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南半球三圈環流和風帶示意圖怎麼畫
一、南半球的三圈環流,包括低緯環流,中緯環流,高緯環流。
1、低緯環流
由於赤道地區氣溫高,氣流膨脹上升,高空氣壓較高,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氣流向極地方向流動。又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氣流運動至北緯30度時便堆積下沉,使該地區地表氣壓較高,又因為該地區位於副熱帶,故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赤道地區地表氣壓較低,於是形成赤道低氣壓帶。在地表,氣流從高壓流向低壓,形成低緯環流。
2、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在地表,副熱帶高壓地區的氣壓較高,因此氣流向極地方向流動。在極地地區,由於氣溫低,氣流收縮下沉,氣壓高,氣流向赤道方向流動。來自極地的氣流和來自副熱帶的氣流在60度附近相遇,形成了鋒面,稱作極鋒。此地區氣流被迫抬升,因此形成副極地低氣壓帶。氣流抬升後,在高空分流,向副熱帶以及極地流動,形成中緯環流和高緯環流。
二、南半球風帶有3個,東南信風,中緯西風,極地東風。
(1)氣壓帶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一、低緯度環流圈
1、位置:位於赤道和南、北緯30°之間
2、形成原理:赤道附近的空氣受熱上升形成積雲時釋放的潛熱驅動哈得來環流,高層大氣向極地運動,在分別到達南、北緯20°~35°時下沉。
3、結果:由於空氣在赤道上升過程中有水汽凝結,使得在南、北緯20°~35°附近下沉的空氣較乾燥,且下沉過程中的絕熱加熱作用進一步降低空氣的相對濕度。因此,下沉的乾燥大氣使得這個緯度帶少雨而干早,成為全球副熱帶沙漠地區,北非的撤哈拉沙漠和澳大利亞沙漠都位於這個緯度帶上。
二、中緯度環流圈
1、位置:在三圈環流模型中,南、北緯30°~60°的環流稱為費雷爾環流,由威廉.費雷爾提出。
2、盛行西風帶:費雷爾環流在中緯度地區的近地層為西風氣流。
三、高緯度環流圈
1、形成:極地環流是由極地附近的下沉氣流驅動的。
2、下沉氣流在地面附近向赤道方向運動,在南、北半球各形成一個極地東風帶。這些寒冷的極地冷空氣向赤道方向移動,最終在中緯度地區與較暖的西風氣流相遇。
㈡ 高中地理, 副熱帶高壓與我國鋒面雨帶的移動規律問題,見補充及圖片
7.8月份,直射點南移動,氣壓帶蘆純風轎李帶也跟著南移動了。並且,北半球的副高受閉嘩遲海路熱力因素的影響,已經被切斷,成為高壓中心,因此它的移動並不完全同副高一致。
㈢ 請告訴我世界上13種氣候的名稱、分布、特徵和 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這兩個一定要有圖片),謝謝
熱帶雨林氣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10°之間
熱帶草原氣候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
分布規律: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
熱帶季風氣候
形成原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兩季源尺分明
分布規律:北緯10°到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熱帶沙漠氣候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兆裂好西岸
亞熱帶
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地中海氣候
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溫帶
溫帶海洋性氣候
形成原因: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氣候特點:終年溫和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分布規律: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陸內部,受大陸氣團影響
氣候特點: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乾旱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30°-60°之間的大陸內部
極地苔原氣候
分布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的北部邊緣、格陵蘭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中族鉛。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年可能蒸散量小於35cm。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左右。其緯度位置已接近或位於極圈以內,所以極晝、極夜現象已很明顯。在極夜期間氣溫很低,但鄰近海洋比副極地大陸性氣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0℃~40℃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間氣溫仍可降到0℃以下。在冰洋鋒上有一定降水,一般年降水量在200~300mm左右。在內陸地區尚不足200mm,大都為干雪,暖季為雨或濕雪。由於風速大,常形成雪霧,能見度不佳,地面積雪面積不大。自然植被只有苔蘚、地衣及小灌木等,構成了苔原景觀。
極地冰原氣候
分布在格陵蘭、南極大陸和北冰洋的若干島嶼上。這里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全年嚴寒,各月平均氣溫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氣溫。一年中有長時期的極晝、極夜現象。全年降水量小於250mm,皆為干雪,不會融化,長期累積形成很厚的冰原。長年大風,寒風夾雪,能見度惡劣
