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鄂倫春族民族服飾特點
在長期的游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飾文化。狍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極好。不同季節的狍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狍皮毛長而密,
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狍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這種帽子幾乎不離身。
這種狍頭皮帽是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作而成。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皮做兩只假耳朵縫上,狍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只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狍子而出現誤傷,體現了鄂倫春族老鄉的智慧。
皮袍:鄂倫春語叫「蘇恩」。多以冬季獵獲的狍子皮縫制而成,分男女皮袍兩種。男皮袍稍短些,一般到膝蓋,前後開衩。女皮袍較長,左右開衩,在袖口、衩口、下擺處都綉有花草和花紋。男子多系皮帶,女子多系彩色的布腰帶,中老年婦女一般系素色腰帶。
狍皮帽:大興安嶺森林氣候寒冷,鄂倫春人大部分時間要戴著狍頭帽。這種帽是用一副完整的狍子皮縫制而成。將狍子頭皮剝下後,曬干,按原狀襯上布或者皮,眼睛的圓洞用黑皮子鑲上,有的還將兩只角保留下來。鄂倫春人選擇狍頭作偽裝的皮帽,頗具匠心。狍子為大獸中的弱者,特別是猞狸、狼、東北虎、北極孤、棕熊、金雕、東北豹的捕食對象。鄂倫春人持槍趴在灌木叢里,微露狍頭皮帽,儼然如一隻狍子卧在那兒,誘惑狍子或其它野獸,當野獸出現時便出其不意地扣動扳機,無不成功。
皮被:鄂倫春語稱為「烏拉」,多由冬季的狍子皮製成,一種是用幾張皮子縫合而成的,如同普通棉被。一種是筒狀的,適宜動機進山狩獵時使用,禦寒、便攜。
② 這是什麼民族服裝
這是
、蒙古族 (měng gǔ zú)
鄂倫春族均著寬肥大袍。因過去主要從事游獵,服飾多以鹿、狍、犴皮製作。領口、袖口、襟邊、大袍開衩處均有刺綉、補花等裝飾,常用雲紋、鹿角紋等。戴犴皮帽,女帽頂用氈子,上縫各種裝飾和彩穗;姑娘戴綴有珠子、貝殼、扣子等裝飾的頭帶。
是這些服裝
③ 介紹一下鄂倫春族
鄂倫春族
人口為8196人。
民族概況
「鄂倫春」這一名稱於清初始見文獻記載。《清太祖實錄》卷五十一在一份奏報中首次提到「俄爾吞」;康熙二十二年(1683)九月上諭中稱之為「俄羅春」。此後才比較統一地以鄂倫春這名稱來稱呼他們。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一為使用訓鹿的人,一為山嶺上的人。根據2000年全國人口普查統計,鄂倫春族人口數為8196。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以及黑龍江省呼瑪、愛輝、遜克、嘉蔭等縣。使用鄂倫春語,屬阿爾泰語系滿一通古斯語族通古斯語友。沒有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語、也有部分鄂倫春族用蒙古文。
鄂倫春族的祖先也是「室韋」,即森林人。到了元代,稱之為「林中百姓」。明代泛指為「北山野人」,游獵於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西起石勒喀河,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殖民者侵入中國黑龍江流域,迫使鄂倫春人南遷,集中分布於大小興安嶺。然而1689年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後,直至不平等的中俄璦琿條約與北京條約簽訂以前,他們仍至外興安嶺以南廣大地區游獵,並且還參加清政府定期巡邏邊界等活動。只是19世紀中葉沙皇俄國侵佔了中國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地區以後,鄂倫春族人民才喪失被侵佔區域的廣大游獵場所。清廷對於鄂倫春族的統治,迭有變遷。康熙三十年(1691),清廷把鄂倫族分成「摩凌阿」與「雅發罕」兩部分,歸布特哈總衙門管轄。「摩凌阿鄂倫春」為騎馬鄂倫春之意,編入八旗組織,用以南征北戰。「雅發罕鄂倫春」意為步行的鄂倫春,指失去馴鹿尚未得到馬匹仍在游獵的鄂倫春族,分設庫瑪爾、畢拉爾、阿力、多布庫爾、托河5路,路下分8佐,每佐設鄂倫春族佐領1人。每年清廷派「安達」進山一次,征取貢貂。光緒八年(1882),清廷廢布特哈總管衙門,設立興安城總管衙門,專管5路鄂倫春族。光緒十九年,興安城總管衙門裁撤,將原來5路合並為4路16佐(阿力、多布庫爾兩路合並,其餘未動),分屬黑龍江、墨爾根、布特哈、呼倫貝爾4城副都統衙門。
軍閥統治時期,只是廢除了八旗組織的內容,4路16佐的機構基本上沒有變動。管轄系統上,其中3路劃歸黑龍江省督辦公署管轄,l路劃歸海拉爾蒙古衙門管轄。「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將鄂倫春族名義上分別置於偽黑龍江省和興安北省管轄。
在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期間,鄂倫春族人民奮起反抗,鄂倫春族子弟參加了東北抗日聯軍,英勇參戰。用自己的鮮血保衛祖國和本民族的生存。1945年8月獲得解放。1951年10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鄂倫春族自治旗建立。
