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豬蹄膀是哪個部位
豬蹄膀是豬肘子的部位。
豬蹄膀是肘子,蹄膀就是緊挨爪子的部分,就像人的腿部和胳膊。豬肘分為前肘、後肘,其皮厚、筋多、膠質重。適宜涼拌、燒、制湯、燉、鹵、煨等。因為豬肉纖維較為細軟,結締組織較少,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的肌間脂肪。
吃豬蹄膀好處
前肘,也稱前蹄膀,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蹄膀鹵、制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
後肘,又名後蹄,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同前肘。豬肉為人類提供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豬肉可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
豬蹄髈營養很豐富,含較多的蛋白質,特別是含有大量的膠原蛋白質,和肉皮一樣,是使皮膚豐滿、潤澤,強體增肥的食療佳品。豬肘味甘咸、性平;有和血脈、潤肌膚、填腎精、健腰腳的作用。一般人都可食用;濕熱痰滯內蘊者慎蹄膀服;肥胖、血脂較高者不宜多食。
以上內容參考:360問答-豬蹄膀
2. 肘子是哪個部位
肘子是豬的腿肉。
分為前肘, 也稱前蹄髈,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後肘, 也稱後蹄髈,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同前肘。
肘子是豬的腿肉,分為前肘, 也稱前蹄髈,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後肘, 也稱後蹄髈,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同前肘。
相傳老北京的「天福號」始建於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至今已經260多年了,據老人們說它還有著一段傳奇的經歷:乾隆三年,山東掖縣人劉鳳翔帶領孫子來京謀生,與一山西客商合夥在西單牌樓東拐角處開了一家醬肉鋪,經營醬肘子、醬肉和醬肚等。
但店堂狹小,無名無號,所以一直不景氣。一天,劉鳳翔到市場進貨,見舊貨攤上有一塊舊匾,上書「天福號」三個顏體楷書,筆鋒蒼勁有力,劉鳳翔認為這匾有上天賜福之意,於是買回懸掛自家門楣之上。小店以此命名後,生意日漸興隆。
天福果然降臨。過去的醬肉鋪都是夜間製作,白天出售。一次劉鳳翔的後人劉抵明夜間守灶,不料睡著了,肘子煮過了火,他心裡非常著急,只好將這鍋煮爛的肘子反復加工整理,勉強出售。恰好,有一位刑部老爺買後當場品嘗,稱:「今天的肘子醬得好,又酥又嫩,不膩口,不塞牙。
口味香綿。」不一會兒,又有一位宮內宦官來買肘子。宦官走後,劉抵明生怕大禍臨頭,然而卻又一次福從天降。從此,劉抵明認真研究總結一套獨特的製作方法,並在選料加工上,越來越嚴格,醬肘子的質量也越來越好。因此,清朝的達官貴人都喜歡吃「天福號」的醬肘子。
「天福號」也隨之名聲大振。據傳慈禧太後嘗過之後也很欣賞,並賜給「天福號」一塊腰牌,規定每天定量送進宮中。從此「天福號」製作的醬肘子,就成為清王朝的貢品。在民間的名氣越來越大。據天福號的老師傅王守祥說,他已故去的師傅盛素海生前曾給宮中送過醬肘子。
3. 肘子是豬的哪部分
肘就是豬的兩只前蹄子。
肘子是豬的腿肉,分為前肘, 也稱前蹄髈,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
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後肘, 也稱後蹄髈,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同前肘。
(3)肘子屬於豬的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豬肉的營養價值
1、豬肉含蛋白質
豬肉中所含蛋白質主要是高分子的肌球蛋白和肌紅蛋白,是比較穩定的可溶性高價蛋白質,容易消化和吸收,具有較高的營養成分及其食用價值。蛋白質的組成單位是氨基酸。氨基酸的高低視其含量、種類及比值等來衡量。
豬肌肉和其他動物優質肉一樣,蛋白質中含人體所必需的八種氨基酸,即色氨酸、苯丙氨酸、賴氨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蘇氨酸、蛋氨酸和纈氨酸,而且比值很接近人體所需的比值。
2、豬肉含脂肪
豬肉是高能量多脂肪肉食品。它是為人體生理活動提供能量的重要來源。脂類是細胞原生質以及神經組織重要成分,其中磷脂還可促進體內膽固醇轉運。對健康而言,脂肪具有維護機體營養平衡及抗病免疫功能。肥膘每百克含膽固醇220毫克,化油後降
