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葯去了山中。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尋隱者不遇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注釋
⑴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隱居在山野之間的人。一般指的是賢士。不遇:沒有遇到,沒有見到。
⑵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里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
⑶言:回答,說。
⑷雲深:指山上的雲霧。處:行蹤,所在。
(1)松下問童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賞析
詩中隱者采葯為生,濟世活人,是一個真隱士。所以賈島對他有高山仰止的欽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冊笑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
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圓梁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橘姿運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②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出自哪首詩
尋隱者不遇
(2)松下問童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出自中唐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賞析
中國傳統文化中,松、竹、梅為歲寒三友,士大夫們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貧樂道,不與世俗、清潔孤傲之志。首句「松下問童子」,從表層上說交待了作者尋訪隱者未得,於是向隱者的徒弟問訊這一連串的過程;
而深層上則暗示隱者傍松結茅,以松為友,渲染出隱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著詩人的層層追問,意思層層遞進,言約意贍,令人回味無窮。
第一答:「言師采葯去」,從全詩的結構看,從環境氛圍的渲染,進入到行動的白描,從抽象進入到具體。我國古代有追求長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漢武,就是一種典型,乃至秦漢方士盛行,欺詐成風。與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隱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煉。
在隱逸生活中,悟道、養生與服葯(保健養生之葯)構成主要的內容。魏晉以還尤其如此。因之,對隱者說來,采葯是一項有重要的活動,其效用或還不僅在於服葯能養生,更在於為采葯而攀峰登嶺,就是極好的體育鍛煉。
於是,對於真正的隱者,善悟道,擅養生,能采葯也就是三位一體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現在鶴發童顏,往來如天馬行空。童子言師采葯去,正是把隱者這一典型特徵揭示出來,同時添了詩人傷其不遇的惆悵。
第二答,是針對詩人何處采葯的問話而來。
這一答很明確肯定,似乎給了詩人若干追尋的期待,不過緊接著第三答一轉,好像是猜到了詩人的這種期待,最後給了一個沒有結果的回答:「雲深不知處。」
這時,山巒之高峻,雲霞之深杳,隱者之神逸,驀然躍進讀者的想像中。
圖片
圍繞這幾句答話,實際有兩種表現結構在交織演進。一是隱者的行為表現結構,它由虛而實(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實而虛(雲深不知處),虛虛實實,宛若雲中游龍,若隱若現,給人一種撲朔迷離,恍惚迷離之感,充分呈現了隱者的風神。
一是詩人自己的感情表現結構,它由惆悵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轉而更深一層的惆悵,流露出終不可及的慨喟。詩人本來是僧,後還俗,但仕途並不得意,因此始終傾羨高潔超俗的世外生活。
「但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實際不獨是詩人對隱者的描繪,也正是詩人自己所追求嚮往的人生境界。
世謂賈島的詩過分陷於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無佳篇;此詩卻剛好相反,在謀篇構思方面煞費苦心,無佳句而有佳篇。
③ 《尋隱者不遇》古詩的全文,要帶拼音的,如果有背景圖片就更好了!急啊急!!!在線等!謝謝!!!
