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基督教背景圖片素材大全
擴展閱讀
有星球的圖片軟體 2025-10-04 00:39:43
肖戰鍵盤俠高清圖片 2025-10-04 00:32:14
美女游泳圖片高清 2025-10-04 00:25:51

基督教背景圖片素材大全

發布時間: 2023-04-27 05:49:49

『壹』 世界上影響力最大的宗教是什麼

世界上有三大宗教,分別是基督教,佛教和伊斯蘭教。影響力最大的是基督教。這三個世界性的宗教,有很多的不同之處,例如:成立的背景,受眾的的人群,產生的影響。

這三大宗教之中首敬,影響力最大的是基督教,在全世界中的基督教徒遠遠超越其他的宗教信徒。

『貳』 基督教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麼樣的

原始基督教最初是猶太教眾多派別中的一派,是猶太人民反抗羅馬統治的群眾運動的產物。它的產生與巴勒斯坦的歷史密切相關。

古代以色列—猶太人是西亞地區的一個災難深重的弱小民族。自公元前11世紀建國以來,先後被亞述、新巴比倫、波斯、亞歷山大帝國、塞琉古與托勒密王國統治和奴役長達數百年,公元前2世紀羅馬勢力擴及東地中海後,猶太人的民族災難達到了頂峰,反抗外族統治的斗爭也達到了最高潮。

公元前63年羅馬侵入巴勒斯坦後,龐培與克拉蘇等先後四次佔領耶路撒冷。龐培曾屠殺12000名猶太人,勒索巨款後,將猶太大部分領土劃歸敘利亞行省,設傀儡統治;克拉蘇繼而擄掠耶路撒冷,席捲聖殿一空,總數達12000塔連特。公元前40年,羅馬扶植軍事貴族希律任巴勒斯坦國王(公元前40年至前4年),他任職期間曾殘酷地鎮壓了猶太人民的反抗。公元前4年希律死後,羅馬將巴勒斯坦國土三分,北部為加利利及外約旦,中部撒馬利亞,南部為猶太,分別由希律的三個兒子擔任國王。至公元6年又將猶太劃屬羅馬直轄行省。在羅馬數次入侵和統治下,除被屠殺者外,有記載的被俘為奴的人數達6萬多人。猶太被劃歸直屬行省後,所受統治和剝削更為加重,經過普查人口,釐定稅金,猶太人民繳納人頭稅、農業稅以及其他苛捐雜稅,此外還要向聖殿交什一稅。流落他鄉的猶太人,每人每年也要向聖殿交兩個德拉赫麥的貢賦。在這種殘酷的剝削下,猶太人民嘗盡了國破家亡之辛酸,發動了持續不斷地反抗羅馬的運動。公元初,加利利的猶大、約旦河谷的奴隸西門、牧羊人阿斯朗琪先後起義,自稱猶太國王,掀起抗交人頭稅的斗爭,結果被敘利亞總督瓦魯斯率領的兩個軍團鎮壓下去,起義地區的人民被屠殺與掠奪,2000人被俘後釘死在十字架上。直到公元66年前,起義和反抗連綿不斷,加利利的猶大的三個兒子先後擔任起義領袖,自立為王。其中二子於公元48年失敗後被羅馬巡撫釘死在十字架上,另一子曼那漢是猶太戰爭開始時的領袖之一。此外,還有伊里查起義,斗爭長達二十年。至公元60年代初,由於羅馬的高壓政策和羅馬軍隊再次搶劫聖殿金庫,激起了猶太人的反抗,從而爆發了遍及巴勒斯坦全境的奴隸、平民大起義,史稱第一次猶太戰爭。起義者佔領耶路撒冷,燒毀債券,殺死羅馬步兵隊,並得到其他地區的響應。羅馬派軍3萬人前來鎮壓無效,公元68年又派大軍圍剿,至公元70年耶路撒冷始被攻陷,起義失敗。

『叄』 請問基督教的源頭在哪裡

基督教的源頭在巴勒斯坦地區。後傳及地中海東部沿海各地,公元四世紀後逐漸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中世紀時期是歐洲封建制度的重要基石。
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公元1世紀,發源於羅馬的巴勒斯坦省(今日的以色列、巴勒斯坦和約旦地區)。它建立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的誕生、傳道、死亡與復活。基督教主要包括:天族鍵主教、正教、新教三大教派和其他一些較小教派。在中國,因為歷史翻譯的原因,通常把新教稱為基督教,為睜察了說明"基督教"的確切概念,本詞條稱"新教"為"基督新教",而不是慣稱的"基督教"。
更多關於基督教的源頭在哪悉穗茄里,進入:https://www.abcgonglue.com/ask/05ed041615822839.html?zd查看更多內容

