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侗族卡通圖片
擴展閱讀
擺渡人相關的背景圖片 2025-09-18 05:53:25
恐怖微信的動態圖片 2025-09-18 05:10:51

侗族卡通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3-01 02:22:37

1. 侗族歌舞的介紹

侗族歌舞篇--蘆笙舞
主要分布在中國貴州、廣西壯族自治區和湖南等地的侗族,分別系屬於漢藏語系壯侗語族的壯傣和侗水兩個語支。其先民是古代「百越」中「駱越」支系「西甌」的後裔。隋唐時期至宋代,曾被稱作「峒」和「洞」,以後才以「侗」為該民族的族稱。

廣西柳州地區三江侗族自治縣的侗族,在每年農歷三月初三都要舉行具有豐富多彩內容的盛大民族活動。

《踩堂》

侗族從古至今無論年長年幼,人人都能歌善舞,有著事事以歌對答、以舞尋偶的傳統。在他們的歌詠中,有單聲部的「小歌」、多聲部的「大歌」、迎客時的「攔路歌」、婚嫁時的 「伴嫁歌」、青年人自彈自唱的「琵琶歌」等數不勝數。以至連相互鬧矛盾時也用唱歌來進行爭吵。侗族在歌舞時都離不開蘆笙的伴奏,歌舞和蘆笙是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和內容。在侗族統稱的《蘆笙舞》中,包括著多種內容和形式的舞蹈,其中有節日時的自娛性舞蹈、有青年男女之間進行交誼的舞蹈、還有為展現蘆笙高手邊演奏蘆笙、邊做舞蹈高難技巧的表演和競賽性舞蹈。

過去,侗族跳《蘆笙舞》、「對歌」或舉行村寨「集會」,一定要在特定的地點「鼓樓」前進行。在廣西、貴州等侗族集聚的村寨,都會建有一座高大、古樸、典雅,造型各具特色的木結構建築「鼓樓」。鼓樓的建築形式除以下大上小似高塔狀為原則外,真是千姿百態各具一格。它的多角屋檐可建為四邊、六邊或八邊形,座座飛閣重疊,高達三至十五層聳立於村寨的最高處。但此外建於本世紀二十年代的三江縣侗寨「馬胖鼓樓」雖只建有一層,但卻以它的精雕細刻、擁有九層飛檐、雄偉寬敞形如廟宇的殿式方塔形建築而聞名遐邇。殿內立有需雙合抱的四根大柱,板壁繪彩色傳統的壁畫,是侗族古代建築的精華與驕傲。鼓樓為侗家公共活動的場所和集會中心,凡有緊急情況,村寨中德高望眾的頭人將敲擊懸掛在殿內樑上的「款鼓」,集合全寨侗胞。此外,若有貴客進寨,也可擊鼓通報全寨而表示歡迎的隆重。鼓樓內大廳青石鋪地、設火塘、四周擺有長凳,是侗胞在任何時節聊天、做活、演戲、對歌、踩堂和賽蘆笙的場所。

《蘆笙舞》是侗族的傳統民間舞蹈。源於古代播種前祈求豐收、收獲後感謝神靈賜予和祭祀祖先的儀式性舞蹈。舞蹈氣氛熱烈而歡快,現已成為侗族民眾在稻穀收獲後至來年春播前農閑期間和各喜慶佳節時,由青年男女參加被稱作《踩堂》或《踩蘆笙》的自娛性、求偶舞蹈。

每逢節日,成年的侗族未婚男女青年,都不會放過「踩堂」機會。因為這些男女青年中的不少人,要通過集體共舞的機會來選擇自己的心上人。而且參加「踩堂」的少女不但要身著閃閃發亮的藍靛色禮服,還個個力所能及地在頭、耳、脖頸、手臂各處戴滿銀飾,因為這是向男青年展示自己家庭經濟狀況的無聲語言。在過去,由於經濟水平的低下,一家中若同時有一個以上的女兒都進入成年,但因沒有起碼的銀佩飾,只能由年長的女兒參加「踩堂」活動而使全家陷入窘境的事是經常發生的。

