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海峽兩岸背景圖片是哪裡
擴展閱讀
手機自然旅行圖片 2024-05-09 04:15:53
手機上門維修宣傳圖片 2024-05-09 04:09:15

海峽兩岸背景圖片是哪裡

發布時間: 2023-02-21 07:40:31

『壹』 海峽兩岸最近呈現出較好的「互動」勢頭,這種趨勢是否可以延續,為什麼還有哪些影響因素或「變數」

在2008年初台灣領導人選舉中,在陳水扁的主導下,同時舉行了「入聯」與「返聯」兩項公民投票。若民進黨獲勝,台灣「法理獨立」會隨時爆發,必將導致台海最大政治危機。即使民進黨敗選,若兩項公投過關,同樣會影響馬英九的兩岸政策與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兩岸關系處在了一個嚴峻的歷史轉折點上。

然而,台灣民眾做出了明智的選擇,拋棄了不斷製造兩岸危機與限制兩岸經貿往來的民進黨,選擇了在兩岸關系問題上相對理性與務實的國民黨,選擇了馬英九,而且讓兩項公投也沒有過關。這是2008年兩岸關系發生重大歷史性轉變的基本條件與背景。

代表國民黨當選的馬英九,在選前與選後多次表示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兩岸政策,不斷強調他不會搞「法理獨立」,而且揚棄了民進黨的「鎖島」政策,走向一條積極、務實開放的兩岸政策,迎來了兩岸關系改善與和平發展的新機遇。

在島內政局發生新的重大變化下,大陸方面迅速調整對台政策與策略,不斷釋放善意,兩岸高層互動隨即展開,海峽兩岸關系格局很快發生了積極變化,揭開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一頁。

「雙十六字方針」的確立

馬英九當選台灣領導人及在未實現政權交接的空窗期,在兩岸相互默契下,實現了台灣「准執政黨」國民黨高層對大陸的訪問與會談,並在會談中各自提出了打破兩岸關系僵局、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雙十六字方針」。

4月12日,蕭萬長應邀出席在海南舉辦的博鰲論壇,並實現了「胡蕭會」。盡管蕭萬長是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參加,但他的另一身份是台灣新當選的「准副領導人」,因此這次胡錦濤總書記與蕭萬長的會面,是兩岸關系發展的一個歷史性的重要標志。

胡錦濤總書記在會見蕭萬長時提出「四個繼續」,即「在新的形勢下,我們將繼續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等各領域交流合作,繼續推動兩岸周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台旅遊的磋商,繼續關心台灣同胞福祉並切實維持台灣同胞的正當權益,繼續促進恢復兩岸協商談判」。蕭萬長則表示,「政策要開放,態度要務實,步伐要穩健,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才能走得順,也才能為兩岸人民創造更大的利益。希望能『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為兩岸關系開創互信、互諒、互助、互利的新時代」。蕭萬長提出的「正視現實、開創未來、擱置爭議、追求雙贏」的「十六字方針」是馬英九准執政當局發展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與主張。

半個月之後,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訪問大陸。胡錦濤主席在會見連戰時指出,當前台海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系呈現出良好發展勢頭。兩岸雙方應當共同努力,「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這「十六字方針」成為新形勢下大陸發展兩岸關系的基本原則與主張。

可以說,在新形勢下,海峽兩岸「雙十六字方針」的提出,成為海峽兩岸關系改善與和平發展的重要基礎。

建立雙軌協商機制

李登輝執政後期,為阻撓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訪台,有意拋出「兩國論」,不僅嚴重惡化了兩岸關系,而且讓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兩會協商宣告中斷。民進黨執政後,陳水扁拋出了兩岸「一邊一國論」,大搞「法理獨立」活動,讓兩岸關系陷於更大困境。

2008年春,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下,迅速促成了中斷近十年的海協會與海基會的復談。6月中旬,台灣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訪問北京,兩會舉行了首次「陳江會」,達成多項共識,簽署了《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協議》與《海峽兩岸周末包機會談紀要》兩項重要經濟協議,揭開了2008年兩會協商及兩岸經貿關系大發展的序幕。

在海峽兩岸兩會協商機制恢復與重新確立之後,國共黨際交流平台也逐步得到新的確認與發展,從而初步形成海峽兩岸之間「兩軌交流機制」,即兩會作為第一軌道,國共平台作為第二軌道的雙重協商機制。

馬英九當政後,一度堅持兩岸兩會這一正式的交流協商機制,對2005年國共建立的國共黨際交流平台有所排斥,擔心會在島內民主政治下形成「以黨干政」的現象。然而,國共雙方非常珍惜與重視國共平台,盡管這一軌道不直接做出相關政策決策,但在兩岸關系較為特殊的背景下,這一平台在兩岸互動與協商過程中的輔助功能卻不是兩會所能替代的。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馬英九當局認可了國共平台。12月,第四屆國共經貿文化論壇在上海舉行,就兩岸經貿合作、文化交流與人員往來等議題進行廣泛交流與討論,為兩會下一步協商提供參考意見。

陳雲林一小步 兩岸一大步

在海峽兩岸關系發展中,尤其是在海峽兩岸兩會負責人互訪中,長期呈現「只來不往」的格局,即台灣海基會負責人及相關人員實現了多次大陸之行,而大陸海協會負責人卻一直無法進島商談。尤其是前海協會會長汪道涵訪台計劃因李登輝的阻撓與干擾,汪老未能最後踏上台灣這片土地,留下了難以挽回的遺憾,更導致海協會與海基會會談中斷長達九年之久。

2008年初,在海協會與海基會恢復商談之後,海峽兩岸都在期盼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赴台訪問,在台北舉行「第二次陳江會」。然而,隨後大陸「三鹿毒奶粉事件」的爆發,因相關產品出口到台灣,在島內引起市場恐慌。以民進黨為代表的反對政治勢力將原本單純的食品衛生安全事件高度政治化、擴大化,掀起一股「反中」惡流,強烈反對陳雲林訪台,成為影響2008年兩會協商的最大變數。

盡管面臨強大的壓力,大陸方面與國民黨執政當局依然按原定計劃,促成陳雲林於11月初訪台,在台北舉行了第二次「陳江會」以及「馬陳會」,實現了一個歷史性跨躍:首先,這是大陸海協會負責人首次登台訪問,實現了近60年來大陸最高官方代表正式訪台的歷史性突破。

其次,是首次成功在台北舉行了兩會負責人的「兩會會談」,打破了長期只能在第三地或在大陸會談的歷史,成為海峽兩岸制度化協商的一個新的里程碑。三是兩會簽署了《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與《海峽兩岸食品安全協議》等四項重要經濟協議,標志著海峽兩岸「三通」的基本實現。四是陳雲林與馬英九的會面,開創了大陸海協會負責人與台灣領導人的首次會談。

馬英九帶來的變化

長期以來,台灣在李登輝與陳水扁統治下走上了以追求台灣獨立與兩岸政治對抗的發展道路,先後拋出了兩岸「兩國論」與「一邊一國」的錯誤謬論,嚴重影響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馬英九上台執政後,徹底扭轉了這種錯誤的兩岸關系定位與破壞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做法。馬英九在發表的就職演說中,全面系統地闡述了他的兩岸關系發展的政策與主張,強調在「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盡早恢復協商」,強調「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台灣與大陸可以找到和平共榮之道」。

在兩岸關系定位問題上,馬英九在9月初接受《墨西哥太陽報》專訪時,則首次明確提出了兩岸關系的政治定位,強調兩岸不是「兩個中國」,「海峽兩岸雙方處於一種特別的關系」,「但不是國與國的關系」,徹底否定了李登輝的「特殊國與國關系」及陳水扁兩岸「一邊一國」的兩岸關系定位。馬英九的這種兩岸關系定位既是依台灣有關法律對兩岸關系的法律定位,是一種維持現狀的表現,更是一種善意的表達,是「兩岸同屬一個中國」的另一種表述。

在這樣的兩岸思維下,馬英九當局採取了一系列積極的兩岸經貿開放政策舉措,大幅放寬台商對大陸投資限制,規劃大陸企業赴台投資,正式開放大陸民眾赴台旅遊及實現直接、雙向通航與通郵,為兩岸經貿關系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條件。

可以說,馬英九的兩岸關系政治定位與兩岸政策的重大調整,讓兩岸關系重新步上良性互動與發展的軌道。

直接、雙向「三通」基本實現

近三十年前,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提出了海峽兩岸通郵、通航、通商的主張,從此實現兩岸「三通」就成為大陸對台政策與兩岸關系發展的基本主張。

多年來,盡管兩岸實現了較大規模的通商,實現了局部通航,但卻一直受到重重限制,無法實現基本的或正常的直接、雙向「三通」,空中通航是有限的「節日包機」,海上通航是間接的,通郵是間接的,通商是受限制的,投資是單向的。

