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甜粽搞笑圖片
擴展閱讀
男人帶著小孩子圖片 2025-07-30 09:19:33
手機攝影大賽圖片欣賞 2025-07-30 09:16:44
可愛的跳舞卡通圖片 2025-07-30 09:05:49

甜粽搞笑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8-25 14:37:09

1. 你吃過哪些特殊口味的粽子

1、衛龍辣味梅乾菜肉粽

特殊配料:梅乾菜、豬肉、藤椒油、花椒油、辣椒粉、液態法白酒

作為營銷鬼才的衛龍,早在前年就大膽回應網友訴求,上架了辣條粽子。從最初抓人眼球的搶購而空,到如今大眾的習以為常,衛龍後來不再以新奇出圈,更多注重了整體口感:在配料上取消魔芋爽,加大藤椒比例。

2 、稻香私房×COSTA聯名咖啡粽

特殊配料:咖啡粉、巧克力

稻香村與COSTA攜手,打造了一款中西方結合的粽子禮盒。一盒共有5種口味,都比較中規中矩。但在主推的咖啡巧克力棕上,COSTA把自家咖啡粉融進了糯米,算是一大亮點。雖然作為甜粽,但口感不會過於甜膩,整體清香有餘。

3、盒馬高湯玫瑰腐乳肉粽

特殊配料:玫瑰腐乳、高湯、豬肉

腐乳汁會浸透整個粽子,把糯米染成玫瑰色,比常規粽子多了一種獨特的香氣,可以說是腐乳愛好者的福音了。

4、味BACK人造肉粽子

特殊配料:人造肉

粽子界科技感最強的No1,味BACK主推的人造肉可以通過黑科技,讓植物經過烹飪,最終能散發肉的香氣和味道,使「肉」的口感變得清爽,緩解傳統肉粽的油膩感。目前一共有5種口味可供選擇:咖喱牛肉、黑椒丸子、海鴨蛋五花肉、梅乾菜五花肉、五香牛肉。

5、五芳齋×拉麵說粽子

特殊配料:牛腩、椒麻醬

喜歡搞事情的新晉網紅「拉麵說」,這次和江南粽子大王「五芳齋」組起了cp,讓同一種口味在不同食材上呈現得淋漓盡致:拉麵味粽子、粽子味拉麵。粽子主要提供了兩種口味:茄汁牛腩粽和椒麻肉粒粽,這應該是為數不多的酸甜口肉粽。

2. 你喜歡吃甜粽子還是咸粽子

我喜歡吃甜粽子,作為北方人,從小到大吃的都是甜粽子,尤其是奶奶親手包的蜜棗粽子,我可以一口氣吃好幾個,可能也是吃習慣了,對於咸粽子的味道有點接受不了。

其實我以前根本就不知道粽子還有鹹的,後來互聯網發達了,才了解到一些南北差異,才知道粽子的餡料除了蜜棗、豆沙之外,還可以是蛋黃、五花肉。

第一次發現超市居然有咸粽子的時候(以前沒有),毫不猶豫的就買了,畢竟作為一個吃貨,是不會放棄任何一種美味的。

第一次吃咸粽子,我的感覺就是四個字——難以下咽(誇張了O(∩_∩)O哈哈~),但確實是怎麼吃都覺得不對味,不管是蛋黃的還是鮮肉的,跟這黏黏的糯米配在一起,就覺得是門不當戶不對,怎麼吃怎麼別扭,小小的一個粽子,被我吃出了水火不容的味道。

幸好買的不多,剩下幾個被我打包送給南方來的朋友了,這位朋友說:「大米飯就要搭配鹹的吃,所以粽子必須吃鹹的。」-_-||

由此可見,南北的差異還是挺大的,北方人是習慣把糯米做成甜食的,這是從小就吃的,家的味道,不是那麼容易改的,我想南方的朋友喜歡咸粽子也是同樣的理由吧。

其實不管是咸粽子還是甜粽子,都是我們和家鄉的一份羈絆,愛吃哪個都不是問題,美食是用來享受的,沒有高下之分,選自己喜歡的就好。

3. 誰有用錢包的粽子圖片!

如下圖:

(3)甜粽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粽子,由粽葉包裹糯米蒸制而成,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慶食物之一。粽子作為中國歷史文化積淀最深厚的傳統食品之一,傳播亦甚遠。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粽,即粽籺,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主要有尖角狀、四角狀等。粽子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古時候在北方稱為「角黍」,北方產黍,用黍米做粽,角狀,稱「角黍」。由於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

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紀念屈原,傳說粽子是為祭奠投江的屈原而傳承下來的。粽子種類繁多,從餡料看,北方有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綠豆、五花肉、豆沙、八寶、火腿、冬菇、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廣東鹹肉粽、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2012年粽子入選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集《主食的故事》系列美食之一。

參考資料:粽子(節慶食物) - 網路

4. 粽子怎麼吃才好怎麼做呢

關於粽子的傳說和由來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粽子的吃法有「南咸北甜」之分,粽子怎麼做才好吃哪?這就要看個人的喜好了,南方多以肉粽為主,北方則以甜粽為主,但是不管南方還是北方,總有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做粽子所用的是食材的選擇,製作流程,煮粽子的火候。

