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造地球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第一宇宙速度7.9公里/秒是地球運行的環繞速度。人造地球衛星只有獲得了這個速度才能進入地球軌道,繞地球飛行。多級火箭能把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天」。我們叫它「運載火箭」。運載火箭使用液氧推進劑,逐級推進、加速,使衛星達到環繞速度,圍繞地球飛行。
現在發射衛星只需三級火箭就夠了。每級火箭頭尾相接,用串聯或並聯的形式組合成一體。在發射衛星時,三級火箭從地面垂直起飛,在發動機的強力推動下,火箭飛出地球的大氣層,當達到規定的速度後,便熄滅了。這時火箭已經獲得的能量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滑行,在衛星最後進入軌道時,火箭再次點火,使衛星加速達到環繞速度,衛星就會繞地球飛行,成為人造地球衛星。
❷ 人造衛星是怎樣上天的
人造衛星」就是我們人類「人工製造的衛星」。科學家用火箭把它發射到預定的軌道,使它環繞著地球或其他行星運轉,以便進行探測或科學研究。圍繞哪一顆行星運轉的人造衛星,我們就叫它那一顆行星的人造衛星,比如最常
衛星公司的人造衛星模擬圖
[1]用於觀測、通訊等方面的人造地球衛星。地球對周圍的物體有引力的作用,因而拋出的物體要落回地面。但是,拋出的初速度越大,物體就會飛得越遠。牛頓在思考萬有引力定律時就曾設想過,從高山上用不同的水平速度拋出物體,速度一次比一次大,落地點也就一次比一次離山腳遠。如果沒有空氣阻力,當速度足夠大時,物體就永遠不會落到地面上來,它將圍繞地球旋轉,成為一顆繞地球運動的人造地球衛星,簡稱人造衛星。人造衛星是發射數量最多,用途最廣,發展最快的航天器。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後,美國、法國、日本也相繼發射了人造衛星。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發射了自己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截止1992年底中國共成功發射33顆不同類型的人造衛星。人造衛星一般由專用系統和保障系統組成。專用系統是指與衛星所執行的任務直接有關的系統,也稱為有效載荷。應用衛星的專用系統按衛星的各種用途包括:通信轉發器,遙感器,導航設備等。科學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空間物理探測、天文探測等儀器。技術試驗衛星的專用系統則是各種新原理、新技術、新方案、新儀器設備和新材料的試驗設備。保障系統是
朱宣咸作品《並肩前進》
指保障衛星和專用系統在空間正常工作的系統,也稱為服務系統。主要有結構系統、電源系統、熱控制系統、姿態控制和軌道控制系統、無線電測控系統等。對於返回衛星,則還有返回著陸系統。人造衛星的運動軌道取決於衛星的任務要求,區分為低軌道、中高軌道、地球同步軌道、地球靜止軌道、太陽同步軌道,大橢圓軌道和極軌道。人造衛星繞地球飛行的速度快,低軌道和中軌道,高軌道衛星一天可繞地球飛行幾圈到十幾圈,不受領土、領空和地理條件限制,視野廣闊。能迅速與地面進行信息交換、包括地面信息的轉發,也可獲取地球的大量遙感信息,一張地球資源衛星圖片所遙感的面積可達幾萬平方千米。在衛星軌道高度達到35786千米,並沿地球赤道上空與地球自轉同一方向飛行時,衛星繞地球旋轉周期與地球自轉周期完全相同,相對位置保持不變。此衛星在地球上看來是靜止地掛在高空,稱為地球靜止軌道衛星,簡稱靜止衛星,這種衛星可實現衛星與地面站之間的不間斷的信息交換,並大大簡化地面站的設備。目前絕大多數通過衛星的電視轉播和轉發通信是由靜止通信衛星實現的。
❸ 第一個衛星上天是那一年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前蘇聯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成功,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主要任務並非科學考察,而是進行政治宣傳。第一顆衛星上天是歷史上最引人注目的科學事件。
這一事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宣告人類已經進入航天時代(space age)。
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呈球形,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它沿著橢圓軌道飛行,每96分鍾環繞地球一圈。人造地球衛星內帶著一台無線電發報機,不停地向地球發出「滴——滴——滴」的信號。
前蘇聯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多級火箭先到達900多公里的高度,然後以每小時約28800公里的速度與地球平行飛行,最後衛星脫離停止燃燒的最後一級火箭,在距地球約880公里的上空建立自己的運行軌道。人造衛星每96.2分鍾繞地球一圈。由於地球的自轉,人造衛星能飛越各大洲以及所有有人居住區。