社會經濟
17世紀中葉,鄂倫春族的社會發展還停留在被稱為「烏力楞」的父系家族化公社階段。當時氏族組織雖仍然存在,但社會的基本經濟單位已不是氏族,而是「烏力楞」。每一個「烏力楞」包括著同一祖先若干代子孫的一些小家庭。「烏力楞」的家族長稱為「塔坦達」,其內部生產資料是公有的,過著共同勞動、平均分配的原始共產制生活。17世紀中葉以後,清廷對鄂倫春族的管轄制度更趨嚴密,鄂倫春與滿、漢等族的經濟交流也得到了發展,鐵質工具、槍支的輸入,以及狩獵產品同農牧手工產品交換的發展,逐步在鄂倫春族社會內部引起了一系列的變革。除獵場、森林、河流仍屬於公有而外,一些重要的生產資料已由公有演變為私有,勞動組織和分配製度也起了相應的變化。由於原來孕育在「烏力楞」內部的個體家庭的崛起,終於導致了「烏力楞」由血緣組織演變成為地緣組織,氏族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的基本單位。到1945年8月解放前,鄂倫春族的社會已進至毗鄰公社階段。
鄂倫春族人民主要居住在大興安嶺山林地帶,地勢在海拔500—1500米之間,正是高寒山區,全年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20度左右。莽莽興安嶺棲息著鹿、狍、犴、虎、豹、野豬、熊、狐狸、猞猁、水獺等野生動物,縱橫交錯的河流,生長著各種魚類。這優越的自然環境最好的天然獵場,為狩獵的鄂倫春人提供了豐富的衣食之源。建國前,鄂倫春族的主要生產活動是狩獵,輔之以捕魚、採集和手工業。社會內部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還沒有形成社會分工。在1000多年前,就有關於鄂倫春族是狩獵民族的記載。狩獵主要是男的事情,有時婦女也隨同出獵。狩獵工具有槍支、馬匹和獵犬。主要採取集體狩獵方式,但已不是以「烏力楞」為單位,而是根據自願臨時組織起一個或幾個「阿那格」分頭進行。所獲獵物在「阿那格」內平均分配,但獸肉的分配則是一直保持在「烏力楞』』內平分。同一「烏力楞」內未參加出獵的鰥寡孤獨,一般比獵手分得要多。外來客人如果遇上分配,也照例可以分得一份。個體狩獵雖已出現,但為數極少。狩獵所獲是鄂倫春族衣食的主要來源。捕魚多用「擋集子」方法集體進行;也有的乘樺皮船叉魚;用網捕魚是從別的民族中傳入的。捕魚大都由男子負責,採集則多由婦女承擔。捕獲的魚類,採集的野菜、野果,是鄂倫春族食物的一種重要補充,如一時食用不完,即把它曬干貯存起來,以備獵獲物缺少時食用。
鄂倫春族的手工業主要有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多由婦女製作。對在不同季節打獵所得的獸皮,她們按其性能和部位,縫製成適宜於不同季節穿用的服裝;將從樺樹上剝下的整張樺皮,加工製成適合於不同用途的器皿。婦女們在這些皮毛製品和樺皮製品上面綉的或雕的各種圖案。最能反映狩獵文化的傳統特色。此外,男子還用手工製作骨器、木器和鐵器。
近代以來,農業在部分地區的鄂倫春人中有了萌芽。清末及辛亥革命以後一段時期,政府強制推行「棄獵歸農」政策,鄂倫春地區的農業有了初步發展。但從事農業非鄂倫春人所習慣,加之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時期的嚴重摧殘,到1939年,鄂倫春地區的農業已被破壞凈盡。
各個部分鄂倫春族之間由於從事著大體相同的生產,基本上沒有什麼交換關系,交換多與其他民族進行。開始是偶然的,以後逐漸成為經常的,並由此打開了鄂倫春社會自然經濟的大門,促進了私有制的形成和發展。
盡管鄂倫春族在歷史發展中有著許多優良傳統,但由於長期以來的民族壓迫,特別是日本侵略者推行的種族滅絕政策,使鄂倫春族人口銳減,到1945年8月獲得解放的前夕,鄂倫春族只剩下1千餘人,境遇悲慘。抗日戰爭勝利以後,東北地區的鄂倫春族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建立了人民政權,於1951年10月1日成立了鄂倫春自治旗和多處民族鄉。國家給予鄂倫春以特殊照顧,撥出大批資金,於1953年開始建築新房,逐步實現了定居。現在綠樹成蔭的新村裡幢幢整齊明亮的大瓦房以及學校、商店等代替了昔日的「仙人柱」。興安嶺上出現了電燈通明的新城鎮。狩獵的土槍已換成步槍和半自動步槍。相繼興建了養鹿、養豬、養牛、養蜂場。每年向國家提供上千兩鹿茸。農田耕作已使用多種農業機械,糧食總產量成倍增長。以往馬是主要交通工具,現在築起公路,通了汽車,鐵路也通向鄂倫春的一些新城鎮。過去連文字都沒有的鄂倫春族人民,如今已普及了中學教育,不少青年上了大學;有了電影隊、文藝隊、俱樂部、廣播站,本族豐富的民間歌舞搬上了舞台與銀幕。舊社會鄂倫春族地區無醫無葯,開花、傷寒等傳染病流行。患婦女病的竟達婦女總數的80%以上,而今天鄉有衛生院,大隊有衛生所,村有衛生員,天花、傷寒等傳染病已絕跡,人口成倍增長。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鄂倫春族人民的各項生產迅速發展,收入大為增加,生活顯著改善。他們不僅大力發展農、牧、副業等生產,而且肩負護林防火的重任,護衛大小興安嶺森林的安全,為保障木材源源不斷地運出供應國家建設作出了貢獻。
文化藝術
在長期的狩獵生產和社會實踐中,鄂倫春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有口頭創作、音樂、舞蹈、造型藝術等。