製作技巧總結

1.糯米洗凈後提前浸泡數小時,粽子容易熟。干粽葉用熱水泡兩個小時,泡軟洗凈,去掉頭部。

2.餡料可以根據個人喜好來選擇,這種方法也可以把紅棗換成豬肉蛋黃,或者其他自己喜歡的食材。

3.粽子一定包嚴實,綁緊,不然很容易露餡或者煮到最後,糯米和粽葉分家。

4.煮粽子時,用重物壓著,這樣粽子不會散。先用大火燒開,小火慢慢的燜。粽子里的糯米容易熟透。

結語

要想粽子好吃,必須選好的食材,這是最基本的,糯米提前浸泡,粽葉的處理,煮粽子的時間和火候都很關鍵,喜歡的朋友們可以試試。粽子雖好吃,但是不要過量。

5. 你最喜歡那一款粽子

中國粽子千千萬,我獨愛蜜棗粽。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剛剛過去,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相信很多朋友從小到大已經吃了很多不同種類的粽子,隨著現代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需求也各式各樣,因此,會有很多各式各樣的粽子出現。其實我個人認為粽子按口味可分以下三大點:


上面說的粽子都是挑了幾個比較具有代表性的,還有很多很多粽子,大家可以在未來慢慢去嘗試去探索。

我是粽葉你是米,一層一層裹住你;你是牙齒我是米,香香甜甜粘住你;粽子里有多少米,代表我有多想你。我最喜歡的是蜜棗粽,你呢?



6. 你最喜歡吃的粽子口味是什麼

個人覺得無論喜歡哪種口味的粽子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我情有獨鍾是那甜甜的蜜棗粽。

每年的五月初五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源自天香崇拜,是中國古代祭祀龍演變而來,端午的結緣涵蓋了中國古老心想文化、人文哲學等方便麵的內容,傳承了中國民俗文化,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比較重要的一個節日。

在端午節的時候有兩項內容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賽龍舟因為疫情原因已經好幾年沒有舉行了。但是吃粽子的習俗並沒有因為疫情的影響而消沉。

對於我這個純純的北方的人兒來說,最經典的就屬蜜棗味的了吧!不知道為什麼,我只喜歡那種淡淡的棗香粽子。多少年了,依然不曾改變。小時候都是媽媽親手包,外面賣的粽子即使花樣再多,也不及媽媽的十分之一香糯可口。

粽子作為慶祝端午的傳統食物,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祝願,無論哪種口味都是我們濃濃的中國情懷。

