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佛教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伸手卡通圖片 2025-10-07 11:38:21
四年級卡通畫圖片大全 2025-10-07 11:31:05

佛教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20 23:10:55

『壹』 求圖片:法興寺水月觀音

水月觀音

在首都北京博物館「古代瓷器藝術精品展」的元代展廳內,有一件觀音菩薩像特別引人注目,它就是元代景德鎮窯青白釉水月觀音菩薩像——首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這件瓷塑像高67厘米,1955年出土於北京市西城區定阜大街西口。菩薩像頭戴寶冠,寶冠上有小化佛,已殘。額頭寬闊,雙目微閉,端莊慈祥,氣質高雅。右腿支起,左腿下垂,右臂放在右膝上,神態優美,這種姿勢的觀音一般稱為水月觀音。觀音上身穿袈裟,下身著長裙,胸前及衣裙上飾聯珠瓔珞,手腕戴臂釧,全身裝飾十分繁縟。通體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質潔白細膩。

水月觀音之由來,目前學術界一致認為與中唐畫家周昉有關。周昉根據玄奘《大唐西域記》記載的布呾洛迦山中的觀自在菩薩,而「妙創水月之體」,並在各地很快流傳開來,成為後世三十三觀音之一。晚唐、五代時期水月觀音像已在各地寺院壁畫中能夠見到。北宋以後水月觀音的影響日漸擴大,成為後世觀音造像最常見的表現形式之一。

「水月」意為「水中之月」,在佛經中寓意佛法皆無實體。身後的一輪圓月可以說是水月觀音的標志。水月觀音在早期佛教經典中並沒有出處,是佛教傳到中國後,與中國本土文化融合而產生的。五代時期所見的水月觀音為男性形象,面部有胡須。宋代人們對水月觀音的崇拜已深入到民間各個階層,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所見水月觀音形象已演變為女性形象,面容嬌美,體態婀娜多姿,雍容典雅,充滿了智慧和慈愛。

元代元世祖信仰藏傳佛教,將藏傳佛教視為國教,於是在全國范圍內廣建寺廟,塑造佛像。同時在景德鎮和龍泉窯也燒造了大量的瓷質佛像,如釋迦牟尼佛像、觀音菩薩像、佛龕等,水月觀音菩薩像便是在這種背景下產生的。

青白瓷是宋代景德鎮窯創燒的釉色品種,青白釉來源於瓷器的釉色,又稱影青,是介於青白之間的一種釉色,青中泛白或白中閃青,故稱。釉面瑩潤如玉,敲之聲音如磬,被當時人稱為「假玉器」。多見刻花、劃花及印花裝飾,並有各種各樣的瓷塑。元朝在瓷業產區景德鎮設浮梁瓷局,專門生產宮廷及皇家用瓷,燒造出了像青白釉觀音菩薩像、青白釉多穆壺及一些藝術水平較高的青花瓷,對景德鎮制瓷業進行了統一管理,促進了元代瓷業的發展。

瓷塑的燒造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面部模印,頭部以工具刻劃出發絲,身前瓔珞紋採用聯珠裝飾貼塑而成。水月觀音菩薩像的製作採用了模印、刻劃、貼塑等多種工藝相結合的手法,充分表現出元代瓷塑的特點。

『貳』 這個圖片的含義是啥子

這是一個叫做fall out boy(打倒男孩)的美國搖滾樂隊曾經發布的一張專輯《save rock and roll》的封面。
這種照片上是一個不羈的搖滾少年牽著一位和尚的手走在路上,它寓意搖滾可以跨越宗教、性別、傳統等隔閡。(這一段引自網易雲音樂該專輯網友評論)

『叄』 敦煌壁畫素材在哪裡能找到 圖片以及背景故事

莫高窟佛像故事圖雙頭佛像

這個故事繪於第237窟西龕頂西披上的瑞像圖部分.不同瑞像之間用條帶圖案分隔.正中為"雙頭佛像",畫中佛像雙頭四臂,造型奇特,腳下兩角各有一人胡跪供養.此畫構思巧妙,想像豐富.僅用雙頭四臂就表現了故事的主題,是莫斯科高窟題記最清楚的一幅佛像故事圖.

遙遠的古印度犍馱羅國有兩個窮人,靠賣力氣打短工過日子。他們雖然貧窮,但都篤信佛教。他們看到有錢人家鑿窟塑像畫金佛,供養菩薩,心裡尋思:我們雖然一貧如洗,但敬佛的虔誠心意一點也不比那些有錢人差,我們沒錢鑿窟,但願有一天,能自己出錢請畫工在寺廟裡面一身佛祖的妙相。為了早日實現這個願望,他們起早摸黑,餐風飲露,節衣縮食,拚命幹活,辛辛苦苦地做了十幾年,終於各自積攢下一枚小小的銀幣。他們就想用這枚銀幣請畫工畫佛像,以實現自己的夙願。

這一天,一個窮人懷揣著錢興沖沖地尋到畫工家裡,請求畫工為他畫一幅佛像。他說:「好心的畫工兄弟,我早年在佛面前許下誓願,要為他畫一幅金像真容,為此我苦苦積攢了十多年,總算有了這一枚銀幣,」窮人從懷中摸出帶著體溫的錢幣放在畫工手上,誠懇地請求說,「富人有錢鑿窟易,窮人無錢畫像也難,也許我這一生再也無能力攢到更多的錢了,畫工兄弟,我只好來求您了。」畫工被感動了,他知道憑這枚小錢畫一尊佛祖金容,恐怕連買材料都不夠,但他答應了窮人的請求。

