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卡通圖片 » 卡通黃梅戲小人圖片
擴展閱讀
什麼軟體有眼淚素材圖片 2025-05-14 03:38:18
紙扎別墅圖片多少錢 2025-05-14 03:36:16

卡通黃梅戲小人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7-31 14:26:07

A. 我媽媽喜歡抖音上看黃梅戲,流量用起來超級多,麻煩介紹一款流量多的電話卡套餐我給辦理呢

對於生活和工作都十分快節奏的上班族來說,處理家務的時間和精力十分有限。因此良好的家居生活體驗也就直接決定了我們生活質量的高低。而相對於傳統家居生活而言,基於新技術而衍生的智能家居生活則能讓我們的家居體驗邁入一個全新的世界。

(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如今,家的功能已經不僅僅是吃飯睡覺、遮風避雨,每個人更多的希望自己的家是個性而不張揚,舒適並顯品味的。而這些需求在智能家居時代並不難實現,只需要置辦你中意的智能家居和一條智能寬頻,衣食住行全只在你的指尖。輕輕一按,生活瑣事統統都能搞定。

B. 黃梅戲七仙女

天壽、天陽、天榮、天昌、天顯、天慶、天羽、碧霞、丹陽、鴛鴦、文殊、乞巧、雲漢、織錦、安慶、織女、牛郎
你可以去http://ke..com/view/67558.htm?fr=ala0_1_1看看,或許會給你一些靈感。
不過我建議你最好插上一些七仙女的圖片哦~
呵呵,我們這些人啊!上班累了,最想吃的還是「環境」哈~
如果有時間到安慶去,一定給你捧場~O(∩_∩)O哈哈~

C. 一代黃梅戲宗師嚴鳳英:因戲而生,為戲而死,為何沒能善終

為何湖北的黃梅戲,怎麼跑到安徽去了?

後來經人解釋才明白了過來,恍然大悟道:原來黃梅戲是大水沖到安徽去了呀。黃梅戲鄉土氣味很深,很感人,我也成了黃梅佬。

如今,黃梅戲已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而讓黃梅戲迅速傳播到全國各個地方,推動黃梅戲的發展到一個新高度的一個重要人物就是嚴鳳英。

她是將黃梅戲在很短的時間內被全國民眾知道並熱愛,並傳到海外,完成「三級跳」的歷史性大發展的主要開拓者。

但很遺憾,在一個錯誤的年代,你以為的崇高的一切,可能會成為他人刺向你的利劍。

無需邏輯,無需倫理,甚至無需理由。

單就審訊和批判她也就算了,但還牽連到了自己的愛人和孩子。

那時嚴鳳英做過卵巢囊腫手術有腸粘連後遺症,又患有椎間盤突出症,疼痛難忍。堅強堅韌如嚴鳳英,也終究沒能熬下去,不堪折磨,服葯大量的安眠葯自盡。直到1978年以後,才得以昭雪,恢復名譽。

05

嚴鳳英的離去,並且死後還受到不堪目睹的凌辱,被人開膛破肚,這讓愛妻至深的王冠亞悲痛欲絕,在之後的十年中過的都是噩夢般的日子,精神恍惚,甚至一度出現幻覺。

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他也知道要拚死保住嚴鳳英的骨灰,不讓造反派拿走。待到嚴鳳英被平反,他的心病才得以被一點點治癒。

那時的王冠亞內心已是滿目瘡痍,一直思念著亡妻,為紀念嚴鳳英,他寫了一部42萬字的《嚴鳳英》傳記,哪怕此後有人願意啥也不圖,只為了能照顧他後半生也被他拒絕了,他說:

我的心裡已經容不下任何一個女人了,嚴鳳英的照片擺在我的房間里,她沒有走,她一直沒跟我分開過。

2013年,84歲的王冠亞因身患癌症去世,他跟嚴鳳英陰陽相隔45年,一定很想她,這次,他終於去天上與她相見了吧。

有夫如此,人生有何求?

嚴鳳英跟楊麗坤有著類似不幸的命運,但也有同款幸運,那就是遇到了一個真正懂自己,愛自己的好男人。

在《嚴鳳英》中有這樣一個句話:沒有黃梅戲,哪有嚴鳳英。

可沒有嚴鳳英,哪有今日的黃梅戲?

