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二胡創作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我的電腦樂高搭建圖片 2025-10-04 21:47:17
女生側面流淚唯美圖片 2025-10-04 21:31:43

二胡創作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3-30 22:23:42

Ⅰ 二胡曲良宵賞析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劉天華於1928年除夕即興創作的一首二胡曲,是劉天華音樂生涯中寫作時間最短的一首樂曲。下面我給大家帶來劉天華二胡曲《良宵》賞析的相關介紹,歡迎閱讀!

二胡曲《良宵》樂曲賞析

《良宵》的特點是一氣呵成。這首曲子自始至終貫串粉一條“線”,曲調抑、揚、頓、挫,在長篇歌唱性的旋律中,穿插粉鑼鼓節奏和音響的模擬,這種穿擂為樂曲增添了色彩的變化。

第一部分

《良宵》全曲只有64小節,樂曲採用D調,為2/4拍,由兩個部分構成。第一部分共32個小節。

第一部分(1--32小節)旋律進行很平穩,輕快流暢而富有歌唱性。在大部分的骨幹音上(1、6、5、3、2)都裝飾以小的回環,使得情緒變得更為明快。樂曲的開頭用非常民族化又十分通俗的幾個音符自然而順暢地將主旋律引出,平漏野滾穩的節奏,五聲音階的環繞級進,樂曲一開始便編織好了一個安詳寧靜的夢境,那種含蓄委婉的幸福豪不張揚地流淌於心底。該樂段音調當中出現的55兩個音高相同而演奏方法不同的音,前一個5用空弦演奏,後一個5用內弦演奏,以此產生的音色變化表達出無拘無束、洋洋自得的愉快心情。裝飾音的變化加上重復的漸弱處理,渲染著幸福的同時似乎又預示著平靜的湖面將要泛起一點細小的波瀾。第一部分的後半部比前半部分放開了許多。首先,表現在它的音程跳動上,除了六、七、八度的音程跳進外,還出現了十度的大跳。音區的拉寬為全曲增添了幾分戲劇性色彩,前面一直很平穩的情緒在這里變得激動,過年的熱鬧氣氛終於在此得以流露。輕快活潑的演奏更為優美抒情的旋律增加了歡快輕松的因素。樂曲多次在re音上使用的顫音技巧、多次的力度細微起伏以及多個地方出現的大跳音程(在第18小節出現了少見的十度音程)等既渲染了本樂段的輕松氣氛,更為下一段的情緒深化奠定了基礎。

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自第33小節至結尾也為32小節抒情性加強,旋律跌宕起伏,使得愉快的情緒更為高漲。該樂段以強力度在二把位的中高音區開始,繼而上升到三把位的高音區,隨後又通過二把位回到一把位,到最低音do,迂迴婉轉。該部分是很溫馨的一段,音調環繞進行,節奏平穩舒緩,就像春天裡流淌的溪水,輕柔而不失活潑。春節的喜慶洋洋,在音樂間盡情流露。接下來的曲調變得更加跳躍活潑起來,人們的情緒高漲起來,尤其是第四小節以後,幾串十六分音符的出現使氣氛熱烈起來,人們在喜慶的節日里歡歌起舞的景象在樂曲中清晰浮現。樂曲的第45小節--48小節,以近似頓弓的演奏手法模仿小提琴中的撥弦效果,並通過內外弦音色的交替對比,讓人如臨其境,陶醉於歡騰熱烈的喜慶浪潮中。緊接著,旋律又迅速推向明朗的高潮,情緒也隨著旋律的拓寬,進入到更加高漲的層次。而後,音調又盤旋而下,使情緒被抑制下來,在漸慢、漸弱中以返余和諧、安靜而結束全曲。

二胡曲《良宵》的創作背景

1928年1月22日,正值除夕之夜,劉天華邀請了一些因經濟困難等原因留校度寒假的學生到他家中過年。當時的他在幾年不懈的努力下,在民樂改進方面有了很大進展,剛剛與同仁一起成立了“國樂改進社”,在理想一步步靠近現實的過程中感到了極大的欣慰,對未來、對勝利充滿了希望。而室外,鞭炮四起,還不時傳來孩子的嘻鬧,一片過年時的喜氣洋洋的景象。[1] [2] 在這種其樂融融的情境之下,劉天華隨手拿過二胡,任脊賣意拉著樂曲。拉著拉著,他忽然站起來,匆忙拿起紙筆,飛快地記下所拉的樂譜。就這樣,邊拉邊記,邊記邊改,二胡獨奏曲《良宵》就寫出來了。