進行「踩堂」的舞圈以村寨為單位,每個舞圈被人們稱作「一堂」,節日期間來自各個村寨、各懷絕技的若干堂「蘆笙舞」將會聚一堂,齊展風姿。屆時,每堂蘆笙在作舞前首先要在圓圈中心高高豎起一根蘆笙柱,柱頂懸掛蘆笙隊隊旗,並圍繞蘆笙柱特設由4—6人擔任為《踩堂》舞蹈進行低音伴奏的「芒筒」演奏。一切准備停當後,手持小蘆笙的男青年與持彩巾或花傘、佩戴銀飾的盛裝少女,分別站成內外兩層圓圈,按逆時針方向旋轉作舞。舞蹈動作與節奏,依照蘆笙頭所領奏的曲調更換舞姿。女子以原地旋轉和兩臂上下、前後的擺動為主要動作;男子在邊吹奏蘆笙,邊做幅度較大的蹲步、跳躍、點步踢腿等動作。整個舞蹈沉浸在抒情與細膩之中,但又不少蕭灑與活潑。而且,每當若干堂舞隊同時作舞時,「蘆笙曲」此起彼伏,姑娘們舞姿翩躚,真是構成一片歌舞海洋,熱鬧非凡。更有意思的是,在廣西三江縣《踩堂》的最後,有時還會加入更為激烈和引人注目,似拔河游戲的娛樂活動「拉鼓」。所有作舞的男女分為兩邊,拉拽著系有粗繩的長形木鼓,以一方勝利為舞蹈活動的終止。

2. 56個民族圖片!要說明是那個民族的哦~!

56個民族圖片如下:

1、布依族。

13、羌族。

14、畲族。

15、烏孜別克族。

16、瑤族。

17、藏族。

18、壯族。

19、阿昌族。

20、傣族。

21、德昂族。

22、鄂溫克族。

23、鄂倫春族。

24、侗族。

25、東鄉族。

26、赫哲族。

27、漢族。

28、滿族。

29、珞巴族。

30、蒙古族。

31、怒族。

32、土家族。

33、塔吉克族。

34、仡佬族。

35、錫伯族。

36、保安族。

37、獨龍族。

38、柯爾克孜族。

39、傈僳族。

40、黎族。

41、普米族。

42、水族。

43、土族。

44、台灣少數民族。

45、納西族。

46、撒拉族。

47、門巴族。

48、維吾爾族。

49、塔塔爾族。

50、裕固族。

51、彝族。

52、拉祜族。

53,佤族。

54、哈尼族。

55、京族。

56、景頗族。

(2)侗族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中國的民族識別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第一階段: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1954年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經過深入細致的實地考察和科學研究,這一階段首先認定了(包括歷來公認的)蒙古、回、藏、滿、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侗、瑤、白、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拉祜、高山、水、東鄉、

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羌、撒拉、錫伯、塔吉克、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保安、裕固、塔塔爾等38個少數民族。

2、第二階段:從1954年至1964年第二次全國人口普查。在第一階段取得的經驗和成果基礎上,進一步把民族識別工作引向深入。本階段對上次全國人口普查登記的所剩族體名稱(183個)進行逐一研究,新確定了15個少數民族,即土家、畲、達斡爾、赫哲、仫佬、布朗、仡佬、阿昌、普米、

怒、崩龍(後改名為德昂)、獨龍、京、毛難(後改名為毛南)、門巴;同時,將普查中自報的74個族體分別歸並到已確定的53個少數民族中。

3、第三階段:從1965年至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這一階段中,1965年認定了西藏珞瑜地區的珞巴族,1979年認定了雲南基諾山的基諾族。至此,我國民族大家庭的成員增加到56個。

4、第四階段:從1982年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本階段的民族識別工作除繼續為一小部分族體的認定進行調查研究外,主要進行民族成份的恢復、更改和某些族體的歸並工作。據統計,自1982年以來,全國恢復、更改民族成份的人數在1200萬人以上。

中國民族識別工作的順利進行,解決了民族工作中一個艱巨而復雜的問題,為黨和國家制定民族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

3. 侗族介紹

【文化藝術】
侗族的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美譽。侗族詩歌的韻律嚴謹,題材廣泛,情調健康明朗,比喻生動活潑。其中抒情詩歌優美細膩,真摯熱情。;敘事詩歌委婉曲折,含意深長,是侗族民間文學的一項極為珍貴的文化遺產。詩歌歌詞多以人類起源、民族遷徙和習慣法為題材,具有史料價值。以《珠郎娘姆》、《莽歲》、《三郎五妹》、《蟬之歌》 等流傳最廣。音樂曲調既多又美。一領眾和、多聲合唱的「大歌」聲音宏亮,氣勢磅礴,節奏自由。琵琶歌,因以琵琶或加「格以琴」(侗語稱ki212,俗稱牛腿琴)伴奏而得名,曲調歡快流暢,為侗族所特有。民間的故事傳說,題材廣泛,形式多樣,情節曲折,引人入勝,表現手法富於浪漫性,體現了侗族人民豐富的想像力和追求光明、戰勝邪惡的善良願望。侗戲是由原有的敘事說唱發展起來的,始於19世紀初,相傳是黎平侗族吳文彩(約1798~1845)所創。台步簡單,動作純朴,曲調唱腔多樣。演唱時,用胡琴、「格以琴」伴奏,擊鑼鈸鼓鬧場,著侗裝,不畫臉譜,富有濃厚的民族色彩。侗族民間舞蹈,有「哆耶」、蘆笙舞和舞龍、舞獅等。「哆耶」是群眾性的集體歌舞,或男或女,彼此互相牽手搭肩,圍成圓圈,邊走邊唱。蘆笙舞是由舞者吹奏蘆笙邊吹邊舞的集體舞蹈。樂器除上述者外,還有侗笛、嗩吶等。手工藝品有挑花、刺綉、彩繪、雕刻、剪紙、刻紙、藤編、竹編。刺綉是侗族婦女擅長的工藝,她們有服飾上刺綉各種圖案花紋、人物、禽獸、花卉、草蟲,形象生動,色彩絢麗而調和。銀飾有頸圈、項鏈、手鐲、耳環、戒指、銀簪、銀花。紡織品有侗錦、侗帕、侗布。先用靛染,後塗蛋白的「蛋布」,顏色鮮亮,為侗族固有衣料。
鼓樓、風雨橋是侗家建築的典型代表。侗族擅長石木建築,鼓樓、風雨橋是其建築藝術的結晶。鼓樓為木質結構,以榫頭穿合,不用鐵釘。有三、五層以至十五層,呈4面或6面8面倒水,高4~5丈,飛閣重檐,形如寶塔,巍峨壯觀,是族姓或村寨標志,也是公眾集會的議事場所。風雨橋是石墩木橋,長廊橋道,橋亭重瓴聯閣,雄偉壯麗,以三江縣的程陽橋最負盛名,已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
歷史由來