沒過幾天,另一個窮人也找到畫工家裡。他雙手捧著一枚銀幣,拜倒在畫工面前說:「聰明善良的畫工兄弟,這一枚小錢是我多年血汗掙來的,請您用它替我畫一身佛祖真容吧。作為酬金,我知道不夠,但我無法再掙到更多的錢了,為了了卻我的心願,我只有來求您了,佛祖會保佑您的,我也會永遠感激您的大恩大德的。」畫工聽了這個窮人的衷心傾訴,盛情難卻,也就應允了下來。

畫工是位丹青妙手,他就用這兩枚小錢買來石青、赭沙等顏料,施展他出神入化的彩筆,匠心獨運地構圖,把兩個窮人和他自己的虔心篤誠凝聚融入一幅小小的畫像中,他感到運筆從沒有像現在這樣圓潤流暢,構圖從沒有像現在這樣瀟灑俊逸。他靜心滌慮,揮舞手中的畫筆如行雲流水,酣暢淋漓,一氣呵成。一會兒,一幅鮮麗逼真的佛像出現在寺廟的白壁上,畫工看著自己剛剛完成的傑作,簡直不相信是自己的手筆,因為過去畫的神像從來沒有像現在這幅這樣莊重慈祥。

第二天,畫工請兩位窮人來寺拜佛看像,正巧,兩個窮人同時來到寺廟。畫工得意地指著他的新作說:「這就是你們要我畫的佛像,怎麼樣,還滿意吧?」兩個窮人看到牆上只有一幅佛像,他們互相看了一眼,心裡起了疑惑。兩個人心裡都在想:「是我花錢請畫工為我畫一身佛像,這身像怎麼能說是兩個人的呢?」畫工從他們的表情眼神里知道他倆心裡犯嘀咕,便對他倆說:「你們那麼楞著干什麼?坦率地說,你倆給我的錢都不夠這身像的材料錢,我們都是窮兄弟,理應相幫。我把你們的錢連同你們的虔誠都畫到像上了,把我的技藝和心意也溶化到佛像上了。如果我說的不是謊話,這像一定會變。」話音未了,佛像就顯了靈異,奇跡出現了,佛像身後真的煜煜閃爍,放射出千萬道金光,形成一輪很亮很亮的光環,隱隱約約地看到神像身子在徐徐分開,分成兩個一模一樣的佛像,影子卻聯結在一起,光彩奪目,金碧輝煌。過了一會兒,身子又漸漸地合二為一,形成兩個佛首共處一身的奇妙佛像。

兩個窮人親眼看到了佛祖的神力,急忙五體投地,頂禮膜拜,更加虔心情佛。他們非常高興,因為佛祖感應到了他們真誠純潔的心,哪怕只是花了一枚小銀錢。他們感激畫工兄弟的情誼,贊嘆畫工高深莫測的神奇技藝。從此,三人結成了好朋友。

小沙彌守戒自殺

從前,有一位虔誠信佛,欽敬僧尼的老人,他有一個正值年少的獨生兒子,他尋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行善修身,莫如佛門,於是一心想讓兒子皈依佛門。

老人四齣尋訪,精誠所至,終於被他尋訪到一位佛法深廣、持戒嚴律,道行高卓的和尚,老人領著兒子去見和尚,請求收留他的兒子為徒。和尚見少年眉清目秀,鼻直口方,既憨厚又聰靈,是一個能出家修行,靜心悟禪的好胚於,內心十分喜愛,便一口應允了下來。和尚親自為少年削發剃度,講經授課。不久,老人的兒子就正式成為沙彌。在和尚的悉心教誨下,小沙彌漸漸領會了佛教真諦,造詣漸深,尤其在修持戒律方面,能超脫紅塵,摒棄七情六慾,心如枯井,一心念佛。

和尚所在廟宇的飲食之需,由城裡一個有錢的施主供給,一日三餐施主派人按時送來,陰晴寒暑,年年月月從不耽擱。有一天,施主的一個朋友請其全家老少、奴僕侍妾作客。施主推辭不過,只好答應了。但是,全家去赴宴,留誰看家護院呢,留童僕婢女又不放心。正在憂慮為難之中,施主的女兒問道:「父親去作客,難道還有什麼為難的事嗎?」??

「我們都去作客,留誰看家呢?」父親憂心仲仲地說。

「這有何難,父母盡可率全家放心前去,我在家看守即是。」女兒爽快地答應說。

於是,施主十分高興,帶了全家到朋友家去了。施主女兒獨自一人在家。

施主臨走時一高興,竟忘了囑咐女兒給寺廟里送飯。夕陽西墜,晚飯時刻已過,和尚肚子空空,耐不住飢餓,便吩咐小沙彌去施主家取食。和尚再三告誡小沙彌要棄絕一切俗念,入人家乞食,切勿貪圖聲色,要嚴守佛家戒規,以免敗壞佛門聲譽,墜入地獄。小沙彌恭耳聆聽,諾諾而退。

施主女兒獨自一人倚窗而思,情竇初開的少女隱隱感到春心的萌動,臉上腮邊的潮紅。庭院里花花草草,奼紫嫣紅地開遍,蝴蝶雙雙翻飛,雲雀對對啁啾著向藍天飛去。她卻體會到從未有過的孤獨和寂寞,十六歲了,她渴望著生活中美好的未來,她哀怨自己的父母親,不體諒女兒心思,偌大一所庭院,到處聲息悄然,只有子然一身,她憧憬著朦朧的神秘迷人的愛情。