然而,這一切在2008年獲得重大突破。先是6月中旬海協會與海基會的首次復談,達成《海峽兩岸周末包機會談紀要》,讓兩岸通航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接著11月初兩會在台北達成四項經貿合作協議,尤其是《海峽兩岸空運協議》、《海峽兩岸海運協議》、《海峽兩岸郵政協議》的簽署,讓海峽兩岸基本上實現了直接通郵與通航,也就實現了某種程度的直接通商,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向前邁出了重要一步。

不和諧音依然存在

失去政權後的民進黨,作為島內最大的反對黨,未能深刻自我反省,也沒有認真檢討錯誤的兩岸路線與政策,反而走上了一條更為激進的「台獨」與「反中」路線,扮演了破壞與阻撓兩岸關系發展的角色,成為影響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主要破壞力量。

以民進黨為代表的泛綠陣營,以大陸「三鹿奶粉產品事件」為借口,在島內掀起所謂「反黑心,反中國,顧台灣」的一系列抗議活動,不僅發生了引起海峽兩岸高度關注的「張銘清被推打事件」,甚至民進黨還公開策劃了反對與抗議陳雲林的訪台活動,製造了嚴重的警民沖突流血事件,成為2008年兩岸關系改善的最不和諧的一幕。

民進黨作為反對黨,對於海峽兩岸兩會的協商,本來可以提出自己的政策主張,可以對台灣的執政黨的大陸政策依民主法製程序進行監督,而不是採取民粹的、暴力的方式進行抵抗,不能為反對而反對。如果不能務實地提出可行的兩岸政策主張,不能提出符合絕大多數台灣民眾利益的兩岸政策,而是採取非理性的抗爭手段,則背離主流民意,讓自己的兩岸政策邊緣化,永遠得不到多數人民的支持,也就無法重新執政。

兩岸問題,既是民進黨挑動支持者的敏感議題,也是困擾民進黨發展的重大挑戰。依目前形勢觀察,在短期甚至較長時期內,民進黨仍然走不出以對抗為核心的大陸政策思維,仍然在堅持台灣獨立的政治立場下,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阻礙力量。

在民進黨的反對與壓力下,馬英九當局的兩岸政策也受到影響,經貿、文化等相關政策的開放程度與推進時效也大打折扣。尤其是兩會簽署的四項經濟協議在「立法院」審議受到民進黨的阻撓,未能及時通過,預示著未來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及相關協議仍會受到民進黨的牽制與干擾,未來兩岸關系仍將在挑戰中發展,在發展中突破。

2009年值得期待

2009年,除了兩岸高層互動會持續進行,民間交流與交往會進一步擴大外,海協會與海基會兩會將會持續接觸與協商,預計下一個「陳江會」仍將是新一年兩岸關系發展的重頭戲。

在2008年兩岸通航與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取得重大突破的基礎上,兩岸金融往來與合作問題、產業合作與對接問題、雙向投資問題、知識產權保護問題、兩岸能源合作問題、兩岸經貿關系正常化與制度化合作問題等將成為主要討論議題,預計兩岸經貿合作協商將會取得一系列新的重要成果與突破。

不過,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依然面臨不少挑戰。除了島內反對黨的干擾外,海峽兩岸關於台灣國際空間的安排與參與問題仍將是一個主要的爭議焦點,隨時會影響兩岸關系的順利發展。同時,日益嚴峻的國際經濟形勢對海峽兩岸貿易與台商在大陸投資發展的沖擊越來越大,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面臨的另一挑戰。

