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四川方言很搞笑也!你們說點最地道的嘛
1.很諷」:意思是說這個人有點寶里寶氣的,也和「駐鼻子「通用!比如:「那個人很諷哦,天天都去王爺廟去跳舞,都60幾的人了!」
2、「勻盡」:就是比較舒服滿意的意思。比如:
「你兩口子這幾年是整勻盡的哦!買了房子還有車子!還去旅遊!」
「你生活過的勻盡哦!天天吃回鍋肉!「
3、「下課」:就是本事不夠該辭退的意思!球迷應該很有感觸!
比如:「XXX 下課!XXX下課!!」
4、「假巴意思」:來源於假腥腥一詞,表達這個人不老實,虛偽的很!
比如:「
「我知道你有,不要和我兩個假巴意思的!」
5、「做尖做似」:意思是說一個人做事情故意的做作!
和前面的很諷有點相近!比如:「這個人有點做尖做似的!」
6、「眼睛下鄉」: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是看了不該看的東西!嘿嘿!
比如:「你眼睛下鄉哇?該你出牌了!」
「今天和我去買衣服,在店鋪門口你眼睛下鄉了,給我說清楚,不然我給你毛起!」
7、「害怕會」:意思是不會的意思!或者你理解錯我的意思了!
比如:「害怕會,我雜子敢嘛!」
8、「撿耙雞兒」:意思和撿便宜相近,也有撿耙活的用法!
比如:「今天我是運氣好,在單位撿了個耙雞兒!」
「你不要天天想斗撿耙雞兒,還是做點實際點活路!「
9、「妖艷兒活閃」:就是故意的的調皮,轉移話題!裝做不知道!裝腔作勢的意思!
比如:「你不要妖艷兒活閃,你今天給我說清楚!」
「你不要嘻皮笑臉的!等會我給你兩個妖艷兒活閃的夠你受哦!」
10、「吃混堂鍋盔」:意思和渾水摸魚,不了了之相近!比如:
「幾天你休想再吃混堂鍋盔,說清楚再走!」
「看來你是個吃混堂鍋盔的人哦!」
11、「松活」:工作生活不忙不累比較輕松!比如:
「你乾的這個活路好輕松哦!好久給我也介紹一下三!」
12、「經事」:指一個事物比較耐用。比如:
「今天我買的這個碗還比較經事,落到地上還沒有打爛!」
13、「暈、暈不懂」:就是搞不懂,理解不到別人的意思,
通過自己反復考慮的事情而找不出答案。比如:
「沒學過,暈不懂!」
「川戲我不會,暈不懂!」
「你暈沒暈懂我的意思哦?」
14、「哈數」:就是心裡有沒有數,或者有沒有把握。比如:
「這人還是有點哈數,不傻!「
「對於這件事情你有沒有哈數哦?」
15、「關火」:就是表達一件事情穩當,比較有把握,或者是比較牢靠的意思!比如:
「這個人很關火!這個事情覺得關火!」
16、「打麻軋符兒」:主要是欺騙和矇混過關的意思。比如:
「今天你不要給我打麻軋符兒,昨天是不是你把我的錢用了?」
「你一天到黑的打麻軋符兒,還是做點實際點的事情。!」
17、「陰斗」:意思是悄悄的,達到自己某種目的而不讓別人知道!比如:
「他經常是陰斗去菜市場,怕我們看見笑話他!」
「你不要老是陰斗陰斗的,耿直點!」
18、「哪干前」:意思就是哪裡的意思!比如:
「你家住在哪干前?」「這是哪干前哦,沒有印象。!」
19、「闖鬼啦」:意思是表達一個人倒霉,象遇見鬼似的。比如:
「我今天闖斗鬼了,著交警整了幾道!」
