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四時田園雜興》這首詩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四時田園雜興》的寫作背景是在南宋時期,當時詩人范成大回到了家鄉,在家鄉寫出了一系列的大型田園詩,在這些田園詩分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個部分,其中每個部分各有12首詩拆塌滲,一共有60首詩。這些詩歌當中除了描述了農村一年四季中的各個景色以及農民們辛苦的生活以外,還揭露了當時農民們所遭受的統治者的剝削,以及當時老百姓的生活的艱辛。
二、南宋時期人民的生活
南宋時期人民的生活,說一句水深火熱完全是不為過的。當時的宋朝積貧積弱,不僅軍事能力非常的低微,而且統治者的統治才能也十分的有限,所以導致老百姓們不僅被外族人侵擾,而且還經常受到一些高官和豪紳的剝削。范成大在寫《四時田園雜興》的同時,衫亮也將自己對世俗的不滿融入了其中。
❷ 長歌行的意思
1、譯文
園中的葵菜都鬱郁蔥蔥,晶瑩的朝露陽光下飛升。
春天把希望灑滿了大地,萬物都呈現出一派繁榮。
常恐那肅殺的秋天來到,樹葉兒黃落百草也凋零。
百川奔騰著東流到大海,何時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時努力,到老來只能是悔恨一生。
2、原文
作者漢樂府 漢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一首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里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幹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
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艷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
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2)漫步詩園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長歌行》是一首中國古典詩歌,屬於漢樂府詩,是勸誡世人惜時奮進的名篇。此詩從整體構思看,主要意思是說時節變換得很快,光陰一去不返,因而勸人要珍惜青年時代,發奮努力,使自己有所作為。
全詩以景寄情,由情入理滾鬧,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人生哲理,寄寓於朝露易干、秋來葉落、百川東去等鮮明形象中,藉助朝露易晞、花葉秋落、流水東去不歸來,發生了時光易逝、生命短暫的浩嘆,鼓勵人們緊緊抓住隨時間飛逝的生命,奮發努力趁少壯年華有所作為。
其情感基調是積極向上的。其主旨體現在結尾兩句,但詩人的思想又不是簡單的表述出來,而是從現實納蘆世界中擷取出富有美感的具體形象,寓教於審美之中。
樂府是自秦代以來設立的朝廷音樂機關。它除了將文人歌功頌德的詩配樂演唱外,還擔負採集民歌的任務。漢武帝時得到大規模的擴建,從民間搜集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此詩是漢樂府詩的一首。長歌行是指「長聲歌詠」為曲調的自由式歌行體。
這是一首詠嘆人生的歌。唱人生而從園中葵起調,這在寫法上被稱作「托物起興」,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園中葵在春天的早晨亭亭玉立,青青的葉片上滾動著露珠,在朝陽下閃著亮光,像一位充滿青春活力的少年。詩人由園中葵的蓬勃生長推而廣之,寫到整個自然界,由於有春天的陽光、雨露,萬物都在閃耀著生命的光輝,到處是生機盎然、欣欣向榮的景象。
這四句,字面上是對春天的禮贊,實際上是借物比人,是對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青春的贊歌。人生充滿青春活力的時代,正如一年四季中的春天一樣美好。這樣,在洞備帶寫法上它同時又有比喻的意義,即所謂「興而比」。
❸ 《游園不值》這首詩的意境是什麼
從詩意看,門前長有青苔,足見這座花園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門很久,無人答應,更是冷清,可是紅杏出牆,仍然把滿園春色透露了出來。從冷寂中寫出繁華,這就使人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
這首詩在寫作上有很多好處。其一是寫春景而抓住了特點,突出了重點。陸游《馬上作》雲:「平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
