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罰抄手寫三字經全文的圖片哪裡有
擴展閱讀
被拍賣的女人圖片 2025-10-04 13:05:56
梅花鹿白色背景圖片 2025-10-04 13:05:03
男生躺著的唯美圖片 2025-10-04 12:58:21

罰抄手寫三字經全文的圖片哪裡有

發布時間: 2023-04-12 01:35:49

❶ 三字經全文及分析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釋】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2、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中戚育孟子。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5、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6、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8、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9、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10、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愛。

11、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解釋】人生急當首務者,莫大於孝悌,故人事親事長,必要盡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見天下之事,以廣其所知,多聞古今之理,以廣其所學。盯段知十百千萬之數為某數,識古今聖賢之事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中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解釋】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解釋】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解釋】東、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解釋】「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19、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解釋】太陽行走的軌跡叫做黃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於中間,這個平面叫做赤道。根據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不知道地球是球體,所說的赤道應該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凱培譽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中國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釋】中國氣候冷暖勻稱而有霜露。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解釋】中國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23、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解釋】中國漢時以轄九州統管全國,現為省,總共三十五個。

25、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釋】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26、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作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葆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28、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29、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粱,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解釋】高興叫做喜,生氣叫做怒,傷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做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32、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五行中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釋】在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釋】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解釋】中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解釋】中國古代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38、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39、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40、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解釋】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42、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43、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44、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解釋】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今社會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解釋】中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46、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解釋】假如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7、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解釋】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48、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49、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

50、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52、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53、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54、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55、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56、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解釋】《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58、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解釋】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59、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值得去朗誦。

60、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解釋】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辨。

61、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這些是解釋《春秋》的書。

62、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釋】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64、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解釋】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65、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66、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67、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68、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69、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解釋】湯朝征討夏朝,定國號為商,過了六百多年,直到紂的滅亡。

70、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71、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73、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74、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75、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76、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後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77、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78、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79、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80、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81、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

82、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83、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84、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85、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朝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86、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解釋】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年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87、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後,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88、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後滅亡。

89、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90、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解釋】順治皇帝以後,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91、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92、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後,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3、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94、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95、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解釋】中國的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

96、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解釋】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97、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釋】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98、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解釋】讀書學習,要有恆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99、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的聖賢,尚不忘勤學。

100、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101、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102、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釋】東漢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103、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104、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

105、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106、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解釋】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107、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108、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解釋】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109、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解釋】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吟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110、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解釋】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我們正值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111、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解釋】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辨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

112、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解釋】像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做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113、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解釋】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並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

114、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解釋】劉晏雖然年紀這么小,但卻已經做官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

115、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解釋】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

116、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解釋】蠶吐絲以供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117、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解釋】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上替國家效力,下為人民謀福利。

118、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解釋】如果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就會得到贊揚,自己的父母也可以得到榮耀,給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給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樣。

119、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解釋】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金銀錢財,但應該教孩子精於讀書學習,長大後做個有所作為的人。

120、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釋】反復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

❷ 三字經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悶基猛。此五行,本乎數。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螞橋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黃,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識。
酸甘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宮商角,及徵羽。此五音,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葉。
九族者,序宗親。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曾玄。
五倫者,始夫婦。父子先,君臣後。
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婦翁,三黨名。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故,明句讀。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帷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載,說仁義。
中庸者,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大學者,乃曾子。自修齊,至治平。
此二篇,在禮記。今單行,至治平。
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
六經者,統儒術。文作周,孔子述。
易詩書,禮春秋。樂經亡,餘可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有國風,有雅頌。號四詩,當諷誦。

周禮者,箸六官。儀禮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禮記。述聖言,禮法備。
王跡息,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王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爾雅者,善辨言。求經訓,此莫先。
古聖著,先賢傳。註疏備,十三經。
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數十五。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種,修文質。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在上世。
堯舜興,禪尊位。號唐虞,為二帝。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共和,始紀年。歷宣幽,遂東遷。
周道衰,王納墜。逞士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鋒者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趙宋興,受周祥。十八傳,南北混。
遼興金,皆夷裔。元滅之,絕宋世。
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磧。
太祖興,稱大明。紀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宛平。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毀。
清太祖,興遼東。金之後,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終。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志四。此四史,最精緻。
先四史,兼證經。參通鑒,約而精。
歷代事,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漢賈董,及許鄭。皆經師,能述聖。

宋周程,張朱陸。明王氏,皆道學。
屈原賦,本風人。逮鄒枚,暨卿雲。
韓與柳,並文雄。李若杜,為詩宗。
凡學者,宜兼通。翼聖教,振民風。
口而誦,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波既仕,學且勤。
披薄編,削竹簡。波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波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明允,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波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習儒業。
波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波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波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波雖幼,身已仕。爾細學,勉而致。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帷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我照著書上一字一句打下來的哦!