20、「撿相因」:內江表達的是撿便宜的意思,也不勞而獲的意思。比如:
「我今天買的東西撿了相因,」
「看斗來,盯斗來,相因賣,來撿相因哦!」
Ⅱ 分布在我國大江南北的「最好吃燒餅」,你都吃過哪些
說起燒餅,相信很多人都吃過,也有很多人很喜歡吃,這是我國最經典的小吃之一了,很早就被人發明出來,距今為止可能都過了幾千年了。燒餅是麵食,將面團做成餅的形狀,加上一些餡料,然後烙熟,味道特別香,而且還很耐飽,唯一的不足就是比較噎人,不過再來一點水的話,這個問題就解決了。下面小編就向大家介紹5種最好吃的燒餅,分布在我國大江南北,專業級的吃貨也不一定全吃過。
Ⅲ 乾縣油麵鍋盔怎麼做
原料:麵粉500g、乾酵母7.5g(1.5茶匙)、五香粉1/4茶匙、鹽1茶匙稍多、芝麻1大匙、溫水300ml。
做法:1、將乾酵母與溫水(約40度)攪拌均勻,靜置十分鍾;
2、用酵母水和面,加上五香粉、鹽揉勻放置在溫暖出進行發酵(溫度30度左右);
3、大約2小時後,面團發至兩倍大,加芝麻揉至光滑;
4、揉好的面團擀成一個比平底鍋稍小的圓餅;
5、平底鍋中刷上一層薄油,大火燒熱平底鍋,將面餅放入鍋中,火調至最小;
6、為了防止面餅膨脹,用筷子在面餅上扎幾個眼;
7、蓋上鍋蓋,烙至兩面金黃,用筷子扎眼可順利干凈抽出即可。
8、烙好的鍋盔切塊,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夾上各種菜或者辣椒醬來吃。
注意事項:1、乾酵母的用量在5克-10克之間,根據季節、溫度還有酵母存放時間的長短可以增減用量。如果酵母買回家放的時間超過一年了,可以適當的增加一下用量。冬季或者溫度低的時候,也需要適當增加用量。
2、發酵的時間也是根據季節有長有短的,具體判斷方法:面團要大至原來的2倍,撕開後有均勻的蜂窩出現即為發好;
3、和面用水量與面的軟硬度,喜歡吃餅稍硬一些的,用250ml的水就可以了,如果家裡有老人喜歡吃軟一些的,300ml左右的加水量比較合適;
4、水的溫度,水的溫度在35-40°最好,即伸手進去,有微燙的感覺,夏季水溫可以稍低一些;
5、為什麼一開始要大火燒鍋?如果冷鍋就將面餅放入,鍋盔的皮就會比較厚,吃起來口感要稍差一些;
6、烙制過程中要注意翻面。
食材明細發面團:麵粉300g死面團:麵粉150g
發面團:酵母3g發面團:溫水140g死面團:雞蛋75g死面團:鹽2g
製作步驟1. 先做發面團。酵母用溫水溶解;
2. 倒入麵粉中,攪拌均勻;
3. 和成面團(做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4. 放在蒸鍋里,隔水加熱一分鍾的樣子;
5. 發酵一個小時左右至兩倍大;
6. 死面團製作:麵粉加雞蛋和鹽;
7. 攪拌,揉成光滑面團;
8. 將發面團和死面團揉成一個面團,要多揉一會,可以揉一會,餳餳再揉,確保內部組織機構細膩,無氣泡;
9. 把揉好的面團擀成厚1~2cm的圓片,最好厚2cm;用牙簽扎眼;
10. 還可以用瓶蓋壓花紋;(可以省略)
11. 入鍋;
12. 往餅上灑水,撒芝麻(灑水是為了可以粘住芝麻);
13. 瞧瞧!
14. 翻個面瞧瞧!
