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一隻青銅鼎,一段甲骨文,能否證明夏朝是真實存在的
炎黃二帝時代,國家權力實行禪讓制,這造就了很多美麗的神話故事以及傳說,到了夏朝,當時盛產青銅器和玉制,根據古籍記載,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禹,禹退位之際,將自己的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啟,改原始部落的禪讓制為世襲制,也就是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而這一更改就在中國持續了四千多年,一直到清朝滅亡才結束。
請點擊輸入圖片描述(最多18字)
不管怎麼說,夏朝的存在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要讓所有人信服認可可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綜合各種情況分析夏朝和商朝可能是共存的,但是商朝比較強大,所以夏朝被邊緣化,這導致夏朝遺留下的痕跡不明顯,但是相信隨著考古的不斷發展,夏朝存在的證據會一點點展現在人們面前,到時候就可以將爭議徹底抹平。
② 馬大膽家下面的青銅鼎是怎麼回事
馬大膽這個人物在原著中一出場就死了,影視化之後,原著中屬於棺材鋪老闆的故事就都安到了馬大膽身上,他搖身一變成了棺材鋪的老闆。
棺材鋪下面的那個青銅鼎,是用來行巫術的工具
棺材鋪下的青銅鼎,是《龍嶺迷窟》這本書中的最後一個故事,講的是胡八一和雪莉楊返回古藍縣尋找孫教授時,在棺材鋪地窖中的冒險故事。
在書中,胡八一和雪莉楊懷疑孫教授和他的助手被困在了青銅鼎中,便費盡心力的打開了青銅鼎的蓋子,結果裡面並沒有孫教授,卻有幾幅骷髏骨架和一群長得怪異的活魚,其中一副骨架的手腕上還戴著一隻玉鐲。當地人通過那玉鐲認出了死者的身份,正是多日前失蹤的一個婦女。
被劫的苦主在地窖里,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若一個不小心,就得像王胖子一樣,被咬的“大腿殘,滿腚傷”,生理和心理雙重摺磨,只能乖乖掏錢了。
其實笑笑一直有另一個疑問,這么大的青銅鼎,馬大膽他們是怎麼運進來的呢?這可能又是個未解之謎。
想了解更多有趣的娛樂資訊,請關注我哦!
③ 除開「鍾鳴鼎食」,還有哪些關於青銅鼎的故事與傳說
與青銅鼎相關的故事與傳說真的是太多太多了,比如人聲鼎沸、鼎鐺玉石、列鼎而食等等。青銅鼎在古代不僅可以作為飲食用的器具,還是至高無上的權力的代表,再加上青銅鼎自身的重量很重,所以歷史上圍繞青銅鼎所發生的一些故事和傳說非常非常的多。雖然有些故事和傳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慢慢被後人淡忘了,但是依然有很多的故事和傳說被人們津津樂道。
一言九鼎的意思是說一個人說話有很大的作用,而且不會反悔。鼎在古代是權力的代表,而九鼎代表的更是至高無上的權力。一個人說的話能和九個鼎的重量相同,足見這個人的身份和地位是多麼的尊貴。而且,古代非常講究君無戲言,所以一言九鼎也有說出來的話不會反悔的意思,也是誠信的代表。
④ 武周時代哪尊青銅鼎大到不可想像,比後母戊鼎還要大
封建社會最重要的禮器就是青銅鼎。談起了青銅鼎,就會出現這樣一個有趣的問題:世界上最大的鼎是哪個?如果您回答,後母戊鼎是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銅鼎。
其實這個回答正確,也不正確,為什麼呢?道理很簡單,因為在中國的古代,確實有18尊大鼎,不管從重量,體積,雕刻的精美程度,以及歷史地位,都遠遠地超過了後母戊鼎。
這九隻鼎共用銅56萬余斤,平均一隻鼎重6萬斤(如果去掉神都鼎的重量,剩下的八鼎,每隻重4噸左右)。其中神都鼎最重,竟高到了五米多,它的重量是多少?
一千八百石——《漢書·律歷志上》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1800x120=216000斤。真正的鼎王,絕對是重達二十一萬六千斤的神都鼎。
可惜的是,武則天去世後,她用以顯示自己豐功偉績的九鼎,全都被銷毀融化,鑄造了銅錢、兵器等軍民兩用器具,神都鼎其實並沒有消失,只不過它們是改變了形狀而已,想一想,也可以讓後人遐思聯翩吧!