❸ 一年級三字經簡單又好畫的手抄報 一年級簡單手抄報

三字經題材的手抄報 環保題材手抄報

三字經手抄報簡單好看

品味國學經典傳承仁愛美德學生《三字經》手抄報比賽

三字經手抄報上畫什麼比較合適

三字經的手抄報主題報頭將報頭文字塗成淺橘色在報頭的右邊畫一個

品味國學經典傳承仁愛美德學生《三字經》手抄報比賽

二年級三字經手抄報

品味國學經典傳承仁愛美德學生《三字經》手抄報比賽

國學《三字經》手抄報 國學手抄報

三字經手抄報圖片欣賞

二年級三字經手抄報一年級三字經小報圖片三字襪喚斗經兒童畫小學生

品味國學經典傳承仁愛美德學生《三字經》告磨手抄報比賽 寫美篇一1

結核病防治三字經手抄報 手抄報版面設計圖

品味國學經典傳承仁愛美德鏈旦學生《三字經》手抄報比賽

關於三字經的手抄報圖片及內容--手抄報圖片簡單又漂亮

❹ 完整三字經全文---不含解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 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If follishly there is no teaching, the nature will deteriorate. The right way in teaching, is to attach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thoroughness.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干者叢鉛穗,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青赤黃,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識。
酸甘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宮商角,及徵羽。此五音,激緩耳所取。
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葉。
九族者,序宗親。高曾祖,父而身。
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曾玄。
五倫者,始夫婦。父子先,君臣後。
次兄弟,及朋友。當順敘,勿違背。
有伯叔,有舅甥。婿婦翁,三黨名。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故,明句讀。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帷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辨王載,說仁義。
中庸者,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大學者,乃曾子。自修齊,至治平。
此二篇,在禮記。今單行,至治平。
四書通,孝經熟。如六經,始可讀。
六經者,統儒術。文作周,孔子述。
易詩書,禮春秋。樂經亡,餘可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有國風,有雅頌。號四詩,當諷誦。
周禮者,箸六官。儀禮者,十七篇。
大小戴,集禮記。述聖言,禮法備。
王跡息,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王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爾雅者,善辨言。求經訓,此莫先。
古聖著,先賢傳。註疏備,十三經。
左傳外,有國語。合群經,數十五。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古九流,多亡佚。取五種,修文質。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在上世。
堯舜興,禪尊位。號唐虞,為二帝。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共和,始紀滲卜年。歷宣幽,遂東遷。
周道衰,王納墜。逞士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蠃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先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趙宋興,受周祥。十八傳,南北混。
遼興金,皆夷裔。元滅之,絕宋世。
蒞中國,兼戎狄。九十年,返沙磧。
太祖興,稱大明。紀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宛平。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流寇起。自成入,神器毀。
清太祖,興遼東。金之後,受明封。
至世祖,乃大同。十十世,清祚終。
凡正史,廿四部。益以清,成廿五。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志四。此四史,最精緻。
先四史,兼證經。參通鑒,約而精。
歷代事,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漢賈董,及許鄭。皆經師,能述聖。
宋周程,張朱陸。明王氏,皆道學。
屈原賦,本風人。逮鄒枚,暨卿雲。
韓與柳,並文雄。李若杜,為詩宗。
凡學者,宜兼通。翼聖教,振民風。
口而誦,心而帷。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波既仕,學且勤。
披薄編,削竹簡。波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波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明允,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波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荀卿,年五十。游稷下,習儒業。
波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波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波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波雖幼,身已仕。爾細學,勉而致。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習業,壯致身。上匡國,下利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帷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我可是打了半個小時哦
其他人是抄襲的!!

❺ 三字經全文

三字經 語拍猛音朗讀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蠢知。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帶賀消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

❻ 三字經全文及故事

三字經全文及故事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三字經全文及故事,歡迎大家觀看!

《三字經》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曰迅悄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青赤黃,及白黑,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斬齊衰,大小幼。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唯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源。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作中庸,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究。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蠃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衡轎金,絕宋世。輿圖廣,超前代,九十載,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畝攔渣,知興衰。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籯,我教子,惟一經。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黃香溫席】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親生病期間,小黃香一直不離左右,守護在媽媽的病床前,母親去世後,他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

冬夜裡,天氣特別寒冷。那時,農戶家裡又沒有任何取暖的設備,確實很難入睡。一天,黃香晚上讀書時,感到特別冷,捧著書卷的手一會就冰涼冰涼的了。他想,這么冷的天氣,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幹了一天的活,晚上還不能好好地睡覺。小黃香為讓父親少挨冷受凍,他讀完書便悄悄走進父親的房裡,給他鋪好被,然後脫了衣服,鑽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後,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黃香溫席的故事,就這樣傳開了,街坊鄰居人人誇獎黃香。

9歲的小黃香就是這樣孝敬父親,人稱溫席的黃香,天下無雙。他長大以後,人們說,能孝敬父母的.人,也一定懂得愛百姓,愛自己的國家。事情正是這樣,黃香後來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負眾望,為當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傳。

【孔融讓梨】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奇童。4歲時,他已能背誦許多詩賦,並且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日,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盤梨子,父親叫孔融他們七兄弟從最小的小弟開始自己挑,小弟首先挑走了一個最大的,而孔融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剩下的大梨就給哥哥們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因為我是哥哥,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李泌賦棋】

李泌生於唐玄宗開元十年(722),開元十六年(728),剛剛七歲的李泌就能為文賦詩,一次儒、道、釋三教學者聚會,玄宗把他也召人宮中,而此時的李泌就以非凡的文學才能征服了與會的君臣。《新唐書·李泌傳》記載:「泌既至,帝方與燕國公張說觀弈,因使說試其能。說請賦『方圓動靜』,泌逡巡曰:『願聞其略。』說因曰:『方如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泌即答曰:『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材,靜若得意。」張說是當時一位才華橫溢的名詩人,被時人稱為「燕許大手筆」,他與李泌的這兩首小詩都是即興之作,相比之下,七歲李泌的作品在立意方面遠遠超過已經五十多歲的張說的作品。也難怪詩成後, 「說因賀帝得奇童,帝大悅曰:『是子精神,要大於身。』賜束帛,敕其家曰:『善視養之。」(《新唐書·李泌傳》)其後,重臣張九齡、嚴挺之等對他都非常器重。七歲兒童即受到朝廷君臣的一致重視,這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孔子相師】

有一天,七歲的項橐和小夥伴們在路上玩築土為城的游戲,正巧孔子率眾弟子經過。他們只顧埋頭游戲,沒有躲避孔子乘坐的車。孔子弟子下車責備,項橐回答說:從古至今,只有車避城,哪有城躲車?孔子看小小的項橐說得頭頭是道,心裡歡喜,便令弟子繞道而行。

孔子心想,這小孩聰明,我倒要考考他,便問:什麼山上沒有石頭?什麼水裡沒有魚兒?什麼門沒有門閂?什麼車沒有輪子?什麼牛不生犢兒?什麼馬不產駒兒?什麼刀沒有環?什麼火沒有煙?什麼男人沒有妻子?什麼女人沒有丈夫?什麼天短?什麼天長?什麼樹沒有枝兒?什麼城裡沒有官兒?什麼人有名沒有字兒?