忽然,一陣輕輕的敲門聲打破了這寧靜。

「是誰啊!」她怯生生地問。

「是我,小沙彌,來取施主布施的飯食。」

閨房寂寞中的少女突然聽到一位青年男子的聲音,一種不可言喻的感情湧上心頭,她迅速地開了門,一個文雅、俊秀的小沙彌站在她面前,她溫柔地低下了頭,懷中像揣著頭小鹿,突突地歡跳不停。小沙彌也想不到施主竟是一位漂亮的姑娘,一下子手足無措,臉紅耳赤起來。

「施主」,小沙彌彬彬有禮地說,「師父見天晚仍沒有人送飯,派我來求取。」他像背書似的囁嚅著,心裡默默告誡自己不要忘了戒律和師父的囑咐,眼神獃獃地盯住腳尖,頭也不敢抬。

「快請進來呀!」少女的心像歡快的春風,她掩飾不住自己內心的欣喜和對這個英俊小沙彌的愛戀,「啊,一定是神靈的旨意,憐憫我孤孤單單,好不寂寞,安排個這么可愛的小沙彌來到我面前。」盎然的春意使少女忘情,她用纖纖五指拉住小沙彌的手:「沙彌哥哥,一定餓壞了吧?我們俗人家事情多,家父去作客,競忘了給你們送飯,恕罪、恕罪!」小沙彌被少女的率真勇敢弄得耳熱心跳,不由自主地跟著少女走進門里。少女一陣風似地去了,一會又輕捷地飄回來,端來滿缽香飯,滿缽菜餚,拂動的空氣中彌漫著少女芬芳的氣息,沙彌心裡一陣悸動。少女用充滿柔情的雙眸細細打量著小沙彌,呀,多麼漂亮的小和尚,面孔白凈,前額寬寬,濃眉漆黑,嘴鼻有稜有角,透出一股陽剛之氣。她白皙的臉上透出一陣陣紅暈,淺淺的笑靨在顧盼間顯得更加嬌媚醉人,她感到自己青春的美麗,哪個妙齡少女不善懷春,誰個青年男子不善鍾情?她感到自己憧憬的幸福就在眼前,她深深愛慕面前這個稚氣、可愛的小沙彌。

「小沙彌哥哥,青春多麼美好,春宵多麼短暫,我們來到了這人世間,難道就是為了遁入空門,在青燈古佛旁忍受孤寂的長久的折磨?人間有這許多恩恩愛愛,大自然又多麼絢麗多彩,你這么年輕漂亮為什麼一定要在佛門中悄悄逝去這難得的人生和寶貴的青春?我的父母出外作客,家中只有我和你,難道我們不能……少女說到這里打住了,那一低頭的溫柔,像水蓮花不勝涼風的嬌羞。小沙彌被少女的純真感動了,他覺得,渾身躁熱,他緩緩抬起頭來,眼睛裡閃爍著熱情的光輝。少女情不自禁地緊緊抓住小沙彌的雙手說:「我愛你,你也愛我,一定的,讓我們永遠在一起吧。」

突然,小沙彌看到廳堂的佛龕上身披金光的佛祖妙相,似一股清泉從心頭流過,他清醒了,他想起了佛門戒律,想起了師父的教誨,想起了自己立下的誓願,恪守戒律,決不被色相所惑。但是,這姑娘那樣純真,那樣聖潔,我豈能傷害她,我只能以一死來表明自己的心跡。想到這里,小沙彌內心萬念皆消,他平靜地對少女說:「你的情意我知道了,但你必須先為我打掃好一間靜室,允許我向佛祖懺悔後再和你相親。」

「你答應了!太好了。」少女興奮得聲音都發顫了,她迅速地打掃好一間靜室,對小沙彌說:「你趕快進去仟悔吧,我在門外等你。」

小沙彌走進靜室,面對西方,焚香祝禱:「大慈大悲的佛祖啊,我立志修行,立誓不違戒律,但我也不忍傷害少女,唯有一死,捨身求法,請佛祖恕罪。」說罷,他刎頸而死。

少女在靜室外耐心地等待,總不見小沙彌出來,她忍不住呼喚了幾聲,但室內一片死寂,她心中害怕,慌忙推門進去,一副慘不忍睹的情景把她驚呆了;小沙彌自己割斷了喉管,鮮血還在汩汩地流。她既怕又羞,暈倒在地上。

晚上,施主攜全家人從朋友家回來,他叫了半天門,不見女兒出來開門,心中疑惑,急忙令僕人翻牆進去,打開大門。全家進得院門,分頭尋找姑娘,發現她披頭散發、滿面淚痕地倒在小沙彌的屍身旁,眾人大吃一驚,忙將她喚醒。施主擔心女兒受凌辱,趕緊詢問。少女一時難以啟齒,若說沙彌越軌,誣陷清白,天理難容,事情到了這般地步,瞞是瞞不住了,小沙彌獻出了生命,我還怕什麼羞呢。想到這里,她抽泣著說出了事情始末,並表示為了小沙彌的堅貞守戒,她情願接受任何嚴厲的懲罰。施主聽了感嘆唏噓不已,他對女兒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小沙彌修成正果,歸天去了,你不必驚恐憂傷。國家有法度;若有沙門殆在俗人家,俗人出金錢一千。我們拿一千金錢去贖罪吧。」