二胡曲《良宵》的演奏技巧

把握好“輕快如歌”的分寸,不可奏得太慢、太粘。要做到弓速平穩、弓分配合理自然,接音力度均勻。

揉弦和運弓力度的變化應根據音樂旋律的起伏和樂曲情緒的發展變化來合理安排。

換把、原位移指和跳把時要少帶或不帶滑音,但音的銜接應該自然流暢、不可機械,大音程的跳把要反復多練,以保證按音的准確和把握。

附點音前後的音符時值要嚴格、准確,尤其是跨小節的較長音符一定要保持銜接自然、時值充分。

二胡曲《良宵》的社會影響

《良宵》是劉天華創作十首二胡曲中唯一的一首即興之作,也是寫得最快,篇幅最為短小。在國家二胡考試中被規定為四級曲目,普遍認同《良宵》就是初級階段演奏水平的反映,是一首較為簡單短小精悍,通俗易懂,沒有復雜的技巧要求。

Ⅱ 二胡曲《一枝花》的創作背景及含義

以任同祥的嗩吶獨奏曲《一枝花》的音樂素材為基礎,曲調具有濃郁的魯西南地區風味。恰當地運用了現代音樂技法和西方交響音樂結構思維。

樂曲依據標題可分為三大部分,其中「引子」除了樂隊為營造悲壯情境而寫的快速序奏部分外,其餘多為自由散板的二胡獨奏,樂隊則只做偶爾的點綴和襯托。

「吟腔」段由慢板和中板構成,「快板」則由快板和急板組成。雖然樂曲進行中偶有速度的變化,但整體速度逐漸加快,呈「散、慢、中、快、急」的速度發展布局,這種漸變的處理是中國傳統音樂常見的手法,也與西方現代音樂中常用的自由曲式發展原則相似,符合當下人們的審美取向。

(2)二胡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特色

改編後的二胡曲曾用於電視連續劇《武松》中,作為刻畫主人公性格的主題音樂。樂曲吸收了嗩吶卜滑及墜琴上的大滑音、滑揉等技巧,要求盡量用傳統手法來演奏,以保持作品朴實的民間特色。1982年在「全國民族器樂調演」中首次亮相即引起轟動,多年來經久不衰,已成為魯西南風格的代表曲目。

樂曲音調具有濃郁的山東地方音樂色彩。高亢嘹亮,悲壯激越。隨著電視劇在全國播放。這段動人的音樂主題也得到大家的喜愛。在人們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每當聽到它,就自然地聯想起這位遭人陷害身陷囹圄的打虎英雄。當這首樂曲被改編成二胡曲時,就不僅僅把它當做一首純民間樂曲來對待,而是賦予了它特定的人物形象和意境。這能使人們在欣賞這首作品時.產生更豐富的聯想和體會,使得作品獲得更為理想的藝術效果。

樂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組成,旋律層層向上發灶吵展既有變化又高度統一。樂曲一開始由低沉的中音區滑揉略帶傷感,表現了英雄「虎落平陽被犬欺」的壓抑心情。

隨著散板的發展音調提高八度突然休止,表現出人物內心的激憤不平的情緒。散板最後落在同一個音上採用連續不斷的滑揉手法忖托出一中傷感的心情。樂曲進入主題慢板部分表現出一種蒼勁。悲壯的情緒,已無哀怨憂傷之感,武松他畢竟是個勇猛壯士,雖枷鎖在身然豪氣不減。

在慢板里也表現了武鬆柔的、深情的一面。他想到從小將自己撫育成人被毒害致死的大哥寄託著無限的哀思和深情的悼念。慢板到結束前演奏出一種厚實、圓潤、底氣很足的音色加上激昂有力的八度大跳,表現出武松豪爽和決不屈服的叛逆性格。

樂曲進入快板部分音樂具有一種「開打場面」節奏強勁、鏗鏘有力。在頭目宋江、吳用的帶領下水泊梁山眾好漢齊心協力直打得朝廷江山搖搖搖欲墜,顯現出梁山隱弊侍好漢的英雄本質。樂曲最後將梁山好漢定格在最輝煌的時期結束全曲。