『肆』 沙發牆上掛什麼畫比較好,比得兔,基督教家庭背景牆掛什麼好呢

基督教家庭,背景牆一般聖母與童女類,那是慈愛的像征,或掛耶穌像。。

『伍』 基督教的產生背景、人物、時間、地點人物

基督教產生的時間 公元1世紀、地點在羅馬統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區、猶太人為了反對羅馬的統治創立。創始人是耶穌。

『陸』 請問這個圖片是基督教嗎本人是基督教,帖在客廳當電視背景牆不知道有沒有關系的

典型的伊斯蘭教建築分格,
當背景牆是沒有關系的,
因為基督教也有這樣的風格。

望採納,謝謝。

『柒』 基督教在羅馬的發展歷史及其發展背景是什麼

公元初年,在羅馬帝國的東方行省,現今的巴勒斯坦地區,產生了後來影響著整個歐洲社會的宗教——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統治下,居住在這里的希伯萊人,深受民畝慧緩族壓迫和階級剝削雙重痛苦,在平民和下層勞動者中間,反抗羅馬帝國的占碧好領,嚮往平等友愛樂園的願望被反映在耶穌·基督所闡明的教義之中。因而它代表了受壓迫的窮苦人民的願望,迅速得到傳播。在它產生的最初3個世紀,羅馬帝國以殘酷的手段鎮壓基督教的活動,所以它只能以秘密的方式傳播。耶穌本人也在公元29年.被羅馬派駐巴勒斯坦的總督彼拉多下令處死,釘在耶路撒冷街頭的十字架上。由於沒落的奴隸制社會腐朽和罪惡的社會現實,使人們普遍感到要尋求一種精神上迅模的依託,因而,盡管遭到殘酷的鎮壓,基督教還是不脛而走,很快在羅馬帝國的廣大領域中傳播開來。公元2世紀末,連首都羅馬也有了基督教徒的地下活動。他們利用羅馬人在住宅地下挖掘的「地下塋窟」(Catacomba)舉行秘密的宗教儀式,在這些場所,為了應付羅馬士兵的搜捕,往往用十分隱晦的象徵手法,畫上雙關的、符號式的圖畫。例如以魚表示耶穌,孔雀表示永恆,葡萄表示天國,牧羊人表示上帝愛護人民等等。

『捌』 基督教的歷史作用

公元四世紀,古羅馬誕生了第一位基督教皇帝君士坦丁,在他的庇護下,基督教由屢受迫害的異教變成了正統國教。當徒手的耶穌戰勝了持劍的愷撒之後,基督教逐漸征服了西方人的精神,對西方文明的發展做出了諸多貢獻。

一、馴化野蠻人的基督教

從人性進化的角度講,特別是在精神及其倫理層面上,基督教在古希臘的理性精神之外,提供了統一的持久的超驗信仰,對天堂的期待安撫著地上的苦難,信徒的良知反抗著世俗權力的蠻橫,並通過聖徒的殉道和懺悔為人們提供道德典範(比如,耶穌殉難之後,又有聖彼得和聖保羅的殉教,聖·奧古斯丁的懺悔)。這信仰,這典範,提升著西方人的精神世界,也作為在道德上凝聚社會的紐帶連接起世世代代的倫理傳承。由基督教和古希臘形而上學的結合而形成的超驗倫理,在西方文明中具有超越世俗功利的絕對價值,並逐漸演變為普遍有效的公德標准。來自上天的超自然的恩惠和制裁,許給為善者入天堂的萬世至福,降給作惡者下地獄的永生懲罰,又通過懺悔的途徑給人以贖罪和自新的機會。上帝之子耶穌用甘願上十字架的代價,背負起人的「原罪」,以絕對的非暴力對抗暴力,以絕對的愛與寬恕降恩於所有罪人。生而有罪的人類,唯有終生向上帝祈禱和懺悔,在行為上不斷行善積德,才能在無限的贖罪之路上接近天國。正是這種恩罰並重、懺悔贖罪和良知反抗的超驗倫理,逐漸把兇悍的野蠻人和貪婪的惟利是圖之徒,馴化為平和、節制和反省的文明人,也就是把本能人提升為具有信仰的理性人。

