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土家族的介紹
土家族的介紹
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人口570.42萬(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有自已的語言,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
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1)卡通人物土家族圖片擴展閱讀
土家族飲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包穀飯是以包穀面為主,適量地摻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時也吃豆飯,即將綠豆、豌豆等與大米合煮成飯食用。
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
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酸辣椒炒肉視為美味,辣椒不僅是一種菜餚,也是每餐不離的調味品。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閑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
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⑵ 有關土家族的資料。 急!
土家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接近彝語支,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鄂、渝、黔交界地帶的武陵山區。湖南省的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永順、龍山、保靖、古丈等縣,張家界市的慈利、桑植等縣,常德市的石門等縣。
湖北省主要分布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來鳳、鶴峰、咸豐、宣恩、建始、巴東、恩施、利川等縣市,宜昌市的長陽、五峰兩縣;重慶市主要分布在渝東南的黔江、酉陽、石柱、秀山、彭水等區縣;貴州省主要分布在黔東北的沿河、印江、思南、江口、德江等縣。
(2)卡通人物土家族圖片擴展閱讀
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織綉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禮儀主要有: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節到土家人家裡做客,主人還會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兩面金黃開花時,吹拍干凈,往裡灌白糖或蜂蜜,雙手捧給客人。
有的地方給客人吃糍粑還有些講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給客人後,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過就咬,這時主人會搶回去吹打拍凈,蘸上糖再給客人。
土家族節日:土家族民間非常重視傳統節日,自年始至年終,可謂月月有節。正臘月間的年節(過趕年)、元宵節,二月社日、花朝節,三月寒食節、清明節,四月初八牛王節,五月端午節,六月初六向王節,七月乞巧節、女兒會、月半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十月初一「寒衣節」等等,都是較為重大的節日。
⑶ 當年出現在「人民幣」上的湖南土家族姑娘,如今怎樣了
在現在這個社會,互聯網的發展大大的推動了移動支付的普及,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也習慣了移動支付,這其實直接導致了人民幣的使用率,而最近也有消息傳出人民幣將會出數字版,這意味著國家貨幣逐漸從實體轉向了虛擬世界,而今天要說的就是當初被刻在「人民幣」上的湖南土家姑娘,他們現在變成怎麼樣了呢?現狀讓人想不到。