Ⅲ 二胡是什麼樣的

二胡由琴筒、琴皮、琴桿、 琴軸、琴弦、琴弓、千斤組成。

琴筒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

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琴筒是二胡的共鳴筒,一般用烏木,紅木製成(紫檀木很少),也有用花梨木或竹子做的,七十年代並開始使用低發泡(ABS)材料模壓成型。

其形狀主要為六方形,長13厘米,前口直徑(對邊)8.8厘米。有些地區則製成圓形或八方形。筒腰略細,筒後口敞口或裝置開有各種式樣花孔的音窗。琴筒起擴大和渲染琴弦振動的作用。

琴皮

琴筒前口蟒皮,叫琴皮,也叫琴膜,它是二胡發聲的重要裝置。一般是蟒皮,蛇皮是最低級的二胡琴皮。蛇皮鱗紋細密,紋路排列規則,並富有韌性,但質地較薄。音質易受氣候、室溫等因素的影響。蟒皮鱗紋粗而平整,色彩對比協調,厚度適宜而有彈性,不易受蟲蛀,發音共鳴較好。

蟒皮又以肛門一帶地方的最為理想,這個地方的蟒皮適應性廣、發音渾厚圓潤,並且性能穩定。新買的二胡無論是蛇皮的還是蟒皮的,發音往往空而帶沙,並且把住上下端的音量懸殊較大。

這是琴皮振動還不夠協調的緣故,需要經過一段時間的拉奏後,琴皮的振動才有可能逐漸變為常態。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蟒皮的鱗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桿

琴桿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干。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有些檀木(數量較少)、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烏木較多。烏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是支撐琴弦、供按弦操作的重要支柱。全長81厘米,直徑約為0.55寸(1.83厘米)。

頂端為琴頭,上部裝有兩個弦軸,下端插入琴筒。琴頭呈彎脖形,也有雕刻成龍頭或其他形狀的。衡量一把二胡的發音純凈與否與琴桿材料的選擇有很大關系,通常把紅木視為上品,烏木的也不錯,其它木材的就要遜色一等了。

選擇時除了要仔細辨別琴桿的製作材料外,還要兼顧到質地緊密、木射線細密而均勻、無節、無疤,無明顯裂痕,有一定光亮度等。

琴軸

琴軸共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絞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

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松,給調弦帶來困難。機械軸調弦快而自如,音準也好,若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松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琴弦

琴弦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

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琴弦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弦,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弦,且易變音。大多採用金屬弦。

琴弓

琴弓(俗稱弓子)由弓桿和弓毛構成,一把好弓首先要長而直;其次,弓毛以白色馬尾毛為上品,且弓毛要多而齊,與魚尾連接處捆紮要牢固;最後要注意弓桿的節應少而小,粗細適中。

全長76~85 厘米,弓桿是支撐弓毛的支架,長度2.4尺(80厘米),用江葦竹(又名幼竹)製作,兩端烘烤出彎來,繫上馬尾,竹子粗的一端在弓的尾部,馬尾夾置於兩弦之間,用以摩擦琴弦發音。

弓毛多為馬尾,也有用尼龍絲仿製的。有些簡易二胡是用尼龍線來代替弓毛,這種音響效果較差。衡量弓毛能否經久耐磨,主要看弓毛是否排列得整齊平展,長度一致,粗細均勻。好的弓毛要求無斷頭、無纖柔、無蓬亂纏絞等。

千斤

千斤又稱千金,對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製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線繞千斤。

琴碼

琴碼是琴弦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松節碼、楓木碼。木松節碼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碼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

琴碼雖小,但它卻是聯結琴皮琴弦的樞紐。它的作用是把弦的振動傳導到蟒皮上。因此,琴碼的選料、形狀以及在琴皮上的安放位置,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二胡的音質。

為了求得二胡聲音的改善,發音沙啞的二胡採用紙碼(即用牛皮紙或其它硬紙捲成嚴實的簡狀),聲音就要顯得 柔和一些:發音沉悶的二胡改用竹碼,就可使聲音變得較為響亮,適合演奏活潑輕快的曲調,發音單調的二胡採用金屬彈簧碼,就可使發音變得較有共鳴。