7. 誰有端午節的黑板報或手抄報圖片

▲端午節的起源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節,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個節日。一般傳統的說法,都認為端午節源自於紀念屈原的活動。然而,許多盛行於世的端午習俗,歷史卻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有學者據此推測,端午節或許另有起源。其中一種說法是:端午節源於對惡日的禁忌。
端午時值農歷五月,正是仲夏疫厲流行的季節,俗稱「惡月」。所以《夏小正》上說:「(五月)蓄蘭,菽糜」(蓄:積、聚。菽:採集。糜:蓄糜)。《大戴禮》上說:「蓄蘭,為沐浴也」。沐浴的目的在於清潔,以禳除毒氣,這是針對五月這個惡月所採取的積極預防的措施。在這期間的一切行事,也以安息靜養為原則。《禮記.月令》:「仲夏,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止聲色,節嗜欲」。同時,五月也有許多的禁忌。據應劭(公元178)的《風俗通•釋忌篇》記載,漢朝就有「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的俗諺。而五月五日更是惡日之尤,除了忌「曝床薦席」外,甚至有「不舉五月子」的諺語。《史記•孟嘗君列傳》就記載,孟嘗君生於五月五日,他的父親田嬰打算把他丟棄。因為田嬰相信:「五月子者,長與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這個惡日的忌,深植民心。宜到現在,還可以從許多端午節的習俗中,找出禳毒避疫的成分。
第二種端午起源的學說由聞一多先生所提出。聞一多在《端午考》一文中指出:端午節最重要的兩項活動——競渡和吃粽子,都和龍有關。他首先引了吳均(公元467-520)的《續齊諧記》中的一段文字:
屈原五月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歐回,白日忽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當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絲縛之。此二物,蛟龍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並帶五色絲及楝葉,皆汩羅之遺風也。
同時,聞一多又舉了幾個文獻上的例子來支持他的學說。這些記載也都顯示,端午的起源和龍有著密切的關系。聞一多據此推測,端午可能最初只是長江下游吳越民族的節日。自古相傳,吳越是斷發文身之國。至於斷發文身的目的是在「象龍子」,以避免傷害。《漢書•地理志下》應劭註:「(越人)常在水中,故斷其發,文其身,以像龍子,故不見傷害也。」聞一多的結論是,端午應是個以龍為圖騰的民族舉行圖騰祭的日子。也就是說,一個龍的節日。
這些說法固然解釋了某些特定的現象,但若將其中任何一說,視為端午的單一起源,則未免有以偏概全的遺憾。與其如此,還不如說,惡日及龍圖騰,都是端午可能的源頭。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它們互相融合,直到屈原傳說的加入,為它們添上了新的動力,端午才從此茁壯而成為一個重要的節日。
▲端午節的傳說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楚懷王時的大臣,「博聞強志,明於治亂,嫻於辭令。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候,王甚任之」。因為他受到楚懷王的重用,引起上官大夫及及令尹子蘭的嫉妒,就在楚懷王及繼位的頃襄王之前毀謗屈原。楚王因而逐漸疏遠屈原,連帶的也不採納他的諫言,最後甚至將屈原放逐。屈原滿懷悲憤,落拓江湖,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後,懷石投汨羅江自盡。
屈原死後數十年,楚國終因讒臣誤國而為秦所滅。但是屈原這位忠而見疑的悲劇英雄還活在楚國百姓的心中。下面這個故事可以用來說明楚人愛戴屈原的心情。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起船隻,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有位漁夫還拿出事先准備的粽子、雞蛋等食物,撲通的往江裡面丟,說是讓魚蝦吃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屍身。一老醫師則拿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葯暈了蛟龍,使它不能傷害屈大夫。
過不了多久,水面上浮起了一條昏暈的蛟龍,龍須上還沾著一片屈大夫的衣襟。人們就把這惡龍拉上岸,抽了筋,脖子上,然後把龍筋纏在孩子們的手睕、脖子上,又用雄黃酒抹七竅,使那些毒蛇害蟲都不敢來傷害這些小孩子。
據說屈原投江的那天是五月五日。從此以後,每年到了五月五日,人們都要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來紀念屈原。
有些地區,則在端什節插菖蒲或艾草於門上,這固然是因為蒲艾有禳毒的功用。不過,關於這項艾習俗的起源,民間則有一種說法。
唐朝僖宗年間,黃巢領兵造反,所到之處,殺人百萬,血流成河。老百姓只要一聽見黃巢來了,就急急忙忙的逃難。
這一年五月,黃巢的軍隊攻進河南,兵臨鄧州城下,黃巢騎馬到城外勘察地形,只見一波波的老弱婦孺湧出城外,他看見一個婦人背著包袱,一手拉著一個年紀小的男孩,另一隻手卻抱著年紀較大的男孩。黃巢感到很奇怪,就下馬問道:「大嫂,你急急忙忙的要到哪裡去?」那婦人回答:「聽說黃巢是個殺人不眨眼的大壞蛋,不日就要攻進鄧州。城裡的男人都被征調去守城,我們這些老老小小,不如早些逃命。」
黃巢又指著小孩問她:「你為什麼手牽小的,卻懷抱大的呢?」那婦人就說:「懷里抱的,是大伯家唯一的活口。手裡牽的才是我親生的兒子。萬一情況危急時,我寧可丟掉自己的兒子,也得為大伯家留下一支根苗。」
黃巢聽了,深受感動,就對那婦人說:「大嫂,好快快回去,用菖蒲和艾草插在門口,這樣黃巢的軍隊就不會傷害你了。」
婦人聽了,將信將疑,不過她還是回到城裡,把這個消息傳了出去。第二天正是五月端陽,黃巢的軍隊攻進城裡,只見家家戶戶門上都掛起了菖蒲艾草。為了遵守對那位婦人的承諾,黃巢只得無可奈何的領兵離去,全城因而得以倖免於難。
為了紀念這件事,此後每到端午節,大家就會在門上插菖蒲、艾草,這項習俗一直流傳到今天。
▲端午節的習俗
在屈原的傳說尚未廣泛流傳前,端午的習俗仍因襲對惡日的禁忌,以保健、避疫為主要原則。崔寔(逝於一七○)的《四民月令》記載:「是月(五月)五日可作酢;合止利黃連丸、霍亂丸;采葸耳,取蟾諸,以合創葯,及東行螻蛄。」除了治難產的縷蛄外,其餘都是治下痢、中暑等夏季常見疾病的丸葯。
應劭的《風俗通》則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命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光從「長命」、「續命」等名稱看來,就可以知道,當時人是多麼畏懼惡日對生命所造成的威脅。不僅在實際上製作治病的丸葯,在心理防衛上,也要仰賴五彩絲來抵禦那超自然,不可見的鬼魅及兵災。
盡管有這些顧忌在,端午的生命力並未因之減,積極祈禳的習俗仍隨處可見。周處(240-約299)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後來稱為「鬥百草」的游戲。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懍(約四九八-五六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史記》中並未確實記載屈原投江的日期,此說顥然是受了傳說的影響。事實上,競渡、祈禳。表面上是為拯救屈原而舉行的競渡,基本精神仍不脫惡日驅邪崇的本意。
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浴蘭節」,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別具有療效。一般人則將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綵作為小虎,再粘貼艾葉於其上,在端午節時配戴。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
到了唐朝時,端午已成了個重要的節日,宮廷中也有種種的慶祝活動。唐朝的皇帝多在端午日賞賜臣下。王溥(922-982)的《唐會要》卷三五記載,貞觀十八年唐太宗以御筆題字的「飛白扇」賜給長孫無忌及楊師道。他說:「五日舊俗,必用服玩相賀。今朕各賜君飛白扇二,庶動清風以增美德。」不只是寵臣有賞,一般文武官員也各有賞賜。馬縞(約十世紀中葉)的《中華古今注》記載貞觀中,端午賜文官黑玳瑁腰帶,武官黑銀腰帶。《唐書•禮樂志》也記載,天寶年間於端午節以衣、扇獻於祖陵。
王仁裕(880-956)的《開元天寶遺事》卷上記載唐玄宗時:「宮中每到端午節,造粉團、角黍,貯於金盤中。以小角造弓子,纖巧可愛,架箭射盤中粉團,中者得食。蓋粉團滑膩而難射也。都中盛行此戲。」不過,這只是豪奢人家才玩得起的游戲,一般人家在端午只能以經濟實惠的扇子來應景。李淖(約八八○以後在世)的《秦中歲時記》記載:「端午前兩日,東市謂之扇市,車馬特盛。」溤贄(約九○四前後在世)的《雲仙雜記》卷一引《金門歲節記》也說:「洛陽人家......端午以花絲樓閣插鬢,贈遺避瘟扇。」(早期的扇子大多以蒲葉製成,由於菖蒲具有禳毒的功效,所謂的避瘟扇,或由此化而來)。
唐朝新興的端午習俗,還有所謂的「五時圖」。段成式(約803-863)的《酉陽雜俎》卷一記載:「北朝婦人,五日進五時圖、五時花,施之帳上。」所謂「五時圖」,就是在紙上畫蛇、蠍、蟾蜍、蜥蜴、蜈公,也稱「五毒符」。據說這五種有毒的生物只有同時存在時,才不敢互相鬥爭,得以和平共處。所以,掛五時圖就可以防止這些毒蟲作怪。
宋朝的端午節物,比起歷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147)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葯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賣桃、柳、葵花、蒲葉、佛道艾。次日家家鋪陳於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釘艾人於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陳示靚(約1225-1264)的《歲時廣記》卷二一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綵線貫之,搐使如花形。或帶或釘門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謂之搐錢。」以及另一種「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容物幾經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製作也日趨精緻,成為端午節特有的民間藝品。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限於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梁錄》(序於1274年)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於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在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未朝端午最常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他們的外形威猛,足以鎮懾邪魔外道。同時也可看出道教對端午習俗的影響。