侗族來源於秦漢時期的「駱越」(「百越」中的一支)。古代侗族先民原來居住在廣西梧州一帶,後來一部份向東移動到貴州、湖南一帶;另一部份移至廣西定居下來。12-13世紀,江南一些漢族人因亂戰而遷到侗族地區;14世紀,從江西遷移來大批的漢族農民;14世紀末,又在侗族地區屯軍,軍人多為江西籍的漢族人。以上這些移民和屯軍,以後有大部份融合到侗族中。

語言文字

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分南北兩方言區,但差異不大。現在多數人能說漢語,有的地方完全說漢語。侗族原來沒有自己的文字,1958年設計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文字方案,但沒推行起來,現在基本通用漢語
侗族(二)
宗教文化

信仰多神,崇拜祖先,特別崇拜女性祖先「薩母」,各寨都建有「薩母祠」或神壇供奉她。有的地方受漢族影響,還信漢族的一些神。相信靈魂不死。佛教也有流傳,有庵堂寺廟,但信奉的人不多。基督教、天主教也曾傳入,但信奉者也不多。

侗族文化藝術豐富多彩,有「詩的家鄉,歌的海洋」之稱。侗族大歌、哆耶舞、蘆笛舞、侗戲、鬥牛會是傳統的文化娛樂活動。

習俗及社會

一般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行歌坐月,婚後有「不落夫家」的習俗。男女青年交往自由,女青年以來的訪的男青年多為榮。男青年去時,每人都手提一個燈籠,晚上誰家的燈籠掛的多,說明誰家的女兒出眾,其父母也很得意。過節時,男女青年唱對歌表示愛情。

男人穿對襟或右衽無劣諤衣,包大頭巾;婦女穿大襟無領上衣,穿百摺裙,束腰帶和綁腿,包頭帕,留長辮。

以大米為主食,山區多吃糯米。好飲酒,嗜好酸辣味。打油茶、魚生、腌魚為自食和待客的上等佳餚。

多數地區的侗族過春節,也有的地區在十月或十一月擇日「過侗年」。四月八日或六月六日為祭牛節,節日讓牛休息,供以鮮草、糯米飯等食品。吃新節多在七月,屆時以新米和魚祭祖,預祝豐收。

老人去世,男子須剃發。無論男女,均要汲水沐屍,而後裝束打扮,含口銀,忌銅鐵附身。喪期孝事忌葷吃素,實行土葬。

經濟方面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也有一些林業,所產杉木非常有名。民間工藝較為發達,鼓樓和風雨橋是獨具民族風格的建築物。