『貳』 海峽兩岸的關系論文1500字

兩岸關系是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關系的簡稱,自2008年以來,兩岸關系走上了和平發展道路,兩岸關系發生歷史性的深刻變化,展現了合作共贏的前景。下文是我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於兩岸的關系1500字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兩岸的關系1500字論文篇1 《淺析兩岸關系新發展》 摘要: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兩岸關系存在的很多問題一時不易解決,但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 文化 、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在堅持一個中國的基礎上,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發展兩岸經濟往來,通過經濟交往弱化政治,讓百姓之間緊密相連,兩岸和平發展。二十一世紀是一個追求和平與發展、從對抗到對話、從斗爭到合作的世紀,也是一個兼顧自由與責任的世紀。兩岸雖然尚未統一,但我們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一個民族從來沒有改變,也不可能改變。兩岸政治分歧問題,我們願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台灣方面進行平等協商,做出合情合理安排,推動兩岸關系穩步前行。 關鍵詞:兩岸關系;一個中國;和平;新發展 一.兩岸關系歷史概述 寶島台灣,自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佔台灣到現在380多年,一直過著風雨飄搖的日子。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投降,台灣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入中國版圖。至此,台灣、澎湖重歸於中國主權管轄之下。解放戰爭之後,國民黨殘余潰逃台灣,台灣與大陸再次分離。家鄉不能回,親人不能相見,兩岸人民再次陷入巨大的痛苦之中。 改革開放以後,為了解決台灣問題,大陸方面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並屢拋橄欖枝,兩岸關系在艱難地前行著。兩岸關系可以用「民間熱,官方冷」來形容,面臨著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現狀。1988年,范光陵率台灣第一個經濟文化訪問團到大陸訪問,開創了40年來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先河。1987年11月2日台灣開放一般民眾赴大陸探親,台海兩岸人民打破以往隔絕狀態、開始展開正式的交往,兩岸關系邁入民間交流的階段。然而,1999年以後,兩岸關系受到「台獨」分裂勢力的嚴重沖擊。大陸一方面堅決反對「兩國論」、「一邊一國」等分裂言行,另一方面擴大推行台資優惠政策,繼續爭取台灣民心。胡錦濤同志自2005年以來堅持「四個決不」(堅持一個 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 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並且啟動國共兩黨對話,推進兩岸 多層次交流,開始考慮構建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框架。此外,2005年3月,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反分裂國家法》,首次以國內法的形式將反分裂以及促進兩時事報岸告人大民學交生流版法律化。此後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區域經濟化一體化趨勢的加強,兩岸領導人共同努力,推進全方位交流與合作,促進了兩岸關系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加強兩岸的交流與合作成為深化兩岸關系、促進兩岸最終走向統一的理論和實踐需要。 二.兩岸關系進展 今年以來,兩岸關系保持良好發展勢頭,取得新的重要進展。先後會見連戰、蕭萬長、吳伯雄等人,闡述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重要政策主張。國共兩黨在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重大問題上增進了共同認知。海協會與海基會簽署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第五屆海峽論壇成功舉辦。兩岸人民往來和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交流合作繼續發展。民間探討解決兩岸政治軍事問題的研討活動增多。認識當前台海形勢和對台工作,一要深刻理解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關於繼續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促進兩岸和平統一的總體考慮和政策主張。要堅持從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高度把握兩岸關系大局,堅持在認清歷史發展趨勢中把握兩岸關系前途,堅持增進互信、良性互動、求同存異、務實進取,堅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二要鞏固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 獨」是國共兩黨一致的立場,是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基礎。目前,國共雙方對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形成更為清晰的共同認知,對於鞏固和增進兩岸政治互信具有重要意義。三要穩步推進兩岸關系全面發展。保持兩岸關系大局穩定,繼續反對和遏制任何形式的「台獨」分裂主張和活動。推動兩岸民間政治對話,為今後兩岸協商解決政治分歧創造條件。四要積極宣導「兩岸一家人」的理念。凝聚兩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認同,明確攜手實現振興中華的努力目標,共同譜寫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新篇章。 三. 兩岸關系的未來 (一)近期台灣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慘遭滑鐵盧。尤於藍營大敗,再加上時間緊迫,在未來的一年多時間當中,兩岸可作的事可能將極為有限。 先來觀察時間的安排。在選後新的當選人將在12月25日就職,這剛好已近年底。六周之後,又是過農歷年,因而也難有何作為。農歷年過後就是三月份了,日前民進黨已宣布,屆時將會推出2016的候選人,而國民黨若要初選,那也就必須開始准備。因而,上半年已過,而在下半年就已經進入選舉期了。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選舉必須在一月份進行,因為新任「立委」必須在3月1日就職,而「立委」選舉又是與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一同舉行。易言之,自地方選舉後至2016「大選」,總共也只不過13個月的時間,而實際上這些時間都已經被切割,在兩岸方面,確實難以有所作為。 雖然如此,卡在「立法院」的服貿等法案要通過的可能性卻會增加。因為這完全掌握在民進黨手中,而民進黨已勢在必得,故也不會為了2016的「大選」而過於開罪於企業家。尤其,若民進黨解除封鎖,讓這些協議發揮一些正面的效果,同時亦可獲得部份的功勞,有助於2016的「大選」。 (二)2014年12月17日,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言人范麗青表示, 2008年以來,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共同政治基礎上,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開創了新局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給兩岸同胞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得到了兩岸民眾的認同和支持。我們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方針政策不會改變。我們希望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保持穩定的發展勢頭,希望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成果。希望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在既有共同政治基礎上繼續努力,相向而行,推動兩岸關系穩步前行。 四.啟示 當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新形勢啟示我們,要將兩岸和平發展向和平統一方向引導,除了擱置爭議之外,我們還需站在爭取台灣民心的戰略高度,在經濟、文化、社會交流等方面不斷細化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路線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全體中華民族一起來圓夢。 參考文獻: [1]人民政協網:《兩岸經合》,2014-1-14. [2]華夏經緯網:《人民日報》2014-12-17訊. [3]華夏經緯網:湯紹成,夜話寶島,2014-12-17. [4]鄭必堅 ,《中國和平發展與兩岸關系的回顧和前瞻》 [5]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全文)[N],新華社,2011-03-16 形勢與政策論文篇2 《淺談形勢與政策課教學管理的規范化》 一、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在實際教學中,形勢與政策應當說是一門比較受歡迎的課程,青年人比較關注新聞時勢發展趨向,關心國家命運與個人前途,因為有些政策會直接影響學生的 畢業 分配或是其他牽涉個人利益的問題。高校學生正處於心理成熟和生理成熟的快速成長時期,對於新事物好奇心較強,接收能力也較強。然而在教學實踐中,形勢與政策課有許多真實的教學實踐卻是在聽會議、看電視中進行的,許多學生也認為只要經常看新聞報道,注意關心國家大事,就可以掌握此課程。另外,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對待某一事件經常僅從個人觀點作一些膚淺的講解,缺少對引發事件的前因後果進行深度的理論性 總結 ,講形勢不是看錶象,談政策沒有真正從政策出台的前因後果、從縱向的社會形勢、從橫向的國內外形勢等多種因素來看待。 許多學生存在對形勢與政策的模糊認識,認為與自己無關的根本不用聽;與發展前途有關的,也是只看錶象,沒有了解事物的本源。比如大學生就業難,有許多大學生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專業與就業,或是發展前途,或是就業待遇是不是自己的期望。發現自己所學專業前景不妙或薪酬不高時,有許多學生僅把拿畢業證當成就業的「門票」,不從深層次上研究專業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更沒有對自己做長期的就業計劃,更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沒有細心解讀形勢與政策。根據這些問題我們進行了綜合分析,發現真正的原因是教學管理不規范,隨意性太強,致使多數同學只是在考試前夕進行惡補,並且學習內容有局限性。以下是我校形勢與政策課程的教學管理方面出現的問題。 首先,授課教師大多身兼多職,人員關系復雜,且大多較分散,難按計劃規定進行教學,管理難度較大。這些教師有的是本校的在職行政人員,在這些任課教師中,有許多人自身對形勢與政策認識就出現了偏差,也不具備充足時間很好地備課,走過場的不在少數。其次,沒有固定的教師隊伍,教師隊伍流動性大,教師資格難認定。由於目前沒有對形勢與政策課程標准性的規定,僅有大綱性的教學指定目標,因此,對於教師任職資格考核、教學內容評估、教學質量監管等都存在種種不利的因素。教師往往為了完成課堂任務而教學,很少對自己講解的內容作出評估,更沒有進行自我總結。學生也把這些課當成消閑課,自認為對於當前形勢很了解的也不在少數,遇上教師談到某些問題抱怨多。學生與教師的種種現狀,也決定了課程很難達到某種深層次的效果,難於對教師隊伍進行培養和管理。 再次,沒有緊跟形勢和政策的相關教學大綱和具體教材。形勢與政策不僅是學習會議精神的課程,也不是僅僅讀讀政策而已。我國的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全國 教育 教學領導小組也只在每年的春秋兩季下發教育教學要點,沒有相對完整、穩定的統一學習教材,只有《大學生時事政策 報告 》作為參考教材,沒有完整系統的大綱明確指定學習內容。這些狀況決定這門課程只能處在「邊角余料」的位置。 二、解決的途徑與 方法 第一,從高校管理層面上加強對形勢與政策課程的管理機制,並從管理理念上重視該課程,提高思想認識,要將教育部規定的課程綱深入細化在具體管理 措施 上。管理層的重視會直接影響形勢與政策課程的具體推進,比如規范制訂該課程的管理制度、評估標准、教師資格認定等。教學管理的規范化是我們提出的構建形勢與政策課「四化」體系中的一環,而且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因為教學管理的規范化直接決定著高校形勢與政策課能否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各高校必須要給予足夠的重視。 第二,構建長效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的領導機制。高校的形勢與政策教育教學不同於一般課程的教學活動,它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需要校黨委統一領導,各職能部門分工負責。高校制訂可行性的方案後,逐漸形成校黨委統一領導,人文學院主管,宣傳部、教務處、學生處、團委共同負責的體制,把形勢與政策課教育教學列入學校發展規劃,與學校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有效地化解教學管理實踐過程中出現的難題,促使形勢與政策教育形成齊抓共管的合力,從而強化形勢與政策課在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人文學院負責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計劃實施和日常管理,教務處負責做好教學計劃的編制和課程教學的安排與管理,學生處負責黨總支副書記和政治輔導員等兼職教師的選拔與培訓,宣傳部負責邀請高層領導、知名專家組織專題報告,團委負責組織第二課堂學習討論和實踐活動,努力建立起一支以專職教師為骨幹、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為主體、專兼結合的教師隊伍。 第三,加強制度建設,規范教學管理。形勢與政策作為一門必修課程,必須與其他課程一樣實行規范化管理。在國家沒有相應配套教材的情況下,靈活結合時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要點、 熱點 問題,構建從「話題」→國家相關政策或法律、法規→現行「話題」優點與缺陷→改良建議等一系列規范模式。避免泛泛而談的無邊際講課方式,反對沒有任何標題的授課形式。話題與形勢與政策緊密相連,與學生自身緊密相關。既能夠上活課堂,也能讓形勢與政策課成為一個良好的溝通橋梁,讓學生對社會問題有個深入的看法,對國家政策也有個初步完整的認識,也能激發大學生對形勢與政策課的興趣,鼓勵學生擔負起歷史賦予的社會責任,了解青年人對國家發展前途應有的歷史使命。 第四,構築良好的形勢與政策的教學理念。在全校統一認識,正確對待,並且堅持不懈地實行長期有效的教學理念機制。眾所周知,每個歷史時期的社會形勢變化決非偶然。同一時期重大歷史進程常常決定一個社會的進步或倒退,作為社會未來生力軍的大學生來說,對此要有一個清醒的認識。決不能用把必修課當成可有可無,只要考試通過就行的思想意識去學習,這顯然是一種膚淺的學習觀念。結合實際,根據高校自身情況,有必要將相關重要政策內容引入課程中去。實現時勢與政策的緊密結合學習。要真正學而致用,學而會用,學而切行。深入了解國家發展形勢,清醒認識自己在歷史進程中所要擔負的歷史重任,這也是構築良好的教學理念的重要根基。 形勢與政策論文篇3 關於《形勢與政策》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效整合的幾點思考 《形勢與政策》課是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它也與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一樣,在教學中陷入了困境。我院《高職院校大學生形勢與政策教育實效性研究》課題組對此進行了研究,認為要提高本課程的實效性,必須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有效的整合。 1 整合的原因 《形勢與政策》課程教學的主要特點與 其它 課程相比,具有政策性、時效性、理論性、現實性的特點,內容信息量大,與現實聯系緊密,綜合性強、涉及面廣,既包括國際局勢、國內形勢,又包括黨和政府出台的重大方針政策,社會熱點問題。 近年來,許多研究者都在考慮如何增強《形勢與政策》課的實效性。如有的研究者談到要提高教師素質,最好由專任教師任教,同時要求教師知識結構要多元化,要有經濟學,法學,外交學校,歷史學等專業背景。有的研究者則認為要採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鼓勵學生參與時政討論,定時組織學生收看新聞,以板報、簡訊、微博等形式發布每日要聞。有的研究者則認為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只有在實踐中學到的東西才會有更深的感悟,因此必須建立固定的 社會實踐 基地。這些研究者要麼討論《形勢與政策》的理論教學,要麼討論實踐教學,在具體的操作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還是分開的。理論教學基本由教師主導,教學的內容由教師確定,教學形式仍然以教師講授為主。實踐教學只是作為理論教學的補充,安排的課時少,二者有滲透,但教學的空間和模式不同決定了這種滲透並不多。這種教學功能的定位與分工確實比較合理,且易於操作,但無論是在功能定位還是教學設計上,並不利於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的互補與融通。因此學生在參與的時候積極性還是不高,教學的效果仍然不夠理想。 2 如何進行整合 2.1 鼓勵學生參與教學內容的設計 目前,《形勢與政策》課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也沒有統一的教材。基本上是由各個學校參照中宣部提供的指導意見,自行選擇教學內容。這是這門課程的劣勢,同時也是優勢。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師在內容的把握上會存在混亂的現象,但同時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可以發揮主動性,根據當前熱點,所在地區的發展,甚至任教學校的學生專業情況等選擇教學內容。教師將選擇的教學內容分為幾個專題,讓學生選擇,得票數高的專題確定為教學內容,甚至可以每年抽取一部分學生代表參與到教學內容的設計中來,每個專題學生最感興趣的是什麼,關注的是什麼,教師在與學生代表討論之後把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作為教學的重點。這樣確定下來的教學內容勢必能引起大部分學生的興趣,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學生也進行了思考,甚至爭論,這也是一種實踐。 2.2 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參與教學 首先,教學內容由教師與學生共同確定後,在教學中也要讓學生參與進來。《形勢與政策》課程主要採取專題講座的形式,這些專題可以由教師來講,個別專題可以由學生來講,配合一定的獎勵措施,學生一定積極參與。學生在准備專題的過程中會查大量的資料,一方面增長了知識;另一方面也鍛煉了自身能力,對本國、本省、本市的情況會進一步的了解。 其次,必須爭取在每一堂課上設計一到二個有爭議性的問題,讓學生分組討論,最好是當前熱點問題。如講我國目前的經濟形勢涉及金融方面改革時,可以讓學生討論目前大家比較關注的「余額寶」。 再次,圍繞重大節慶日,紀念日及重大事件的發生,組織各種座談會、演講會,有針對性的開展主題教育活動。也可與團委、學生會合作開辦相應的社團,有些專題交給社團來負責,輪到某一專題時,邀請社團成員來為學生作報告。 最後,我們將每年高校都會舉辦的「三下鄉,青年志願者」等社會實踐活動與「形勢與政策」課結合起來,邀請參加這些活動的學生舉行座談會,談談自身的體會,感想,將他們的所見所聞與其他同學分享交流。 以上這些教學形式,把「教師講學生聽」變成「學生做學生講」,這些學生的見聞必然對其他同學的心靈產生影響,因為是自己的同學,他們的話更加可信,比聽教師講效果更好。 2.3 將社會實踐基地與網路作為教學空間 以往的《形勢與政策》教學環節中,受師資力量、學校條件,經費等多種因素的限制,多數的教學空間都選用在階梯教室、學術報告廳中進行,一次性受眾 面相 對較大,僅憑教師或專家或學生的講解,即使運用多媒體設備予以教學輔助,在一定程度上也難以引起大多數學生對教學的共鳴,無法真正的融入課堂,從而降低對該課程學習的興趣,容易對該課程產生倦怠情緒,甚至是抵觸情緒。 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空間的開放在《形勢與政策》課堂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我們可以打破傳統的教學空間限制,將該課程的教學空間擴大到教室以外的環境中去。如講民生問題這一專題時,我們就與團委和各系部開展的活動結合起來,要求學生組成小組,與常州社區居委會聯系,甚至帶領部分學生到社區作調研,回來撰寫調查報告,講這一專題時,請各小組匯報本小組的調查報告,看看常州市在民生問題上才成就與存在的問題。 今天的大學生都喜歡在網上與人交流,教師也應該與時俱進,將教學空間拓展到網路。利用社科部創辦的網頁,我們專門開辟出「形勢與政策」師生互動專欄。教師在這里接受學生的訪問,解答學生對一些熱點難點問題的困惑。 猜你感興趣: 1. 2017兩岸關系形勢政策論文1000字範文 2. 2017關於兩岸關系的形勢政策論文3000字 3. 2017兩岸關系形勢政策論文1000字 4. 台灣問題與中國前途 1500字政治論文

