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學前教育的內容包括哪幾方面
一、學前教育主要專業知識包含哪些內容?
總的來說學前教育主要包含五大方面的內容,簡稱五大領域。
1、語言:
語言是人類交往的工具,也是人類思想交流的媒介。在學前教育中,語言的作用就是要讓孩子學會說話,能用自己的話語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和分享自己的生活與趣事。讓孩子了解一些詞語和量詞以及短句。幫助孩子會說完整的句子。開發幼兒的想像力和創編能力。所以語言主要有詩歌,故事,圖片,一段小短文等題材。
2、社會:
社會主要就是人際交往及人際關系。要讓幼兒能主動去結交自己的好朋友,處理好自己與同伴和老師之間的關系。能與好朋友和老師分享自己的心情,能與好朋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物品。主要以故事,游戲等形式來呈現。
四、學前教育的就業范圍。
第一是成為一名幼師在幼兒園(公立和民辦)上班,或是在鄉村小學教學前班。
第二是進入一些早教機構上班。
第三是可以開設一些特長班,如鋼琴,繪畫,舞蹈,葫蘆絲等。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
第四是如果你有強大經濟基礎和傑出的能力,你可以選擇開辦一所幼兒園。
上述轉自「捲心菜的生活-學前教育專業主要包含哪些內容?」
② 幼兒園班級的功能有
1、生活功能
班級為兒童提供了共同生活的組織環境,每個兒童在集體中的生活行為如廁、喝水、吃飯等都會受到班級組織管理的影響。有序、合理的安排兒童一日生活。對於提高兒童的生活質量、提高活動效率,促進兒童發展有重要意義。
2、教育功能
班級不僅是一個生活集體,同時是一個教育集體。班級是開展集體教育的組織保證。通過對活動的精心組織與策劃,保證了教育活動的系統性和循序漸進性,有利於提高教育活動質量和效率,全面實現學前教育的教育目標。班級對促進兒童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3、社會服務功能
《規程》指出:「幼兒園同時為家長參加工作、學習提供便利條件」。學前教育班級實際上承擔著解放父母勞動力,做好家長服務工作。0~3歲的早期教育,還主要是擔負著指導家長科學育兒的任務,為家長提供教育服務。因此學前教育機構班級實現著為家長服務的社會功能。
③ 國內外經典的學前教育研究案例
幼兒行動研究案例【1】
一、發現問題
東東哭著向老師說:「小朋友們都不和我玩,我不想上幼兒園了」
二、分析界定
如何引導引導幼兒正確與人交往?
三、計劃措施
1、在游戲活動中觀察東東的特質--內向型。
行動--引導鼓勵東東主動參與各種活動或設置情景活動讓他參與,並個別關注,引導。
觀察反思--在教師的引導鼓勵下,能參與活動,與人交往,但仍缺乏主動性。
2、在活動中委以重任,擔任角色,促使東東主動交往。
行動--例如請東東擔任值日生工作,東東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主動去執行值日生工作,要求小朋友收拾玩具、喝水排隊等,能與小朋友友好合作。
觀察反思--教師層層遞進的引到和鼓勵,讓他有自我認可,感到自己也能為小朋友和老師做事情,和小朋友做好玩伴,給東東了自信心,促使東東樂於主動與他人交往。
四、其他
1、在每個計劃行動前、行動中、行動後老師都會考慮到家園溝通,了解造成東東性格特徵形成的可能因素,並在行動不同時期保持家園互通,步調一致。
2、在班級活動中,多創設情景模擬,讓東東參與角色,引導啟發東東學會與他人交往的技能技巧。
3、老師有意識地引導其他幼兒找冬冬遊戲,讓冬冬感到集體的溫暖,與集體自然融合。
4、老師及時鼓勵和表揚,善於發現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幼兒行動研究案例【2】
小班幼兒尚未養成閱讀的好習慣,語言區里的圖書容易破損,一些反復修補的破圖書對幼兒再也沒有吸引力了,放著多餘,扔了又可惜。
我引導幼兒把破圖書里完好的插圖剪下,可小班幼兒手的精細動作還沒發育完善,不會沿彎曲的邊緣剪插圖,做精細動作很累也不感興趣。
