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艾灸的好處與功效圖片
艾灸的好處與功效圖片
艾灸的好處與功效圖片。由於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富裕,很多人都開始養生了,而艾灸對我們身體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接下來就由我帶大家詳細的了解下艾灸的好處與功效圖片的相關內容。
艾灸的好處與功效圖片1
1、治療疾病
艾灸療法是中醫學中的一種治療手段,所以它是可以用來治療某些疾病的,可以用於急性發作疾病、危重疾病的搶救和治療,也可以用於慢性疾病的調理,應用的領域也非常的廣泛,像婦科、兒科、外科、皮膚科、骨傷科等,都有應用到艾灸治療地方。
2、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時對人體局部有溫熱的刺激作用,這種刺激可以讓毛細血管擴張,增強身體局部的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使局部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從而改善血腫、炎症等產物的消散。另外,艾灸時的溫熱還能促進葯物的吸收利用。
3、祛濕散寒
在施行艾灸操作時,艾灸的熱力能夠透過肌層,向下行氣,所以艾灸又具有祛濕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對於那些風濕、胃脘痛、痛經、閉經等患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4、健脾益胃
人體的穴位眾多,都與各個重要器官相關聯,讓胃部不舒服不消化的時候,可以在中脘穴、足三里處施灸,可以大大提高人體的消化功能,提高腸胃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利用。
5、防病保健
艾灸講究的就是中醫的陰陽平衡,它能使人氣血通暢,所以艾灸還有個很大作用就是能改善人體平衡,日常可以通過艾灸來達到保健防病的`作用。我國的艾灸醫學很神奇,據研究證明,艾灸能加強白細胞的吞噬能力,從而提高人體的免疫能力,保健效果奇佳。
艾灸的好處與功效圖片2
三九艾灸的保健用處
1、艾灸補氣養血
艾灸是將艾葉經過特殊加工製成艾條,用點燃的艾條放入艾灸灸熏特定的穴位,並且配合外用的,通過經絡腧穴的作用,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艾灸能調和氣血。氣是人的生命動力,血為人的基本營養物質,氣血充足,運行通暢,人的生命活動才能正常。艾灸可以補氣養血,又可以疏理氣機,使得氣血調和以達到保健的目的。
2、蒸氣灸防治凍瘡
葯熏蒸氣灸法是利用葯液蒸氣熏灸經絡穴位,而達到治療目的的一種灸法。在我國最早的臨床著作《五十二病方》和清代《理瀹駢文》兩書中均有該灸法的記載。近來臨床也應用較多。臨床上因其葯物處方和施灸的部位不同,適應症也有區別。比如治療凍瘡可選用棉子蒸氣灸、茄椒根蒸氣灸等。蒸汽灸還能治療痔瘡、鵝掌風、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3、天灸溫經散寒
天灸是中醫灸治療法中非火熱灸法中的主要,又稱發泡療法。天灸通過將特殊調配的葯物貼敷於特定的穴位,可使葯物持續刺激穴位,通經入絡,達到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通脈,調節臟腑功能的效果,既可改善臨床症狀,又可提高機體免疫力。「三九灸」是冬治「三九」中的一種獨特治療技術,屬於「天灸」,它是採用人體經絡循行規律、穴位功效、年歷中24個節氣規律和時間治療學原理,根據人體體質情況和發病特點,選擇在冬季三九天時候,通過中葯葯物貼敷在特定治療作用的穴位上,達到祛除疾病的目的,對於一些虛寒性疾病有著明顯的治療作用,部分可以達到根治的效果。此治療時間性強,療效好,兒童成人均可以接受。
艾灸子宮的好處與功效
1、局部刺激
艾灸是一種在人體特定部位通過艾火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對人體有一定的溫熱刺激,能增加局部血液循環和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還能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有一定鎮痛作用,對於有痛經的人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2、溫經散寒