『叄』 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將在廈門舉辦,這次活動的規則是怎樣的

賽龍舟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民俗活動,在海峽兩岸都深受廣大百姓喜愛。端午佳節來臨之際,「龍騰虎躍」2022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將於6月2日至3日在廈門集美舉辦。

2022年龍舟賽訓練場景。許秋珩攝此外,本次活動還配套舉辦包括2022年海峽兩岸青少年龍舟模型競賽、龍舟斗陣行、第十八屆海峽兩岸端午文化論壇等多項文化活動。本次海峽兩岸賽龍舟活動由國家體育總局社會體育指導中心、電影頻道節目中心、中國龍舟協會、福建省體育局、廈門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

『肆』 馬六甲海峽地圖

馬六甲海峽:又譯做麻六甲海峽(英語:Strait of Malacca;馬來語:Selat Melaka):馬六甲是馬來西亞近代一個重要的國際貿易交通港埠,國際上習慣用它稱呼位於馬來半島與印度尼西亞管轄的蘇門答臘島之間的漫長海峽。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它的西段屬緬甸海,東南端連接南中國海。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的新加坡海峽里最窄處只有37千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由於日本列島缺乏以原油為代表的地下能源,而馬六甲海峽正是日本國最主要的能源運輸通道,因此馬六甲海峽還被譽為日本的「海上生命線」。(注意:被西方國家譽為海上生命線的是霍爾木茲海峽),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三國共同管轄。

區別:新加坡海峽只是其中的一小段。

交通樞紐

馬六甲海峽:是緬甸海里的東南狹長海域、連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亞所屬的的蘇門答臘島,東岸是西馬來西亞和泰王國的南部,面積為65000㎞²。海峽長度為800千米,狀似漏斗,


其南口寬只有65千米,向北漸寬,到印度尼西亞的沙璜市和泰王國南部的克拉地峽之間的北口已寬達249千米。馬六甲海峽因在馬來亞海岸上的貿易港口馬六甲(Melaka,原稱Malacca)而得名,該城在16和17世紀時是重要的港埠。

馬六甲海峽呈東南-西北走向。是緬甸海里的東南狹長海域,東南端通過新加坡海峽連接中國南海。海峽全長約1080千米,西北部最寬達370千米,東南部最窄處37千米,水深25至150米,是連接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國際水道,也是亞洲與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因沿岸有馬來西亞的著名古城馬六甲而得名。海峽現由新加坡、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3國共管。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因此全年風平浪靜的日子很多。海峽底質平坦,多為泥沙質,水流平緩。

馬六甲海峽東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運繁忙。每年約有10萬艘船隻(大多數為油輪)通過海峽。日本從中東購買的石油,絕大部分都是通過這里運往國內的。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通航歷史遠達兩千多年。它是亞、非、澳、歐沿岸國家往來的重要海上通道,許多發達國家從外國進口的石油和戰略物資,都要經過這里運出。

由於海運繁忙以及獨特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被譽為「海上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Malacca Strait)位於東南亞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連接南海與安達曼海,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水道。西北至東南走向,長約九百公里。北口寬,南口窄。峽底較平坦,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往西遞減,一般為25-27米。航道最窄處在東岸波德申港附近的1.8米淺灘處,寬約5.4公里。主要深水航道偏於海峽東側,可航吃水20米的巨輪。兩岸地勢低平,多紅樹林海灘,淤積旺盛,東西海岸線每年可伸展60-500米。西岸多大片沼澤與廣大的泥質島嶼,大船不易靠岸;東岸有零散的岬角或岩島,便於船隻停泊。通航歷史遠達兩千多年,是環球航線的一個重要環節。每年有五萬多艘貨輪、油輪及其他船隻通過該海峽。


海峽歷史

憶往昔崢嶸歲月稠。馬六甲海峽有悠久的歷史。約在公元4世紀時,阿拉伯商人就開辟了從印度洋穿過馬六甲海峽,經過南海到達中國的航線。他們把中國的絲綢、瓷器,馬魯古群島的香料,運往羅馬等歐洲國家。公元7-15世紀,中國、印度和中東的阿拉伯國家海上貿易船隻,都要經過馬六甲海峽。

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開辟了大西洋至印度洋航線。

1869年,蘇伊士運河貫通,大大縮短了從歐洲到東方的航路。馬六甲海峽的通航船隻急劇增多。過往海峽的船隻每年達10萬多艘,成為世界最繁忙的海峽之一。

沿岸的新加坡港,是世界著名大港,吞吐量為世界第四。港內碼頭岸線長達三四千米,可同時容納30餘艘巨輪停泊。擁有40萬噸級的巨型船塢,能修理世界最大的超級油輪。


自然環境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所屬的蘇門答臘島之間。因馬來半島南岸古代名城馬六甲而得名。海峽西連安達曼海,東通南海,呈西北-東南走向,長約1080千米,連同出口處的新加坡海峽為1185千米。西北寬370千米,東南寬37千米。面積6.4萬平方千米。海底比較平坦,多泥沙質。水深由北向南、由東向西遞減,一般為25-115米。東南峽口有許多小島,一些小島邊緣有岩礁和沙脊,妨礙航行。主要深水航道偏於海峽東側,寬度2.7-3.6千米,可通航吃水20米的巨輪。海峽西岸地勢低平,多大片沼澤、泥質島嶼和紅樹林海灘,大船不易靠岸。

馬六甲海峽處於赤道無風帶,終年高溫多雨,風力很小,年均氣溫25℃以上,年均降水量2000-2500毫米,馬六甲港等地達3000毫米,甚至更多。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風力微小,4-5月、10-11月可能出現猛烈的暴風雨,但一般歷時短暫,不過數十分鍾,對船艦航行阻礙不大,世人稱馬六甲海峽是風平浪靜的航行海峽。