口頭創作是鄂倫春人主要的文學形式。他們的神話、傳說、民間故事、歌謠等廣泛地涉及了民族歷史、社會、狩獵採集、風土人情、生活習俗等各個方面的內容。古老的族源神話《恩都力創造了鄂倫春人》、神話《倫吉善和阿伊吉倫》、《白衣仙姑》、《吳達內的故事》等,涉及鄂倫春先民對人類起源的探索及對祖先的生活、英雄人物業跡的描述和歌頌。鄂倫春族的「扎恩達勒」(民歌),多以固定的曲調即興編詞歌唱,種類繁多,風格多樣。尤其是新民歌,內容更為豐富。顏語、謎語,是後期發展起來的文學形成,是生產勞動的反映,是生活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這些口頭文學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寶庫。
鄂倫春族能歌善舞,他們邊歌邊舞,表現勞動生活的豐富內容。《熊舞》、《野牛搏鬥舞》、《樹雞舞》、《依哈賴舞》、《紅果舞》等都是表現獵人對野獸、飛禽的觀察以及生產過程的模仿。「轉圈舞」是一種帶有自我娛樂性質的群眾性歌舞,男女都參加,邊唱邊跳。「假面舞」是融進了宗教內容的由「薩滿」跳的祈求狩獵獲得豐收的祭祀舞。
樂器有「朋奴化」(鐵制的一種口琴)、「文土文」(手鼓)。鹿哨、狍哨既是生產工具,也是早期的樂器。鄂倫春族在載歌載舞時,常有這些樂器伴奏。
生活習俗
鄂倫春族的物質生活極具特色。除食肉、衣皮外,過去的住所「仙人住」亦是狩獵文化的一種創造。「仙人柱」形同半張開的雨傘,由30多根樹桿塔成,外面夏季覆蓋樺皮,冬季覆蓋獸皮,可很快塔成,可隨時拆卸。「仙人柱」入門正對面的上方和左右兩側,專供人們坐卧,但有嚴格的規定。「仙人柱」中央終日燃燒著篝火,用以熟食和取暖。「仙人柱」後面的樹桿上懸掛著盛有神象的樺皮盒子,一般不準婦女接觸。
鄂倫春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姻。實行嚴格的氏族外婚,各互相通婚的氏族成員之間,大多親上加親。家庭中男女地位不過分懸殊,唯財產繼承權一般屬於男子。一個家庭兩代人共居的較多,如果人口過多,常常是長子結婚後在父母居處附近另立一「仙人柱」。婦女生育不得在原來的「仙人柱」內,須到遠處設立產房,男人也不得入內接近,滿月後才回家。以往,人死後一般行天葬(即風葬)。下山定居後,一般行土葬。
鄂倫春族婦女絕活是給獵手製作「密塔哈」(狍頭帽子)。這帽子是用整狍子的頭顱,去掉骨肉後,保留狍頭上的毛、角、耳朵、鼻子和口,精心鞣製而成。戴上這種帽子可以誘惑獵物。鄂倫春人座森林、走森林、吃森林、穿森林。衣、食、住、行都來自大森林的賜予。
鄂倫春族遷到黑龍江南岸以來,馬是主要的交通工具。1990年鄂倫春馬隊曾給入侵的沙俄侵略軍以沉重打擊。夏天,河流里以樺皮船作為交通工具。現在鄂倫春族居住的地區已通了火車、汽車,交通更加方便了。
宗教信仰
鄂倫春族信仰具有自然屬性和萬物有靈觀念的薩滿教。這種宗教與該民族特有的原始觀念是緊密地結合在一起的。他們的宗教形式,表現為自然崇拜、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薩滿」(巫師)是溝通神人之間的使者。薩滿教信奉的神靈相當多。鄂倫春族崇拜的自然神有太陽神、月亮神、北斗星神、火神、天神、地神、風神、雨神、雷神、水神、青草神、山神等等。除自然崇拜外,鄂倫春先民還崇拜「牛牛庫(熊)」、「老瑪斯(虎)」圖騰,鄂倫春人忌諱直乎熊、虎名、而是稱它「寶日坎(神)」、「諾彥(官)」、「烏塔其(老爺)」。鄂倫春族對祖先崇拜十分盛行,而且現在亦如此。
④ 簡述鄂倫春族的民俗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的鄂倫春自治旗、扎蘭屯市、莫力達瓦旗、阿榮旗,黑龍江省的塔河、呼瑪、遜克、嘉蔭縣和黑河市。「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 鄂倫春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信奉薩滿教,崇拜自然物。 新中國成立前,鄂倫春族還處於原始社會,社會內部尚未形成社會分工,只有男女老少之間的自然分工。社會生產以集體狩獵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五十年代後,在政府的扶持下,鄂倫春人開始走出森林從事農耕和工業。
歷史
鄂倫春族是我國北方古老民族之一,「鄂倫春」是民族自稱,意為「山嶺上的人」,或「有馴鹿的人」。鄂倫春人長期以狩獵生活為主,採集和捕魚為輔。幾乎所有的男子都是優秀的騎手和百發百中的射手,他們對各種野獸的習性和生話規律了如指掌,有豐富的狩獵經驗。 最早生活在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西從貝加爾湖,東至庫頁島的廣闊地區,17世紀中葉,沙俄入侵,鄂倫春人中的一部分,從黑龍江以北陸續南遷到大小興安嶺,現分布在內蒙古鄂倫春自治旗、南木、黑龍江省十八站,白依那、黑河、遜克、嘉陰等地、人口已達6千餘人。20世紀40年代他們還是一個帶有原始公社殘余的游獵民族,獵獲物在部族內平均分配,保存著一些原始社會共同消費和平均分配的習慣,老、弱、傷、殘者不但分到一份,而且還要多一些。現在他們已經實現了定居的生活,告別了狩獵,成為森林和野生動物的保護者。鄂倫春人心靈手巧,能夠利用樺樹皮製作出精美的手工藝品----衣、鞋、盒、簍、桶、箱,甚至是輕巧的樺皮船。這些物品上有美麗的圖案,輕巧耐用,精緻大方。
節慶
每年臘月二十三和春節的早晨,鄂倫春族家庭都要拜火神,向篝火燒香,並扔進一塊肉和灑下一杯酒,當客人來拜年時,也要先拜火,然後往火里扔一塊肉和一杯酒(多由客人自帶)。
服飾
在長期的游獵生活中,鄂倫春人獨具匠心,創造了極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飾文化。狍皮不僅經久耐磨,而且防寒性能極好。不同季節的狍皮,可以製作各種不同的衣著。如秋冬兩季的狍皮毛長而密, 皮厚結實,防寒力強,適宜做冬裝。夏季的狍皮毛質稀疏短小,適宜做春夏季的衣裝。 鄂倫春族的服裝以袍式為主,主要有皮袍、皮襖、皮褲、皮套褲、皮靴、皮襪、皮手套、皮坎肩、狍頭皮帽等,最具特色的是狍頭皮帽。 這種帽子用完整的狍子頭皮製作而成。其方法是:將狍子頭皮剝下、熟好,把眼圈的兩個窟窿鑲上黑皮子,再把兩個耳朵割掉,用狍皮做兩只假耳朵縫上,狍角照舊保留即可。這種帽子不僅保暖禦寒,而且還是狩獵的極好偽裝。據說如果不換上兩只假耳朵,獵人在遠處就會誤認為是真狍子而出現誤傷。