國王聽了跪在殿前的施主父女的陳述,深深為小沙彌的潔身持戒的事跡感動,國王親率大臣到施主家禮拜小沙彌的屍身,並告諭全國為小沙彌舉行國葬。全城百姓擁上街頭,爭相觀看,廣場上華麗的七寶香車載著小沙彌的屍身,侍臣們鳴鑼擊鼓,僧侶們圍隨香車前後,少女站在高台上。國王指著少女對全體臣民和僧侶們說:「這姑娘年方二八,國色天姿,沉魚落雁,世人誰不動情?而此小沙彌年紀輕輕,卻能超凡脫俗,不為色迷,嚴守戒律,以身殉教,世人誰不欽敬,」人們聽了,無不感嘆,敬仰小沙彌的虔心篤誠。

須達拿布施濟眾

古時候,葉波國有個太子名叫須達拿,立個暫言;金銀珍寶、衣物用品等,只要他有的全布施世人。因此,美名傳遍天下。

國王有頭白象,力大無窮,能頂過六十頭普通白象。每與敵國交戰,都大獲全勝,視為鎮國之寶。敵國屢遭遇慘敗,總不甘心。聞知太子樂善好施,乘機用用重賞招募了八個婆羅門,給足了錢財,前往葉波國向須達拿太子討要白象。

須達拿見八個婆羅門異口同聲要求施捨白象,暗想:白象是父王的心愛之物,鎮國之寶,若施捨給別人,自己就會失去了太子的地位,成為國家的罪人。但又一想:自己不能違背誓言,失信於民。於是毫不猶豫地把白象施捨給婆羅門。八個婆羅門得到白象,高興得手舞足蹈,怕國王反悔,騎上白象火速回去了。

失去白象,大臣們心急如焚,憂心忡忡,便向國王奏報說:「太子施捨無度,國度已空。現在又把寶象送給了敵國,若起戰爭,如何是好?」

按本國刑律,太子送象與人,應挖掉眼睛,砍掉手腳。國王雖然生氣,但對太子也難施酷刑。便下命將太子一家驅逐出王城,到遠離王城六千里的檀特山去悔過自新。須達拿無話可說,帶著妻子曼坻和一雙兒女辭別父母,將所有財物又施於世人,才趕著馬車,出了王城。

人們聽說太子要離開王宮,紛紛前來相送。太子與眾人依依惜別,酒淚而行,走了半天,停在樹下休息。這里,來了幾個婆羅門討馬,太子立即把馬送給他們,自己拉車繼續前行。走了不遠,來了幾個婆羅門討車,太子又把車送了人。就這樣,一路上他把全家人穿的衣服,隨身帶的錢財,全部施捨給了婆羅門,變成了一無所有的窮光蛋。

帝釋天見太子如此廣行布施,想再次試探他的誠意,也變成了一個奇醜無比的婆羅門,來到太子面前說,「常聽人說你樂善好施,有求必應,請把你的妻子施捨給我吧,我是個光棍。」

「可以.」太子滿口應承,並讓曼坻立即跟上這個奇醜無比的婆羅門走。帝釋天領著曼坻走了不遠,又轉回來,把她交給太子,顯出真身,說:「你信守誓言,廣行布施,品德至高無上,連我也自嘆不如!你一心修煉吧,你兒女會回到王宮的,到時候國王會派人來接你回去。」說完,忽然不見了。

後來,丑婆羅門夫婦百般折磨須達拿的兒女,但還不順心,便牽到王城的集市上去賣。帝釋天引導婆羅門把兩個孩子賣進了王宮。國王見兩個

孫子吃盡了苦頭,並得知太子夫婦的下落,派大臣進山,迎太子回國。全國臣民擁戴太子為國王。敵國被太子的善施行為所感動,主動送白象

以示悔過。從此兩國和好,永無戰事。須達拿布施不休,直至成佛。

這個故事繪於莫高窟第419窟人字形窟頂東面。通過太子施象,被逐、行前布施、途中施馬、施車、施衣物、人山修行、山中施子、施妻等連環畫面,細致入微地表現了須達拿太子樂善好施精神。這幅連環畫,情節生動,構圖巧妙,繪畫精細,主題突出,是莫高窟同一題材內容最豐富的故事。

張騫出使西域


阿修羅的故事


一、乘象人胎
古時候,波羅奈國疆域遼闊,物產豐富,人口眾多。國王凈飯王賢德善良,王後摩耶夫人性情溫和,深受百姓尊重。只是國王夫婦老邁年高,膝下無有兒子,不免憂心忡忡。
盛夏的一個中午,驕陽似火,天氣悶熱。王後摩耶夫人燥熱不安,來到後花園菩提樹下的涼亭內乘涼,躺在床上不知不覺睡著了,進入甜蜜的夢鄉。她夢見一頭白象腳踏白雲,飄然而來,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坐在象背上笑著。白象從天空徐徐而降,落在床前。小男孩突然從象背上跳下來,從右肋下鑽進夫人的胎中。這時,白象大吼一聲,踏著白雲上了天,王後猛然驚醒了,把夢中之事告訴了凈飯王。國王不知吉凶,請來一位相師圓夢。相師說:「小孩乘象人胎,是瑞祥之兆。恭喜王後身懷喜孕,恭喜國王有了太子!」國王聽後大喜,重賞了相師。