賴少其在《紀念嚴鳳英》中曾說:十年落花無數,何來錦囊,亦無埋花處,花在淚中難為土。舉起招魂幡,猶有傷心處,春滿江淮花起舞,燕子已歸來,君在九天碧落處。

D. 天仙配是什麼劇種

天仙配是黃梅戲劇種。

《天仙配》是黃梅戲早期積累的「三十六大本」之一,是根據東漢董永遇仙故事編成的,最先編人話本的是宋元時期《董永遇仙傳》;最早編成雜劇的是元代,僅留下《路遇》一套《商調集賢賓》載於明郭勛所編《雍熙樂府》。

到了明代,在南方民間就出現過不只一個董永戲文的演出本。據傳與安徽省青陽腔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顧覺宇的《織錦記》(又名《織絹記》《槐陰記》),該劇全本早已失傳,只有《槐陰分別》作為戲膽分別載於明代有關青陽腔諸刻本。



(4)卡通黃梅戲小人圖片擴展閱讀:

黃梅戲《天仙配》戲文可圈可點之處頗多,傳之後世的也多,但傳之婦孺之口的要算「滿工」一場,這一段戲文膾炙人口,是一首清新質朴的田園牧歌,同時也是傳唱海內的愛情二重唱。

黃梅戲《天仙配》戲文注重文學性和賞析性,跳出一般戲文重戲劇性輕文學性的窠臼,是戲劇性與文學性並舉,擷取其戲文唱段,或雅或俗,雅俗並重,創作者側重錘煉詞句,從文學的層面挖掘人物內心,從賞析的層面賦予戲文美感,從而形成黃梅戲戲文獨特的審美風格和文學特色。

E. 描述一下黃梅戲的臉譜

一看到塗紅畫綠的臉譜,你一定會想到戲曲;或者一提到戲曲,你一定會想像到舞台上勾畫五彩臉譜、身著各色戲衣的人物形象。臉譜是中國戲曲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戲曲藝術的重要特徵之一。

中國戲曲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舞台藝術,它融匯了文學、音樂、舞蹈、武術、雜技、美術等多種因素。從舞台上呈現給觀眾的視覺形象來看,除了處於戲曲核心地位的表演方面,舞台上的人物造型和景物造型就是人們眼中最為直接而重要的了,在傳統戲曲中,人物造型方面更是重視和突出的重點。人物造型包括頭、面部化妝和服裝兩大部分。臉譜是屬於面部化妝范疇的,在戲曲人物造型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

那麼,什麼是臉譜?

前輩戲劇家張庚先生說:「臉譜是一種中國戲曲內獨有的、在舞台演出中使用的化妝造型藝術。從戲劇的角度來講,它是性格化的;從美術的角度來看,它是圖案式的。在漫長的歲月里,戲曲臉譜是隨著戲曲的孕育成熟,逐漸形成,並以譜式的方法相對固定下來。」臉譜是中國戲曲獨有的,不同於其它國家任何戲劇的化妝。戲曲臉譜有著獨特的迷人魅力。

臉譜與戲曲人物角色的關系如何?是不是戲曲中的每個人物都需要勾畫臉譜呢?回答是否定的,不是每個人物都要勾畫臉譜,臉譜的勾畫要按照人物角色的分類來進行。

中國戲曲中人物角色的行當分類,按傳統習慣,有「生、旦、凈、丑」和「生、旦、凈、末、丑」兩種分行方法,近代以來,由於不少劇種的「末」行已逐漸歸入「生」行,通常把「生、旦、凈、丑」作為行當的四種基本類型。每個行當又有苦幹分支,各有其基本固定的扮演人物和表演特色。其中,「旦」是女角色的統稱;「生」、「凈」、兩行是男角色;「丑」行中除有時兼扮丑旦和老旦外,大都是男角色。

一般來說,「生」、「旦」的化妝,是略施脂粉以達到美化的效果,這種化妝稱為「俊扮」,也叫「素麵」或「潔面」。其特徵是「千人一面」,意思是說所有「生」行角色的面部化妝都大體一樣,無論多少人物,從面部化妝看都是一張臉;「旦」行角色的面部化妝,也是無論多少人物,面部化妝都差不多。「生」、「旦」人物個性主要靠表演及服裝等方面表現。

臉譜化妝,是用於「凈」、「丑」行當的各種人物,以誇張強烈的色彩和變幻無窮的線條來改變演員的本來面目,與「素麵」的「生」、「旦」化妝形成對比。「凈」、「丑」角色的勾臉是因人設譜,一人一譜,盡管它是由程式化的各種譜式組成,但卻是一種性格妝,直接表現人物個性,有多少「凈」、「丑」角色就有多少譜樣,不相雷同。因此,臉譜化妝的特徵是「千變萬化」的。