馬六甲海峽是溝通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航道。通航歷史遠達2000多年,是環球航線的重要環節,每天平均通過的船有200多艘,每年通過8萬多艘,成為僅次於多佛爾海峽-英吉利海峽的世界最繁忙海之一。然而海峽寬度較窄,其中還有沙灘和沙洲,淺於23米的地方就有37處,再加上過去的沉船等有礙巨型油輪通行,因而不斷發生巨輪擱淺事件,載重20萬噸以上油輪只得繞道印尼的龍目海峽,多航行2000多千米。同時兩岸泥沙不斷向海峽內淤積,海岸線每年大約向前伸展60~500米。如按此淤積速度,馬六甲海峽1000年內就會消失。因而加強航道疏浚和綜合治理是非常艱巨任務。

馬六甲海峽的南部水深很少超過37米,一般約為27米,越向西北海底越深,到與安達曼海盆匯合處水深約達200米。海峽南口有許多小島,有些小島的邊緣上有岩礁和沙脊,因此阻礙了馬六甲海峽南入口的航行。已確定沙脊是由來自蘇門答臘的河水中夾帶的物質淤積而成。

從地質上看,馬六甲海峽是巽他陸棚的組成部分,在第四世紀開始階段(大約160萬年前)是一片延綿的低地,自第三世紀後期(大約700萬年前)至今似未曾受到過地殼運動的影響,輪廓是因後冰期高緯地區的陸冰融化而上漲的海水浸泡而成。

馬六甲海峽的兩岸常可看見海岸沼澤,沿蘇門答臘東部的海岸便有一處面積很大、地勢低窪的沼澤林。海峽兩岸均泥沙淤積,大河口附近泥沙淤積外展程度不等,在馬來亞沿海,每年泥沙淤積外展幅度約為9米,而到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則約為200米。


馬六甲海峽地區氣候濕熱,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夏季盛行西南季風,年平均降雨量由1941毫米到2565毫米不等。北半球冬季,北印度洋海區的季風洋流整體上由東向西流,導致馬六甲海峽水整體上由東南向西北流動的;北半球夏季,北印度洋海區的季風洋流整體上由西向東流,使馬六甲海峽海水整體上由西北向東南流動。海峽東部海水表面溫度為30.5-31℃(87-88℉);西部海水表面溫度則可比東部水溫低4℉。由於緊接陸地又有幾條大河注入海峽,造成馬六甲海峽水含鹽度低。

馬六甲海峽,沿岸美麗富饒。年平均氣溫在25℃以上,年降雨量在3000毫米左右。熱帶叢林遍布兩岸,高達60米的常綠樹隨處可見。各種藤蘿攀緣植物,像天羅地網纏繞在巨樹之間。兩岸又是熱帶橡膠、錫和石油的重要產地。西北端的檳榔嶼,風光秀麗,被譽為「東方明珠」。


戰略地位

馬六甲海峽無論在經濟或軍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國際水道。可與蘇伊士運河或巴拿馬運河相比。

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與太平洋之間的重要通道,連接了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三個大國:中

馬六甲海峽

國、印度與印度尼西亞。另外也是西亞到東亞的重要通道,經濟大國日本常稱馬六甲海峽是其「生命線」。

每年約有5萬艘船隻通過馬六甲海峽,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據估這數字在20年後將增加一倍。佔了世界的海上貿易的四分之一的份額。世界四分之一的運油船經過馬六甲海峽。例如:在2003年,一天估算有1千1百萬桶石油(約170萬m3)經過馬六甲海峽。

作為連接印度洋和南海的水道,馬六甲海峽是印度和中國之間最短的海上航道,因此也是世界上水上運輸最繁忙的水道之一。早年它曾幫助大批的亞洲移民確定穿過馬來群島的方向。馬六甲海峽曾先後接連被阿拉伯人、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所控制。

在20世紀,蘇門答臘東部沿海離巽他陸棚不遠地區的油井已使一些石油公司開始在馬六甲海峽勘探石油。除其他船隻外,馬六甲海峽還可供來往於中東油田和日本及其他東亞國家海港之間的大型油輪航行。

『伍』 「九二共識」達成的時間,背景及主要內容

1992年11月達成,1987年底,長達三十多年的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人員往來和經濟、文化等各項交流隨之發展起來,同時也衍生出種種問題。

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當局不得不調整「不接觸、不妥協、不談判」的「三不政策」,於1990年11月21日成立了得到官方授權的與大陸聯系與協商的民間性中介機構──海峽交流基金會,出面處理官方「不便與不能出面的兩岸事務」。

為便於與海基會接觸、商談,中共中央台辦、國務院台辦推動於1991年12月16日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並授權以堅持一個中國原則作為兩會交往和事務性商談的基礎。

海峽兩岸都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努力謀求國家的統一。但在海峽兩岸事務性商談中,不涉及「一個中國」的政治涵義。本此精神,對兩岸公證書使用(或其他商談事務)加以妥善解決。

(5)海峽兩岸背景圖片哪裡擴展閱讀

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在隔絕40多年後舉行汪辜會談;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國共兩黨領導人才能在2005年4月舉行歷史性會談,共同發布「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

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雙方才能在2008年6月恢復兩會制度性協商,先後達成ECFA等18項協議和多項共識;正因為有了「九二共識」,兩岸才能形成今天的全方位、寬領域、多層次的大交流態勢。

『陸』 海峽兩岸關系密切的意義

一,中國的寶島台灣,作為中國東南方向的一個大的島嶼,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中國經濟和軍事高速發展的今天,其重要性顯得更為重要。

二,

大陸和台灣的關系,隨著改革開放和一系列通航政策的出台,兩岸關系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這僅僅限制於經濟領域,還沒有擴展到軍事領域,隨著近期中國南海問題的日益突出,海洋利益的日趨重要,兩岸關系是否可以在軍事領域取得一定程度的進展,也不是沒有可能性。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和國名黨為了抵禦外敵日本的入侵,曾開展了史無前例的2個國共軍事合作。在南海局勢日益復雜的今天,在海洋利益日益重要的現在,兩黨兩岸在一定程度上的軍事合作也不是沒有可能。

南海周邊小國,越南、菲律賓、馬拉西亞,尤其是越南和菲律賓侵佔我國島礁不計其數,嚴重侵害了我國的海洋利益,尤其是前段時間菲律賓阿三竟然把中國比喻成納粹的當下,三沙市的設立,在一定程度上扭轉了中國南海在西沙群島、中沙群島的局勢,但由於南沙群島距離大陸距離較遠,大陸軍事力量不能很好的維護和巡航,兩岸的軍事合作也顯得尤為重要,具體原因如下:

1、受南海范圍的廣闊的影響,大陸軍事力量不能很好地維護和巡視相關海域;

2、越南和菲律賓侵佔我們不計其數的島礁已經很多年,嚴重損害我們國家的海洋利益;

3、台灣在南沙群島中,占據太平島,該島具備天然的淡水,且面積最大,適合建設軍事基地;

4、太平島,距離台灣距離較遠、反而距離中國大陸近些,方便補給;

5、太平島,台灣軍事實力比較落後,經常有附件小國軍事力量在周邊游弋,虎視眈眈,大有搶占太平島之勢;

6、大陸、台灣近期無望統一的前提下,一國兩制、或者是國中之國的政策也曾經在媒體中不斷推出;

7、南海巨大的海洋利益,中國大陸既然可以和其它國家合作開發,也可以通過經濟部門和中國台灣合作開發;

以上所有因素,都可以促成中國大陸和中國台灣地區在太平島合作的基礎,如大達成合作,太平島可以作為中國大陸軍艦補給港口或者太平島劃定一定區域為中國大陸軍事在太平島長期駐軍,從而建設一個南海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為維護中國不管是大陸利益、還是台灣利益都是有益而無害的。

『柒』 武漢市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園

武漢市吳家山海峽兩岸產業園 在五環南路

武漢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是2000年初經國家科技部和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批准成立,吸引台資和其它國家及地區客商投資的科技產業開發的國家級園區。其前身是經湖北省政府批准,創建於1992年的武漢吳家山台商投資區。作為武漢市三大國家級開發區之一,被武漢市委、市政府確定為武漢經濟三大增長極之一。 武漢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以及武漢吳家山台商投資區,位於武漢市漢口地區,環繞江岸、江漢、橋口三個城區,具有優越的市場優勢和便利的交通優勢,園區內環境保護良好,基礎設施齊備,是投資工業企業、物流商業、房產旅遊、特色農業的理想場所。 園區所在的武漢市東西湖區,是武漢市十三個行政區之一,面積500平方公里,人口20餘萬。轄區內全部為國有農場,在管理體制上實行區政府和園區一個領導框架統一辦公,一套行政系統統一服務。園區下設鑫橋高新技術產業園、海口工業園、金銀湖生態保護區等10餘個特色「園中園」,開發總面積138平方公里。由於獨特的管理體制和優秀的人文背景,園區自1992年以來實現了外來投資者的「零投訴」。 園區自成立以來,以改革開放為先導,認真執行國家授予的各項許可權和吸引外來投資的各項優惠政策,吸引了國內外一批客商來區投資,共引進三資項目140項,投資總額7.3億美元;引進內聯企業160項,總投資48.5億元人民幣。這些國內外企業的投資,促進了園區經濟的快速發展,短短幾年時間,財政收入在全市十三個區中由過去的中下游水平,躍升到2000年的第一名,人均財政收入達到全省最好水平。 武漢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已形成較好的產業結構:食品飲料行業29家,投資的公司有台灣統一集團、法國法能公司、美國百事可樂公司、廣東樂百氏公司、上海光明奶業集團等;醫葯行業14家,投資的公司有香港長城生化公司、香港東洋百信葯業公司、香港安鵬公司、同濟醫大、武漢紅桃K集團等;包裝行業17家,投資的公司有英國國際濟豐紙業公司、香港華恆集團、珠海中富集團、上海紫海集團等;機械電子、建材及高新農業行業21 家,投資的公司有台灣遠東集團、美國大陸穀物公司、台灣住聯公司、凌雲集團等。 武漢吳家山海峽兩岸科技產業開發園,熱誠歡迎國內外客商來區投資食品飲料、生物醫葯、包裝製品、精細化工、機械電子、信息技術、建築材料、特色農業等行業,園區將執行國家和地方政府鼓勵外來投資的各項法律法規,給予投資者多方面的優惠,為投資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捌』 80年一角紙幣怎麼比舊的紙幣大嗎