新中國成立後,與苗族聯合建立1個自治州,單獨建立了3個自治縣,與苗、瑤、壯族聯合建立1個各族自治縣。
【風俗習慣】
「月也」,是這一村群眾到另一村作客,並以吹蘆笙或唱歌、唱戲為樂的社交活動。農閑鬥牛,是集體娛樂之一。屆時老少咸集,人山人海,歡聲四起,鑼鼓喧天,鐵炮震動山谷。有外寨客人途經本寨,則阻之於寨邊,以歌對答,謂之「塞寨門」。「行歌坐月」又稱「行歌坐夜」,是青年男女進行社交和談情說愛的通稱。北部侗族地區稱為「玩山」,青年男女在勞動之餘,三五成群,相約在山坡上對唱情歌。南部侗族地區稱「走寨」,或稱「走姑娘」,晚上姑娘們結伴在屋裡作針線活,客寨男青年攜帶樂器前來伴奏對唱,互相傾訴愛情,深情時男女互相「換記」(送禮物)定情,約為夫妻。三江縣富祿等地侗族群眾常於夏歷3月3日或2月2日匯集於廣坪上,用一特製火包沖一鐵環騰空而起,降落時,讓大家搶奪,獲得者受重獎,叫做「搶花炮」。
侗族婚姻為一夫一妻制。姑舅表婚較為流行,姨表兄妹和輩分不同的不能通婚。女子婚後有「坐家」(即「不落夫家」)的習俗。解放前,侗族的社會基本單位是封建家長制的父系小家庭。婦女在社會和家庭中的地位低於男子,婦女禁觸銅鼓;男人或長輩在樓下,不準上樓。侗族姑娘在婚後才能享受父母和自己積累的「私房」以及分得少量的「姑娘田」、「姑娘地」。男子繼承家業,無繼承人的可招贅養子。
喪葬一般同漢族,行土葬。個別地區還有停葬習俗,人死入殯後將棺材停放在郊外,等本族與死者同年同輩的都死亡以後,才一同擇日安葬。

4. 求侗族食物的圖片!加上食物的名字!急求!

鹵香豬

還有很多,你可以上網查的。

5.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陽鎮上最有名的甜點是什麼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渠陽鎮上最有名的甜點是雕花蜜餞。

荊州雕花蜜餞被譽為“舌尖上的藝術品”,可見其精美程度。荊州雕花蜜餞起源於東周時期,可謂是歷史久遠,在五代時期因其外觀精美口味香甜成為當時宮廷御品。

隨著全球飲食結構和觀念的轉變,荊州雕花蜜餞漸漸又被大眾追捧,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它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間技藝的體現。目前它已經成為靖州發展的名片之一。

答案及圖片侵刪。

6. 曬曬侗族美女怎麼發朋友圈

我想曬曬美女圖片,當然應該說一些開心的話題,讓大家看看自己的照片好不好看。

7. 侗族油茶的做法

油茶原料

用來製作油茶的原料,主要是:茶葉、大米花、酥黃豆、炒花生、豬下水、蔥花、糯米飯等。


製作方法

具體製作方法是:先將煮好的糯米飯曬干,用油爆成米花,再將一把米放進鍋里干炒,然後放人茶葉再炒一下,並加入適量的水,開鍋後將茶葉濾出放好。待喝油茶時,將事先准備好的米花、炒花生、豬肝、粉腸等放人碗中,將濾好的茶斟人,就是色香味美的油茶了.


喝油茶規矩

侗家人喝油茶的規矩是:在侗族地區無論到哪家,請你喝油茶,你不必講客氣,太客氣了,是對主人的不尊敬。喝茶時,主人只給你一根筷子,如果你不想再喝時,就將這根筷子架到碗上,主人一看就明白,不會再斟下一碗.如果不是這樣,主人就會陪你一直喝下去。貴州的布依族也喜歡喝油茶,製作方法與侗族差異不大,只是不用豬下水等物。


8. 五十六個民族圖片和名稱

現今的中華民族包括:漢族、滿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維吾爾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侗族、瑤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哈薩克族、傣族、黎族、傈僳族、佤族、畲族、高山族、拉祜族、水族、東鄉族、納西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土族、達斡爾族。

仫佬族、羌族、布朗族、撒拉族、毛南族、仡佬族、錫伯族、阿昌族、普米族、朝鮮族、塔吉克族、怒族、烏孜別克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德昂族、保安族、裕固族、京族、塔塔爾族、獨龍族、鄂倫春族、赫哲族、門巴族、珞巴族、基諾族共56個民族。

(8)侗族卡通圖片擴展閱讀:

少數民族是指多民族國家中除主體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除主體民族漢族以外的其餘55個法定民族均是少數民族。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為制定和實施民族政功各民族實現平等權利,組織力量對民族名稱與族群進行辨別。這項工作,就是民族識別。經過努力,科學家理清了我國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構成,確認了56個民族成分。民族識別的順利進行,為開展民族工作提供了依據,打下了基礎。

分布區域:

中國歷史悠久,各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而民族的分布特點則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漢族地區有少數民族聚居,少數民族地區有漢族居住。這種分布格局是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間相互交往、流動而形成的。

中國少數民族人口雖少,但分布很廣。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居住,絕大部分縣級單位都有兩個以上的民族居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重慶市等省、自治區。中國民族成分最多的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雲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是偉大祖國多民族的縮影。據1990年11月20日人口普查統計,全國有56個民族。其中雲南僅少數民族就有25種(每種少數民族均超過5000人),雲南各民族總人口3782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250萬人,佔全省人口總數的1/3。其分布地區約佔全省總面積的2/3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