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是哪裡
艾灸常見的幾個部位如下:
1、身柱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寸脛骨內後緣,三陰交是足三陰經(脾經、腎經、肝經)的交會穴,對肝、脾、腎三臟的疾病有防治作用。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艾灸穴點陣圖
② 體寒艾灸身體的哪個部位比較好
體寒的情況下,醫生一般要求泡腳,這樣對身體有好處。除了泡腳,我們還可以進行艾灸來緩解體寒。下面是我分享的體寒艾灸的部位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體寒艾灸的部位介紹
體寒艾灸大椎穴
穴位:大椎穴是人體最大的穴位,屬督脈,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
作用:此穴有解表、疏風、散寒,溫陽、通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的作用。
主治疾病為:幼兒體質虛弱、哮喘、頸酸疼、肩部酸痛、手臂疼痛、手臂麻痹等。此外,大椎穴有明顯的退熱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氣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還可用於肺氣腫、哮喘的防治。
體寒艾灸足三里穴
穴位:足三里穴位於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按壓有明顯的酸漲感。
作用:足三里是人體穴位中運用最多的穴位,是脾胃作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穴位代表。
主治疾病為:頭暈、耳鳴、失眠、癱瘓、便秘、胃痛、腹脹、腹泄、消化不良、食慾不好、胃潰瘍、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闌尾炎、急慢性腸炎等疾病。足三里穴位能夠提高免疫力,足三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所以從古代起就被作為要穴來使用。此外,還可以用來防止老花眼、中風、治療高血脂症等。
體寒艾灸關元穴
穴位:關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下三寸。四指並攏,置於臍下橫量,可在小手指的下緣處取穴。
作用:關元穴具有溫腎陽、補虛,壯陽的作用。
主治疾病為:元氣虧損的病症如中風、脫肛、身體無力、易疲勞、怕冷;男科疾病如遺精、陽萎、早泄、性功能低下等;婦科疾病如月經不調、閉經、痛經、白帶病、子宮脫垂,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各種婦科疾病;下焦疾病如痢疾、脫肛、疝氣、便血小便滴瀝不盡,尿頻尿急、尿痛等。
體寒艾灸神闕穴
位置:神闕,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
作用:艾灸神闕穴,能溫通元陽、復甦固脫、調和脾胃、益氣養血。
主治疾病為:對消化不良、腹泄、下痢、虛喘等有防治作用。還有提高免疫力、調節臟腑功能,延緩衰老的作用。
體寒艾灸中脘穴
穴位: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上4寸。簡便取穴,自己手臍上四橫指。
作用:中脘穴為腑會穴,同時又是胃的募穴,因此對於六腑的功能均有調節作用。
主治疾病為:胃痛、腹痛、腹脹、嘔吐、反胃、食不化、腸鳴、泄瀉、便秘、便血。現在常說的胃炎、胃潰瘍、十二脂腸球部潰瘍等一切脾胃之疾無所不療。
體寒艾灸命門穴
穴位:命門穴在腰部,當後正中線上,前方平神闕穴。
作用:因本穴在兩腎之間,也和兩側足太陽膀胱經腎俞相平。因此有生命之門之稱,也是我們人體的動力之源。
主治疾病為:四肢清冷、虛損腰痛、或五更泄,男子陽萎、早泄、遺精,女子月經不調、經痛、宮寒不孕等虛寒症狀。
