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螳螂的習性是怎樣的
螳螂是肉食性昆蟲,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生性殘暴好鬥,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以及東南亞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
螳螂有保護色,有的並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藉以捕食多種害蟲。動作靈敏,捕食時所用時間僅有0.01秒。它只吃活蟲,以有刺的前足牢牢鉗食它的獵物。
受驚時,振翅沙沙作響,同時顯露鮮明的警戒色。常見於植叢中而非地面上,體形可像綠葉或褐色枯葉、細枝、地衣、鮮花或螞蟻。依靠擬態不但可躲過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候獵物時不易被發覺。
(1)螳螂躲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螳螂的食物:
螳螂不吃素,只吃葷,而對於吃肉螳螂似乎並不挑食,在自然界中它們能吃的食物多達四五十種之多,類似於蒼蠅、蚊子、蝗蟲、蛾子、蝶類、知了、蟋蟀、螞蚱、地老虎、蜘蛛以及這些小型昆蟲的蛹卵。
而對於像田間地里農作物上的蚜蟲、螟蟲、菜蛾子、土元、黃粉蟲、麵包蟲等等更是喜愛食之,毫不留情,也常常去到樹林中消滅這些害蟲。見過螳螂吃蒼蠅的場面,餵食它們的蒼蠅一定要是活的,死的蒼蠅它們不會吃的,瞬間出擊捕殺蒼蠅,然後從頭開始吃,咀嚼起來也是十分迅速。
對於螳螂來說,凡是能捕捉到的皆可吃掉,有人拍到過螳螂捕殺蜂鳥,然後吃掉,自然界中也有些螳螂捕捉蜥蜴和青蛙、小老鼠等比它們稍大的小動物。
可想而知螳螂是有多麼的殘暴好鬥,而這些都是得益於它們有著能夠扮做為與環境類似的動作和形態,讓對手無從察覺,從而迅速攻擊,利用倒鉤的大前肢抓住獵物。
❷ 螳螂生活在哪
草叢裡面。
螳螂是昆蟲中體型偏大的,體長一般55到105毫米,非洲的螳螂是世界最大的,身體流線型,以綠色,褐色為主,也具有花斑的種類;標志性特徵是有兩把「大刀」,即前肢,上有一排堅硬的鋸齒,大刀鉤末端長有攀爬的吸盤。頭部呈扇形,較小;復眼突出,大而透亮,以黃綠色為主,晚上在燈光下呈現黑色,單眼。
生物學特性
螳螂的生活周期均在一年內完成,一生中經過卵、若蟲、成蟲三個發育階段,故屬於不完全變態類的漸進變態。若蟲期脫皮7~11次,經8~12齡後到達成蟲期。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❸ 螳螂生活在什麼環境
螳螂生活的環境:螳螂喜陰怕熱。它們大多生活在野外的植草地和山地森林的刀灌叢中,在溫度為18-22度、相對濕度為75%-85%時,大部分螳螂會移動。
螳螂通常在夏天的清晨活動,從炎熱乾燥的中午活動到樹葉或莊稼和植物,下午氣溫下降時再出來。每年春天到秋末都是螳螂的捕食季節,以小昆蟲、飛蛾、毛蟲、蝴蝶、甲蟲、蚜蟲、臭蟲、蒼蠅為食。
螳螂喜歡棲息在植物上。中午天氣炎熱乾燥,螳螂躲在樹葉里,斷斷續續地涼快下來。直到下午氣溫逐漸下降才開始活動。每年從春天到秋天都是螳螂活動的高峰期。
螳螂有保護色,有的有擬態,類似於環境,以捕食各種害蟲為食。而且,捕食只需要0.01秒。它只吃活的昆蟲,它會用帶刺的前腳牢牢地捏住獵物。
受驚的翅膀沙沙作響,同時顯示出鮮明的警告色。它常見於植物中,而不是地上,形狀可以像綠葉或棕色枯葉、小枝、地衣、花或螞蟻。它不僅可以通過擬態避開天敵,而且在接近或等待獵物時也很難被察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 - 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