15. 經過三翻六轉,烤至兩面金黃;
16. 出鍋。對切成小塊。
鍋盔餅做法小貼士
1、在烙餅過中,要不停的翻轉,以免焦糊了;
2、可以灑點水,防止太幹了;
3、最好要蓋鍋烙餅,減少水分蒸發,防止太幹了;
Ⅳ 老關中八大怪
八大怪之八「碗盆分不開」。過去,關中農村家家戶戶都有「老碗」,這「老碗」大如小盆,很適合飯量大的小夥子用。過去關中農村人吃飯,喜歡端上老碗,圪蹴到人多處,邊吃邊諞,老碗盛的飯多,既省去了添飯的麻煩,又不耽擱諞閑傳。
八大怪之七「凳子不坐蹴起來」。這是關中農村老輩子沿襲下來的生活習俗,常見有人端著老碗,圪蹴到城門口或誰家門前,邊吃邊聊天,也算是一種原生態的農村文化現象吧。猜想或許與先秦亦兵亦農的兵役制有關,戰事頻繁,圪蹴著便於奔跑,一有敵情,撂下碗就走。
八大怪之六「秦腔吼起來」。據傳,秦腔雛形始於秦漢,形成於唐宋,盛於明清。秦腔旦角聲韻根據劇情需要,或委婉纏綿,或悲哀凄傷。秦腔生角(或凈、丑)唱腔一般激越高昂,特別是秦腔凈角的唱腔如怒吼一般,臉憋得通紅,俗稱「怒大將」。吼秦腔或許是秦人宣洩情感的一種方式吧。
八大怪之五「面條象褲帶」。關中「八百里秦川」自古是小麥產糧區,當地人以吃麵食為主。面條就有了很多種傳統吃法,「褲帶面」就是其中的一種。「褲帶面」用鹽水和面,通常寬約二指半,厚約一分硬幣許,長約六七十公分不等,就象褲帶一樣。沸水煮熟,老碗盛了,圪蹴著吃。
八大怪之四「辣子一道菜」。圖片上的物件叫「碾槽」,過去農村家家就用這東西碾辣子面。關中人吃飯,頓頓不離油潑辣子。面條再香,沒有辣子,關中人就嘟嘟囔囊的不高興。淵源及功能:吃辣子習俗或許與關中農村老輩子大批四川、湖北移民有關,據說辣子維生素含量高,吃辣子對眼睛有好處。
八大怪之三「鍋盔象鍋蓋」。關中農村鐵鍋的直徑,大概有六七十公分,烙鍋盔的時候,就可著鍋的大小做面餅,厚約一指許,放入鍋內,灶火用麥秸燒,剛烙好的鍋盔外焦里軟,很好吃。淵源及功能:據考證始於先秦,便於士兵行軍打仗攜帶。據傳昔日大秦帝國的兵士就是吃著鍋盔滅掉六國的。
八大怪之二「房子半邊蓋」。多見於關中農村,通常房屋呈「M」型,習稱廈子房,兩個半邊房子對稱修建,中間開門。功能:山牆高聳,安全防賊;牆厚屋高,冬暖夏涼。
八大怪之一「帕帕頭上戴」。其習俗多見於陝西關中農村,帕帕即手絹,顏色各異,通常年輕姑娘媳婦喜愛顏色艷麗的帕帕;中老年婦女則用淺藍色或白色的帕帕。功能:妝飾點綴,防塵遮灰。歌謠:瓜女子,納底子,納不過,吃黑饃。
Ⅳ 四川紅糖鍋盔做法
用料
面團
麵粉 200克
酵母 2克
白糖 一撮
水 120g
餡
紅糖 80g
麵粉 20g
四川紅糖鍋盔的做法
面團所有材料混合揉至光滑,蓋保鮮膜醒20分鍾。
開吃吧。
Ⅵ 成都有沒有不辣的美食
在成都,其實能吃到許多不辣的美食以下排名不分先後樂山甜皮鴨一種樂山特色鹵鴨子,在成都也隨處可見,最大的特色是皮是甜的,鴨肉是鹹的,咸甜搭配得很好樟茶鴨用樟樹和茶葉熏過,所以叫樟茶鴨,香得很
燉蹄花就是燉豬蹄,成都人宵夜最愛吃,我也搞不懂為啥大半夜大家都喜歡啃豬蹄子兔頭還有成都暗黑小吃兔兒腦殼,除了麻辣味的,還有五香味的哦豆花成都的豆花種類太多了,有辣的也有不辣的,有甜的也有鹹的,不能吃辣,你還可以吃紅糖豆花醪糟豆花啊紅糖豆花
醪糟豆花
這一碗是甜品店的豆花,不是傳統豆花,甜品店花樣更多
還有不辣的豆花火鍋了解一下?紅糖糍粑幾乎所有川菜館火鍋店都有的一道小吃,吃火鍋必點的甜品