飲食
過去一直以各種獸肉為主食,一般日食一、兩餐,用餐時間也不固定。近年來,鄂倫春族的日常飲食多了許多米面品種,麵包餃子也很常見。 鄂倫春族食肉面很廣,除森林裡各種野獸外,還捕食飛禽和河裡的魚類。食用最多見的是狍肉,其次是犴肉,把犴鼻視為美味佳饌。 鄂倫春族的成年男子都好飲酒,所飲用的酒有兩種,一種是馬奶酒,用馬奶、小米和稷子米放在一起,發酵一星期,然後用蒸酒器蒸,家家都能自釀;另一種是白酒,大都是由外地輸入。
建築
「斜人柱」是鄂倫春語,意為「木桿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桿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很簡陋的圓錐形房屋。斜人柱的搭建十分簡單: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夠相互咬合的木桿支成一個傾斜度約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它木桿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面再覆蓋上狍皮或樺樹皮,一架夏可防雨,冬能禦寒的「斜人柱」就建成了。斜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裡面生火時通風出煙,又可採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出進的門。斜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狍皮覆蓋。一架斜人柱約需狍皮五六十張。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蓋樺樹皮了。斜人柱多搭建在山坡的背風向陽處,而夏天則多搭在地勢較高、通風涼爽的地方。 斜人柱結構簡單,拆蓋極為容易,所用原料幾乎俯首即拾。它是鄂倫春族游獵生活的產物。定居以後,鄂倫春人大都已住上了寬敞明亮的磚瓦或土木結構的房屋,這種較為原始的活動性住房只有在秋冬季外出狩獵時才偶爾搭建,用以棲身或暫避風寒。
宗教
鄂倫春族信奉薩滿教。萬物有靈的宗教觀,導致鄂倫春人多神崇拜。鄂倫春人認為,自然界的山川樹木,風雨雷電和日月星辰都存在著神靈。出獵時每遇到古樹、高崖、洞窟都以為是山神「白那恰」的棲地不敢喧嘩,要叩首供肉,祈求平安豐收。
⑤ 鄂倫春族服飾是什麼樣的,鄂倫春族為什麼都穿皮質衣服
我國有很多少數民族,其中,比較少見的有鄂倫春族。鄂倫春族是隸屬於我國東北部的少數民族,這個民族的人們紐扣並不多,但是他們非常喜愛穿皮質衣服,這其中的原因一是這些皮質衣服極具民族特色,二是地域氣候偏冷的影響。
美麗的鄂倫春物產豐富,山林濃密,水草豐富,很多鄂倫春族人在那裡過著非常安逸的生活,他們享受大自然賦予他們的一切物質,並且物盡其用,形成了自己的民族特色,多少年來,他們人口稀少但是卻過著豐富優渥的生活,讓人不禁心生嚮往,願鄂倫春族人能在物質豐饒的故鄉幸福安康。
⑥ 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及民族的服裝圖片
中國共有56個民族,分別是:
漢族和回族、蒙古族、滿族、朝鮮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東鄉族、土族、撒拉族、保安族、裕固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錫伯族、塔吉克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塔塔爾族、藏族、門巴族、珞巴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僳僳族、佤族、拉祜族、納西族、景頗族、布朗族、阿昌族、普米族、怒族、德昂族、獨龍族、基諾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壯族、瑤族、仫佬族、毛南族、京族、土家族、黎族、畲族、高山族56個民族。
⑦ 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藝術有哪些
以下可做參考:鄂倫春族的傳統文化藝術
鄂倫春族音樂藝術
鄂倫春族無論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他們常常將詩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民歌曲調種類很多,風格多樣,即興填詞,隨編隨唱。鄂倫春族的民歌多是以山歌即「贊達溫」曲調為主。這些曲調高亢圓潤,略帶顫音,一般都是固定的。歌詞可即興添加,曲調亦允許自由發揮,喜怒哀樂完全可以通過音調的節奏來抒發。「贊達溫」的演唱方式有對唱、重唱、獨唱、合唱等,演唱中常襯以「那依耶」、「希那耶」等,顯得旋律悠揚婉轉,動人心弦。有代表性的有《渡口情歌》等。
鄂倫春族主要分布於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布特哈旗和黑龍江省呼瑪、遜克、愛輝、嘉陰等縣。「鄂倫春」一詞有兩種含義:「使用馴鹿的人」和「山嶺上的人」。鄂倫春民族有自已的語言,一般通用漢語文。
鄂倫春族文學民間藝術
民間傳說又可分為「氏族傳說」、「英雄傳說」、「歷史傳說」、「風物傳說」和「民俗傳說」等多種;其中《九姓人的來歷》對鄂倫春族主要的九個姓氏的來歷做了生動的解說,在民間為廣大群眾耳熟能詳。鄂倫春族是一個富有講故事傳統的民族,歷來有著許多受人尊重的民間故事家,他們所講述的大量的「神幻故事」、「婚戀故事」、「狩獵故事」、「動物故事」、「生活故事」和「幽默故事」等,異常地生動感人。
