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五四歷史背景圖片壁紙
擴展閱讀
女生白色的背景圖片 2025-10-04 14:30:29
電腦提示圖片查看器 2025-10-04 14:22:15

五四歷史背景圖片壁紙

發布時間: 2023-04-08 06:34:42

㈠ 五四青年節手抄報資料與圖片

五四青年節手抄報資料與圖片

五四青年節,是為紀念1919年5月4日爆發的五四運動而設立的。它來源於中國一九一九年反帝愛國的「五四運動」。

背景/五四青年節

1918年11月11日,延續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國的失敗而告結束。

1919年1月,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中華民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均遭拒絕。會議竟決定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對這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華民國代表居然准備簽字承認。消息傳來,舉國震怒,群情激憤。以學生為先導的五四愛國運動就如火山爆發一般地開始了。

5月4日下午,北京3000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前集會游x行,他們高呼:「還我青島、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等口號,呼籲各界人士行動起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保衛中國的領土和主權。這一運動得到的工人和各階層人士的聲援和支持,上海、南京等地的工人紛紛舉行罷X工或示X威。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北洋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等人的職務,並指令巴黎參加會議的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

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她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造就了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准備。

為了使青年繼承的發揚五四運動的光榮傳統,1939年,陝甘寧邊區西北青年救國聯合會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1949年12月23日,中國人民政府政務院正式規定:5月4日為中國青年節。

五四精神/五四青年節

五四精神的核心內容為「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我們應該為了民族的獨立和解放,為了國家的繁榮和富強,前赴後繼,英勇奮斗,積極進取,勤奮工作。

有人認為是愛國主義,有的認為是民主與科學,有的認為是解放思想、不斷創新,有的認為是理性精神、個性解放,有的認為是勇於探索、追求真理,有的認為是破舊立新的革命或變革,有的認為是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等等。這些說法都是有道理的,事實上也是聯系在一起的。

愛國主義是五四精神的源泉,民主與科學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勇於探索、敢於創新、解放思想、實行變革是民主與科學提出和實現的途徑,理性精神、個性解放、反帝反封建是民主與科學的內容。而所有這些,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振興中華民族。因此,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應該把這些方面結合起來,為振興中華民族而努力奮斗。

總之,五四精神代表著誠實的,進步的,積極的,自由的,平等的,創造的,美的,善的,和平的,相愛互助的,勞動而愉快的,全社會幸福的統一體。

因此五四精神就是升華了的愛國精神。

文化意義/五四青年節

五四愛國運動是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由此開始深入工人群眾,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從組織上和思想上作了准備。

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中國革命從此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於1949年12月正式宣布以五月四日為中國青年節。

在「五四」以前,中國文化戰線上的斗爭,是資產階級的新文化和封建階級的舊文化的斗爭。在「五四」以前,學校與科舉之爭,新學與舊學之爭,西學與中學之爭,都帶著這種性質。那時的所謂學校、新學、西學,基本上都是資產階級代表們所需要的自然科學和資產階級的社會政治學說(說基本上,是說那中間還夾雜了許多中國的封建餘毒在內)。在當時,這種所謂新學的思想,有同中國封建思想作斗爭的革命作用,是替舊時期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服務的。中國資產階級的無力和世界已經進到帝國主義時代,上陣打幾個回合,就被外國帝國主義奴化思想和中國封建主義復古思想反動同盟所打退。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文化,在帝國主義時代,已經腐化,已經無力,它的失敗是必然的。

「五四」以後則不然。在「五四」以後,中國產生了完全嶄新的文化生力軍,這就是中國共產黨人所領導的共產主義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宇宙觀和社會革命論。五四運動是在一九一九年,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和勞動運動的真正開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十月革命之後,即在民族x問題和殖民地革命運動在世界上改變了過去面貌之時。這支生力軍在社會科學領域和文學藝術領域中,不論在哲學方面,在經濟學方面,在政治學方面,在軍事學方面,在歷史學方面,在文學方面,在藝術方面(又不論是戲劇,是電影,是音樂,是雕刻,是繪畫),都有了極大的發展。魯迅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數,向著敵人沖鋒陷陣的最正確、最勇敢、最堅決、最忠實、最熱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五四青年節」實際上已固定成一種文化符號,具有象徵意義。其象徵意義主要是對國家命運的擔當,對社會問題的激情破解,對各行各業的喚醒與創造。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不同歷史時期,都蘊含著時代的精神和感召力,引導著中國青年運動發展的方向。

「五四青年節」每年一次 ,或隆重或簡朴 ,但其節日的意義永在。「五四青年節」包含著兩層含義 :一是紀念「五四運動」,一是作為青年的節日。兩者共同構成了包含深厚歷史與現實內涵的精神原動力 ,它既是對歷史承諾的擔當 ,也是對實現社會與人生的叩訪 ,更是對未來歷史的觀照。

;

㈡ 五四青年節的歷史背景

五四青年節是為紀念發生在1919年的五四愛國運動,其歷史背景如下:

1、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長期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停滯狀態。外受西方列強的侵略和欺侮,內受腐朽沒落的封建專制統治的壓迫和剝削。

西方列強的野蠻入侵和中國封建統治者的腐敗無能,使中華民族處於瀕於亡國滅種的水深火熱之中。從1840年西方列強憑借堅船利炮強行打開中國國門之日起,在短短的六七十年間,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接踵而至。

2、五四運動的發生,還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根源。自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失敗後,中國的有識之士和先進階級也開始了睜眼看世界的歷程。

他們想搞清楚中國何以落伍、西方國家又何以強大的真正原因,並探尋拯救中國的道路。從農民運動到改良變法、再到辛亥革命,中國的先進人物在探求社會變革的同時,也在求索救國救民的真理。

3、1918年11月11日,延續4年之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英、美、法等國的勝利和德、奧等國的失敗而宣告結束。1919年1月,獲勝的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

中華民國作為戰勝國參加會議。中華民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華特權,取消二十一條等正當要求,均遭拒絕。會議竟決定日本接管德國在華的各種特權。對這喪權辱國的條約,中華民國代表居然准備簽字承認。消息傳來,舉國震怒,群情激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