80年一角紙幣怎麼比舊的紙幣大嗎。在人民幣收藏市場上,發行量和存工量決定著錢幣收藏價值,這與它本身的面值沒關系,其中,面值1角的紙幣其面值確實不起眼,但它的收藏價值可以高出其它高面值的紙幣許多倍,其中第三套人民幣中的棗紅一角價值上萬,背綠一角可以買車,其中1980年1角紙幣是一款極具升值空間的紙幣,同時也是被藏者忽略的一款紙幣,那麼1980年1角紙幣收藏價值怎樣呢?
1.1980年1角紙幣是四版幣十四個品種中不可或缺之一,四版幣從最高端的8050到最低端的1980年1角共14個品種,缺了哪個都不行,價格有高低之分,身份無貴賤這別,雖然量有多有少,設計風格各異,每個人喜歡程度不同,但在四版大全套中哪個都不可或缺,這就是1980年1角紙幣的地位。
2.1980年1角紙幣二冠號已發行完畢,屬於不再發行品種,歷史上凡是不再發行的紙幣品種,哪一個都是身價倍增,就算是當年被稱為垃圾品種、成麻袋規程如山的1分紙幣,現在也在布面值的積累上漲了20倍,然而,這在當初是不敢想像的,雖然歷史不會簡單重演,但往往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目前比面值高不了多少的1980年1角紙幣、8005又一次來到我們面前,是風險,是機遇,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答案。
3.1980年1角紙幣共發行520多個冠號,總市值極低,1980年1角從1988年5月開始發和地,共發行了520多個冠號,其中補號30多個,實際發行冠號不到500個,一個冠號的量是一個億,500個冠號就是500個億的量,按面值計算,總市值不足50個億,也就是說,就算是1980年1角一張也沒流通使用,其總市值也僅50個億,可想而知這是什麼概念。
4.1980年1角紙幣交割方便,群眾基礎非常好,從最近幾個月1980年1角的成交看,群眾參與度非常高,人氣非常旺,幾乎成了四版幣乃至整個紙幣板塊的風向標,因為在交易時只要原箱未開,鉛封完好,交錢拉貨走人,非常方便,不用擔心是不是原封原包,裡面補號是不是被抽出,交易方便才會有人氣有基礎。
5.1980年1角紙幣消耗極大,1980年1角從1988年5月起在全國范圍發行,由於其使用時間長達二十餘年,使用頻率高,並且屬地區性投放,很多早期冠號絕大部分已經回籠,存世稀罕,二十年的流通消耗,事實上1980年1角的量並沒有人們想像的那麼大,在今年6月份之前1980年1角整箱一直在5500以下,單枚不到1毛1分錢,由於基本沒有投資價值,沒有去留存,收藏,僅去年一年和今年上半年,全國各地出現大量拆箱抽取豹子號和補號,剩下的金銀況換,據了解,這種情況在全國非常普遍,這使1980年1角的原箱貨源進一步消化和減少,目前1980年1角紙幣存量5億左右比較可信,摺合箱的1萬箱左右,按目前12000一箱計算,其總市值僅1億2千萬,低得可憐。
6.1980年1角紙幣有重大的海峽兩岸題材價值,1980年1角圖面人物左側為高山族,右側為滿族,高山族人口0.3萬,主要分布在台灣,高山族是台灣本土民族,高山族絕大多數生活在台灣,少數生活在福建,這是新中國所有紙幣中唯一一個海峽兩岸題材,相信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設計這張紙幣的時候和平鴿其尚未可知的歷史故事。
7.1980年1角紙幣已成局,初現超級馬跡象,97年郵幣卡大行情中,郵資封片是當時熱炒的品種,郵資封片是當時熱炒的品種,郵資片從最低1行一片,一年多時間普遍漲到10——15元一片,上漲幾十倍,上百倍,一包一包的封封片片,很多人用車拉,1980年1角,8005是貨真價實的人民幣,其含金量遠非郵資封片所能比,並且郵資封片是以包千為單位交易,1980年1角則是以件以5萬張為交易單位,其容納量和吞吐量都是郵資封片不能比擬的,所以,只要紙幣大盤後市無憂,1980年1角、8005絕對會扮演最暴利的角色。

『玖』 大陸台灣的歷史關系

歷史上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聯系

首先說說,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隨便復制。

三國時,吳國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

元朝時,台灣正式內屬中央 *** 。(澎湖巡檢司)

明朝時,被荷蘭佔領。

1662年,鄭成功 *** 。

1684年,清 *** 派施琅進軍台灣,1685年設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台灣成為省級行政單位。

1895年,《馬關條約》割給日本

1943年,《開羅宣言》三大國宣告日本佔領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

1945年,中國人成功 *** 。

1949年,老蔣敗退台灣。

現在,我們等待兩岸統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國人就收復了。被其他國家佔領的領土才叫收復。現在的情況和施琅那時是一樣的)

大陸與台灣的關系的歷史小論文200字

台灣海峽兩岸目前的分離狀態,是中華民族的不幸.所有中國人無不殷切盼望早日結束這種令人痛心的局面. 為了實現兩岸人民正常往來和國家統一,中國 *** 在提出和平統一主張的同時,也採取了一系列推動兩岸關系發展的措施:政治方面,調整有關政策措施,化解敵對情緒.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決定不再追訴去台人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犯罪行為.軍事方面,主動緩和海峽兩岸軍事對峙狀態,停止對金門等島嶼的炮擊,並把福建沿海一些前沿陣地、觀察所開辟為經濟開發區和旅遊點.經濟方面,敞開門戶,促進交流,歡迎台商來大陸投資和從事貿易活動,並為之提供優惠條件和法律保障.其他如人員往來、郵電交通以及科技、文化、體育、學術、新聞等方面,中國 *** 亦持積極態度,採取了相應措施,鼓勵發展兩岸在各個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還成立了得到 *** 授權的民間團體「海峽兩岸關系協會」,同台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及有關民間團體建立聯系,維護兩岸人民的合法權益,推動兩岸關系的發展.中國 *** 的對台政策和措施,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華人的理解和支持.廣大台灣同胞為發展兩岸關系作出了很大的努力.台灣當局近幾年也相應調整了對大陸的政策,採取了一些松動措施,諸如開放島內民眾赴大陸探親,逐步放寬對兩岸民間交流交往的限制,擴大間接貿易,開放間接投資,簡化兩岸同胞通話、通郵、通匯的手續.這些都是有利於相互交往的.近年來,兩岸的經濟貿易迅速發展,人員往來及各項交流活動不斷擴大.1993年4月舉行的「汪辜會談」簽訂了四項協議,邁出了兩岸關繫上具有歷史意義的重要一步,台灣海峽出現了40餘年來前所未有的緩和氣氛,這是有利於和平統一的.必須指出,台灣當局雖對兩岸關系作了某些松動,但其現行大陸政策仍嚴重阻礙著兩岸關系的發展和國家的統一.他們口頭上雖聲稱「中國必須統一」,但行動上卻總是背離一個中國的原則,繼續維持與大陸分離的局面,拒絕就和平統一問題進行商談,甚至設置障礙,限制兩岸交往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台灣島內「 *** 」活動日形囂張,給兩岸關系的發展和國家和平統一投下了陰影.「 *** 」的產生有著復雜的社會歷史根源和國際背景,而台灣當局拒絕和談、限制交往、在國際上推行「雙重承認」和「兩個中國」的政策,又實際上為「 *** 」活動提供了條件.應當說,台灣同胞要求當家作主管理台灣的願望是合情合理的、正當的,這不同於「 *** 」,更與極少數堅持要走「 *** 」道路的人有著根本的區別.極少數「 *** 」分子鼓吹「獨立」,甚至投靠外國,妄圖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這是違背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全中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中國 *** 嚴重關注這一事態的發展,對任何製造「 *** 」的行徑絕不會坐視不理.某些國際勢力不希望中國統一,仍千方百計插手中國內政, *** 當局的「 *** 拒和」政策和島內的分裂勢力,為中國的和平統一製造障礙,嚴重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中國 *** 堅信,廣大台灣同胞是要求國家統一的;台灣朝野政治力量的大多數也是主張國家統一的.在兩岸人民共同努力下,上述障礙和阻力一定可以排除,兩岸關系一定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有些長,但是我自己寫出來的,望樓主採納,謝謝。

