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杜甫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ps圖片銀金屬色 2024-07-27 13:42:10
手機上顯示5g網路的圖片 2024-07-27 13:42:10
科目一考試電腦操作圖片 2024-07-27 13:37:13

杜甫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2-01-06 13:18:10

❶ 15首古詩的背景圖

http://web2.tcssh.tc.e.tw/school/guowenke/books/tangshi/poem44.htm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欣賞)
http://www3.upweb.net/index237-img/showlog.php?id=3408 (望洞庭)
http://www.blogms.com/blog/CommList.aspx?BlogLogCode=1001013580
(夜雨寄北)
http://www.jinmiao.net/html/2006-11/28424.htm (岑參-逢入京使)
http://bbs.ywms.net/space/14512/viewspace_955_aid_856.html (滁州西澗)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CC%E2%C1%D9%B0%B2%DB%A1&in=14&cl=2&cm=1&sc=0&lm=-1&pn=13&rn=1
http://web.mmyz.net/cyq/mzhxd/tangshishangxi/poem/poem210.htm (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欣賞)

http://www.writebar.com/photo/Photo_Class.asp?ClassID=20&page=15

http://www.jinmiao.net/html/2006-11/28469.htm (朱熹-觀書有感)

http://www.jinmiao.net/html/2006-11/28716.htm (陸游-示兒)

暫時只能找到這一些了,在網路圖片上找古詩名字就行了,這是網址,上面有圖片。

❷ 幫忙找一下適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這首詩的背景圖片

http://ke..com/view/34475.htm

其一-原文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其一首)
韓愈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編輯本段]譯文
字詞解釋:
1、呈:恭敬地送給。
2、天街:京城的街道。
3、酥:酥油。
4、絕勝:大大超過。
5、皇都:指京城長安。
京城大道上空絲雨紛紛,它像乳汁般細密而滋潤,
遠望草色依稀連成一片,近看時卻顯得稀疏零星。
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遠勝過綠楊滿城的暮春。
[編輯本段]鑒賞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早春美景的七言絕句。首句點出初春小雨 ,以"潤如酥"來形容它的細滑潤澤,准確地捕捉到了它的特點。造句清新優美。與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句緊承首句,寫草沾雨後的景色。以遠看似青 ,近看卻無 ,描畫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後的朦朧景象。可與王維的"青靄入看無"、"山色有無中"相媲美。
三、四句對初春景色大加贊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兩句意思是說: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東西,遠遠超過了煙柳滿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寫春景的詩,在唐詩中,多取明媚的晚春,這首詩卻取早春詠嘆,認為早春比晚春景色優勝,別出新意。前兩句體察景物之精細已經令人稱贊,後兩句如騎兵驟至更在人意料之外。
這首小詩 ,詩人只運用簡朴的文字 ,就常見的"小雨"和"草色",描繪出了早春的獨特景色。刻畫細膩,造句優美,構思新穎,給人一種早春時節濕潤、舒適和清新之美感。
[編輯本段]講析
這首小詩是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看似平淡,實則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
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後,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彷彿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看著它,人們心裡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可是當你帶著無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麼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
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
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徵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麼惹人喜愛了。像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徵。
「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
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是呀,一年之計在於春,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
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

❸ 杜甫《八陣圖》當時的寫作背景

1、背景:杜甫在唐代宗大歷元年(766年)夏遷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廟,江邊有八陣圖,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在夔州江灘所設。向來景仰諸葛亮的杜甫用了許多筆墨記詠古跡抒發情懷。《八陣圖》便是其中一首。
2、作品原文:
八陣圖⑴
功蓋三分國⑵,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⑶,遺恨失吞吳⑷。
3、詞句注釋:
⑴八陣圖: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⑵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⑶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⑷失吞吳:是吞吳失策的意思。
4、白話譯文: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勛最為卓著,他創制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沖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5、賞析: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兩句贊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第一句是從總的方面寫,說諸葛亮在確立魏蜀吳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勢的過程中,功績最為卓絕。三國並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許多因素,而諸葛亮輔助劉備從無到有地創建蜀國基業,應該說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這一高度概括的贊語,客觀地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歷史真實。第二句是從具體的方面來寫,說諸葛亮創制八陣圖使他聲名更加卓著。對這一點古人曾屢加稱頌,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寫道:「一統經綸志未酬,布陣有圖誠妙略。」「江上陣圖猶布列,蜀中相業有輝光。」而杜甫的這句詩則是更集中、更凝煉地贊頌了諸葛亮的軍事業績。

