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黃海候鳥棲息地歷史背景
中國黃海候鳥棲息地位於江蘇的鹽城,是我們中國第一塊潮間帶灘塗候鳥棲息地,也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潮間帶灘塗。鳥兒的遷徙路線有很多,受威脅程度也各不相同。東亞飛往澳大利西亞的候鳥們遷徙的威脅非常大,也導致了許多遷往澳大利西亞的鳥類都成了瀕危物種。作為這群鳥兒在亞洲的落腳地,中國黃海候鳥棲息地顯得格外重要,它肩負了這群生命的延續。
中國黃海候鳥棲息地填補了我國世界遺產名錄中缺少的海濱濕地遺產的空白,讓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總量成為了全球第一。
2. 十五年等待候鳥中的蘆葦盪在什麼地方
取景於上海東灘候鳥自然保護區
劇照中,張若昀飾演的裴尚軒與孫怡飾演的黎璃相互依偎看候鳥飛過,在叢叢蘆葦盪中拉勾約定,許下純真美好的青春誓言,清新唯美之感撲面而來。據了解,該組劇照取景於上海東灘候鳥自然保護區,由於拍攝時正值二月初,兩位主演都凍得不輕,張若昀還發博調侃道:「戲里美如畫,戲外凍成狗。」
3. 侯鳥回歸的場景十分美,你能描述一下這種盛況嗎
春暖花開,成千上萬的候鳥從度冬的地方都飛回來了,沉寂了一冬的湖泊、公園、天空一下子熱鬧起來了,鳥兒忙著搭窩築巢,吸引配偶,繁殖新生命,天空中萬鳥齊飛,一派生機勃勃。
在一些濕地、自然保護區、公園,甚至郊區、城區等的上空到處都能看到鳥兒的身影 ,景象相當的壯觀,成千上萬的鳥在天空中飛來飛去,遮天蔽日,鳴叫聲此起彼伏,甚為壯觀。空中雁群掠過天空,如同黑色的風暴、黑色的潮水,呼嘯著奔湧向前,席捲而過。 再看水中,小天鵝、蒼鷺等鳥在湖天間翻飛翱翔、自由嬉戲 。還有斑頭秋沙鴨、鵲鴨、普通秋沙鴨、赤嘴潛鴨和赤麻鴨等在湖水中覓食、嬉戲。他們有的互相著理著羽毛,有的昂著脖子悠閑自若,有的即將展翅高飛……各種各樣的形態。
鳥兒們不論是嬉戲,還是覓食的場面,都美不勝收。傍晚夕陽西下, 成群的鳥兒在天空中盤旋著找到自己的家,天空中才會逐漸安靜下來,但是月色初上,有些夜裡覓食的鳥兒開始了活動,只是沒有了白日里的那麼喧囂了。等到清晨,太陽還沒有出來,一些鳥兒就已經成群結隊的飛翔在天空中了。
不用過多久,這里就會更加的熱鬧,因為新的生命就會強生。
4. 什麼是候鳥
候鳥就是隨季節不同周期性進行遷徙的鳥類。
很多鳥類具有沿緯度季節遷移的特性,夏天的時候這些鳥在緯度較高的溫帶地區繁殖,冬天的時候則在緯度較低的熱帶地區過冬。夏末秋初的時候這些鳥類由繁殖地往南遷移到渡冬地,而在春天的時候由渡冬地北返回到繁殖地。這些隨著季節變化而南北遷移的鳥類稱之為候鳥。
基本簡介
就特定觀察地點而言,這些南來北往的候鳥可依照它們出現時間的不同予以歸類,以台灣為例,夏天由南方來到台灣繁殖的候鳥稱之為「夏候鳥」(summer visitor),冬天由北方來到台灣渡冬的候鳥則稱為「冬候鳥」(winter visitor)。如果候鳥在比台灣更北的地方繁殖,在更南的地方過冬,它們在秋季南下與春季北返經過台灣時只做短暫的停留,則稱之為「過境鳥」(transient)。同一種
夕陽下集中遷飛的紅翅黑鸝
候鳥在不同的觀察點,可能被歸為不同的類別。例如赤腹鷹在台灣是過境鳥,在日本則是夏候鳥,而在菲律賓則是當地的冬候鳥。