琴托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還裝有可調底托,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制音墊

琴碼的下面,還須在琴弦與皮膜之間塞一小塊用絨布或氈子做的制音墊,它能解決二胡的「狼音」,消除二胡的空曠音,使之集中、豐滿,制音墊的薄厚、大小要適中,過厚則影響音量,過薄則不起作用,作成音墊的材料常有白色海綿、呢子、羊絨、棉布、麂皮、絨布等。

用的最廣泛的是海綿和呢子,效果最好的是天然麂皮,不能小看了它,它還有能快速的改變音色的本事:它貼近琴碼,音色就很潤,同時要失去一部分音量;遠離琴碼,音色就會變的眀亮,要根據曲子需要調整。

(3)二胡創作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胡(拼音:Erhu) 始於唐朝,稱「奚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一種中國傳統拉弦樂器。二胡,即二弦胡琴,又名「南胡」、「嗡子」,二胡是中華民族樂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樂器(擦弦樂器)之一。

二胡名曲有《二泉映月》、《良宵》、《聽松》、《賽馬》等。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鑒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並發明了二胡揉弦,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范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

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樂器保養

琴皮

二胡琴皮的保養對保持二胡的音色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每一位二胡演奏者最關心的。二胡琴皮如能得到精心保養的話,會有很長的使用壽命。

我們見到的琴皮已損壞的二胡大多是由於存放不當、不經常使用而引起的。經常使用的二胡,它的琴皮就會保持一定的彈性,二胡的發音質量也較穩定。二胡的音色是在不斷的使用中,慢慢拉出來的,平時經常使用二胡就是對二胡的一種很好的維護和保養。

為了做好對琴皮的保養,需要對琴皮的加工工藝有所了解。一般來說,琴皮加工的第一道工序是鏟皮,鏟皮的目的是將粘在皮上的肉雜物等去掉。琴皮加工的第二道工序是套皮,套皮的目的是拉伸蟒皮、去除蟒皮上的油性。

套皮過程中有一道燙皮的工序,其作用是為了使琴皮穩定成型和增加琴皮的光澤度。琴皮加工的第三道工序是蒙皮,蒙皮的要求是做到六角均勻、琴皮的松緊度恰當。從上面琴皮的加工工藝來看,去除蟒皮上的油性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油性的琴皮會影響二胡的發音。

所以,在日常的二胡使用中不需要對琴皮上植物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蠟。如在琴皮內外表面塗上油性物質,會影響琴皮的透氣性和琴皮的振動。

琴皮蒙好後不能再對琴皮的背面進行處理,因為從琴筒後面對琴皮背面進行刮或打磨的處理,會導致琴皮的厚薄不勻,嚴重時還會引起琴皮的破裂。要想對二胡的音色局部有所改善,應該從琴弦、琴弓、千金和控制墊等方面採取措施。

琴筒和琴桿

琴筒和琴桿大多都是用紫檀木、烏木、紅木等硬質木材製成的。而硬質木材很容易受氣候的影響,因此二胡的音色與不同的氣候條件和空氣濕度有一定的關系。

硬質木材密度緊密、質地細膩,在一干一濕或一冷一熱的環境中,會造成木料內外應力不平衡的情況,嚴重時會引起琴筒和琴桿的開裂。二胡處在長期過分潮濕的環境中還會引起琴筒、琴皮的脫膠。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平時不練琴時應將琴放入琴箱,並在琴箱內放入一些乾燥劑。

琴弓

在弓子的使用過程中,不要用手碰弓毛,以免日久之後弓毛上沾上油污而影響演奏。一旦發現弓毛上油污較多而影響演奏時,可將弓子卸下,用肥皂將弓毛在清水中洗凈,晾乾後重新擦上松香再使用。

每次拉完琴後,應將弓毛放鬆,使弓桿恢復到正常的形態,否則日久後會使弓桿變形,影響弓子的使用性能。如弓子長期不用放在琴箱里,要在琴箱里放一些防蛀劑,以免弓毛被蛀蟲咬斷。

Ⅳ 二胡曲長城隨想簡介

《長城隨想》是劉文金創作於1981年的一首二胡協奏曲,1982年由閔慧芬和上海民族樂團首演。下面我給大家帶來二胡曲《長城隨想》的相關介紹,歡迎閱讀!

