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生的介紹
小生是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飾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為:娃娃生、窮生、扇子生、紗帽生、翎子生等等。
『貳』 有沒有京劇角色中生旦凈末丑中丑角的卡通圖片,丑角中最出名的扮演者是誰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1.生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在京劇中的地位非常重要。生行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除紅生和勾臉武生以外,生行一般都是素臉,內行術語稱為「俊扮」,即扮相都是潔凈俊美的。
①老生又稱「須生」、「正生」、「鬍子生」。
一般都是富有正義感的男性中年或老年人物。人物形象以掛「黑髯口」(黑鬍子)為主。過去京劇中原有生、外、末三行,後來統稱為老生。按照表演藝術特點的不同,老生又分為安工老生、衰派老生和靠把老生。
安工老生,又稱「唱切老生」、「王帽生」、大部扮演帝王、書生一類人物,以唱功為主,在舞台上安詳穩重,動作較少,故稱「安工」,如《上天台》中的漢光武帝劉秀、《捉放曹》中的陳宮等。衰派老生,又稱「做功老生」。 「做工老生」,大都扮演衰老或精神狀態衰頹的人物,以做功為主,故稱「衰派」,如《四進士》中的宋土傑、《賣馬》中的秦瓊、《坐樓殺惜》中的宋江等。
靠把老生,大都扮演武將一類的人物,由於扎靠(戴盔披甲)、使用刀槍把子(劇中人使用的兵器)而得名,加《定軍山》中的老將黃忠、《戰太平》中的花雲、《鎮潭州》中的岳飛等。無論是哪類老生,都是以唱為主,全用本嗓。安工老生要唱的悠揚婉轉,衰派老生要唱的悲憤頹唐,靠把老主要唱的激昂慷慨。
另外,京劇史上有一些老生演員,文戲、武戲都擅長,唱功戲、做功戲、靠把戲都能演,後來就把這種戲路寬的老生演員稱為「文武老生」,如程長庚、譚鑫培等。
②小生主要扮演青少年男子,化妝不戴胡須,扮相清秀、英俊。
小生演唱用尖音假嗓,念白兼用真假嗓。小生使用的假嗓與旦角不同,小生的唱法應該剛、勁、寬、亮,聽起來聲音清跪但不柔媚,剛健但不粗野。根據人物性格、身分的不同特點,小生又分為袍帶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和武小生。
袍帶小生,又稱「紗帽小生」,扮演做官的青年男子,頭戴紗帽是其主要標志,這些角色大部分是文人,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龍、《奇雙會》中的趙寵、《陳三兩爬堂》的陳魁等。
扇子生,多扮演年青的書生、風流儒雅的公子,手拿扇子,頭戴文生巾,身穿褶子,所以又稱「褶子生。」扇子是幫助角色表現風流瀟灑、文質彬彬的一種特殊道具。如《拾玉鐲》中的傅朋、《西廂記》中的張君瑞等。
翎子生,又稱「雉尾生」,頭插翎子(雉尾)是其主要標志,大都扮演武將或文武兼備的人物。演翎子生要有武功,憑工架、舞蹈,用翎子耍出許多舞蹈動作。如《群英會》中的周瑜、《呂布與貂蟬》中的呂布、《穆柯寨》中的楊宗保等等。
窮生,大部扮演落魄不第的文人、書生,「表演上特別注重做功,」以表現人物的酸腐氣為主,習慣於把鞋後幫踩倒在腳下,以示其潦倒之狀,故又稱「鞋皮生」,身穿富貴衣是其主要標志。富貴衣,是補綴有許多五顏六色的補丁的青褶子,意思是說這些人現在雖然很窮,衣著襤樓,但將來仍要騰達,故有「富貴衣」之名。如《棒打薄情郎》中的莫稽、《連升店》中的王明芳等。
武小生,大多扮演年青英武的人物,表演著重武功,也兼重唱功、念白和做功。從武打功夫上看,武小生與武生差不多,但是唱與念全用小生方法。如《八大錘》中的陸文龍、《借趙雲》中的趙雲、《石秀探庄》中的石秀等。