冰粉有紅糖冰粉醪糟冰粉水果冰粉,街頭到處都有,夏天來了冰粉就是成都街頭最人氣的當地冰品
涼糕一種米糕,比較像布丁,淋上紅糖吃,一般面館里都有賣涼蝦這個在成都好像不怎麼常見,可以看作是條狀涼糕
鍋盔鍋盔就是四川的燒餅,很多都不辣(但是可能會麻
糖油果子又叫天鵝蛋,油炸的糯米團子,裹上紅糖和芝麻,又香又甜
蛋烘糕
圖片來自知友Ada凍粑一種米糕,有點像發糕,比發糕更香甜,用玉米葉包裹,一般賣包子的地方能找到
這是煎過的凍粑,有的餐館有
豆湯飯一種豌豆湯飯,一般用雞湯打底,干豌豆煮爛在裡面,還能加其他的料,哎呀味道不擺了各種面成都所有面館都有不辣的口味可選,有的面館主打的就是不辣的面比如豌雜鋪蓋面,就是雞湯加豌豆和肉末做的雜醬,鋪蓋面就是一大張的扯麵比如廣漢金絲面,是用雞蛋和面做成非常細的面條,有清湯成都沒有餛飩,只有長得像餛飩的抄手,抄手也有清湯的,還有海味的另外川菜里不辣的菜有很多,開水白菜雞豆花這種傳說級別的一般館子沒有就不說了,常見的不辣的川菜有家常豆腐,粉蒸肉,酥肉湯,紅燒肉,燒肚條,咸燒白甜燒白……不可能你到一家川菜館點不出不辣的菜(重點推薦甜燒白,燒白就是扣肉,這應該算一道甜品,五花肉夾豆沙放糖和糯米蒸成半透明,甜膩甜膩的肉肉,沒吃過的可以想像一下
Ⅶ 《長安十二時辰》崔器為何頭盔里藏胡餅和歷史典故有關嗎
在《長安十二時辰》第17集里有這樣一個情景,就是崔器一個人很失落地坐在地上,想著剛剛過去的幾個時辰里發生的驚天事件:哥哥死了,手下的兵在闕勒霍多的爆炸中非死即傷,自己也是幾次以身犯險,整個靖安司的人都是提著腦袋和一個死囚張小敬打配合,為得就是剿滅長安的狼衛,解救長安的百姓。
歡迎關注我,帶你用獨特視角挖掘、解讀當下熱門影視藝閃光點的原創作者!
Ⅷ 軍屯鍋盔酵面製作
麵食在北方人的食譜中可以說是一種主要的食食物,甚至是一種不可或缺的食物,就像南方人喜歡吃米飯是一樣的,鍋盔作為一種陝西的特色主食還是被很多人喜歡的,天天吃饅頭,偶爾烙兩個鍋盔來吃,換換口味兒也是不錯的,今天就教大家來做一道陝西特色的油酥鍋盔。
注意事項
主食鹽不要放太多
Ⅸ 陝西八大怪介紹和圖片
陝西八大怪
俗話說,「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在陝西這塊黃土地上,由於氣候、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陝西人(關中人)在衣、食、住、行、東等方面,形成了一些獨特的方式。外地人對此十分好奇,經過匯集稱之為「陝西八大怪」。
【具體介紹】
一、面條像腰帶
「扯麵寬得像褲帶」。扯麵也叫冰冰(讀biang--biang,現代漢語字典上沒有這個字)面,正宗的關中人所做的冰冰面和通常城裡人所吃的扯麵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正宗的冰冰面,一根面條寬度可達二三寸,長度則在1米上下,厚度厚時與硬幣差不多,薄時卻如同蟬翼。一根面條足夠一頓飯,而對大飯量的關中人來說,一頓吃8兩、1斤也是輕輕鬆鬆的。
關中人吃面,喜歡將面和硬揉軟、擀厚、切寬。這種面煮熟以後,撈在碗里,無論是澆臊子,還是潑油辣子,吃起來都很光滑、柔軟、熱火、有筋性。既可口又耐飢。人們脖子一伸一縮,呼嚕嚕吞進肚裡,吃飽吃脹,飽嗝一打,頓時渾身上下都是力氣,拉架子車、上山扛石頭,五六個小時不吃不喝也不覺得餓。