鄂倫春族民間還有一種傳統的說唱故事的形式,其中邊說邊唱的一種叫做「摩蘇昆」,完全型的敘事歌叫做「堅珠恩」。目前由民間文學工作者搜集整理出來的說唱故事已有十篇左右,主要的篇目有《鹿的傳說》、《雙飛鳥的傳說》、《波爾卡內莫日根》、《阿爾旦滾滾蝶》和《英雄格帕欠》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鄂倫春族開始有了自己的書面文學創作,敖長福、孟淑珍、白石等一批鄂倫春族作家已經躋身於中國的多民族文壇。
中國鄂倫春族的文學,主要是傳統的民間口頭文學,同時也包括晚近時期出現的新型的書面文學。
在鄂倫春族民間,自然神話、動物神話、人類及民族起源神話、薩滿神話都很豐富。古老的族源神話《恩都力創造了鄂倫春人》說,創造之神恩都力莫日根用飛禽的骨肉做出男人女人,再讓他們結合,於是就有了鄂倫春人。
鄂倫春族民間藝術音樂樂器
形狀類似鑷子,呈橢圓形。音量不大,音域較窄。吹奏時,用手指輕輕撥動琴尖,發出震顫聲。它能夠吹奏各種曲子,也可摹仿各種鳥鳴聲。可獨奏,也可合奏。鄂倫春族有自己的民族樂器,主要是「朋奴化」(鐵制的一種口琴)和「文土文」(手鼓)。此外鹿哨、狍哨既是生產工具,也是早期的樂器。鄂倫春族在載歌載舞時,常有這些樂器伴奏。
「朋奴化」 :即口弦琴,鄂倫春族主要的樂器。
鄂倫春族狩獵文化
鄂倫春族狩獵文化是鄂倫春族世代從事狩獵生產,這是鄂倫春人最重要的生產活動,是他們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鄂倫春族熟悉各種野獸的習性,並能根據其特點和活動規律採取不同的捕獵,他們的狩獵工具主要是槍、馬、狗,以及弓箭、扎槍等。 鄂倫春族的游獵生活並不是在茫茫的大森林中漫無邊際的游動,而是有固定的范圍和一定的規律。他們一般以氏族為中心,在一條或幾條河的流域范圍內活動。冬季的住地比較固定,春、夏、秋季隨著主要狩獵對象棲息地的不同而遷徙。
鄂倫春族狩獵有一定的組織形式。大致分為以「烏力楞」(子孫)為單位的集體出獵,以「安額」為單位的狩獵小組和個體狩獵三種形式。「烏力楞」是同一父系的幾代子孫,是以同一血緣關系的人組織起來的狩獵組織,在生產力十分低下,只能使用弓箭、扎槍等原始工具的時期里,人們要獵取獵物,尤其是獵取兇猛的動物時,只有靠集體的力量才有可能。
長期的游獵生活使鄂倫春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不僅每個獵人精騎善射,而且對各種野生動物的習性和活動規律也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一套獨特的狩獵方法。一個成熟的獵手見到野獸的蹤跡後,就能看出此動物所走的方向、時間長短,甚至判斷出公母來,准確地判斷出動物在什麼方位,根據山形、風向去尋找,十有八九能獵到。狩獵具有一定的季節性。春季的二、三月份為鹿胎期,夏季的六、七月份為鹿茸期,秋季的九、十月份為鹿尾期,落雪後的冬季為打皮子和打肉期,是打獵的黃金季節,統稱為「紅圍」期。鄂倫春人的狩獵方法有很多種,對每種動物都有一套獵取方法。
狩獵文化是鄂倫春族文化的重要特點,他們的宗教信仰、衣食住行、風俗文化都體現了狩獵民族的特徵。如鄂倫春人的服裝,雖然受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制約,比較單一。但是鄂倫春人民靠勤勞和智慧,創造了獨特、完美的狍皮文化;頭戴狍頭皮帽,身著狍皮衣褲,腳穿狍腿皮靴,這些皮製服裝做得實用、美觀,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鄂倫春族傳統的食物主要是野獸肉和魚,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犭罕 、熊和野豬肉。鄂倫春人的傳統住宅是「斜仁柱」,即撮羅子。交通工具有滑雪板、爬犁、馬匹、樺皮船、大軲轆車等。
鄂倫春族是我國歷史悠久、勤勞勇敢智慧的典型狩獵民族,也是人口最少、定居最晚的民族之一。鄂倫春族狩獵文化表現方式為崇拜自然、游動遷徙的生存方式,是自然環境與社會生活環境的產物。2008年,「鄂倫春族狩獵文化」被批准為第二批黑龍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鄂倫春族舞蹈文化
鄂倫春族自古信仰原始「薩滿教」,北方深山中的黑熊是他們敬仰的圖騰。他們認為:遠古時期,鄂倫春人與熊有著血緣關系而把熊稱為「祖父」和「祖母」。鄂倫春民族是個性格爽朗、豁達,喜愛歌舞的民族。他們的民歌多為自編自唱的即興歌曲,而舞蹈內容和動態也因生活地域及方式的特殊,形成了以模擬動物姿態和生活動作為主的特點。多是反映狩獵和採集生產的。
如「依哈嫩舞」,表現獵人打到野獸以後,高興地把獵物往馬背上馱的情景。紅果舞表現了婦女採集紅果的勞動。也有模仿鳥獸動作的舞蹈,如「黑熊搏鬥舞」,「野豬搏鬥舞」和「樹雞舞」都是模仿這些飛禽走獸的動作或吼聲而創作的舞蹈。舞曲常以「介回、介回」、「額呼德呼」等襯詞,還以「哲嘿哲」、「加嘿加」等作節奏呼號。其舞蹈大體可分為娛樂舞、氏族舞、宗教舞三種。
「依和納仁」舞
只在三年舉行一次的氏族會議上跳的舞蹈。是一種祭祀性的氏族舞蹈。一般由11人跳,10人圍成一圈,有1人站在圈中央。舞蹈開始後,大家先開始蹲著做小蹦跳的動作,之後站起來,外圍的人手拉手邊跳躍邊向左圍繞圈中央的人轉,中間的人邊舞邊唱,外圍的人隨聲應和。跳這種舞時,男女老少都參加,並著節日的盛裝,有的還要帶上假面具。(農歷網www.nongli.com)
「黑熊搏鬥」舞
是模仿黑熊搏鬥的一種舞蹈。多有3個人跳,不分年齡和性別。雙膝半蹲,上身稍向前傾,雙手扶膝,雙腿連續蹲跳,搖擺頭和雙肩。口中不斷發出「哼姆!哼姆!」模仿熊的吼叫聲。整個舞蹈剛勁有力,反映了鄂倫春人剽悍、剛韌的個性。
「樹雞」舞
