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有絲分裂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帶字綠色背景圖片護眼 2025-05-07 07:00:21
神曲圖片大全 2025-05-07 06:57:15

有絲分裂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5-05-07 03:00:07

⑴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

生物(英語:Biology,又稱生命體、有機體)是有生命的個體。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徵在於生物進行新陳代謝(又稱分泌物)及遺傳。生物具備合成代謝以及分解代謝,這是互相相反的兩個過程,並且可以繁殖下去, 這是生命現象的基礎。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組成的,無生命的(包括物質和能量)叫做非生物,(新陳代謝是生物與非生物最本質的區別)。接下來是我為大家整理的高中生物教案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一

基因的表達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遺傳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現象,是生物體的基本特徵之一,它是在生物體的最基本特徵──新陳代謝的基礎上,通過生殖和發育的過程完成的,保持了生物界物種的相對穩定。《基因的本質》和《基因的表達》是在初中生物課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分子與細胞部分的基礎上,從分子水平進一步詳盡闡述遺傳的物質基礎和作用原理。它是高中必修本中「遺傳和變異」一章中的重要基礎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難點之一。該內容在高考中占重要的位置,其中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功能、基因的表達功能是歷來統考、高考必考的內容。同時,該部分涉及的實驗和分子學知識較多,還含有學生容易混淆的概念,在復習課中對dna是遺傳物質、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功能、基因的表達功能等知識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重復和對比,使學生對染色體、dna和基因的有關結構和功能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認識。

2.課時安排兩課時

3.學情分析

高二學生已經具有了思維能力和 總結 、推理能力,本人所教班學生總體素質較好,思維比較活躍,在復習階段,如能給予適當的引導,將所學的知識進行歸類、變通,讓學生通過對題目的歸納、整理,親歷思考、總結的過程,使已學知識升華,是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的。

4.教學策略的選擇

在復習課中,老師滿堂灌的現象極為普遍,學生要在短短的一兩節課中回憶並熟練掌握大量的知識是枯燥的學習過程。新課改理念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節復習課,選取相同,相似的知識點進行歸類,並舉出相應的例題,通過老師對例題的講解,及學生對拓展題的討論,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從而達到復習、鞏固知識的目的。達到以知識點幫助解題,以解題幫助鞏固知識點的目的。

二、 教育 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對相應知識點及題目的復習,使學生掌握:

(1)證實dna為主要遺傳物質的過程;

(2)dna指導蛋白質合成的過程及其中的數量關系。

2.能力目標

通過對科學家研究、實驗過程的回憶,使學生進一步領會科學研究思路、遵循實驗的設計原則和採用一些科學 方法 ;通過對知識點的歸類、分析,培養學生勤於思考、自覺對所學知識進行總結、歸納的習慣和能力。

3.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積極科學的思維方法,嚴謹的 學習態度 ,勤於思考,善於對所學知識進行及時、准確的歸納、應用的能力。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驗證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幾個主要實驗;

(2)dna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過程

2.教學難點

(1)幾種與遺傳有關的物質之間的相互關系;

(2)在dna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中rna所處的位置;

(3)在dna指導蛋白質合成過程中出現的計算問題。

四、教學流程

教學流程(見圖1)

圖1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遺傳物質是遺傳和變異的基礎,在整個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目的:激發學生主動回憶的_通過物質間關系圖,明確各種遺傳物質的相互間聯系。引出復習課題:遺傳物質的基礎。

提出問題:在本章所學的內容中提及的與遺傳有關的物質是哪些?它們之間的關系又是怎樣的?

學生活動:結合所學的知識,進行討論,並回答所學遺傳相關物質的種類,作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圖。

(二)復習

對基因的本質和基因的表達內容進行簡要的重溫

目的:讓學生在填表、看圖的過程中,對大綱要求的識記、理解的內容作進一步的回憶。

復習內容:(1)證明dna是主要遺傳物質的兩個經典實驗過程;

(2)dna、rna的分子結構;

(3)dna的復制、轉錄和翻譯過程。

學生活動:根據投影內容,填寫圖表並回答。

(1)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

實驗過程和結果

結論(根據實驗現象填寫)

(a)r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不死亡

r型菌無毒性

(b)s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死亡

s型菌有毒性

(c)滅活s型肺炎雙球菌感染小鼠,小鼠不死亡

滅活的s型菌無毒性

(d)r型活細菌+滅活s型細菌感染小鼠,小鼠死亡

滅活的s型菌含有「轉化因子」,使r型活細菌轉化成s型菌

(e)r型活細菌+s型細菌dna→有s型細菌

dna是使r型菌產生穩定性遺傳變化的物質,所以dna是遺傳物質

(f)r型活細菌+s型細菌蛋白質→只有r型細菌

(g)r型活細菌+s型細菌莢膜多糖→只有r型細菌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二

第5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情境創設復習引入

新課學習

第一環節:生態系統穩定性

第二環節:

1.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

2.探究:草原生態系統是如何維持穩定的?