二胡曲《長城隨想》的創作背景

1978年,劉文金先生隨中國藝術團訪美,在一個陌生的國度里,作者的思鄉之情油然而生,紐約帝國大廈的萬里長城圖更是激發了作者的愛國之情,“面對這幅飽含著中華民族偉大魂魄和光輝歷史的畫卷,..似乎找到了社會主義祖國巍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最強有力的標志,強烈的民族自豪感似乎注入每一根血管。”臼l作者飽滿的愛國熱情,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及創作沖動,被充分調動起來,為寫好作品作了很好的鋪墊。

另外,劉文金先生從大禪虛醞釀到完成作品的這段時期,正是「」結束以後,整個國家經濟、生活、文化等各個方面逐步復甦、穩步發展的過渡時期,人們對生活重新燃起了希望,對祖國的發展有著迫切的要求,“每一個藝術家都生活在各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內,他們的音樂創作必然會或多或少受到他們所處的時代的經濟發展、社會風尚、文化思想、藝術思潮、審美意識等等的影響和制約。”作曲家面對社會現實生活,作品中用積極的態度,反映了這段時期人們生活中的真實感受,以喚起人們的愛國熱情,振奮民族精神,同時,表現了對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

二胡曲《長城隨想》的樂曲鑒賞

《長城隨想》的旋律、節奏帶有濃厚的民族韻味,但作者並沒有直接取材於已有的民間音樂素材,而是把民間歌曲、民間器樂、戲曲、曲藝等等方面的音調素材很自然地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富有民族特色的獨特語言。在結構上,注重中西技法的融合,巧妙地把西方協奏曲四樂章套曲的體裁形式與本民族的音樂結構發展手法結合在一起,通過展衍、變奏等手段推動音樂向前發展,並形成嶄新的民族風格。

全曲4個樂章:關山行、烽火操、忠魂祭和遙望篇。第一樂章樂隊奏出寬廣雄偉的歌頌長城主題,以獨奏二胡深沉莊重的敘述性旋律,傾訴作者面對巍峨長城浮想聯翩、心潮起伏的愛戀之情。第二樂章樂隊音樂悲壯而有戰斗性,與二胡剛柔相濟的音調旋律結合,表現中華兒女在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為保衛長城而浴血奮戰的情景。第三樂章在樂隊模仿古鍾回盪、山川悲鳴的音樂背景襯托之下,二胡主題由肅穆含蓄的基調逐步發展為豪邁激越,氣動山河。第四樂章二胡變化再現第一樂章主題材料,接以舞蹈性的旋律,尾聲變化再現了激越寬廣的長城主題。

作品蘊含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和濃郁的民族風格。曾在1983年全國第三屆音樂作品(民族器樂)評獎中獲一等獎。《長城隨想》在獨奏樂器與協奏樂隊這兩方面都發揮得比較充分,所體現的“史詩性”和“交響性”都顯得比較成熟。它成為八十年代民族管弦樂創作的重要收獲,也是民族管弦樂創作走向成熟的一座里程碑。

二胡曲《長城隨想》的作者簡介

劉文金(1937~2013),河北唐山人,祖籍安陽。作曲家,1961年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歷任中央民族樂團團長、藝術襲緩總監、以及中國歌劇舞劇院院長等職;現任中國歌劇舞劇院藝術指導。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音樂著作權協會常務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副會長;2001年被聘為韓國中央大學校國樂大學教授。2013年6月27日22時21分劉文金先生去世,享年76歲。劉文金創作的每部作品都有著獨特的個性,他寫的作品幾乎都找不到某個民間固定音調的原型,但是又使人感到它們都有著傳統的血緣關系;這就是他長期學習傳統、學習民族民間音樂、學習西洋音樂,經過消化、提練,再創作的結果。他寫的音樂沒有說教式的音調,聽眾得到的第一印象就是親切感人,有著民族音樂的神韻;繼而聽之,能使人思索、回味;細而察之,使人感到他的作品中貫穿著一種藝術哲理,因而被稱為:追求民族音樂神韻的作滾燃曲家。