明朝以降,原本意在驅毒的五毒符,逐漸加入裝飾的成分,成為婦女釵頭的點綴。沈榜的《宛署雜記》(一五九三年)第十七卷記載:「婦女畫蜈蚣、蛇、蠍、虎、蟾為五毒符,插釵頭」。這一類的釵頭飾,在清朝江南一帶稱之為「健人」或「豆娘」。
明朝在北京一地,以端午為「女兒節」。《宛署雜記》第十七卷記載:「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此俗似乎僅見於北京。
*近江河的地方,則在端午舉行龍舟競渡。張岱的《陶庵夢憶》(1646年)卷五記「金山競渡」: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傍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中用彩蓬,前後旌幢綉傘,取其絢;撞鉦撾鼓,取其節;艄後列軍器一器,取其鍔;龍頭上一人足倒豎,敁其上,取其危;龍尾掛一小兒,取其險。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墮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汨汨然而沸。
楊嗣昌(1588-1641)的《武陵競渡略》詳細記載了明朝沅湘一帶的競渡習俗。當地俗傳競渡是為了禳災,因此劃龍舟前要舉行種種祭祀,還要聘請;巫師來作法以祈求勝利。劃過龍舟後,居民會舀取龍舟中的水,加入百草用來洗澡,用意也在於辟惡。
西湖的龍舟則分為兩種。其一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小孩裝扮各種歷史、神仙人物,下層載有鼓吹手,敲鑼打鼓,兩傍坐著劃船的水手,這種龍舟較具表演色彩。競賽用的龍舟則繞著大龍舟周圍打轉,待大龍舟上拋下物件,小龍舟上的水手便下水爭搶。其中以錢、鴨兩物最難搶得,因為錢幣入水即沈,鴨子則會四處游竄躲避。盡管歷代都有在端午節捉蝦蟆制葯的習俗,似乎一宜要到明朝,才有朝廷的太醫加入這個偏方的陣容。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1635年)卷二:「(五日)取蟾酥。」取蟾酥的方法是以針刺蟾兩眉之間,使蟾蜍分泌白色的乳狀毒液,再以竹片刮下保存。據說蟾酥可治疔瘡、惡腫。
另一種民間辟蟲的偏方則是飲菖蒲、雄黃酒。除了喝以外,也把雄黃酒在帳之上。顧祿的《清喜錄》(一八三○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余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隨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端午節食俗
最早出現的端午時食,應屬西漢的「梟羹」。《史記•武帝本紀》注引如淳言:「漢使東郡送梟,五月五日為梟羹以賜百官。以惡鳥,故食之。」大約因為梟不易捕捉,所以吃梟羹的習俗並沒有持續下來。銼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東漢就已出現。一宜要到晉朝,粽子才成為端午的應節食品。《風土記》:「五月五日,與夏至同,……先此二節一日,又以菰葉裹黏米,雜以粟,以淳濃灰汁煮之令熟。」同時又有另一種端午節食,稱為「葅龜」也只在晉朝曇花一現,隨即銷聲匿跡。只有《風土記》中稱為「角黍」的粽子,因為附會在屈原的傳說上,千百年來,成為最受人歡迎的端午節食。
從《風土記》中記載的作法看來,當時的粽子是以黍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餘餡料。但在講究飲食的中國人巧手經營之下,今天我所能看到的粽子,不論是造型或內容,都有五花八門的變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錐形、枕頭形、小寶塔形、圓棒形等。粽葉的材料則因地而異。南方因為盛產竹子,就地取材以竹葉來縛粽。一般人都喜歡採用新鮮竹葉,因為干竹葉綁出來的粽子,熟了以後沒有竹葉的清香。北方人則習慣用葦葉來綁粽子。葦葉葉片細長而窄,所以要用兩三片重疊起來使用。粽子的大小也差異甚巨,有達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瓏,長不及兩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餡葷素兼具,有甜有咸。北方的粽子以甜味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料的內容,則是最能突顯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約可分為三種:一種是純用糯米製成的白粽子,蒸熟以後蘸糖吃。另一種是小棗粽,餡心以小棗、果脯為主。第三種是豆沙粽,比較少見。華北地區另有一種以黃黍代糯米的粽子,餡料用的是紅棗。蒸熟之後,只見黃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紅艷艷的棗兒,有人美其名為「黃金裹瑪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質香軟,分為咸甜種。鹹的以新鮮豬肉,浸泡上等醬油。每隻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餡。甜粽以棗泥或豆沙為餡。上面加一塊豬板油。蒸熟後,豬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適口,「五芳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餡料都經過專人選擇,有八寶粽、雞肉粽、豆沙粽、鮮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鹽豆粽也別具特色。先將糯米、紅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鹽及少許臘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以大火煮三個小時,煮熟後再放在鐵絲網上用木炭烤黃。吃起來外焦里嫩,頗具風味。
廣東的中山蘆兜粽,特點是圓棒形、粗如手臂。配料也分甜咸兩種。甜的有蓮蓉、豆沙、栗蓉、棗泥;鹹的有鹹肉、燒雞、蛋黃、甘貝、冬菇、綠豆、*燒等。
閩南的粽子分鹼粽、肉粽和豆粽。鹼粽是在糯米中加入鹼液蒸熟而成。兼具粘、軟、滑的特色。冰透後加上蜂蜜或糖漿尤為可口。肉粽的材料有鹵肉、香菇、蛋黃、蝦米、筍乾等。以廈門的肉粽最為出名。豆粽則盛行於泉州一帶,用九月豆混合少許鹽,配上糯米裹成。蒸熟後,豆香撲鼻,也有人沾上白糖來吃。
▲全國各地的端午節習俗
〔河北省〕
北平忌端午節打井水,往往於節前預汲,據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於端午節兜售櫻桃桑椹,據說端午節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於端午節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
鄒平縣端午,每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後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裡。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
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於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並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陝西省〕
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病」。
〔甘肅省〕
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並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江蘇省〕
嘉定縣端午,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儀征縣也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南京端午,各家皆以清水一盒,加入少許雄黃,鵝眼錢兩枚,合家大小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武進有夜龍舟之戲,晚上在龍舟四面懸上小燈競渡,且有簫鼓歌聲相和。
〔四川省〕
石柱有「出端午佬」的習俗。由四人以兩根竹竿抬起一張鋪有紅毯的大方桌。毯上用竹篾編一個騎虎的道士。敲鑼打鼓,街遊行。舊時,川西還有端午「打李子」的習俗。是日,成都人皆買李子,於城東南角城樓上,上下對擲,聚觀者數萬。光緒二一年(1895年)因擲李與外國傳教士發生沖突,此俗因而停止。樂山、新津等地端午賽龍舟時,還舉行盛大商品交易會。
〔淅江省〕
桐盧縣鄉塾之學童,端午節具禮於師長,稱之「衣絲」。醫家則於午時采葯,相傳此日天醫星臨空。
〔江西省〕
建昌府午節用百草水洗浴,以防止疥瘡,新昌縣以雄黃、丹砂酒中飲之,稱之「開眼」。
〔湖北省〕
黃崗縣端午節巴河鎮迎儺人,花冠文身,鳴金逐疫。宜昌縣端午競渡,但以五月十三、十四、十五三日特盛。五月十五又稱「大端陽」,食粽、飲蒲酒,例同端午。
〔湖南省〕
攸縣端午,孕婦家富者用花幣酒食,貧者備雞酒,以竹夾楮錢,供於龍舟之龍首前祈求安產。岳州府競渡以為禳災、去疾。又作草船泛水,稱為「送瘟」。
〔福建省〕
福州端午舊俗,媳婦於是日以壽衣、鞋襪、團粽、扇子進獻公婆。建陽縣以五日為葯王曬葯囊日,人家皆於此日作醬。上杭縣端午用小艇縛蘆葦作龍形戲於水濱,稱為競渡。仙游縣端午競渡後,獻紙於虎嘯潭,以吊念嘉靖癸年戚繼光於此溺兵。邵武府端午節前,婦女以絳紗為囊盛符。又以五色絨作方勝,聯以綵線,系於釵上。幼女則懸之於背,稱為「竇娘」。
〔廣東省〕
從化縣端午節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後,潑灑於道,稱為「送災難」。新興縣端午,人家各從其鄰近廟宇鼓吹迎導神像出巡。巫師並以法水、貼符驅逐邪凡魅。石城縣端午,兒童放風箏,稱為「放殃」。