第三環節:知識遷移應用

鞏固復習

組織學生觀察並且指導觀察方法,找出生態瓶中的食物鏈。質疑:為什麼有的生態瓶中的生物存活時間較長,有的生態瓶中生物就很快死亡了?

1.組織學生自主閱讀,引導學生找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參與尋找活動。

2.提問: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是什麼狀態?(PPT展示)

(對學生進行發展性評價、多元評價 教師參與學生小組討論並且引導學生分析)

3、解釋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具體內容。

4、1906年以前的凱巴森林為什麼能維持穩定?

5、分析為什麼有的同學製作的生態瓶中的生物能生存較長時間?

6、歸納概念 並板書。

問題串設計(PPT展示)

1.圖中哪種生物數量最早達到第一個高峰?你對此怎麼理解的?

2.哪種生物數量最後達到高峰?能不能改變它的先後順序?說明你的理由。

3.你從圖上還能看出什麼規律?能解釋這種規律嗎?

4.與你小組同學交流一下這種規律對生態系統有什麼作用?

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

制定活動規則及過程並且組織好教學。

規則如下

a.每人准備草、鼠和狐狸的三種頭飾。

2 b.出場順序按草→ 鼠→狐狸,數量有少到多表示生物數量變化。

c.扮演草的同學被扮演鼠的同學抓住就表示吃掉了,這個同學則換成鼠的頭飾表示草減少鼠增多,以此類推。

d.當後一種生物多於前種生物1比2時捕食停止,並有部分學生換成另一種頭飾表示這種生物部分死亡。

e.被捕食的『鼠』中約有3份換成『草』1份換成『狐狸』。游戲進行到大致恢復到原來的比例時結束。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

1、通過上面的游戲你能說出為什麼草原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嗎?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84頁,有關生態系統具有一定自我調節能力的內容。並板書。

1、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對所做的生態瓶成功與失敗的原因進行分析。

2、下面生態系統能保持穩定嗎?(PPT展示生態系統圖片)

1、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麼?

2、你有什麼感悟?

作業:學案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五節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一、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概念

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二、生態系統穩定性的原因——自我調節能力

1、負反饋調節——生態系統自我調節能力的基礎

2、自我調節能力的限度

三、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四、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的 措施

五、設計製作生態缸,觀察其穩定性

小組討論與交流。觀察課前製作的生態瓶,交流製作過程,找出有關的食物鏈(各小組交換生態瓶)。

閱讀課本82頁活動「分析凱巴森林被破壞的原因」資料的第1自然段,並寫出凱巴森林中存在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1、閱讀書本84頁有關草原生態系統維持穩定的內容,分析寫出其中存在的食物鏈,

2、對圖 「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曲線」的進行解讀。

學生討論後回答

3、閱讀課本85頁[小資料] 『遠渡重洋的屎殼螂』

提出問題:草原上的各種生物數量應該有什麼樣的關系時, 該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作出假設:草原上的各種生物的數量達到一定比例時,草原生態系統才能維持穩定。

學生回憶再現本課核心內容。

學生回答自己的收獲進而形成熱愛大自然的情感,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1.了解學生課外實驗情況進行評價。

2.讓學生了解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更好的引入新課題。

通過學生對生態瓶和書本「活動」資料的分析,提供充分的背景材料有利於學生對重點概念的建構。

促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學習上來,關注學習過程。這樣形成的概念將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徵而不是空殼概念。

「生態系統具有自我調節能力」的本質內涵比較抽象,通過資料的閱讀討論,問題竄的設計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建構,同時也提升了學生技能。

體現了探究學習的理念

通過形象的活動使學生對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有更深的理解。培養學生合作能力、創新能力。也活躍了課堂氛圍。

歸納提升形成能力

通過學生回憶議論加深對本課內 容的理解識記 ,認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保護環境的意義。

教學 反思

1.上課前組織學生自製生態瓶活動,有利於鍛煉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也使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得到了提高。

2.上課時通過對自製生態瓶的觀察質疑,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從而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氛圍。從一開始就緊緊的抓住了學生,課堂上可以看到學生躍躍欲試的情景。

3.新課教學中將學生這種情緒引導到對教材活動資料的分析上來,凱巴森林中大多數肉食動物被捕殺而黑尾鹿數量先增後降的現象再次引發學生思維沖突,情緒再次被提升。

4.課堂中一系列的問題將學生思維引向深入,實現了從感性向理性、從具體到抽象的飛躍。學生思維處於積極的狀態,實現了課堂的高效性。

5.角色扮演的活動將課堂推向了高潮。學生經歷了知識建構的洗禮,較好的情感體驗從而有一種心身愉樂的感覺。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三