鄂倫春族的另一個《樹雞舞》,也是充滿無限情趣,可供任何人,尤其是兒童參與的競賽類游戲舞蹈。開始時,參加者列一橫排,雙手放在深蹲的雙膝上。裁判在距起點大約10米處進行裁決。一聲令下,起點的人們先齊聲高唱:「誰要是最先到達終點,誰就是梅花鹿;誰要是半路逃跑,誰就是兔子;誰要是跳到一半就發笑,誰就變成臭李子;誰要是落在最後,誰就是又胖又笨又懶的樹雞!」歌聲一落,人們便開始以雙腳用力向終點跳去。蹦跳在前邊的佼佼者,在途中還可以兩臂的上下擺動、快速蹦跳、旋轉等姿態模仿「樹雞」,以顯示自己的能力和取笑落後者。但真正誰是又懶又笨的「樹雞」,要在游戲最後的歡笑中才能揭曉。
此外,鄂倫春族在慶祝狩獵豐收時,一定要跳模擬狩獵過程的《依哈嫩舞》。這個舞蹈可由雙人或多人進行,動作的前半段由參與者,模擬狩獵過程中的牽馬、揚鞭策馬賓士、瞭望、下馬、射擊、揀拾獵物、返回住地等系列動作。然後,所有在場的人們伴著優美的歌聲,圍成圓圈做沿逆時針方向的側步行進舞蹈,以此來表達人們的和諧生活與歡暢心情。
⑧ 普米族民族的服飾特點
普米族民族的服飾特點
嵌銀扣的對襟上衣。下端鑲有皮毛的多褶長裙或下端帶褶襇的各色連衣裙。皮或布制的坎肩。柯爾克孜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戴圓頂小帽,柯爾克孜族婦女擅長刺綉,常在衣服的領、袖、前胸等處綉上美麗、精緻的幾何圖案。色彩以紅、藍、白為主。編織也表現出精湛的技藝,用染色羊毛、駝毛編織的掛毯、地毯,用芨芨草、紅柳枝編成的簾子、圍子等都著稱於世.維吾爾族維吾爾族傳統的民族服裝為男子穿綉花襯衣,外面套斜領、無紐扣的「袷袢」,「袷袢」身長沒膝,外系腰帶。在北疆因天氣較寒冷外套常有紐扣,婦
⑨ 各少數民族的服飾和活動(最好有服飾圖片)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各少數民族習俗及服飾
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富有傳奇色彩的民族,過著「逐水草而遷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跡,因而被譽為「草原驕子」。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壯的季節舉行「那達慕」大會是蒙古族歷史悠久的傳統節日,這是人們為了慶祝豐收而舉行的文體娛樂大會。「那達慕」大會上有驚險動人的賽馬、摔跤,令人贊賞的射箭,有爭強斗勝的棋藝,有引人入勝的歌舞,顯示出草原民族獨有的特色。
2、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在長期歷史過程中通過通婚等多種因素,逐漸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間節日開齋節(也叫肉孜節),又稱大開齋。每年希吉來歷即伊斯蘭歷9月為齋月。凡回族男12歲、女9歲以上身體健康者都應封齋。解放後,國務院把開齋節定為回族的法定假日。
3、苗族
苗族的音樂舞蹈歷史悠久,挑花、刺綉、織錦、蠟染、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在國際上享有盛名。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於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苗族過去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節日較多,除傳統年節、祭祀節日外,還有專門與吃有關的節日,苗族有很多節日,但各地區叫法和過法不盡相同,傳統節日以苗年最為隆重。
4、傣族
傣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遠在公元一世紀,漢文史籍已有關於傣族的記載。1949年後,按照傣族人民的意願,定名為「傣族」。傣族自稱「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小乘佛教,不少節日與佛教活動有關。在每年傣歷六月舉行的潑水節是最盛大的節日,這一節日傣語稱「桑勘比邁」。屆時要賧佛,並大擺筵席,宴請僧侶和親朋好友,以潑水的方式互致祝賀。現在,因潑水活動是傣歷新年節慶活動的主要內容,這一活動深受各族人民的喜愛。
5、僳僳族
僳僳族在唐代稱為「栗粟」。僳僳族最早生活在四川、雲南交界的金沙江流域一帶,後因戰爭等原因,逐步遷到滇西怒江地區定居下來。1985年6月11日,建立雲南維西僳僳族自治縣。節日:主要節日有闊時節(12月20日,相當於漢族的春節)、火把節、收獲節、中秋節、澡塘會、刀桿節等。每年農歷二月初八舉行的「刀桿節」扣人心弦,據說上刀桿是為了使僳僳人具有「刀山敢上,火海敢闖」的精神而設立的。
6、藏族
藏族是漢語的稱謂。西藏在藏語中稱為「博」,生活在這里的藏族自稱「博巴」。素有「世界屋脊」之稱的西藏,美麗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現有130多萬人口中,藏族佔95%,是中國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奉藏傳佛教,即喇嘛教。過去許多傳統日均與宗教活動有關。藏族的民間節日有藏歷新年、酥油燈節、浴佛節等。藏族民間最大的傳統節日為每年藏歷正月初一的藏歷年。
7、壯族