③武生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分為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類,俗稱「墩子武生」、「撇子武生」,「墩子」是指穿厚底靴子,「撇子」是指穿薄底靴子。
長靠武生扎大靠,武打、工架並重,如《長坂坡》中的趙雲、《戰冀州》中的馬超、《挑滑車》中的高寵等。
短打武生身穿緊身短裝。偏重武打特技,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十字坡》中的武松、《夜奔》中的林沖等。扮演中老年英代人物的稱武老生,如《百涼樓》中的吳禎、《劍峰山》中的邱成等。武生還兼演部分勾臉戲(武凈戲),如《鐵籠山》中的姜維、《拿高登》中的高登等。猴戲中的孫悟空一般也由武生扮演。
④紅生 指勾紅臉的老生,主要扮演關羽、趙匡胤等角色,演唱嗓音高亢渾厚,表演具有特殊工架和造型,扮演者要有堅實的武功和特殊的訓練。主要劇目有《華容道》、《走麥城》、《古城會》、《水淹七軍》、《斬黃袍》等。
⑤娃娃生 戲中專門扮演兒童的角色。大都由童伶(兒童演員)扮演,頭戴孩子發,身穿茶衣,運用本嗓演唱,多採用老生腔。如果一出戲中同時出現兩個兒童角色,則分別由一生一旦扮演,如《汾河灣》中的薛丁山、《三娘教子》中的薛倚哥、《寶蓮燈》中的沉香和秋兒等。許多著名演員幼年時都唱過娃娃生。
◆2.旦行
京劇旦行扮演各種不同年齡、性格、身分的女性角色。旦行又分為正旦、花旦、花衫、刀馬旦、 武旦、老旦等專行。
①正旦 俗稱「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莊重的青年、中年婦 女,表演特點是以唱功為主,動作幅度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韻白,唱功繁重。如《三擊掌》中的王寶釧、《二進宮》中的李艷妃、《桑園會》中的羅敷女等。
②花旦 大多扮演青年女性。身著短衣裳,如褂子、褲子、裙子、襖;有時穿長衣裳,也綉著色彩艷麗的花樣。人物性格大都活潑開朗,動作敏捷伶俐。表演以做功、說白為主,說白主要是京白,韻白較少。如《棒打薄情郎》中的金玉奴、《烏龍院》中的閻惜姣等。
③刀馬旦 大都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婦女,武打不如武旦激烈,不用「打出手」(即拋、擲、踢、接、武器的特技表演),較重唱、做和舞蹈。如《戰金山》中的梁紅玉、《穆柯寨》中的穆桂英等。
④武旦扮演擅長武打、勇武的女性。表演上著重武打,特別是使用特技「打出手」。武旦與刀馬旦的區別,過去主要有二點,一是武旦踩蹺,刀馬旦不踩蹺;二是武旦有 「打出手」,刀馬旦無此技。武旦穿短衣裳,重在武功,不重唱念。如《打焦贊》中的楊排風、《武松打店》中的孫二娘等。
⑤花衫 是本世紀20年代以後,綜合青衣、花旦、刀馬旦的藝術特點,發展而成的新的旦角類型。在花衫形成之前,一個演員一般不能兼演青衣和花旦兩個行當。王瑤卿為了豐富旦角的表演藝術,充實藝術表現能力,他把青衣沉靜端莊的風格、花旦活潑靈巧的表演、刀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為一爐,創作出一種唱、念、做、打並重的旦角行當,人們把它命名為花衫(花旦和青衫的結合)。
京劇四大名旦所編演的新劇目,大都屬於花衫范疇,每個新戲都力求在唱、念、做、打各方面滿足觀眾的觀賞要求,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漢明妃》中的王昭君、《鎖麟囊》中的薛湘靈、《紅樓二尤》中的尤三姐等。花衫戲中還有一種旗裝旦,穿清朝旗人的衣飾,梳旗頭,腳下穿花盆底鞋,說京白。旗裝旦所表演的人物並不限於清朝婦女,哪一個朝代的都有,加《蘇武牧羊》中的胡阿雲(漢代)、《四郎探母》中的鐵鏡公主(宋代)等。