頭兩句詩在寫法上用的是對仗句,「三分國」對「八陣圖」,以全局性的業績對軍事上的貢獻,顯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結構上,前句劈頭提起,開門見山;後句點出詩題,進一步贊頌功績,同時又為下面憑吊遺跡作了鋪墊。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兩句就「八陣圖」的遺址抒發感慨。「八陣圖」遺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宮前平沙上。據《荊州圖副》和劉禹錫《嘉話錄》記載,這里的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布,排列為六十四堆,始終保持原來的樣子不變,即使被夏天大水沖擊淹沒,等到冬季水落平川,萬物都失故態,唯獨八陣圖的石堆卻依然如舊,六百年來巋然不動。前一句極精煉地寫出了遺跡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徵。「石不轉」,化用了《詩經·國風·邶風·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在作者看來,這種神奇色彩和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內在的聯系:他對蜀漢政權和統一大業忠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動搖。同時,這散而復聚、長年不變的八陣圖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諸葛亮對自己齎志以歿表示惋惜、遺憾的象徵,所以杜甫緊接著寫的最後一句是「遺恨失吞吳」,說劉備吞吳失計,破壞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統一大業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遺恨。

當然,這首詩與其說是在寫諸葛亮的「遺恨」,無寧說是杜甫在為諸葛亮惋惜,並在這種惋惜之中滲透了杜甫「傷己垂暮無成」(黃生語)的抑鬱情懷。

這首懷古絕句,具有融議論入詩的特點。但這種議論並不空洞抽象,而是語言生動形象,抒情色彩濃郁。詩人把懷古和述懷融為一體,渾然不分,給人一種此恨綿綿、余意不盡的感覺。

❹ 《杜甫傳》思維導圖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原籍湖北襄陽,後徙河南鞏縣。[1][2]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1]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游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3]
大歷五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時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❺ 人民幣後面的背景圖案是哪啊

第四套人民幣1元背面----八達嶺長城

第四套人民幣2元背面----天涯海角 - 南天一柱

第四套人民幣5元背面----長江三峽 - 巫峽

第四套人民幣10元背面----珠穆朗瑪峰

第四套人民幣50元背面----黃河壺口瀑布

第四套人民幣100元背面----井岡山

第五套人民幣1元背面----杭州西湖 - 三潭印月

第五套人民幣5元背面----泰山觀日峰

第五套人民幣10元背面----長江三峽 - 夔門

第五套人民幣20元背面----桂林山水

第五套人民幣50元背面----西藏布達拉宮

第五套人民幣100元背面----人民大會堂

第五套人民幣各面額正面均採用毛澤東同志建國初期的頭像,底襯採用了中國著名花卉圖案,背面主景圖案分別選用了人民大會堂、布達拉宮、桂林山水、長江三峽、泰山、杭州西湖。

(5)杜甫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人民幣圖案背後的故事:

1、貳角上的姑娘

1980年版的貳角人民幣上,有兩位美麗可愛的少數民族姑娘,畫面左邊的土家族姑娘,現任湖南省農業廳副廳長的黃其萍。

2、1元上的拖拉機手

1962年4月我國發行的第三套人民幣中,1元人民幣上的女拖拉機手的原型,就是新中國第一個女拖拉機手梁軍。

梁軍1930年出生在黑龍江省明水縣,1948年,梁軍所在學校決定辦農場,派學員去參加拖拉機訓練班學習,兩個月後梁軍和同學駕駛著3台拖拉機回到學校。隨後,學校成立女子拖拉機隊,1950年6月,學校宣布以梁軍命名的新中國第一支女子拖拉機隊成立。

3、1元上的侗家女

現行第四套人民幣壹元紙幣上侗家女子的頭像,是貴州從江縣慶雲鄉佰你村村民石奶引少女時代的頭像,此事在當地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大約是在1978年,16歲的石奶引和夥伴們身著侗族盛裝,去從江縣洛香鎮趕集。突然有人從背後拉了她一把,石奶引轉頭一看,是個滿面笑容的陌生男子,他旁邊還站著兩個人。該男子示意她臉朝側面站定,然後拿出筆和畫夾畫了起來。

4、壹角上的苗族阿哥

1980年版第四套人民幣中壹角上左邊人物王德安,是個苗族阿哥。上個世紀50年代曾任貴州省黔東南州州長,後在貴州省體委擔任領導。令人遺憾的是,王德安已於2006年7月去世。

5、10元人民幣上的工人

"這張人民幣上面的工人就是我的畫像。」指著一張綠色圖案的第一套人民幣10元人民幣,86歲的楊琦老人笑著說。

1948年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人民幣。楊琦是第一套人民幣的設計雕刻製版者和參與者,也是第一套人民幣10元鈔票圖案上的工人原型。

參考資料:網路:人民幣

❻ 關於春夏秋冬古詩的圖片+古詩背景``好的加50

春:

春曉(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注釋]
1.春曉:春天的早晨。
2.曉:天亮。

3.不覺曉:不知不覺地天亮了。

4.聞:聽。

5.聞啼鳥:聽見鳥叫。

[簡析]