壯族是中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是嶺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壯」、「布土」、「布儂」、「布雅依」等20餘種自稱。新中國成立後,統稱「僮族」,後來改為「壯族」。壯錦與南京的雲錦、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壯族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部分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節等,最隆重的節日莫過於春節,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節、清明上墳、八月十五中秋,還有端午、重陽、嘗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8、朝鮮族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和遼寧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區。朝鮮族的先民,是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東北的朝鮮族人。朝鮮族民間有五大節日,至今仍然隆重歡度。這五大節日是:元日(春節)、上元(元宵節)、寒食(清明)、端午、秋夕。朝鮮族敬重老人的傳統很悠久,早在李氏朝鮮(1392-1910)時期,每年九月九日便被確定為老人安慰日。
9、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台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的美譽。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獲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10、納西族
原游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後代。唐時稱「朴子蠻」,元、明、清時稱「蒲蠻」,由於居住的地區各異,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稱。新中國成立後,根據本民族意願,統稱為布朗族。布朗族過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小乘佛教,許多傳統節日大都與宗教活動有關。其中最具特色的節祭日有:年節、祭寨神、洗牛腳等。山康節是布朗族最盛大的節日,每年傣歷六月中旬舉行,一般為3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雲南,是中國雲南境內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因居住地的不同,還有「蒙撒」、「蒙撒禪」、「對撒」、「漢撒」等自稱。解放後統稱為阿昌族。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集會,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集會。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出窪(開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
13、怒族
怒族是雲南的古老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雲南省,怒族自稱「怒蘇」、「阿怒」和「阿龍」。與僳僳族、獨龍族、藏族、白族、漢族、納西族等民族交錯雜居。怒族傳統節日有過年、鮮花節和祭穀神、祭山林節,其中以過年的節日氣氛最濃,既隆重又古樸。仙女節是雲南省貢山一帶怒族人民的民間傳統節日。當地又稱鮮花節,於每年農歷三月十五日舉行。
14、鄂溫克族
鄂溫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黑龍江省和內蒙古自治區。鄂溫克是民族自稱,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在北緯52度的大興安嶺原始森林裡,至今仍有鄂溫克人的腳印與炊煙,其定居點便是有「北極村」之稱的敖魯古雅鄂溫克獵人村。敖包節是鄂溫克族的宗教節日,但也舉行一些文娛體育活動,因而具有廣泛的群眾性。除春節等節日與臨近其他民族的節日一樣外,鄂溫克族還要在農歷五月下旬擇日舉行的「米闊勤」節
15、鄂倫春族
「鄂倫春」是民族自稱,其含義有兩種解釋,一是「住在山嶺上的人們」,二是「使用馴鹿的人們」。清朝以前,人們一般把鄂倫春族稱為「索倫部」、「打牲部」或「使鹿部」。新中國成立後,統稱為鄂倫春族。每年的6月18日是鄂倫春民族傳統的節日--篝火節。這一天,鄂倫春人都要點燃篝火,歡歌舞蹈,歡慶自己民族的節日。臘月二十三也有送火神上天的習俗。鄂倫春的先人們和火結下了不解之緣,對火有著特殊的感情,對篝火無比親近。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歷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17、門巴族
據藏文史籍記載,門巴族的先民很早就在西藏南部的喜馬拉雅山區繁衍生息。門巴族主要聚居在西藏墨脫、林芝、錯那等縣。「門巴」意為居住在門隅的人。門巴族沿用藏歷,節日也與藏族相同。節日期間要殺牛宰羊,置辦豐盛的酒菜,宴請賓客。相傳藏傳佛教的佛祖釋加牟尼誕生和圓寂的日子是藏歷四月十五日,為了紀念這一天,門巴族地區的所有寺廟念經祈禱,舉行各種宗教活動。
18、白族
