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野菜:"貓了眼"(中葯)在江蘇泗洪這邊的土語我想問下它的書面語是什麼! 第二窩還想知道它是治什麼病的
學名叫甘遂
甘遂
別 名 貓兒眼、狼毒
學 名 Euphorbia kansui Liou
科 名 大戟科 Euphorbiaceae
屬 名 大戟屬 Euphorbia L.
類 別 葯用植物、栲膠或橡膠及染料植物
產 地 寧夏賀蘭山。
生 境 生於山坡草地。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根細長,中下部呈稍膨大串珠狀或指狀塊根。莖單生或2-3個叢生,直立,基部常帶紫色,無毛。葉互生,線形或線狀倒披針形,先端鈍,基部漸狹,全緣,兩面無毛。總花序頂生,輪生苞葉7-8,其上生7-9個傘梗,莖上部葉腋生單梗,每傘梗頂端生2小傘梗,具苞片和小苞片;杯狀總苞倒圓錐形,頂端4裂,腺體4,新月形,兩端具尖角;子房三棱狀球形,光滑無毛,花柱1,柱頭3,頂端2裂。蒴果近球形,光滑無毛。花期6月,果期7-8月。
分 布 我國陝西、甘肅、河南等省。
用 途 根入葯,能逐水、消腫、通利二便。主治腹水脹滿、二便不退、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腹水、腎炎浮腫。全株含硬橡膠,可試作橡膠植物進行栽培和利用。
相關圖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fr=ala0&word=%B8%CA%CB%EC#
㈡ 甘遂的功效與作用_甘遂的葯用價值
導讀: 中葯專區,為您詳細介紹、圖片等,要更多相關知識,不妨來關注一下。
- 簡介
- 甘遂圖片
- 甘遂的與
- 甘遂的葯用附方
- 甘遂的配伍應用
甘遂簡介
甘遂,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乾燥塊根。本品呈橢圓形、長圓柱形或連珠形,長1~5cm,直徑0.5~2.5cm。表面類白色或黃白色,凹陷處有棕色外皮殘留。質脆,易折斷,斷麵粉性,白色,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長圓柱狀者纖維性較強。氣微,味微甘而辣。
甘遂圖片
甘遂的與
瀉水逐飲;破積通便。主水腫;腹水;留飲結胸;癲癇;喘咳;大小便不通。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
1、《本經》:主大腹疝瘕,腹滿,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症堅積聚,利水穀道。
2、《別錄》:下五水,散膀胱留熱,皮中痞,熱氣腫滿。
3、《綱目》:瀉腎經及隧道水濕,腳氣,陰囊腫墜,痰迷癲癇,噎膈痞塞。
4、《葯性論》:能瀉十二種水疾,治心腹堅滿,下水,去痰水,主皮膚浮腫。
【葯名】甘遂
【別名】貓兒眼、化骨丹、甘澤、腫手花、萱根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甘遂的乾燥塊根。開花前或秋末莖葉枯萎後採挖,撞去外皮,曬干。
【性味】苦,寒;有毒。
【歸經】歸肺、腎、大腸經。
【功能主治】瀉水逐飲。用於水腫脹滿,胸腹積水,痰飲積聚,氣逆喘咳,二便不利,消腫散結:外用可治癰腫瘡瘍。
【用法用量】內服:入丸、散,0.5-1克。外用:適量,研末調敷。內服宜用炮製品。
體弱及禁用;不宜與甘草同用。
甘遂的葯用附方
1、水腫腹滿。用甘遂(炒)二錢二分、牽牛一兩半,共研為末,煎為水劑,隨時服用。
2、身面浮腫。用甘遂二錢,生研為末,放入豬腎中,外包濕紙煨熟吃下。每日吃一次至四、五次。如覺腹鳴,小便亦通暢,即是見效
3、腎水流注(腿膝攣急,四肢腫痛)。用上方加木香四錢,每用二錢,煨熟,溫酒嚼下。瀉下黃水為驗。