高三生物 教案 減數分裂復習

知識精華:

掌握減數分裂概念和有性生殖細胞形成,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行為變化,染色體、DNA、染色單體數目;理解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等相關概念;掌握減數第一次和第二次分裂的主要區別;以及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區別。

寫出下表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分子,同源染體對數(2N=4)

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 次組精母細胞 精細胞

染色體(條)

染色單體(條)

DNA(個)

同源染色體(對)

題例領悟:

例1、下圖是雌蛙一個卵原細胞在生殖過程中DNA含量變化圖,為研究方便,在細胞分裂成兩個以後,只對其中一個進行測定,請分析回答:

(1)b時發生的現象是_______c時的細胞叫_______細胞。

(2)c→d→e進行的是______,e時的細胞叫________。

(3)由e→f→g進行的是________,g時的細胞叫_______。

(4)h→i表示發生了________作用,i時的細胞叫________。

(5)i以後進行 ___________分裂,進入_________階段。

解析: 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的結合,對學生理解減數分裂的實質和意義起重要作用。本題的解決主要是依賴扎實的基礎知識。

答案(1)染色體復制 初級卵母細胞 (2)減數是第一次分裂 次級卵母細胞或極體 (3)減數第二次分裂 卵細胞或極體 (4)受精 受精卵 (5)有絲 胚的發育

例2、右下圖是某二倍體生物細胞分裂模式圖。據圖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該細胞中可能是次級精母或是次級卵母細胞或是極體

②該細胞中1與2,3與4為同源染色體

③該細胞中有2個染色體組,1與2為一組,3與4為一組

④該細胞中,如果1是Y染色體,那麼2也是Y染色體,

3和4為常染色體

A、只有1種說法正確 B、只有2種說法正確

C、只有3種說法正確 D、四種說法均正確

解析:加強對減數分裂過程的理解,抓住細胞分裂的特點:該圖為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且細胞質為均等分裂,故只有④說法正確,答案選A

自我評價

1、觀察四分體時期效果的材料( )

A、生發層 B、幼嫩的柱頭 C、幼嫩的花葯 D、成熟的花葯

2、基因型為YyRr的個體的某一精原細胞,它經減數分裂後,形成的四個精子,其種類有( )A、1種 B、2種 C、3種 D、4種

3、如圖是同一種動物體內有關細胞分裂的一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具有同源染色體的細胞只有②和③

B、動物睾丸中不可能同時出現以上細胞

C、③所示的細胞中不可能有基因重組

D、上述細胞中有8個染色體單體的是①②③

4、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①受精卵中全部遺傳物質的一半來自精子 ②果蠅的精原細胞含有4對染色體,減數分裂形成的精子中含有2對染色體 ③男性兩側輸精管被結扎後,睾丸仍能產生精子,第二性徵不會改變 ④在精子細胞形成精子的過程中,細胞核全部在精子的頭部,細胞質全部在精子的尾部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5、根據科學家研究證實,由精子細胞變為精子的過程中,細胞核變為精子的頭部;部分細胞質變成精子的頸部和尾部;大部分細胞質及多數細胞器被丟棄;但全部線粒體保留下來,並集中在頸部。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

(1)細胞核內含有______________,以便傳給下一代。

(2)丟棄大部分細胞質和細胞器,可使精子體積______,運動_______。

(3)精子快速運動主要靠___________ 的擺動,其運動動力主要產生於____________。

(4)保留全部線粒體的意義在於:線粒體是___________場所,通過線粒體的生理活動,形成精子運動所需的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教案設計相關 文章 :

★ 高中生物教案教學設計

★ 高中生物上課教案稿範文

★ 高中生物教案評課稿範文

★ 高中生物細胞的增殖教案大全

★ 高中生物必修二教學計劃

★ 高中生物細胞的分化教案大全

★ 高中生物老師教學安排範文4篇

★ 有哪些實用的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 高中生物教學小技巧

★ 實用的高中生物教學方法

⑵ 有關克隆的資料

克隆是英語單詞clone的音譯,clone源於希臘文klone,原意是指幼苗或嫩枝,以無性繁殖或營養繁殖的方式培育植物,如桿插和嫁接。
如今,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後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
1997年2月,綿羊「多利」誕生的消息披露,立即引起全世界的關注,這頭由英國生物學家通過克隆技術培育的克隆綿羊,意味著人類可以利用動物身上的一個體細胞,產生出與這個動物完全相同的生命體,打破了千古不變的自然規律。