⑥老旦 專門扮演老年婦女角色的行當。扮相、身段、台步都與青衣不同,主要突出老年人的特點。演唱用本噪,唱腔與老生接近,但具有女性婉轉迂迴的韻味。如《楊門女將》中的佘太君、《岳母刺字》中的岳母、《鉤金龜》中的康氏等。
◆3.凈行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凈,又稱「花臉」、「花面」。主要扮演在性格,品質或相貌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點的男性人物。面部化妝勾畫臉譜,演唱時運用寬音和假音,表演動作幅度大,以突出其性格、氣度和聲勢。凈行分為正凈、副凈和武凈三類。
①正凈俗稱「大花臉」。因以唱功為主,又稱「唱功花臉」。《二進宮》中的徐延昭是典型的唱功花臉,因他手執銅錘,所以,「銅錘花臉」又成為唱功花臉的代名詞。在眾多的包公戲中,唱功也很繁重,因包公是勾畫黑色臉譜的代表人物,所以,「黑頭」也成為唱功花臉的代稱。正凈扮演的人物多是性格剛正的正面角色,如《二進宮》中的徐延昭、《鍘美案》中的包拯、《趙氏孤兒》中的魏絳等。
②副凈俗稱「二花臉」。因以工架、念白、表演做功為主,故又稱「架子花臉」、「架子花」。架子花也需要有唱功基礎;許多架子花的劇目是工架與唱功並重,如《連環套》中的竇爾墩。所以,架子花臉演員,既要有精湛的武功,又要善於表演、念白,還要有唱功。架子花扮演的多是性格粗豪爽直的人物,如張飛、盂良、焦贊、牛皋、李逵、竇爾墩、曹操等。另外,近似於丑角的表演風格,並且勾畫臉譜的二花臉,也屬於副凈范疇,如《算糧》中的魏虎、《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③武凈 俗稱「武花臉」、「武二花」。因表演時以跌撲摔打為主,又稱「摔打花臉」。由於武凈的部分角色現已由武生扮演,所以武凈戲的范圍日益縮小。武凈角色如《白水灘》中的青面虎、《挑滑車》中的黑風利等。
◆4.醜行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醜行,俗稱「小花臉」。因化妝時在鼻樑上抹一小塊白粉,故而以「丑」為名。又因和凈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又稱「三花臉」。醜行的「丑」是指扮相不俊美,並非專指品質上的丑惡。醜行扮演的角色既有陰險狡詐的人物,也有正直善良的形象。醜行分為文丑、武丑兩種。
①文丑京劇中的各類詼諧人物均由文丑扮演。文丑分為方巾丑、袍帶丑、茶衣丑、巾子丑、彩旦等。方巾丑主要扮演頭戴方巾的文人,包括儒生、書吏、謀士、塾師等各種身分職業,如《群英會》中的蔣干、《烏龍院》中的張文遠等。袍帶丑扮演做官的人物,文官、武官、正面人物、反面人物都有,如《審頭刺湯》中的湯勤、《棋盤山》中的程咬金、《昭君出塞》中的王龍等。茶衣丑扮演各種行業的下層勞動人民,因身穿短藍布褂子(茶衣)而得名,如《秋江》中的艄公,《武松打虎》中的酒保、《小放牛》中的牧童等。巾子丑介乎於方巾丑和茶衣丑之間,表演風格比茶衣丑略微嚴謹一些,如《連升店》中的店主東、《女起解》中的崇公道等。彩旦,又稱 「丑婆子」,是由醜行扮演的婦女,如《拾玉鐲》中的劉媽媽等。
②武丑俗稱「開口跳」,扮演擅長武藝、性格機警、語言幽默的男性人物。武丑既注重翻跳武技,也講究口齒清楚有力。如《三岔口》中的劉利華、《三盜九龍杯》中的楊香武、《雁翎甲》中的時遷等。(三)應工、反串及其他京劇劇目中的哪一個角色由哪一個行當的演員來扮演,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有時也偶有突破,即這一行當的演員去扮演非本行當的角色,這種情況可以分為「應工」和「反串」兩種。
所謂應工,是演員本來常演這一行當的角色,有時也突破行當去串演非本行的其他角色,這種串列演出一旦形成慣例,便稱為「應工」,應工是由長期的習慣做法而形成的,是從習慣上制定下來的規矩,如生行應工時要演花臉戲,如《白良關》中的尉遲寶林、《打龍棚》中的鄭子明、《雙包案》中的假包公等;旦行應工時要演一些小王子戲,如《取成都》中的劉循、《盜宗卷》中的張秀玉、《羅成叫關》中的羅春等;凈行應工時要演老生戲,如《逍遙津》中的司馬懿、《四進士》中的楊春等;架子花臉應工時要演丑角戲,如《四郎探母》中的大國舅、《打麵缸》中的大老爺等。