於是我請大班幼兒幫忙剪下插圖裝在盒子里投放在語言區,看看小朋友會怎麼玩,於是就衍生了「大帶小」故事牆排圖講述活動。
活動目標:
1、 激發排圖講述的興趣,發展語言表達力。
2、 語言區活動中樂於合作,體驗「大帶小」的樂趣,發展社會交往能力。
第一階段
活動觀察:我將大班幼兒剪好的圖片用大月餅盒盛著,投放到語言區,語言區頓時熱鬧起來。孩子們爭先恐後湧入語言區,都擠在月餅盒前,七手八腳地翻找自己喜歡的圖片隨意在地面上、桌子上、椅子上擺放。
郭燕說:「我喜歡大恐龍。」玲玲說:「我喜歡哈巴狗。」一會兒李想告狀:「老師,子崢推我。」一會兒雲帆又來告狀:「顏夕搶我的。」有的小朋友覺得推推擠擠不好玩,又不捨得把自己喜歡的圖片給別人,一直揣在手中,帶到別的區域里,揉得皺巴巴的,扔在地上。
我見此狀況說:「你們都喜歡這些圖片,想想這些圖片可以怎麼玩?不然抓在手裡都皺巴巴的,有的還扔在地上,真可惜。」小朋友聽了忙把地板上的圖片撿起來,就去玩別的。
活動分析:
1、新鮮的材料容易吸引小班幼兒的注意力,從語言區幼兒的表現看出他們關注和交流的是一些感興趣的動物圖片的名稱,但目的性不強,較少關注圖片上的情景。
也沒想到這些圖片可以怎麼玩好玩,興趣容易轉移,一會兒就不感興趣了,需要老師多引導。
2、由於老師投放月餅盒只有1個,且盒子里的圖片是隨意擺放,沒有分類導致幼兒找圖片很費勁,出現擁擠、爭搶現象,為了避免擁擠、爭搶現象,教師應多添設幾個月餅盒,最好圖片能夠分類,便於幼兒取放。
調整推進:
1、 教師介入引導幼兒根據圖片內容進行排圖,發揮想像力創編故事。
再次區域活動,我舉著月餅盒說:「這可是一個神奇的故事盒,裡面有好多有趣的故事。你看這張圖片上有什麼?」(小兔)「這張呢?」(小狗)「這張呢?」(樹林、還有許多蘑菇)
我把小兔、樹林、小狗按順序排說:「一天,小兔想去森林裡采蘑菇,因為樹林里的草地上有許多蘑菇。她擔心迷路了,就請好朋友小狗帶路,他們采了好多蘑菇。」
我接著引導:「你們可以看看圖片上有什麼,然後把這些圖片排在桌上,編一個好聽的故事。」
2、材料投放調整:增加月餅盒數量,且每個月餅盒分別隔成幾個空格,引導幼兒分門別類擺放圖片。如:動物類、植物類、日用物品類等。
3、我和孩子進行了一次談話,針對語言區擁擠和爭搶的現象商討解決策略。大家一致認同在語言區選圖片應講文明,不推、不擠、不爭、不搶。
4、加入控制點:限定幼兒入區人數。
5、引導幼兒分門別類收拾圖片。
活動觀察:經過我的引導和投放材料的整改,幼兒拿圖片有序多了,不再七手八腳、你推我擠地翻找。但能夠將幾張圖片聯系起來排圖講述的幼兒很少,只有郭芷含會將兩張圖聯系起來講述。
她一手拿喜羊羊圖片,一手拿灰太狼圖片放在桌上說:「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來了,要吃喜羊羊。」貝南手裡拿著「白雪公主」要到「樹林里找小矮人」。
大多幼兒興致勃勃在桌上排了幾張圖片,只是針對一張張圖片的內容說一句短語。佳佳在桌上擺圖片說: 「一天小猴吃漢堡。一天,小雞吃蟲子。」
曉曉也擺了張圖片說:「一天,豬媽媽和小豬逛街。」之後便無話可說。我見狀介入:「那小猴認識小雞嗎?」「不認識」「小猴吃完漢堡要不要跟豬媽媽去逛街?」「不去」「為什麼?」「他們不認識」。
顏夕、杭傑、瑞卓每次進區就直奔故事盒找一些自己喜歡的圖片,他們並不排圖講述,只是揣在手裡,不一會兒就在語言區嬉鬧,壓來壓去。
收拾時小朋友們依然將圖片隨意放進故事盒,很少分類擺放。只有芷含和貝南在老師的提醒下會將一些圖片分類擺放。老師每天都要親自分門別類整理小圖片。
活動分析:
小班幼兒社會經驗少想像力不豐富,詞彙貧乏,不善表達和交流,他們感興趣的是排圖的動作。觀察圖片目的性不強,語言表述簡單,只會說短語,較少將幾張圖片聯系起來發揮想像力排圖講述。
他們社會交往能力尚未發展,大多幼兒自個兒講述,很少與人交流。他們的知識面較窄,邏輯思維還沒發展,分類收拾圖片對小班幼兒來說相對較難。需教師花時間引導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
調整推進:
1、小班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需要老師持續花時間觀察引導來靜待花開。可區域活動時老師還有別的區域的幼兒需要關注和指導,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
剛好大班老師也在探討怎樣提高語言區的實效性,語言區的材料很少能較長時間激發幼兒的興趣,玩法也不夠豐富、有趣,幼兒進入語言區的積極性不高。
於是,我建議區域活動時間一起來嘗試在語言區開展「大帶小」活動,每周大班定期派4位幼兒到小班帶領幼兒看圖書、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這樣既可以發展幼兒社會交往和語言表達能力,又可以激發幼兒進入語言區的興趣。
同時還建議大班老師在開展「大帶小」活動之前先針對小班語言區的活動內容組織幼兒討論怎樣「大帶小」。
2、教幼兒學習分類收拾圖片,引導幼兒嘗試區分動物、植物、日用物品等。
活動觀察:
語言區「大帶小」活動前我向班級小朋友作介紹:「這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可喜歡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很會編故事,准備在語言區和大家一起玩編故事游戲。
」貝南、芷含、顏夕等十來位小朋友聽了急切地進入語言區,4位大班的哥哥姐姐也進入語言區。
倩倩姐姐到圖書角挑了一本《天線寶寶》說:「這本書你們看過嗎?」陳亮哥哥進去後左看右看,看見小朋友在拿圖片,就問我:「老師,他們是不是要排圖講述。」「嗯,他們還不大會排圖講述,你教教他們。」
這時郭芷含正一手拿喜羊羊圖片,一手拿灰太狼圖片對陳亮說:「喜羊羊在羊羊村玩,灰太狼來了,要吃喜羊羊。」只見陳亮在故事盒裡挑出一張黑貓警長圖片說:「黑貓警長發現了,氣的瞪大眼睛,馬上派兵把灰太狼抓走,喜洋洋得救了。」
郭芷含高興地將圖片放在桌上,直揮雙臂說:「喜洋洋得救了,喜洋洋得救了,耶耶!」好多小朋友聽了都圍過來。
「還有懶洋洋,懶洋洋在哪?」郭芷含又去找懶洋洋。貝南將一張喜羊羊、一張懶羊羊的圖片放在郭芷含的的圖片上,竭力提高嗓門大聲說:「喜羊羊來了,懶羊羊也來了,羊羊村真熱鬧啊。」
貝南接著說:「我喜歡這個黃色的故事盒,裡面有喜羊羊和灰太狼。」郭芷含應和著說:「我也是。」於是大家都涌過去,忘了規則,擠在一起七手八腳找羊羊們的圖片,壓成一團。陳亮見狀忙大聲嚷:「別擠了!一個一個輪流找。」
可誰也不聽,於是他用力扒開人群,扯了一下貝南,大吼一聲:「別擠了!」貝南嚇哭了,其他小朋友嚇得一窩蜂地散開。我見狀問陳亮:「平時你們班級出現大家亂擠的時候,老師怎麼處理?」「老師叫大家別擠了!一個一個輪流找。」
「那老師是不是又扯又吼?」陳亮不好意思地說:「不是。可這些小屁孩都不聽。」「那該怎麼辦?你這樣當哥哥把大家都嚇跑了。」小朋友再也不敢來到陳亮身邊,陳亮悻悻地自個兒玩。
收拾圖片時好多小朋友們都把圖片放錯格子,哥哥姐姐們邊整理邊忙不失迭地說「放錯了,應該放在這個格子里。」可小朋友一臉茫然。
活動分析:
1、第一次「大帶小」活動,大班的哥哥姐姐有一定的責任感,能夠主動帶領幼兒排圖講述和分類收拾圖片。
可大班幼兒的社會交往能力正在發展,他們缺乏處理事情的經驗,面對自製力差,興致來了找圖片就亂擠的小班幼兒,情急之下只會按自己的方式處理,把小朋友嚇哭了,老師可以針對小班幼兒的年齡特點教給大班幼兒一些交往的技能。
在收拾圖片時大班幼兒只會指令小班幼兒「「放錯了,應該放在這個格子里。」不懂得教弟弟妹妹怎樣分類收拾圖片。這方面也需要老師引導哥哥姐姐教弟弟妹妹怎樣分類收拾圖片。
2、從區域活動中發現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熟悉的圖片容易激發幼兒說的興趣。如:幼兒感興趣的動畫片的圖片--喜洋洋和灰太狼的圖片。但教師投放的相關圖片較少,教師應及時添加與幼兒生活密切相關的熟悉的圖片。
3、小班幼兒自製力差,找圖片亂擠的行為還需老師多提醒。
調整推進:
1、材料投放調整:為了滿足幼兒的現實需要,需多投放一些幼兒平時常看的動畫片圖片。可動畫片插圖一時沒得找,只能電腦下載列印,色彩不好看,我請大班哥哥姐姐幫忙畫好剪下。
2、請大班老師針對小班弟弟妹妹們的一些心理和行為特點,組織哥哥姐姐討論要是碰到弟弟妹妹「不懂事」時該怎麼辦?