什麼東西可以科隆?
應該說有生命的都可以克隆。

現在已經克隆什麼?
蛙:1962年,未成功。
鯉魚:1963年,中國科學家童第周早在1963年就通過將一隻雄性鯉魚的遺傳物質注入雌性鯉魚的卵中從而成功克隆了一隻雌性鯉魚,比多利羊的克隆早了33年。但由於相關論文是發表在一本中文科學期刊,並沒有翻譯成英文,所以並不為國際上所知曉。(源自:PBS)
古代神話里孫悟空用自己的汗毛變成無數個小孫悟空的離奇故事,表達了人類對復制自身的幻想。1938 年,德國科學家首次提出了哺乳動物克隆的思想,1996年,體細胞克隆羊「多利」出世後,克隆迅速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人們不禁疑問:我們會不會跟在羊的後面?這種疑問讓所有人惶惑不安。然而,反對克隆的喧囂聲沒有抵過科學家的執著追求,伴隨著牛、鼠、豬乃至猴這種與人類生物特徵最為相近的靈長類動物陸續被克隆成功,人們已經相信,總有一天,科學家會用人類的一個細胞復制出與提供細胞者一模一樣的人來,克隆人已經不是科幻小說里的夢想,而是呼之欲出的現實。目前,已有三個國外組織正式宣布他們將進行克隆人的實驗,美國肯塔基大學的扎沃斯教授正在與一位名叫安提諾利的義大利專家合作,計劃在兩年內克隆出一個人來。

由於克隆人可能帶來復雜的後果,一些生物技術發達的國家,現在大都對此採取明令禁止或者嚴加限制的態度。柯林頓說:「通過這種技術來復制人類,是危險的,應該被杜絕!」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國家基因研究中心主任洪國藩也明確表示反對進行克隆人的研究,而主張把克隆技術和克隆人區別開來。

克隆人,真的如潘多拉盒子里的魔鬼一樣可怕嗎?
實際上,人們不能接受克隆人實驗的最主要原因,在於傳統倫理道德觀念的阻礙。千百年來,人類一直遵循著有性繁殖方式,而克隆人卻是實驗室里的產物,是在人為操縱下製造出來的生命。尤其在西方,「拋棄了上帝,拆離了亞當與夏娃」的克隆,更是遭到了許多宗教組織的反對。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的關系也有悖於傳統的由血緣確定親緣的倫理方式。所有這些,都使得克隆人無法在人類傳統倫理道德里找到合適的安身之地。但是,正如中科院院士何祚庥所言:「克隆人出現的倫理問題應該正視,但沒有理由因此而反對科技的進步」。人類社會自身的發展告訴我們,科技帶動人們的觀念更新是歷史的進步,而以陳舊的觀念來束縛科技發展,則是僵化。歷史上輸血技術、器官移植等,都曾經帶來極大的倫理爭論,而當首位試管嬰兒於1978年出生時,更是掀起了軒然大波,但現在,人們已經能夠正確地對待這一切了。這表明,在科技發展面前不斷更新的思想觀念並沒有給人類帶來災難,相反地,它造福了人類。就克隆技術而言,「治療性克隆」將會在生產移植器官和攻克疾病等方面獲得突破,給生物技術和醫學技術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比如,當你的女兒需要骨髓移植而沒有人能為她提供;當你不幸失去5歲的孩子而無法擺脫痛苦;當你想養育自己的孩子又無法生育……也許你就能夠體會到克隆的巨大科學價值和現實意義。治療性克隆的研究和完整克隆人的實驗之間是相輔相成、互為促進的,治療性克隆所指向的終點就是完整克隆人的出現,如果加以正確的利用,它們都可以而且應該為人類社會帶來福音。

科學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但是,某項科技進步是否真正有益於人類,關鍵在於人類如何對待和應用它,而不能因為暫時不合情理就因噎廢食。克隆技術確實可能和原子能技術一樣,既能造福人類,也可禍害無窮。但「技術恐懼」的實質,是對錯誤運用技術的恐懼,而不是對技術本身的恐懼。目前,世界各國對克隆人的態度多有「曖昧」,英國去年以超過三分之二的多數票通過了允許克隆人類早期胚胎的法案,而在美國、德國、澳大利亞,也逐漸聽到了要求放鬆對治療性克隆限制的聲音。可以說,哪一個國家首先掌握了克隆人的技術,就意味著這個國家擁有了優勢和主動,而起步晚的國家可能因此而遭受現在還無法預測的損失。如同當年美國首先掌握了原子能技術,雖然這項技術從一開始便展現著它罪惡的一面,但後來各國又不得不加緊這方面的研究和實驗。單從這個角度上講,對克隆人實驗採取簡單否定的態度也是值得探討的。