「凈」,俗稱花臉。以各種色彩勾勒的圖案化的臉譜化妝為突出標志,表現的是在性格氣質上粗獷、奇偉、豪邁的人物。這類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寬闊宏亮,演唱粗壯渾厚,動作造型線條粗而頓挫鮮明,「色塊」大,大開大合,氣度恢宏。如關羽、張飛、曹操、包拯、廉頗等即是凈扮。

凈行人物按身份、性格及其藝術、技術特點的不同,大體上又可分為正凈(俗稱大花臉)、副凈(俗稱二花臉)、武凈(俗稱武二花)。副凈中又有架子花臉和二花臉。丑的俗稱是小花臉或三花臉。

正凈(大花臉),以唱工為主。京劇中又稱銅錘花臉或黑頭花臉,扮演的人物有《將相和》的廉頗、鍘美案》的包拯等,大多是朝廷重臣,因而以氣度恢宏取勝是其造型上的特點。

副凈(也可通稱二花臉),又可分架子花臉和二花臉。架子花臉,以做工為主,重身段動作,多扮演豪爽勇猛的正面人物,如魯智深、張飛、李逵等。也有扮反面人物的,如京劇中抹白臉的曹操等一類,也由架子花臉扮演。在其它劇種里大多不稱架子花臉,有的劇種叫草鞋花臉,如川劇、湘劇等。二花臉也是架子花臉的一種,戲比較少,表演上有時近似丑,如《法門寺》中的劉彪等。

武凈(武二花),分重把子工架和重跌朴摔打兩類。重把子工架一類扮演的人物如《金沙灘》的楊七郎、《四平山》的李元霸等。重跌朴摔打一類,又叫摔打花臉。如《挑滑車》中牛皋為架子花臉,金兀術為武花臉,金兀術的部將黑風利為摔打花臉。

「丑」(小花臉或三花臉),是喜劇角色,在鼻樑眼窩間勾畫臉譜,多扮演滑稽調笑式的人物。在表演上一般不重唱工,以念白的口齒清晰流利為主。可分文丑和武丑兩大分支。

戲曲中人物行當的分類,在各劇種中不太一樣,以上分類主要是以京劇的分類為參照的,因為京劇融匯了許多劇種的精粹,代表了大多數劇種的普遍規律,但這也只能是大體上的分類。具體到各個劇種中,名目和分法要更為復雜。

戲曲中的角色行當最初是用於表現人物的社會地位、身份和職業,後來逐漸擴展到表現人物的品德、性格、氣質等方面。角色行當具有類型化特徵,而且對角色的區分帶有明顯的善惡、褒貶的道德評價在裡面,如公正忠孝者為端莊的正貌,姦邪可惡者刻畫成丑形。面部化妝和服裝是區分人物角色的可視的直接表徵,如果說服裝主要是表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職業;那麼面部化妝,尤其是臉譜化妝更多表現的是人物的性格、氣質、品德、情緒、心理等方面。通過臉譜對人物的善惡、褒貶的評價是直接的,一目瞭然的。如曹操勾白臉表示奸詐,關羽勾紅臉表示忠義等。

臉譜具有相對獨立的欣賞價值和審美意義,但從根本上說,它始終是戲曲表演藝術中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對臉譜的藝術表現力和審美特性的認識,只有在觀看戲曲演出過程中,結合服裝和表演才能充分理解、認識。

臉譜與服裝的配合構成了舞台上凈、丑角人物的外觀,再配合唱、念、做、打的表演就形成了舞台上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喚起觀眾的心理共鳴。眼睛、面部是情緒、心理的窗戶,因此臉譜是觀眾的視覺中心,臉譜對喚起觀眾審美心理的美感起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五顏六色,變幻無窮,內涵豐富,就連許多西方藝術大師都覺得中國戲曲臉譜「奇妙極了」。

F. 黃梅戲中的臉譜長什麼樣有誰能幫我描述一下不要過多的廢話、要圖片、

黃梅戲中用到臉譜的地方不多,主要是借鑒自徽劇。這是黃梅戲中的包公臉譜:

G. 看黃梅戲有感

看黃梅戲有感

看黃梅戲有感,黃梅戲與京劇、越劇、評劇、豫劇並稱中國五大劇種,漢族戲曲之一。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的原因之一,以下看黃梅戲有感。

看黃梅戲有感1

以前,我老覺得黃梅戲、京劇非常老土,而且只適合那些老年人唱。但是,自從那次排練後,我改變了我的看法。

一天,同學的奶奶讓我和同學一起去學唱黃梅戲。聽了這個消息,我猶如打了霜的茄子焉了,而且我從業沒有唱過這些戲,總認為自己唱不好。而這次卻讓我去唱,豈不是自討苦吃?