這首詩寫的是春日早晨的景色。「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二句是說:春天夜短,睡著後不知不覺中天已亮了,到處是鳥雀的啼鳴聲。這兩句詩抓住春晨到處鳥鳴雀躁的音響特徵,渲染出一種春意醉人的意境,烘託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生機。「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二句,詩人在美夢乍醒、欲起未起之時,回想起昨夜的風雨聲聲,於是想見風雨過去必有很多落花,這里的聽覺形象「風雨聲 」決不是令人感傷的「斷腸聲」,而是包蘊豐富的「更新曲」。千百年來,人們傳誦它,探討它,彷彿在這短短的四行詩里,蘊涵著開掘不完的藝術寶藏。
--------------------------------------------------------------------
涼州詞
唐-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雲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孤城:指玉門關。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
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
二月春風似剪刀.
[注釋]

1.碧玉:碧綠色的玉。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綠的柳葉。

2.妝:裝飾,打扮。

3.絲絛:絲線編成的帶子。這里形容隨風飄拂的柳枝。

[簡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通過贊美柳樹,表達了詩人對春天的無限熱愛。

詩的前三句都是描寫柳樹的。首句「碧玉妝成一樹高」是寫整體,說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用「碧玉」形容柳樹的翠綠晶瑩,突出它的顏色美。第二句「萬條垂下綠絲絛」是寫柳枝,說下垂披拂的柳枝猶如絲帶萬千條,突出它的輕柔美。第三句「不知細葉誰裁出」是寫柳葉,突出柳葉精巧細致的形態美。三句詩分寫柳樹的各部位,句句有特點。而第三句又與第四句構成一個設問句。「不知細葉誰裁出?」——自問;「二月春風似剪刀。」——自答。這樣一問一答,就由柳樹巧妙地過渡到春風。說裁出這些細巧的柳葉,當然也能裁出嫩綠鮮紅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徵,是春的創造力的象徵。這首詩就是通過贊美柳樹,進而贊美春天,謳歌春的無限創造力。

作者簡介:賀知章(659-744)字季真,自號「四明狂客」,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縣)人。唐代詩人。
----------------------------------------------------------------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
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
江船火獨明.
曉看紅濕處,
花重錦官城.

鳥鳴澗(王維)
人閑桂花落,
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
時鳴春澗中.

清明(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
夏:

敕勒歌

北朝樂府

敕勒川,陰山下,

天似穹廬,籠蓋四野。

天蒼蒼,野茫茫,

風吹草低見牛羊。

[注釋]

1.敕勒:種族名,北齊時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帶。

2.陰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北部。

3.穹廬:用氈布搭成的帳篷,即蒙古包。

4.蒼蒼:青色。

[簡析]

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鮮卑語譯成漢語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開頭兩句「敕勒川,陰山下」,交代敕勒川位於高聳雲霄的陰山腳下,將草原的背景襯托得十分雄偉。接著兩句「天似穹廬,籠蓋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廬」作比喻,說天空如氈制的圓頂大帳篷,蓋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來形容極目遠望,天野相接,無比壯闊的景象。這種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見到。最後三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是一幅壯闊無比、生機勃勃的草原全景圖。「風吹草低見牛羊」,一陣風兒吹彎了牧草,顯露出成群的牛羊,多麼形象生動地寫出了這里水草豐盛、牛羊肥壯的景象。全詩寥寥二十餘字,就展現出我國古代牧民生活的壯麗圖景。

這首詩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風格,境界開闊,音調雄壯,語言明白如話,藝術概括力極強。宋詩人黃庭堅說這首民歌的作者「倉卒之間,語奇如此,蓋率意道事實耳」(《山谷題跋》卷七)。因為作者對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下抓住特點,不必用力雕飾,藝術效果就很好。
-------------------------------------------------------------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

漁歌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

桃花流水鱖魚肥。

青箬笠,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注釋]

1. 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鷺:一種水鳥。

3. 桃花流水:桃花盛開的季節正是春水盛漲的時候,俗稱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葉編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編製成的雨衣。

[簡析]

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春汛時期捕魚的情景。有鮮明的山光水色,有漁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詩寫的山水畫。

首句「西塞山前白鷺飛」,「西塞山前」點明地點,「白鷺」是閑適的象徵,寫白鷺自在地飛翔,襯托漁父的悠閑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鱖魚肥」意思是說:桃花盛開,江水猛漲,這時節鱖魚長得正肥。這里桃紅與水綠相映,是表現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漁父的生活環境。三四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描寫了漁父捕魚的情態。漁父戴青箬笠,穿綠蓑衣,在斜風細雨中樂而忘歸。「斜風」指微風。全詩著色明麗,用語活潑,生動地表現了漁父悠閑自在的生活情趣。