⑤ 鼎是什麼東西
鼎是最重要青銅器物種之一,是古代漢族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三代及秦漢延續兩千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見和最神秘的禮器。
一般來說鼎有三足的圓鼎和四足的方鼎兩類,又可分有蓋的和無蓋的兩種。有一種成組的鼎,形制由大到小,成為一列,稱為列鼎,列鼎的數目在周朝時是代表著不同的身份等級的。列鼎通常為單數。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⑥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
中國古代三大著名的青銅鼎分別是:四羊方尊、司母戊鼎、毛公鼎。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於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村月山鋪轉耳侖的山腰上。現藏於北京中國國家博物館。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一片農地中出土,因其鼎內部鑄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現藏中國歷史博物館。
毛公鼎,西周晚期青銅器物,道光末年出土於陝西省寶雞市岐山縣。由作器人毛公(廠音)得名。直耳,半球腹,矮短的獸蹄形足,口沿飾環帶狀的重環紋。銘文32行499字,乃現存最長的銘文。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館。
(6)青銅鼎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四羊方尊被史學界稱為「臻於極致的青銅典範」。2000年5月,中國歷史博物館首次遴選館藏青銅器十大頂級國寶,四羊方尊位列其中。2013年08月19日,四羊方尊被確定為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覽的文物名單。出土的同類青銅器有人面方鼎等。
後母戊鼎紋飾美觀莊重,工藝精巧,一向為世人所欽羨。它的價值因此而更高。鼎身四周鑄有精巧的盤龍紋和饕餮紋,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餮是傳說中喜歡吃各種食物的神獸,把它鑄在青銅器上,表示吉祥、豐年足食。耳廓紋飾俗稱虎咬人頭紋,這種紋飾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虎頭繞到耳的上部張口相向,虎的中間有一人頭,好像被虎所吞噬。耳的上面還有兩尾魚形。足上鑄的蟬紋,圖案表現蟬體,線條清晰。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為直耳,半球腹,足為獸蹄形,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有環帶狀的重環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⑦ 歷史上最著名的青銅器名字(附圖片)
司母戊鼎
⑧ 蘭州挖掘出怪青銅鼎,上面刻有神秘銘文,到底概括了什麼意思
在遠古時期,人類祖先首先發覺了紅彤彤錫礦,她們將這類硬實又有一定韌性和可塑性的物品,打導致了各種各樣精緻的物件。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她們又發覺銅和錫二種礦物質融合起來的溶點更低,也更有利於打造出,因此青銅器便問世了。
另一種很有可能就是這有可能意味著著一個大家族或陣營的logo或圖騰圖片。這類整體式的logo在那時候或是十分普遍的,也許這一件青銅鼎上的logo的表示的意思是,站起在一方土地資源上的月氏大家族。第三種很有可能則是一種還沒有能被解釋的銘文。要了解疑是為甲骨文字的文本早已發覺有5000好幾個,可是早已被准確解釋的卻還僅有2000好幾個,也許這又可能是一個新的殷商階段的甲骨文字,僅僅以如今的研究成果還沒有辦法解釋。來看這尊青銅鼎謎團只能交給後代來公布了。
⑨ 鼎是最重要的青銅器之一,古代用的鼎具體是干什麼用的
一、鼎本來是古代的烹飪之器,相當於現在的鍋,用以燉煮和盛放魚肉。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有三足圓鼎,也有四足方鼎。最早的鼎是黏土燒制的陶鼎,後來又有了用青銅鑄造的銅鼎。
傳說夏禹曾收九牧之金鑄九鼎於荊山之下,以象徵九州,並在上面鐫刻魑魅魍魎的圖形,讓人們警惕,防止被其傷害。
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的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國滅則鼎遷,夏朝滅,商朝興,九鼎遷於商都亳(bó)京;商朝滅,周朝興,九鼎又遷於周都鎬(hào)京。歷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稱為「定鼎」。
二、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引申意義,如: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等。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
