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是不是真理
「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是毛澤東1963年總結社會主義運動時提出的口號,毛澤東看來,階級斗爭就是維護無產階級專政,*一切與自己所構建的「烏托邦」式不同的國家理念。事實上,自1957年之後,全黨全國的各項工作從根本指導思想上說均以「階級斗爭為綱」,並成為後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理論的核心內容。這些對階級斗爭誇大化、絕對化的提法,長期主導著中國人的思維。
道理都沒有何談真理?
『貳』 大吊車真厲害輕輕的一抓就起來 是什麼歌
大吊車真厲害輕輕的一抓就起來是京劇《海港》選段《大吊車真厲害》中的唱詞。
京劇《海港》,描寫某裝卸隊黨支部書記方海珍、組長高志揚和工人們將一批出國稻種裝上駁船轉運外輪,又將堆在露天的出國小麥運進倉庫,青年工人韓小強輕視裝卸工作。
暗藏階級敵人、調度員錢守維乘機將玻璃纖維裝進包內以破壞我國聲譽,方海珍發現事故連夜翻倉,馬洪亮又對韓小強進行階級教育,從而揪出階級敵人,完成了援外任務。
(2)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海港》,是上海京劇團1964年根據李曉民創作的淮劇《海港的早晨》改編而成,由郭炎生、何慢、楊村彬編劇,改編後的京劇取名《海港早晨》,是一部反映碼頭工人教育下一代的一部淮劇。這出淮劇一經演出,頗受碼頭工人的歡迎。1971年,《海港》在首都北京首演,兩年後,《海港》在全國公映,來自各地的戲迷通過《海港》認識了上海碼頭,感受到了碼頭工人迎朝陽勇向前的蓬勃朝氣。
『叄』 李幼斌情債結局怎樣了
情債結局「愛心小姐」大賽結束了,晶晶獲得冠軍,龍翠獲得第三名。望著門口的警察,晶晶在台上坦露心跡,最該得冠軍的是龍翠姐姐。
晶晶將龍翠父親留下的那包東西交給冷冰,世雍也將一盤記錄著他和冷長青對話的證據交給冷冰。
(3)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情債》這部劇共20集,講的是一個時代特有的印記-拉幫套的故事。這是個很形象的說法,馬車一般採用一主一掛的套法,在拉不動的情況下,就要在串套外側另外掛上一副幫套,再增加一匹拉套的馬。
除了李幼斌,女主七嫂周麗華把一個女人的明理、委屈與愛,忍辱負重,對家庭的付出自然流露,不是演,就像真實的發生,觀眾的情愫會隨著她的表情,皺眉而心動,想去抱一抱這個可憐而令人心疼的女人。
隨著時代的發展,拉幫套幾乎絕跡,《情債》這部電視劇本身,演員的演技,打動人心的劇情,帶來的情愫,讓人久久不能平靜。
『肆』 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是怎麼會事
上世紀60年代初,國家冶金部下屬的白銀公司,是一個以銅鉛鋅金銀冶煉的綜合性大型中央國有企業,在甘肅省白銀市。這個單位出現了嚴重的貪污、腐敗、怠工,以至於盜賣國有資料的事情,冶金部進行了整頓,定性為資產階級分子的破壞,判刑和勞教、開除了多人,企業的生產恢復正常。白銀公司整頓的簡報,送到了中央,毛主席看了之後,寫下了一句驚人的批文:「階級斗爭,一抓就靈」。
『伍』 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求看法
國為國家目前的主要任務是發展經濟,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
如果按馬列原理來說就是:目前的主要矛盾不是階級斗爭,而是老百姓的生活質量和生產力落後之間的矛盾,所以要先放下階級斗爭,全力發展生產力。
『陸』 文革的起因是什麼
文革的起因:
毛澤東發動這場「大革命」的出發點是防止資本主義復辟、維護黨的純潔性和尋求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但他對黨和國家政治狀況的錯誤估計這時已經發展到非常嚴重的程度,認為黨中央出了修正主義,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
過去幾年的農村「四清」、城市「五反」和意識形態領域的批判,都不能解決問題,只有採取斷然措施,公開地、全面地、由下而上地發動廣大群眾,才能揭露黨和國家生活中的陰暗面,把所謂被「走資派篡奪了的權力」奪回來。
這是在六十年代中期發動「文化大革命」在思想上起主導作用的原因。