詩人張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過小官,後來隱居在江湖上,自稱煙波釣徒。這首詞就借表現漁父生活來表現自己隱居生活的樂趣。

《漁歌子》又名《漁父》或《漁父樂》,大概是民間的漁歌。作者寫了五首《漁歌子》,這是第一首。據《詞林紀事》轉引的記載說,張志和曾謁見湖州剌史顏真卿,因為船破舊了,請顏幫助更換,並作《漁歌子》。
-----------------------------------------------------------------
唐代詩人高駢《山亭夏日》
綠樹陰濃夏日長,
樓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簾動微風起,
滿架薔薇一院香。

宋代詩人王令《暑旱苦熱》
清風無力屠得熱,
落日著翹飛上山,
人困已懼江海竭,
天豈不惜河漢干。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

秋:

劉禹錫的《秋詞》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請到碧霄。

杜牧的<<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
坐看牽牛織女星。
------------------------------------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王維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釋]

1.九月九日:指農歷九月九日重陽節。

2.憶:想念。

3.山東:指華山以東作者家鄉蒲州。

4.異鄉:他鄉、外鄉。

5.為異客:作他鄉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陽節登高的風俗。

9.茱萸(zhū yú ):一種香草。古時重陽節人們插戴茱萸,據說可以避邪。

作者簡介:王維(701-761),字摩潔,蒲州(今山西永濟縣)人。通音樂,工書畫。唐代著名詩人。
------------------------------------------------------------------

憫 農1

李 紳

春 種 一 粒 粟,

秋 收 萬 顆 子。

四 海 無 閑 田,

農 夫 猶 餓 死。

[注釋]

1.憫:憐憫。

2.粟:(sù)

[簡析]

這是一首揭露社會不平、同情農民疾苦的詩,著重寫舊社會農民所受的殘酷剝削。

第一、二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以「春種」「秋收」,概寫農民的勞動。從「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形象地寫出豐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無閑田」,更寫出全國的土地都已開墾,沒有一處田地閑置著。此句與前兩句的語意互相補充,進而展現出碩果累累,遍地金黃的豐收景象。勞動人民辛勤勞動創造出如此巨大的財富,在豐收的年頭,照理該豐衣足食了吧?誰知結句卻是「農夫猶餓死」。這真是觸目驚心!一個「猶」字,發人深思:到底是誰剝奪了勞動成果,陷農民於死地呢?「猶餓死」三字極為深刻地揭露了社會不平,凝聚著詩人強烈的憤慨和真摯的同情。

作者簡介:李紳(772-846),字公垂,泣州無錫(今江蘇無錫)人。唐代
-----------------------------------------------------
憫農
唐-李紳

鋤 禾 日 當 午,
汗 滴 禾 下 土。
誰 知 盤 中 餐,
粒 粒 皆 辛 苦。

[注釋]
1.憫:憐憫。
2.鋤禾:用鋤頭松禾苗周圍的土。

[簡析]
這首詩是寫勞動的艱辛,勞動果實來之不易。第一、二句「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仍然在田裡勞動,這兩句詩選擇特定的場景,形象生動地寫出勞動的艱辛。有了這兩句具體的描寫,就使得第三、四句「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嘆和告誡免於空洞抽象的說教,而成為有血有肉、意蘊深遠的格言。
這首詩沒有從具體人、事落筆,它所反映的不是個別人的遭遇,而是整個農民的生活和命運。詩人選擇比較典型的生活細節和人們熟知的事實,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會制度。
在表現手法上,作者採用相互對比,前後映襯的方法,不僅給人以鮮明強烈的印象,而且發人深省,將問題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從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

冬 :
唐·孟郊《苦寒吟》
銀燭秋光冷畫屏,
輕羅小天寒色青蒼,
北風叫枯桑。
厚冰無裂文,
短日有冷光

唐·元稹《南秦雪》
才見嶺頭雲似蓋,
已驚岩下雪如塵。
千峰筍石千株玉,
萬樹松蘿萬朵雲

唐·白居易《夜雪》
已訝衾枕冷,
復見窗戶明。
夜深知雪重,
時聞折竹聲。

別董大
高 適

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

[注釋]

1.董大:唐玄宗時著名的琴客董庭蘭。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稱「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簡析]

這是一首送別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崔珏有詩道:「七條弦上五音寒,此藝知音自古難。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終憐得董庭蘭。」這時高適也很不得志,到處浪遊,常處於貧賤的境遇之中(他在《別董大》之二中寫道:「丈夫貧賤應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但在這首送別詩中,高適卻以開朗的胸襟,豪邁的語調把臨別贈言說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兩句「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用白描手法寫眼前之景:北風呼嘯,黃沙千里,遮天蔽日,到處都是灰濛蒙的一片,以致雲也似乎變成了黃色,本來璀璨耀眼的陽光現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輝一般。大雪紛紛揚揚地飄落,群雁排著整齊的隊形向南飛去。詩人在這荒寒壯闊的環境中,送別這位身懷絕技卻又無人賞識的音樂家。