從這個角度去看,其實發現對於這兩個女孩子來說,當年去北京是一次很不錯的選擇,只有不斷的擴充視野這樣才能看得更遠,發現更多的機遇,如今的她們絕對可以用人生贏家來形容,對此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
⑷ 土家族擺手歌的代表作品
豐富多彩、篇幅浩瀚的擺手古歌的重點作品有《雍尼補所尼》,包括開天闢地、洪水滔天、兄妹成親、人類延續等內容;《遷徙歌》,描述了土家先民遷徙、定居、遷徙,不斷尋找樂土的過程;還有描寫土家先民的能人、勇士以及世代信奉的保護女神等歌。 敘述人類治天治地萬物創造的經過。從張果老做天李果老做地衣惡阿巴做人唱起。有了人類後,有人想吃雷公肉,造成水漲齊天,人類毀滅。躲在葫蘆里的雍(妹妹)和補所(哥哥),隨水飄流,保住性命。世界上只剩下這兄妹倆了,神仙關心人類命運,苦勸雍和補所成親,他們以一母所生為由,不肯答應。後經多次問卜,又經烏龜指點,兄妹倆在紅槐樹下相遇,苦辣樹下成親,不久生下一個肉坨坨。肉坨坨砍成一百二十坨,伴以河沙撒出去成了客家(漢族),和黃土撒出去便成了土家,從此人類又得到繁衍。
又唱征服太陽,安排日月星辰;得水得火,得五穀雜糧;征服各種毒蟲毒蛇等,構成了人類與自然暴力斗爭的藝術畫卷。長詩想像奇特,情節生動,語言朴實,表現了土家先民對各種自然現象的樸素理解,以及征服大自然的堅強信念。 這部分主要唱土家先民在武陵山區、五溪流域尋找安身住處的經過。祖先從何處遷來,說法不一,但祖先們在遷徙途中,互相關心,團結互助,越過高山密林、急流險灘,克服各種艱難險阻。他們不知道走了多少個日日夜夜,只知道「太陽又出來了, 太陽又落了。樹葉又綠了,樹葉又落了。草鞋穿爛了九十九雙,拐棍拄斷了九十九根」,終於來到山清水秀、溪流縱橫、土地肥沃的地方,於是安居樂業、繁衍生息。
這部分古歌雖不是真實的歷史記載,但可以推定,土家族先民為了生存、為了發展,作過較長途的遷徙,而沿途留下若干支部落分別紮根在酉水、烏江、清江流域及武陵山區也為許多史料所證實。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遷徙歌》具有巨大的史詩價值,它所反映的是歷史的本質。《遷徙歌》之所以在土家族人民心目中有崇高的地位,是因為它熱情謳歌了祖先們開創事業的豐功偉績和堅忍不拔的奮斗精神,得到了子孫世代的崇拜與敬仰。 這部分古歌記述了土家族古代英雄人物的業績,是極有價值的英雄史詩。完整保存下來的有《卵蒙挫托》、《將帥拔佩》、《日客額地客額》、《春巴ma媽》等。 《卵蒙挫托》描寫土家族祖先八部大王與皇帝斗爭的故事。
傳說八部大王的母親吞了神賜茶葉,生下八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女兒聰明伶俐做了皇帝娘娘。皇帝請八兄弟京城修宮殿,見他們本領過人便起心謀害。八兄弟知道後放火燒毀了皇帝的宮殿。
《將帥拔佩》是以古代土家族英雄人物命名的敘事長詩,他是一個力大無窮的英雄。兩人合抱的大樹,他輕輕一提就連根拔起,老虎提在手裡,當著貓兒玩耍。他的力氣是因為喝了九龍神水。歌中描寫將帥拔佩帶領土家人民打敗來侵犯的客王官兵,歌頌了土家族人民不畏強暴、英勇反抗的斗爭精神。
《日客額地客額》取材於人民與土司的斗爭。日客額和地客額是土家族古代兩個能乾的人 。有一年村寨里要搞擺手活動,突然發現「弄弄」、「補色」和「弄涅也屋」等祭祀用品不見了。沒有這三件神器擺手活動是無法進行的。擺手主持人便派日客額和地客額去土司墨比卡巴處借。日客額和地客額深知墨比卡巴的吝嗇刻薄,去後先不談借神器的事而從交朋友做起,幫墨比卡巴趕肉、捉魚、割草。但當提出借神器時仍為墨比卡巴所拒絕。
日客額地客額一氣之下,便叫燕子銜了火星子去燒墨比卡巴的屋。墨比卡巴由喜鵲傳話,知道失火的原因 ,不得已才把擺手的三件神器借出來,村寨里的擺手活動得以熱熱鬧鬧地進行,歌頌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才能,很有特色。《春巴ma媽》又名「阿密婆婆」,歌頌古代一個受人尊敬的保護女神。
除上述三個內容外,還有豐收歌、迎神歌、送神歌、掃堂歌等,這些對了解土家族古代先民的道德觀念、審美意識等均有一定價值。
⑸ 人民幣上的少數民族有哪些。。。(帶文字圖片加以說明) 好的話加財富
100元券採用四位領袖浮雕像,這不但是我黨始終堅持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形象表現,同時也記錄和歌頌了黨領導中國革命的光輝歷史;
50元券正面主景是工人、農民、知識分子頭像,體現了中國憲法規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和「社會主義的建設事業必須依靠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國體和政權性質;