從歷史進程的角度講,基督教興盛於大一統的羅馬帝國開始走向衰敗之時。北方蠻族的入侵、內部的暴虐統治、腐敗奢侈、權爭陰謀和底層反抗,已經失去道德方向的羅馬帝國,強大的武力只能帶來更大的災難。幸運的在於,羅馬帝國在武力上敗給了蠻族,基督教卻在精神上馴服了野蠻人,使之逐漸變成文明人。古羅馬帝國的統一傳統與北方蠻族的分離勢力發生武力沖突,在世俗意義上,促成了羅馬帝國的衰亡和民族國家的紛紛獨立,但在屬靈意義上,教權之下的信仰及教會的統一,等於在另類意義上延續著昔日的羅馬帝國統一。正如英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政治領袖溫斯頓·邱吉爾所言:「羅馬帝國滅亡以後,獲勝的野蠻人也同樣被基督的福音迷住了。雖然他告弊中們並不比今天的善男信女更能剋制自己的邪欲,但是他們有共同的教義和神靈的啟示。一條聯接著歐洲各個民族。一個世界性機構遍布所有國家,它無比強大,而且是羅馬時代倖存下來的惟一成為系統的機構。這一機構的首腦是羅馬的主教,他在精神上或者至少以教職的形式,恢復了羅馬皇帝已經喪失的權威。」(《英語民族史》第一卷《不列顛的誕生》,溫斯頓·邱吉爾著,薛力敏林林譯,南方出版社2003年版P83)

正是憑借著聖徒的榜樣激勵、教會的超然權威、教義的普世正義、教士之佈道安慰、儀式之庄嚴魅力、信徒之堅定虔誠……才培育出互助、慈善、剋制、苦行等社會公德。僧侶們的開荒拓土,教堂和修道院對弱勢者的庇護、對窮人的賑濟、收養鯀寡孤獨、安頓迷途旅客,教會醫院救死扶傷,特別是救助那些被遺棄的罪犯和傳染病人……等等,宗教場所不僅成為施善育德和救死扶傷之地,也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源泉,交戰雙方不得進入宗教場所,已經成為世界通則。

二、改變社會結構的基督教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講,基督教對西方社會的發展具有三大功能。

1,教會成為凝聚社會大家庭的組織紐帶和自治權威,也成為秩序與和平之源。不僅是羅馬教廷提供了西方屬靈世界的統一權威,而且各地方教會也成為社區自治的組織核心。這種以教會為組織核心而形成的秩序,對結束無政府的混亂狀態來說,具有著遠比世俗政府更強大的功能。怪不得有人戲稱:「梵蒂岡的世界性權威就是宗教領域的『聯合國總部』。」但與現在的聯合國相比,梵蒂岡的統一權威具有悠久的傳統,而聯合國的權威僅僅是二戰後的產物,所以卜塌,梵蒂岡對世界各地的天襪山主教會的權威之有效,遠非紐約聯合國總部對各成員國的權威所能比擬。梵蒂岡訓令對全世界的教徒具有強大的約束力,而聯合國決議卻難以真正約束各主權國家的行為。

2,基督教信仰,逐漸凝聚起整個西方教徒的信仰共識,從而形成了相對於世俗權力及其利益的超驗良知,隨著教會的普及和日漸擴張,這種獨立於世俗王權之外的道德的或精神的普遍共識,逐漸變成了高度組織化的宗教權威,在世俗政權本身無法形成對最高權力的內部制度化制約的情況下,基督教作為社會性的精神權威,發揮著從外部制約世俗王權的作用。由此,基督教改變了西方社會的整體結構,即在世俗政府的權威之外,造就了另一個獨立的屬靈權威,構成了兩種權威、兩套法律、兩種責任的並存。神權的確立及其教會財產的合法化,在使西方人的宗教信仰由多神教變成一神教的同時,也使古希臘遺留下來的一元社會隨之退出歷史舞台,西方社會的權力結構逐漸由一元變成二元,神權與王權、教會與政府、僧侶與俗人、宗教法與世俗法……的並存,構成了古羅馬社會結構的二元化:一是僧俗並存並日趨走向政教分離,二是自上而下的封建和自下而上的自治並存。正是在兩種不相上下的社會力量及其制度的相互對抗中,西方社會才能逐漸形成兩種統治力量相互制約的權威均衡,為西方制度向自由憲政的演變提供了成熟的社會條件。