8. 三個人面朝同一個方向,各拿一把刀指向前方的圖片。要求猜一個成語,答案是什麼

我愛我家

我的家很大,
卻一張床也放不下。
我的家很溫暖,
夜晚卻沒有一個兒女回家。
我的家人口眾多,
卻只有媽媽 、姐姐、 哥哥和大大。

當第一縷曙光照耀大地時,
我的家就已准備著迎接
我們這些不懂事的兒女。
任我們嬉戲 、 玩耍。
媽媽給我們講動聽的故事和神奇的謎題,
哥哥帶我們在院子里游戲 、 鍛煉身體,
姐姐領我們唱悅耳動聽的歌曲,
大大為我們描繪一幅幅美麗的圖畫。

我愛我家,
因為她不僅給了我自由的活動空間。
還為我插上了思想的翅膀,
我愛我家,
因為她不僅有博大寬容的胸懷。
還因為,
無論我走到哪兒,
都能感受到她愛的溫暖,
托起我欲飛的夢想。
我愛我家,
我的學校,老師我的媽媽

我的家是一個平凡的三口之家,媽媽是一名小學教師,爸爸是一名軍隊研究所的研究員。
爸爸是一家之主,家裡的大事都是它負責,平時最忙的也是他。經常為了一個科研項目跑來跑去,有的時候半個月都不回家。有時回家很晚,很早又起床走了,所以我基本上跟爸爸連面都見不上。我也經常埋怨爸爸,他常常忙得把答應我的事忘了,忙到我生病了也不回來看看,忙到給他打個電話只說一兩句話就掛了,…忙總歸於忙,爸爸平時還是很關心我的,每次出差回來都要給我買一些手工藝品或者其他我需要的學慣用具。每到一個地方都要買一份地圖,告訴我當地的一些風土人情,一些美麗的景色。爸爸最關心的還是我的學習,一個科研項目忙完了,爸爸已經精疲力竭,但總是抽空問問我在班裡考試考的怎麼樣,做了多少題,英語學了多少,如果知道我學習上有困難,不管有多累也要幫我解決了,自己再休息。爸爸愛唱歌,在我和媽媽勞累一天以後,讓爸爸用那五音不全的嗓子唱上幾曲,都會把我們逗得哈哈大笑,一天的疲憊全消除了。
媽媽,我們家的後勤部長。她每天下班,都要到菜市場挑最新鮮的菜為我們做一頓豐盛的晚餐。除此之外,媽媽還要負責家務,把家裡打掃得乾乾凈凈,收拾的整潔有序。有了一個好的環境,對我們可是很有好處的。另外她還要關心我們的健康。每天晚上,她還要為患有腰腿病的爸爸按摩。白天,她得在學校教課,晚上回家還有這么多事要管,她這一天可真夠累的。累雖然累,但媽媽還是特別關心我的學習,一心希望我長大了能夠有出息,所以我努力的學習也就是對媽媽最大的回報。
我呢,是全家的開心果,不僅平時經常逗他們開心,我優異的學習成績也令他們開心,我的懂事也令他們開心,我知道他們為我付出了太多,所以呀,我不能惹他們生氣,我很少令他們失望。
在我看來呀,我們這一家三口可謂是絕配。我們的生活平凡而又緊張,緊張而又開心。爸爸媽媽平常愛跟我開玩笑說我不是親生的,說我的親生父母有錢有勢,問我願不願意和他們一起過。我說不願意,因為我知道我愛這個平凡的家,這個幸福的家!