這種禮俗至今仍然有一定影響。為慶賀聯合國50華誕,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5年10月21日在聯合國總部,向聯合國贈送一尊青銅巨鼎——世紀寶鼎。
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慶典之際,中央政府向西藏自治區贈送「民族團結寶鼎」,矗立於拉薩人民會堂廣場,象徵民族團結和西藏各項事業鼎盛發展。此舉意義深遠,文化內涵豐厚。
三、鼎是我國青銅文化的代表。它是文明的見證,也是文化的載體。根據禹鑄九鼎的傳說,可以推想,我國遠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青銅的冶煉和鑄造技術;從地下發掘的商代大銅鼎,確鑿證明我國商代已是高度發達的青銅時代。
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晚期的青銅鼎,長方、四足,高133厘米,重 875公斤,是現存最大的商代青銅器。鼎腹內有「司母戊」三字,是商王為祭祀他的母親戊而鑄造的。清代出土的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和頌鼎等都是西周時期的著名青銅器。
鼎和其他青銅器上的銘文記載了商周時代的典章制度和冊封、祭祀、征伐等史實,而且把西周時期的大篆文字傳給了後世,形成了具有很高審美價值的金文書法藝術,鼎也因此更加身價不凡,成為比其他青銅器更為重要的歷史文物。
美學家李澤厚認為,中國青銅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為核心代表,器制沉雄厚實,紋飾獰厲神秘,刻鏤深重凸出」,是我國青銅藝術成熟期最具審美價值的青銅藝術品。
青銅器的代表物種之一就是鼎,現在出土的鼎中,有一些鼎的名氣是非常大的,比如說我國的四大名鼎,分別是司母茂鼎、四羊方尊鼎、毛公鼎和大克鼎,其實司母茂鼎是歷史最悠久的青銅器之一。
殷周時,中國人開始用青銅鑄鼎,用於祭祀時炊煮及盛放供肉,先秦文獻記載有夏鑄九鼎,那時候鼎是王朝政權象徵,周禮規定君臣依等級擁有不同數量的鼎,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有方形四足的,有圓柱形足或方形足的不等。
周鼎身厚重,簡紋飾,到了春秋戰國,鼎越做越薄,重量也輕,想來鑄造技術大有提高。鼎這個炊具已經失傳了,走遍大江南北,作為禮器的鼎也不復見,禮器之鼎只在寺廟可以見到,作香爐用。從炊具到香爐,可謂從俗世到宗教,這段歷程走得比較遠,歷史的煙塵也已經消散千年。
(9)青銅鼎搞笑圖片擴展閱讀:
發展歷史
最初的鼎是由遠古時期陶制的食具演變而來的,即是由釜、陶支腳和灶的組合而成的。鼎的主要用
途是烹煮食物,鼎的三條腿便是灶口和支架,腹下燒火,可以熬煮油烹食物。自從青銅鼎出現後,它又多了一項功能,成為祭祀神靈的一種重要禮器。
青銅鼎多為圓腹三足,也有方腹四足的。鼎口處有兩耳。對銅鼎的擁有和使用,是奴隸主身份等級差別的標志之一。
在周代,就有所謂「天子九鼎,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使用數量的規定。隨著這種等級、身份、地位標志的逐漸演化,鼎逐漸成為了王權的象徵、國家的重寶。統治者往往以舉國之力,來鑄造大鼎。
秦代以後,鼎的王權象徵意義逐漸失去。以後,伴隨著佛教在中國的傳播,鼎的形式得以延續。後代的鼎通常安放在寺廟大殿前,既是裝飾物,又是焚香的容器。
發展時期
中國從夏代開始進入階級社會,而象徵國家政治權勢和軍權、神權的青銅製造業,完全為貴族所壟斷,這些青銅器的製造均是以貴族的意志、需要和審美意願為依歸。中國青銅器歷經20多個世紀的發展衍變,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初期:夏代——由於銅的冶煉工藝尚不成熟,且材料難得造成現今所出土的夏代青銅器種類稀疏,至今為止出土的夏代青銅器是「乳釘紋爵」。
盛行期:商代(商代遷都殷(今河南安陽)以後至西周前期,約為商王武丁到西周穆王時期)——此時的青銅器體形厚重,造型規整,紋飾華麗,體現出一種獰厲之美。例如:司母戊方鼎、獸面紋方鼎、乳釘紋方鼎、克鼎、子龍鼎等。
成熟期:西周(西周後期至春秋前期)——春秋時期古人發明了「失蠟法」「分鑄法」「錯金銀」技術,使得春秋時期的青銅器造型更加別致、繁復。代表作有;蓮鶴方壺
春秋中期至戰國時期——青銅器中的鼎,原是上古時候極為普遍的烹飪器,其後實用意義逐漸減弱,成為權勢的象徵物。
⑩ 為何春秋大墓中出土一件青銅鼎,讓專家面面相覷
很多人都非常羨慕考古專家,認為他們學識淵博,見多識廣,對文物如數家珍。其實,他們和普通人一樣,都是在不斷地學習過程中成長。尤其是在對文物的識別和鑒定上,也需要經歷從不懂到精通的階段。中國擁有這么悠長的歷史,這么遼闊的疆域,許多文物的出現,往往會打破所有人的認知。今天要說的文物故事,就曾經嚇了那些專家一大跳。
那是在1965年,山西新絳柳泉墓地的一座大墓被發掘。在此之前,中國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對春秋時期晉國的都城所在爭議不休。晉國是周成王的弟弟分封之地,起初是在曲沃,後來幾經遷徙,最後的都城是新田。然而,新田到底是在哪裡?一直撲朔迷離,曾經兵馬轟鳴,劍戈生輝的晉國,彷彿失去了它最後的聲影。
這種技藝是先用燃點較低的蜂蠟做成模型,然後在它的表面覆蓋不易燃燒的耐火材料。隨後高溫加熱,讓蜂蠟融化,變成液態流失。這樣耐火材料就成為了中空的模型,最後放入液態的青銅,等到凝固後,撬開外殼,取出青銅器。
這樣的方法,就可以製作繁雜的青銅器,比如著名的雲紋銅禁、曾侯乙墓青銅盤尊等等都是由此誕生的。春秋蟠蛇紋鏤空鼎也是失蠟法的傑作,是先民偉大智慧的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