(6)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有一個過程。1962年重提階級斗爭,經過不斷升級的中蘇論戰,特別是經過「四清」運動,毛澤東越來越感到中國有出修正主義和復辟資本主義的危險。他認定,中國有走修正主義道路的社會階層,而且相當廣泛,人數不多,但有影響。
他還認定,中國會不會放棄社會主義而走上資本主義道路,關鍵不在基層,而是在上層,尤其是中央。他說:「領導人、領導集團很重要。……六二年刮歪風,如果我和幾個常委不頂住,點了頭,不用好久,只要熏上半年,就會變顏色。
許多事情都是這樣:領導人一變,就都變了。」(1965年8月11日聽取羅瑞卿匯報時的插話)就在1965年八九月間召開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毛澤東第一次提出「如果中央出了修正主義,應該造反」的問題。從此以後就不斷講這個事。
防止出修正主義、防止資本主義復辟,成為毛澤東晚年思考和擔心的焦點。怕黨和國家改變顏色,這就是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根本出發點和主觀動機。
有一次他對身邊護士說:「我多次提出問題,他們接受不了,阻力很大……要是按照他們的做法,我以及許多先烈們畢生付出的精力就付諸東流了。我沒有私心,我想到中國老百姓受苦受難,他們是想走社會主義道路的。
所以我依靠群眾,不能讓他們走回頭路。」歷史和現實的事實越來越使他感到問題的緊迫性。
毛澤東覺得時不我待,就在73歲那年毅然發動了「文化大革命」。批判《海瑞罷官》只不過是一個突破口。
但是,毛澤東對黨內和國內的政治情況作了不符合實際的、過於嚴重的估計,把持不同意見的各級領導幹部看成是「修正主義分子」、「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把許多不屬於階級斗爭的問題也說成是階級斗爭,嚴重地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敵我。
用什麼辦法才能夠徹底解決黨內和社會上存在的一些陰暗面的問題,毛澤東想了很多,也想了很久。他說:「只有發動群眾才有辦法,沒有群眾毫無辦法。」
但是毛澤東對群眾運動產生了一種片面的看法。他說,「我們有一部分幹部不接近人民群眾,做官當老爺,對付這些人,我毫無辦法。這回好,群眾就整他了」。
這樣,在放棄了黨的領導的情況下,各種社會矛盾,人與人之間平時的積怨,就在自發的、失控的群眾運動中,以革命的名義和極端的形式,集中地爆發出來,造成社會動亂。
『柒』 李幼斌演的情債最後結局是啥樣的
李幼斌演的情債最後結局「愛心小姐」大賽結束了,晶晶獲得冠軍,龍翠獲得第三名。望著門口的警察,晶晶在台上坦露心跡,最該得冠軍的是龍翠姐姐。
晶晶將龍翠父親留下的那包東西交給冷冰,世雍也將一盤記錄著他和冷長青對話的證據交給冷冰,他們相信正直的冷冰會交到該去的地方。
《情債》是一九九五年十二月吉林電視台和央視影視部合拍的一場反映東北農村農民生活的電視劇。劇情具體講述了在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的人民公社時期農村農民的艱難生活。
(7)階級斗爭一抓就靈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情債》是1995年內地電視劇,主演李幼斌,楊猛,周麗華,范麗萍,解洐。該劇講述的是一個東北農村「拉幫套」的故事。
本劇榮獲第九屆東北三省電視劇「金虎」獎,長篇二等獎。榮獲第九屆東北三省電視劇「金虎」獎,長篇二等獎。
『捌』 建國60周年來各個時期的流行語
60年,對一個人來說,歲月足以蒼老了容顏,對一個國家來說,時代已經跨越了新生。每個時代都有屬於自己的流行語,它們記載著一個時代的特色,承載著一代人的集體記憶。60年的流行語,或浮光掠影,或刻骨銘心,如同人體內的神經,感測著國家、社會乃至個人在各個時期發展的「體征」,成為時代的年輪,鐫刻在每個人的肌理里,歷久而不磨滅。
五十年代——
新生之際的激動與沖動
50年代對共和國來說,是一個新的開端,「同志」、「統一」、「改造」、「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社會主義工業化」、「農業集體化」、「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流行語主宰著整個社會,交織著共和國新生之際的激動與沖動。