項橐想了想,回答說:土山上沒有石頭,井水裡沒有魚兒,空門沒有門閂,輿車沒有輪子,泥牛不生犢兒,木馬不產駒兒,砍刀沒有環,螢火沒有煙,神仙沒有妻子,仙女沒有丈夫,冬天白天短,夏天白天長,枯樹沒有枝兒,空城沒有官兒,小孩子有名沒有字兒。

孔子聽完,暗暗吃驚項橐的聰明。項橐接著反問孔子:鵝鴨為什麼能浮在水面上?雁鶴為什麼善於鳴叫?松柏為什麼冬夏常青?

孔子回答:鵝鴨能浮在水面上,是因為它們的腳是方的;雁鶴善於鳴叫,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松柏冬夏常青,是因為樹心堅實。

項橐笑著說:不對!龜鱉能浮在水面上,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腳方嗎?青蛙善於鳴叫,難道是因為它們的脖子長嗎?竹子冬夏常青,難道是因為竹心堅實嗎?

孔子知道項橐非常聰明,知識淵博,驚嘆:後生可畏也,後生可畏也!又對弟子們說:項橐雖幼,可以為師。這就是孔子師項橐的由來。

【趙普夜讀】

一個人即使已經當了大官,功成名就了,仍然要勤學不懈,「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也就是要做到今人所說的「在職進修」,進一步追求對自己的工作有幫助的學問。不是為了晉升,而是為了工作能夠順利的推展,對老百姓更有利益。下面就舉趙普的故事來說明:

趙中令是指宋朝的趙普,他做到了掌理皇帝文書的中書令這個大官,白天處理國政,晚上仍然不忘讀論語。

古人讀書,有些是為了參加科舉考試,希望考中進士,求得一官半職,而趙普已經做了那麼大的官了,為什麼還要讀論語呢?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因為有國家大事,要和趙普商量,因此駕臨趙普家中。看見趙普正在讀論語,太祖很訝異的說:「論語小時候就讀過了,為什麼現在還讀它呢?」

趙普回答說:「論語中中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以前我以半部論語助您平天下,現在以另外半部論語助您安天下。」

由此可知論語是一本最為簡要精粹,不可多讀的好書,一個平民百姓讀了可以修養身心,成為正人君子;官吏讀了可以仁政治國,成為忠臣良相。

這個故事主要是告訴我們,一個大官尚且如此虛心好學,何況我們普通人,怎能不更加勤學呢?

【溫舒抄書】

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路溫舒和公孫弘這兩個古人,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想辦法把書抄在蒲草或刻在竹子上學習,我們今天能有印製精美的書本,學習條件和環境如此優越,更應該刻苦讀書。

;

❼ 關於罰抄《三字經》的相關說明

        關於罰抄《三字經》的相關說明

尊敬的各位家長、親愛的同學們:

      凌晨好,今晚對於我們來說,可能都是一個不眠之夜。同是不眠之夜,卻有不同原由。

      對於我們的孩子來說,今夜難眠是由於我昨天給大家布置了罰抄《三字經》的作業,大家都在奮筆疾書,品嘗學習之苦、承受應付之痛。

      對於我們的家長來說,今夜難眠可能是在陪伴孩子,可能同時在心底里對我這樣無情的老師予以無數次謾罵、詛咒、不理解而氣氛難眠。

      對於我來說,正在糾結當今社會做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是多麼艱難!尤其是做一個自我感覺還全心全意為學生的好老師更是難上加難……

      下面我想和各位家長及學員再說幾句掏心窩的話。不求大家理解,更不求各位家長及學員與張某人的觀點相苟同,我只想表達一下我關於帶學生的一些認知或者思想吧。

      尊敬的各位家長,不論你現在內心深處如何看我、如何恨我、如何詛咒我,希望您和自己的孩子詢問清楚我為什麼讓部分學員罰抄《三字經》的原由。

        搞清楚問題原因後,我想和大家說:

        第一,對於一個人來說十幾、二十幾的時光既是簡單的,又是充滿可能性的。這段時光影響了一個人的事業選擇、雀正散愛情走向、甚至整個人生,同時也拉開了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今天我們吃了學習的苦,明天我們可能就會少吃生活的苦。

      第二,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尤其是從事高標准、高要求、高端行業的人員都需要我們具備嚴謹、認真、負責、腳踏實地、實事求是、不折不扣等優良品質,嚴格杜絕敷衍了事、投機取巧、矇混過關等不良習慣。而好多好習慣的養成我們需要從小做起、從小抓起。

        第三、我布置的罰抄工作,也許在很多家長及學員眼裡或者心裡有些不可理喻、有些無法理解。但是,我想說的是,我這次的狠心不僅僅就是想讓我的學生簡單的明白一些大道理,還想讓他們深深的記在腦子里,更重要的是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高標准、高要求的去約束自己、嚴格要求自己。我經常和大家說的一句話:「學習其實很簡單,做到四個字——『聽話、照做』即可」!好學生和差學生有什麼區別?成功人與普通人的差距從何而來?這個差距雖然受若干因素的影響,但我認為更重要的還是由於我們是否打折扣所造成的,而且這個折扣所帶來的影響不僅僅影響著一個人、一代人,而是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的祖祖輩輩。

