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粵西之歌搞笑圖片大全
擴展閱讀
gif學生動態圖片 2025-09-16 00:51:02
用ps修改圖片單色rgb 2025-09-16 00:42:03

粵西之歌搞笑圖片大全

發布時間: 2022-04-15 05:19:20

Ⅰ 廣東的粵東粵西粵北分別指的是哪些

廣東的粵東粵西粵北分別指:

1、粵東:是廣東省東部地區,包括汕頭、潮州、揭陽、汕尾。

2、粵西:是廣東省西部地區,包括湛江、茂名、陽江。

3、粵北:是廣東省北部地區,包括粵北:韶關、清遠、雲浮、梅州、河源。

廣東省轄市分121個縣級行政區,包括62個市轄區、20個縣級市、36個縣、3個自治縣。

(1)粵西之歌搞笑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1、粵東地區流行潮州話(又稱潮汕話)和客家話。其中,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為潮州話主流文化區,統稱潮汕地區。

2、粵西集廣東粵、閩、客三大族群於一身,因此方言甚多,有粵語、黎話、客家語等。如今的粵西各方言族群則形成了「大雜居小聚居」的居住形態,一些方言區交接帶和商品經濟發達地區形成了二言區或多言區--居民可通用多種方言。

3、粵北地區的客家話主要分為兩類語腔,即粵北片和粵台片(韶南小片)。粵北片客家話分布在南雄、仁化、始興、乳源、樂昌,屬於客家民系中的江汀民系。韶南小片客家話分布在曲江區、英德、翁源、新豐,屬於客家民系中的循衍民系。

Ⅱ 《七子之歌》分別是那七首

1、《七子之歌——澳門》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簡介:1553年,明朝中葉葡萄牙人以「晾曬貨物」為由在澳門上岸,從廣東地方官手中以每年500兩白銀的代價取得澳門居住權;1573年,他們將500兩白銀改交明朝政府,獲得澳門的租借居住權,此時澳領土主權仍屬於中國。明朝政府在澳門設置守澳官,駐軍,對澳門實施全面管轄。

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佔領澳門並將此辟為殖民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400多年歐洲文明的洗禮,東西方文化的融合共存使澳門成為一個風貌獨特的城市,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化遺跡。

2、《七子之歌——香港》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8,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簡介:這里的香港並不是現在的香港特別行政區,聞一多先生寫這首詞的時候,香港還是香港島,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岩,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1842年8月,清朝官員卑躬屈膝地登上停泊在南京江面的英國軍艦康華麗號,在荷槍實彈的英國士兵環視下簽署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份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條約規定中國的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列強瓜分中國的序幕從此拉開。

3、《七子之歌——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水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簡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高山族在17世紀漢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自明末清初始有較顯著之福建南部和廣東東部人民移墾,最終形成以漢族為主體的社會。南宋澎湖屬福建路;元、明在澎湖設巡檢司;明末被荷蘭和西班牙侵佔;1662年鄭成功收復;

清代1684年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1895年清政府以《馬關條約》割讓與日本; 1945年抗戰勝利後光復; 1949年國民黨政府在內戰失利中退守台灣,海峽兩岸分治至今。

4、《七子之歌——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老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簡介: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曾作為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5、《七子之歌——廣州灣》

東海和硇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簡介:這里的廣州灣也不是現在的廣州灣,而是現在的湛江,廣東省湛江市舊稱「廣州灣」,前身是法國租借地(殖民地)。「廣州灣」此名稱形成於明清時期,據考證因南三島有「廣州灣」村坊而得名。

歷史悠久的湛江是粵西地區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國家統治的往事。1899年,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佔領。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回歸,從此定名為「湛江」。

6、《七子之歌——九龍島》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簡介:九龍的命名,源於這樣一個典故。相傳從前有一位天子出巡,來到九龍時,舉目四望,但見八山環抱,便欲以「八龍」命之;隨從提醒皇帝,他自己即是人中之龍,應該是九條龍,於是皇帝命名該地為「九龍」

1860年,中英簽署《北京條約》,英國割佔九龍半島南端;1898年,清政府被迫簽署《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香港的姐妹」九龍半島其餘部分劃為「新界」,租給英國99年。1997年回歸中國,隸屬於香港特別行政區。

7、《七子之歌——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地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地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簡介: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3月27日,沙俄以干涉還遼有功,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了《旅大租地條約》,規定沙俄租借軍港旅順口、商港大連灣25年。5月7日,再次迫使清政府與之簽訂《旅大租地續約》。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口,日俄戰爭爆發。經過極其慘烈的戰役,日軍奪取旅順口軍港。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根據雅爾塔協定,旅順港由蘇聯佔用。1955年,蘇聯將旅順歸還給中國。旅順後來和大連合並,並稱為旅大市。1981年以後,大連劃市旅順劃區,旅順自此成為大連市的一個區。