㈣ 氣壓分布圖名稱的圖片(地理)
氣壓帶 太平洋 亞歐大陸頃猛 大西洋
1月 副極地低氣壓帶 阿留申低壓 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冰島低壓
(亞洲高壓)
7月 副熱帶高氣壓帶 夏威夷高雀枯橋壓 印度低壓(亞洲低壓) 亞速爾敗枯高壓
我自己整理的是一張表
㈤ 請告訴我世界上13種氣候的名稱、分布、特徵和 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這兩個一定要有圖片),謝謝
1、熱帶雨林氣候 :
形成原因:常年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10°之間
2、熱帶草原氣候 :
形成原因:受赤道低氣壓帶和信風帶交替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分明顯的干濕兩季
分散悶檔布規律:南北緯10°到南北回歸線之間
3、熱帶季風氣候 :
形成原因: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旱雨兩季分明
分布規律:北緯10°到北回歸線之間的大陸東岸
4、熱帶沙漠氣候 :
形成原因:常年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信風帶控制
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回歸線-南北緯30°之間的大陸內部和西岸
5、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季風性濕潤氣候 (兩種):
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25°-35°之間的大陸東岸
6、地中海氣候 :
形成原因: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和西風帶交替控制
氣候特點:夏季炎熱乾燥,冬季溫和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
7、溫帶海洋性氣候 :
形成原因:終年受西風帶控制
氣候特點:終年溫和多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40°-60°之間的大陸西岸
8、溫帶季風氣候:
形成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乾燥
分布規律:北緯35°-55°之間的大陸東岸
9、溫帶大陸性氣候:
形成原因:深居大陸內部,受大陸氣團影響
氣候特點:冬季嚴寒,夏季炎熱,全年乾旱少雨
分布規律:南北緯30°-60°之間的大陸內部
10、副極地大陸性氣侯:
形成原因:在歐亞大陸中部和偏東地區又為冷高壓中心,風小、雲少,地面輻射冷卻劇烈,大陸性最強。
氣候特點:夏季白晝時間長,7月平均氣溫在15℃以上,氣溫年較差特大。全年降水量甚少,集中於暖季降落,冬雪較少,但蒸發弱,融化慢,每年有5~7個月的積雪覆蓋,積雪厚度在600~700mm左右。
分布規律:分布在50°N或55°N到65°N的地區。
11、極地苔原氣候:
形成原因:其緯度位置已接近或位於極圈以內,所以極晝、極夜現象已很明顯。在極夜期間氣溫很低,但鄰近海洋比副極地大陸性氣候稍高。
氣候特點: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個月月平均氣溫在0℃~10℃左右。在極夜期間氣溫很低,但鄰近海洋比副極地大陸性氣候稍高。最冷月平均氣溫在-20℃~40℃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在1~5℃左右。在7,8月份,夜間氣溫仍可降到0℃以下。
分布規律:分布在北美洲和歐亞大陸的北部邊緣、格陵蘭沿海的一部分和北冰洋中的若干島嶼中。在南半球則分布在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南設得蘭群島和南奧克尼群島等地。
12、極地冰原氣候:
形成原因: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
氣候特點:全年嚴寒,各月平均氣溫皆在0℃以下,具有全球的最低年平均氣溫。一年中有長時期的極晝、極夜現象。全年降水量小於250 mm,皆為干雪,不會融化,長期累積形成很厚的冰原。長年大風,寒風夾雪,能見度惡劣。
分布規律:分布在格陵蘭、南極大陸和北冰洋的若干島嶼上。是冰洋氣團和南極氣團的源地。
(5)氣壓帶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影響氣候的因素有:
1、太陽輻射因子、下墊面因子、大氣環流因子和人類活動因子。太陽輻射因子是氣候的根本動力來源。這類因子有:緯度因素等。下墊面因子對氣候的形成有著相當重要的作用。這類因子有:洋流、地面植被、地形地質等。
2、大氣環流因子本身是氣候的組成部分,對某地氣候的罩嘩形成起著直接性的影響。主要因子有:氣團的平均狀況、氣流的平均狀況等。
3、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表現在地球形狀、地球運動、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和氣流沖亂、洋流等上,而地理因素對氣候形成的影響終究還是可以主要歸結到輻射因素上。
4、緯度因素 :地球形狀和運動
地理緯度不同,所接受到的熱量不同,引起不同的氣候;通常情況下,緯度越高,溫度越低;赤道地區降水最多,兩極附近降水最少。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及內陸降水較少。
5、太陽輻射是地面和大氣的熱能源泉,地面熱量收支差額是影響氣候形成的重要原因。太陽輻射主要受緯度和
6、地球自轉、公轉變化、海陸分布、地形地勢影響。對於整個地球而言,地面熱量的收支差額幾乎為零,但對於不同地區,地面所接受的熱量存在差異,因而會對氣候的形成產生影響。同時,地面接受熱量後,與大氣不斷進行熱量交換,熱量平衡過程中的各分量對於氣候形成也有重要影響。