      第四、我們的學員清租已步入或者即將步入初中生活,也就意味著已告別對是非頃氏好壞懵懂的童年生活,他們現在正在慢慢形成自己的思想體系,為了讓我們的孩子更快的成長、成熟,更好的去適應他們即將迎來的初中生活,我們各位家長似乎也該放手讓其親自品嘗人間的酸甜苦辣咸,適當的去放手讓其承受一些所謂的挫折、困難與折磨。不要再過多的去干涉孩子的成長,因為溫室里長不出參天大樹。孩子們需要去展翅翱翔,請各位家長不要總是拖孩子們後退。當我們站在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思考時,會不會感覺有時候我們的做法是否有些太自私?不是孩子怕吃苦、怕受累,不是孩子不想成長,也不是孩子一直需要我們的庇護。而是作為家長的我們害怕孩子成長、害怕孩子成熟、害怕孩子成長太快,害怕孩子過早的離開我們……

        第五,我不能說我的所有做法全部正確,但我能說,對於我的每個學員我所下的每一個決定,我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我都是有所目的的,我都是想通過一些做法讓我的學生懂得或者學會某些道理或者技能的,我沒有害任何學員之意,我雖然只是一個家教老師,但是從我第一天做這個工作起,到今天為止,乃至以後我都是憑著良心在做這個工作,都是憑著良心在維護「教師」這個神聖的職業。

      天雨雖寬難潤無根之草,佛法無邊不度無緣之人!

      布衣先生:張

      2019.8.19凌晨2:24

❽ 三字經全文——摘抄

                      三字經全文——摘抄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悌於長,宜先知。

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慎則梁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盯埋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寬運,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與高齊。

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蔡文姬,能辨琴。謝道韞,能詠吟。

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註:有誰全背下的。

❾ 三字經全文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只是由於成長過程中,後天的學習環境不一樣,性情也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

2、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割斷織機的布來教子。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5、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親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6、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能有什麼用呢?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8、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9、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10、三字經: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

11、首孝悌,次見聞。知某哪前數,識某文

【解釋】一個人首先要學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愛的道理,接下來是學習看到和聽到的知識。並且要知道基本的算術和高深的數學,以及認識文字,閱讀文學。

12、三字經: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我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如什麼叫「三才」?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什麼叫「三光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解釋】什麼是「三綱」呢?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解釋】再讓我們看一看四周環境,春、夏、秋、冬叫做四季。這四時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派緩凳循環往復,永不停止。16、三字經: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解釋】說到東、南、西、北,這叫作「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16、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解釋】至於說到「五行」,那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17、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18、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解釋】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19、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我們國家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20、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解釋】中國是個地大物博的國家,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21、曰岱華,蒿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22、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釋】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塵旅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23、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做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保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4、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25、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26、稻梁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梁,這些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27、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28、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解釋】高興叫做喜,生氣叫做哀,害怕叫作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作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29、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我國古代傳統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30、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釋】在我們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辯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31、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釋】我們的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32、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解釋】我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粘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33、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解釋】我們的祖先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34、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我本身,我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35、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玄孫和曾孫。從高祖父到曾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36、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37、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38、此十義,人所同。當師敘,勿違背。

【解釋】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39、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40、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在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41、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解釋】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在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42、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解釋】我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43、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解釋】假如你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4、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解釋】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45、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46、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的有關孔子言論是一部書。

47、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48、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49、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50、中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51、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52、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53、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解釋】《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54、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55、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解釋】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56、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實在是值得我們去朗誦的。

57、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解釋】後來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辯。

58、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它們都是解釋《春秋》的書。

59、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釋】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0、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61、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解釋】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62、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63、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64、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65、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66、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67、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68、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69、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70、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71、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72、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後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73、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代。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74、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75、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76、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77、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

78、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79、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80、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81、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趄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82、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解釋】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他自己當上了皇帝,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83、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後,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84、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後滅亡。

85、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86、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解釋】順治皇以後,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87、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88、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後,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89、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90、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我們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91、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解釋】中國和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

92、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解釋】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我們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93、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釋】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象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94、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解釋】我們讀書學習,要有恆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95、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偉大的聖賢,尚不忘勤學,何況我們普通人呢?

96、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97、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他們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98、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釋】晉朝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99、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100、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

101、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102、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解釋】象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103、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104、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解釋】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105、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

【解釋】北齊有個叫祖瑩的人,八歲就能呤詩,後來當了秘書監著作郎。另外唐朝有個叫李泌的人,七歲時就能以下棋為題而作出詩賦。

106、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

【解釋】他們兩個人的聰明和才智,在當時很受人們的贊賞和稱奇,現在我們正是求學的開始,應該效法他們,努力用功讀書。

107、蔡文姬,能辯琴。謝道韞,能詠吟。

【解釋】在古代有許多出色的女能人。象東漢末年的蔡文姬能分辯琴聲好壞,晉朝的才女謝道韞則能出口成詩。

108、彼女子,且聰敏。爾男子,當自警。

【解釋】象這樣的兩個女孩子,一個懂音樂,一個會作詩,天資如此聰慧;身為一個男子漢,更要時時警惕,充實自己才對。

109、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

【解釋】唐玄宗時,有一個名叫劉晏的小孩子,才只有七歲,就被推舉為神童,並且做了負責刊正文字的官。

110、彼雖幼,身已仕。有為者,亦若是。

【解釋】劉晏雖然年紀這么小,但卻已經做官來,擔當國家給他的重任,要想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只要勤奮好學,也可以和劉晏一樣名揚後世。