Ⅲ 哭嫁的歷史

哭嫁的風俗,不知道起源於什麼時候。戰國時期,趙國的公主嫁到燕國去作王後,她的母親趙太後在臨別時持其踵,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約就是後來長盛不衰的哭嫁風俗的濫觴了。
這種風俗,直至清末還盛行四川農村中,上世紀80年代末期四川北部山區漢族聚居地還殘留哭嫁習俗。
聽老人們說,早些時候,沒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現嫁而不哭的姑娘,也會被鄰里看作沒有教養的人,傳為笑柄;相傳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親責打的事,這位母親當然算得上是入流導演了。
舊時宣講故事中,有花轎臨門,父親強令哭《迎風罵媒歌》的情節,可知哭嫁是有歌詞的,帶有表演性質,原是用來渲染氣氛,以悲襯喜;不過,因為婚姻是包辦的,真哭真罵的也不會少。
我少年時,是抗日戰爭後期,居住在縣城近郊,風氣較開,哭嫁之風已不盛行,而老人們卻還在津津樂道,稱述不絕。但實際哭嫁我僅見過一次。鄰居們都說是那家老祖母執意要行古禮古俗,晚輩們拗不過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從婚期前一個月的首日起,入黃昏,姑娘訴哭約一個小時,其聲嗚嗚。十天以後,她的母親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後,她的祖母加入陪哭。這家沒有諸姑姊妹,人們說,如果
有的話,也應當加入陪哭行列的。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軒隨筆·坐堂詞》雲:婚姻之禮,各省風俗不同。然酌禮准情,各省亦大同小異。凡男家娶婦先賦之詩,謂之'催妝';女家親串頌女之詞,謂之'坐堂'。坐堂者,女當喜期將近之先數夕,其諸姑伯姊,置酒為女祖餞,各述吉祥之詞,以為頌美,女則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則隨而嫻習者也。其詞要多鄙俚,然有音韻凄清,風格遒勁,如古歌古謠者。羅江明府蔡,微服巡查鄉里,一日行至某處,值有女子歸,諸娣姒咸以諛詞頌女,女申意以答。忽風吹句入耳,詞曰:'鳳凰落在桌子上,哪個女兒肯離娘'。一字一轉,音韻凄其,誰謂天籟之鳴,不在愚夫愚婦耶!雲雲。吉道人姓周名際唐,成都人。吉道人記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記了一句哭嫁詞,難窺全豹。好在舊時坊間叢刻中有《訓女哭嫁》一種,可見一般。這本小書的目錄有《閨聲哭》、《娘訓女》、《嫂哭妹》、《哭爹媽》、《哭哥嫂》、《花轎到屋哭》、《哭叔爺》、《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爺》、《拜香火哭》等等,編次有點凌亂,似乎隨手所記,未經文人之手。遙想《詩》十五國風未刪之時,大約也不過如此吧!現錄幾段如下。
閨聲哭
娘聽後園鳥雀驚,要聽房中女兒聲。
我娘當門苦葛藤,手攀苦葛訴苦情。
我娘苦情苦過了,女兒苦情才起根。
............
桔子開花葉子青,陽雀開聲我開聲。
新打銅盆才裝水,新打剪刀兩面青。
娘不開口我開口,娘不開聲我開聲。
當門一根木蓮樹,目蓮樹上掛卷經。
一本經書背完了,未見我娘來開聲。
虧了我娘睡得穩,爹媽眼淚貴如金。
哭爹媽
月亮彎彎照華堂,女兒開言叫爹娘。
父母養兒空指望,如似南柯夢一場。
一尺五寸把兒養,移干就濕苦非常。
............
勞心費力成虛恍,枉自爹娘苦一場。
哭兄弟
黑漆茶盤烏木頭,姐姐離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飯,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當家掙家忙,嫁了姐姐買地方。
上頭買齊潼川府,下頭買齊遂寧鄉。
............
這個本子所記是川北的歌詞,而我以前所見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記的是川西,川東,大約也不會大異的。遺憾的是,該書所記哭嫁詞雖有隻怨媒人莫良心等語,卻沒有列出罵媒專目,大約是怕媒人太難堪了吧!
其實,罵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節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詞。舊社會,婦女無婚姻自由可言,由於三從四德的束縛,平時對於自己的終身大事幾乎不能置一詞,全由媒人和父母擺布;因此,這登花轎之前的罵媒,便是難得的發泄機會。這早已反映在戲曲和民間說唱等藝術之中。
以前,川劇《柳蔭記》有《英台罵媒》一折,英台罵媒人,言詞激烈,聲色俱厲,充分表現了祝英台剛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罵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亂語嘴喳喳......唯願你,房屋遭火化,田園水推沙。但這場戲現在卻被刪掉了,五六十年代還有的,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的川劇《柳蔭記》也有這一折,是陳書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獎。現在城裡人大約以為媒婆不必罵了,但偏遠地區,媒婆似乎還在肆虐。不過,據說,媒人從來不怕你罵,反倒怕你不罵;你不罵,他的霉(媒)氣反而脫不了。這也是風俗民情中的一種幽默吧!
在三峽民間,特別是在巴人(土家族)的生活習俗中,哭嫁無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種婚嫁儀式
新娘從出嫁前半個月就開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轎。哭嫁的風俗與古代的婚姻制度有關。土家族過去有這樣幾種不合理的婚俗廣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種」;二是無論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買一串鞭炮到她家門口放了即為定親,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對。若一個女子被幾個男子同時看上並舉行了行放炮定親儀式,男方有時候甚至打倒婚敵來贏得婚姻,當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搶親;四是過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對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對未來生活充滿著擔憂。在這樣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種必然。
哭嫁的過程先是待嫁姑娘獨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親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圍坐一屋,輪番哭述。哭述的內容逐漸衍化成有一定調式和韻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還把能否唱哭嫁歌作為衡量女子才智和賢德的標志。新娘不僅要對家中的每位親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內容一般都是訴說父母養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誼和離別之苦,或者是表達自己對未來生活的一種擔心等等。
一首與母親辭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媽呀我的娘,您為女兒辦嫁妝,十天趕三場,一月趕九場,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雞子剛開口,娘在路上走;麻雀進了林,娘在半路行2喜鵲落了窩,娘在路上摸;紅紅綠綠幾大宗,湊湊合合辦得多。我的媽呀我的娘,韭菜開花九匹葉,我娘懷我十個月。十月懷胎受苦難。十月一滿臨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鐵釘斷,雙腳踩得地皮穿。醒來一看兒的身,是女非男娘傷心。娘的好處千千萬,十天半月數不完。」
又如流傳在重慶江北區三聖鄉的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壽鑼,逼得我心碎意亂莫奈何!我的爸呀我的媽,我在你奶根腳下長大,費盡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沒報,萬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離開你,不知他家是個啥,內心話向誰去表達?我的爸呀我的媽,我願侍奉二老不願嫁。」
哭嫁歌朴實自然,情真意長,帶著明顯的三峽特色,也是三峽民風淳厚的表現。如一首與兄嫂辭行的哭嫁歌中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個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節,逢年過節要來接;一個雞蛋沒散黃,你家姊妹日子長;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親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親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媽媽囑咐幾句話: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細賢,茶飯要均勻,火燭要小心,炒菜要潔凈;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掃,貴客來到家,裝煙又遞茶;六要學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貪玩多,日後窮了靠哪個。」歌詞就是母親在女兒臨行前點點滴滴的叮嚀與囑咐。
也有好友回唱的歌:「妹妹親,姊妹親,揀個石榴平半分,打開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哭嫁之風現已在大多數地方消失,只在重慶的黔江、石柱、秀山和湖北的巴東、長陽等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還可見到。
粵西哭嫁以出稼女為主唱,母親、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邊哭邊唱傾訴對父母和親人依依不捨之情。
粵西信宜結婚哭嫁,在過去主要流行於新圖地區,在粵西地區盛傳逾千年。哭嫁歌內容極為豐富,極具地方文化色彩且積淀十分豐厚的文化景觀;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親友們演唱的抒情性歌謠。哭嫁歌語言精煉質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結構為多,押韻上口,通俗明快,易於傳唱。