由於應工的緣故,便形成了不同行當互演的戲,俗稱「兩門抱」的戲。互演之戲,就是一個人物角色可由兩個不同行當演員扮演。如《清風亭》中的賀氏,老旦和醜行均可扮演,《打龍袍》中的陳琳,老生、老旦或醜行均可扮演。諸如此類的互演之戲,一旦被派演,各行當演員都不許推辭。
反串也是演員不唱自己的行當,而扮演其他行當的角色。但是,反串不同於應工,應工串演其他行當是習慣上的規定,反串則不受習慣約束,屬於演員的自由。
過去,行當之間不允許串演,如果隨意串演就會受到同行的排斥和班社的處罰。這種串演是揩不能在正式演出中串列演出,但在其他場合的演出中,如義務戲、合作戲等非營業性演出中,串演(反串)則是允許的。而且有非營業性演出時,組織者往往有意安排反串戲,以期取得意外效果。
不同行當之間的反串也有一些規矩。如老生和武生兩個充當之間,老生不帶髯口,演武戲,則算反串;武生帶髯口,不算反串。如《陽平關》中的趙雲、《九龍山》中的岳飛、《武昭關》中的伍員等,就是老生、武生兩門串演的戲。
演員之所以能夠反串,是和過去科班中的教學方法有關。過去科班中的學員學戲時,並不嚴格劃分行當,劇中所有角色,學員必須全部學會,然後再重點學本行當的角色。這種教法雖不是行行精,但卻是行行會,其目的是為了學員將來出科後,可演可教,謀生有路。這種教學方法為反串打下了基礎。
京劇中的獸形和神怪,戲班裡也明確規定由哪個行當扮演。獸形中的「大形」,包括龍、虎、驢、鶴等,由上手(武戲中扮演正面的群眾角色的演員)扮演;獸形中的「小形」,包括狐、狗、鼠等,由下手(武戲中扮演反面的群眾角色的演員)扮演。各類神怪,如劇中的男性神怪由生行演員扮演,劇中女性神怪由旦行演員扮演,劇中雷公由武生演員扮演,劇中財神由醜行或凈行演員扮演,劇中加官由生行演員扮演,等等。
京例行當的劃分,在過去的祭祖活動中也有所體現。戲班過去祭祀神靈時,往往要擺上五種供品,以代表生、旦、凈、末、丑五個主要行當。如供一碟花生米代表生行,一碟雞蛋代表旦行,一碟鹽末代表未行,一塊豆腐代表醜行。這種以五種供品代表五個行當的祭祀方法應該比較久遠,因為在這種祭祀中末行還是以獨立的行當而存在,到本世紀初,末行便已並人生行,失去其作為行當的獨立性。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在北雜劇中,末稱"末泥"或"末尼色",泛指末本正角,與宋元雜劇所稱的"生"同,而與"末"的涵義不同。宋元南戲所稱之"末"實即"副末",除擔任報台,介紹劇情梗概和劇目主題的開場外,還在戲中扮演社會地位低下的次要腳色。昆劇"末"行是繼宋元南戲腳色制度發展而來,按照南昆的路子,包括老生、副末、老外三個家門,約在清代中葉初步定型。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叄』 戲劇中的角色各是干什麼的
生(男性):小生、老生、武生、娃娃生
旦(女性):正旦(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閨門旦
凈(男性花臉):架子花臉、銅錘花臉、二花臉
丑(丑角):文丑、武丑、三花臉
1、小生是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飾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為:娃娃生、窮生、扇子生、紗帽生、翎子生等等。
2、老生又稱須生,正生,或鬍子生。鬍子在戲曲里的專有名詞叫"髯口"。老生主要扮演 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唱和念白都用本嗓(真嗓)老生基本上都是戴三綹的黑鬍子,術語稱"黑三"。
3、武生,戲劇中擅長武藝的角色。扮演擅長武藝的青壯年男子,其中分長靠武生、短打武生兩類。
