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是什麼歌來
《松花江上》由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
歌詞內容: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凱耐尺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拋棄那無盡的寶藏,流浪!流浪!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拓展資料:
《松花江上》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九一八盯高」事變後東北民眾以至中國人民的悲憤情懷,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風靡中華大地。
2015年8月26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網路投票結畝陪果,《松花江上》是入選的10首歌曲之一。
2. 觀電影《松花江上》有感
寫作思路及要點:審清題目,確定中心,選擇材料。
那年,東北的松花江旁,土,是紅的,水,也是紅的……
那年,東北的松花江邊,少了大豆高粱,多了長滿草的墳坑……
那年,東北的松花江上,世代生活的人們,離開了那片森林煤礦……
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鐵軌的炸毀,打響了九一八事變的開頭。我們看到了這開頭,彷彿也想到了這結尾,正是那年,東北的松花江,變了……平靜的江水掀起了波浪,開始奔騰咆哮著……
「多活一個人,就多了一顆革命的種子!」這句話貫徹整個東北大地,在寒冷的冰天雪地中,如星星之火,引燃了東北人民乃至中華人民的希望之火。這句話源自何?源自一位普通東北農民不甘被欺壓之心;源自於一位共產黨人不願讓國家滅亡之心;源於一位中華兒女迫切想要崛起之心。
楊靖宇的這句話,無聲地昭示了他作為一位共產黨員的偉大以及將希望留給他人,將危險留給自己的高尚品質或許,正是多了他這樣偉大的共產黨員,中國才會有今天。
那條松花江,注視著日軍殘忍的暴行,也注視著中華人民不屈的反抗!
楊靖宇領導著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在白山黑水中。他細致入微的關懷,使其他抗日軍民對他心服口服,願與他生死相隨;他機智勇敢的計謀,使日軍的圍剿屢次失敗,傷亡慘重;他捨身為國的偉大,使每個人都注目仰望,將這一英雄的身影,刻在心間。
他們的足跡遍布東北的每一片土地,渡江,翻山,越嶺;日軍望而卻步的事情,他們都超備虛乎常人想像地完成了。永忘不了,當被叛徒出賣,東北抗日聯軍陷入空前的危機時。
楊靖宇支走眾人的瀟灑身影,正是那時,「多活一個人,就多了一顆革命的種子」,這鏗鏘有力的語言,彷彿穿越時空的阻攔,在如今的中華大地上響起。松花江仍在咆哮著,可我已分不清那是對日軍侵華的憤怒,還是對楊靖宇陷入絕境的悲痛。
奮戰六天六夜後,八天未進一點糧食的楊靖宇早已被包圍的無處可逃,他的腳步永遠堅持跑在敵人的前面。在被風雪封鎖的小山上,楊靖宇餓了便吃樹葉、樹皮,渴了便吃雪,以地為鋪,以天為蓋,以月為枕。
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在雪地中,那是一種希望支撐著他前進,那是一種渴望全民族解放的希望。在即將被捕時,他沒有被豐厚的條件所誘惑,而是爭分奪秒地銷毀著重要文件,在最後一刻,他依舊頑強地反抗到底告滾液。
當楊靖宇被包圍時,餓到開始吃身上的'棉絮、棉籽,我哭了,但這不是傷心的淚,這是喜悅的淚。因為我知道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他們的犧牲不是無價值的,正是在抗戰洪流中的他們,才使得今天的中國在世界上,有地位了,有尊嚴了,它不再是「東亞病夫」,而是一隻襪物「東方雄雞」。
我慶幸,慶幸東北在被血淚染紅之時,還有這么一群可愛的戰士,用他們的堅定和忠實在守衛著這片土地,守護著這條松花江。