二、樹下誕生

『肆』 求一張圖片 一個女的坐在一個很大的十字架上面 哥特式風格的

論基督教教堂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聖凱法師
內容提要:教堂作為神在地面上的宅第,是基督教信仰生活的重要場所,它是是基督教建築的精華。我們主要通過比較羅馬式與哥特式的教堂在建築風格上的不同,羅馬式用內部空間來象徵宇宙,體現一種靜態的安寧與凝重;哥特式則用外部結構的急劇上升來象徵向天國無限升騰的意象,表示出一種動態的張力。這兩種不同風格的教堂闡明了基督教藝術在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同時也顯示了基督教的歷史沿革。

一、教堂在基督教藝術中的地位及其作用
麥克斯•繆勒認為宗教是領悟無限的主觀才能,他說:「宗教是一種內心的本能,或氣質,它獨立地、不藉助感覺和理性,能使人們領悟在不同名稱和各種偽裝下的無限。沒有這種才能,也就沒有宗教,甚至連最低的偶像崇拜和物神崇拜也沒有。」[1]他認為無限觀念是整個人類信仰歷史發展的根基,是全部宗教觀念的基礎,是人類的感覺提供給人們它最原始的形式。但是,人們不僅需要在心靈感悟這種無限的存在,還需要在現實活動中證實這種存在。因此,神需要有可以感性地、直觀地把握的現實象徵,對於基督教來說,這就是教會和教堂。在教徒們看來,教堂是建立在現實的世界之上的神聖空間,是神在人間的宅第,應該象天國一樣盡善盡美,盡可能地神聖和富於超靈驗性。因此信徒們不惜在教堂上花費大量的精力和財富。
建築是時代精神的焦點,而對於歐洲的基督教世界國家來說,教堂無疑是一個時代最好的建築,所以教堂便集中體現了這個時代人們的精神與追求。建築作為一種藝術,基督教作為一種宗教,都十分注重人的內心世界的情感體驗,離開人的情感體驗便無所謂對世界的藝術的掌握和對世界的宗教的態度。[2]所以,教堂建築更是如此,它體現了人們對上帝的理解與感受,以及人們對心靈的追求。正是由於人們的理解及追求的不同,所以形成了教堂建築的不同風格。
眾所周知,早期基督教藝術受到古希臘文明的十分顯著的影響。但是,在教堂建築上由於教堂與古希臘神殿在功能上的區別,因此形成了完全不同於神殿的結構與風格,古希臘神殿重視的是外部裝飾和宏偉風格,而基督教教堂最重視的卻是內部裝飾。[3]同時,四世紀以前,基督教受到羅馬帝國的壓迫,而在地窟來進行傳教和祈禱,這種原始時期的地下活動決定了教堂外部的含而不露,而所有的藝術裝飾只能表現在內部。即使到了「米蘭敕令」公開後,但是地窟時代的「巴西利卡式」建築特色仍然被保留了下來。
所以,在早期教堂建築中,內部空間的精心安排與裝飾仍然是藝術家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唯一場所。對教堂內部著意修飾的主要用意就是要創造一個神聖空間,作為通往天國的「中介」,當信徒踏入教堂,就能在心靈上感受到上帝及天國的存在,從而與外面的現實世界分離開來。
對於基督教藝術,經歷了從早期的「巴西利卡式」到中期的「拜占庭藝術」、「黑暗時期」、「加洛林藝術復興」、「羅馬式」、「哥特式」,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時期、殖民化時期、後殖民化時期。對中世紀基督教藝術來說,以「羅馬式」與「哥特式」最有代表性,而且這兩種風格對後來教堂建築藝術的影響也最為巨大。所以,我們試圖對這兩種藝術風格進行比較,闡明基督教藝術的歷史發展進程,以及基督教思想方面的變化。

二、羅馬式教堂的風格
羅馬式教堂萌發於加洛林王朝、成熟並流行於11-12世紀西歐、北歐及部分東歐地區,被稱為中世紀「第一次國際性時代」的教堂建築風格。實際上,羅馬式建築藝術反映了從古代地中海世界(羅馬帝國)到西歐中世紀社會(加洛林王朝)的過渡,代表著中世紀早期西歐基督教世界的確立和鞏固。[4]其實,在羅馬式的前期還存在著「前羅馬式」時期,是從8世紀末到10世紀的醞釀時期。由於10世紀以來的克呂尼修會運動、赴西班牙聖地亞哥的聖雅各朝聖浪潮及十字軍東征等特殊歷史背景,使得各地「前羅馬式」教堂建築風格逐漸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宏大的國際化流行風格。
10世紀初,克呂尼修會發起改革運動,強調信仰的神聖性與虔誠性。[5]克呂尼修會提倡創建宏偉壯觀的修道院教堂,追求內部陳設富麗堂皇,將隆重繁縟的禮儀作為重要的傳教手段。所以,羅馬式的教堂便模仿了古羅馬凱旋門、城堡及城牆等建築式樣,採用了古羅馬式的拱券結構,所以稱為「羅馬式」。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佔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首先,為了對付中世紀的強盜橫行,鄉村隱修院常常和堡壘結合在一起,所以築有高大圍牆、堅固厚實的大門和碉堡式的鍾塔。鍾塔的建立在現實意義上是為了召喚信徒禮拜,但是在戰爭頻繁時期也常兼作瞭望塔用;從象徵意義上來說,塔象徵著神靈,象徵著基督救世的本懷,當悠悠的鍾聲從高高的塔頂上傳出時,人們又何嘗不覺得這是神在召喚呢?狹小而少的窗戶總是給人們無限的遐思及神秘感,總是有一種誘惑力在吸引著人們。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羅馬式建築深受基督教宇宙觀的影響,那就是半圓形的拱券結構,羅馬式教堂在窗戶、門、拱廊上都採取了這種結構,甚至屋頂也是低矮的圓屋頂。這樣,整個建築讓我們感到圓拱形的天空一方面與大地緊密地結合為一體,同時又以向上隆起的形式表現出它與現實大地分離,於是我們看到,古老的基督教地窟內部在二維平面上展開的基督教宇宙觀,在羅馬式建築中被展開為立體的三度空間。在教堂的平面設計上它仍然保留了面向祭壇長平面的巴西利卡式,它使整個教堂在結構上獲得了雙重的象徵效果。
在內部裝飾上,以石制桶狀拱頂和交叉拱頂作為內部支撐,這樣也給人一種類似天空的幻想。然後,再用大面積壁畫裝飾,雕塑多附屬於建築被普遍用於教堂的大門、門券、門楣、額板、柱頭、柱基、祭壇和座椅上,尤以朝聖大教堂的門楣浮雕最富盛名。這些壁畫與浮雕的動物與植物,在「天空」下,彷彿是「上帝」創造的所有生靈。當置身於教堂之內,人們恍惚感覺置身於一個縮小了的宇宙之中,站立在大地上,頭頂則是藍天白雲。
羅馬式教堂的典型代表為義大利的比薩大教堂,法國的普瓦蒂埃聖母堂和阿耳大教堂,德國的沃姆斯和美因茨大教堂,以及英國的達拉姆大教堂等。它們雖各有特色,但都給人一種外觀厚重、內景幽暗神秘的感覺。