至於人們擔憂克隆技術一旦成熟,會有用心不良者克隆出千百個「希特勒」,或者克隆出另一個名人來混淆視聽,則是對克隆的誤解。克隆人被復制的只是遺傳特徵,而受後天環境里諸多因素影響的思維、性格等社會屬性不可能完全一樣,即克隆技術無論怎樣發展,也只能克隆人的肉體,而不能克隆人的靈魂,而且,克隆人與被克隆人之間有著年齡上的差距。因此,所謂克隆人並不是人的完全復制,歷史人物不會復生,現實人物也不必擔心多出一個「自我」來。

綿羊:1996年,多利(Dolly)
獼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2000年3月,5隻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2003年,Dewey
馬: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納比

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而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克隆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

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
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有關專家針對一些科學狂人在美國秘密克隆人的做法指出——克隆人違背人類生命倫理,存在著極大的爭議和難以解決的一系列法律等問題。

我國多家媒體近日轉載了國外媒體報道的一條驚人消息:一群受邪教組織操縱的科學狂人,正在美國內華達州大漠深處進行著一項克隆人的秘密實驗。他們根據英國科學家創造世界第一隻克隆羊「多利」的同樣原理,從一個今年2月份夭折的10個月大的美國女嬰身上提取細胞製造克隆人。據稱,「如果進展順利的話,世界上第一個克隆人將於明年年底誕生。」

消息披露後,克隆技術及其帶來的倫理學問題再一次成為人們議論的熱點。如果這一消息屬實的話,應當如何看待此事,如何正確地評價和思考這個問題,記者為此走訪了國家人類基因組南方研究中心倫理、法律和社會部主任、上海社科院哲學研究所沈銘賢研究員。

沈教授說:自1997年英國羅斯林研究所成功地克隆出「多利」羊後,國外不斷有人在名利的驅使下,提出並試圖從事克隆人的研究。盡管各國政府明令禁止,但與克隆人有關的報道近兩年來不止一次見諸報端。但是,這次速度這么快,又與邪教組織有關聯,確實令人感到震驚。

痛失愛女的父母,希望通過克隆技術使女兒復活,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科學家藉此進行克隆人的實驗,就值得討論了。沈教授認為:即使撇開邪教不談,這種做法也是不可取的。就「克隆人」這一個體而言,他會生活在「我是一個死去的人的復製品」 這樣一個陰影中,這對他的心理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按照生命倫理學的觀點,科學技術要從長遠利益出發,造福整個人類。它必須遵循「行善、不傷害、自主和公正」這四項國際公認的倫理原則。「多利」羊的克隆成功經過了200多次的失敗,出現過畸形或夭折的羊。而克隆人更為復雜,無疑會遇到更多的失敗,如果製造出不健康、畸形或短壽的人,將是對人權的一種侵犯。

人類基因的多樣性是人類進化的生物學基礎,而那些科學狂人要製造的所謂「不朽的生命」,實際上是同一基因的翻版,這就有可能減少基因的多樣性,不利於人類本身的進化。所以,無論從個體、整體,還是從社會進化、生命倫理角度看,都應該堅決反對克隆人的行為。

沈教授指出:現在科學界把克隆分為治療性克隆和生殖性克隆兩種。前者是利用胚胎幹細胞克隆人體器官,供醫學研究、解決器官移植供體不足問題,這是國際科學界和倫理學界都支持的,但有一個前提,就是用於治療性克隆的胚胎不能超出妊娠14天這一界限。而對於生殖性克隆,即通常所說的克隆人,由於它在總體上違背了生命倫理原則,所以,科學家的主流意見是堅決反對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衛生組織和國際人類基因組倫理委員會和各國政府也都非常明確地表示,反對生殖性克隆。即使克隆人真的誕生了,我們還是要堅持這一基本立場。