我愛我家
我們一家共有五口人:姥姥,姥爺,爸爸,媽媽和我。我們一家人和睦相處,快快樂樂。

——具有跨世紀新思想的姥姥

我的姥姥今年快70歲了。可也沒閑著。您猜她什麼呢?您就是敲破了腦袋也猜不著,我姥姥「玩」電腦呢!自從老年生活豐富起來了,姥姥就對電腦著了迷。她說:「都跨入新世紀了,沒有電腦可不行啦!不光你們得學,就連我——老太太也得學了。否則,就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了!」我和媽媽都會電腦,就自告奮勇當起了姥姥的老師,手把手的教姥姥。從學習鍵盤上26個字母到打字,上網,發信。有時姥姥總忘記要領,步驟,我和媽媽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姥姥卻風趣的說:「不急不急,就是不腦袋上那根筋硬化了嗎,沒事。我把 它記下來不就行了。」還甭說,姥姥記了大半本之後,就能很好地操作電腦了。過了很長時間,姥姥提起學電腦的事兒,臉上就洋溢著自豪的神情呢!

——心靈手巧的姥爺

我的姥爺最大的特點是心靈手巧。但是,他的手布滿了老繭,不太雅觀,可就是雙手造福了我們整棟樓。 「老張。幫我看看這收音機怎麼回事,怎麼一點聲也沒有?您看,要不然,我拿到八里庄修修去。」 「花那冤枉錢幹啥呀?!這樣吧,你把收音機擱我這兒,我修好了就給你送去。」 「太謝謝了!」 「別客氣。」我知道,姥爺開始工作了。果真,姥爺把自己關在屋裡,一會兒這兒敲敲,那兒碰碰。當天就把收音機修好了,並還給了它的主人。

——愛抽煙的爸爸

凡是見過爸爸的人,都勸爸爸戒煙。他呀,一天能抽二盒煙。人也瘦下去了,痰也多了起來,牙齒黃得不能再黃了,對身體害處極大。為這,媽媽沒少和爸爸吵架,可爸爸就是不聽。媽媽常說:「你呀,要是剩下錢不買煙,咱們家就能住進別墅了。」我也插嘴說:「就是就是,您要能用買煙的錢,給我買零食,能買多少包呀!」每當這時,媽媽和爸爸都會瞪我一眼,我只好一縮頭,轉身——溜了。

——愛嘮叨的媽媽

人們都說:人過五十,就會嘮叨。可我媽才三十九,就已經變得嘮嘮叨叨的了。每天早上,她就會像准時報時似的,開始了話匣子。到了晚上,當廣播停止播放時,媽媽才會關上話匣子。早上,媽媽叫我起床,就開始說:「不能快起床,要先靜躺一分鍾,再靜坐一分鍾,才能起床,這樣做有這幾個好處:1…… 2…… 起床之後,該吃飯了,媽媽有會嘮叨:「吃飯得慢慢吃,吃完不能劇烈運動,否則,會得闌尾炎的……我已經走出門了,不知道,媽媽還在嘮叨著什麼。