三、哥特式教堂的風格
羅馬式教堂是以鄉村修道院為中心而發展起來,哥特式教堂則是以城市「主教座堂」為核心而發展起來。歐洲的城市化是在哥特式時代開始的,是由朝聖運動而形成的。
12世紀以來,在法國北部最先出現「哥特式建築」。此名源於文藝復興時期藝術家對這種建築藝術風格貶義的稱呼,「哥特」本為日耳曼部族名,他們藉此表示「野蠻人的」意思。[6]但這種建築風格以其獨特的神學意趣和美學情趣而被人接受,逐漸流行於西歐各地。13世紀是其主要發展時期,隨著西歐經濟復甦,哥特式城市主教座堂也伴隨城市化運動而得以發展。15世紀隨文藝復興的興起而衰落,但在北歐則一直延續至16世紀。
基督教經過幾百年的發展,漸漸地在歐洲建立了它的統治地位,於是一種精神信仰慢慢變成了世俗統治的權力。這是基督教的成功,同時又是它的墮落。因為宗教是通過賦予社會制度終極有效的本體論地位,即通過把它們置於一個神聖而又和諧的參照系之內,從而證明了它們的合理。這正如彼得•貝格爾所指出的那樣:「宗教合理化的目的,是把人類解說的實在與終極的、普遍的、神聖的實在聯系起來。於是人類活動的內在不穩定和轉瞬即逝的結構,就被賦予了最終的可靠性和永久性的外表。換言之,人造的法則被賦予了一種宇宙地位。」[7]所以,宗教應該體現出一種神聖的價值。當教會變成了政權同時,也就意味著它精神上的純粹性受到了玷污和破壞。所以,失落了的精神意蘊就希望重新得以回歸,而哥特式教堂就是給基督教建築帶來的福音。
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誕生於法國巴黎北郊聖丹尼斯隱修院教堂。1140-1144年,隱修院院長蘇哲(Suger,1081-1151)在其主持重建的教堂歌壇部位,為體現新柏拉圖主義的光、高、數三個理想,系統運用了尖肋拱技術,並以明亮的彩色玻璃取代了羅馬式的持重牆。此後,這一建築體系經過一個多世紀的實踐,在13世紀中葉達到成熟,並推向西、中歐各地。
哥特式教堂建築是從羅馬式教堂基礎上發展起來,它擺脫了羅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輕巧、雅緻甚至矯飾的方向發展。它遵循中世紀經院哲學高度理性化的規范,旨在製造出一種靈魂騰越的升華感應而引發出一系列技術革新。
哥特式教堂型制基本採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通常東端半圓形後堂部位小禮拜堂較多,布局復雜。西立面有一對很高的鍾塔。西立面典型形式是:一對塔夾著中廳的山牆,中央大門和上方欄之間是圓形的玫瑰窗。三座門洞都有周圍的幾層線腳,並刻著成串的聖像。
哥特式教堂外部有許多造型挺秀、高聳入雲的尖塔,堂身牆壁較薄,並以輕盈通秀的飛扶壁、修長靈捷的立柱或簇柱來增強建築物的高度感,產生出一種令人驚異的框架效果,使人可從外觀上來領悟、體會其玄奧、空靈之妙景。這些向無窮高處上升的尖頂,它引導人們的心靈盡可能地擺脫一切現實的羈絆,向著精神的天國而去;而同時眾多的尖頂又象是塵世中向蒼穹伸出的雙手,它在向「上帝」呼籲拯救,呼籲聖靈重歸人間,使人類得到精神上的復活。
教堂的牆體配有高大明朗、用彩色玻璃鑲嵌的花窗,往往能給人造成一種向上升華飛騰、觸及天國神秘的幻覺。基督教吸收了新柏拉圖主義,認為光是神不斷放射出來的,而自然界的美是反射了神的光明,而藝術家是通過其心靈而創造出藝術,而心靈是由聖靈感動,因為心靈與聖靈最接近。同時,對於欣賞者與感受者來說,由於看到藝術而感動,這樣也就是接近了聖靈。同時,從三扇大窗戶射入的光線揉為一體,啟示了三位一體的神秘,而從三個方面射入的光線則屬於預言者、使徒和殉教者。[7]
在教堂內部,還有許多布局和諧的圓柱,壁上、柱身都裝飾有形象生動的浮雕和石刻,並能輔以從玻璃花窗射入的五彩光線之點綴和烘托,使人置身於內更感宗教的庄嚴、肅穆和神聖。因此,有人把聳入雲霄的哥特式建築稱為一首屹立在空間的聖詩、一曲回盪在天際的音樂。
哥特式教堂的著名代表有法國的夏特大教堂、巴黎聖母院(始建於1163年,1320年完工,教堂本身尚保留有羅馬式的一些特徵,如崇大、厚實等)蘭斯大教堂、德國的科隆大教堂(為德國最大天主教堂,1248年興建,1880年最後完工,其雙尖塔高157米)和烏爾姆大教堂(其單尖塔高161米,為世界教堂高度之最)、英國的威斯敏斯特教堂(1245年重建,1745年完成其最後部分兩座鍾樓)、林肯大教堂和坎特伯雷大教堂以及義大利的米蘭大教堂等。
哥特式教堂建築代表著中世紀鼎盛時期教會權力的至高無上,反映出西歐社會發展中上基督教影響曾經達到的登峰造極的地步。