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用「楊柳」的金黃、嫩綠來襯托「紅杏」的艷麗,可謂善於突出重點。
葉紹翁這首詩應是從陸游詩中脫胎而來,用一「出」字把紅杏擬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點,突出了重點。其二是「以少總多」,含蓄蘊藉。比如「一枝紅杏」就是「滿園春色」具體而集中的表現,一枝紅杏就代表了牆內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詩中有人,而且是優美的情、高潔的人。
游園不值
南宋·葉紹翁
應嫌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白話譯文: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那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你看,那兒有一枝粉紅色的杏花伸出牆頭來。
創作背景:
《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詩作。此詩寫詩人春日游園的所見所感:先是詩人游園看花而進不了園門,感情上從有所期待到失望遺憾;後看到一枝紅杏伸出牆外,進而領略到園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驚喜。
全詩寫得十分曲折而有層次,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尤其第三、四兩句,既渲染了濃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體現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點,情景交融,膾炙人口。
❹ 古詩園林的宣傳標語
關於古詩苑漫步宣傳標語如下:
1、漫步於古詩苑,我們情願長醉不願醒。
2、讓我們漫步古詩苑,展示我們的風采。
3、讓我們漫步於古詩苑,共同接受一次美的洗禮。
3、讓我們漫步古詩苑,枝念感受中華詩詞源遠流長的歷史風貌。
4、古詩苑漫步,何嘗不是人世間猛差困一場穿越歷史古跡的文化之游。
5、漫步古詩苑,讓我體會博大精深的思想內容,感知美妙絕倫的藝術特色。
6、漫步古詩苑,感受古風的盎然全新的氣象,參觀名山古廟,沐浴古風新妝。
7、古詩苑漫步,將以歷史文化的色慶族彩,欣賞古詩絕句里天下美景,感受畫中宮殿的活力。
8、古詩苑漫步,讓我們踏著詩歌的節拍,流連江山,盡享詩詞中的字酣畫意,宛若置身清史藁草中,沐浴古文明新鮮靈氣。
9、古詩苑漫步,把古代的書籍里的文化灌輸進腦海,融入心靈裝滿心底,遇見最真實的生活宴都、花樓和秦腔。
10、漫步古詩苑,我們心曠神怡。漫步古詩苑,我們留連忘返。讓我們沉浸在古詩的海洋,汲取古詩的營養,健康茁壯地成長。
❺ 四工時田園雜興其二十十五詩句的創作背景是什麼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寫初夏江南的田園景色。詩中用梅子黃、杏子肥、麥花白、菜花稀,寫出了夏季南方農村景物的特點,有花有果,有色有形。詩的第三句,從側面寫出了農民勞動的情況:初夏農事正忙,農民早出晚歸,所以白天很少見到行人。最後一句又以「惟有蜻蜓蛺蝶飛」來襯托村中的寂靜,靜中有動,顯得更靜。詩文如下:
四時田園雜興·其二十五
宋•范型團成大
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
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
譯文:
初夏時節,金黃的梅子掛滿枝頭,杏子也變得鮮亮飽滿,田裡麥穗揚著白花,油菜花差卜坦橘不多落盡正在結籽。
白天變長了,大家都在田間忙碌,籬落邊無人經過,只有蜻信巧蜓和蝴蝶繞著籬笆飛來飛去。
《四時田園雜興》是南宋詩人范成大退居家鄉後寫的一組大型的田園詩,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部分,每部分各十二首,共六十首。詩歌描寫了農村春、夏、秋、冬四個季節的景色和農民的生活,同時也反映了農民遭受的剝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四時田園雜興》(題意:四個時節田園的各種興致)共60首,宛如農村生活的長幅畫卷。分為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和冬日共五個篇章,其中春日田園雜興12首、晚春田園雜興12首、夏日田園雜興12首、秋日田園雜興12首、冬日田園雜興12首。描寫了4個季節田園中的不同景象,生動繪制了一幅田園農作動態圖。
❻ 墨梅圖題詩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