相對於來來去去的候鳥,有很多鳥類則是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這類鳥稱之為「留鳥」(resident)。在一個地方,除了留鳥、夏候鳥、冬候鳥、過境鳥之外,還有一些鳥類,它們的主要分布區域在很遠的地方,只是偶爾有少數個體因為迷失方向或其他原因,來到該地,這些鳥類可能好幾年才會被發現一次,稱之為「迷鳥」(vagrant)。
2居留類型
根據鳥類遷徙的行為,可以將鳥類分成不同的居留類型:
候鳥
留鳥:留鳥是那些沒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它們常年居住在出生地,大部分留鳥甚至終身不離開自己的巢區,有些留鳥則會進行不定向和短距離的遷移,這種遷移在有的情況下是有規律的,比如烏鴉會在冬季向城市中心區域聚集,而在夏季則會分散到郊區或者山區,這種規律性的短距離不定向遷移被叫做「漂泊」;還有一些物種如雪雞會根據季節的變化在高海拔和低海拔之間進行遷移,這種遷移叫做「垂直遷徙」,雖然名為遷徙,但仍然是留鳥的一種行為;有些物種的短距離遷移則是完全沒有規律的,僅僅是隨著食物狀況的改變而游盪,這種鳥類實際上是留鳥與候鳥之間的過渡類型。
候鳥:候鳥是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它們每年春秋兩季沿著固定的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避寒地之間。在不同的地域,根據候鳥出現的時間,可以將候鳥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漂鳥。如果鳥類,在它避寒地則視為冬候鳥,在它的繁殖地(或避暑地)則為夏候鳥,在它往返於避寒地和繁殖地途中所經過的區域則為旅鳥。在一定廣域范圍,或是夏居山林,冬居平原處的則視為漂鳥。
迷鳥:迷鳥是那些由於天氣惡劣或者其他自然原因,偏離自身遷徙路線,出現在本不應該出現的區域的鳥類,例如曾經在中國湖南省東洞庭湖自然保護區發現的大紅鸛就是迷鳥。
候鳥和留鳥之間的區別並不是絕對的,同一鳥種,可能因為各種原因,在不同的地區甚至在同一地區表現出不同的居留類型,決定一個鳥種在一地的居留類型的因素有當地氣候、食物狀況、生境等。例如繁殖於日本北海道的丹頂鶴原為夏候鳥,由於當地人士持續在冬季定期投喂給予其穩定的食物來源,部分丹頂鶴已經放棄遷徙的本能,成為當地的留鳥;又如雀形目鳥類黑卷尾,在中國南部的海南島、雲南等地為留鳥,而在長江流域和華北則為夏候鳥,而在歐洲則為漂鳥。
3形態特徵
就特定觀察地點而言,這些南來北往的候鳥可依照它們出現時間的不同予以歸類,以台灣為例,夏天由南方來到台灣繁殖的候鳥稱之為「夏候鳥」(summer visitor),冬天由北方來到台灣渡冬的候鳥則稱為「冬候鳥」(winter visitor)。如果候鳥在比台灣更北的地方繁殖,在更南的地方過冬,它們在秋季南下與春季北返經過台灣時只做短暫的停留,則稱之為「過境鳥」(transient)。同一種候鳥在不同的觀察點,可能被歸為不同的類別。例如赤腹鷹在台灣是過境鳥,在日本則是夏候鳥,而在菲律賓則是當地的冬候鳥。
相對於來來去去的候鳥,有很多鳥類則是一年四季都在同一個地方生活,這類鳥稱之為「留鳥」(resident)。在一個地方,除了留鳥、夏候鳥、冬候鳥、過境鳥之外,還有一些鳥類,它們的主要分布區域在很遠的地方,只是偶爾有少數個體因為迷失方向或其他原因,來到該地,這些鳥類可能好幾年才會被發現一次,稱之為「迷鳥」(vagrant)。