四、羅馬式與哥特式風格的不同
教堂的建築與一般建築不同,它要以某種內部和外部結構上的特徵造成一種獨特的風格,並且通過它來體現出某種觀念性的內涵。造型本身就直接給我們感悟到精神的力量,它彷彿使教堂本身獲得了生命力,我們可以通過直覺的體驗方式與創造者進行心靈的溝通。所以,不同風格的建築體現出不同的內涵,表現出不同的觀念。
羅馬式教堂內部空間提供的是宇宙的象徵,而在外部則表現出飽滿的力度和敦實的框架,給人以均衡、平穩等印象。這種印象提供給人們一種精神的歸宿,意味著宗教情趣與現實人生的緊密關系。所以,羅馬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安全與歸宿,享受到神的安靈與祥和。
哥特式建築由於急劇上升的尖拱,所以當置身於其中時,感到自身肉體的卑微和毫不足道,而向上升騰的誘惑力使人不自覺得體驗到一種對至高無上的超驗存在的精神嚮往。而彩色玻璃透進的光線,造成了神秘、崇高的感覺,彷彿那是「上帝」以超凡的力量把我們的心靈引入到充滿光明的神聖天國,在那裡獲得了徹底的拯救和解脫。所以,哥特式教堂提供給人們一種心靈的沖動,人有一種體驗的沖動,而神也有一種動的張力。
所以,中世紀教堂是宗教與藝術在高層次上的完美結合的典範,而羅馬式與哥特式更是突出的代表。它們兩個分別代表著基督教發展過程中,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增長,所以在教堂風格上也表現出一種力量的上升,由羅馬式的靜態而上升到哥特式的動態,而高高的塔尖恰恰說明基督教勢力的登峰造極。
附記:作為一名佛教的出家人,卻有緣能寫一篇基督教的小論文,這也許是宗教對話時代的產物吧!而這份緣應該感謝何琦老師的孜孜不倦的教導,使我能夠領略到基督教藝術的魅力。
2001年2月15日 聖凱於南京大學哲學系
注釋:
[1]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金澤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5頁。
[2]何琦〈宗教藝術學ABC〉,《藝術學研究》第1集,第91頁。
[3]傅謹先生認為基督教教堂與古希臘神殿最根本的區別,就在於前者是教徒們聚眾祈禱之所,後者則僅僅是神的居所,凡人不得進入。見〈論歐洲基督教藝術〉,《世界宗教研究》1993年第3期,第127頁。
[4]卓新平《宗教理解》,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540頁。
[5]克呂尼改革運動見唐逸主編《基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138-140頁。
[6]卓新平前揭書,第540頁。
[7][美]彼得•貝格爾《神聖的帷幕--宗教社會學理論之要素》,高師寧譯,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4頁。
[8]傅謹前揭文,第128頁。

『伍』 菩薩照片可以發朋友圈嗎

可以的。不過要注意朋友圈的內容,不要有殺生的文字或是用一些肉類的圖片做配圖,這樣一個是看著不協調,二是更表現了對觀音菩薩的不敬。

我們用觀音菩薩作背景,發一些正能量的內容,勸人向善,啟迪心智,這也是功莫大焉的一件事。

『陸』 為何鎮宅的獅子放在門口,鎮宅的老虎卻可以放在中堂

眾所周知,古時許多府宅大院的門口,都會有兩只威風凜凜的石獅子鎮守大門,給人一種威嚴之勢。古人講究排場,越是富貴人家越是重視。

家宅門前安放兩個石獅子,不僅是為了講究對稱之美,更是彰顯著自己的身份。這種風氣起始於唐朝時期,後來古人更是達成了共識,紛紛效仿。

那麼,古人為何要以獅子作為原型呢?要知道,老虎同屬於貓科動物,是為我國本土獸王,生性兇猛,更是威嚴的象徵!那麼為何鎮守家宅大門的不是石老虎,而是石獅子呢?其實,這是大有講究的。



圖片:石獅子

那麼為什麼沒有石老虎鎮宅之說呢?難道老虎不威猛嗎?當然不是,老虎乃深林猛獸之王,其地位自然是非常高的。不過,在古時老虎吃人的事例比比皆是,百姓們對此頗為忌憚,這樣一來又怎會把吃人的老虎安放在家宅門前呢?誰都怕老虎把家業都給坑光了。

在那個忌諱頗多的時代,想要讓吃人虎成為守宅之獸,自是不可能的。此外,老虎非常難以馴化。而要馴化獅子就要簡單一些,所以人們對獅子更喜愛一點。鎮守家宅之獸,不聽話又怎麼行呢?