通過熱灸對經絡穴位的刺激,有一定的溫經散寒的功效,能加強機體氣血運行,艾灸子宮有助於調和氣血,可用於血寒運行不暢、留滯凝澀引起的痹證、腹瀉等疾病等。
每天都艾灸子宮好嗎
視情況而定。
艾灸有很好的溫經活血、調經止痛的作用,對於月經量少或是一些經常痛經的女性來說,每天艾灸子宮是有一定的好處的,但是對於子宮有疾病,或是經血量較多的人來說,是不建議每天艾灸的,可能會加重疾病或是增多出血量,這樣的情況建議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艾灸子宮的位置
艾灸子宮的位置一般選擇臍下正中,因為子宮就位於此處,還可以選子宮穴,位於前正中線上,臍下4寸,旁開3寸,左右各有一個,這個穴位對於各種婦科疾病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是若是真的有疾病,建議還是在醫生檢查過後,確診沒問題後再艾灸,防止加重疾病的症狀。
女人暖宮最好的方法
1、泡腳
腳上有很多穴位和經絡,經常用熱水泡腳能刺激足部的穴位,有一定的舒經活絡的效果,有助於祛除體內的寒氣,還能促進血液血環,也能緩解宮寒症狀。
2、喝紅糖薑茶
姜性溫,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等功效,紅糖甘甜、溫潤,有益氣補血、健脾暖胃、緩中止痛、活血等作用,適當喝紅糖薑茶也有一定的暖宮效果。
3、注意保暖
平時多穿一衣服,注意保暖,夏天注意不要在空調下面對著吹,冬天要多穿衣服,護好腰腹部,腿腳也要注意保暖,這樣也能預防宮寒。
❷ 什麼是艾灸,艾灸能幹嘛要怎麼做
艾灸是中醫針灸療法中的灸法,是用艾葉製成的艾灸材料產生的艾熱刺激體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過激發經氣的活動來調整人體紊亂的生理生化功能,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種治療方法。
艾灸的作用有:
1、局部刺激作用
艾灸的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的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和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的皮膚組織代謝能力加強,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葯物的吸收。
2、調節免疫作用
灸療的許多治療作用也是通過調節人體免疫功能實現的,這種作用具有雙向調節的特性,即低者可以使之升高,高者可以使之降低,並且在病理狀態下,這種調節作用更明顯。
3、綜合作用
灸療的治療方式是綜合的,治療的作用是綜合的,灸療熱的刺激對局部氣血的調整,艾火刺激配合葯物,必然增加了葯物的功效,芳香葯物在溫熱環境中特別易於吸收,艾灸施於穴位,則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發了經氣,調動了經脈的功能使之更好地發揮行氣血、和陰陽的整體作用。
艾灸的做法:
選取陳年熟艾去掉雜質粗梗,碾軋成絨。將適量艾絨捏成圓柱狀製作艾炷。或將適量艾絨用雙手捏壓成長條狀,再搓捲成圓柱形,製成長約20厘米,直徑約1.5厘米的艾卷。此外,還需要准備間隔物。如鮮薑片、蒜片、蒜泥、葯瓶等,以利灸治時導熱通氣。
(2)艾灸效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艾灸時的注意事項有:
1、要注意體位、穴位的准確性:體位一方面要適合艾灸的需要,同時要注意體位舒適、自然,要根據處方找准部位、穴位,以保證艾灸的效果。
2、因施灸時要暴露部分體表部位,在冬季要保暖,在夏天高溫時要防中暑,同時還要注意室內溫度的調節和開換氣扇,及時換取新鮮空氣。
3、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劑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時間短一些,壯數少一些。以後再加大劑量。
❸ 中醫24節氣灸,時間表穴點陣圖,針灸喜好者值得收藏