大陸和台灣的關系

台灣是中國神聖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歷史上,台灣曾被西班牙、荷蘭、日本先後佔領過。抗日戰爭勝利後,台灣重歸中國的版圖。

1949年後,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台灣與祖國大陸處於分離的狀態。50多年來,台灣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發生了巨大變化。

地理與歷史 一、地理 台灣是中國的第一大島,位於祖國東南沿海的大陸架上,地處東經119°18༿"至124°34ཚ"、北緯20°45ཕ"至25°56ཚ"之間。台灣東臨太平洋,東北鄰琉球群島,相隔約600公里;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相隔約300公里;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相望,最窄處為130公里。

台灣扼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是中國與太平洋地區各國海上聯系的重要交通樞紐。 台灣海峽呈東北向西南走向,北通東海,南接南海,長約200海里,寬約70至221海里,平均寬度約108海里,是中國海上交通要道,也是國際海上交通要道。

東海和南海之間往返的船隻從這里通過。從歐洲、非洲、南亞和大洋洲到中國東部沿海的船隻也從這里通過。

從大西洋、地中海、波斯灣和印度洋到日本海的船隻—般也經過這里。 台灣省包括台灣本島及蘭嶼、綠島、 *** 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64個島嶼,其中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

目前所稱的台灣地區還包括台灣當局控制的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總面積為36188平方公里。 台灣島多山,高山和丘陵面積佔全部面積的三分之二以上。

台灣山系與台灣島的東北----西南走向平行,豎卧於台灣島中部偏東位置,形成本島東部多山脈、中部多丘陵、西部多平原的地形特徵。台灣島有五大山脈、四大平原、三大盆地,分別是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玉山山脈、阿里山山脈和台東山脈,宜蘭平原、嘉南平原、屏東平原和台東縱谷平原,台北盆地、台中盆地和埔里盆地。

台灣島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和火山帶上,地殼不穩,是一個多震的地區。 台灣氣候冬季溫暖,夏季炎熱,雨量充沛。

北回歸線穿過台灣島中部,北部為亞熱帶氣候.南部屬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高山除外)為22°C,年降水量多在2000毫米以上。

充沛的雨量給島上的河流發育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獨流入海的大小河川多達608條,且水勢湍急,多瀑布,水力資源極為豐富,其中長度超過10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濁水溪(186.4公里)、高屏溪(170.9公里)、淡水河(158.7公里)、大甲溪(140.3公里)、曾文溪(138.5公里)、馬溪(116.8公里)。 台灣農耕面積約占土地面積的四分之一,盛產稻米,一年有二至三熟,米質好,產量高,主要經濟作物是蔗糖和茶。

蔬菜品種超過90種,栽種面積僅次於稻穀。台灣素有「水果王國」美稱,水果種類繁多。

花卉產值也相當可觀。 台灣森林面積約佔全境面積的52%,台北的太平山、台中的八仙山和嘉義的阿里山是著名的三大林區,木材儲量多達3.26億立方米,樹木種類近4000種,其中尤以台灣杉、紅檜、樟、楠等名貴木材聞名於世,樟樹提取物更居世界之冠,樟腦和樟油產量約佔世界總量的70%。

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總長達l600公里。因地處寒暖流交界,漁業資源豐富。

東部沿海岸峻水深,漁期終年不絕;西部海底為大陸架的延伸,較為平坦,底棲魚和貝類豐富、近海漁業、養殖業都比較發達。遠洋漁業也較發達。

台灣除有豐富的水力、森林、漁業資源外,其它自然資源有限,自產能源只有少量煤、天然氣,金、銀、銅、鐵等金屬礦產也較少,主要儲藏於北部火山岩地區及中央山脈。 據台灣有關方面統汁,截止2002年8月。

台灣省人口為2240萬多人,加上金門、馬祖人口、總數約為2248萬多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約為5‰。人口主要集中在西部平原,東部人口僅佔全部人口的4%。

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約為620人,台北市的人口密度達每平方公里l萬多人。 台灣居民中,漢族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占約2%,約43萬人。

根據語言、風俗的不同,台灣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鄒、雅美、邵族、葛瑪蘭和賽夏等11族,分居全省各地。 在行政區劃上,台灣省轄基隆、新竹、台中、嘉義、台南5個省轄市,台北、宜蘭、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澎湖16個縣。

台灣當局於1967年將台北市、於1979年將高雄市定為「行政院院轄市」。此外,還設有所謂「福建省 *** 」,轄金門、連江(馬祖)2個縣。

二、歷史概況 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 台灣早期住民中,大部分是從中國大陸直接或間接移居而來的。

1971年和1974年,兩次在台南縣左鎮鄉發現了迄今為止台灣最早的人類化石,被命名為「左鎮人」。考古學家認為,「左鎮人」是在3萬年前從大陸到台灣的,與福建考古發現的「清流人」、「東山人」同屬中國舊石器時代南部地區的晚期智人,有著共同的起源,都繼承了中國直立人的一些特性。

台灣早期住民中,還有少部屬於尼格利陀人種的矮黑人和屬於疏球人種的琅嶠人。上述台灣早期住民是現今台灣少數民族的祖先。

台灣有文字記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30年。當時三國吳王孫權派1萬官兵到達「。

歷史上台灣和中國大陸的聯系

首先說說,這是我自己打的字哈,不像有的人隨便復制。

三國時,吳國衛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台灣)元朝時,台灣正式內屬中央 *** 。(澎湖巡檢司)明朝時,被荷蘭佔領。

1662年,鄭成功 *** 。1684年,清 *** 派施琅進軍台灣,1685年設台灣府,屬福建省。

1885年,台灣成為省級行政單位。1895年,《馬關條約》割給日本1943年,《開羅宣言》三大國宣告日本佔領的中國領土必須歸還。

1945年,中國人成功 *** 。1949年,老蔣敗退台灣。

現在,我們等待兩岸統一(注意:不是 *** 啊,早在1945年,中國人就收復了。被其他國家佔領的領土才叫收復。

現在的情況和施琅那時是一樣的)。

台灣和大陸的關系

1.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一部分,我所知道的是從三國時代東吳孫權都有在台灣設了行政部門。

一直有夷洲,琉球等叫法。但據稱最早是秦始皇時代甚至更早。

現在分開了是因為國共內戰,共將國打到台灣去了,因為歷史各種原因,一直沒能 *** ,完成統一。 2.台灣的經濟能力在上世紀蔣經國時代得到很大的起色,並躋身亞洲四小龍。

那個時代大陸這邊卻因為種種原因導致經濟發展停滯。等改革開放醒悟過來,已經差台灣太遠了,但是現在的追趕速度也是驚人,畢竟人多力量大。

大陸整體經濟實力不如台灣,但是,北上廣深等很多城市和台灣的台北,高雄等大城市比起來還是不遜色的。 3.台灣的傳說日月潭應該算個吧。

還有媽祖等。 4.台灣自古和大陸的習俗,傳統是完全一樣的,如文字,春節等。

但是經歷了外敵入侵,特別是日本的長期侵佔,台灣的根基文化有了改變,形成了多元化,如很多人喜歡穿木屐。很多東西的叫法和日本的叫法很相似。

但台灣的主流習俗文化還是中國的文化。畢竟是中國人。

5.歷史名人有明時鄭成功,清時鄭克爽,施琅和劉銘傳等。

台灣與大陸密切聯系的歷史資料

台灣歷史的真相

來源:中國台灣網

中國有超過4千年的文字記載歷史,而記載台灣島的文獻距今1700年,那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沈瑩對東南沿海風土人情的記錄,書名為《臨海水土志》。公元7世紀隋朝 *** 派萬餘人渡海去台灣,有相當一部分人留居島上,成為大陸到台灣的又一批居民,雖然此前800餘年,中國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島,先後與該地波里尼西亞島族人混血成為台灣土著。

12、13世紀中國的宋朝和元朝已經在台灣島鏈中的澎湖島設立行政機構,將台灣島納入行政治轄和版圖。14、15世紀中國沿海出現了有組織的海盜與 *** 對抗,鄭氏家族一度占據台灣島,成為海盜集團主力,後被 *** 招安成為明朝沿海貿易官員,扮演著中國與外部世界貿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紀初,荷蘭海盜以欺騙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軍事城堡,此後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又用傳教方式在台灣南部、北部的中國人居住地建立農場,殖民擴張。1662年鄭成功率領明朝海軍力量驅逐了荷蘭殖民者,設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灣島。這種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統一中國之後,變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灣測繪地圖,以後一直將台灣島視為「東南沿海七省之門戶」。