——好強的我

有一次,我因看課外書過度而導致成績下降,媽媽數落了我一頓。我暗暗下決心,下次一定考個100分!於是,我上課認真聽講,課下認真復習,期末我還真考了個100分。

我的家庭就是這樣,每個人都彈著一個調,眾多調子合在一起,奏成了雄壯的交響樂。

我愛我家

在我家,爸爸自稱學識淵博,無所不能,人稱「博學先生」;媽媽則以「萬能太太」自居,而我,則是個地地道道的「樂天派」,無論大事小事,我都要笑上兩聲。我們一家三口湊到一塊,屋裡便是笑聲四溢了。
話說這一天,「博學先生」一不小心把我的隨身聽弄壞了,無論什麼磁帶放進去,拿出來,肯定是被攪得亂七八糟。嘿嘿,這讓我那個自稱「無所不能」的老爸損傷了不少腦細胞,他翻爛了使用說明,按遍了所有能按的鍵,就是不起作用。於是他獃獃地望著我自言自語道:「完了,它又該進修理廠了……千古罪人呀……」正說著,媽媽邁著四方步,慢條斯理地走進屋來,拿起隨身聽,不屑一顧地看了幾眼,打開盒,搗鼓起來,一會兒工夫,遞給爸爸道:「給,好了。」爸爸望著她,哪肯相信,冷笑了兩聲,試探性地把磁帶放了進去。剎那間,優美的音樂從裡面「流」出,而且音質似乎比原來更好,我不禁拍手稱絕,再看看爸爸,他驚訝地望著媽媽,眼睜得滴溜圓,我真擔心他的眼球會從眼眶裡掉了出來。「好了,作為答謝,你洗一個星期的碗吧!」「萬能太太」打著官腔道。「好,好」。爸爸一邊作答,一邊放下手中的隨身聽,走進廚房,洗碗去了。
不一會兒,媽媽哼著小調,走出屋來,見了我,高興地唱道:「這周有人洗碗啦……」「好啦!唉,媽,你怎麼修好的?」媽媽立刻閉上嘴,一甩頭發,一揚眉毛——「保密」。別看這「萬能太太」這時挺聰明的,有時,她做的事能讓你哭笑不得。
這不,說出事就出事,一天早上,我睜開眼睛,習慣性地看了一眼表,「呀,6:40!」我一個跟頭從床上翻起來,用最快的速度穿衣服,可是,我怎麼也找不到褲子了。「媽,我的褲子呢?」「呀,洗了,好像還沒干……」 不一會兒,她拿了一條半乾的褲子,跑到我面前說:「沒事,我來給你處理一下。」說著,便把褲子拿進了廚房。我十分詫異,真不知這「萬能太太」又要搞什麼新名堂,時間緊迫,我沖進衛生間刷牙洗臉。不到1分鍾的時間,一股焦糊味飄過來。我的第一反應是:我的褲子遇難了!果然,媽媽遞給我一條有20多個洞被烤焦的褲子。「真不好意思。我剛才只是把它放進微波爐里烘了一下,就變成這樣兒了……」「萬能太太」呀!,你讓我是哭還是笑呀!無奈之下,隨便穿了條褲子,便沖出了家門。
哎,這就是我的家,一個充滿歡聲笑語的家,在這個家裡,經常發生著無數令人忍俊不禁的事,搞得我經常在夢里都要笑出聲來。我呀,打心裡想說一句:我愛我家!

廣東飲食文化

(一)粵菜簡介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是我國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韻 味, 獨樹一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烹飪技術之精妙,菜式美點之紛繁多樣,味道之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之完美,都可謂首屈一指。在今日中華大地,從京城到邊疆,從沿海到關外,一股「粵菜風」正風靡全國,甚至沖擊著其它菜系原先佔據的市場。粵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

(二)影響粵菜的地理與歷史因素。

廣東地處我國南端沿海,境內高山平原鱗次櫛比,江河 湖泊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其西面、東面和北面丘陵環繞、林豐草茂,嶺南佳果豐富,飛禽走獸亦多;南面臨海,灘塗遼闊,出產不少鹹淡水產和兩棲類動物同時,廣州又是歷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 吸取了外來的各種烹飪原料和烹飪技藝,使粵菜日漸完善。加之旅居海外華僑把歐美、東南亞的烹 調技術傳回家鄉,豐富了廣東菜譜的內容, 使粵菜在烹調技藝上留下了鮮明的西方烹飪的痕跡。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漢越文化和生活習俗很快融合。粵菜的形成歷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嶺南,使廣東飲食文化深受中原影響.宋末時,宋帝帶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傳到廣東民間;鴉片戰爭後,歐美各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大量湧入,廣州萬商雲集,為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市場。粵菜博採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長,再吸收廣東境內地方菜的優點,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形成了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獨具特色的廣東飲食文化,名揚海內外.

(三)粵菜的悠久歷史

粵菜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 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 的記載,南宋人也誇張描述:粵人「 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 」,在公元前122 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趙胡墓中已有燒乳豬用 的爐、叉和乳豬殘骨等文物。

(四)廣東涼茶

廣東涼茶,是廣東特有的一種茶,具有清涼散熱、解暑去濕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廣東地屬嶺南,多雨潮濕,冬暖夏熱,先民們為了除濕去熱,便將一些清熱解毒、消暑去濕的草葯配製成各式各樣的涼茶,制售涼茶的葯店、攤檔、作坊,也隨著社會的需要,不斷得到發展。每到夏天,涼茶是廣東人必不可少的飲料。廣東涼茶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葉、野菊花、綿因陳、崩大碗、崗梅、車前草、地膽頭、水翁花、金銀花、紫蘇、薄荷、布渣葉、半邊蓮等等。

(五)廣州菜

廣州菜特別講究廚藝精湛,烹調方法有21種之多,尤以炒、煎、火局、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炎候,尤重「鑊氣」和現炒現吃,做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爽為主,而且隨季節時令的不同而變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並有「五滋」(香、酥、脆、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別。廣州菜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兼京、蘇、揚、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為一體,自成一家廣州菜取料廣泛,品種花繁多,令人眼花燎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驚異。廣州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艷,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

廣州菜有許多調料,如蚝油、魚露、柱侯醬、沙茶醬、豉汁、西汁、糖醋、酸梅醬、咖喱粉、檸檬汁等,為廣州菜的獨特風味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對比起中國其它菜系,廣州菜較少用濃重辛辣的調味料,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廣州菜的著名菜餚有: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紅燒大裙翅、菊花龍虎鳳蛇羹等。龍虎鬥、白灼蝦、烤乳豬、香芋扣肉、黃埔炒蛋、燉禾蟲、狗肉煲、五彩炒蛇絲等,都是饒有地方風味的廣州名菜。

1、廣州小食

廣州小食大體可分為油器、粥品、粉面、糕品、甜品、粽子和什食等七大類,這些小食價廉物美,遍布全市大街小巷。

油器類小食,有油條(炸面)、油香餅(咸煎餅)、笑口棗、牛利酥、脆麻花等,有鹹的、有甜的,也有甜中帶咸、甜中帶酥、甜中帶脆的。
粥品類名目繁多,油器和粥品一般都同時經營。