「 」節氣灸」是根據二十四節氣,選擇各節氣對人體臟腑功能有影響的腧穴進行艾灸,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根據節氣的不同,對應治療和預防的疾病也不同,如立春、小滿、芒種時正好灸治消化性疾病,而立秋、立冬、春分時則是預防治療中風的好機會。 艾灸為何擇節氣? 根據中醫「 」天人合一」思想,「 」天」的變化自然影響人體,而節氣對人體影響有兩個方面:1、由於節氣前後氣候變化比較大,一個人如果有舊患或宿疾,他的適應能力和機體抵抗力就弱,往往會在這個時候發病或病情加重。據醫學統計,心臟病、中風、哮喘等疾病多發於節氣前後和半夜。因為當外界氣候條件的變化超過身體的應變能力時,人就會生病。這正是《黃帝內經》所講的「 」邪之所腠,其氣必虛」。2、 由於宇宙能量在節氣前後變化較大,如果我們在這個時候運用一些特殊的方法進行干預,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將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節氣灸就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成功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的典範。通過做節氣灸不但可以起到最佳的治療效果,還可以提高機體免疫力、抗病力。這樣,當外界環境及氣候等因素發生變化時,人就不容易生病,正如《黃帝內經》中所說的「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 「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形象地道出了大自然陰陽交替的特徵。因四季陰陽的消長變化而產生了寒、熱、溫、涼及晝夜溫差,人們生活在這樣的自然秩序之中,自然界的規律變化無疑會對身心健康產生影響。換而言之,人的健康與自然界的規律變化密切相關。古語有「 」順四時者昌,逆之則傷」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人不去遵循這個法則而與之相違背,雖不一定會立即得病,但一旦形成習慣,就會大大增加得病的機會。這便如同交通規則,當你違背了交通規則時,不一定會出事故,顯然會大大提高發生危險的幾率。 那麼何謂節氣呢? 一年內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和引起地面氣候演變的次序、節段,稱為「 」節」,氣候在演變過程中的氣象和氣候的變化,稱為「 」氣」。兩者大約相隔半個月變化一次,十二個月也就有了二十四節氣。其順序分別是: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署、大署、立秋、處署、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嚴格地講,節是節、氣是氣。這里的「 」節」,實際上就是陰陽的消長轉歸在某一節段的「 」節點」。一年中「 」春、夏、秋、冬」四季的開始節段為「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季節的轉折點為「 」春分」和「 」秋分」;陰陽消長的起始為「 」冬至」和「 」夏至」。上述四個「 」立」、兩個「 」分」和兩個「 」至」共八個,統稱為「 」節」,其餘十六個統稱為「 」氣」,合之稱二十四節氣。 比如,最具代表性的「 」冬至」和「 」夏至」,冬至的到來標志著陽氣逐漸生長而陰氣漸消,繼而出現陽氣的春生、夏長,即春之溫、夏之熱,故有「 」冬至一陽生」之說。而到了夏至,又發生「 」夏至一陰生」,由此開始了陽氣的秋收和冬藏,從而出現秋之涼和冬之寒。天地規律如此,與之相應的人體自然也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如某些寒性哮喘、腰腿痛、心臟病等所謂「 」冬病」,冬至過後,隨著陽氣的漸生漸長病情會有所減輕,而夏至過後隨陽氣的漸收漸藏便會加重。大家可以回憶一下,我們熟知的某些公眾人物或英年早逝或猝死的時間,大約都臨近「 」節」三、五天時發生。現代科學研究也表明,季節交替導變化對人的血色素、白細胞、血小板、纖維蛋白等生理有著很大的影響。由此可見,「 」節」是個轉折點、節骨眼兒、關鍵點。 艾灸具有溫壯元陽、激發經絡之氣的作用,我國自古就有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和五月初一到初五施灸,以求芳香辟邪、養神安眠、靜心除晦、納福招財之妙。在冬至、夏至艾灸神闕、關元等。後人據《內經》「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的原則,創立了「 」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等諸多方法,即體現了在特定的時機先培陰陽,以固之本的原則,又從一定意義上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 」節氣灸」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產生的。 