19世紀以後,列強以武力對東亞各國脅迫開關,中國、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後遭到英國、美國艦隊和登陸部隊的侵略,其後中日兩國採取「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發展軍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求自保。1871年,維新後的日本派出偽裝成漁民的武裝人員登上台灣島東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機威逼清 *** 讓出對硫球島政權的保護權,並對台灣提出領土要求,遭到清 *** 拒絕。此後,為了鞏固台灣島防禦,清 *** 增加對台灣島的移民,並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灣省,派出劉銘傳治理台灣,劉任內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條輸電線路,建立了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電報局,台灣工商業興盛,現代教育發達,成為當時清 *** 「洋務運動」中最為先進的一省,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清 *** 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當時的記者報道,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清 *** 官員也紛紛留守原職,與當地駐軍、民眾一道拚死抵抗日本軍隊的佔領,大陸東南沿海人民也出錢出力出人參加抗日斗爭,以後在日本統治的50年中,近60萬台灣同胞因反抗日本佔領,犧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監獄中。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了 *** 日本殖民統治,林獻堂代表的勢力運用議會抗爭方式爭取做中國人的權力,而蔣渭水等知識分子和教師也用報紙和圖書的中文寫作和陳述中國歷史,向台灣同胞弘揚中國人的意識。

日本殖民統治者竭力建設台灣的目的,是讓這個富庶島嶼充當它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擴張的跳板。日本統治期間從台灣掠奪了大量資源和勞動力,台灣工人工資僅僅是日本工人工資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礦產、鋼鐵、蔗糖、大米運往日本。日本甚至將台灣土著人視為野獸,使用鐵絲網圈圍其居住地,並使用迫擊炮和毒氣彈對其反抗進行種族滅絕。日本教育台灣人的目的是讓他們成為馴服的奴隸,日本人從來就不允許台灣人報考大學的政治、法律類,只能學工科和醫科,成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台灣實施高壓統治和類似希特勒納粹文化的「皇民化運動」,逼迫台灣同胞改掉中國人姓名、放棄語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軍國主義,而李登輝家族和辜敏寬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從者和繼承者。日本還征調大批台灣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陸和東南亞的軍隊,甚至參與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及澎湖列島依照中、美、英簽署的《開羅宣言》和中、美、英、蘇簽署的《波茨坦公告》規定,歸還中國。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舉行,中國 *** 向世界宣布台灣及澎湖歸中國 *** 管轄之下。當時在台灣的西方記者報道說,台灣島到處是鞭炮和歡聲笑語,到處張燈結綵,人民歡欣鼓舞,慶祝自己又重新成為中國人,他們流著歡喜的淚水,祭告祖先亡靈,慶祝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近代以來,台灣同胞經歷的歷史和中國大陸同胞所經歷的一樣,都深受列強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時台灣同胞也與中國大陸一道艱苦地抗爭,尋求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在經歷了歷次戰亂之苦後,兩岸同胞都認識到,中國大陸與台灣分離的歷史,完全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殖民的結果,完全是中國長期衰弱和內亂的結果。中國的統一,不僅是民族復興的標志,更是兩岸中國人走向全面現代化必須要面對的客觀事實。

台灣與祖國大陸交往的歷史

中國有超過4千年的文字記載歷史,而記載台灣島的文獻距今1700年,那是三國時期吳國人沈瑩對東南沿海風土人情的記錄,書名為《臨海水土志》。

公元7世紀隋朝 *** 派萬餘人渡海去台灣,有相當一部分人留居島上,成為大陸到台灣的又一批居民,雖然此前800餘年,中國沿海百夷部落有人登島,先後與該地波里尼西亞島族人混血成為台灣土著。 12、13世紀中國的宋朝和元朝已經在台灣島鏈中的澎湖島設立行政機構,將台灣島納入行政治轄和版圖。

14、15世紀中國沿海出現了有組織的海盜與 *** 對抗,鄭氏家族一度占據台灣島,成為海盜集團主力,後被 *** 招安成為明朝沿海貿易官員,扮演著中國與外部世界貿易的中介角色。 17世紀初,荷蘭海盜以欺騙手段 *** ,在台南港建立軍事城堡,此後荷蘭人和西班牙人又用傳教方式在台灣南部、北部的中國人居住地建立農場,殖民擴張。

1662年鄭成功率領明朝海軍力量驅逐了荷蘭殖民者,設立承天府,全面治理台灣島。這種承天府的治理直到清朝統一中國之後,變為福建省的一部分,1714年清 *** 派人到台灣測繪地圖,以後一直將台灣島視為「東南沿海七省之門戶」。

19世紀以後,列強以武力對東亞各國脅迫開關,中國、日本的海港城市先後遭到英國、美國艦隊和登陸部隊的侵略,其後中日兩國採取「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發展軍力,學習西方科學技術,以求自保。1871年,維新後的日本派出偽裝成漁民的武裝人員登上台灣島東部,遭到土著居民抵抗,日本借機威逼清 *** 讓出對硫球島政權的保護權,並對台灣提出領土要求,遭到清 *** 拒絕。

此後,為了鞏固台灣島防禦,清 *** 增加對台灣島的移民,並在1885年正式成立了台灣省,派出劉銘傳治理台灣,劉任內鋪設了中國第一條鐵路、第一條海底電纜、第一條輸電線路,建立了第一家發電廠、第一家電報局,台灣工商業興盛,現代教育發達,成為當時清 *** 「洋務運動」中最為先進的一省,為台灣日後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894年,日本發動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次年,清 *** 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島,當時的記者報道,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清 *** 官員也紛紛留守原職,與當地駐軍、民眾一道拚死抵抗日本軍隊的佔領,大陸東南沿海人民也出錢出力出人參加抗日斗爭,以後在日本統治的50年中,近60萬台灣同胞因反抗日本佔領,犧牲在日本的屠刀下和監獄中。

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以後,為了 *** 日本殖民統治,林獻堂代表的勢力運用議會抗爭方式爭取做中國人的權力,而蔣渭水等知識分子和教師也用報紙和圖書的中文寫作和陳述中國歷史,向台灣同胞弘揚中國人的意識。 日本殖民統治者竭力建設台灣的目的,是讓這個富庶島嶼充當它向東南亞和西太平洋擴張的跳板。

日本統治期間從台灣掠奪了大量資源和勞動力,台灣工人工資僅僅是日本工人工資的七分之一,大量的木材、煤炭、礦產、鋼鐵、蔗糖、大米運往日本。日本甚至將台灣土著人視為野獸,使用鐵絲網圈圍其居住地,並使用迫擊炮和毒氣彈對其反抗進行種族滅絕。

日本教育台灣人的目的是讓他們成為馴服的奴隸,日本人從來就不允許台灣人報考大學的政治、法律類,只能學工科和醫科,成為日本人的工具。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本對台灣實施高壓統治和類似希特勒納粹文化的「皇民化運動」,逼迫台灣同胞改掉中國人姓名、放棄語言和效忠日本天皇及軍國主義,而李登輝家族和辜敏寬家族就是日本政策的最好服從者和繼承者。

日本還征調大批台灣青年加入日本侵略大陸和東南亞的軍隊,甚至參與對美國珍珠港的襲擊。 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中國的抗日戰爭勝利,台灣及澎湖列島依照中、美、英簽署的《開羅宣言》和中、美、英、蘇簽署的《波茨坦公告》規定,歸還中國。

10月25日,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市舉行,中國 *** 向世界宣布台灣及澎湖歸中國 *** 管轄之下。當時在台灣的西方記者報道說,台灣島到處是鞭炮和歡聲笑語,到處張燈結綵,人民歡欣鼓舞,慶祝自己又重新成為中國人,他們流著歡喜的淚水,祭告祖先亡靈,慶祝台灣終於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近代以來,台灣同胞經歷的歷史和中國大陸同胞所經歷的一樣,都深受列強殖民侵略的苦痛,同時台灣同胞也與中國大陸一道艱苦地抗爭,尋求中華民族的復興與發展。在經歷了歷次戰亂之苦後,兩岸同胞都認識到,中國大陸與台灣分離的歷史,完全是帝國主義列強侵略和殖民的結果,完全是中國長期衰弱和內亂的結果。

『拾』 跪求1982年日本出的《海峽》 電影網盤資源

《海峽》網路網盤高清資源免費在線觀看:

鏈接: https://pan..com/s/1whCqKEs81G16h5znAXHVzg

提取碼:x1ju

根據福建省文聯主席楊少衡長篇小說《海峽之痛》改編的兩岸題材電視劇《海峽》主要講述了羅進和杜榮林,一位國民黨上尉和一名解放軍連長60年來恩怨情仇的故事,而故事就是發生在兩岸從對峙到恢復交往這一段歷史背景下。海峽兩岸杜、羅兩家歷史恩怨和悲歡離合的動人故事,展現了海峽兩岸血脈相連、不可分割的血肉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