1951年,14歲的劉文金考入了安陽縣的一所中學,他以一個音樂愛好者的身份進了學校的樂隊,在這里他學會了拉二胡、吹笛子、彈月琴,還學會了彈奏風琴。他突出的音樂感覺很快被學校里的音樂老師李景沛發現,便有意識的對他進行多方面的培養與指導。在劉文金的腦海里,萌生了將來要從事音樂工作的念頭。

Ⅳ 二胡十大名曲是哪十首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1、《二泉映月》
《二泉映月》是華彥鈞代表作,曾獲「20世紀華人音樂經典作品獎」。是中國民族音樂文化寶庫中一首享譽海內外的優秀作品,是中國民間器樂創作曲目中的瑰寶之一。二泉映月是20世紀50年代初音樂家楊蔭瀏先生根據華彥鈞的演奏,錄音記譜整理。
這首樂曲自始至終流露的是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2、《良宵》
《良宵》原名《除夜小唱》,是劉天華於1928年除夕作者除夕與學生、友人歡聚時的即興之作。1993年,《良宵》獲得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頒發的「華人20世紀音樂經典作品獎」。
全曲形象單一、抒情、清新、明快,給人以怡然自得之感,生動描繪了作者與友人歡敘守歲、共度良宵的愉悅心情。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3、《聽松》
《聽松》,又名《聽宋》,是中國民間音樂家阿炳創作的二胡獨奏曲。
《聽松》短小精悍,氣勢浩大,層次分明,構思新穎,旋律流暢,一氣呵成,速度和力度倏忽多變,具有戲劇性效果。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4、《空山鳥語》
《空山鳥語》是中國近代音樂家劉天華創作的二胡獨奏曲。其初稿寫於1918年,1928年才定稿。1993年獲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華人20世紀音樂經典作品獎」。這首曲子是劉天華先生十大名曲里技巧最難的一首。
《空山鳥語》描繪了深山幽谷,百鳥嚶啼的優美意境,是一首極富形象性的作品。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5、《寒春風曲》
《寒春風曲》是《二泉映月》的姊妹篇,同樣是民間音樂家華彥鈞的作品。此曲是道家失傳了的《梵音》曲調,而根據中國音樂教育家楊蔭瀏研究的結果是華彥鈞自己的作品。
《寒春風曲》通過對初春寒風的描繪,表達了被壓迫者的沉重哀嘆和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嚮往,表現了作者苦難坎坷抗爭的一生和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6、《月夜》
《月夜》是劉天華創作於1918年的一首二胡曲,1918年初稿,1924年定稿,是劉天華一生中創作的第二首二胡獨奏曲。同時也是他十大名曲中左手技法最豐富的一首作品。
《月夜》具備了靜中有動,動靜結合」的境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既描繪了江南月白風清的美麗夜景,又抒發了作者對美好未來的嚮往之情。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7、《流波曲》
《流波曲》是孫文明於1952年冬季創作的一首二胡曲。《流波曲》運用了民間常用的循環變奏的創作手法,樂曲結構短小,結構布局合理,特性音調貫穿全曲,起到點題作用。
全曲情緒深沉,節奏平穩,速度變化較小,旋律富有敘事性,感染力極強。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8、《病中吟》
《病中吟》又名《胡適》《安適》,是二胡演奏家、教育家劉天華的是劉天華的處女作。作者於1915年開始構思旋律,1918年完成,1930年發表。《病中吟》於1993年獲中華民族促進會「華人20世紀音樂經典作品獎」。樂曲寫出了作者痛苦與憂愁、掙扎與暗恨的心理狀態,也表達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的強烈不滿及與黑暗勢力抗爭到底的堅強意志。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9、《三寶佛》
樂曲中的《三汲浪》曾被揚琴家嚴老烈改編為廣東音樂《旱天雷》。
《三寶佛》表現了人們在久旱逢甘霖時歡欣的情緒。樂曲的其他部分宛轉悠揚,節奏流暢,二胡及配器的演奏都作了細致處理,使音樂更為動聽。
經典二胡十大名曲排行榜NO10、《光明行》
《光明行》產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前後,這首作品創作於1930年前後,發表於1932年。是劉天華於1931年春創作的一首二胡獨奏曲。
作者在《光明行》中首次用了功能性很強的五度關系的轉調,調性明亮,音區的遞換也極富色彩,全曲謳歌了追求光明的勇士和他們所追求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