節氣灸的作用 節氣灸是利用燃燒著的艾絨產生的熱 *** 和艾葉得溫經止痛作用以溫壯元陽,激發經氣,調動機體潛能,把宇宙能量轉化為我所用,建立人體的平衡系統與大自然的系統相適應,從而治癒疾病、提高機體抗病與應變能力。 節氣灸的臨床應用 「 」節氣灸」最好能在節氣當天或前後15天內進行艾灸,大暑(7月22日)天就是一個預防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好時機。節氣灸的應用范圍很廣,既可以用於各種疾病的治療,尤其是慢性病的治療,還是一種自然而高效的保健方法。節氣灸常用於以下疾病的治療: 內科疾病:治療與預防中風;高血壓、冠心病;哮喘;胃痛、胃脹、腹瀉、呃逆;糖尿病、肥胖病、膽固醇高、甲亢;陽痿;慢性腎炎。 外科疾病:頸椎病;急、慢性腰扭傷;各種關節炎;蕁麻疹(風瘼)。 婦科病症:痛經;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 兒科病症:小兒厭食症;小兒遺尿症;小兒發育遲緩。五官科病症:過敏性鼻炎(鼻敏感)。 1、冬至前灸「 」關元」 預防中風,感冒,保健強壯; 2、春分灸「 」曲池」 預防眼病; 3、秋分灸「 」足三里」 強壯脾胃,預防腸胃病。 冬至前後的「 」關元灸」應用頻率較高。許多人在冬至前後施用關元灸預防中風、感冒等多種疾病並達到助陽保健延衰強壯的目的。自冬至之日自然界的陽氣開始復甦充盛,人體可順從自然界的陽升之氣,藉助關元灸來強壯元陽。關元穴又名丹田,具有培腎固本,調氣回陽,灸之可使元氣充足,虛損可復,故能祛虛勞百損,壯一身之氣,為歷代強壯保健的主穴。《景岳全書》說:「 」虛能受熱,所以補必兼溫。」冬至的關元灸恰好滿足了「 」補必兼溫」的特點,可達到溫壯元陽,從根本上提高人體的強身抗病能力的目的。 24節氣灸時間表穴點陣圖 小寒(公歷 1 月 5~7 日) 宜養腎;中醫認為「 」寒性凝滯,寒性收陰」。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對養腎,保護脾胃有顯著效果。 大寒(公歷 1 月 20~21 日) 潤肺除惡燥俗話說「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艾灸肺俞、大腸俞、中府並清痰飲食、可潤肺、保暖潤燥。 立春(公歷 2 月 3~5 日) 助陽生發「 」打春凍人不凍水」陽氣郁積易上火,立春養陽助生發。艾灸百會、風府、風池、肝俞、膽俞、可補陽氣、清熱解毒。 雨水(公歷 2 月 18~20 日) 《黃帝內經》說:「 」春主肝」,肝臟在春季活動比較旺盛。濕邪易困擾脾胃。艾灸天樞、三陰交、足三里、風市、湧泉可以健脾利濕。 驚蟄(公歷 3 月 5~7 日) 順時養陽春天肝當令,驚蟄護肝正當時,背痛腳涼者。艾灸肝俞、膽俞、三陰交、足三里、肩井可補足陽氣以健身。 二十四節氣灸穴位療方 春分(公歷 3 月 20~21 ) 要防舊疾發;百草發芽,百病發作,春分防故疾復發。春季眼病高發,調補肝腎是關鍵。艾灸肝俞、腎俞、三陰交、足三里、可以補充肝的精氣。 清明(公歷 4 月 4~6 日) 當防高血壓清明之時,人體肌膚腠理舒展,五臟六腑因內外清氣而潤濡。艾灸神闕、關元、氣海、湧泉、可以預防高血壓。 穀雨(公歷 4 月 19~21 日) 三月百蟲生,風熱感冒也流行,人之氣與自然界是相通的。艾灸足三里、天樞、大椎可以清肺熱、防感冒。 立夏(公歷 5 月 5~7 日) 養心正當時《黃帝內經》特別強調:「 」夏季「 」更宜調息凈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於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夏季心火旺。 推薦:李時珍極品無煙艾條、艾柱、艾灸盒 艾灸足三里、三陰交、關元、中脘、天樞、脾俞可以養心敗火最安全。 小滿(公歷 5 月 20~22 日) 除濕正當時人憑借天地里靈氣而生,順應四季更新變化的規律而成長。小滿濕熱重,當心風疹找上門。艾灸脾胃區域可以除濕、除內熱、除濕邪。 芒種(公歷 6 月 5~7 日) 謹防梅雨傷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講道:「 」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莓也。」 艾灸肝俞、腎俞健脾祛濕。 二十四節氣灸穴位療方 夏至(公歷 6 月 21~22 日) 日吃補;從中醫理論講,、夏至也是陽氣最旺的時節,養生要順應夏季陽盛於外的特點,注意保護陽氣。艾絨汗蒸可以調理脾胃,清暑利濕。 小暑(公歷 7 月 6~8 日) 避暑濕;《道德經》說:「 」我命在我不由天,善於養生的人長壽,不會養生的人早亡」小暑謹防暑濕至水腫。艾灸豐隆、承山、會陰可以健脾祛濕。 大暑(公歷 7 月 22~24 日) 防中暑;大暑,冬病夏治的好時機,在養生保健中常有「 」冬病夏治」的說法。