現代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其造福人類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負面效應。這就向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現代科技,特別是現代生命科技,要不要尊重倫理學原則,要不要傾聽倫理的聲音?沈教授指出:現在有些科學家提出,只要科學上有可能做到的,就應該去做。事實上,這是錯誤的觀點。如果技術上我們能製造出一種嚴重危害人類的超級生命,難道也可以去製造嗎?一些科學狂人正是打著「科學自由」的旗號,去做一些危害人類的事。因此,我們要警惕現代科學技術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另外,也不能把科學自由和倫理道德對立起來。現代生命科學發展的事實表明,倫理的規范和引導,並沒有束縛科學的發展,傾聽倫理的聲音,有利於科學更健康、順利地發展。
克隆的定義(一)
1963 年J.B.S.Haldane在題為「人類種族在未來二萬年的生物可能性」的演講上採用「克隆 (Clone)」的術語。科 克隆羊技術流程示意圖
學家把人工遺傳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叫「克隆」,這門生物技術叫「克隆技術」,其本身的含義是無性繁殖(中國大陸的翻譯),即由同一個祖先細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純細胞系,該細胞系中每個細胞的基因彼此相同。 克隆也可以理解為復制、拷貝和翻倍(港澳台的意譯),就是從原型中產生出同樣的復製品,它的外表及遺傳基因與原型完全相同,但大多行為 思想不同。時至今日,「克隆」的含義已不僅僅是「無性繁殖」,凡是來自同一個祖先,無性繁殖出的一群個體,也叫「克隆」。這種來自同一個祖先的無性繁殖的後代群體也叫「無性繁殖系」,簡稱無性系。簡單講就是一種人工誘導的無性繁殖方式。但克隆與無性繁殖是不同的。克隆是指人工操作動物繁殖的過程,無性繁殖是指,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得生殖方式的生殖方式,常見的有孢子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由植物的根、莖、葉等經過壓條、扦插或嫁接等方式產生新個體也叫無 克隆驢
[1]性繁殖。綿羊、猴子和牛等動物沒有人工操作是不能進行無性繁殖的。——因此,高中一些練習題里將扦插排除在「克隆」之外。另外,花葯離體培養成單倍體,不受精的卵細胞孤雌發育成個體如雄蜂雄蟻,叫做單性繁殖,嚴格來說也不算克隆。而試管嬰兒由於有受精過程所以也不屬於克隆。科學要求嚴謹,定義非常關鍵,有時候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變化了,我們大部分人還使用舊有的內容,這樣就造成了混淆和混亂。 克隆羊多利是克隆的產物。關於克隆的設想,中國明代的大作家吳承恩在《西遊記》中已有精彩的描述——孫悟空經常在緊要關頭拔一把猴毛變出一大群猴子,這當然是神話,但用今天的科學名詞來講就是孫悟空能迅速將自己身體的一部分克隆成自己。從理論上講,猴子毛含有的蛋白質是指導該部分毛發合成的DNA的部分表達(與其內含子和外顯子有關),可以進行逆轉錄,也就是可以克隆,但是事實上,我們的技術沒有先進到這樣的地步。 克隆
[2]另外一種克隆方法是提取兩個或多個人的基因細胞進行組合形成胚胎,出生後的克隆人將有提供基因的幾個人的特徵. 由於克隆技術是無性生殖所以它並不是根據基因重組、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等原理而發明的技術。 雖然克隆很神奇,但是它誘人的地方也就是它最危險的地方。 簡單地說,克隆的定義就是:不經過兩性細胞結合而直接繁衍後代,就叫無性繁殖,也稱克隆。
克隆的定義(二)
克隆(clone)是指通過無性生殖而產生的遺傳上均一的生物群,即具有完全相同的遺傳組成的一群細胞或者生物的個體。克隆在希臘語中是「小樹枝葉」的意思,用以指無性增殖物。現在則指個體、細胞、基因等不同水平上的無性增殖物。(1)個體水平:在植物的無性增殖中,植物的發芽、插條等由同一個體通過無性生殖而增長的個體群均被視為克隆。採用組織培養方法可使植物細胞培養發育成完全的個體(愈傷組織),採用這種方法得到的具有相同基因型的個體群,也被稱為克隆;在動物的無性增殖中,典型的例子是採用核移植實驗方法,把分化細胞的核移植到一個事先去核的蛙卵中,讓其發育並得到克隆蛙。克隆動物具有均一遺傳性質,在研究環境條件對發育、分化的影響以及葯物的檢測方面都是重要的實驗材料。在哺乳動物中,由於細胞分化,核異質化的程度加劇,因此核移植尚無成功的例子。(2)細胞水平:由一個細胞經過有絲分裂生成的細胞群叫克隆。但如果培養細胞發生轉化,則很容易引起染色體變異。(3)基因水平:利用基因重組操作技術,使特定的基因與載體結合,在細菌等宿主中進行增殖,有可能得到均勻的基因群。克隆基因在基因功能與精細結構的關系等基礎研究及在有用物質的生產方面,均已得到應用。 在上述3種水平上,增殖並分離獲得單一的克隆群稱為克隆化。此時,克隆一詞也可作為動詞理解。克隆是重組DNA技術的核心部分。事實上,克隆技術現已被人們用來通過營養方式繁殖病毒等微生物和植物的純種,從而保證了這些生物基因組的准確連續性。現在,克隆這個詞還包括單個自主遺傳因子的分離與保存。細胞生物的克隆只需要營養培養基,而基因的克隆則需要某種載體復制子、特定的寄主細胞和營養培養基。各種類型生物的克隆技術在生物工程中均有其重要作用。