此詩約作於元順帝至正九年至十年(1349—1350)期間。王冕在長途漫遊以後回到了紹興,在會稽九里山買地造屋,名為梅花屋,自號梅花屋主。此詩就作於梅花屋內。此時正值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前夕,作者面對現實生活中無法解決的矛盾,感慨之下作此詩。
原詩:
《墨梅》元代:王冕
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好顏色,只流清氣滿乾坤。
注釋:
1、墨梅:用水墨畫的梅花。也有作「淡墨色的梅,是梅花中的珍品」。
2、吾家:我家。晉代書法家王羲之家。因王羲之與王冕同姓、同鄉,藉此自比。
3、洗硯池:寫字、畫畫後洗筆洗硯的池子。一說三國時期是鍾瑤年輕的時候練字,經常用家旁邊的池子洗毛筆,以致整個池子最後都是墨色了。 一說東晉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這里是化用典故自詡熱愛書畫藝術、熱愛文化。
4、頭 :邊上。
5、個個:朵朵的意思。
6、淡墨:水墨畫中將墨色分為四種,如,清墨、淡墨、濃墨、焦墨。這里是說那朵朵盛開的梅花,是用淡淡的 墨跡點化成的。
7、痕:痕跡,留下的印記。
8、流:有流傳、流布之意。有很多版本皆作「留」。
9、清氣:所謂的清氣,於梅花來說自然是清香之氣,但此處也暗喻人之清高自愛的精神,所謂清氣就是雅意,就是正見,就是和合之氣。
10、滿乾坤:彌漫在天地間。滿:彌漫。乾坤:指人間天地間。
釋義:
洗硯池邊生長的一棵梅花,朵朵梅花都似乎是洗筆後淡墨留下的痕跡而沒有鮮艷的顏色。
它並不需要別人去誇許它的顏色,在意的只是要把清淡的香氣充滿在天地之間。
作者簡介:
王冕(公元1287-1359年),字元章,號煮石山農,亦號「食中翁」、「梅花屋主」等,浙江省紹興市諸暨楓橋人,元朝著名畫家、詩人、篆刻家。
(6)漫步詩園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這首題畫詩。詩人贊美墨梅不求人誇,只願給人間留下清香的美德,實際上是借梅自喻,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以及不向世俗獻媚的高尚情操。
開頭兩句「吾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直接描寫墨梅。畫中小池邊的梅樹,花朵盛開,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點染而成的。「洗硯池」,化用王羲之「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典故。
三、四兩句盛贊墨梅的高風亮節。它由淡墨畫成,外表雖然並不嬌艷,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潔端莊、幽獨超逸的內在氣質;它不想用鮮艷的色彩去吸引人,討好人,求得人們的誇獎,只願散發一股清香,讓它留在天地之間。
這兩句正是詩人的自我寫照。王冕自幼家貧,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長明燈下苦讀,終於學得滿腹經綸,而且能詩善畫,多才多藝。但他屢試不第,又不願巴結權貴,於是絕意功名利祿,歸隱浙東九里山,作畫易米為生。「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兩句,表現了詩人鄙薄流俗,獨善其身,不求功勛的品格。
這首詩題為「墨梅」,意在述志。詩人將畫格、詩格、人格有機地融為一體。字面上在贊譽梅花,實際上是贊賞自己的立身之德。
在這首詩中,一「淡」一「滿」盡顯個性,一方面,墨梅的豐姿與詩人傲岸的形象躍然紙上;另一方面令人覺得翰墨之香與梅花的清香彷彿撲面而來。從而使「詩格」、「畫格」、人格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墨梅》盛贊梅花的高風亮節,詩人也借物抒懷,借梅自喻,表明了自己的人生態度和高尚情操。有意見認為,該題畫詩,點出創作意圖,強調操守志趣,在藝術史上甚至比《墨梅圖》本身還要出名。
❼ 公園散步詩七律有哪些
1、公園漫步
海棠綻放春鶯鬧,日出東方羞澀嬌。
倒影繽紛舒畫卷,游魚愜意展妖嬈。
鷓鴣麥地開懷叫,野雉池塘逐水濤。
綠柳風搖梳秀發,行人徒步過浮橋。
2、公園散步
幽欄九曲水涓涓,映日荷花競媚妍。
兩岸晨風絲柳戲,一波鳥影麗空翩消清。
才將畫意描心海,早惹詩情滿韻箋。
蝶舞蜂飛蛙鼓勁,和諧生態共藍天。
3、公園漫步
晚霞增色靚公園,勝景盈眸蔚大觀。
塔聳七層參北斗,橋聯五座卧中潭。
一湖碧水金鱗鬧,八匠精雕古韻翻。
旖旎風光撩逸興,流連猶似核橋運在桃源改梁。
4、游園
漫步公園美景觀,花紅柳綠鳥兒歡。
樓台傍水池荷醉,亭榭依山曲徑旋。
高速火車林上過,摩輪迥聳欲接天。
龍吟細雨除炎氣,鳳舞和風入畫欄。
5、公園散步