3,為西方法治秩序的形成提供超驗基礎。在基督教成為古羅馬的國教之後,不僅教會法在技術上為世俗法提供了可資效仿的對象,而且對來自超驗正義的教會法為法治秩序的超驗基礎,於是,西方人逐漸形成了這樣的法治思想:法律如若要形成穩定的普遍的規則,首先,法律來上帝的意志,乃善法而非惡法,《摩西五經》是法律的原型;而法律如果僅僅來自愷撒,就很容易變成主要服務於統治者意志的惡法。其次,法律只有被信仰,才會被尊重、被自願服從,整個社會才能具有以遵紀守法為榮的公共意願。否則的話,法律要麼變成「惡法」,只服務於統治者的意志;要麼形同虛設、被法律之外的潛規則代替。

三、培育西方人文精神的基督教從人文精神的特質和文化發展的角度講,基督教為西方文化提供了精神、制度和物質的偉大貢獻。

1,基督教的教義及其神學思想,對西方的人文學具有全面而深刻的影響。教義提供普世道義,拉丁文提供統一文字,自耶穌殉難以來的西方,沒有基督教背景的一流精神產品,幾乎是不可想像的。無論是神學、哲學、文學,還是繪畫、音樂、建築,只要是人文和藝術的創造,無一不打上鮮明的基督教印跡。不要說神權時代的人文精神被基督教信仰所左右,即便是在理性化世俗化的近、現代西方,基督精神也為人文創造提供深層的滋養,文藝復興運動、啟蒙運動和非理性主義運動之中誕生的文化巨人們,盡管以復興古希臘的理性精神來對抗神權主宰的中世紀,但是從但丁的《神曲》到義大利三傑的繪畫,從莎士比亞的戲劇到歌德的《浮士德》再到貝多芬等人的交響曲,從康德的絕對律令到尼採的超人,人們都能看到基督受難的形象和聽到天國的鍾聲。可以說,基督教已經滲入了西方文化的血肉之中。特別是那種指向絕對價值的超越精神,已經成為西方文化的最醒目的標志。

2,基督教教會和神職人員在保存古代文化遺產方面貢獻卓著,不僅是與基督教傳承直接相關的古典遺產,還有大量異教和異端的文獻資料。經院神學家對古典哲學做出的獨特性解釋,對古典精神的傳承具有承前啟後的意義。教會開辦的神學院為西方高等教育體制奠基,是西方的近、現代的大學及其研究制度的母體。教會、修道院和神學院訓練出大量的教師、學者、法官、外交官和內閣大臣。教會的慈善事業也包括資助藝術創作,西方的音樂、繪畫和建築所達到的藝術高度,沒有教會所提供的精神資源和物質
支持,也是難以想像的。

近現代以來,藉助於強大的經濟、先進的技術和優越的制度,基督教的信仰征服已經從西方向非西方國家擴展,而且一直持續到當代世界。基督教及資本主義文明具有強烈的擴張性,先後造就了羅馬帝國、大英帝國和二戰後的美利堅新帝國,並由武力的征服和佔領的殖民擴張演變為資本的擴張和福音的擴張(道義擴張),基督教為西方文明的擴張意識注入了「傳播上帝福音」的道義動力,其世俗化進程表現為經濟上的自由市場的全球化和政治上的自由民主的全球化。在「資本」為了利潤而進行的無遠弗界的擴張中,虔誠而富於獻身精神的傳教士,也不惜歷盡千難萬險地傳播福音,甚至於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西方傳教士的足跡。

進入20世紀之後,人類歷史富於戲劇性的發展證明:自發形成於特定地區的基督教、市場經濟和自由憲政,之所以具有難以抗拒的擴張性,就在於它們具有其他文明所缺乏的與人性的內在契合性——善待人性、確立人的尊嚴、鼓勵自由競爭、確保和平秩序和激發人的首創精神。所以,西方文明逐漸顯露出其普世性品質,被越來越多的其他地區和其他文明所接受,甚至演變成難以抗拒的歷史大勢,順治者昌而逆之者亡。

『玖』 基督教背景與早期基督教藝術 古埃及宗教觀念與金字塔建築的關系

督教在非洲大陸的傳播,始於埃及。

據傳說,埃及基督教的奠基者是彼得的弟子馬克。這位來自羅馬的傳教者,在埃及猶太教徒中找到了自己的信徒①。猶太居民是在公元前就進入埃及的。公元初年,他們已經散布在昔蘭尼加到努比亞之間的埃及廣大地區,尤其在亞歷山大城佔有很大優勢。因此,可以大致推測基督教傳入埃及的時期,約在公元1世紀。公元2世紀早期,埃及出現了早期基督教文獻,內容主要是反猶太教的。這說明,此時基督教與猶太教之分野已十分鮮明,爭論已十分尖銳,基督教在埃及的勢力已經相當可觀。