主要聚居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餘分布於雲南各地、貴州省畢節地區及四川涼山州。白族自稱「白伙」、「白尼」、「白子」等,漢語意為「白人」。1956年,根據本民族人民的意願正式定名為白族。白族的傳統節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日,現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另外還有「火把節」(又稱星回節)等民族節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1950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北甘肅省一帶。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195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歷「六月六」。
21、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主要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黑龍江省,少數居住在新疆塔城縣。「達斡爾」意即「開拓者」。族源契丹。十七世紀中葉,這個民族為維護祖國統一,打響了武裝抗擊沙俄入侵的第一槍。達斡爾族稱春節為「阿涅」,也把春節當做一年之中最盛大的節日。正月十六為「黑灰日」,在黑灰日這一天,人們之間互相往對方的臉上抹黑,認為抹得越黑,新一年越吉利。
22、德昂族
(崩龍族)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9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正式改名為德昂族。「崩龍」是他稱,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稱「德昂」,意思是「石岩」。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在公元前二世紀就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民間傳統節日主要有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燒白柴等,大都與佛教活動有關。德昂族還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龍、谷娘等祭祀習俗,其中以祭龍最富情趣。
23、東鄉族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半葉由聚居在東鄉的許多不同民族成份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的回族人和蒙古人。聚居在甘肅省境內,其中半數以上居住在甘肅東鄉族自治縣。東鄉族開齋節又稱"爾德節",是東鄉族民間的傳統節日。按伊斯蘭教規定:伊斯蘭教歷每年九月是齋戒月份,這一月的開始和最後一天,均以見新月為准,齋期滿的次日,即為節日。因此,它既是民族節日,也是宗教節日。
24、侗族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魏晉以後,這些部落被泛稱為「僚」,侗族即「僚」的一部分。現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侗族傳統節日各地日期不一,節日飲食常和宴客活動聯系在一起,主要節日有新婚節、架橋節、祭牛節、吃新節、花炮節等。侗族喜歡鬥牛,每個村寨都飼養有專供比賽用的「水牛王」。
25、獨龍族
獨龍族曾被稱為「俅人」、「曲人」等。解放後根據本民族的願望,正名為獨龍族。現主要聚居在雲南省貢山獨龍河谷。本世紀中葉,獨龍族還處於原始公社的解體階段,婦女還崇尚紋面的習俗。獨龍族過去的宗教信仰尚處在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萬物有靈階段,即使是唯一的年節(獨龍語: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聯系在一起的。過卡雀哇於每年冬臘月的某一天舉行(各地時間不一),節期的長短常常以食物准備的多寡而定。
26、俄羅斯族
俄羅斯族是從18世紀後逐漸從沙皇俄國南遷到中國新疆等地的少數民族。在封建軍閥盛世才統治新疆時期,被稱為「歸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稱俄羅斯族。主要散居在新疆各地,內蒙古、黑龍江等地有少量分布。中國俄羅斯族的風俗習慣與前蘇聯的俄羅斯族基本相同,多信東正教,俄羅斯族非常重視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復活節」最為隆重。過節前一周,不吃葷,只吃素。
27、哈尼族
據史書記載,哈尼族與彝族、拉祜族等同源於古代的羌族,現主要分布在雲南西南。哈尼族自稱很多,新中國成立後,統一稱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傳統節日主要有「年首扎勒特」(10月)、「吃扎扎」(五月節)。此外還有「栽秧節」(又稱「黃飯節」)和嘗新節兩個小節日。
28、哈薩克族
哈薩克族源遠流長。西漢時,天山北部的烏孫即是哈薩克族的先民。這些東遷的牧民得名「哈薩克」,意即「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數分布在甘肅阿克賽和青海等地。哈薩克族過去信仰薩滿教,公元十一世紀前後,改信伊斯蘭教。主要節日有古爾邦節和肉孜節,還有「那吾熱孜」節。哈薩克族熱情好客,待人真誠。拋撒「包爾沙克」、糖,迎喜事是哈薩克族的傳統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