4、大小便不通用甘遂五錢(半生半炒)、胭脂壞了十文,共研勻。每服一錢,加白面四兩,和水做成面片,煮熟淡食。待大小便通暢後,再服平胃散加熟附子,每取二錢煎服。
5、水鼓氣湍。用甘遂、大戟各一兩,慢火炙後,共研為末。每取二、三分,加水半碗,煎開幾次,待溫服下。不過十服見效。
6、腳氣腫痛。和甘遂半兩,木鱉子仁四個,共研為末。每取四錢,放入豬腎中,濕紙包好煨熟,空心吃,米湯送下。不過十服見效。
7、疝氣偏腫。用甘遂、茴香,等分為末。每服二錢,酒送下。
8、痞症(發熱、盜汗、胸背疼痛)。用甘遂包在面中,放漿水內煮十沸,去面。把甘遂在微火上炒黃,研為末。大人每服三錢,小兒每服一錢,臨星時服,冷蜜水送睛。忌油膩魚肉。
9、消渴。用甘遂(麩炒)半兩、黃連兩,共研細,加蒸餅做成丸子,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薄荷湯送下。忌甘草。
10、風痰迷心癲癇。用甘遂二錢,研為末,放在豬心裡。縛緊,紙懈,煨熟。取葯出,加辰砂末一錢,分成四份。每服一份,半用過的豬心煎湯調下。以大便下惡物為效,否則須再次服葯,此方名「遂心丹」。
甘遂的配伍應用
1、配甘草,「十八反」曰:甘遂反甘草。然現代葯理研究,尚未就此定論,正反結果,皆有報導。況二葯伍用,古有方證。《金匱要略》甘遂半夏湯,即為二葯相配之例,取其相反相成而具下水去飲,攻破利導之效。《醫宗必讀》講:「仲景治心下留飲,與甘草同行,取其相反而立功也。」
2、配牽牛子逐水泄熱通便。牽牛子性清降,走氣遭,通三焦,瀉水利尿。二葯相須,則逐水通便之力大增,使水熱壅實之邪由二便分消。故《聖濟總錄》二氣湯以此二葯為方,專治水腫腹滿,二便不通等證。
3、配大黃瀉熱逐水散結。大黃氣味俱厚,長於瀉實熱不通。二葯配合,相須相使,既大增攻破散結之功,又倍添逐水瀉熱之效,為治水熱內壅,水飲結胸等證的常用對葯。
4、配芫花、大戟攻逐水飲。大戟善泄臟腑水濕,芫花善消痰癖水飲。三葯合用,其逐水飲、除積聚、消腫滿之功甚著,經隧、臟腑、胸脅等積水皆能攻逐,故《聖濟總錄》名此為「三聖散」。
5、配白芥子祛痰逐飲。白芥子辛溫走散,專入肺經,善治皮里膜外及胸膈痰涎。二葯合用,則能祛逐停於胸膈,肋間之痰涎水飲,相得益彰。
6、配硃砂逐痰定癲。硃砂專入心經,質重可鎮怯,有鎮心神、治驚癇之功,二葯相合,善治風痰閉竅,癲癇驚狂,如《濟生方》遂心丹,以二葯為伍,共奏逐痰定癲之效。
7、配芒硝逐水破結。芒硝成寒,善能軟堅散結瀉熱,二葯伍用,能破固結,逐水飲,瀉實熱,對水熱互結,結胸腑實之證,尤為相宜。
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資料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全株有毒,根毒性較大。對皮膚和粘膜有 *** 作用,食用過量出現腹痛、下瀉、嘔吐、脫水、嚴重時呼吸困難、循環衰竭而死亡。
以上就是一些甘遂的相關知識,如果想認識更多的中草葯,請繼續關注頻道。
【甘遂的與作用】、【甘遂的葯用價值】、【】、【】、【甘遂的副作用】
㈢ 甘遂的生境分布
生長環境:生於荒坡、沙地、低山坡、草坡、農田地埂、路旁等處 。
分布情況:河北、山西、陝西、甘肅、河南、四川等地。
㈣ 照片上植物有人說是貓眼草,有人說是甘遂,我看都不像。請問正確名字
南歐大戟(學名:Euphorbia peplus)是大戟科大戟屬的植物。分布在澳大利亞、台灣島、美洲、亞洲以及中國大陸的香港、福建、廣西、雲南、廣東等地,一般生長在屋旁、路旁和草地,是一種常見的雜草,目前已由人工引種栽培。
與貓眼草同屬大戟科,所以很像。
㈤ 下面圖片中的蟲子叫撒
螻蛄,俗名耕狗、拉拉蛄、扒扒狗、土狗崽(西南地區)、蠹蚍(度比仔),東北稱為地蝲蛄;亦稱為剪柳仔(扒手的台語)。在四川被稱為土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