公元180年,首次出現了關於亞歷山大城基督教會組織的記載。此時亞歷山大城的教會是由主教和12名長老所領導。公元189年,長老們選舉了德米特里烏斯為主教。他在位長達43年①。

從一開始,羅馬帝國的統治者就對基督教抱有警惕與敵視的態度。基督教以它平等、博愛的樸素教義在普通埃及百姓中傳播,無疑意味著對統治者與壓迫者——羅馬人——某種形式的抗議。所以,早在公元203年,埃及的神學家克里門特就遭到羅馬當局的迫害,逃離亞歷山大城。

對基督教的迫害不久就發展成為大規模的、自上而下的行動。公元250年,羅馬皇帝戴克猶斯全面迫害基督教。在埃及,亞歷山大城的基督教徒死的死、逃的逃。大批教徒在各種威脅之下被迫放棄自己的信仰,公開申明效忠羅馬帝國和皇帝。此時,基督教在埃及的勢力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別是亞歷山大城。因而亞歷山大基督教會的潰散,就意味著基督教在埃及的嚴重受挫。

然而,基督教很快便從這次打擊中恢復過來。因為促使埃及人民皈依基督教的社會因素——羅馬帝國的壓迫——更加殘酷了。正是在戴克猶斯時期,羅馬帝國已在經歷它走向衰敗的各種矛盾與危機。羅馬人在埃及的統治也同樣走向衰微。作為埃及生存命脈的水利工程逐漸廢弛。又偏逢自然災害:尼羅河枯水周期。羅馬統治者又加重其賦稅,並逮捕、拷打那些逃避賦稅的人,甚至沒收他們的財產。這樣,衰落從城市蔓延到農村,基督教的勢力也從城市發展到農村。大批埃及百姓不堪賦稅繁苛之苦,紛紛逃入荒原,基督教勢力也隨之深入荒原。公元257年,亞歷山大城主教迪奧尼西烏斯面臨迫害性審判。這一次,從挫折中復甦的亞歷山大城基督教會旗幟鮮明地支持自己的宗教領袖。當迪奧尼西烏斯被放逐到卡夫拉綠洲時,他就乘此良機在當地居民中進行傳教活動。戴克猶斯迫害的最終結果,卻是基督教在埃及城鄉的廣泛傳播,以及亞歷山大城在埃及基督教會中無可爭辯的中心地位。

在戴克里先統治時期,基督教遇到了一次空前的大迫害。為了克服羅馬帝國所面臨的危機,戴克里先進行了改革。他將埃及劃為三個省,每省派軍事長官實行嚴厲統治,並增加軍隊與駐防軍的人數。這樣就更加重了人民的負擔。與此同時,加緊迫害基督教。對那些堅持自己信仰、拒不屈服的基督徒,動輒處死。公元311年,甚至處死了亞歷山大城主教彼得。不過,這一次迫害盡管嚴厲,埃及的基督教會卻沒有潰散與屈服。許多基督教徒寧死不屈,從容就義。以至戴克里先迫害時期又被稱為「殉教者的時代」①。正是在這一時期,基督教堂在埃及廣大農村取代了舊時的神壇。

在羅馬人的迫害下,埃及基督教徒紛紛逃入荒漠,進行清修,逐漸發展起一種新的、修道院清修形式。中世紀歐洲盛極一時的修道院體制,蓋源於此。到了公元4世紀時,在尼羅河三角洲西南山區,在上埃及的塔本尼西,以及在尼羅河東岸荒原上,都建立了強有力的清修組織②。

公元312年,君士坦丁皇帝即位。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政策開始從敵視、迫害轉變為利用。公元325年,君士坦丁親自在尼卡雅召集宗教大會,討論教內爭辯不休的諸神學問題。埃及長老、神學家阿里烏斯的學說被宣布為「異端」。尼卡雅大會的一個成果,是由宗教法規宣布基督教三大主要的主教轄區:羅馬、亞歷山大城和安條克。承認這三個宗教中心指導其下屬主教的權力。其中,亞歷山大主教控制了從利比亞邊界到努比亞邊界大片地區的基督教會事務①。亞歷山大城成為基督教世界的宗教中心之一。由於亞歷山大城是羅馬帝國時代對紅海印度洋貿易的起點,伴隨著貿易活動,基督教也向南阿拉伯與衣索比亞地區擴張自己的勢力。公元4世紀,阿克蘇姆古國採用基督教為國教,並奉亞歷山大教長為自己的宗教最高首腦。