4、娃娃生是專門扮演兒童一類的角色,例如《三娘教子》的薛倚哥,《汾河灣》的薛丁山,《桑園寄子》的鄧元、鄧方,《鎖麟囊》 的盧天麟等,就都是娃娃生。頭上戴著孩兒發,身上穿著茶衣(小孩穿的服裝)。
5、青衣是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
6、花旦是中國傳統戲曲角色行當。為青年或中年女性的形象,性格活潑或潑辣放盪,常常帶點喜劇色彩。
7、武旦,旦行的一種。大多扮演勇武的女性,如武將和江湖人物中的各類女俠,表演上重武打和絕技的運用。
8、架子花臉,主要是扮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不同於一般、有突出特徵的男性人物。
9、戲曲中丑角的一種,扮演性格滑稽的人物,以念白、做功為主。
『肆』 戲曲角色
戲曲角色分為:生、旦、凈、末、丑。
一,生:指男性,分為: 小生、 老生、 武生 、娃娃生。
生:戲曲表演的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主要是男性人物的扮演者,有老生、小生、與武生之別。
1、武生,擅常武藝的角色;
2、老生,又稱須生,戴胡須(髯口),扮演中年以上男子;
3、小生,比較年青的角色,不戴胡須。
二,旦:指女性,分為: 花旦 、刀馬旦、 老旦、青衣。
旦:戲曲表演的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主要是女性人物的扮演者,有正旦、花旦、武旦、老旦和彩旦 五個分支。
1、青衣(正旦),扮演端重、嚴肅、正派的角色;
2、花旦,又可分為閏門旦、玩門旦、潑辣旦、刺殺旦、扮演青年女性角色;
3、老旦,又分唱功老旦、做功老旦,扮演老年婦女角色;
4、武旦,又分短打武旦、長靠武旦(刀馬旦)扮演精通武藝的女性角色。
5、彩旦俗稱丑婆子,表演、化妝都很誇張,是以滑稽和詼諧的表演為主的喜劇性角色。
三,凈:指男性花臉。
凈:戲曲表演的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俗稱花臉。有大花臉、二花臉等分支。凈角以面部化妝運用各種色彩和圖案勾勒臉譜為突出標志,主要表現或粗獷豪邁;或剛烈耿直;或陰險毒辣等不同性格的男性角色。可分正凈、副凈和武凈三類。
四,末:指年紀較大的男性。
末行扮演中年以上男子,多數掛須。又細分為老生、末、老外。
老生:所扮角色主要是正面人物的中年男子。
末:一般扮演比同一劇中老生作用較小的中年男子。傳統昆劇演出整部傳奇之首出,照例皆為副末念誦詞曲開場。
五,丑:指丑角 :分為文丑 與武丑。
丑:戲曲表演的行當的主要類型之一,屬喜劇角色,也稱小花臉。按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分文丑和武丑兩大支系。
或稱小花臉、三花臉,醜行特點是鼻樑上用白粉塗一粉塊;醜行有扮演反面人物,也有扮演正面人物。
『伍』 偶然看到了這幾張圖挺好看的,想問一下這三張圖裡面的人物是分別京劇哪個角色,是小生還是什麼的
圖一說的是戲曲文小生。有兩邊的「小生巾子」(帽)穗,證明這是一個文化人。例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梁山伯;
霸王項羽
(圖片摘自《網路圖片》)
『陸』 京劇臉譜中小生的臉譜是哪一個
小生、老生、旦角的化妝在京劇中稱為「俊扮」,又稱「素麵」或「潔面」,相對於凈、丑的大、小「花臉」「花面」而言。
小生在京劇中都是扮演年輕男性,比如呂布、周瑜、羅成等,這也就是人們常說「英俊小生」的原因。俊扮是戲曲的美化化妝。其特點是略施彩墨以達到美化效果。早期戲曲的生、旦化妝都較清淡,這同戲曲多在白天演出,靠自然光照明有關。到了清末,新式舞台興起,採用電燈照明,舞台光線由暗到亮,化妝的色彩也就相應地加重加濃。下面一圖就是羅成的扮相。
『柒』 什麼叫白面小生
白面小生是傳統戲曲角色行當之一,指扮演青少年男子,按照飾演人物的不同,一般分為:娃娃生、窮生、扇子生、紗帽生、翎子生等等。白面小生的特點是不戴鬍子,扮相一般都是比較清秀、英俊。