松花江上,正是曾經日軍的暴行,鑄造了如今我們東北人民的錚錚鐵骨!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和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我的同胞,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3. 有一首歌兩句歌詞是,我家在東北啊,松花江上啊,這首歌的歌名是什麼
家在東北
歌手: 龐龍
專輯: 《兩只蝴蝶》
發行時間: 2004-12-01
詞:龐龍/孔加歡
曲:龐龍/韓東/孔加歡
嘿 嘿 嘿 嘿 喲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
那裡有滿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綠水旁
門前兩棵大白楊
齊整整的籬笆院
一間小草房啊
哎咐枝 喲
我爸爸有事沒事總想喝點酒
就算是沒有菜那也得喝二兩
大碗茶大碗的酒
左鄰右舍在兩旁
五魁首六六六笑聲滿堂啊
哎 喲
我媽媽從小嗓門就亮啊衡氏敏
每天她唱著山歌去學堂
直唱得老大爺
放下了他的大煙袋
直唱得小夥子
更加思念他的姑娘
直唱得老大娘放下針線聽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眼淚汪汪啊
忘記了洗衣裳啊
哎 喲
我媽媽從小嗓門就亮啊
每天她唱著山歌去學堂
直唱得老大爺
放下了他的大煙袋
直唱得小夥子
更加思念他的姑娘
直唱得核帶老大娘放下針線聽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眼淚汪汪啊
忘記了洗衣裳啊
哎
我的家在東北
我的家在東北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
那裡有滿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綠水旁
門前兩棵大白楊
齊整整的籬笆院
一間小草房啊
哎 喲
我的家在東北
4.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原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是歌曲《松花江上》的一句歌詞,《松花江上》歌曲原唱是李谷一。
《松花江上》是由中視傳媒等出品的抗日劇,由陳國軍執導,曹磊、秦海璐領銜主演。該劇講述的是發生在東北的抗日英雄的傳奇故事。該劇於2010年5月2日在央拆孝視一套播出。
李谷一,1944年11月10日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祖籍湖南長沙,中國內地女高音歌唱演員、演員,國家一級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李谷一的演藝生涯:
1961年,李谷一被選入湖南省花鼓戲劇院成為演員,從此開始了她的舞台生涯。1964年,主演花鼓戲電影《補鍋》。1974年,李谷一調入中央樂團成為獨唱演員旅慎稿。1983年,攜其歌曲《鄉戀》亮相央視「春節聯歡晚會」。
1988年,李谷一被列入美國傳記學會編撰的《世界傑出名人錄》。1991年,李谷一獲文化部「優秀演員獎」、「新曲目優秀獎」。1996年,調入東方歌舞團,擔任孝滑黨委書記、第一副團長。
2003年,李谷一參加沈陽市慶「七一廣場」文藝晚會。2004年10月,擔任南京「夢里秦淮」全國歌手唱秦淮大賽晚會評委。2005年,李谷一在美國紐約、波士頓、費城等地舉辦巡迴演唱會。2008年2月,李谷一參演東方衛視《春滿東方愛心飛揚》春節晚會。
5. 那首因「九一八」聞名的《松花江上》,背後的故事你知道多少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想必每個人都聽過這首歌吧,《松花江上》是1935年張寒暉在西安目睹東北軍和東北人民流亡慘狀而創作的一首抗日歌曲,在2015年還入圍了「我最喜愛的十大抗戰歌曲」,但是卻並不是每個人都知道這首歌背後的故事。
我想這首歌流傳至今還依然怎麼受歡迎,不僅是因為它朗朗上口,更多的是因為它代表著我們中華民族曾經所經歷的苦難,讓我們永遠銘記歷史。
6. 九一八事變勵志歌曲
九一八事變是一段塵封的歷史,在那段陰暗的歲月,多少人流離失所,下面是我給大家整理的九一八事變勵志歌曲,供大家參閱!