公元379年,西奧多昔烏斯一世即皇帝位。在他統治下,君士坦丁堡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地方一躍而成為「新羅馬」。君士坦丁堡的崛起,對於亞歷山大城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是一個很大的威脅與打擊。從此,埃及的科普特基督教派(阿拉伯人征服以前,埃及人用希臘字母來拼寫埃及語,這就是科普特語,科普特教派以此得名)同拜占庭正教之間不斷進行教義之爭,即科普特派奉一性論而正教奉兩性論。這一斗爭終於導致雙方分裂。

科普特教派同正教的分裂,表面上看是教義之爭,實質上卻是由於亞歷山大城所代表的埃及不甘受拜占庭帝國政治、經濟與精神文化等方面的控制。科普特派基督教已是全埃及性的宗教,並控制著從昔蘭尼加到努比亞和衣索比亞的大片地區的宗教事務。盡管如此,東羅馬帝國仍然維持著自己在埃及的統治。

公元619年,波斯人入侵埃及。次年攻佔亞歷山大城。在波斯人短暫的征服期間,埃及科普特教會對波斯佔領者採取敵視態度,但並不進行積極抗爭。公元639年,阿拉伯人入侵埃及,641年佔領亞歷山大城。廣大仇視拜占庭帝國統治的埃及人民和科普特教派,認為拜占庭在埃及統治的瓦解是羅馬人罪惡統治的自然結果,因而不僅未對阿拉伯人實行抵抗,反而採取靜觀與合作態度①。

埃及以外受羅馬統治的北非地區,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羅馬很深的影響。不過,當我們仔細考察,就會發現:在北非當地居民的宗教生活中,盡管羅馬諸神也受到祭祀,但當地原住民的宗教仍然根深蒂固。即使是羅馬時代北非的浮雕,仍反映著對當地諸神如馬庫爾塔、維希納等的崇奉②。特別是遠離海濱的內地山區,羅馬的影響更是微乎其微。

基督教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傳入埃及以外的北非地區的。

關於基督教傳入北非地區的時間和路線,目前難以確定。大致說來,基督教可能主要是從埃及經過一些港口,特別是迦太基傳入北非的。時間大約在公元2世紀。公元197年,著名的非洲基督教神學家德爾圖良已經指出,在羅馬北非「基督教徒遍布四野、城堡以及島嶼」,「不同性別、不同年令乃至擔任不同職務的人都轉到」基督教一邊。他在15年後又指出,基督教徒「在每一個城鎮幾乎都佔多數③」。誠然,作為基督教的辯護人,德爾圖良的話完全可能帶有宣傳的味道,難免誇大其詞。但它畢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觀情況。到了公元3世紀初,在迦太基舉行的宗教領袖會議上,已經有以阿格里平主教為首的70名總督領行省與努米底亞的主教參加。在240年前後舉行的另一次宗教會議有90名主教參加①。

不過,我們迄今並未能發現早期的基督教堂以及修道院等建築。這大約是因為,早期北非基督教一般首先在猶太教徒當中活動,吸收教徒,直至利用猶太教堂作為自己的活動場所。本世紀初德國考古隊在北非的發掘活動表明,甚至直到公元3世紀中葉之前,還無法找到帶有鮮明標志或文字的基督教徒的墳墓。因此,對於北非地區早期基督教之影響,也不應有過分的估計。

從傳入北非那天起,基督教就帶有鮮明的被壓迫人民反抗羅馬統治的色彩。北非人民從基督教博愛、和平的教義中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寄託。他們在熱誠地信仰天堂和上帝的同時,就暗含著對世上統治著他們的羅馬帝國的否認。因此,基督教從一開始就受到北非地區羅馬統治當局的敵視。據史料記載,早在公元180年,在西里城就審判了12名基督徒。公元203年,在總督領行省的土布爾波—米努斯市,又有6名基督徒被判投給野獸。其中有一位22歲的少婦佩爾佩圖亞②。她的獻身基督教的故事被寫進一篇文獻流傳下來。

羅馬當局早期對基督教的迫害,還帶有某種自發和分散的性質。被審判的基督徒們的命運,往往還取決於某個總督或市政長官個人的態度和意志。進入公元3世紀以後,羅馬帝國危機日益加深,即使是進行改革也無濟於事。北非地區柏柏爾居民反抗羅馬統治的活動也日趨激烈。在這種形勢下,從公元3世紀中葉開始,羅馬人在北非開始推行對基督教進行大規模迫害的政策。