111、犬守夜,雞司晨。苟不學,曷為人。

【解釋】狗在夜間會替人看守家門,雞在每天早晨天亮時報曉,人如果不能用心學習、迷迷糊糊過日子,有什麼資格稱為人呢。

112、蠶吐絲,蜂釀蜜。人不學,不如物。

【解釋】蠶吐絲以供我們做衣料,蜜蜂可以釀制蜂蜜,供人們食用。而人要是不懂得學習,以自己的知識、技能來實現自己的價值,真不如小動物。

113、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

【解釋】我們要在幼年時努力學習不斷充實自己,長大後能夠學以致用,替國家效力,為人民謀福利。

114、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

【解釋】如果你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人民就會贊揚你,而且父母也可以得到你的榮耀,給連祖先增添了光彩,也給下代留下了好的榜樣。

115、人遺子,金滿贏。我教子,唯一經。

【解釋】有的人遺留給子孫後代的是金銀錢財,而我並不這樣,我只希望他們能精於讀書學習,長大後做個有所作為的人。

116、勤有功,戲無益。戒之哉,宜勉力。

【解釋】反復講了許多道理,只是告訴孩子們,凡是勤奮上進的人,都會有好的收獲,而只顧貪玩,浪費了大好時光是一定要後悔的。

(9)罰抄手寫三字經全文的圖片哪裡有擴展閱讀

作品影響

《三字經》是中國傳統的兒童啟蒙讀物,知名度極高。古代兒童都是通過背誦《三字經》來識字知理的。《三字經》用簡潔通俗的白話講出了亘古不變的哲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不受文字限制,用通俗的文字將經史子集等各部類的知識揉合在一起,全文用典極多,全篇充滿樂觀精神;

在《三字經》出現之前,蒙學讀物都是四個字一句,《三字經》則以三言形式出現,讀起來輕松愉快,更符合兒歌特點,明朝趙南星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於開蒙」,故此為蒙學第一書。《三字經》在古代被稱為「小綱鑒」,可以將零散的知識貫穿起來,使讀書積累的網路知識,得以納入一個清晰知識體系。

《三字經》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三大國學啟蒙讀物。

❿ 三字經全文解釋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解釋】人出生之初,稟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後天所處的環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習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別。

2、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解釋】如果從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會變壞。為了使人不變壞,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專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解釋】戰國時,孟子的母親曾三次搬家,是為了使孟子有個好的學習環境。一次孟子逃學,孟母就折斷了織布的機杼來教育孟子。

4、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解釋】五代時,燕山人竇禹鈞教育兒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個兒子都很有成就,同時科舉成名。

5、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解釋】僅僅是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只是教育,但不嚴格要求就是做老師的懶惰了。

6、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解釋】小孩子不肯好好學習,是很不應該的。一個人倘若小時候不好好學習,到老的時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無知識,那麼到老的時候都很難有所作為的。

7、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解釋】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8、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解釋】做兒女的,從小時候就要親近老師和朋友,以便從他們那裡學習到許多為人處事的禮節和知識。

9、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解釋】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

10、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解釋】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知道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尊敬和友愛兄長的道理,是每個人從小就應該知道的。「弟」通「悌」,尊敬友愛。

11、首孝悌,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解釋】人生急當首務者,莫大於孝悌,故人事親事長,必要盡其孝悌。孝悌乃一件大事。其次一等,多見天下之事,以廣其所知,多聞古今之理,以廣其所學。知十百千萬之數為某數,識古今聖賢之事為某文也。

12、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解釋】中國採用十進位算術方法:一到十是基本的數字,然後十個十是一百,十個一百是一千,十個一千是一萬……一直變化下去。

13、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解釋】還應該知道一些日常生活常識。三才指的是天、地、人三個方面。三光就是太陽、月亮、星星。

14、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解釋】三綱是人與人之間關系應該遵守的三個行為准則,就是君王與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父母子女之間相親相愛,夫妻之間和順相處。

15、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解釋】春、夏、秋、冬叫做四季。季節不斷變化,春去夏來,秋去冬來,如此循環往復,永不停止。

16、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解釋】東、南、西、北,做「四方」,是指各個方向的位置。這四個方位,必須有個中央位置對應,才能把各個方位定出來。

17、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解釋】「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宇宙各種事物的抽象概念,是根據一、二、三、四、五這五個數字和組合變化而產生的。

18、十干者,甲至癸。十二支,子至亥。

【解釋】「十干」指的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又叫「天干」;「十二支」指的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又叫「地支」,是古代記時的標記。

19、曰黃道,日所躔。曰赤道,當中權。

【解釋】太陽行走的軌跡叫做黃道,大地所在的平面位於中間,這個平面叫做赤道。根據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不知道地球是球體,所說的赤道應該就指的是所生活的平面。

地球圍繞太陽運轉,而太陽又圍繞著銀河系中心運轉。太陽運行的軌道叫「黃道」,在地球中央有一條假想的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這就是赤道。

20、赤道下,溫暖極。我中華,在東北。

【解釋】在赤道地區,溫度最高,氣候特別炎熱,從赤道向南北兩個方向,氣溫逐漸變低。中國是地處地球的東北邊。

21、寒燠均,霜露改。右高原,左大海。

【解釋】中國氣候冷暖勻稱而有霜露。右邊是高原,左邊是大海。

22、曰江河,曰淮濟。此四瀆,水之紀。

【解釋】中國直接流入大海的有長江、黃河、淮河和濟水,這四條大河是中國河流的代表。

23、曰岱華,嵩恆衡。此五嶽,山之名。

【解釋】中國的五大名山,稱為「五嶽」,就是東岳泰山、西嶽華山、中嶽嵩山、南嶽衡山、北嶽恆山,這五座山是中國大山的代表。

24、古九州,今改制。稱行省,三十五。

【解釋】中國漢時以轄九州統管全國,現為省,總共三十五個。

25、曰士農,曰工商。此四民,國之良。

【解釋】知識分子、農民、工人和商人,是國家不可缺少的棟梁,稱為四民,這是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