「同志」:建國初期,「同志」一詞來源於蘇聯,意思是擁有共同志向的人,這個共同志向就是「實現共產主義」。「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領導同志」、「解放軍同志」……那個年代,人們沐浴在新時代的陽光雨露之中,無論彼此相識還是陌生,見面一聲「同志」,帶著特有的溫馨和親切。即使是愛人,也稱為「同志」,青年男女寫起情書來,往往以「某某同志」開頭,結尾還要表決心:「向某某同志學習,共同進步」。無錫宜興市收藏家儲敖生先生收藏了大量婚書,五十年代戀人之間贈送的照片、禮物、信件,一律以「同志」稱呼。在「同志」流行的同時,「先生」、「小姐」、「太太」、「閣下」、「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流傳了數千年的稱謂暫時退出歷史舞台。這從儲敖生的婚書藏品中同樣可以看出來,1949年之前,這些稱呼還歷歷在目,建國後就銷聲匿跡了。
有人說,「同志」可能是中國最流行的流行語了,到了21世紀的今天,「同志」的稱呼還經常見到,只是范圍大大縮小了,只有在一些很正統的場合,比如說,領導開會講話,往往喜歡用「同志」作為稱呼。網路時代,紙質信已經很少了,偶爾,收到一封信,信封上突然見到一個漂亮的「同志」,帶著遙遠而鄭重的氣息。換一個角度看,這也是一種文化氣息。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五十年代初,毛澤東主席為蘇州小朋友陳永康題詞:「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從此,這句話進入整個教育系統,並很快滲透進社會各個層面,中國幾乎每一間教室的黑板上方,都張貼著「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的標語。今年70歲的姜寧,還記得1950年在老家淮安農村上小學的情景:用土坯堆起來的破敗教室,張貼的第一張標語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一次,他沒有好好聽課,老師突然大喊一聲「站起來」,拿起教鞭,嚴厲地指指黑板上方,並讓他大聲朗讀三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即使到現在,走進很多學校的教室,還有紅色的「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標語。這個流行語始於政治,但在流行過程中,體現出強大的普適性,伴隨了幾代人的成長。如今,一些網友的網路簽名,用的就是「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正所謂越「傳統」越現代。
六七十年代——
文化革命的粗暴與扭曲
在突出「政治第一,思想掛帥」的文革時期,除了毛主席語錄外,一些特殊流行語在民間的傳播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當時的流行語大多是口號式,很多被寫成大大的黑、紅體字,貼得滿城都是,有些流行語更是在各種大會小會上,由會場專有的領號人在特定的時候振臂高呼。
一是對領袖表達贊頌、祝福的。如「忠於毛主席,忠於毛澤東思想,忠於毛主席的革命路線」、「毛主席支持我支持,毛主席反對我反對!」、「把對毛主席的忠誠,融化在血液中,銘刻在腦海里,落實在行動上!」等等,最為迷信的流行語還有:「服從毛主席要服從到盲從的地步,相信毛主席要相信到迷信的地步」、「毛主席著作,一天不讀問題多,兩天不讀走下坡,三天不讀沒法活」。可見「文革」時期人們對領袖的虔誠和忠心。
二是顯示出強烈的階級性和斗爭性。最流行的是那句著名語錄:「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此外還有:「階級斗爭,一抓就靈!」、「要鬥私批修!」「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踢開黨委鬧革命!」「捨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文攻武衛,針鋒相對!」「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打翻在地,踩上一腳」等。