從10元券開始到1角券,正面主景都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民族人物頭像,每張票面兩人,栩栩如生。這些民族人物頭像是多民族國家的象徵,不僅反映了中國各民族的大團結,而且反映了各族人民意氣風發、鬥志昂揚的主人翁精神。
1角,1988.9.22發行,正面是高山族和滿族男子頭像,主色為深棕色。
2角,1988.5.10發行,正面是土家族姑娘(黃其萍)和朝鮮族姑娘(蘇春熙)頭像,主色為藍綠色。
5角,1987.4.27發行,正面是苗族和壯族婦女頭像,主色為紫紅色。
1元,1988.5.10發行,古錢滿版水印,另外還發行有票面圖案顏色相同的1990年版和正面主色稍紅、鈔票號碼為黑色的1996年版。正面是侗族和瑤族婦女頭像,左邊是「燕子桃花」圖。燕子是歡快勤奮的報春鳥,桃花綻開於春光明媚之際,「燕子桃花」占近春光,將萬里江山裝扮得分外妖嬈,並寓意美滿幸福和青春常在。幣背畫是萬里長城。長城是中華民族的象徵,它似一條巨龍,盤旋於起伏延綿的群山峻嶺之巔,氣勢磅礴,雄偉庄嚴。
2元,1988.5.10發行,古錢滿版水印,另外還發行有票面圖案相同,幣背主色稍淺的1990年版。正面是維族和彝族婦女頭像,左旁是「綬鳥翠竹」圖。綬鳥即吐綬鳥,俗名火雞。「綬」諧音「壽」,含長壽之意。翠竹系君子之象徵,剛直正派,虛心勁節,素為文人雅士稱道。大文豪蘇軾有「寧可食無肉,不可無居竹」之名句。幣背畫面是海南的「南天一柱」景觀。南天一柱位於海南島最南端的三亞市海邊,面朝大海,背先靠山岩。海灘之上,塊塊巨石,經過風雨海浪的雕琢,變成了各種奇形怪狀,其中有塊刻有「天涯」的立石,其右邊有塊刻著「海角」的卧石,再向右就是拔地而起的一塊巨石,上刻「南天一柱」,它是海南著名的旅遊勝地。遊人漫步茂林繁花之中,徘徊於「南天一柱」海灘之上。
5元,1988.9.22發行,古錢滿版水印,正面是藏族和回族男子的頭像,左側是「仙鶴勁松」圖。仙鶴在古代是「一鳥之下,萬鳥之上」,僅次於鳳凰的「一品鳥」,明清一品官吏的官服編織的圖案就是「仙鶴」。鶴又喻為賢能之意,古代招賢詔書稱為「鶴板」。勁松挺拔,不畏嚴寒,是堅貞不屈之象徵。松鶴組合,又寓意健康長壽。幣背圖案是「長江巫峽」壯觀。巫峽全長45公里,從重慶巫山縣之大寧河口,到湖北巴東縣官渡口。船行其間,兩岸青山連綿,群峰如屏。時而大山擋前,時而峰迴路轉,著名的巫峽12峰中最誘人為神女峰,亭亭玉立,令人神往。
10元,1988.9.22發行,農民頭像固定水印。正面是漢族和蒙族男子頭像,左邊是「鳳凰牡丹」。鳳凰是中國傳說中的神鳥,有「百鳥之王」的美稱。《史記》記載:「四海之內,感戴舜功,興九韶之樂而鳳凰翔天下」。《說文解字》內稱:「出於東方君子之國,見則天下大安寧」。鳳凰出現是國泰民安吉祥之兆。牡丹則是中國的名花,唐代詩人李正封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之句,將牡丹譽為「國色天香」花中之魁。幣背為珠穆琅瑪峰圖。珠峰位於喜瑪拉雅山之中部,海拔8844.43米(2005年測量新高度),像座巨型金字塔聳立在群峰之上,氣勢不凡,景象壯觀。為世界第一高山,也是世界上任何山峰都無法相比的。
⑹ 土家族的著名人物
土家族的著名人物有:陳能寬、廖漢生、李軍聲、黃永玉、嚴寅亮。
陳能寬(1923年-2016年),土家族,張家界市慈利縣江埡鎮人,金屬物理學家,中科院院士。 廖漢生(1911年-2006年),土家族(其父親是漢族),湖南桑植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將領,1955年授中將。全國人大第六、七屆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6)卡通人物土家族圖片擴展閱讀:
駱成驤(1865年-1926年)男,土家族、祖籍重慶酉陽龍池村人,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乙未科會試中狀元,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重慶狀元」、也是「唯一的土家族狀元」。
王勃山(1875年-1957年)男,土家族,重慶酉陽龍潭鎮人。國民黨元老、孫中山大總統府秘書、原四川省人民政府參事。
張朝宜(生卒不詳)男,土家族,重慶酉陽人,原華北區軍委書記。