7、大氣環流和天氣系統,影響氣候的因子包含氣溫、雨量、氣壓和風。
8、洋流對氣候的影響主要為濕度和熱量。
暖流對沿岸地區氣候起到增溫、增濕的作用。如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於暖濕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對沿岸地區的氣候起到降溫、減濕的作用。如大陸西岸的寒流(南半球)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秘魯太平洋沿岸荒漠環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9、地形地勢對局部氣候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例如山地氣候中的陽坡效應和陰坡效應,迎風坡和背風坡效應。大致而言,地形主要是對氣流產生阻擋和抬升作用。
山地迎風坡降水較多,背風坡降水較少。地勢對氣候形成的影響在於,海拔高,雲層少,太陽直接輻射增強,散射輻射降低,溫度降低,濕度減小。而不同的地形也對氣候影響不同,高原對氣候的影響十分明顯。
10、人類活動:通過改變地面狀況,影響局部地區氣候。如人工造林可使局部地區氣候有所改善,任意砍伐森林可使當地氣候惡化。此外,人類活動還可形成熱島效應等。全球變暖就是由人類活動造成的。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氣候
㈥ 南北半球氣壓帶風帶分布有不同嗎哪裡不同分點回答
氣壓帶是一樣的
極地高氣壓帶、皮答、、、60°是副極地低氣壓帶、、、30°是副熱帶高氣壓帶兆仿、、、還有赤道低氣壓帶
風帶是由氣壓帶造成的、、、風由高族握纖壓到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望圖片可以幫助你
㈦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三圈環流圖
三圈環流分低緯、中緯、高緯環流,低緯環流形成的原因:赤道地區氣溫高,形成上升的暖氣流,在氣壓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極上空(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由南風逐燃州漸右偏成西南風,流到北緯30度附近成了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空氣就不能再繼續北流。赤道上空的空氣源源不斷地流過來,又不能繼續北進,便在北緯30度附近上空堆積,產生下沉氣鏈歲流,致使近地面氣壓升高,形成副熱帶高氣壓帶。棚段睜在近地面,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氣由副熱帶高壓帶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壓(北風),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由北風逐漸右偏成東北風,稱為東北信風。東北信風與南半球的東南信風在赤道附近輻合上升。這樣,在赤道與副熱帶地區之間便形成了低緯度環流圈。
㈧ 如何快速掌握氣壓帶風帶
著重理解氣壓帶風帶交替相錯和南北對稱的特徵,結合圖片,能達到更好的記憶效果
㈨ 用科作業紙做。畫出東亞,南亞的季風圖,標出高壓中心,低壓中心的名稱和風向,同時再畫一遍世界氣候簡圖
受氣壓帶,風帶交替控制的氣帶磨胡候蠢攔熱帶草原氣候和地游雀中海氣候
㈩ 大氣環流的示意圖,北半球的
大氣環流,一般是指具有世界規模的、大范圍的大氣運行現象。它既包括平均狀態,也包括瞬時現象,其水平尺度在數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時間尺度在數天以上,也是大氣大范圍運動的狀態。某一大范圍的地區(如歐亞地區、半球、全球),某一大氣層次(如對流層、平流層、中層、整個大氣圈)在一個長時期(如月、季、年、多年)的大氣運動的平均狀態或某一個時段(如一周、梅雨期間)的大氣運動的變化過程都可以稱為大氣環流。
(10)氣壓帶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大氣環流的成因:
(1)一是太陽輻射,這是地球上大氣運動能量的來源,由於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地球表面接受太陽輻射能量是不均勻的。熱帶地區多,而極區少,從而形成大氣的熱力環流。
(2)二是地球自轉,在地球表面運動的大氣都會受地轉偏向力作用而發生偏轉。
(3)三是地球表面海陸分布不均勻。四是大氣內部南北之間熱量、動量的相互交換。
以上種種因素構成了地球大氣環流的平均狀態和復雜多變的形態。
2、大氣環流主要表現:
全球尺度的東西風帶、三圈環流(哈得萊環流、費雷爾環流和極地環流)、定常分布的平均槽脊、高空急流以及西風帶中的大型擾動等。
大氣環流既是地—氣系統進行熱量、水分、角動量等物理量交換以及能量交換的重要機制,也是這些物理量的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太陽輻射在地球表面的非均勻分布是大氣環流的原動力。
大氣環流構成了全球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勢,是全球氣候特徵和大范圍天氣形勢的主導因子,也是各種尺度天氣系統活動的背景。
3、大氣環流的研究意義:
大氣環流是完成地球- 大氣系統角動量、熱量和水分的輸送和平衡,以及各種能量間的相互轉換的重要機制,又同時是這些物理量輸送、平衡和轉換的重要結果。
因此,研究大氣環流的特徵及其形成、維持、變化和作用,掌握其演變規律,不僅是人類認識自然的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還將有利於改進和提高天氣預報的准確率,有利於探索全球氣候變化,以及更有效地利用氣候資源。大氣環流通常包含平均緯向環流、平均水平環流和平均徑圈環流3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