後兩句「莫愁前路無知已,天下誰人不識君」,是對朋友的勸慰:此去你不要擔心遇不到知己,天下哪個不知道你董庭蘭啊!話說得多麼響亮,多麼有力,於慰藉中充滿著信心和力量,激勵朋友抖擻精神去奮斗、去拼搏。
〔作者簡介]

高適(700?-765),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滄縣)人,曾做過散騎常侍。有《高常侍集》。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劉長卿

日 暮 蒼 山 遠,

天 寒 白 屋 貧。

柴 門 聞 犬 吠,

風 雪 夜 歸 人。

[注釋]

1.芙蓉山:地名。

2.蒼山:青山。

3.白屋:貧家的住所。房頂用白茅覆蓋,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犬吠:狗叫。

-----------------------------------------------------------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簡析】本詩妙在自然,創造出一種不尋常的藝術境界,突現了詩人的抑鬱心情和傲睨一切的性格。

❼ 杜甫的身世背景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今河南省鞏縣),是初唐有名詩人杜審言的孫子。他在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到了長安,後又去應考科舉,因李林甫把權弄奸,杜甫和全體應考者都落了第,故終生未成進士。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故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號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編輯於 2013-07-09
TA的回答是否幫助到你了?
能夠幫助到你是知道答主們最快樂的事啦!
有幫助,為TA點贊
無幫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2個回答
唐詩_網易有道出品,少兒閱讀班開課啦!限時1元
根據文中提到的杜甫為您推薦
網易有道樂讀-針對3-9歲孩子定製的少兒閱讀提升訓練營,2節方法課+4節拓展課,增強孩子的思辨力/競爭力/表達力,無限回放,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限時1元
.you.com廣告
世人皆知「杜甫」,卻不知杜甫的這幾個特點
根據文中提到的杜甫為您推薦
杜甫下載,喜馬拉雅有聲小說在線,海量有聲小說,免費下載。
m.ximalaya.com廣告
杜甫的身世背景?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籃球大圖 正在咨詢一個旅遊問題
4條評論
熱心網友5
不錯很全。
查看全部4條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出自楚辭詩經的名字大全_唐詩宋詞_免費在線測試
楚辭起名網取名參考楚辭,詩經,唐詩等著作!5分鍾取好美名,唐詩宋詞輕松辦好出生證!,唐詩宋詞分析過程嚴謹,免費測試!
廣告2021-04-18
杜甫的資料,和家庭背景
更多圖片(35張)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75贊·2,403瀏覽2017-11-27
杜甫的身世
杜甫 (712~770) 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於河南鞏縣。因曾居長安城南少陵,在成都被嚴武薦為節度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後世稱之為杜少陵,杜工部。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並有文學傳統的家庭中,是著名詩人杜審言之孫。7歲學詩,15歲揚名。20歲以後可分4個時期。 玄宗開元十九年(731)至天寶四載(745),杜甫過著「裘馬清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後漫遊吳越和齊趙一帶。其間赴洛陽考進士失敗。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結為摯友。次年秋分手,再未相會。杜甫此期詩作現存20餘首,多是五律和五古,以《望岳》為代表。 天寶五載至十四載,杜甫困守長安,窮困潦倒。他不斷投獻權貴,以求仕進。六載曾應試「制舉」;十載獻「大禮賦」三篇得玄宗賞識,命宰相試文章;但均無結果。直到十四載十月,安史之亂前一個月,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之職。仕途的失意沉淪和個人的飢寒交迫使他比較客觀地認識到了統治者的腐敗和人民的苦難,使他逐漸成為一個憂國憂民的詩人。創作發生了深刻、巨大的變化。產生了《兵車行》、《麗人行》、《前出塞》、《後出塞》、《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這樣的不朽名篇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警世之句。此期流傳下來的詩大約100首,其中大都是五七言古體詩。 肅宗至德元載(756)至乾元二年(759),安史之亂最盛。杜甫也盡歷艱危,但創作成就很大。長安陷落後,他北上靈武投奔肅宗,但半路被俘,陷賊中近半年,後冒死從長安逃歸鳳翔肅宗行在,受左拾遺。不久因房案直諫忤旨,幾近一死。長安收復後,回京任原職。758年5月,外貶華州司功參軍,永別長安。此時期的杜甫,對現實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先後寫出了《悲陳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別」等傳世名作。759年,關輔大飢,杜甫對政治感到失望,立秋後辭官,經秦州、同谷,於年底到達成都。此期流傳下來詩歌200多首,大部分是杜詩中的傑作。 