發射衛星用的運載火箭是用P-7(SS-6)洲際導彈改裝的。經過改裝的P-7定名為「衛星」號運載火箭。它由中央芯級和4個助推級捆綁而成,共用20台主發動機和12台游動發動機。火箭全長29.167米,最大寬度10.3米,起飛重量267噸,起飛推力3900千牛(398噸力),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運載火箭。
衛星主要由殼體、衛星設備和天線組成。衛星呈球形,外徑0.58米,重83.6公斤。
殼體由兩個鋁合金半球殼對接而成,藉助橡膠件保持氣密,內部充有0.12兆帕(1.3大氣壓)的乾燥氮氣。下半殼表面是熱控制系統的輻射表面;上半殼外面加有隔熱層。殼體內安裝電池組、無線電發射機、熱控制系統組件、轉接元件、溫度和壓力感測器等。電池組由3個銀鋅電池構成。在電池組中央的矩形槽內安置兩台交替工作的無線電發射機,工作頻率分別為20.005和40.002兆赫。有4根鞭狀天線,重8.4公斤,長2.4~2.9米,內裝有科學儀器。
衛星的初始軌道參數是:近地點215公里,遠地點947公里;軌道傾角65°;運行周期96.2分。衛星共運行92天,繞地球飛行約1400圈。「人造地球衛星」1號於1958年1月4日再入大氣層燒毀。
(3)人造衛星上天的圖片卡通擴展閱讀:
1、人造衛星的分類:
(1)科學衛星:送入太空軌道,進行大氣物理、天文物理、地球物理等實驗或測試的衛星如中華衛星一號、哈伯等。
(2)通信衛星:作為電訊中繼站的衛星,如:亞衛一號。
(3)軍事衛星:作為軍事照相、偵察之用的衛星。
(4)氣象衛星:攝取雲層圖和有關氣象資料的衛星。
(5)資源衛星:攝取地表或深層組成之圖像,作為地球資源探勘之用的衛星。
(6)星際衛星:可航行至其它行星進行探測照相之衛星一般稱之為行星探測器,如先鋒號、火星號、探路者號等。
2、各國首顆衛星發射:
(1)蘇聯在1957年10月4號發射人類首顆人造地球衛星Sputnik-1,揭開了人類向太空進軍的序幕,大大激發了世界各國研製和發射衛星的熱情。
(2)美國於1958年1月3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探險者」-1號人造衛星。該星重8.22公斤,錐頂圓柱形,高203.2厘米,直徑15.2厘米,沿近地點360.4公里、遠地點2531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33.34」,運行周期114.8分鍾。發射「探險者」-1號的運載火箭是「丘辟特」℃四級運載火箭。
(3)法國於1965年11月26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試驗衛星」-1(A-l)號人造衛星。該星重約42公斤,運行周期108.61分鍾,沿近地點526.24公里、遠地點1808.85公里的橢圓軌道運行,軌道傾角34。24」。發射A1衛星的運載火箭為「鑽石,tA號三級火箭,其全長18.7米,直徑1.4米,起飛重量約18噸。
(4)日本於1970年2月11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大隅」號。該星重約9.4公斤,軌道傾角31.07」,近地點339公里,遠地點5138公里,運行周期144.2分鍾。發射「大隅」號衛星的運載火箭為「蘭達」-45四級固體火箭,火箭全長16.5米,直徑0.74米,起飛重量9.4噸。第一級由主發動機和兩個助推器組成,推力分別為37噸和26噸;第二級推力為11.8噸;第三、四級推力分別為6.5噸和1噸。
(5)中國於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該星直徑約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點439公里、遠地點2384公里的橢圓軌道繞地球運行,軌道傾角68,5」,運行周期114分鍾。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的遠載火箭為「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火箭全長29.45米,直徑2.25米,起飛重量81.6噸,發射推力112噸。
(6)英國:英國於1971年10月28日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普羅斯帕羅」號,發射地點位於澳大利亞的武默拉(Woomera)火箭發射場,運載火箭為英國的黑箭運載火箭。近地點537公里,遠地點1593公里。該星重66公斤(145磅),主要任務是試驗各種技術新發明,例如試驗一種新的遙測系統和太陽能電池組。它還攜帶微流星探測器,用以測量地球上層大氣中這種宇宙塵高速粒子的密度。
❹ 發射上天的人造衛星,通常會在哪些地方轉動
如果沒有這樣東西,我們的生活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不能再看電視,不知道在旅行的時候如何導航,並且會面臨極端天氣帶來的未知的危險。我們到底在談論什麼?當然是衛星!