公元250年,羅馬統治者戴克猶斯宣布敕令,要求臣民摒棄一切其他信仰,特別是放棄基督教。他還強迫帝國所有臣民公開表明自己忠於羅馬帝國。在羅馬北非,到處掀起搗毀教堂、沒收財產、強迫基督徒叛教等活動。這一迫害活動,在戴克里先統治時期,又一次加劇起來。在羅馬帝國迫害時期,更多的基督徒寧死不屈,成了殉教者。但也有不少教徒被迫叛教。特別是一些高級神職人員甚至同當局妥協。他們的妥協行為引起廣大教徒不滿。努米底亞地區的教徒擁立多那圖斯為領袖,組成了多那圖斯教派,堅持了反對羅馬帝國的斗爭。

公元4世紀初,迫於形勢的發展,羅馬帝國改變了它對基督教實行迫害的政策,轉而承認教會。從此,基督教從一個「抗議的教會」轉變成為一個壓迫者的教會。羅馬帝國在承認基督教的同時,卻宣布多那圖斯教派為「非法」。羅馬統治當局同教會當局聯手,共同殘酷迫害多那圖斯教派。

公元4世紀中葉,不甘受壓迫的北非居民掀起了大規模的阿哥尼斯特運動。羅馬當局迅速同基督教非洲教會組織聯手鎮壓起義。這一形勢促使阿哥尼斯特運動和多那圖斯教派聯合。後來,另一次柏柏爾人大起義——費爾姆起義也同多那圖斯教派聯合。羅馬人的鎮壓,反而促進了多那圖斯派的巨大發展。然而,教會當局在對多那圖斯教派斗爭中找到了自己的領袖,這就是雄辯的奧古斯丁。奧古斯丁以他出色的辯才,精彩的神學著作和超人的組織能力為教會贏得了巨大的勝利。

但是,奧古斯丁的成就並不能挽救羅馬帝國的統治,因為帝國已經病入膏肓。公元435年,汪達爾人入侵北非,佔領了迦太基。在汪達爾人百年統治期間,信奉基督教的另一個教派阿里烏派的學說,對羅馬天主教實行迫害①。公元533年,東羅馬帝國皇帝查士丁尼命貝利薩留率軍攻克迦太基。汪達爾人敗亡。天主教會又一次抬頭,修建教堂,同時迫害阿里烏派、多那圖斯派和猶太人。在被壓迫人民中又出現了與天主教會對立的聶斯托里教派。而基督的神性與人性的無休止的辯論,使北非基督教會完全陷入四分五裂的狀態①。

公元7世紀中葉,阿拉伯人以摧枯拉朽之勢攻佔北非,在摧毀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時,也摧毀了壓迫北非人民的基督教。隨著伊斯蘭教的迅速傳播,北非地區基督教影響幾乎消失得無影無蹤,只剩下若干教堂的廢墟供人憑吊②。

本頁面為鐵血書庫檔案頁,提供網友方便查閱,風格簡潔,沒有眩雜廣告。希望帶給您一個安靜的讀書空間,歡迎常來! 軍事、歷史、玄幻、武俠、網游、言情等大量小說,盡在鐵血文學!
[一統天下][一統天下]