利益
1.克隆技術與遺傳育種 在農業方面,人們利用「克隆」技術培育出大量具有抗旱、抗倒伏、抗病蟲害的優質高產品種,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在這方面中國已邁入世界最先進的前列。 2.克隆技術與瀕危生物保護 克隆技術對保護物種特別是珍稀、瀕危物種來講是一個福音,具有很大的應用前景。從生物學的角度看,這也是克隆技術最有價值的地方之一。 3.克隆技術與醫學 在當代,醫生幾乎能在所有人類器官和組織上施行移植手術。但就科學技術而言,器官移植中的排斥反應仍是最為頭痛的事。排斥反應的原因是組織不配型導致相容性差。如果把「克隆人」的器官提供給「原版人」,作器官移植之用,則絕對沒有排斥反應之慮,因為二者基因相配,組織也相配。 克隆技術還可用來大量繁殖有價值的基因,例如,在醫學方面,人們正是通過「克隆」技術生產出治療糖尿病的胰島素、使侏儒症患者重新長高的生長激素和能抗多種病毒感染的干擾素,等等。 4.生長周期短,遺傳性狀穩定 5 克隆技術可解除那些不能成為母親的女性的痛苦。 6克隆實驗的實施促進了遺傳學的發展,為「製造」能移植於人體的動物器官開辟了前景。 7克隆技術也可用於檢測胎兒的遺傳缺陷。將受精卵克隆用於檢測各種遺傳疾病,克隆的胚胎與子宮中發育的胎兒遺傳特徵完全相同。 8 克隆技術可用於治療神經系統的損傷。成年人的神經組織沒有再生能力,但幹細胞可以修復神經系統損傷。 9 在體外受精手術中,醫生常常需要將多個受精卵植入子宮,以從中篩選一個進入妊娠階段。但許多女性只能提供一個卵細胞用於受精。通過克隆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這個卵細胞可以克隆成為多個用於受精,從而大大提高妊娠成功率。
弊端
1.生態層面,克隆技術導致的基因復制,會威脅基因多樣性的保持,生物的演化將出現一個逆向的顛倒過程,即由復雜走向簡單,這對生物的生存是極為不利的。 2.文化層面,克隆人是對自然生殖的替代和否定,打破了生物演進的自律性,帶有典型的反自然性質。與當今正在興起的崇尚天人合一、回歸自然的基本文化趨向相悖。 3.哲學層面,通過克隆技術實現人的自我復制和自我再現之後,可能導致人的身心關系的紊亂。人的不可重復性和不可替代性的個性規定因大量復制而喪失了唯一性,喪失了自我及其個性特徵的自然基礎和生物學前提。 4.血緣生育構成了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為什麼不同的國家、不同的種族幾乎都反對克隆人,原因就是這是另一種生育模式,現在單親家庭子女教育問題倍受關注,就是關注一個情感培育問題,人的成長是在兩性繁殖、雙親撫育的狀態下完成的,幾千年來一直如此,克隆人的出現,社會該如何應對,克隆人與被克隆人的關繫到底該是什麼呢? 5.身份和社會權利難以分辨。假如有一天,突然有20個兒子來分你的財產,他們的指紋、基因都一樣,該咋辦?是不是要像汽車掛牌照一樣在他們額頭上刻上克隆人川A0001、克隆人川A0002之類的標記才能識別。 6.可能支持克隆人的人有一個觀點:解決無法生育的問題。但一個沒有生育能力的人克隆的下一代還會沒有生育能力。 7.你自認為優秀,可克隆出的人除血型、相貌、指紋、基因和你一樣外,其性格、行為可能完全不同,你能保證克隆人會和你一樣優秀而不誤入歧途嗎? 8.在克隆人研究中,如果出現異常,有缺陷的克隆人不能像克隆的動物隨意處理掉,這也是一個麻煩。因此在目前的環境下,不僅是觀念、制度,包括整個社會結構都不知道怎麼來接納克隆人。 9. 根據信息克隆生物有早衰性,"多利"也是,因而已逝世. 10. 生命不再寶貴!!! 11. 克隆的壞處:對倫理學界來說,克隆人行為關涉到一個很嚴重的倫理問題,因為它侵犯了倫理學的基本原則,比如不傷害原則,自主原則,平等原則等等。
全球反對「克隆人」
2001年11月28日,美國先進細胞技術公司宣布該公司首次用克隆技術培育出人體胚胎細胞,在世界各地引起軒然大波,反對之聲此起彼伏。 雖然該公司稱他們的目的不是克隆人,而是利用克隆技術治療疾病,但還是遭到眾多批評。美國總統布希表示,百分之百反對任何形式的人類克隆。美國國會參議員則稱,將會很快通過法案禁止所有克隆研究。巴西、德國、義大利等國和歐盟的發言人也均對此發表反對意見,認為科學研究不應超過倫理界限,有必要加強立法。 不過,美國參議院多數黨領袖達施勒的態度比較中立,他建議國會應該把生殖性的克隆實驗和治療性的克隆區分開來。 世界上第一頭克隆羊「多利」的創造者之一維爾穆特贊同這一建議。維爾穆特一直反對克隆人,他認為,先進技術細胞公司更可能是出於商業目的,而不是技術上的考慮,從科學成就上來說,他們取得的不過是個小突破。 在科學界內,不少生物學家對這一做法則嗤之以鼻,認為這一實驗結果沒有科學意義,而且是對生物倫理的嚴重挑釁。法國國家農藝學研究所動物克隆專家讓·保羅·勒納爾表示, 先進細胞技術公司所使用的方法實際上就是克隆多利羊的方法,而且美國科學家僅獲得含有6個細胞的人類早期胚胎遠不能滿足需要。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生物倫理學家麥吉博士甚至懷疑先進細胞技術公司宣布的真實性,因為實驗的很多細節還沒有公開。 對中國而言,制定一套既符合國際准則又適合國情的生物倫理規范才是關鍵。2001年中國第一個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倫理指導大綱已經在滬起草完畢。在20條的指導大綱中有明確的規定:為提高疾病治療水平、攻克疑難雜症,積極支持我國科學家開展幹細胞技術研究。但前提是遵循五大基本原則:行善和救人、尊重和自主、無傷和有利、知情和同意、謹慎和保密
編輯本段中國克隆技術
規范幹細胞和克隆技術研究 本報記者曾偉報道:克隆人離我們只有一步之遙,如何讓克隆技術不是給人們出難題,而是在人類可以控制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造福人類?昨日,本報記者采訪了北京大學幹細胞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李凌松教授。 李教授說:「目前公認的國際規范有三點,一是堅決反對克隆人,二是不能將人的精原細胞與動物雜交,三是對用於實驗的胚胎幹細胞來源要進行限制並作出具體規定。在中國相關規定和法律沒有出台之前,我們的研究將按照國際規范行事。」 「對於一些國際規范模糊不清的『灰色區域』,不同國家做法也不一樣,比如信奉基督教的英國人規定,體外授精14天後的受精卵不得用於實驗,而以色列則沒有這樣的規定,對於這些『灰色區域』,我們要根據自己的國情具體分析。」 據了解,目前,雖然國際上普遍對克隆人即生殖性克隆持反對態度,但對治療性克隆,也就是利用克隆技術獲得人類幹細胞以用於對病變組織和器官進行替代治療,則基本認同。但專家認為,目前能用於臨床的治療性克隆技術尚處於細胞替代性治療階段,真正克隆出可用於移植的人類組織和器官,現在還為時尚早。 「幹細胞和克隆研究需要相當的技術、先進的設備和良好的道德基礎,」李教授強調說,「涉及這個領域的研究機構必須具備相當的實力和資質,否則很容易造成失控。」 據悉,目前,一個由國家有關部門召集、有生物學家和倫理學家參與的專家小組正在對中國幹細胞及克隆技術研究現狀進行評議,一個旨在規范中國幹細胞和克隆技術研究的「審查委員會」正在醞釀之中。