4遷徙詳解
遷徙途徑
鳥類遷徙的途徑是鳥類往返於越冬地和繁殖地之間經過的區域,決定鳥類遷徙途徑的因素包括地表的地形、植被類型、天氣、鳥類本身的生物學特性等。傳統認為,遷徙途徑一定是南北走向的,但是環志研究顯示,一些大型鳥類的遷徙途徑是東西走向的。
按照鳥類遷徙途徑覆蓋的面積可以將鳥類的遷徙途徑分為寬面遷徙和窄面遷徙兩類。
所謂寬面遷徙是那些本身分布范圍很廣泛的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朝著基本一致的方向向目的
巢區
地遷徙,不同個體之間遷徙的途徑相距很遠,整個遷徙途徑覆蓋的面積很大;窄面遷徙是指那些棲息於廣闊范圍的鳥類在遷徙過程中沿著基本相同的路線遷徙,整個遷徙途徑所覆蓋的面積很小。窄面遷徙的鳥類大多對生境有一定的要求,如瀕海涉禽只能沿著海岸線的走向遷徙,以便獲得途中的補給站點。寬面遷徙的鳥類,由於地表特徵的變化會在某些地點轉變為窄面遷徙,這樣的地點常被稱作鳥道。鳥道在鳥類保護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中國河北的北戴河,處於燕山山脈與渤海灣的交匯點,海與山脈將鳥類的遷徙途徑在這一區域急劇收縮,使得北戴河成為東亞非常重要的一條鳥道。
遷徙結群
遷徙中的鳥一般會結成群體,在遷飛時有固定的隊形。一般有人字形(西文稱為「V」字形隊)、一字形和封閉群。一字形隊又分為縱一字和橫一字形兩類。這種方式的結群中鳥類之間是有相互關系的,有的群體具有一定的社會結構。遷飛中,保持一定的隊形可以有效的利用氣流,減少遷徙中的體力消耗。一般雁形目的鳥、鷺、鸛、鶴等體形較大的鳥通常採用人字或者一字的隊形;雀形目等體形較小的的鳥在遷徙中常採用封閉群,封閉群的個體數量大小不一,多者如虎皮鸚鵡、滅絕前的旅鴿等,結群達上萬只,遷徙時撲天蓋地,經日不絕。
猛禽在白天遷飛,通常不結群遷徙,也會相對比較集中,但個體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某些種的猛禽還會組成數量不等的混合群體進行遷徙。
遷徙時間
不同的鳥類遷徙的時間也各自不同,大型鳥類以及猛禽由於體形較大或由於性情兇猛天敵很少,因而常常在白晝遷徙,夜間休息,以便利用白天由於日照引起的上升氣流節省體力;但是更多的候鳥,包括體形較小的食谷鳥類、涉禽、雁鴨類等,則多選擇夜間遷徙,白晝蟄伏、覓食的方式,選擇夜間遷徙的鳥類會在凌晨異常活躍,在一些鳥道,遷徙季節時候凌晨鳥類的喧鬧聲甚至能夠吵醒熟睡的人。研究顯示,白晝遷徙的鳥類多利用太陽或者地面景觀導航定位,夜間遷徙的鳥類則利用月光和星座導航。部分鳥類在穿越沙漠和大洋時由於沒有落腳點會採取晝夜兼程的遷徙方式。
遷移原因
很多動物都會遷徙,其中鳥類每年春秋兩季的遷移過程中,遷移距離可從數百公里到數萬公里。鳥類能飛越沙漠或海洋等難以停棲休息或補充能量的區域,因此被認為在因應遷移上,是演化最成功的一類動物。
鳥類每年定期且大規模的遷移,在很早以前就吸引人類的注意。候鳥為什麼要遷移?從哪裡來?要去哪裡?是否所有族群都會遷移?為什麼有些鳥遷移得比其它的鳥還遠?什麼機制促使候鳥
洞庭湖自然保護區