肅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歷五年(770)11年內,杜甫在蜀中八年,荊、湘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並斷續住了五年。其間曾因亂流亡梓、閬二州。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失去憑依,舉家離開成都。因病滯留雲安,次年暮春遷往夔州。768年出峽,輾轉江陵、公安,於年底達岳陽。他生活的最後二年,居無定所。飄泊於岳陽、長沙、衡陽、耒陽之間,時間多在船上度過。770年冬,杜甫死於長沙到岳陽的船上,年59歲。逝世前作36韻長詩《風疾舟中伏枕書懷》,有「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之句,仍以國家災難為念。這11年,他寫詩1000餘首(其中夔州作430多首),佔全部杜詩的七分之五強。多是絕句和律詩,也有長篇排律。名作有《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秋興八首》、《登高》、《又呈吳郎》等。 杜詩現存1400多首。它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亂前後20多年的社會全貌,生動地記載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經歷;把社會現實與個人生活緊密結合,達到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代表了唐代詩歌的最高成就。被後代稱作「詩史」。但杜甫並非客觀地敘事,以詩寫歷史;而是在深刻、廣泛反映現實的同時,通過獨特的藝術手段表達自己的主觀感情。正如浦起龍所雲:「少陵之詩,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會寄焉者也」(《讀杜心解》)。天寶後期以來,杜甫寫了大量時事政治詩。短篇如《洗兵馬》、《有感》、《麗人行》、《三絕句》、《病橘》、《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又呈吳郎》,長篇如《夔州書懷》、《往在》、《草堂》、《遣懷》,雖內容各異,但都是個人情感與事實相結合,抒情色彩較濃。戰爭題材在杜詩中數量很大。杜甫對不同性質的戰爭態度不同。反對朝廷窮兵黷武,消耗國力的有《兵車行》、《又上後園山腳》等;支持平息叛亂,抵禦外侮的有《觀安西兵過赴關中待命二首》、《觀兵》、《歲暮》等。《前出塞》、《後出塞》兩組詩,既歌頌了戰士的壯烈英勇,又譴責了君王拓邊無厭和主將驕橫奢侈;以一個戰士的自白概括了無數英勇士兵的不幸命運。「三吏」、「三別」中,詩人同情人民的痛苦,憤恨野蠻拉丁;但大敵當前,兵源缺乏,他只能忍痛含淚勸慰被征者。表現出作者內心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杜甫有不少歌詠自然的詩。歌詠的對象,往往是既聯系自己,也聯系時事,是情、景與時事的交融,而不僅僅是情景交融。最具代表性的是《春望》、《劍門》。 杜甫還有些歌詠繪畫、音樂、建築、舞蹈、用具和農業生產的詩,同樣貫注了作者的感情,具有時代特色。杜集中也有些詩,時代氣氛不濃,個人感情較淡泊,尤其是在成都草堂寫的一部分詩。這是他經過長期飄泊,得到暫時休息後心境的表現。在《屏跡》、《為農》、《田舍》、《徐步》、《水檻遣心》、《後游》、《春夜喜雨》等詩中,詩人對花草樹木、鳥獸魚蟲的動態有細膩的觀察,無限的喜愛和深刻的體會。體現了杜甫詩歌和為人的另一側面。杜甫懷念親友的詩,大都纏綿悱惻,一往情深。如《月夜》懷念妻子,《月夜憶舍弟》懷念弟弟。眾多懷友詩中,以懷念李白的最為突出。從與李白分手直到晚年,追念或談到李白的詩有15首。表現了他對李白的推崇和情誼。杜甫還以詩論詩,在《戲為六絕句》、《偶題》、《解悶十二首》(其四至其八)中,表達了「轉益多師」、「別裁為體」,揚棄古今而自鑄偉辭的藝術主張。在困守長安和飄泊西南時期,為求仕進和維持生計,杜甫也作過一些內容無聊、格調不高的投贈權貴、奉和應酬的詩。其中有不少五言排律。 杜詩體制多樣,奄有眾長,兼工各體,並能推陳出新,別開生面。其五言古詩融感事、紀行、抒懷於一爐;博大精深、無施不可,開唐代五古境界;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北征》、《羌村》、《贈衛八處士》、「三吏」、「三別」。七言古詩長於陳述意見,感情豪放、沉鬱,風格奇崛拗峭;如《醉時歌贈鄭廣文》、《洗兵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歲晏行》等。其五、七言律詩功力極高;五律如《春望》、《天末懷李白》、《後游》、《春夜喜雨》、《水檻遣心》、《旅夜書懷》、《登岳陽樓》,七律如《蜀相》、《野老》、《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宿府》、《白帝》、《諸將五首》、《秋興八首》、《登高》等;唐人律詩很少能超過它們。杜甫還有許多五言排律,幾首七言排律,使排律得到很大的發展。其《秋日夔府詠懷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長達1000字。但杜甫排律亦多堆砌典故、投獻應酬之作。其絕句即景抒情,反映時事,並開絕句中議論之體,別開異徑,貢獻頗大。杜詩內容廣闊深刻,感情真摯濃郁;藝術上集古典詩歌之大成,並加以創新和發展;在內容與形式上大大拓展了詩歌領域,給後世以廣泛的影響。杜甫也被後人尊為詩聖。杜甫一生潦倒,其詩「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杜甫《南征》)。但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倍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 近千年來,治杜之風不絕。宋代有許多杜詩的編年、分類、集注等專書,如王洙《杜工部集》、郭知達《九家集注杜詩》、魯編次、蔡夢弼會箋的《杜工部草堂詩箋》、徐居仁編輯的《分門集注杜工部詩》。後世注釋杜集的亦在百種以上,較流行的有錢謙益《箋注杜工部集》、仇兆鰲《杜詩詳注》、楊倫《杜詩鏡銓》、浦起龍《讀杜心解》。新、舊《唐書》都有杜甫本傳。兩宋以後,詩話筆記中評點、解釋杜詩的文字非常豐富。中華書局1964年編有《古典文學研究資料匯編·杜甫卷》上編《唐宋之部》。明末王嗣有《杜臆》、清施鴻保有《讀杜詩說》。另外,中華書局還將五四運動以來較重要的論文匯編成《杜甫研究論文集》。傳記和新的研究專著有馮至《杜甫傳》、蕭滌非《杜甫研究》、傅庚生《杜甫詩論》、朱東潤《杜甫敘論》。較詳實的年譜有聞一多《少陵先生年譜會箋》和四川文史研究館的《杜甫年譜》。 參考資料:http://www.cycnet.com/encyclopedia/history/person/bookman/991102070.htm