26、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解釋】如果所有的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作為處事做人的標准,社會就會永葆祥和,所以每個人都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27、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陸。

【解釋】除了人類,在地球上還有花草樹木,這些屬於植物,在陸地上和水裡到處都有。

28、有蟲魚,有鳥獸。此動物,能飛走。

【解釋】蟲、魚、鳥、獸屬於動物,這些動物有的能在天空中飛,有的能在陸地上走,有的能在水裡游。

29、稻粱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解釋】人類生活中的主食有的來自植物,像稻子、小麥、豆類、玉米和高粱,這些是日常生活的重要食品。

30、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解釋】在動物中有馬、牛、羊、雞、狗和豬,這叫六畜。這些動物和六穀一樣本來都是野生的。後來被人們漸漸馴化後,才成為人類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31、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俱。

【解釋】高興叫做喜,生氣叫做怒,傷心叫做哀,害怕叫做懼,心裡喜歡叫愛,討厭叫惡,內心很貪戀叫做欲,合起來叫七情。這是人生下來就有的七種感情。

32、青赤黃,及黑白。此五色,目所識。

【解釋】青色、黃色、赤色、黑色和白色,這是中國古代傳統的五行中的五種顏色,是人們的肉眼能夠識別的。

33、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

【解釋】在平時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來的,有酸、甜、苦、辣和咸,這五種味道。

34、膻焦香,及腥朽。此五臭,鼻所嗅。

【解釋】鼻子可以聞出東西的氣味,氣味主要有五種,即羊膻味、燒焦味、香味、魚腥味和腐朽味。

35、匏土革,木石金。絲與竹,乃八音。

【解釋】中國古代人把製造樂器的材料,分為八種,即匏瓜、黏土、皮革、木塊、石頭、金屬、絲線與竹子,稱為「八音」。

36、曰平上,曰去入。此四聲,宜調協。

【解釋】中國古代把說話聲音的聲調分為平、上、去、入四種。四聲的運用必須和諧,聽起來才能使人舒暢。

37、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解釋】由高祖父生曾祖父,曾祖父生祖父,祖父生父親,父親生自己本身,自己生兒子,兒子再生孫子。

38、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解釋】由自己的兒子、孫子再接下去,就是曾孫和玄孫。從高祖父到玄孫稱為「九族」。這「九族」代表著人的長幼尊卑秩序和家族血統的承續關系。

39、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解釋】父親與兒子之間要注重相互的恩情,夫妻之間的感情要和順,哥哥對弟弟要友愛,弟弟對哥哥則要尊敬。

40、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解釋】年長的和年幼的交往要注意長幼尊卑的次序;朋友相處應該互相講信用。如果君主能尊重他的臣子,官吏們就會對他忠心耿耿了。

41、此十義,人所同。當順敘,勿違背。

【解釋】前面提到的十義:父慈、子孝、夫和、妻順、兄友、弟恭、朋信、友義、君敬、臣忠,這是人人都應遵守的,千萬不能違背。

42、斬齊衰,大小功。至緦麻,五服終。

【解釋】斬衰、齊衰、大功、小功和緦麻,這是中國古代親族中不同的人死去時穿的五種孝服。

43、禮樂射,御書數。古六藝,今不具。

【解釋】禮法、音樂、射箭、駕車、書法和算數是古代讀書人必須學習的六種技藝,這六種技藝到現已經沒有人能同時具備了。

44、惟書學,人共遵。既識字,講說文。

【解釋】在六藝中,只有書法現今社會還是每個人都推崇的。當一個人認識字以後,就可以去研究《說文解字》,這樣對於研究高深的學問是有幫助的。

45、有古文,大小篆。隸草繼,不可亂。

【解釋】中國的文字發展經歷了古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這一定要認清楚,不可搞混亂了。

46、若廣學,懼其繁。但略說,能知原。

【解釋】假如想廣泛地學習知識,實在是不容易的事,也無從下手,但如能做大體研究,還是能了解到許多基本的道理。

47、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解釋】凡是教導剛入學的兒童的老師,必須把每個字都講清楚,每句話都要解釋明白,並且使學童讀書時懂得斷句。

48、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解釋】作為一個學者,求學的初期打好基礎,把小學知識學透了,才可以讀「四書」。

49、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解釋】《論語》這本書共有二十篇。是孔子的弟子們,以及弟子的弟子們,記載有關孔子言論的一部書。

50、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解釋】《孟子》這本書是孟軻所作,共分七篇。內容也是有關品行修養、發揚道德仁義等優良德行的言論。

51、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解釋】作《中庸》這本書的是孔伋,「中」是不偏的意思,「庸」是不變的意思。

52、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賓士。

【解釋】作《大學》這本書的是曾參,他提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主張。

53、四書熟,孝經通。如六經,始可讀。

【解釋】把四書讀熟了,孝經的道理弄明白了,才可以去讀六經這樣深奧的書。

54、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解釋】《詩》、《書》、《易》、《禮》、《春秋》,再加上《樂》稱六經,這是中國古代儒家的重要經典,應當仔細閱讀。

55、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解釋】《連山》、《歸藏》、《周易》,是我國古代的三部書,這三部書合稱「三易」,「三易」是用「卦」的形式來說明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變化的道理的書籍。

56、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解釋】《書經》的內容分六個部分:一典,是立國的基本原則;二謨,即治國計劃;三訓,即大臣的態度;四誥,即國君的通告;五誓,起兵文告;六命,國君的命令。

57、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解釋】周公著作了《周禮》,其中記載著當時六宮的官制以及國家的組成情況。

58、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解釋】戴德和戴聖整理並且注釋《禮記》,傳述和闡揚了聖賢的著作,這使後代人知道了前代的典章制度和有關禮樂的情形。