小生也分成文武兩類。文小生里又分為這么幾類:袍帶小生、扇子生、翎子生、窮生等。袍帶小生也可以叫紗帽小生,扮演一般作官的青年人。這些角色大部分都是文人,扮出來以後,既不能帶殺氣,不能粗野,也不能帶稚氣,顯得挺天真活潑似的,那樣不行。
除了文小生外,還有武小生。有些武小生是由翎子生兼演的。純粹的武小生也分成兩種,一種是穿長靠的武小生,比如《鎮潭州》《小商河》的楊再興,《磐河戰》《借趙雲》的趙雲,都屬於這類的角色。
還有一種是短打的武小生,就是穿短衣裳的。從武打的功夫來看,和武生差不多,可是唱和說白,都用小生的方法,就是用小生的真假嗓結合。在有些工架和造型上,也與武生有些出入。
白面小生的唱腔特點
在表演上最大的特點是唱和念都是真假聲互相結合。假聲一般說比較尖,比較細,比較高,聲音聽起來比較年輕,這樣就從聲音上跟老生有所區別。採用這樣一種發聲方法,是為了表示這種行當所扮演的角色,都是些青年人。
可是小生所用的假聲,跟扮演女性的旦角所用的假聲並不一樣。如果小生所用的假聲跟旦角完全一樣的話,那就不對了。小生的唱法雖然也是用假聲,但是應該比較剛、勁、寬、亮,聽起來聲音很清脆,但是並不柔媚,很剛健,卻並不粗野。這種唱法和念法,要掌握得恰如其分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京劇小生這一行,歷來是人才較少的行當。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小生 (傳統戲曲角色行當)
『捌』 生,旦,凈,末,丑,誰有戲曲中這五個角色的圖片,急需!萬分感謝
京劇的行當分生、旦、凈、丑四大類。但在初期,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凈、末、丑五大類,後來多為老生行領班,也兼演末行的戲,自然生行和末行合並,逐漸取消了末行。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一種行當,包括老生、小生、武生、紅生、娃娃生等幾個門類。 老生:老生又叫須生、鬍子生、正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角色。老生一般分文武兩種,從表演側重點來劃分,可分為:唱工老生(也叫安工老生),做工老生,王帽老生、靠把老生和武老生。 紅生是指在臉上勾著紅臉,用紅色塗成臉譜的老生,在表演上自成風格。這樣的角色不多,主要是扮演關羽和趙匡胤等角色。 小生:小生就是比較年輕的男性角色,扮相一般比較清秀、英俊,分文小生和武小生兩大類。細分為雉尾生、扇子生、窮生等。 武生:擅長武藝的角色。分長靠武生和短打武生兩大類。 娃娃生:專門扮演兒童的一類角色。
http://bbs.51uc.com/ShowTopicContent.jsp?BoardsAsF=0&bid=188&TopicID=791706
http://pic.eby.cc/pic/3679.html
『玖』 京劇的各種角色介紹
在中國京劇中有生、旦、凈、末、丑五個總的行當,每個行當中又有更細密的分支。
1、 "生"分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將相出現;"小生"--表現的是青年男子。
2、"旦"分為:"青衣"--指中年婦女,一般指貴族家庭的夫人、小姐;"武旦"--指能打鬥的女性;"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會底層的女性,如"丫鬟"。
3、 "凈"指各類花臉,一般演性格、品質或相貌上有特異之處的男性人物。
4、"末"也屬老生類,但在年齡上應更老,思維糊塗,生活在底層的老人。由於化妝時在鼻樑上抹以小塊白粉而俗稱"小花臉",又同凈角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而俗稱"三花臉"。