3、繼續針對小班幼兒進行文明行為教育和分類收拾圖片指導。
活動觀察:大班幼兒再次來到我班,興致勃勃地帶來了好多小朋友畫的圖片:有喜洋洋和灰太狼,有大耳朵圖圖,還有天線寶寶。也有其他大樹、公主、怪獸等圖片。
小朋友們又高高興興地圍在哥哥姐姐們身邊,和哥哥姐姐排圖編故事。陳亮哥哥帶領弟弟妹妹們一起排圖編故事。陳亮問:「你拿的是什麼圖片?」(小波)「你呢?」(丁丁)陳亮說:「那我們一起把圖片排在桌上編《天線寶寶的故事》。」
「有一天,天線寶寶出來玩,小波出來了,小波蹬著滑板車飛快地出來了。小波在哪?」顏夕找了一張小波的圖片拿在手中不肯放下。廣傑趕忙將手裡的一張遞過去說:「給你。」陳亮繼續編「丁丁拎著包包也高興地跑出來了。」
曉宇把「迪西」排在「丁丁」後面說:「迪西也出來了。」陳亮哥哥說:「他們排成一隊准備到山坡上去玩。」大家趴在桌上,頭越湊越近,杭潔說:「拉拉還沒出來,拉拉遲到了。」
突然一個噴嚏把圖片全吹飛了,小朋友鬨堂大笑,陳亮哥哥忙把圖片重新擺好。這時顏夕小朋友故意打了個噴嚏,又把圖片吹飛,大家又大笑起來。陳亮哥哥說:「誰故意打噴嚏的,我不跟他玩。」
小朋友才安靜下來繼續和哥哥津津有味地排圖講故事。那些圖畫紙畫的圖片太薄了,排在桌上有的翹腳,有的捲起來,他們一邊壓平一邊講故事。收拾圖片時,貝南、芷含、顏夕三位小朋友已基本能分清動物、植物和日常用品,能分類收拾圖片。
活動分析:
1、第二次「大帶小」活動,幼兒的合作比第一次融洽。可小班幼兒注意力容易轉移,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且喜歡模仿一些覺得好玩的動作。
一個意外的噴嚏就轉移了他們編故事的興趣,且他們覺得噴嚏把圖片吹飛很好玩,就開始模仿。這次陳亮哥哥不再那麼粗暴,處理事情的態度和方法明顯進步了。
2、新投放的大班幼兒畫的圖片切合幼兒的生活經驗,使幼兒合作排圖講述的積極性高漲。
3、幼兒用圖畫紙畫的圖片太薄,容易變形,不便幼兒操作,需過膠。排圖講述放在桌面,圖片容易移動,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得創設一個既便於幼兒排圖講述,又能讓幼兒所排的圖片相對固定展示,不易受突發事件干擾的環境。
調整推進:
1、將幼兒用圖畫紙畫的圖片拿去過膠,投放在大班的手工區,請大班幼兒幫忙修剪。
2、境創設調整:將排圖講述從桌面拓展到活動室牆面,在牆上並列貼2條寬15cm的長條形透明過膠紙,上下兩條間隔30cm,取名「故事牆」。
讓幼兒自由選擇圖片插在「故事牆」的長條形透明過膠紙上,發揮想像力進行排圖講述。這樣既可以滿足多個幼兒合作排圖講述的需要,便於展示,又不容易受突發事件干擾。
活動觀察:
「故事牆」前面,小朋友們或蹲或站。貝南、郭芷含、李想三個小朋友將圖片插在「故事牆」下面一排,合作創編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
周洲和弈城在「故事牆」上面一排排圖創編怪獸的故事。顏夕在故事牆的左邊排圖講述。他們時而互相觀看、傾聽、交流,時而又各自三三兩兩自己排圖創編故事。
弈城突然把上排的「怪獸」插到下排貝南、郭芷含和李想的排圖里說:「怪獸跑到羊羊村了。」貝南、郭芷含、李想就把下排的圖片全都收起來說:「大家都跑走了。」
顏夕問我:「老師,怎麼沒有醜八怪的圖片,我要編醜八怪的故事」。「我也要編醜八怪的故事,也沒有圖片。」貝南說:「那我們自己畫醜八怪。」於是,他們跑去美工區拿筆和紙。
活動反思:
1、《指南》指出: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
本著《指南》的理念嘗試開展「大帶小」語言區活動--有趣的故事牆排圖講述,由於「大帶小」活動的時間較短,僅兩個星期,為了「大帶小」合作成功的願望,大班老師派到小班的哥哥姐姐都是班級里口語表達能力和社會性發展較好的小朋友。
為了持續、系統地培養幼兒的合作意識和交往能力,大班老師連續幾次派的都是同一批幼兒。令人高興的是「大帶小」排圖講述既激發了大班幼兒說的興趣,也激發了小班幼兒說的興趣,小班幼兒在哥哥姐姐的帶領下初步領悟了排圖講述的方法。