艾灸關元、足三里、背部俞穴對於那些每逢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濕痹證等陽虛證,夏季是最佳的治療時機。 立秋(公歷 8 月 7~8 日) 養脾胃;秋來「 」伏」不去,祛濕養脾胃。《素問 . 金醫直言論》所說「 」秋氣者病在肩背」。立秋養收,以順應天地之氣。艾灸各個關節、脾俞、足三里、豐隆可以祛濕養胃。 處暑(公歷 8 月 22~24 日) 防溫燥;秋三月,謂之容平,自然界景象因萬物成熟而平定收斂。「 」早卧早起,與雞俱興」。艾灸腹部穴位,中醫認為:「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白露(公歷 9 月 7~9 日) 當養陰《黃帝內經》指出:「 」四氣調神者,、隨春夏秋冬四時之氣,調肝、心、脾、肺、腎五臟之神志也。」艾灸血海、內關、神闕、關元、氣海、天樞預防著涼易瀉肚,和養陰。 秋分(公歷 9 月 22~24 日) 防燥涼《黃帝內經》講:「 」肺主宣發肅降,肺是水上之源,肺開竅於鼻,肺主皮毛,諸多憤郁,皆屬於肺,在志為悲,在液為涕,在體合皮毛,在竅為鼻。」艾灸氣海、中脘、關元、天樞、足三里、三陰交可保養肺陰、護肺和養陰。 寒露(公歷 10 月 8~9 日) 防寒涼「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 」每(年)八月一日已(以)後,即微火暖足,勿令下冷無生意,常欲使氣在下。」意即每年農歷八月初一以後,很快進入深秋和寒冬季節,應當重視足部保暖,防止下肢受寒。 艾灸湧泉、足三里、三陰交、可以保護下身暖和。艾灸肩井、天宗可防肩周炎。 霜降(公歷 10 月 23~24 日) 宜進補中醫上有句古話叫「 」脾是生痰之源,肺是儲痰之器」,痰濕產生的根源在於脾胃功能失調。為什麼脾是生痰之源?就在於它是管濕氣的,濕氣多了化不出去就變成痰飲了,所以從根本上祛濕就要健脾。另外,中醫里還有句話叫「 」脾為氣之源,腎為氣之根」,就是說氣雖出於肺,但卻是根於腎的,霜降進補,調養脾胃是關鍵。諺語有「 」補冬不如補霜降。」 艾灸風門、風池、肺俞、腎俞、中脘、天樞、足三里可化痰祛濕。 立冬(公歷 11 月 7~8 日) 養精補腎精《黃帝內經》講「 」冬三月,些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 」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 」冬天進補,開春打虎。」艾灸背部膀胱經可養護陽,補腎精。 小雪(公歷 11 月 22~23 日) 溫腎陽《黃帝內經》講:「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於風雨寒暑,清濕喜怒。喜怒不節剛傷臟,風雨則傷上,清濕則傷下。這里所說的「 」風」「 」寒」「 」暑」「 」濕」,包括「 」燥」「 」火」中醫稱之為「 」六邪」。艾灸腎俞、湧泉、足三里可養腎,保護陽氣。 大雪(公歷 12 月 7~8 日) 要溫補避寒冬屬陰,大雪時節是一年中陰氣較盛的季節。這時如果藉助天氣的優勢養陰,則可以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尤其是陰虛的人。中醫認為,水是陰中的至陰,因此隆冬之際,多喝水可養陰。大雪補得當,一年不受寒。艾灸湧泉、腎俞、肺俞可溫補不受寒。 冬至(公歷 12 月 21~23 日) 護陽氣《黃帝內經》上說:「 」冬三月,此謂閉藏。」也就是要關閉所有開泄的氣機,要收藏住。冬至一陽生,從這一天開始陽氣慢慢回升了。艾灸腎俞、至陽可以保護陽氣,藏住腎精。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❹ 夏日艾灸正當時,這個時候艾灸這4個位置效果最好!
艾灸是女人的「第二春」!
為什麼這么說呢?女性為陰柔之體,最大的問題首推陽氣不足、體質過寒,加上現代女性多數不怎麼運動,很多人都有經絡不通暢的現象,很容易手腳冰涼、宮寒、胃寒……經絡不通,身體處處淤堵,煩惱不就來了。而補充人體陽氣最好的方法就是艾灸,對女性的寒性體質特別有效。
艾灸,補充陽氣最佳方法
宋代的著名醫學家竇材把自己喻為扁鵲再生,他的醫書《扁鵲心書》中重點倡導的就是扶陽。他認為自古扶陽有三法:第一為灼艾,第二為丹葯,第三為附子。灼艾就是艾灸。
艾灸用的原料是艾草製成的。艾草,又名冰台,產於山的陽面,充分的吸取太陽的精華,是一種純陽植物。艾草含有多種礦物質、維生素、蛋白質、脂肪、水、抗衰老抗癌的硒和大量的葯理成份,有消炎化瘀、平喘化咳、鎮靜之功效。艾葉中含有苦艾醇、苦艾酮,具有解熱、止血、鎮痛、興奮中樞神經的作用。
艾灸就是通過煙熏火灼把艾草的葯力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病痛之處,祛除病邪的方法。
夏季艾灸再好不過!