所以說,獅子的這些優勢,老虎是比不了的。不過在聲譽方面,老虎還是更勝一籌,畢竟是本土獸王,更是中華文明的象徵!既然如此,老虎的象徵如此神聖,又怎會委屈身份來當一個鎮宅之獸呢?

『柒』 菩提樹圖片

菩提樹是榕族榕屬的大喬木植物,幼時附生於其他樹上,葉革質,三角狀卵形,基生葉脈三出;葉柄纖細,榕果球形至扁球形,花柱纖細,柱頭狹窄。具體如下圖所示:

(7)佛教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1、「菩提」一詞為古印度語(即梵文)Bodhi的音譯,意思是覺悟、智慧,用以指人如夢初醒,豁然開朗,頓悟真理,達到超凡脫俗的境界。佛祖既然是在此樹下「成道」,此樹便被稱為菩提樹。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菩提樹在中國也有深遠的影響。唐朝初年,僧人神秀與其師兄慧能對話,寫下詩句:「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慧能看後回寫了一首:「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對師兄弟以物表意,借物論道的對話流傳甚廣,也使菩提樹名聲大振。

2、菩提樹喜光、喜高溫高濕,25℃時生長迅速,越冬時氣溫要求在12℃左右,不耐霜凍;抗污染能力強,對土壤要求不嚴,但以肥沃、疏鬆的微酸性砂壤土為好。菩提樹幼林在熱帶地區(水分充足的地區)生長迅速。

『捌』 要製作一個關於中國古代鬼神的ppt,求符合的ppt背景圖片

圖片是炎帝

一中華始祖神

1炎帝神農氏

2黃帝軒轅氏

3女媧娘娘

二中國的愛神和婚姻神

1牛郎與織女

2泗州大聖

3月光菩薩

4七星娘娘

5月下老人

6和合二仙

7劉海

8喜神

9床神

三子孫娘娘

1碧霞元君

2送子觀音

3送子張仙

4九天玄女娘娘

5順天聖母

3井神

4廁神

5葯王

6保生大帝

7媽祖(天後)

8開漳聖王

9廣澤尊王

10火神

11後土娘娘

12蟲王

13周公、桃花女

五福運之神

1文昌帝君

2魁星

3福神

4祿星

5壽星(南極仙翁)

6麻姑

7五斗星君

8南斗星君

9北斗星君

10文財神

11武財神

六創業神與行業神

1造字神

2魯班

仙國諸神

一道教尊神

二道教神仙

三祖師真人

四護法神將

佛教諸神

一諸佛

二菩薩

三羅漢

四神僧

五護法神

冥界鬼神

一冥王

二陰官冥吏

三鬼卒

『玖』 求一個「戒」的單字的圖片,最好是毛筆字體,背景顏色偏深一點

圖片如下:

二、組詞

1、傳戒[chuán jiè]

佛教用語。指寺院里給志願出家為僧尼的人授戒,使成為正式的和尚或尼姑。

2、開戒[kāi jiè]

原指宗教徒解除戒律。後有時也借指一般人解除吸煙、喝酒等生活上的禁忌。

3、戒刀[jiè dāo]

舊時僧人所佩戴的刀,按戒律只用來割衣物,不許殺生。

4、戒指[jiè ]

套在手指上做紀念或裝飾用的小環,用金屬、玉石等製成。

5、戒除[jiè chú]

改掉(不良嗜好):戒除煙酒。

『拾』 可以用佛像圖片作為手機主屏幕嗎

不好,手機屏保的形式不是很恭敬,手指在菩薩像上劃來劃去的,不如理如法。

佛佛像是讓大家提起正念,恭敬佛身,憶念佛的功德,同時發誓發願學修並且成就這些功德。假如不但沒有起到這樣的作用,反而讓人生起嫉妒心、傲慢心、嗔恨心、貪心等煩惱,塑佛像就失去了意義。

佛經也是同樣,你看見佛經的時候,有沒有把它當做作真正的法寶,視為佛的真言?有沒有想到佛的功德?有沒有發誓發願學修並成就這些功德?我們平時做早晚課用的法本也是法寶,但是大家都把它扔在地上隨便跨。因為法本是用普通的紙印刷的,我們每天都能接觸到,所以對它沒有歡喜心,也沒有信心。假使我用金銀珠寶刻成經文,大家一定會很喜歡,感覺特別有加持力。這就是著魔了,是魔的加持,不是佛的加持,這不是清凈信心。

佛像、佛經、佛塔等,對有些人來說是造業的對境,對有些人來說是積福的對境,成就的所依。在這些對境前,我們一定要提起正念,憶念佛的十力、四無畏等無漏的功德,對這些功德生起歡喜心,發誓發願學修並成就這些功德,這也是我們塑佛像的真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