在南京從事建築行業的顧先生,今年40多歲,經歷過「文革」末期,回憶少年時代,他說,那時,大一些的孩子,人手一把木頭槍,「頭頭」還有紅纓槍,大家聚集在操場上演練,「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口號聲震耳欲聾。如今,「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這句流行語,已經變得那麼遙遠,偶爾有人用起來,那一定是為了調侃和搞笑。
另外,「工業學大慶,農業學大寨」、「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總路線萬歲,大躍進萬歲,人民公社萬歲」等,如今這些看似平常、簡單的口號,在當時每句話都曾在全國掀起一場又一場不息的波瀾。
八十年代——
理想主義的激情與憧憬
從「文革」中走過來的中國,開始撥亂反正,走上改革開放的道路,到處充滿了激情與憧憬。經濟建設成為主旋律,流行文化開始嶄露頭角,一些流行語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全面反映了人們的生活。
「五講四美三熱愛」:1981年,團中央等9個單位聯合倡議在全國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要「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要「語言美、心靈美、行為美、環境美」,不久之後,又發起「三熱愛」活動(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黨),統稱「五講四美三熱愛」,它們逐漸走進中小學教育,自然也就成了流行語。
那個時代的學生,寫作文離不開這樣的主題:「那天我上學遲到了……因為我扶一個盲人過馬路,盲人說:"謝謝你",我敬了個禮說:"不用謝,這是少先隊員應該做的"」,這就是典型的「五講四美三熱愛」類小學範文。記者一位朋友當年上小學,在班上當學習委員,記得一次作文,叫「記一件有意義的事」,沒想到,全班40個學生,24個寫到了這樣的情節。
「脫貧致富」:改革之初,「投機倒把」還很流行,隨著勞動致富光榮的觀念深入人心,生活水平提高,「個體戶」、「萬元戶」、「小康」、「迪斯科」、「交誼舞」、「鐳射廳」進入了人們的生活。「中國特色」、「脫貧致富」、「一國兩制」、「合資企業」、「包產到戶」、「轉換機制」、「國優省優部優」、「公關」,這些流行語更充分體現中國社會政治經濟領域的發展。這其中,最流行的可能就是「脫貧致富」了。有趣的是,消失了多年的「先生」、「小姐」、「女士」、「太太」等詞彙逐漸回到人們的生活中來。
當年,幾乎所有的報紙、廣播中,「脫貧致富」成為絕對的流行語,窮怕的中國人,一心一意想過上好日子,抹平曾經的創傷,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當時,哪個村裡出了個萬元戶,是一種光榮,萬元戶這個稱謂既是衡量經濟社會發展的指標,也代表了當時生活的幸福指數,是人們追求物質生活最直接、最明顯的目標。
「你就像那冬天裡的一把火」:1987年,歌星費翔在春晚上唱響了《冬天裡的一把火》,也許,那首歌激越的旋律,可以代表那個年代人們的心聲,此後的幾年當中,這首歌風靡大江南北,全國各地都點起了這樣的「一把火」,把屬於八十年代的激情和憧憬渲染得淋漓盡致。類似的流行歌曲還有《八十年代的新一代》等,同樣是激情澎湃。如今,「一把火」已經顯得有些遙遠了,多元文化的時代,好像什麼東西也無法佔據絕對的主流。
九十年代——
大眾文化的流行與激盪
九十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大眾文化的全面興起,新流行語層出不窮:「爺兒托兒」、「腕兒」、「款兒」、「角兒」、「老闆」、「小資」……部分地方流行語藉助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強勢升格為全國性流行語,外來新用語也為生活增光添彩,經濟、娛樂、生活方面的流行語占據主導地位。
「大哥大」:九十年代,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哥大」、「搶灘」、「登陸」、「生猛」、「炒作」、「玩家」、「做秀」、「酷斃了」、「帥呆了」、「靚麗」、「人氣」、「指數」、「打工仔」……不計其數的流行語湧入人們生活,互聯網產生後,其傳播速度更加迅猛,大大豐富了當代漢語。那個年代,大哥大自然成為身份和富裕的象徵。小品里,農民當上了老闆,也拿上了大哥大,讓村裡人投來艷羨的目光。現實中,農民背井離鄉外出打工,很多做起了泥瓦匠,每每有鄰居問起,「你家孩子在外面做什麼工作?」「在外面拿大哥大呢!」