湖光瀲灧水涓涓,醉眼新花盡斗妍。
遠處陰山雲裊裊,當空小鳥舞翩翩。
香風拂面舒心肺,絲柳含情入畫箋。
最喜噴泉如玉柱,伴隨妙曲向藍天。
❽ 王維山水詩寫作背景簡介
山水田園詩在詩人王維手中,得到一次總結和顯著提高。其詩最突出的特點是詩中有畫,他的詩,既有精細刻畫,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麗的色彩,又有深長雋永的情味;既包涵哲理,又避免枯燥的表述,極富藝術創作性。同時王維深受禪宗影響,使禪意滲入到山情水態之中,形成一種高度凈化,空靈自然的美的意境。
王維經歷了求仕、被貶、隱退、任職、被俘。在44歲時,為供「志求寂靜」的母親修身靜養,在「藍田縣營山居一所」,也就是輞川別業,王維在輞川期間寫了很多詩。
王維擅長山水田園詩,他繼承了陶淵明和謝靈運的寫作手法,但也有區別於二人的獨到之處。他的最大亮點是以畫法入詩,創作出奇麗清幽以及氣勢磅礴之意境,在詩文中能夠展現出一種畫意之美。在王維的筆下,山水不是死氣沉沉的,是帶有靈性的,是詩人表逗態辯達報國建功立業及嚮往逍遙自在的人格理想。
蘇軾這樣評價王維:「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讀王維的詩,真的會有一種畫意在裡面。比如那首《鳥鳴閉卜澗》:「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意境優美深遠,很有畫面感和視覺感。王維作詩,很擅長抓住自然界中的景物,賦予它們象徵意義,既有「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的相思之感,又有「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遼山缺闊之感,既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離別之意,又有「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的寂美之境,王維的詩中,是有禪意的。
❾ 陶淵明的田園詩
歸園田居五首
其一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
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
開荒南野際,抱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後檐,桃李襪棗配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閑。
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譯文:
從小沒有投合世俗的氣質,性格本來愛好山野。
錯誤地陷落在人世的羅網中,一去就是十三年。
關在籠中的鳥兒依戀居住過的樹林,養在池中的魚兒思念生活過的深潭。
到南邊的原野里去開荒,依著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種田園。
住宅四周有十多畝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間。
榆樹、柳樹遮掩著後岩宏檐,桃樹、李樹羅列在堂前。
遠遠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見,樹落上的炊煙隨風輕柔地飄揚。
狗在深巷裡叫,雞在桑樹頂鳴。
門庭里沒有世俗瑣雜的事情煩擾,空房中有的是空閑的時間。
長久地困在籠子裡面,現在總算又能夠返回到大自然了。
其二
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
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
時復墟曲中,披草共來往。
相見無雜言,但道桑麻長。
桑麻日已長,我土日已廣。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
譯文:
鄉居少與世俗交遊,僻巷少有車馬來往。
白天依舊柴門緊閉,心地純凈斷絕俗想。
經常涉足偏僻村落,撥開草叢相互來往。
相見不談世俗之事,只說田園桑麻生長。
我田桑麻日漸長高,我墾土地日漸增廣。
經常擔心霜雪突降,莊稼凋零如同草莽。
其三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譯文:
我在南山下種植豆子,地里野草茂盛豆苗豌稀。
清晨早起下地鏟除雜草,夜幕降披月光扛鋤歸去。
狹窄的山徑草木叢生,夜露沾濕了我的衣。
衣衫被沾濕並不可惜.只希望不違背我歸耕田園的心意。
其四∶
久去山澤游,浪莽林野娛。
試攜子侄輩,披榛步荒墟。
徘徊丘隴間,依依昔人居。
井灶有遺處,桑竹殘朽株。
借問採薪者,此人皆焉如?
薪者向我言∶「死歿無復餘」。
「一世異朝市」,此語真不虛!