我抱著忐忑不安的心情走向排練的地方,剛進門,只見裡面早已人山人海,把整個居委會圍了個水泄不通,都是老奶奶!我緊張地想:這么多人,一看就知道是經過訓練的,我等會兒唱不好,豈不是出盡洋相!

開始上課了,由於我們這幾個插班生一點也不會,於是便傻獃獃地坐著,聽他們唱。慢慢地,我聽得津津有味、聽得如痴如醉,咦,怎麼黃梅戲也這么好聽呀,我疑惑地想。不知不覺,我們也學著會唱了幾首。誰知,一位老奶奶竟想出了一個對我們來說的壞點子叫我們兩個小孩子唱。天啊,猶如晴天霹靂,我們兩人面面相覷,但在另一位老奶奶的幫助下,我咬了咬牙,起了頭

唱完後,大家情不自禁地為我們鼓掌,誇我們學得快、唱得好。漸漸的,我喜歡上了黃梅戲,而且越聽越喜歡,越聽越覺得黃梅戲好聽

原來黃梅戲也很好聽,以前小瞧了它,今後可不能這樣哦!

篇二:黃梅戲

說實話,我以前一點也不喜歡中國的傳統戲曲,因為在我的印象里,它們一般都只是依依呀呀的唱個不停一點也沒有趣味。

但是,幾年前在電視上看到的一段黃梅戲,改變了我對他們的看法。

表演者的嗓音是那麼輕柔,音樂也那麼優美,聽過以後,給人一種心曠神怡的感覺。我想,這就是它的魅力所在吧。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黃梅戲不但優美動人,而且還有這么悠久的傳說呀。

我覺得,現在中國的傳統戲曲越來越不受歡迎了,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歌曲,雖然流行歌曲確實有它的優點,但是我們也不能因為它而忘了中國的傳統戲曲呀!我們只要用心去體會不難發現傳統戲曲的美妙之處。所以,請大家和我一起,去體會中國傳統戲曲的優美,相信大家一定會愛上它們!

篇三:黃梅戲

黃梅戲是我們的家鄉戲,與我們每個人都有密切的聯系。像小樹苗與太陽,像小魚和大海,像紅花和綠葉委婉動聽的黃梅戲是地地道道的安慶的地方戲種,充滿濃郁的鄉音鄉情。

在安慶城鎮農村,不分男女老少,聽到旋律優美的黃梅戲曲調,就會激動不已,甚至情不自禁地跟著唱起來。有人說,不會唱黃梅戲,算不得真正的安慶人。然而我,就是在黃梅之音中長大的。

篇四:安徽黃梅戲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源於湖北黃梅地區。黃梅戲用安慶語言念唱,唱腔淳樸流暢,明快抒情,具有豐富的表現力;黃梅戲的表演質朴細致,真實活潑;黃梅戲來自於民間,雅俗共賞、怡情悅性。

黃梅戲用她那淳樸流暢、質朴細致、濃郁的生活氣息和清新的鄉土風味,真正迎來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藝術春天。上世紀50年代,《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等眾多優秀的劇目不斷推出,國內外的觀眾,也認識並接受了黃梅戲,使黃梅戲從鄉村草台登上了都市的大雅之堂,最終成為馳名海內外的著名劇種。黃梅戲的劇目和演員曾獲得眾多獎項,多次赴香港、澳門、新加坡、德國、台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演出,獲得廣泛的好評,被外國友人譽為」中國的鄉村音樂」。

驕傲和光榮已成為歷史,新世紀已經打開希望之門,如今的安徽黃梅戲又涌現出如馬蘭、黃新德等為代表的眾多新人。希望新一代黃梅戲傳人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用青春、美麗和智慧,創造新的燦爛……