女性在夏季做艾灸,可以增強抗寒能力,改善膚色,預防感冒和各種婦科疾病。經常做艾灸的女性會發現體質明顯改善,皮膚紅潤細膩,同時艾灸的補益作用可以豐胸,排毒作用可以減肥。所以對於女性而言做艾灸可以起到全方位的保養作用。艾灸的適應症:女性手腳冰涼、面色晦暗、月經不調、痛經、黃褐斑、痤瘡、子宮肌瘤、乳腺增生、乳房瘦小、浮腫肥胖、宮寒不孕、胃寒脹痛、怕冷等。
長久以往,艾灸對女性的養生意義重大,除了可以緩解例假疼痛外,還可以慢慢的解決手腳冰涼的問題,對將來的結婚生育,甚至是中晚年的身體健康,都具有非凡的意義
四穴,決定女人健康美麗
女性體質為陰性,容易因寒涼而生病。而如果經常用艾條或隨身灸施灸身體上四個重要的穴位,可以迅速補充女性體內的氣和血,從而達到氣血通達,身體舒暢,各個功能器官運轉正常的功效。這個時候,外表的美麗可以說只是一個良性的副產品罷了。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可以生龍活虎,離不開血和氣兩種東西,以氣帶血,以血養氣,陰陽平衡,人才能健康而無疾。女性體質為陰性,容易因寒涼而生病。寒邪進入身體後消耗掉女性體內本就不多的陽氣,使得血液循環不暢,臟腑得不到滋潤。身體沉重、僵硬、酸痛,正是身體中有寒邪作祟的表現。
1.關元穴——婦科疾病必灸穴位
關元,位於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3寸。
它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點按、艾灸此穴可補攝下焦元氣,扶助機體元陰元陽。它也是歷代醫家公認的強壯要穴,可以保健、促孕、延緩衰老。古人將關元稱為「人身元陰元陽交關之處」,老子則稱之為「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譬如:古代名醫張景岳就在著作中詳細的論述了艾灸關元對婦科作用:「婦人帶下瘕聚,或血冷,月經斷絕,一雲但是積冷虛乏皆宜灸,孕婦不可針,針之落胎……治陰證傷寒及小便多,婦人赤白帶下,俱當灸此」。
2.足三里——調和脾胃的明星穴位
足三里堪稱人體穴位中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不管是專家還是入門級的灸療愛好者,無不知其「大名」。足三里位於膝眼外下四橫指,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疏風化濕、扶正祛邪的功能。
大多數女性疾病的灸療調理,都需要艾灸足三里。因為女性的生理特點,常導致氣血虧虛、氣虛血弱的問題,而氣虛血弱是引發女性諸多婦科疾病的根源。艾灸足三里可調和脾胃,增強脾胃的「水谷運化能力」,改善女性的氣虛血弱,這就能從源頭上治療婦科疾病。宮寒、慢性婦科炎症、卵泡發育不良,都用得上這個「明星級的穴位」。
譬如:很多女性朋友為了減肥都吃得少,這就很容易導致胃氣虧虛,使胃不能很好地為人體供應氣血;很多女性愛吃冷飲,愛吹空調,且女性本身就容易下身寒涼,再加上上述那些習慣,就更容易胃寒、宮寒了——這時,尤其需要艾灸足三里!
3.合谷穴——養顏、止痛、提正氣
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因為合谷穴在手上,取穴方便,平時自己就可以左右手互相按揉,讓體質增強。如果能夠堅持艾灸該穴,效果更佳。
當女性痛經時,尤其是疼痛難忍時,艾灸合谷往往能取到迅速緩解痙攣,消除疼痛的神奇功效。用艾灸來美容的,平時可以多多艾灸或者按摩合谷,它能讓你的臉色變得更加紅嫩。
在中醫的《四總穴歌》里,有「面口合谷收」一句,就是說顏面及口腔的毛病都可以用合谷治療。中醫認為,合谷穴具有疏風止痛,通絡開竅之功,合谷穴還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堅持按揉刺激或艾灸該穴,可以獲得自然治癒疾病的功效。
其實,合谷的作用遠不止如此。通過刺激合谷穴,能夠提升人體正氣,能讓身體的免疫機能大大增強,具體而言是使血中的白細胞吞噬能力明顯增強,有效吞噬殺滅體內的細菌、病毒。免疫力增強了,人得病的幾率就下降了,身體自然就強壯了。
4.內關穴——寧心安神、理氣止痛!
內關位於腕上三指,是心包經上的穴位,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手心主之別,名曰內關,心系實則心痛」。
艾灸內關穴對痛經和宮寒不孕也有很好的作用。現在正是三伏灸,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此時艾灸內關穴,對改善治療以下疾病,更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冬病夏治,三伏天艾灸效果增倍!
❺ 艾灸穴點陣圖的作用
灸足三里:
足三里是陽明胃經的合穴,為五俞穴之一, 為全身最重要的強壯穴。具有健脾胃,助運化,調氣血,扶正氣,壯元陽,祛風邪及強身壯體益壽的作用,俗話說. 若要安 (足)三里不幹,是古今最常用的保健穴。常用法採用艾條溫和灸或化膿灸。
灸關元穴:
關元屬任脈經穴,為足三陰經與任脈之會,手太陽小腸的募穴。具有溫腎固精,益氣回陽,培元固本,理氣和血,通調沖任及強壯的作用,灸之能調整膀脫的張力,促進垂體 …性腺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防病強身保健。古人有關元主諸虛百損。對防治遺尿、遺精,習慣性便秘等有較好效果。為中老年人保健灸常用穴。
灸氣海穴:
氣海穴屬任脈經穴,為保健要穴。具有培補元氣,益腎固精,調理沖任及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胃腸及腎的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對腹瀉、遺尿、陽痿,滑精、月經不調、崩漏、中風、不孕有防治作用。古人有氣海者,人元氣所生之地也.