5、 "丑"指小花臉,大多也是表現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民間義士等多表現機敏、滑稽。
(9)戲曲小生卡通人物圖片擴展閱讀:
京劇四大名旦是指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和荀慧生。
1、梅蘭芳(1894——1961),其表演以莊重深邃,簡潔凝練而藝壓群芳;不以奇特取巧,而在平淡中見神采;功底深厚,文武兼長;台風優美,扮相極佳;嗓音圓潤,唱腔婉轉嫵媚,創造了為數眾多、姿態各異的古代婦女的典型形象,成為京劇旦角的楷模,被譽為一代宗師。
代表作有《宇宙鋒》、《貴妃醉酒》、《霸王別姬》和《穆桂英掛帥》等。「九一八」事變後,他以無比激憤的心情編演了《抗金兵》和《生死恨》兩出戲,激勵人民大眾奮起反對侵略。抗日戰爭時期,他在上海蓄須明志,表現出崇高的民族氣節。梅派傳人有言慧珠、李維康、杜近芳、梅葆玖等。梅蘭芳第九子梅葆玖,是梅派目前的領軍人物。
2、尚小雲(1900—1976),幼入科班學藝,14歲時被評為「第一童伶」。初習武生,後改正旦,兼演刀馬旦。他功底深厚,嗓音寬亮,唱腔以剛勁著稱,世稱「尚派」。代表作有《二進宮》、《祭塔》、《昭君出塞》、《梁紅玉》等,塑造了一批巾幗英雄和俠女烈婦。
文革十年動亂,受到迫害沖擊,一夜之間變成了「資產階級反動藝術權威」而被關押批鬥。1976年春,因心臟病再次發作,在西安逝世,享年76歲。尚小雲較著名的親傳弟子有張蝶芬、張君秋(後自創張派)、尚長麟(其次子)、尚慧敏(長孫女)等。
3、程硯秋(1904—1958),自幼學戲,演青衣,受師於梅蘭芳。他在藝術上勇於革新創造,根據自己的嗓音特點,創造出一種幽咽婉轉、起伏跌宕、若斷若續、節奏多變的唱腔,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其擅長演悲劇,代表作有《荒山淚》、《英台抗婚》、《竇娥冤》、《鎖麟囊》等。1958年因心臟病突發,僅幾分鍾便離世,年僅54歲。
程硯秋鞠躬盡瘁殉藝術,將自己一生全部獻給了京劇藝術事業。其卓越成就,是京劇藝術近百年來所達到的高峰之一,他不僅對京劇旦角同時也對整個京劇、戲曲的發展都產生著深遠、重大的影響。學習程派並較有成就的演員有陳麗芳、新艷秋、王吟秋、李世濟、李薔華、張火丁、遲小秋..等。
4、荀慧生(1900—1968),幼年在河北梆子班學藝,19歲改演京劇,扮演花旦、刀馬旦。他功底深厚,能汲取梆子戲旦角藝術之長,熔京劇花旦的表演於一爐,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世稱「荀派」。擅長扮演天真、活潑、溫柔一類婦女角色,以演《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釵頭鳳》等劇著名。
1966年夏天,荀慧生被扣上了「反動藝術權威」的帽子,接著又被勒令去勞動改造,有一次終於累倒在了大路旁。此後,他原有的舊病更加嚴重了。由於家人都受牽連失去了自由,夜晚,他一個人蜷縮在小黑屋裡。1968年冬,荀慧生孤苦零丁病故於北京,享年68歲。荀派傳人學荀者極眾,主要傳人有毛世來、吳素秋、童芷苓、孫毓敏、劉長瑜、宋長榮等。
在京劇藝術表演中,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旬慧生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以風格獨特的演技(梅派扮相的「樣」,唱腔尾音自然下垂;程派的別具一格「唱」,尾音上提;荀派俏麗扮相的「浪」,唱腔尾音腔化和尚派表演的「棒」,唱腔尾音干擲)在京劇舞台上盡領風騷數十年,為京劇的發展和繁榮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拾』 請問,有類似的戲曲卡通人物圖片嗎
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