體寒艾灸太溪穴
穴位:太溪在足內踝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用力按壓時,腳趾會出現麻木感。
作用:太溪穴為腎經的原穴,是腎經原氣經過和停留的腧穴。腎藏精,分化陰陽,因此無論腎精虛還是腎陰陽不足,都可以有太溪穴來補養。
主治疾病為:腎陰不足,陰虛火旺導致的咽喉腫痛、口腔潰瘍、耳鳴、耳聾、失眠、健忘,或者腎陽虧虛出現的肢冷、下肢水腫、分別是等疾病。可以按揉、按壓、以酸痛為適,力量大些以腳趾感覺到有麻木為宜,也可用艾灸。
體寒泡腳加什麼好
體寒泡腳可加姜
功效:散寒,治療手腳冰涼。
做法:在溫水中加入幾塊打扁的生薑即可。
原理:姜味辛性溫,如果內服,可加速人體的血液循環,改善手腳冰涼、畏寒怕冷等不適症狀。
體寒泡腳可加紅花
功效:改善靜脈曲張、末梢神經炎、血液循環不好、手腳麻木或淤血。
做法:取干紅花50克,先用水煮開後加涼水或待降低溫度後泡腳。還可以選擇先用部分熱水浸泡干紅花20多分鍾後再加水泡腳,這樣葯效更好些。
原理:紅花主治婦女病,具有活血行瘀,利氣止痛之效。可以有效改善女性體寒的毛病。
體寒泡腳的時間
③ 寒潮來襲,天氣越來越寒冷,手腳開始冰涼,艾灸哪些穴位迅速回暖
「歲月如梭」足以證明時間過得特別快,雖然現在是秋季,但冬天馬上就會來臨,有一些女性非常討厭冬天,因為她們一進寒冬就會有手腳冰涼的現象,就算穿著羽絨服也一樣逃避不掉這種手腳冰涼的痛苦。實際上如果正確使用艾灸,是可以解決這些症狀的,如果能夠堅持使用艾灸穴位的方法,完全可以把這些症狀根除掉。
在足三里的穴位做艾灸,也是可以迅速回暖的,這個穴位被醫生叫做「萬能血」,所以最好是能夠在這個穴位做艾灸。他的位置在腿部彎曲時膝蓋部位外側有一個凸起的骨塊,從這骨塊往下四指的地方。如果在這里做艾灸,有的時候會起水泡,不過不用擔心,因為水泡流出來的水,會把脾胃中的棚稿一些虛寒帶走,對人體是很有益的。
④ 感覺氣喘短氣、畏寒怕冷,艾灸哪些穴位有好處
經常會發現我們身邊有一些人手腳總是發涼,而且出來進去老是怕冷,總是會比別人穿的衣服多,這些人特別需要對身體做調養。如果是這種情況,用艾灸的效果也是非常好的。艾灸對穴位的刺激,能夠使溫經散寒,達到血脈通絡的目的,使畏寒怕冷得到改善。
其實除了艾灸之外,還可以做一些養食補理,比如吃一些含有高蛋白,高能量並且容易消化的食物,效果也是非常好的,尤其是吃羊肉湯,或者食用姜湯,都可以驅蚊散寒,改善病人的畏寒症狀。希望有畏寒的人士,能夠按上述的介紹對身體做適當地調理,使自己的身體強健起來,改善手腳冰涼症狀。
⑤ 腿腳特別怕冷艾灸什麼穴位好
病情分析:
下半身冷,腿腳特別怕。應該是腎陽氣虛,一般可以艾灸。
指導意見:
你可以艾灸肚子上的關元穴、氣海穴、另外背部上午腎腧穴、腰陽關穴、小腿肚子上的三陰交等。
⑥ 艾灸肚臍的作用是什麼艾灸的療程為多久
肚臍就是我們的神闕穴。神闕穴有溫補元陽,健運脾胃,復甦固脫之效,而且效果明顯。是養生的常用穴位。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法來進行養生。神闕穴養生針對於腎陽不足,畏寒怕冷,四肢冰涼,精力不足,體質下降等有明顯的效果。一般以7天為一個小的療程;堅持1個月為一個大的療程;堅持3個月-6個月...改變體質;人體臟腑就可以得到一次比較整體的新陳代謝。 一.施灸法.在此穴施灸可益氣延年,一向受到古今中外養生家的重視。每天用太玄神灸灸療神闕穴5-15分鍾,灸至穴位皮膚發紅為宜。 二.揉中法.; ; 每晚睡前空腹,將雙手搓熱,雙手左下右上疊放於肚臍,順時針揉轉(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三.意守法.; ; 放鬆,盤坐,閉目,去除雜念,意念注於神闕,每次半小時以上,久之則凝神入氣穴,穴中真氣發生,胎息則慢慢啟動。 四.點按法.; ; 手指按在肚臍眼上,不要任何揉動,根據自己的舒適程度調節按力大小。按壓時平心精氣,把意念集中在肚臍眼上,數自己的呼吸數,100次就夠了,一天一次。咨料來自:廣州太玄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