105贊·5,675瀏覽2017-12-16
杜甫的家庭背景
杜甫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漢族,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現鞏義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乃父杜閑。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游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為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為「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為「詩聖」。 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志著我國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煉字煉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有《杜工部集》傳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著為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著憂國憂民這條主線,由此可見杜甫的偉大。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為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同時,其詩兼備眾體,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還寫了不少排律,拗體。藝術手法也多種多樣,是唐詩思想藝術的集大成者。杜甫還繼承了漢魏樂府「感於哀樂,緣事而發」的精神,擺脫樂府古題的束縛,創作了不少「即事名篇,無復依傍」的新題樂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別」等。死後受到樊晃、韓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揚。杜詩對元白的「新樂府運動」的文藝思想及李商隱的近體諷喻時事詩影響甚深。但杜詩受到廣泛重視,是在宋以後。王禹、王安石、蘇軾、黃庭堅、陸游等人對杜甫推崇備至,文天祥則更以杜詩為堅守民族氣節的精神力量。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范圍。生平詳見《舊唐書》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凄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於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平江小田村杜甫墓是唐代偉大愛國詩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長眠之地公元768年(唐大歷三年)冬,攜妻兒乘船離川至岳陽。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長沙)。770年(唐大歷五年)4月,湖南兵馬使臧玠舉兵為亂。為避戰火,杜甫半夜溯湘江往郴州投靠就舅父崔偉。船至耒陽方田驛,遇大水不能前行,半旬不得食物。耒陽縣令聞之送予牛肉白酒。杜甫掉轉船頭返長沙居江閣。暮秋思歸故里,孤舟入洞庭。因重疾復發,費資用盡,只得溯汨羅江往昌江縣(今平江)投友求醫。不幸病逝於縣治寓所,葬於小田天井湖。其子宗武、孫嗣業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脈相傳。 杜甫生平 杜甫的經歷和詩歌創作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一,讀書和漫遊時期(三十五歲以前) 所謂「放盪齊趙間,裘馬頗清狂」。 開元19(時20歲)年始漫遊吳越,5年之後歸洛陽應舉,不第。再漫遊齊趙。以後在洛陽遇李白,二人結下深厚友誼,繼而又遇高適,三人同游梁、宋(今開封、商丘)。後來李杜又到齊州,分手後又遇於東魯,再次分別,就沒有機會再見面了。 二、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 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過著「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的生活,最後才得到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庫府鎖匙)的小官。這期間他寫了《兵車行》、《麗人行》等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尤為著名,標志著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後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為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聽到官軍一再敗退的消息,寫成《月夜》、《春望》、《哀江頭》、《悲陳陶》等詩。