清察九一八事變勵志歌曲《九一八事變》
1931年的那個秋天
永遠記住那天叫做九一八事變
蔣光頭像是吃了大便
“不抵抗”的政策他陸續上演
時間走得快若閃電
不足一個月的時間東北就淪陷
只聽到 轟隆 一聲響炮
鬼子引爆柳條湖當信號
北大營的兄弟伙還在睡覺
撲酣扯得象寧嘎子(知了)在叫
總裁說頭天晚黑(上)天氣預報
聽到打雷你們莫(不)要鬧
放棄抵抗是為你好
蔣總裁的命令只有聽到
誰敢違抗要遭“秒”
只想你鋪蓋蓋好
枕頭塞好
嘴巴閉到
管得別個在門口吵
甜蜜蜜
你睡的甜蜜蜜
九一八事變勵志歌曲《松花江上》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流浪!
哪年,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哪月,
才能夠收回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爹娘啊。
什麼時候,
才能胡正碼歡聚一堂?!
九一八紀念館展館事記
1997年9月6日,日本時任首相橋本龍太郎來沈陽訪問,並在殘歷碑前親手寫下“以和為貴”四個字。
1997年11月2日,“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擴建工程正式奠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參加奠基儀式並題詞:“以史為鑒,富國強兵。”
1999年9月18日上午9時整,“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新館開館典禮隆重舉行。時任中共中央江澤民親筆題寫館名。
九一八紀念館1999年9月23日,張學良將軍妹褲哪妹張懷敏攜丈夫、兒子參觀了博物館,並留言“勿忘國恥”。
2000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69周年,勿忘國恥,振興中華,萬人簽名活動”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的東側舉行,數以萬計的市民在白布長卷上簽名。晚22時19分32秒,市委、市政府相關領導與國防工業優秀工程師、抗日義勇軍將士後代、當年被日本侵略者抓捕的勞工、曾參加國際和全國大賽獲獎的優秀學生等4名代表共同敲響“警世鍾”。
2000年9月18日,曾在撫順戰犯管理所服過刑的20名原日本戰犯,見到原管理所老所長金元時激動地相互擁抱,表達他們的感激之情。一行人中許多年輕的面孔是這些戰犯的子孫。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殘歷碑前他們虔誠地低下了頭,默默地向死難的烈士謝罪,部分戰犯長跪不起,向中國人民謝罪。
2000年9月24日,12位日本遺孤專程從日本來到沈陽,拜謁了安置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養父母碑”,緬懷當年中國養父母的養育之恩。這12人都是抗戰期間日軍的遺孤,大都被東北的父母撫養大。
2001年8月15日,“勿忘‘九一八’,重走英雄路暨沈陽、長春、哈爾濱人民憤怒聲討日軍侵略罪行活動”啟動儀式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主廣場前舉行。
2003年9月17日,倖存“二戰”美軍戰俘沈陽訪問團的11名成員來到沈陽,第一站就是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當天,倖存美軍戰俘訪問團一行參觀了大東區青光街的美軍戰俘營舊址——中捷友誼廠的家屬宿舍,14時在沈陽向社會各界披露日軍給戰俘注射鼠疫菌的證據。訪問團成員有“362號戰俘”愛能及夫人,“127號戰俘”羅森得及夫人,當年跳傘營救美軍戰俘的美軍特種兵李奇及夫人,父親是戰俘的沈陽美軍戰俘協會會長朗格瑞,世界抗日戰爭史實維護會、日本侵略史學會的專家學者等。當天還舉行了“活證據”東北勞工證據保全光碟捐贈儀式。
2004年4月30日,《偽滿洲國統治東北經濟罪證——度量衡器物展》,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展出。本次展覽按照度器、量器、衡器、計器的展覽順序,展出了偽“滿洲國”時期的度量衡計器120多件,旨在用這些真實的經濟統制罪證再一次揭露日本殖民者對中國東北的險惡用心。
九一八紀念館2005年8月15日,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參觀了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觀後連戰揮筆留言:收拾歷史的凜凜風寒,翼護河山的涓涓春暖。