『拾』 古代基督教的歷史背景

距羅馬遙遠的巴勒斯坦地區,位於東起波斯灣,西至埃及邊境的新月形沃壤西南端,歷史上經歷了兵燹劫掠的遭遇。從公元前20世紀,它就先後遭受亞摩利人、喜克索人和埃及人的佔領、蹂躪。公元前15世紀,希伯來人(原意是從大河那邊過來的人,後來指以色列人,即:通稱的猶太民族)開始進入這塊迦南美地,並同迦南土著和腓尼基人打了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公元前13世紀,埃及人重新征服了這一地區,但其統治後來又被北方來的一個新民族非利士人所推翻,埃及帝國旋即滅亡。公元前8世紀起,亞述、巴比倫、波斯人相繼入主迦南,使當地猶太民族一次一次地遭到打擊和壓迫。到公元前3世紀,這一地區又經希臘帝國的統治。最後於公元前1世紀時成為羅馬帝國的一部分。
猶太人對千百年的異族統治,進行了連續不斷的起義和反抗。例如公元66年,羅馬總督野蠻地劫掠猶太人奉為神聖的耶路撒冷神殿及其寶庫,遭到了猶太人的起義反抗,堅持達4年之久。公元70年羅馬統治者對耶路撒冷的起義者和居民進行了血腥的報復和鎮壓,居民成為奴隸的達7萬人之多。有些民族領袖由於斗爭失敗感到無能為力,就把希望寄託於宗教。盼望救主降臨來拯救自己。這種盼望清楚地記載在猶太民族的宗教經典:律法書和先知書中。
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在反抗羅馬的外來統治中,由於經濟、社會也位以及對羅馬統治者的政治態度不同而逐漸形成了幾個宗教 -- 政治集團,其中最重要的有:(1)撒都該派(the Sadcies),由祭司、貴族和富商組成,遵奉《律法書》(Torah),但屈從於羅馬的統治;(2)法利賽派 由文士和律法師為主體而組成,遵奉成文律法和口傳律法,以嚴守猶太教傳統相標榜,強調與異教、異族隔離,對羅馬既不明顯合作又不公然對抗;(3)奮銳黨(The Zealots),亦譯吉拉德派或狂熱派,由下層反抗分子組成,反對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他們的猶太當權者;(4)艾賽尼派(the Essenes),亦譯敬虔派,曾積極參加反羅馬斗爭,組成患難相助、有無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團,嚴守教規,寄望彌賽亞來臨以解脫塵世苦難。據《聖經》記載,耶穌對撒都該和法利賽派持嚴厲的批判態度,他已門徒中有1人屬奮銳黨,現代不少學者通過對《死海古卷》的研究,認為原始基督教的部分信徒和艾賽尼源的庫姆蘭社團極為相似。基督教可能脫胎於艾賽尼派。
猶太人作為東方的一個民族,具有東方人的心理和文化特點,所以基督教創始時也帶有鮮明的東方色彩。以猶太民族為主體,基督教還吸收了東方一些其他民族的思想.習俗和文化。猶太民族長期遭受異族統治,並和異民族雜居在一起,很自然地要接觸許多外來文化,通過這種接觸和交流,促使猶太教的一神論、末世論、魔鬼論等宗教信仰日益發展,這些信仰後來明顯地反映在基督教的教義和崇拜儀式中。我們從下面幾個例子中可以看到基督教研愛的東方神秘宗教影響,(1)起源小亞細亞的母神崇拜,每年春分為紀念阿提斯神(Attis)死而復活的節期,到時候由祭司取血獻祭; (2)埃及的伊西斯 -- 奧西里斯神崇拜中流傳著聖母哺育聖嬰的形象,這種崇拜強調重生的意義和對來生的希望;(3)起源於波斯的密特拉教,信奉萬物創造者和萬物之父的太陽神密特拉,密特拉誕辰為冬至後的12月25日,舉行宗教宴筵時使用麵包和酒,用血作洗禮,等等。 這些禮儀和節期後來明顯地為基督教所吸收。
19世紀德國研究基督教的大衛.弗.斯特勞斯曾指出:毫無疑問,基督教是在猶太教的土壤里成長起來的,但這乃是在這塊士壤已經被外來成分所滲透和飽和之後。我們不妨這樣說。如果在基督教的起源和最初形成期中,不是已經有西方和東方,有希臘羅馬精神和猶太精神共同參與其中,它就決不會成為西方和東方的共同宗教,特別是後來成了西方特有的宗教。 所以,希臘.羅馬文化對基督教的最後形成,所起的作用不容低估。就哲學思潮來說,當時對基督教影響較著者,有強調理念論、神秘經驗和靈魂不滅的柏拉圖主義,以及鼓吹人類一體; 天人諧和,同受一位主宰支配,提倡恬淡寡慾、節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義。猶太哲學家斐洛(約前20年 -- 約公元42年)還將這兩種思想同猶太教教義融為一爐,一方面力圖找出希臘哲學思想在猶太教聖經中的根據;另一方面則用希臘哲學中的邏各斯(道,Logos)作為解釋上帝本身及其與世界、人類關系的基本概念。
羅馬人注重實際的性格以及他們的法制觀念、權利和義務思想,對基督教倫理的發展,教會體制的形成,都有深遠的影響。當時羅馬帝國形成了以西塞羅為代表的折衷主義思潮,流風所及, 初期教會不僅嚮往彼岸世界和來生的福樂,也注意此岸世界的行為和今生的遭遇。基督教既繼承猶太教傳統中某些合理部分,並吸收其他外來文化中的因素,在世界的環境中加強了世界化的傾向,這些都得歸功於羅馬文化的貢獻。
總之,我們可以用國外的一位學者所說的話來概括基督誕生時的歷史背景和現實環境:那時的世界,政治是羅馬的,文化是希臘的,社會是異教的,宗教是希臘化東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