源於網路
萬緣分定不須顰。也許這一生註定和「凍石」有緣,在鄭老先生的影響下,我對凍石也產生了濃郁的興趣,閱讀了大量關於凍石的書籍,還請鄭老先生來汲古齋給我和高端粉絲講了很多關於凍石的課程。現在想來,真的感謝鄭老先生的垂愛,那是中年時代的一份精神食糧,我陷入了對凍石中壽山石的研究,壽山石有許多白色的品類,豬油白壽山石是我最傾慕的,它的白溫潤、細膩、綿密、蘊含寶氣,還可以在白色的外表下看到細膩的紋理。這也讓我聯想到了東北人進入臘月後殺年豬的傳統年俗,那時,十里八村的親朋好友會齊聚一堂,熱氣騰騰地吃上一番,剩餘的豬皮用來「熬皮凍」,熬好的皮凍上有一層油油的白脂,吃起來卻軟嫩Q彈,勁道爽滑。
王文老師 豬油凍主人杯
以致十幾年後,我在福建德化,看到白瓷,好像一下子見到了昔日最要好的夥伴,它們全熱烘烘撲到我身上,不亦樂乎。德化窯以白瓷著稱,它的豬油白興於明代,胎釉中含鐵量低而含鉀量高導致燒成後油光溫潤,胎白質堅,有隱約可見的乳白色而得名。那時結識了德化瓷的大家胡老,記得我們一起欣賞林魁殿大師的豬油白作品「惠安女」,我仔細發掘著它身上每一個細微的特徵,它以豬油白為材質,瓷塑造型、技藝、材質、釉色、燒制技藝都自成特色,堪稱是中國傳統制瓷工藝中的珍品,尤其釉色乳白如凝脂,透光度極好,呈現出名窯氣質的豬油白。後來,我將「惠安女」分享給好友老江了,但還好拍了很多照片,時常拿回來看看,常憶常思,一直沒能忘懷。
汲古齋早期藏品 林魁殿大師 「惠安女 」
前幾天,我到了龍泉。按照慣例,我每年都會到大師園或者高端的大師家裡走一走。今年由於市場的變化,我也在尋找和汲古齋深度合作的大師,因為我今年預備創辦一個陶瓷禮品公司,公司要走高端商務禮品和大師對接的路線。其實,我想大師做商務是一個進步,對消費來說也是一種普惠,能把陶瓷產品、商務禮品和大師作品有機地結合起來是在新時期選擇的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在商場上摸爬滾打三十多年,使我深深地感覺到,無論做實體店也好、做電商也好、做自媒體也好,任何一種銷售模式都是產品為王、渠道為王,這才是商業的硬殼。在這個發展思路的指導下,到龍泉後,我首先把龍泉的訂單交給了徐建新大師。得空我又自己暗訪了龍泉的整個市場,也想找到一些新的發展亮點。在無意中,我找到了王文老師的店,看到了王文老師的作品「豬油凍純手工茶杯」,它溫潤自然的觀感、細膩柔滑的觸感,彷彿是一件有溫度、會呼吸的器物,莊重典雅,矜持內秀。我被驚得眸子發亮,心中發生陣陣驚嘆,龍泉怎麼會有豬油凍呢?竟也和德化豬油白有異曲同工之妙。當時王文老師沒在店裡,我簡單地和他的店員交流了一下,留了電話號碼便離開了。我又順著街路走了幾家店,也有豬油白的作品,但始終覺得缺少了一點什麼,便悻悻離開了。這時,王文老師的電話打進來了,約了下午2點見面。
汲老與王文老師合影於龍泉
見面後講真話,開始聊得不是很開心。汲古齋幾十年做全國各大陶瓷區的高端產品,品質、服務有口皆碑,我感覺一般人對汲古齋應該有認知,但是王文老師可能在這個行業做得也很棒,也不知道我就是汲古齋的老頭兒。他問我拿多少貨?我微微一笑,說,拿多少貨是事兒嗎?他的意思是說因為批發嘛,需要設置門檻,但我覺得他在這個問題上的認識有所 偏頗,便亮出了我的觀點。很多好的東西,尤其是藝術品不能以量取勝,而是要以品質為王,以品牌為王,以文化為王,以現金為王,就如同樹木的生命不是看它長多高,枝葉多茂盛,而是要看根兒有多深。做事業也一樣,不要看它發展多快、多忙,而是要看它生存多長。現在,我們處在講求品質和質量的時代,無論企業、個人、品牌都要有一個生命周期,都要有一個生命的基因,這個基因不在,僅憑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另外,我說,拿貨量不能代表什麼,它只是曇花一現,很多創業者懷著夢想到這里選擇了很多杯子,一次拿貨五十萬、一百萬,甚至承諾拿貨幾百萬,在這個問題上,我只能說他不懂,初生牛犢不怕虎吧,市場不是這么培育的,他不知道未來的艱險,市場需要什麼要素來整合,市場需要培育,需要鋪墊,需要開發,在不懂的時候進那麼多貨,簡直就是一個狂妄者。談到這里,我又跟他講一個道理,我說一個商家,特別是一個大家,他能玩十年的就是優秀的,這一點不容質疑,十年本身就是一個標簽,就足以說明企業的誠信度、經濟實力和商家的經商之道。王文老師眼睛一亮,他問道,為什麼您要拿「禪定杯」和「聞香杯」兩個器型呢,我還是微微一笑,因為此行之前,我就想好了推廣和眾籌的方案,只是含蓄的沒有直說。這次我准備推廣豬油凍,禪定杯和聞香杯是最好的選擇。因為任何一次推廣和眾籌一定是一個事先有準備的過程,眾籌的產品要有文化、有故事、有藝術特點,還要價位適中……王文老師說,這次,我遇 到高人了。接下來,我們的談話柳暗花明,非常愉快,離別前,王文老師要請我吃飯,因為當天晚上答應了徐建新大師的宴請,我們約在第二天共進晚餐。
王文老師 豬油凍主人杯
晚宴時,王文老師很熱情地找了六位龍泉的知名人士,也請來了徐建新大師夫婦和葉梓老師夫婦。我們把酒言歡,不醉不歸,後來的稱呼已經由汲總變成汲老,再變成汲大哥了。「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我們的相處越來越親切,合作也自然而然地完美談成了。
王文老師 豬油凍主人杯
一回憶著一拈看,便似花前重見面。今天,做一場眾籌豬油凍的活動,我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老友鄭老先生、王同山先生,想起了遠在德化的胡老,這是人生的意蘊;更想起了曾經翻閱藝術畫卷,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骨架和主線,一是大師們迷人的個性與絕世的才華,一是藝術嬗變過程中表現出的創造精神,尤其是後者。在今日之龍泉,我驚喜地看到了耳目一新的面貌。龍泉,除了瑩潤青翠的梅子青、天藍之美的天青、裂片層疊立體的冰裂紋、散發酥油氣韻的傳世哥窯,還增添了新的元素--豬油凍,新一輩的年輕人了不起,他們鑽研工藝、研究釉水、利用互聯網平台銷售,樣樣都做得都非常好,這是很不容易的。我想,這是他們對文化的深情,如我初遇凍石時是一般模樣!
⑹ 卡通版惠安女的圖片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