後來他潛逃到鳳翔行在,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事被貶華州司功參軍(房琯善慷慨陳詞,為典型的知識分子,但不切實際,與叛軍戰,採用春秋陣法,結果大敗,肅宗問罪。杜甫始為左拾遺,上疏言房琯無罪,肅宗怒,欲問罪,幸得脫)。其後,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成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別」。 「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 四、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 隨著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和關輔飢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入朝,蜀中軍閥作亂,他漂流到梓州、閬州。後嚴武為劍南節度使攝成都,杜甫投往投,嚴武死,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這時期,其作品有《水檻遣心》、《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病橘》、《登樓》、《蜀相》、《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又呈吳郎》、《登高》、《秋興》、《三絕句》、《歲晏行》等大量名作。 史傳論述 《新唐書·杜甫傳》 作者:歐陽修 宋祁 摘自《新唐書 藝文傳》 甫,字子美,少貧不自振,客吳越、齊趙間。李邕奇其材,先往見之。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天寶十三載,玄宗朝獻太清宮,饗廟及郊,甫奏賦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衛率府胄曹參軍。數上賦頌,因高自稱道,且言:「先臣恕、預以來,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審言,以文章顯中宗時。臣賴緒業,自七歲屬辭,且四十年,然衣不蓋體,常寄食於人,竊恐轉死溝壑,伏惟天子哀憐之。若令執先臣故事,拔泥塗之久辱,則臣之述作雖不足鼓吹《六經》,至沈鬱頓挫,隨時敏給,揚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其忍棄之?」 會祿山亂,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肅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為賊所得。至德二年,亡走鳳翔上謁,拜右拾遺。與房琯為布衣交,琯時敗陳濤斜,又以客董廷蘭,罷宰相。甫上疏言:「罪細,不宜免大臣。」帝怒,詔三司親問。宰相張鎬曰:「甫若抵罪,絕言者路。」帝乃解。甫謝,且稱:「琯宰相子,少自樹立為醇儒,有大臣體,時論許琯才堪公輔,陛下果委而相之。觀其深念主憂,義形於色,然性失於簡。酷嗜鼓琴,廷蘭托琯門下,貧疾昏老,依倚為非,琯愛惜人情,一至玷污。臣嘆其功名未就,志氣挫衄,覬陛下棄細錄大,所以冒死稱述,涉近訐激,違忤聖心。陛下赦臣百死,再賜骸骨,天下之幸,非臣獨蒙。」然帝自是不甚省錄。 時所在寇奪,甫家寓鄜,彌年艱窶,孺弱至餓死,因許甫自往省視。從還京師,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關輔飢,輒棄官去,客秦州,負薪采橡栗自給。流落劍南,結廬成都西郭。召補京兆功曹參軍,不至。會嚴武節度劍南東、西川,往依焉。武再帥劍南,表為參謀,檢校工部員外郎。武以世舊,待甫甚善,親至其家。甫見之,或時不巾,而性褊躁傲誕,嘗醉登武床,瞪視曰:「嚴挺之乃有此兒!」武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甫及梓州刺史章彝,集吏於門。武將出,冠鉤於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彝。武卒,崔旰等亂,甫往來梓、夔間。 大歷中,出瞿唐,下江陵,溯沅、湘以登衡山,因客耒陽。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縣令具舟迎之,乃得還。令嘗饋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與李白齊名,時號「李杜」。嘗從白及高適過汴州,酒酣登吹台,慷慨懷古,人莫測也。數嘗寇亂,挺節無所污,為歌詩,傷時橈弱,情不忘君,人憐其忠雲。 贊曰:唐興,詩人承陳、隋風流,浮靡相矜。至宋之問、沈佺期等,研揣聲音,浮切不差,而號「律詩」,競相襲沿。逮開元間,稍裁以雅正,然恃華者質反,好麗者壯違,人得一概,皆自名所長。至甫,渾涵汪茫,千匯萬狀,兼古今而有之,它人不足,甫乃厭余,殘膏賸馥,沾丐後人多矣。故元稹謂:「詩人以來,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號「詩史」。昌黎韓愈於文章慎許可,至歌詩,獨推曰:「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誠可信雲。 《舊唐書·杜甫傳》 杜甫,字子美,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曾祖依藝,位終鞏令。祖審言,終膳部員外郎,自有傳。父閑,終奉天令。 甫天寶初(註:應為開元末)應進士不第。天寶末,獻三大禮賦,玄宗奇之,召試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參軍(註:應為右衛率府參軍)。十五載,祿山餡京師,肅宗徵兵靈武。甫自京師宵遁,赴河西(註:時未嘗到河西),謁肅宗於彭原(註:應為鳳翔),拜右拾遺(註:應為左拾遺)。房〔王官〕為布衣時,與甫善。時〔王官〕為宰相,請自帥師討賊,帝許之。是年十月,〔王官〕兵敗於陳濤斜。明年春,〔王官〕罷相。甫上疏言〔王官〕有才,不宜罷免。肅宗怒,貶〔王官〕為刺史,出甫為華州司功參軍。時關輔亂離,谷

❽ 杜甫的資料,和家庭背景

更多圖片(35張)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