灸腎俞穴:腎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具有補腎益精強健腰背,聰耳明目,壯骨健身,溫陽散寒等強壯作用。灸之能調整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功能,調整膀胱張力,興奮網狀內皮系統的吞噬能力,主治腎虛腰痛,精少早泄,諸虛百損等。對腎虛腰痛、遺精、陽痿、早泄、遺尿、哮喘等有防治作用。
灸膏育俞穴:
膏育俞穴為足太陽膀胱經之背俞穴,有調整肺氣,養陰潤肺,補虛益損的功效。灸之能緩解支氣管症, 增加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防治肺結核、支氣管炎、哮喘、虛勞及一切血證。
灸風門穴:
風門穴屬足太陽膀胱經穴,為足太陽膀胱經與督脈交會穴,又稱熱府,是風邪出入之門戶。具有宣肺解表, 疏散風邪,調整氣機的功效。灸之能調整肺功能,增強肺通氣量。主治一切風證,防治感冒、鼻炎、肺炎、中風、面癱等。
灸三陰交穴: 三陰交穴屬足太陰脾穴,為足三陰經之交會,具有保健和胃,調補肝腎,調理經血,主生殖的作用。。主治肝、脾、腎三臟的疾病。防治各種類型的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神經病和婦科病等多種疾病。
灸風池穴:風池穴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具有鬆弛肌肉,緩解肌肉僵緊的作用。對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等疾病的防治。
灸大椎穴:大椎穴位於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有腰背筋膜,棘上韌帶及棘間韌帶;有第1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及棘突間靜脈叢;布有第8頸神經後支。常用於各種呼吸系統疾病的防治。現代研究證實,灸大椎穴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改善肺功能,對血小板和白細胞有雙向調節作用。
灸湧泉穴:湧泉穴位於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常用於頭痛、失眠、腰痛、小兒驚風等症的防治,是老年保健要穴。常灸湧泉穴有養心安神、補腎壯陽、益壽延年的作用。
❻ 獨家丨灸背補陽,效果最強!三伏天艾灸不灸背,灸了也白灸!
大家都知道,其實咱們做三伏灸是為了排除體內寒邪,然後起到冬病夏治的作用,而要排出體內的寒邪,最重要的就是補陽氣,而要補陽氣,就一定要多灸背部,因為背部,就是屬陽的。
今年的三伏天是7月17號開始,馬上就要到了,大家抓緊時間多灸背,為三伏天排病邪打下基礎!
人過半百,陽失其半!人一生的健康是伴隨陽氣起伏的,就如中醫的「正氣內存,邪不可侵」之說:人只要陽氣充足,就可百病不侵。人如果沒有了陽氣,就會羸弱不堪,甚至不能存活。由此可見,養護陽氣是養生治病的根本,陽氣就是我們的生命能量,養陽氣就是養命!
而中醫認為,我們的在身體上,背為陽,腹為陰。只要保養好背部,就能讓人體的背部發光發熱,滋生出源源不斷的能量。因為人體背部分布的基本上都是陽經,脊柱是主一身陽氣的督脈所在,督脈為「陽經之海」,統攝一身之陽,全身陽氣的運行無不與之相關。
脊柱兩旁是足太陽膀胱經,各臟腑背俞穴均在背部膀胱經上,這些經穴是運行氣血、聯絡臟腑的通路,刺激這些穴位可起到振奮陽氣、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由此可見,人體背部是很重要的部位,對內臟功能的調節起著重要作用,可調和陰陽,延年益壽。
凡是養生,就離不開養陽,而艾灸,無疑是養陽的第一法寶:首先艾條燃燒產生的短波輻射,具有超強的滲透力,其次是艾煙的葯效及其溫熱。故艾灸有溫通之性:溫能補其虛,通能化其淤,簡單的說就是能補充身體虛損的陽氣,能溫化、排出體內的淤堵、垃圾。
艾灸背部督脈,就可養陽氣,其實也就是在養命,督脈穴點陣圖↓↓↓
女人最大的敵人是歲月,當容顏逝去後,任何的補救收效都不會太大,盡早保養才是正道。然而很多女性朋友都進入了保養誤區,把所有的努力都放在了臉上,而事實上,保養背部,遠比保養臉蛋更重要!
中秋過後氣溫逐漸下降,寒氣也愈發加重,而風寒邪入侵人體,背部首當其沖,而女性體質屬陰,若是背部受寒就更容易導致腰酸背疼,臟腑受寒。而寒濕質量重,臟腑的寒濕常常會往下跑,下注至胞宮,時間一長就釀成了婦科疾病。故而女人養背就是在防治婦科,其中最常用來防治婦科的穴位是命門穴和八髎穴!