衛星是在太空中圍繞著另外一個物體旋轉的物體。一些衛星是大自然的產物,一些衛星是人造的。月亮就是一顆自然衛星,繞著地球旋轉。我們接下來深入討論一下人造衛星。
前蘇聯發射了地球上第一顆人造衛星,伴侶1號。從那開始,大約有超過40個國家的8100顆衛星成功發射。根據2018年的統計,4900顆仍然存留在軌道,其中1900顆正在工作;剩下的衛星生命耗盡並成為太空垃圾。大約500顆正在運行的衛星是近地衛星,50顆是中距離軌道(大約20000千米),剩下的是地球同步軌道(36000km)。少部分大型衛星是分塊發射並且在軌道上組裝的。十多個太空探測器已進入軌道並且成為月球,水星,金星,木星,土星,少量小行星,彗星和太陽的人造衛星。
❺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什麼時候上天的
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叫「東方紅一號」,1970年4月24日21時35分由「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升空,21時48分進入預定軌道。
❻ 人造衛星的圖片有哪些
有很多種,不同的衛星的照片是不同的
❼ 為什麼人造衛星能上天
人造衛星是用火箭送上天的。它裝在火箭的項部,外面戴著圓錐形的防護罩。火箭發動機里的燃料和混合氧化劑產生極大的反作用力,推動火箭和它裝載的衛星及儀器向前飛行。當到達預定的軌道時,人造衛星就和火箭分離。這樣,人造衛星就能按預定的軌道繞地球轉了。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動物
第一個進入太空的「開路先鋒是一隻名叫「萊伊卡」的小狗。1957年11月3日,前蘇聯發射了第二顆人造衛星,在這顆衛星的衛星艙里,就載著小狗萊伊卡。由於當時無法使衛星返回,萊伊卡在進入太空的第六天就死去了。
❽ 中國的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什麼時候上天的歷史意義是什麼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代表了我們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❾ 蘇聯第一顆人造衛星是在什麼時候上天的
1957年10月4日,蘇聯宣布成功地把世界上第一顆繞地球運行的人造衛星送入軌道。美國官員宣稱,他們不僅因蘇聯首先成功地發射衛星感到震驚,而且對這顆衛星的體積之大感到驚訝。這顆衛星重83公斤,比美國准備在第爾年初發射的衛星重8倍。
蘇聯宣布說,這顆衛星的球體直徑為55厘米,繞地球一周需1小時35分,距地面的最大高度為900公里,用兩 個頻道連續發送信號。由於運行軌道和赤道成65度夾角,因此它每日可兩次在莫斯科上空通過。蘇聯對發射這顆衛星的火箭沒做詳細報道,不過曾提到它以每秒8公里的速度離開地面。他們說,這次發射開辟了星際航行的道路。
蘇聯的發射衛星計劃和美國的發射衛星計劃一樣,都是國際地球物理年的組成部分,是探索地球及其大氣層奧秘的共 同努力。美國專家說,蘇聯的衛星不能馬上用於軍事,但表明了他們在宇宙探索方面占優勢。蘇聯科學家在宣布他們衛星發射 計劃時調子很低,並堅持認為他們沒有同美國進行宇宙競爭。
❿ 第一顆人造衛星是什麼時候上天的
1957年10月4日,前蘇聯在拜克努爾發射場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直徑58厘米,重83.6公斤,由一枚三級運載火箭發射。起飛以後的幾分鍾內,衛星從第三級火箭中彈出,達到第一宇宙速度(7.9千米/秒),進入環繞地球飛行的軌道。它距離地面最遠時為964.1千米,最近時為228.5千米,軌道與地球赤道平面的夾角為65度,96.2分鍾繞地球1周,比原來預計所需時間多1分20秒。衛星在天空中運行了92天,繞地球約1400圈,行程6000萬千米,於1958年1月4日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