王劍虹(1901年-1924年)女,土家族,重慶酉陽人龍潭鎮,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瞿秋白的夫人。
劉仁(1909年-1973年)男,土家族,重慶酉陽龍潭鎮人。原中共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中共北京市委第二書記。
趙君陶(1903年-1985年)女,土家族,重慶酉陽龍潭鎮人,中國無產階級教育家,曾任中共中央婦女部負責人。
趙世炎(1901年-1927年)男,半個土家族(其父親是漢族),重慶酉陽龍潭鎮人。中國共產黨早期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卓越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者、著名的工人運動領袖。
參考資料:網路—土家族
參考資料:網路—陳能寬
參考資料:網路—廖漢生
⑺ 我國西南部土家族特有的擺手舞,只是單純的一種舞蹈嗎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傳統舞蹈,距今已經有非常悠久的歷史了。這一種舞蹈具有非同一般的意義,不僅反映了土家人的生產生活等習性,也有著宗教祭祀,團結合作的歷史意義,所以被列為了中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土家族擺手舞源遠流長,有人說擺手舞起源於宗教祭祀活動,因為土家人尊敬祖先、熱愛自己的領袖人物,為不忘祖先的功績,土家人便創造了紀念他們的擺手舞。
所以說,擺手舞是一種非常有意思,而且具有歷史意義的一種舞蹈。它是土家族人民千百年來所創造的精神財富,是土家族在一段漫長的歷史階段里,社會生產發展的縮影和藝術性的表現。
⑻ 土家族的傳說
是古代由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此說根據《溪州銅柱記》說:「蓋聞牂牁接境,盤瓠遺風,因六子以分居,入五溪而聚族。」認為土家族來自貴州。貴州境內一直有「比茲」族,如民國《大定縣志》卷五謂:「比濟系白羅羅之名,因號其地為比躋,久之訛為為畢節」。
元代的《經世大典 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也說今貴陽、惠水之間有「必際」一族。「比躋」、「必際」,當即「比茲」,和土家族的自稱相近。據歷史記載,中唐以後,「越嶲」一帶的「烏蠻」曾入貴州 。
「兵敷出,侵地數千里」 。當地土著一部分被其征服,就是「白羅羅」稱謂的起源,一部分與他們進行長期的斗爭,最後被迫遷入湘西和雲南。「土家」這個名稱即是對新侵入的「烏蠻」而言。土家族的語言與西南彝族比較接近,也是土家族來自貴州的一個佐證。
(8)卡通人物土家族圖片擴展閱讀
土家族的文化
飲食
土家族日常主食苞谷、稻米,輔以紅薯、馬鈴薯等。菜包穀飯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尤喜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製成合渣。其它較有特點的食物還有粑粑、臘肉、油茶、合菜、團饊等。
土家族喜歡飲酒,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粱釀制的甜酒和咂酒。咂酒,一般把薛曲和雜糧置於壇中密封,少則半年,多則二、三年,久之成酒。待客人到來時,取置堂案正中,以細竹通節為竿,
插壇底,堂中置案,兩旁分放雞、鴨、魚、肉等,各置筷子一雙,而不設坐,由主婦開壇,主人請客人上前依次輪流咂酒,後舉筷而食,彼此不以為嫌,邊吸邊食,邊唱邊跳,載歌載舞。
服飾
在服飾方面,土家人尚儉朴,喜寬松。
傳統衣料多為自織自紡的青藍色土布或麻布,史書上稱為「溪布」、「峒布」。
女裝上衣矮領右衽,領上鑲嵌三條花邊(俗稱「三股筋」),襟邊及袖口貼三條小花邊欄桿;下穿「八幅羅裙」,裙褶多而直,
後改為褲腳上鑲三條彩色花邊的大筒褲;姑娘素裝是外套黑布單褂,春秋季節多穿白衣,外套黑褂,色似鴉鵲,稱之為「鴉鵲衣」。頭發挽髻,戴帽或者用布纏頭,喜戴耳、項、手、足圈等銀飾物。
男式上衣為「琵琶襟」,後來逐漸穿對襟短衫和無領滿襟短衣;纏腰布帶;褲子肥大,褲腳大而短,皆為青、藍布色,多打綁腿;頭包青絲帕或五六尺長的白布,呈「人」字形;腳穿偏耳草鞋、滿耳草鞋、布鞋或釘鞋。
隨著時代的發展,很多地方的土家族穿著已經與漢族差不多,只有在隆重集會和節日,或偏僻山村,才能見到土家族的傳統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