在每年幾乎固定的時間開始遷移?候鳥用什麼方法在茫茫天際間往正確的方向遷移?等等,一直是科學家深感興趣的課題。行為生態學研究動物行為的生態意義;行為生態學常以代價(cost)與利益(benefit)來說明某一行為為什麼會發生。要解答「候鳥為什麼要遷移?」,也可以用行為生態學的角度來解釋。
鳥類在溫帶地區繁殖的好處是溫帶地區夏季晝長夜短,有更長的白天可以覓食、哺育幼雛、避免在物種繁多的熱帶地區繁殖所須面臨的巢位與食物競爭,並且溫帶地區夏季的昆蟲量也比熱帶地區豐富,同時溫帶地區天敵較少,天敵的捕食壓力相對較低。但是溫帶地區冬季氣候嚴寒,經常面臨食物缺乏的問題。在熱帶地區則相反,繁殖季面臨巢位與食物資源的強烈競爭,同時天敵的捕食壓力也比較大,但是冬季的氣候溫和,且冬季食物資源也比溫帶地區豐富很多。候鳥則因為夏天在溫帶地區繁殖,冬天在熱帶地區過冬,而兼取兩地的好處。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是所有的鳥類都成為候鳥?答案是遷移是必須付出代價的。例如遷移過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可能遇到不良的天氣、遷移方向定位錯誤、要適應不熟悉的新環境、並且與其它候鳥及該地的留鳥競爭資源等等。同時,當所有的鳥類都採取有較大好處的行為模式(遷移)時,競爭變大,原本沒有很大好處的行為模式(不遷移)就會相對變得較為有利。因此不同的行為模式在演化上就都會存在,並達到一個演化上穩定的策略(Evolutionary Stable Strategy, ESS)。這同時也是為什麼有些鳥類會部分族群遷移,部分族群不遷移的原因。
進一步說,同一族群中冬季不遷移的個體可能必須忍受食物缺乏的危機,但可以在下個繁殖季來臨前盡早占據較好的繁殖巢位,增加生殖成功率;相反的,遷移個體則可以在溫暖的渡冬區獲得較豐富的食物來源,但須冒遷移時的危險及繁殖巢位可能較差的代價。遷不遷移是個體生存與繁殖策略的問題,若遷移個體的生殖成功率遠高於不遷移者,則演化將趨向於遷移的行為模式;反之,若遷移個體的生殖成功率遠低於不遷移者,則演化方向將不利於遷移行為;若兩種策略的生殖成功率類似,則兩種行為模式在演化上都將被保留。
整體而言,人們可以依據鳥類在溫帶及熱帶所面對的繁殖及生存特性,歸納出下面這個簡表。在溫帶地區的繁殖成功率較高,但是面臨冬季嚴苛的氣候,因此成鳥與亞成鳥的存活率低。熱帶地區的競爭較大,繁殖成功率低,但是成鳥與亞成鳥的存活率則高。候鳥因為面對遷移過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所以成鳥與亞成鳥的存活率中等,同時因為回到北方溫帶繁殖時,時間上會比當地留鳥晚,而且好的巢位也會被留鳥先佔據,所以繁殖成功率也是中等的(Gill 1990年)。
溫帶留鳥 候鳥熱帶留鳥
繁殖成功率 高 中等 低
成鳥存活率 低 中等 高
亞成鳥存活率 低 中等 中等到高
遷移過程
鳥類何時開始遷移一般受日照長短影響,但是氣候條件及風向、風速大小也會影響遷移時間。日照長短會影響鳥類的內分泌,在遷移時節來臨時使鳥類的行為變得焦躁不安,稱為遷移性焦躁(migratory restlessness),此時若氣候及風向、風速條件都合適時,鳥類便開始遷移。日照長短的變化是很規律的,因此候鳥遷移也多半很固定,這也是為什麼每年固定在十月上旬會有大量的灰面鷲過境墾丁,八卦山春季北返的灰面鷲則固定在三月二十一日前後達到最高峰。一般而言,猛禽都在晴朗的好天氣遷移,利用日間的熱氣流盤旋升空可以將能量的耗損降到最低;小型燕雀目鳥類則多在夜間遷,一