尋隱者不遇
tángjiǎdǎo
【唐】賈島
sōngxiàwèntóngzǐ
松下問童子,
yánshīcaǐyàoqù
言師采葯去。
zhǐzaìcǐshānzhōng
只在此山中,
yúnshēnbùzhīchù
雲深不知處。
[注釋]1.尋:尋訪。2.隱者:古代隱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這是指隱者的弟子。4.處:地方。
[簡析]
詩人專程走訪一位隱士,未遇,就記下了在走訪過程中的對話場面。
首句「松下問童子」,點明會晤地點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這就把「不遇」的情節作了交代。松樹是「歲寒三友」之一。古人寫松樹大多與表現孤傲高潔的品質有關,此句也是為了突出隱士的高潔。以下三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師采葯去」,采葯是隱者經常性的活動,用「采葯」一詞十分切合隱者的身份,介紹師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來的,說師傅就在這座山中采葯,對師傅的大致去向給予明確的回答,是熱情的指引。第四句來個轉折,「雲深不知處」,說雖在山中,但雲霧彌漫,不知他在何處,作了婉轉的辭謝,請來訪者不要作徒勞的尋覓。
本詩以問答的形式,記敘「尋隱者不遇」這件事,表現了隱者的思想和性格。隱者雖未出現,但通過側面描寫,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現出來了。
作者簡介:賈島(799-843),字閬仙,范陽(今河北涿縣)人。唐代詩人。
④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這首詩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葯去了山中。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出自《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詩中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哪掘激慕高仰之情。全詩遣詞通俗清麗,言繁筆簡,情深意切,白描無華,是一篇難得的言簡意豐之作。
原文: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4)松下問童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賞析:
這首詩的特點是寓問於答。它的成功,不僅在於簡煉,更在於善於抒情。尋友不見,繼之以一問三答,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
而且這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詩的抒情要憑借藝術形象,要講究色調,這首詩造型自然,色彩鮮明,濃淡相宜。鬱郁青松,悠悠白雲,青翠挺立中隱含無限生機。
從造型的遞變,映襯出作者的感情與物轉移。詩中隱者采葯為生,濟世活人,作者對他有高山仰止的飲慕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意。
「松下問童子」的「松」字選得好。「尋隱者」而於「松下」問「童子」,表現那「隱者」正是隱於「松下」的。「松」字既寫實景,又切合「隱者」的身份,有象徵意味。
如果換成「花下」問童子,就完全不同了。當然,只看這一句,那「松」長在何處,是一棵,還是一大片,都不明確。倘若只是一棵,又長在繁華都市裡的朱門綉戶之間,那又是另一番情景。
然而和「只在此山中」聯系起來,和「雲深不知處」聯系起來,和李襪隱者「采葯去」聯系起來,一個超塵絕俗的清幽環境就展現在讀者面前;而隱居於此的「隱者」及其「童子」的人品如何。
也可想而知。「隱者」隱於「此山中」,「尋隱者」的「我」自然住在「此山」外。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一般都熱中於「爭利於市,爭名於朝」,「我」當然是個知識分子。
卻離開車水馬龍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究竟是為了什麼?當他佇立於青松之下四望滿山白雲,無法尋見那「隱者」之時,又是什麼心情?這一散返切,也耐人尋味,引人遐想。
⑤ 給出「松下問童子」全詩繁體字版
「松下問嘩世童子」全詩繁體字版?
尋隱者不遇
賈昌蘆粗島〔唐代〕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耐鎮
繁體字
⑥ 松下問童子全詩繁體字(松下問童子全詩)
您好,現在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松下問童子全詩繁體字,松下問童子全詩相信很多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1、尋隱者...