背部的膀胱經是排毒人體最大的排毒通道,擔負著人體內尿液和汗液的排放,它負責人體內70%的代謝廢物和毒素的排出!對膀胱經按摩艾灸,不但可以祛除身體的寒濕,毒素,還可以緩解頸肩腰腿痛的症狀,會讓沉重的身體感覺輕松異常。緩解身體疲勞,改善睡眠質量,針對女性常見的肝鬱有很大緩解。
膀胱經在人體的後部。後背、臀部、後腿、腳外側都是膀胱經循行的位置,像後背、臀部上的贅肉多,都是膀胱經的問題。 膀胱經通常的問題就是人體的風寒易堆積在那裡,因為它是人體抵禦外寒的一個柵欄。所以好多人後背的贅肉摸上去的感覺就像摸一層棉花一樣,沒有質感,這就是寒於堆積引起的。
背部膀胱經穴點陣圖↓↓↓
相較於腰腹大腿的減肥,女人對背往往不夠重視!但是,背其實女人最易顯老的地方,只要背一變厚,妥妥的大媽形象就跑不了,哪怕你臉上一條皺紋也沒有,哪怕你長著范冰冰的臉也不行。
所以,女人要延緩衰老,就要有一個薄薄的少女般的背!女人三十歲之後,脂肪逐步開始在全身堆積,有些地方你看的見,比如肚子、大腿,有些地方你看不見,比如背部。你要是不理會,過不了多久,你的背部就會變成上面這個圖片那樣...
上面我們也講到了。背部脊柱兩側是膀胱經,膀胱經是女人最大的兩條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壓迫膀胱經會造成排水排毒不暢,毒素堆積,水腫、肥胖甚至疾病。所以,女人可以腰粗,但一定不能背厚!
表面看來,是因為肥胖水漲船高,背部脂肪跟著一層層堆積。然而事實並不這么簡單。中醫看來,背部脂肪的堆積,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跟寒氣濕氣入侵有直接關系,身體自我抵禦機制起作用,變厚的部分,是身體築起的「防禦工事」。同時,這種「防禦工事」的堆積,又會反過來影響經絡的通暢,經絡不通,又會導致排不出去的垃圾堆積。於是,背部就會越積越厚。。。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第二,背部變厚也有內部的原因,是臟腑出問題的體現。
上焦厚〈叫〉心肺火旺!
中焦大〈叫〉脾胃不暢!
下焦厚〈叫〉腎氣不足!
同時背部有五臟六腑的反射區,任何一個臟腑出問題,都會在背部的對應區域反應出來。
背部脊柱兩側是膀胱經,膀胱經是女人最大的兩條排水排毒通道,背部脂肪厚壓迫膀胱經會造成排水排毒不暢,毒素堆積,水腫、肥胖甚至疾病。
所以,「背厚」的女人們,萬萬不可掉以輕心!
背部的俞穴都與內部的臟腑相聯系,故而艾灸背部是對背部最直接、最有效的保養方法,正是利用艾條葯性和熱量,讓背部的氣血動起來,是扶陽祛寒濕的最好方法,也是為什麼我們常艾灸背部的主要原因。艾灸背部可以培補陽氣,調五臟氣血、安神定志、通經活絡。
背部取穴原則:久病,則多損傷人體的功能,故在用穴上,取肺俞、心俞、膈俞穴;補氣活血。取脾俞穴健脾,腎俞穴補腎。在這個基礎上,如屬咳嗽者,加風門穴。有熱,則減去心俞穴。以心屬火,火刑金,如不去心俞穴,成了火上加油之勢。虛寒者,則可用心俞穴。
對胃寒脾虛者,則在上列五穴的基礎上,減去肺俞穴;另加肝俞穴。心屬火,脾屬土,心火可溫脾胃之虛寒;溫則熱,心俞與膈俞則活血。肝屬木,木克土、故而肝木可約束脾土。脾胃虛寒,則多見大便稀薄或溏便,腎俞穴,有調二便之功能。如胃證狀較為顯著者,則加入胃俞穴。
捏脊是兒童推拿常用手法,可用兩手沿著脊柱的兩旁,用捏法把皮捏起來,邊提捏,邊向前推進,由尾骶部捏到枕項部,重復5~10遍。
其實,不僅是小兒疾病,成人也可以用捏脊來治療保健。捏脊可以刺激背部督脈和足太陽膀胱經及五臟背腧穴,可以達到調整陰陽,調和氣血,恢復臟腑功能的作用。
在人體背部進行一定節律的搓彈、拍打、敲擊,能提升陽氣,有利於人體氣機順暢,陰陽和合,使人體的臟腑功能更加協調。搓背分自我搓和他人搓。
自搓可在洗浴時進行,以濕熱的毛巾搭於背後,雙手扯緊毛巾兩端,用力搓背,直至背部發熱為止。搓背法有防治感冒、腰背酸痛、胸悶腹脹之功效。
捶背也分自我捶打和他人捶打,本法可以舒經活血,振奮陽氣,強心益腎,增強生命活力。
三伏養陽不養背,實在損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