候鳥遷徙
般認為如此可以避免白天時的天敵威脅。
遷移時最主要的能量來源是體脂肪。小型非遷移性鳥類之體脂肪占身體正常體重的3~5%,短距離遷移的鳥類則在13~25%之間,而長距離或洲際遷移的鳥類,體脂肪則可以達體重的30~47% (Berthold 1975年)。小型鳥類通常遷移數百公里後必須以1~3天的時間補充能量。河口濕地因為食物資源豐富,常常成為這些遷移鳥類補充能量的中途站。
對遷移性鳥類而言,遷移時間縮得愈短,面對遷移過程的代價就可能愈低,同時愈早到達渡冬地也愈能盡早覓得好的棲地,減低與其它渡冬鳥類競爭的壓力。因此它們停留在中途站的時間都很短,而且在食物資源豐富的中途站,短短幾天就可以讓體重增加一倍,這種覓食效率是很驚人的。所以秋天及春天在河口濕地常常可以看到大群的水鳥,而且鳥種組成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會有很大的變化。
一般認為鳥類遷移的路徑是遺傳而來,尤其一些鳥種的亞成鳥第一次遷移時,在沒有親鳥帶領下仍可順利到達渡冬地,由此可以說明遺傳的重要性。但也有很多鳥類的遷移是經由學習而來的,亞成鳥經由跟隨親鳥遷移而習得遷移路徑。
影響因素
影響鳥類遷徙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即有外在的氣候、日照時間、溫度、食物等,也有鳥類內在的生理因素。
氣候:在緯度較低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候鳥較少而留鳥較多,而在中高緯度地區候鳥較多而留鳥較少。其主要原因低緯度地區氣候變化較小,每年間各項氣候指數相對穩定;而中高緯度地區季節鮮明氣候變化較大。
溫度:溫度不僅僅影響了鳥類本身的感受同時也會影響鳥類的食物來源,當高緯度地區溫度降低時,鳥類便會隨之遷徙,而由於地形等因素的影響中高緯度地區也會有一些區域會保持相對較
鳥道
高的溫度,生活在這里的候鳥就有可能轉變為留鳥。
日照時間:有相當一部分候鳥,每年開始遷徙時間非常穩定,據室內實驗的驗證,這與日照時間有關,當日照時間達到一定長度以上或以下之後,會觸發鳥類體內的某種反應機制,誘發其遷徙行為
食物:食物狀況是影響鳥類遷徙一個重要因素,有學者認為,由於鳥類是恆溫動物,本身對環境溫度的變化較不
敏感,因而溫度因素對鳥類遷徙的影響主要就是通過食物來實現的,溫度降低不僅食物本身的活動停止,而且鳥類的覓食活動也受到很大限制,正是這一因素迫使鳥類開始遷徙。
鳥類生理因素:根據對籠養鳥類的觀察,每到繁殖季節鳥類會出現所謂「遷徙不安」的行為,部分物種會終日朝向遷徙方向站立;或不斷試圖起飛,一些夜間遷徙的物種會顛倒晝夜節律,在夜間顯示出異常的活躍,由於在籠養條件下,氣候、溫度、光照、食物的條件終年不變,因而籠養鳥在遷徙季節的「遷徙不安」行為說明至少對部分物種而言,遷徙是其生命本能的一部分,受到其內在生理因素的調節。
遷徙起源
鳥類和其他生物遷徙行為的起源至今沒有定論,較多學者認為,地球上交替出現的冰川期與鳥類遷徙行為的起源有著密切的關系,冰川活動期生活在緯度較高區域的鳥類被冰川逼迫南移,冰川北退後出於本能鳥類又遷回高緯度的繁殖地,從而形成遷徙的行為;也有學者認為遷徙行為源自自然選擇的壓力,由於遷徙行為是鳥類生命周期中最為艱苦和死亡率最高的階段,因而有著遷徙行為的鳥類在遷徙過程中都經歷了嚴苛的自然選擇,有著這一行為的鳥類種群會在生存競爭中占據有理地位,正式這種原則壓力造就了鳥類遷徙的行為。