篇五:黃梅戲

「黃梅戲」,大家一定很熟悉。現在,黃梅戲以有了二百多年的歷史。今天,我算是初次看黃梅戲。首先是一個小品展現在我的面前。隨後,今天的戲曲開始了。

故事是這樣的:薛老爺的大夫人不會生小孩,薛老爺又娶了二夫人,二夫人很快便懷上了孩子,大夫人很是嫉妒。正好,薛老爺上京趕考,大夫人就想乘機xx二夫人。老爺走後,大夫人將二夫人鎖在磨房之中,天天叫她磨麵粉。時不時還用鞭子抽打,有一次,大夫人打罵完後,又狠心地用力踢了一腳二夫人的肚子,疼得直叫喚。大夫人的貼身丫環紅蓮是個好人,很可憐二夫人。送走大夫人後,便急匆匆地趕去看二夫人。剛到門口,便聽到嬰兒的啼哭聲,一個小生命在磨房裡誕生了。二夫人生了個男孩兒!為了防止大夫人禍害小公子,二夫人狠了狠心,讓紅蓮把小公子送走。13年後,小公子繼保長大了。薛老爺也當了官,准備接全家到京城。大夫人在三更天時放火燒了磨房,好在紅蓮事先把二夫人放走了。不久,出來尋母的繼保與二夫人相認,大夫人被薛家趕了出去。5年過去了,繼保高中狀元。養父養母想與他相認,沒想到,這繼保只顧面子,不認人,把雙親害死,自己也遭到報應。

剛開始,大家都以為繼保可能不會認養父養母,果然,被大家猜中了。忘恩負義的繼保只顧自己的面子,什麼別人回笑話,什麼認了在朝庭上沒有立足之地。還不都是借口,認了,百姓肯定說他是個好官,不認,反而會遭到別人的斥責,說他是個不孝之子。養父養母含辛茹苦地把他帶大,怕他餓著,夜裡凍著。頓頓給他吃好的,生怕他吃不飽,覺得不好吃。。。。。。

總之,大家不要做向薛繼保這樣忘恩負義的小人,別人待你好,你也要待別人好。

看黃梅戲有感2

我們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文化歷史,戲劇就是其中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在中華大地上閃閃發光。戲劇是中華民族特有藝術文化。千百年來,它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影響著中國,影響著世界。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它發源於湖北黃梅縣,是由民間的山歌小調發展而成的。它以抒情見長,韻味豐富、優美、動聽,其唱腔如行雲流水,委婉清新、細膩動人,具有芬芳的泥土氣息,而且通俗易懂,易於普及,深受各地人民群眾的喜愛。

黃梅戲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嚮往。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主要劇目有:《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羅帕記》、《慈母淚》、《三搜國丈府》、《蕎麥記》等。其中以《天仙配》最為著名,先後改編成為電視劇,電影。

《天仙配》主要講述了 七仙女厭惡天宮歲月的冷清,對董永由同情而至鍾情,就不顧森嚴天規,奔向人間。槐蔭樹下遇到了董永,傾訴衷曲,二人於是結為夫妻。兩夫妻正嚮往未來,憧憬幸福,忽聞玉帝旨意,令七仙女即刻回宮,否則禍及董永,七仙女不得已與董永分別……「樹上的鳥兒成雙對,綠水青山帶笑顏。從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雙雙把家還……」這段唯美的愛情,完全的融入到了那優美動聽的黃梅戲中,讓觀眾贊嘆不已,心曠神怡。

黃梅戲,演的是淳樸,唱的是淳樸,說的還是淳樸……一代又一代的農民在戲中懂得了朴實,像泥土一樣,毫無雜質。

看黃梅戲有感3

黃梅戲是我國戲曲的主要地方劇種。黃梅戲發源地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一百多年以前,這里流行"黃梅調"也叫"採茶戲"。這種小戲中的一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成了氣候,形成了後來的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地的民歌小調直接搬上舞台,表現當地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豬草》說的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

又如《夫妻觀燈》,通過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不久,黃梅戲在搬演大戲上也有了成績。這些大戲主要是受"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戲,像《烏金記》,《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幾經磨礪修改,最終定為《天仙配》,成了黃梅戲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黃梅戲,基本上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 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志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台。

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了專業班社。懷寧素有"戲鄉"的稱號。這里唱黃梅調十分興盛。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看戲者一方來說,觀眾多、市場多。於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於安慶市區,此後在這里紮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後,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

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 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展。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藝術力量,安徽省陸續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省最大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並稱"安徽二黃",成為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鑒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出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

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力。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雪梅弔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枚舉。 其中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為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為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提到黃梅戲藝術,就不能不提起為黃梅戲藝術做出巨大貢獻的一批老藝術家,如嚴鳳英、王少舫、潘璟琍等。其中,尤其以嚴鳳英最為突出。至今,人們只要提起黃梅戲,就會提起《天仙配》,只要提起《天仙配》,就會提起七仙女的扮演者嚴鳳英。試想,在今天的中國,有多少人會唱嚴鳳英那段"樹上的鳥兒成雙對"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