粉面類品種有面條、雲吞、沙河粉、豬腸粉、桂林米粉等,以雲吞面和沙河粉最受群眾喜愛,豬腸粉則多在早上供應,十分暢銷。面條、沙河粉配以各種肉料可製成牛腩面、豬手面、魚蛋面、牛腩河粉、肉絲河紛、魚片河粉等,既可湯煮,又可炒制。

糕點類有松糕、棉花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倫教糕等,這類食品的共同點都是蒸制而成。

甜品類在小食中所佔的份量雖然不大,但有其特色,較受群眾歡迎的有雙皮奶、去殼綠豆沙、紅豆沙、芝麻湖、杏仁糊、麻蓉湯丸、冰糖燉木瓜、冰花燉雞蛋、寄生蛋茶等等,這些不但營養豐富,價廉物美,有些還有一定的醫療作用,如芝麻糊能去腸燥,燉木瓜可清心潤肺,寄生蛋茶可降血壓等。

粽子類大體可分為甜粽和咸粽兩種類型,甜粽類以梘水粽為基礎,其特點是製作比較簡單,黃澄澄帶有梘水香味,爽滑可口,耐存放,品種有豆沙棕、蓮蓉粽,近年蓮香樓創新了蛋黃蓮蓉粽。咸粽類製作比較復雜,品種有鹹肉粽、裹蒸粽、火腿粽、肇慶裹蒸粽等。廣州市的粽子是群眾喜愛的小食之一,在街頭巷尾常年可見售賣。

雜食類多為流動個體攤檔經營,品種有煲牛雜、炒田螺、豬紅湯、牛骨湯、酸辣菜等,這些品種各有風味特色,銷售量雖不大,卻也經營者眾,有些經營者在煲牛雜時配以蘿卜、白灼菜膽以及各式醬料,光顧者頗多。

2、飲茶

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市分為早茶、午茶和晚茶。茶市供應各式咸甜干濕點心,如自助餐,憑君所好,各取所需,價格也很實惠,一般市民都能消費。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宏大,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業余消遣,都樂於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六)潮洲菜

潮州菜簡稱潮菜,發源於潮汕平原,歷經千餘年而形成和發展,以其獨特風味自成一體,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油而不膩;講究佐料,注重湯水;烹調方式上,燒炒燉炸俱全;講求色香味型,豐富多彩。潮菜,不僅風蘼南粵,走俏神州大地,而且飲譽海外,香飄五洲,影響廣泛深遠。 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喜擺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頭、尾甜菜,下半席上咸點心。秦以前潮州屬閩地,其語系和風俗習慣接近閩南而與廣州有別,因淵源不同,故菜餚特色也有別。

潮州小食品種繁多,源遠流長、製作巧,如有名的水晶球、蚝烙、羔燒番薯、粽球、牛肉丸等。有的以酥脆噴香取勝,有的以鮮美可口見長。在製作過程中,一是選料上乘。二是注重調味。三是烹調獨特。

秋到蚝肥,炭燒蚝、蚝仔烙,鮮香四溢,這里也有種新鮮的吃法,上來時只見菠菜汁、薯粉裹身,入口蚝肉、蚝汁才綠色薄衣溢出,給你驚喜。試過原味,再蘸點魚露,可以增添鮮味。

「粉」類主食,在潮陽十分常見。這里所說的「粉」,多指用粘米粉製作成各種主食,炒咸糕稞最為經典,打成年糕模樣再切條,奇怪的是伴著鹹肉末和青菜來炒,不爽不粘,口感軟滑。

潮州的貝類海產,不少可以生吃。血蚌是一種很特別的貝類,肉質鮮美,開殼見紅,因而得名,不過由於在泥沼里生長,采購回來時是灰頭土臉的,必須經過清洗、清水養護一番,才能「見客」,功夫一樣費時。

汕頭牛筋丸,爽是出了名的,但是要看正宗不正宗,一定要咬過才知道———正宗牛筋丸里總是藏著豐富的天然牛油,肉味香濃。師傅介紹說,牛筋周邊都有一定的牛油,用的牛筋越多,牛油就越多。下鍋前,癟得比普通丸子還小,一旦到了熱鍋里,迅速變成一個乒乓球!小孩子們還以為是變魔術呢。

(七)客家菜

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餚,另一為客家小吃。 客家菜餚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與潮菜、粵菜比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這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首先因為他們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而客家菜的變化又反過來說明社會的文明坤,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的河源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其原汁原味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河源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

比較具特色的有:

1、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東江菜餚傳統特色的一大名菜,它的特點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濃。

2、東江釀豆腐

東江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逢年過節,東江人便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

3、梅菜扣肉

梅菜是惠州傳統特產,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被傳為「正氣」菜,而久負盛名。

這道菜的特點是:肉爛味香,吃起來咸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

4.八寶窩全鴨

八寶窩全鴨與鹽焗雞堪稱東江菜中的「雙絕」。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蓮子、蝦米、魷魚、肉粒、鹹蛋等各種原料作餡,填入鴨腔內,經過氽、煲、蒸的手續巧制而成,以上湯佐食,濃郁芬香,軟滑可口,尤受日本客人歡迎。

(八)飲食習俗

它是廣東文化很有特色的一個分支,飲食的改革與創新始終不能離開文化的范疇,通過對廣東飲食的描述與分析,我們可以透視到廣東生活方式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飲食習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食物不僅僅是含有可供人類利用以維持生命的有機物,對於每一種食物及其消費方式,還需要由文化對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標簽。同樣, 廣東人對飲食的選擇,也正是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美食的改革與創新,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歡。

9. 販賣人口幽默廣告搞笑的

再甜的的甜粽,也沒有兩個人過節甜。再鹹的咸粽,也沒有單身狗的眼淚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