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八月》這個影片的劇情。
一張老舊的照片
文/夢里詩書
《八月》如同一張被封存已久的老照片,而導演張大磊所做的正是吹去了照片上的浮塵,讓我們回望了對一個特定年代淳樸的回憶,但可惜的是電影並沒有能真正的去以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展開,符號化的堆砌也顯得平庸空洞,這使那黑白的影像中所讓人感受到的只是一份淺白的情懷。
電影以一座九十年代初的西部小城為時代背景,一家人平凡的生活,因改革時代浪潮的襲來而被一步步的打破,但難得的是《八月》雖然在不斷的營造張力,可一切又都是以一種含蓄平穩的手法徐徐道來,這種著點於生活,透過生活點滴的凝聚不斷發酵感情,在舒緩中飽含已情感的方式,不經讓人感覺到了一種與小津安二郎電影的異曲同工之妙,而這樣的作品作為一位導演的處女作來說,無疑更是讓人尤為欽佩。
黑白色調貫穿全片,用彩色以點睛的拍攝手法,雖然確實起到了電影預想達到的效果,但從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對於一個呈現時代,以孩子為視角的夏日往事,黑白基調的運用其實並沒有感染到我,這並不是一部如同《辛德勒的名單》或者是《塔洛》那樣讓人真正有感黑白色彩能更為深層次營造氛圍的作品,單以生活流為主所構建的故事,色彩的缺位,自覺不僅會使本就含蓄平淡的日常變的冰冷死氣,也破壞了電影本尤為出色的攝影之美。
在回到電影劇情上來看,《八月》以一個面臨小升初的小孩曉雷的視角去展開,但作為主人公的曉雷並沒有真正在這部電影里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甚至並不誇張的說即便這個故事並不以曉雷為視角去審視,它也是可以成立的,電影並沒有真正去站在一個孩子的視角來審視一切,而過於散亂的劇情架構,更是讓人在電影時長過半後仍舊難以去把握到重心,雖然無從否認其確在幾場情感戲上的拿捏非常到位,但是這種吉光片羽式的佳句,仍舊無法讓人形成真正觸及內心的共鳴。
對電影猶如一張老舊照片的形容其實並非絕對的褒義,《八月》雖能讓人回望於了一個時代的印記,但卻並沒有真正帶人走進那個時代,它只是如同一張老舊的照片一樣勾起了人們些許的情懷,但當你用盡一部電影的時長所看到的只是一張照片,當情懷散去後又何嘗不會覺得乏善可陳。
② 中秋節手抄報背景圖片
中秋節手抄報:
中秋節是漢族民間傳統節日。除漢族外,絮占、回、蘇、壯、布依、朝鮮等族也過此節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禮制有關,中秋節在每年陰歷八月十五舉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③ 中秋節手抄報寫什麼背景圖片
北宋時期,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文學作品中出現了「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節令食品。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中秋夜,貴家結飾台榭,民間爭占酒樓玩月」;而且「弦重鼎沸,近內延居民,深夜逢聞笙芋之聲,宛如雲外。間里兒童,連宵婚戲;夜市駢闐,至於通曉」。
明清時期,歲時節日中世俗的情趣愈益濃厚。明清兩朝的賞月活動,「其祭果餅必圓」,各家都要設「月光位」,在月出方向「向月供而拜」。陸啟泓《北京歲華記》載:「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宮符象,符上免如人立;陳瓜果於庭,餅面繪月宮蟾免;男女肅拜燒香,旦而焚之。」《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
發展至今,吃月餅已經是我國南北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月餅象徵著大團圓,人們把它當作節日食品,用它祭月、贈送親友。除月餅外,各種時令鮮果乾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中秋節時,雲稀霧少,月光皎潔明亮,民間有賞月、祭月、吃月餅、吃甜薯、提燈籠、舞草龍、樹中秋、砌寶塔等一系列的節慶活動。
④ 關於李清照的ppt製作
你好
背景音樂建議用這些
《漢宮秋月》《陽春白雪》《漁樵問答》《昭君怨》《陽關三疊》《妝台靜思》《平沙落雁》《夕陽蕭鼓》《疏梅弄影》《出水蓮》
你都可以去上下載的
另外背景圖片
這主要看你所想表達的李清照哪個方面
然後選擇背景了
你可以在上搜索圖片
比如 http://image..com/i?ct=201326592&cl=2&lm=-1&tn=image&pv=&word=%C0%EE%C7%E5%D5%D5&z=0
希望對你有幫助~
⑤ 八月一日怎麼做賀卡給軍人
八月一日是建軍節,很多部隊在今天都會舉辦一些軍隊活動,如果你想做賀卡給軍人,那你可以這樣做。
既然是賀卡,那麼少不了背景圖片。如果是紙版本,要麼到專門的店去買,要麼用硬紙卡自己畫。
至於內容,軍人為了保家衛國,為了我們的平安,做出了難以想像的犧牲,軍人這個職業,從制服穿在身上那一刻開始,就擔負了保衛邊疆,守護國土的職責,他們身上的擔子是十分沉重的。
因此賀卡內容應該是表達一種感激。當然賀卡也沒必要做的十分嚴肅,可以用一些顏色好看的圖畫,畫出軍人的軍功章等等。
⑥ 中秋節圖片,要背景,不要人物,不要文字 中秋節的習俗和由來
你們知道中秋節的來歷嗎?不知道那就快點來,我講述給你聽。
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此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也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領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為中秋節。又因此夜皓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記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里的「夕月」技術拜月的意思。兩漢時以具雛形,唐時,中秋節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展(公元七百八十五——約八百二十七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急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纏魂園,故曰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