Ⅳ 描寫山水的文言文

石鍾山游記 蘇軾
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鍾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獻子之歌鍾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由於是在兩處地方找的,網頁就不寫了.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游於赤壁之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讒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

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Ⅳ 「七子之歌」中的廣州灣是現在的廣州嗎

歷史悠久的湛江是粵西地區最大的城市,因其靠海,在近代有一段被西方國家統治的往事。
1899年,湛江市區被法國「租借」,當時名字叫「廣州灣」,對外貿易曾繁盛一時。1943年,廣州灣為日軍佔領。1945年抗戰勝利,廣州灣回歸,從此定名為「湛江」。
湛江地區舊稱「廣州灣」(Kwangchowan)。此名稱形成於明清時期,有學者考證說是因南三島有「廣州灣」村坊而得名,亦有學者認為是因高雷府屬廣州管轄,地圖上在「廣州」的中部而得名。
七子之歌-------廣州灣
東海(島)和硇州(島)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Ⅵ 七子之歌是哪七子

《七子之歌》中「七子」分別是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旅大(旅順-大連)。

1930年10月,中國收回威海衛。

1945年,中國人民戰勝日本侵略者,10月25日,日本在台灣的最後一任總督安藤利吉在台北中山堂向中國政府遞交投降書,台灣從此重歸中國版圖。與此同時,廣州灣、旅順和大連也會到了祖國的懷抱。

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聲中香港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兩年之後,中華民族以又一個洗雪恥辱的時刻迎接新世紀的到來。1999年12月19日夜,20日零時零分,五星紅旗和綠色帶有蓮花圖案的澳門特別行政區區旗准時升起。中葡兩國政府在這一刻完成了澳門政權的交接。

(6)粵西之歌搞笑圖片大全擴展閱讀:

七子之歌

歌手:容韻琳

作詞:聞一多

作曲:李海鷹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母親啊母親。

我要回來,母親母親。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我內心的靈魂。

那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

叫我一聲「澳門」,母親啊母親。

我要回來,母親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