2005年9月18日,為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九一八”事變74周年,“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免費開放。當日,共接待參觀人數近四萬人次,創開館以來日接待觀眾量之最。
2005年9月18日上午,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門前,日本侵華歷史傳講會會長及29名會員,共同把一塊反侵略紀念碑送給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紀念碑上寫著:“反霸權、反戰爭、反侵略,值此日本侵華戰爭結束六十周年之際,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日本人民特建此碑以示紀念。”
2005年11月2日,台灣新黨主席郁慕明率領“‘民族之旅’遼寧投資訪問團”一行,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並提筆留言:“敬向所有抗日軍民敬禮”。
九一八紀念館2007年3月24日,時任日本駐華特命全權大使宮本雄二在日本駐沈陽總領事阿部孝哉,省外辦有關人員陪同下參觀“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觀結束後,宮本雄二大使提筆留言:“和為貴”。
2009年1月15日10時,台灣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偕夫人一行20餘人,在遼寧省、沈陽市有關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參觀結束後,宋楚瑜欣然提筆,寫下了“勿忘國恥,莊敬自強”八個大字。
2010年9月17日上午,在“九一八”歷史博物館二樓會議室舉行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罪證材料復製品(以下簡稱侵華罪證)捐贈儀式。這份侵華罪證的原件現存放在聯合國日內瓦圖書館,它作為附件,同1932年國聯赴華調查團發表的關於“九一八”的報告書放在一起,裡面載有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拼湊偽滿洲國的各種命令、布告、新聞報道、當事人的目擊證言以及大量的圖片等300餘件。
7. 松花江上的創作背景
《松花江上》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男高音抒情歌曲,由張寒暉作於1936年。
1938年7月7日晚鏈咐,武漢舉行了抗日周年的盛大活動,十多萬群眾分乘幾百條木船,舉著火把匯聚在長江之上。這時候,不知是誰領頭唱起了《松花江上》,立即引起大家的呼應,十幾萬人的歌聲掀起了巨大的聲浪,匯成了人間罕見的、血淚凝聚的感情的交響。
一直埋頭苦乾的革命音樂家張寒暉,就是這樣代表著人民傾吐呼號,為我們留下了這首不朽的戰斗性的悲歌。
8. 家在東北 歌詞
家在東北
龐龍
嘿 嘿 嘿
嘿 喲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
那裡有滿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綠水旁 門前兩棵大白楊
齊整整的籬笆院 一間小草房啊碼櫻旦 哎
喲 我爸爸有事沒事總想喝點酒 就算是沒有菜那也得喝二兩
大碗茶大碗的酒左鄰右舍在兩旁 五魁首六六六笑聲滿堂啊 哎
喲 我媽媽從小嗓門就亮啊 每天她唱著山歌去學堂
直唱得老大爺放下了他的大煙袋 直唱得小夥子更加思念他的姑娘 直唱得老大娘放下針線聽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眼淚汪汪啊 忘記了洗衣裳啊 哎
喲 我媽媽從小嗓門就亮啊 每天她唱著山歌去學堂
直唱得老大爺放下了他的大煙袋 直唱得小夥子更加思念他的姑娘 直唱得老大娘放下針線聽頌橋一段
直唱得大姑娘眼淚汪汪啊 忘記了洗衣裳啊 哎
我的家在東北 我的家在東北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啊
那裡有滿山遍野大豆高粱 在那青山綠水旁 門前兩棵大白楊
齊整整遲擾的籬笆院 一間小草房啊 哎
喲 我的家在東北
(8)就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專輯:《兩只蝴蝶》
龐龍一個陽光帥氣,健康硬派東北大漢,他的生活經歷和人生見實,讓他的歌聲有一般人少有的氣息,脫離港台歌星獨有的特點,創造了自已獨有的特點,一首《兩只蝴蝶》唱紅了華夏大地每一個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