59、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解釋】《國風》、《大雅》、《小雅》、《頌》,合稱為四詩,它是一種內容豐富、感情深切的詩歌,值得去朗誦。

60、詩既亡,春秋作。寓褒貶,別善惡。

【解釋】由於周朝的衰落,詩經也就跟著被冷落了,所以孔子就作《春秋》,在這本書中隱含著對現實政治的褒貶以及對各國善惡行為的分辨。

61、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穀梁。

【解釋】三傳就是羊高所著的《公羊傳》,左丘明所著的《左傳》和穀梁赤所著的《穀梁傳》,這些是解釋《春秋》的書。

62、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解釋】經傳都讀熟瞭然後讀子書。子書繁雜,必須選擇比較重要的來讀,並且要記住每件事的本末因果。

63、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解釋】五子是指荀子、揚子、文中子、老子和莊子。他們所寫的書,便稱為子書。

64、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解釋】經書和子書讀熟了以後,再讀史書、讀史時必須要考究各朝各代的世系,明白他們盛衰的原因,才能從歷史中記取教訓。

65、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解釋】自伏羲氏、神農氏到黃帝,這三位上古時代的帝王都能勤政愛民、非常偉大,因此後人尊稱他們為「三皇」。

66、唐有虞,號二帝。相揖遜,稱盛世。

【解釋】黃帝之後,有唐堯和虞舜二位帝王,堯認為自己的兒子不肖,而把帝位傳給了才德兼備的舜,在兩位帝王治理下,天下太平,人人稱頌。

67、夏有禹,商有湯。周文武,稱三王。

【解釋】夏朝的開國君主是禹,商朝的開國君主是湯,周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和武王。這幾個德才兼備的君王被後人稱為三王。

68、夏傳子,家天下。四百載,遷夏社。

【解釋】禹把帝位傳給自己的兒子,從此天下就成為一個家族所有的了。經過四百多年,夏被湯滅掉,從而結束了它的統治。

69、湯伐夏,國號商,六百載,至紂亡。

【解釋】湯朝征討夏朝,定國號為商,過了六百多年,直到紂的滅亡。

70、周武王,始誅紂。八百載,最長久。

【解釋】周武王起兵滅掉商朝,殺死紂王,建立周朝,周朝的歷史最長,前後延續了八百多年。

71、周轍東,王綱墜。逞干戈,尚游說。

【解釋】自從周平王東遷國都後,對諸侯的控制力就越來越弱了。諸侯國之間時常發生戰爭,而游說之士也開始大行其道。

72、始春秋,終戰國。五霸強,七雄出。

【解釋】東周分為兩個階段,一是春秋時期,一是戰國時期。春秋時的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號稱五霸。戰國的七雄分別為齊楚燕韓趙魏秦。

73、嬴秦氏,始兼並。傳二世,楚漢爭。

【解釋】戰國末年,秦國的勢力日漸強大,把其他諸侯國都滅掉了,建立了統一的秦朝。秦傳到二世胡亥,天下又開始大亂,最後,形成楚漢相爭的局面。

74、高祖興,漢業建。至孝平,王莽篡。

【解釋】漢高祖打敗了項羽,建立漢朝。漢朝的帝位傳了兩百多年,到了孝平帝時,就被王莽篡奪了。

75、光武興,為東漢。四百年,終於獻。

【解釋】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天下大亂,劉秀推翻更始帝,恢復國號為漢,史稱東漢光武帝,東漢延續四百年,到漢獻帝的時候滅亡。

76、魏蜀吳,爭漢鼎。號三國,迄兩晉。

【解釋】東漢末年,魏國、蜀國、吳國爭奪天下,形成三國相爭的局面。後來魏滅了蜀國和吳國,但被司馬炎篡奪了帝位,建立了晉朝,晉又分為東晉和西晉兩個時期。

77、宋齊繼,梁陳承。為南朝,都金陵。

【解釋】晉朝王室南遷以後,不久就衰亡了,繼之而起的是南北朝時期。南朝包括宋齊梁陳,國都建在金陵。

78、北元魏,分東西。宇文周,興高齊。

【解釋】北朝則指的是元魏。元魏後來也分裂成東魏和西魏,西魏被宇文覺篡了位,建立了北周;東魏被高洋篡了位,建立了北齊。

79、迨至隋,一土宇。不再傳,失統緒。

【解釋】楊堅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隋朝,歷史上稱為隋文帝。他的兒子隋煬帝楊廣即位後,荒淫無道,隋朝很快就滅亡了。

80、唐高祖,起義師。除隋亂,創國基。

【解釋】唐高祖李淵起兵反隋,最後隋朝滅亡,他戰勝了各路的反隋義軍,取得了天下,建立起唐朝。

81、二十傳,三百載。梁滅之,國乃改。

【解釋】唐朝的統治近三百年,總共傳了二十位皇帝。到唐昭宣帝被朱全忠篡位,建立了梁朝,唐朝從此滅亡。為和南北朝時期的梁相區別,歷史上稱為後梁。

82、梁唐晉,及漢周。稱五代,皆有由。

【解釋】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五個朝代的更替時期,歷史上稱作五代,這五個朝代的更替都有著一定的原因。

