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小橋與水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和服圖片唯美高清 2025-10-04 17:27:59
電腦圖片打亂照片順序 2025-10-04 17:26:39
呲牙的魚卡通圖片 2025-10-04 17:04:28

小橋與水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4-04 13:44:51

Ⅰ 誰有一些比較好的中國山水畫的圖片呀,要看起來很有一種小橋流水人家的感覺的那種,謝謝啦

你看這個行不.當代山水畫大師吳大愷的作品。

我從易從字畫網上面給你找的,你也可以去看看有沒有你需要的

Ⅱ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指的我國的哪個地方

這首古詩指的是我國南方地區,因為我國南方是一個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可以說這里有很多湖泊。因此,我們經常看到一些美麗的圖片。這真是一座小橋,一條小溪從房門中流過,這在南方是很普遍的現象。正是由於對這首古詩的描述,我們對南部地區有了非常簡單而直觀的印象。同時,這首古詩也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嚮往。作為一個流浪者,他凸顯了他那時候的孤獨和寂寞。

因此,綜上所述,小橋流水最有可能描述中國南方水資源豐富的地區。由於這些地區水資源豐富,聚集了大量的村落,人們在這里定居繁衍,形成了中國古代傳統的農耕經濟。

Ⅲ 枯藤老樹昏鴉全詩點圖畫

天凈沙·秋思

元代:馬致遠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庄戶人家炊煙裊裊。

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3)小橋與水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馬致遠年輕時熱衷功名,但由於元朝統治者實行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幾乎一生都在過著漂泊無定的生活。他也因此而鬱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於是在羈旅途中,寫下了這首詩。

這首曲子的題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古老的傳統。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准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特徵。

Ⅳ 」小橋流水人家「這句詩為什麼有那麼深刻的意境

小橋流水人家出自<天凈沙 秋思>。


全文: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譯文:

天色黃昏,一群烏鴉落在枯藤纏繞的老樹上,發出凄厲的哀鳴。小橋下流水嘩嘩作響,小橋邊庄戶人家炊煙裊裊,古道上一匹瘦馬,頂著西風艱難地前行。夕陽漸漸地失去了光澤,從西邊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獨的旅人漂泊在遙遠的地方。


賞析:

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個字,全曲無一秋字,但卻描繪出一幅凄涼動人的秋郊夕照圖,並且准確地傳達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被贊為秋思之祖這首成功的曲作,從多方面體現了中國古典歌的藝術特徵。

一、以景托情,寓情於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構成一種凄涼悲苦的意境。
中國古典詩歌十分講究意境的創造。意境是中國古典詩歌美學中的一個重要范疇,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與景能否妙合,成為能否構成意境的關鍵。

二、使用眾多密集的意象來表達作者的羈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滿濃郁的詩情。

意象是指出現在詩歌之中的用以傳達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藝術形象。中國古典詩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復密集的特色。中國古代不少詩人常常在詩中緊密地排列眾多的意象來表情達意。馬致遠此曲明顯地體現出這一特色。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著十種意象,這些意象既是斷腸人生活的真實環境,又是他內心沉重的憂傷悲涼的載體。如果沒有這些意象,這首曲也就不復存在。

三、善於加工提煉,用極其簡練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遊子深秋遠行圖。馬致遠在創作《天凈沙·秋思》時受到董曲的影響和啟發,這是無疑的,但他不是一味模仿,而是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與審美目光進行了重新創作。在景物的選擇上,他為了突出與強化凄慘涼悲苦的情感,選取了最能體現秋季凄涼蕭條景色,最能表現羈旅行人孤苦惆悵情懷的十個意象入曲,將自己的情感濃縮於這十個意象之中,最後才以點晴之筆揭示全曲主題。他刪了一些雖然很美,但與表達的情感不合的景物。如茅舍映荻花,落日映殘霞,一帶山如畫,使全曲的意象在表達情感上具有統一性。

四、採用悲秋這一審美情感體驗方式,來抒發羈旅遊子的悲苦情懷,使個人的情感獲得普遍的社會意義。

悲秋,是人們面對秋景所產生的一種悲哀憂愁的情緒體驗,由於秋景(特別是晚秋)多是冷落、蕭瑟、凄暗,多與黃昏、殘陽、落葉、枯枝相伴,成為萬物衰亡的象徵,故秋景一方面確能給人以生理上的寒感,另一方面又能引發人心之中固有的種種悲哀之情。宋玉首開中國以悲秋為主要審美體驗形式的感傷主義文學先河,他通過描寫秋日「草木搖落而變衰」的蕭瑟景象,抒發自己對人生仕途的失意之感,而且他將自己面對秋色所產生的凄苦悲涼的意緒形容成猶如遠行一般,「僚僳兮(凄涼),若在遠行」,「廓落兮(孤獨空寂),羈旅而無友生」。這就說明悲秋與悲遠行在情緒體驗上有著相同之處。宋玉之後悲秋逐漸成為中國文人最為普遍的審美體驗形式之一,而且將悲秋與身世之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杜甫「萬里悲秋常作客」便是一例。馬致遠這首小令也是如此。雖然曲中的意象不算新穎,所表達的情感也不算新鮮,但是由於它使用精練的藝術表達方式,表達出中國文人一種傳統的情感體驗,因此它獲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可以引起後世文人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