二、鍋盔像鍋蓋
相傳在唐代修乾陵時,因服役的軍人工匠人數過多,往往為吃飯而耽誤施工進度,受到懲罰。於是,有一士兵在焦急之中便把面團放進頭盔里,把頭盔放到火中去烤,而烙成餅。現在算起來鍋盔在陝西已有上千年的歷史了。
做鍋盔,面要和得很硬,硬得用手都揉不動,要借用木杠來壓揉,然後放在直徑2尺以上的大鍋中慢慢烤制而成。這樣,烙成的鍋盔外脆晨酥,清香可口,放上十天八天也不會變味。鍋盔要數「乾州(今乾縣)鍋盔」好。
三、辣子是道菜
至於說辣子,一般人都以為是湖南人、四川人能吃辣椒。其實四川人只是把辣子當成一種調料,而在陝西「油潑辣子」卻是一道正經八百的菜餚。就連西安城裡家家戶戶前也是掛滿一串串喜人的紅辣椒。
「油潑辣子」看著紅、聞著香、吃著辣,既能用來調面,又能夾饃吃。人們常說「油潑辣子冰冰面吃著燎(好)乍咧!」
四、碗盆難分開
陝西人(老陝)吃飯,喜歡用一種耀州產的近1尺的白瓷青花大碗,當地人稱為「老碗」。這種老碗甚至比小盆還大,所以往往碗盆難分。
在關中農村,每到吃飯時,村頭、庄前、樹下,男人們就端著大老碗(一碗湯飯外加兩塊饃足有六七兩),蹲在一起,津津有味地邊吃飯邊啦著話,這就是有名的「老碗會」。
在農村,人們勞動強度大,幹活出力多,吃飯也多,所以出門用老碗盛一下就夠了,不用再回家去盛飯,省了不少麻煩。
五、帕帕頭上戴
以前在反映陝西人生活的「西部片」中,經常看到戴羊肚毛巾、身穿對襟夾襖的老漢及老年婦女頭上都戴著(頂著)一塊黑色或白色的帕帕(手帕)。你如有幸到關中農村,這里的形,和你在電影里看到的的一模一樣的。
原來陝西地區盛產棉花,當地人習慣把用棉花織成的手帕戴在頭上,它既可防塵防雨防曬,還可以擦汁擦手和用來包東西,真可謂既經濟又實惠方便。
六、房子半邊蓋
無論是在西安城還是陝西農村,都隨處可見「一邊蓋」的房子。何為一邊蓋?一般的房子房頂為人字形,可是陝西的房子卻是人字的一撇。據說因為陝西干早少雨,所以這一邊蓋的房子能讓珍跺的雨水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里,正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又因,在近百年來陝西農業發展緩慢,人口卻迅猛增加。農村中原來聚居生活的家庭,因土地面積有限,而人口眾多,住宅緊張,於是便形成了房子「半邊蓋」的歷史。
七、姑娘不對外
據說關中地區土地肥沃,所以極少有人為生存而奔波於他鄉異地。因而有「老不出關(潼關),少不下川(四川)」的諺語,久而久之,不僅男人們不外出遠行,就連姑娘們也不遠嫁他鄉。
八、唱戲吼起來
唱戲,指秦腔。其特點是高昂激越、強烈急促。尤其是花臉的演唱,更是扯開嗓子大聲吼,當地人稱之為「掙破頭」,外地人開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結實,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員身體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觀眾膽子要大,以免嚇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