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
譯文:
離別山川湖澤已久,縱情山林荒野心舒。
姑且帶著子侄晚輩,撥開樹叢漫步荒墟。
游盪徘徊墳墓之間,依稀可辨前人舊居。
水井爐灶尚有遺跡,桑竹殘存枯乾朽株。
上前打聽砍柴之人:「往日居民遷往何處?」
砍柴之人對我言道:「皆已故去並無存余。」
「二十年朝市變面貌」,此語當真一點不虛。
人生好似虛幻變化,最終難免泯滅空無。
其五∶
悵恨獨策還,告指崎嶇歷榛曲。
山澗清且淺,遇以濯吾足。
漉我新熟酒,雙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代明燭。
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
譯文:
獨自悵然拄杖還家,道路不平荊榛遍地。
山澗流水清澈見底,途中歇息把足來洗。
濾好家中新釀美酒,烹雞一隻款待鄰里。
太陽落山室內昏暗,點燃荊柴把燭代替。
興致正高怨恨夜短,東方漸白又露晨曦。
《飲酒》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譯文:
居住在人世間,卻沒有車馬的喧囂。
問我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遠,自然就會覺得所處地方僻靜了。
在東籬之下採摘菊花,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入眼簾。
山中的氣息與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飛鳥,結著伴兒歸來。
這裡面蘊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不知怎樣表達。
(9)漫步詩園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潛,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為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有《陶淵明集》。
❿ 古詩《游園不值》的寫作背景古詩《游園不值》的寫作背景
詩人想去朋友的花園中觀賞春色,但是敲了很長時間門,也沒有人來開。主人大概不在家,又可能是愛惜青苔,擔心被遊人踩壞,從而不開門。但是一扇柴門,雖然關住了遊人,卻關不住滿園春色,一枝紅色的杏花,早已探出牆來。
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游園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
(10)漫步詩園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名篇,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游園所見所感。此詩先寫詩人游園看花而進不了園門,感情上是從有所期待到失望遺憾;後看到一枝紅杏伸出牆外,進而領略到園中的盎然春意,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驚喜,寫得十分曲折而有層次。尤其第三、四兩句,既渲染了濃郁的春色,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全詩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體現了取景小而含意深的特點,情景交融,膾炙人口。
此詩所寫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雲淡風輕、陽光明媚的時節。詩人乘興來到一座小小花園的門前,想看看園里的花木。他輕輕敲了幾下柴門,沒有反響;又敲了幾下,還是沒人應聲。詩人猜想,大概是怕園里的滿地青苔被人踐踏,所以閉門謝客的。
詩人在花園外面尋思著,徘徊著,很是掃興。他在無可奈何、正准備離去時,抬頭之間,忽見牆上一枝盛開的紅杏花探出頭來。「春色滿園關肢空滲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詩人從一枝盛開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滿天絢麗的春光,總算是不虛此行了。
從詩意看,門前長有青苔,足見這座花園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門很久,無人答應,更是冷清,可是紅杏出牆,仍然把滿園春色透露了出來。從冷寂中寫出繁華,這就使人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
這首詩在寫作上有很多好處。其一是寫春景而抓住了特點,突出了重點」。陸游《馬上作》雲歷脊:「平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雲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牆頭。」用「楊柳」的金黃、嫩綠來襯托「紅杏」的艷麗,可謂善於突出重點。葉紹翁這首詩應是從陸游詩中脫胎而來,用一「出」字把紅杏擬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點,突出了重點。
其二是「以少總多」,含蓄蘊藉。比如「一枝紅杏」就是「滿園春色」具體而集中的表現,虧配一枝紅杏就代表了牆內百花。
其三是景中有情,詩中有人,而且是優美的情、高潔的人。門雖設而常關,「小扣柴扉」又「久不開」,其人懶於社交,無心利祿,已不言可知。門雖常關,而滿園春色卻溢於牆外,其人怡情自然,豐神俊朗,更動人遐思。
其四是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夠引起許多聯想,從而給人以哲理的啟示和精神的鼓舞。「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春色在這么一「關」一「出」之間,沖破圍牆,溢出園外,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後人更賦予這兩句詩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會沖破重重困難,脫穎而出,蓬蓬勃勃地發展起來。這兩句詩也便獲得了新的生命,流傳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