83、炎宋興,受周禪。十八傳,南北混。

【解釋】趙匡胤接受了後周「禪讓」的帝位,建立宋朝。宋朝相傳了十八個皇帝之後,北方的少數民族南下侵擾,結果又成了南北混戰的局面。

84、遼與金,皆稱帝。元滅金,絕宋世。

【解釋】北方的遼人、金人和蒙古人都建立了國家,自稱皇帝,最後蒙古人滅了金朝和宋朝,建立了元朝,重又統一了中國。

85、輿圖廣,超前代。九十年,國祚廢。

【解釋】元朝的疆域很廣大,所統治的領土,超過了以前的每一個朝代。然而它只維持了短短九十年,就被農民起義推翻了。

86、太祖興,國大明。號洪武,都金陵。

【解釋】元朝末年,明太祖朱元璋起義,最後推翻元朝統治,統一全國,建立大明,年號洪武,定都在金陵。

87、迨成祖,遷燕京。十六世,至崇禎。

【解釋】到明成祖即位後,把國都由金陵遷到北方的燕京。明朝共傳了十六個皇帝,直到崇禎皇帝為止,明朝就滅亡了。

88、權閹肆,寇如林。李闖出,神器焚。

【解釋】明朝末年,宦官專權,天下大亂,老百姓紛紛起義,以闖王李自成為首的起義軍攻破北京,迫使崇禎皇帝自殺,明朝最後滅亡。

89、清世祖,膺景命。靖四方,克大定。

【解釋】清軍入關後,清世祖順治皇帝在北京登上帝座,平定了各地的混亂局面,使得老百姓可以重新安定地生活。

90、由康雍,歷乾嘉,民安富,治績誇。

【解釋】順治皇帝以後,分別是康熙、雍正、乾隆和嘉慶四位皇帝,在此期間,天下太平,人民生活比較安定,國家也比較強盛。

91、道咸間,變亂起,始英法,擾都鄙。

【解釋】清朝道光、咸豐年間,發生了變亂,英軍挑起鴉片戰爭。英法兩國分別以亞羅號事件和法國神父被殺為由組成聯軍,直攻北京。

92、同光後,宣統弱,傳九帝,滿清歿。

【解釋】同治、光緒皇帝以後,清朝的國勢已經破敗不堪,當傳到第九代宣統皇帝時,就被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

93、革命興,廢帝制,立憲法,建民國。

【解釋】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的統治,廢除了帝制,建立了憲法,成立了中華民國政府,孫中山任臨時大總統。

94、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解釋】以上所敘述的是從三皇五帝到建立民國的古今歷史,通過對歷史的學習,可以了解各朝各代的治亂興衰,領悟到許多有益的東西。

95、史雖繁,讀有次。史記一,漢書二。

【解釋】中國的歷史書雖然紛繁、復雜,但在讀的時候應該有次序:先讀《史記》,然後讀《漢書》。

96、後漢三,國志四。兼證經,參通鑒。

【解釋】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志》,讀的同時,還要參照經書,參考《資治通鑒》,這樣就可以更好地了解歷史的治亂興衰了。

97、讀史者,考實錄。通古今,若親目。

【解釋】讀歷史的人應該更進一步地去翻閱歷史資料,了解古往今來事情的前因後果,就好像是自己親眼所見一樣。

98、口而誦,心而惟。朝於斯,夕於斯。

【解釋】讀書學習,要有恆心,要一邊讀,一邊用心去思考。只有早早晚晚都把心思用到學習上,才能真正學好。

99、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

【解釋】從前,孔子是個十分好學的人,當時魯國有一位神童名叫項橐,孔子就曾向他學習。像孔子這樣的聖賢,尚不忘勤學。

100、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

【解釋】宋朝時趙中令——趙普,他官已經做到了中書令了,天天還手不釋卷地閱讀論語,不因為自己已經當了高官,而忘記勤奮學習。

101、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勉。

【解釋】西漢時路溫舒把文字抄在蒲草上閱讀。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子削成的竹片上。兩人都很窮,買不起書,但還不忘勤奮學習。

102、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解釋】東漢的孫敬讀書時把自己的頭發拴在屋樑上,以免打瞌睡。戰國時蘇秦讀書每到疲倦時就用錐子刺大腿,他們不用別人督促而自覺勤奮苦讀。

103、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

【解釋】晉朝人車胤,把螢火蟲放在紗袋裡當照明讀書。孫康則利用積雪的反光來讀書。他們兩人家境貧苦,卻能在艱苦條件下繼續求學。

104、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

【解釋】漢朝的朱買臣,以砍柴維持生活,每天邊擔柴邊讀書。隋朝李密放牛把書掛在牛角上,有時間就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里仍堅持讀書。

105、蘇老泉,二十七。始發奮,讀書籍。

【解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號老泉,小時候不想念書,到了二十七歲的時候,才開始下決心努力學習,後來成了大學問家。

106、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

【解釋】像蘇老泉上了年紀,才後悔當初沒好好讀書,而我們年紀輕輕,更應該把握大好時光,發奮讀書,才不至於將來後悔。

107、若梁灝,八十二。對大廷,魁多士。

【解釋】宋朝有個梁灝,在八十二歲時才考中狀元,在金殿上對皇帝提出的問題對答如流,所有參加考試的人都不如他。

108、彼既成,眾稱異。爾小生,宜立志。

【解釋】梁灝這么大年紀,尚能獲得成功,不能不使大家感到驚異,欽佩他的好學不倦。而我們應該趁著年輕的時候,立定志向,努力用功就一定前途無量。

(10)罰抄手寫三字經全文的圖片哪裡有擴展閱讀: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三字經》取材典範,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三字經》的內容分為六個部分,每一部分有一個中心。

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材;從「為人子,方少時」至「首孝悌,次見聞」強調兒童要懂禮儀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並舉了黃香和孔融的例子;從「知某數,識某文」到「此十義,人所同」介紹的是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識。

有數字、三才、三光、三綱、四時、四方、五行、五常、六穀、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義,方方面面,一應俱全,而且簡單明了;從「凡訓蒙,須講究」到「文中子,及老莊」介紹中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和兒童讀書的程序,這部分列舉的書籍有四書、六經、三易、四詩、三傳、五子,基本包括了儒家的典籍和部分先秦諸子的著作。

網路—三字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