綿羊:1996年,多利(Dolly)
獼猴:2000年1月,Tetra,雌性
豬:2000年3月,5隻蘇格蘭PPL小豬;8月,Xena,雌性
牛:2001年,Alpha和Beta,雄性
貓:2001年底,CopyCat(CC),雌性
鼠:2002年
兔:2003年3-4月分別在法國和朝鮮獨立地實現;
騾:2003年5月,愛達荷Gem,雄性;6月,猶他先鋒,雄性
鹿:2003年,Dewey
馬:2003年,Prometea,雌性
狗:2005年,韓國首爾大學實驗隊,史納比

盡管克隆研究取得了很大進展,目前克隆的成功率還是相當低的:多利出生之前研究人員經歷了276次失敗的嘗試;70隻小牛的出生則是在9000次嘗試後才獲得成功,並且其中的三分之一在幼年時就死了;Prometea也是花費了328次嘗試才成功出生。而對於某些物種,例如貓和猩猩,目前還沒有成功克隆的報道。而狗的克隆實驗,也是經過數百次反覆試驗再得來的成果。

多利出生後的年齡檢測表明其出生的時候就上了年紀。她6歲的時候就得了一般老年時才得的關節炎。這樣的衰老被認為是端粒的磨損造成的。端粒是染色體位於末端的。隨著細胞分裂,端粒在復制過程中不斷磨損,這通常認為是衰老的一個原因。然而,研究人員在克隆成功牛後卻發現它們實際上更年輕。分析它們的端粒表明它們不僅是回到了出生的長度,而且比一般出生時候的端粒更長。這意味著它們可以比一般的牛有更長的壽命,但是由於過度生長,它們中的很多都過早夭折了。研究人員相信相關的研究最終可以用來改變人類的壽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