5. 鴨綠江百萬候鳥掀起鳥浪,這些候鳥一般出現在什麼季節
鴨綠江百萬候鳥掀起鳥浪,這些候鳥一般出現在什麼季節?讓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你看到過如此多的侯鳥嗎?如果你是一位鳥類的愛好者,也可以了解一下,這些候鳥每年往返中國的時間,在這個時刻,等候著候鳥的到來,記錄著這一壯觀的景象。
6. 近日,鄱陽湖「上演」江豚候鳥爭食「大片」,每年這個時候都會出現此景嗎
鄱陽湖的這種景象在過去經常可以見到,但是現在比較罕見了。
一、最大淡水湖鄱陽湖
鄱陽湖位於中國江西省,是中國最大的淡水湖泊,對於整個中國的生態環境都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鄱陽湖有一個著名的風景,那就是候鳥群居,這種獨特的景觀即使是在鄱陽湖水位大大小於以前的今天也十分讓人嚮往,每年都會有很多候鳥攝影愛好者前往鄱陽湖拍攝。
好在隨著這些年退耕還湖等工作的進展,鄱陽湖生態環境逐漸改善,這種江豚與候鳥搶奪食物的景象又重新出現了。
你對於這張難得的照片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探討。
7. 什麼鳥在北方過冬,什麼鳥去南方過冬
留鳥在北方過冬,候鳥在南方過冬。
留鳥即某地一年四季皆可見的鳥類。
終年生活在一個地區,不隨季節遷徙的鳥叫留鳥。它們通常終年在其出生地(或稱繁殖區)內生活。
中國的留鳥有麻雀、烏鴉、白頭翁、喜鵲、畫眉、魚鷹、啄木鳥、鷹等。
留鳥在冬季很難覓食,每到冬季,有的留鳥就成群結隊地生活在一起,啄取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
候鳥是那些有遷徙行為的鳥類,它們每年春秋兩季沿著固定的路線往返於繁殖地和避寒地回之間。在不同的答地域,根據候鳥出現的時間,可以將候鳥分為夏候鳥、冬候鳥、旅鳥、漂鳥。有些鳥可隨著1年中季節的改變而作定時遷徙來變換棲息地,這類鳥稱為候鳥。
(7)候鳥飛過的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秋冬季是觀鳥的最佳時節,一大群的候鳥從天空飛過,從北方飛向南方越冬。每年全世界都有數以億計的候鳥,在相隔成千上萬公里的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間,往返遷徙。這是世界上最震撼壯觀的自然景象之一,這是世界上最美的遷徙:候鳥們不畏任何艱難,不遠萬里地飛向某個目的地越冬,再返回最初的家園。
全球一共有8條候鳥遷徙路線圖:大西洋遷徙線、黑海-地中海遷徙線、東非西亞遷徙線、中亞遷徙線、東亞-澳大利西亞遷徙線、美洲太平洋遷徙線、美洲密西西比遷徙線、美洲大西洋遷徙線,中國也有。
在齊齊哈爾扎龍自然保護區,世界上惟一的雪地觀鶴成為齊齊哈爾旅遊的一道奇觀。榆樹崗,可以看有關扎龍自然保護區和鶴的錄象電影,登望鶴樓遠眺鶴類等水禽賴以棲息繁殖的濕地景觀,及參觀展覽廳和鶴類馴養繁殖場;扎龍苗圃及其毗鄰草甸草原,可觀察到林棲鳥類和草原曠野鳥類及大鴇、蓑羽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