雖然用的詞彙沒大班哥哥姐姐那麼生動、豐富,但能較完整地排圖講述。「大帶小」語言區活動還促進幼兒合作交往能力的發展,實現了預設的目標。
2、故事牆排圖講述與桌面排圖講述相比有很多優勢。「故事牆」空間的擴大,大大滿足了幼兒合作拼圖講述的需要,擁擠現象不見了。
「故事牆」的創設還解決了桌面排圖容易移動或被風吹走的欠缺,便於幼兒操作和展示,幼兒的活動積極、有序,「故事牆」成為班級牆面環境創設一道靚麗的風景。
3、其實一些與排圖講述相關的其他技能也可以通過「大帶小」活動來實現,比如:剪圖片、畫圖片等,但我擔心「大帶小」活動內容多樣會分散小班幼兒的注意力,而且不便老師觀察與指導,因此不敢嘗試。
可令人驚喜的是「大帶小」已激發幼兒自己動手繪畫所需圖片的靈感,下一階段我應該放手讓幼兒試一試。
④ 學前兒童 應該培養哪些日常生活行為習慣
學前兒童應該培養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分析:
1、生活衛生制度的教育:如起床、洗漱、餵奶、大小便、睡眠、活動與鍛煉方面的要求及注意事項;
2、飲食和營養衛生教育:如飲食不過量、飯菜多樣化、按時進餐、不喝生水等;
3、一般衛生知識教育:如保護眼睛、牙齒、耳朵,糾正不良的習慣等;
4、預防意外傷害的教育:如不玩水、不亂玩弄電器、不放煙花爆竹、不在公路上玩耍等;
5、開展有關美育和道德品質的教育:如培養小孩健康的審美情趣,做到形體美、行為美、語言美。
技巧須知
學前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教育使小兒懂得一定的生活和衛生常識,培養愛清潔、講衛生的思想觀念,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懂得一些衛生公德,提高其獨立生活能力,促進其身心健康成長,為入小學打好基礎,為以後的健康打好基礎。
⑤ 如何體現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地方性和季節性
如何體現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地方性和季節性
1、科學啟蒙就是要選擇兒童可以直接探索的內容,讓兒童通過自己直接的探索活動,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學科學。
2、科學啟蒙就是要選擇兒童可以理解的內容,將復雜、深奧的科學道理寓於簡單、明顯的現象之中,讓兒童通過具體的經驗獲得對科學知識的粗淺理解。
3、科學啟蒙就是要選擇兒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內容,引導其發現日常生活中的科學內容。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選編的原則:
科學性原則:是指選擇的內容必須符合科學原理,應從自然界的整體出發,根據客觀規律,正確解釋學前兒童周圍生活中的有關的自然現象和自然物。
啟蒙性原則:是指選編的內容必須符合學前兒童的知識經驗和認知發展水平,使學前兒童在教師的幫助下,通過一定的努力能夠達到教育目標。
系統性原則:是指選編的科學教育內容是按照由近及遠、由簡到繁、由具體到抽象、由已知到未知的認知規律編排。
時代性原則:是指要根據時代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來選編科學教育內容,使選編的內容跟上時代與科學技術的發展,面向現代化。
地方性原則:是指應聯絡當地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
季節性原則:是指應聯絡季節變化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遵循季節性的原則來選編科學教育的內容,既能豐富、加深學前兒童對季節的整體理解,又能幫助學前兒童理解事物變化與季節之間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