您好,現在我來為大家解答以上的問題。松下問童子全詩繁體字,松下問童子全詩相信很多螞孝小夥伴還不知道,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尋隱者不遇【唐】賈島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2、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3、譯文: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葯去了山中。
4、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5、《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
6、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7、(6)松下問童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創作背景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
8、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
9、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10、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
11、一般訪友,問悶判稿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
12、但這首詩沖納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
13、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14、參考資料:網路-尋隱者不遇。
⑦ 給出「松下問童子」全詩繁體字版。
全詩繁體字版: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⑧ 松下問童子寓意什麼
寓意:「松下問童子」出自唐代賈島的《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這首詩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詩中以白雲比隱者的高潔,以蒼松喻隱者頃猜的風骨,寫尋訪不遇,愈襯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詩中白雲顯其高潔,蒼松贊其風骨,寫景中也含有比興之義。惟其如此,欽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悵惘之情了。
另外,作者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離開繁華的都市,跑到這超塵絕俗的青松白雲之間來「尋隱者」,其原因也是耐人尋味,引人遐想的。
(8)松下問童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原文
《尋隱者不遇 / 孫革訪羊尊師詩》
唐代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2、譯文
蒼松下詢問年少的學童,他說他的師傅已經去山中采葯了。只知道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
3、創作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4、作者簡介
賈島,唐代詩人,人稱「詩奴」,與孟郊共稱「郊寒島瘦」,據說在長安(今陝西西安)的時候因當時有命令禁止和尚午後外出,賈島作詩發牢騷,被韓愈發現才華,並成為「苦吟詩人」。後來受教於韓愈,並滲並還俗參加科舉,但累舉不中第。
唐文宗的時候被排擠,貶做遂州長江縣(今遂寧市大英縣)主簿。唐武宗會昌年初由普叢乎跡州司倉參軍改任司戶,未任病逝。有詩文集《長江集》。
⑨ 雲深不知處,只緣身在此山中是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道他的行蹤,是因為我身處在大山之中。
這句話的出處是: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該作品的原文如下: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翻譯成白話文如下:
從正面、側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都呈現不同的樣子。
之所以辨不清廬山真正的面目,是因為我身處在廬山之中。
作者寫下該作品的時候,當時的背景是怎麼樣的呢?了解創作背景才能更好地賞析該作品:
蘇軾於公元1084年(神宗元豐七年)五月間由黃州貶所改遷汝州團練副使,赴汝州時經過九江,與友人參寥同游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游詩。
最後就讓我們一起來好好地賞析該作品: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說的是遊人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等不同角度觀察廬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觀感的。有時你看到到是起伏連綿的山嶺,有時你看到的是高聳入雲端的山峰。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結尾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之所以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是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這兩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這不僅僅是游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人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范圍,擺脫主觀成見。
一首小詩激起人們無限的回味和深毀虛悶思。所以,《題西林壁》不單單是詩人歌詠廬山的奇景偉觀,同時也是蘇軾以哲人的眼光從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認識。由於這種認識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觀規律的,所以詩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給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啟人心智。因此,這首小詩格外來得含蓄蘊藉,思致渺遠,使人百讀不厭。
蘇軾的詩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種政治體驗。蘇軾自進入仕途後捲入了新舊之法的爭議,他在政治傾向上更貼近保守派,反譽擾對王安石主導的新法。但他不偏激,主張汲取新法合理成分,主張講究執行策略,反而又為舊黨所不容。因此,蘇軾筆下的廬山,也可以看成是撲朔迷離的政局,新舊兩黨立場不同,結論也不同。事實上,人們都置身局中,置身歷史長河中,都不免陷入當局者迷的困境,應該更客觀地思考問題,得出恰當結論。
如果纖彎說宋以前的詩歌傳統是以言志、言情為特點的話,那麼到了宋朝尤其是蘇軾,則出現了以言理為特色的新詩風。這種詩風是宋人在唐詩之後另闢的一條蹊徑,用蘇軾的話來說,便是「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形成這類詩的特點是:語淺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於淡泊。《題西林壁》就是這樣的一首好詩。
⑩ 松下問童子的全詩
尋隱者不遇
【唐】賈島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葯去。
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
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傅已經采葯去了山中。
他還對我說,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行蹤。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僧賈島的作品。此詩首句寫尋者問童子,後三句都是童子的答話,詩人採用了寓問於答的手法,把尋訪不遇的焦急心情,描繪得淋漓盡致。
(10)松下問童子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和段背景
此詩是中唐時期詩僧賈島到山中尋訪一位隱者未能遇到有感而作的。隱者不詳何人缺棚尺,有人認為是賈島的伏高山友長孫霞。此詩的具體創作時間難以考證。
這首詩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見深沉。一般訪友,問知他出,也就自然掃興而返了。但這首詩中,一問之後並不罷休,又繼之以二問三問,其言甚繁,而其筆則簡,以簡筆寫繁情,益見其情深與情切。而且這三番答問,逐層深入,表達感情有起有伏。
參考資料:網路-尋隱者不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