整體而言,流行語的興起,與一個地方的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相關,隨著經濟文化生活的豐富,「第二職業」、「電腦」、「發燒友」、「網際網路」、「伊妹兒」自然就出現了;「下崗」、「上崗」、「希望工程」、「弱勢群體」同時也反映了這一時期的社會和經濟變遷。
「心太軟」:90年代末,一首很普通、甚至於比較俗的流行歌曲《心太軟》,帶著世紀末的迷茫和傷感,竟然一下子唱遍大江南北。當年,大學校園里,到處可以聽到大學生們扯著嗓子,唱起「你總是心太軟,心太軟,獨自一個人流淚到天亮,你無怨無悔的愛著那個人,我知道你根本沒那麼堅強……」一首愛情歌曲,其實有別樣的滋味。在世紀末的風景中,《心太軟》成為那個年代流行歌曲的代表作之一,有一點頹廢,有一點懷舊,也有一份無奈。這是一個調整期,告別20世紀,迎接新世紀的到來。
對如今的90後來說,《心太軟》這首歌已經太老、太土了,他們熱衷的是周傑倫的「咿咿呀呀」,是蔡健雅的小資情調……對如今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來說,「三天河東,三天河西」已經成為流行最好的生存狀態了。
新世紀——
網路時代的開放與多元
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網路生活已經在某種意義上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隨之而來的便是人們思想、意識、文化的全面更新,流行語也從一元到多元,從嚴肅拘謹向輕松詼諧轉變。
「網蟲」、「粉絲」、「超女」、「經紀人」、「丁克族」……兩千年以來,中國人最關注的國家大事是「申奧」與「入世」;最常聽見的社會問題是「就業」、「三農」、「征地」、「拆遷」;耳熟能詳的政治流行語是「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和諧社會」。過去,人們崇拜的對象是科學家、英雄人物,如今出現超女、「粉絲團」,這就是文化多元化的表現。新世紀,網路流行語大爆發,凸顯了大眾無與倫比的才智和創造力。一件事,一句話,很容易一兩天內竄紅網路。
從「很黃很暴力」到「很傻很天真」,極具娛樂精神的網民們總是樂於通過惡搞來表達自己對當前社會熱點事件的見解。網路流行語也因此各領風騷——
繼「我是出來打醬油的」受到無數人的瘋狂追捧後,「俯卧撐」也迅速躥紅;從山寨手機開始,現在已無所不「山寨」,引申為「以草根對抗權威,以大眾對抗精英」;「雷」原是名詞,現在被當成動詞或形容詞,「很雷」、「被雷到」成了年輕人的口頭禪;囧,音同「窘」,原意是光、明亮的意思。這個原來陌生的古字,只因「長得」像張皺著一雙愁眉的人臉,竟被網友「篡改」來表示郁悶、悲傷、無奈、無語,成為「21世紀最風行的漢字」;「宅女」大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後出生的獨生孩子,在疼愛的目光下成長,步入社會難以一下子展示自我,於是在網路虛擬世界尋找舞台。隨著「宅女」詞彙的出現,「宅男」的概念也被引入;在報道西藏打砸搶燒事件中,CNN的新聞報道嚴重歪曲事實,引發全球華人大簽名,要求CNN道歉。隨後,網路流行語「做人不能太CNN」也被網友編成RAP風格的歌謠。
現在的流行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橫空出世」,乃至於網路上經常要以月為單位,評選當月的流行語,而年度流行語,各大媒體都要採取各種方法進行耐心細致的評選,因為實在是太多了,要想評選出「10大流行語」往往並不是容易的事情,而且爭議不斷,媒體之間「掐」起來的例子也不少,是啊,在這樣的時代,什麼樣的奇跡都可能發生,流行語正像發酵一樣,從社會的各個角落冒出來,各領風騷三五天,見證著這個五彩斑斕的世界。
如今,流行語已經插上了翅膀,網路上看似無意的一句話,都有可能成為流行語,「賈君鵬,你媽喊你回家吃飯」,誰能想到,賈君鵬,一個子虛烏有的名字,竟然成為流行語,這個時代,就是這樣的不可思議。轉型期社會,面對急劇變化的時代節奏,我們常常眼花繚亂,心思迷離,流行語往往成為一個窗口,承載著我們一點一滴的情感脈動。不知道再過10年,20年,乃至於60年,該以怎樣的心情回顧今天曾經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