4. 豬肉各部位名稱及俗稱及圖片
豬的部位有:豬頭、豬肩頸肉、頸肉、前腿肉、前肘、前足、裡脊肉、正寶肋、五花肉、奶脯肉、後腿肉、後肘、後足、臀尖、豬尾。
1、豬頭。包括眼、耳、鼻、舌、頰等部位。豬頭肉皮厚,質老,膠質重,宜用涼拌、鹵、腌、熏 、醬臘等方法烹制。如醬豬頭肉、燒豬頭肉。
2、豬肩頸肉。也稱上腦、托宗肉。豬前腿上部,靠近頸部,在扇面骨上有一塊長扁圓形的嫩肉。此肉瘦中夾肥,微帶脆性,肉質細嫩。宜採用燒、鹵、炒、熘,或醬臘等烹調方法。叉燒肉多選此部位。
3、頸肉。也稱槽頭肉、血脖。豬頸部的肉,在前腿的前部與豬頭相連處,此外是宰豬時的刀口部位,多有污血,肉色發紅,肉質綿老,肥瘦不分。宜做包子、蒸餃、面臊或用於紅燒、粉蒸等烹調方法。
4、前腿肉。也稱夾心肉、擋朝肉。在豬頸肉下方和前肘的上方。此肉半肥半瘦,肉老筋多,吸水性強。宜做餡料和肉丸子,適宜用涼拌、鹵,燒,燜、爆等方法。
5、前肘。也稱前蹄膀。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
6、前足。又名前蹄。質量好於後蹄,膠質重。宜於燒、燉、鹵、涼拌、醬、制凍等。
7、裡脊肉。也稱腰柳、腰背。為豬身上最細嫩的肉,水分含量足,肌肉纖維細小,肥瘦分割明確,上部附有白色油質和碎肉,背部有薄板筋。宜炸、爆、燴、烹、炒、醬、腌。如軟炸裡脊、生燴裡脊絲、清烹裡脊等。
8、正寶肋。又稱硬肋、硬五花。其肉嫩皮薄,有肥有瘦。適宜於熏、鹵、燒、爆、燜、腌熏等烹調方法。如甜燒白,咸燒白等。
9、五花肉。又稱軟五花、軟肋、腰牌、肋條等。肉一層肥一層瘦,共有五層,故名。其肉皮薄,肥瘦相間,肉質較嫩。最宜燒,熏、爆、燜,也適應鹵、腌熏、醬臘等。如紅燒肉,太白醬肉。
10、奶脯肉。又名下五花、拖泥、肚囊。其位於豬腹底部,質呈泡狀油脂,間有很薄的一層瘦肉,肉質差。一般做臘肉或煉豬油,也可燒、燉或用於做酥肉等。
11、後腿肉。也稱後秋。豬肋骨以後骨肉的總稱。包括門板肉、秤砣肉、蓋板肉、黃瓜條幾部分。
①門板肉。又名無皮後腿、無皮坐臀肉。其肉質細嫩緊實,色淡紅,肥瘦相連,肌肉纖維長。用途同裡脊肉。
②秤砣肉。又名鵝蛋肉、彈子肉、免彈肉。其肉質細嫩,筋少,肌纖維短。宜於加工絲、丁、片、條、碎肉、肉泥等。可用炒、煸、炸收、氽、爆、溜、炸等烹調方法。如炒肉絲、花椒肉丁等。
③蓋板肉。連接砰砣肉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用途基本同於「砰砣肉」。
④黃瓜條。與蓋板肉緊相連接的一塊瘦肉,肌纖維長。其肉質、用途基本同於「秤砣肉」。
12、後肘。又名後蹄。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用於前肘。
13、後足。又名後蹄。因骨骼粗大,皮老韌、筋多、質量較前足略差,其特點和烹飪運用基本同於前足。
14、臀尖。又稱尾尖。其肉質細嫩,肥多瘦少。適宜用鹵、腌、醬、熟炒、涼拌等烹調方法。如川菜回鍋肉、蒜泥白肉多選此部位。
15、豬尾。也稱皮打皮、節節香。由皮質和骨節組成,皮多膠質重,多用於燒、鹵、醬、涼拌等烹調方法。如紅燒豬尾、鹵豬尾等。
豬肉的功效與作用
改善貧血、促進發育、潤燥。
豬肉是豬科動物,家豬的肉,口感較好,是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豬肉纖維細軟結締組織少,肌肉組織多,肌肉組織中含有較多脂肪。豬肉營養成分豐富,具有改善貧血、促進發育及潤燥等功效。
1、改善貧血:豬肉含大量血紅素及半胱氨酸,能促進人體吸收鐵元素,具有補血、改善氣色的功效。豬肉的鐵元素含量也比較高,能促進血紅蛋白合成,維持人體正常生命活動。
2、促進發育:豬肉中的蛋白質含有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十分接近人體所需比值,有助於促進身體生長發育。
3、潤燥:喝豬肉湯可迅速補充體內津液,潤燥效果較好,可有效治療熱病傷津等症,還可治療消渴及滋潤肌膚。
5. 肘子是哪個部位呢
肘子是豬腿。
肘子是豬的腿肉,分為前肘,也稱前蹄髈,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後肘,也稱後蹄髈,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同前肘。
烹調指南
1、將豬肘劃切幾刀,放入湯鍋煮透,撇去血沫。
2、將鍋放入底油,加入蔥、姜、蒜、紅抽、醬油、白糖、料酒、花椒、大料在旺火上微炒後倒入大碗中,放入肘子入味。
3、炒鍋加入油,將肘子放入炸至表皮金黃色取出待用。
4、此處如用高壓鍋可將時間縮短至20分鍾出鍋即可。
6. 肘子是豬的哪個部位
肘子是豬的腿肉。
分為前肘,也稱前蹄髈,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後肘,也稱後蹄髈,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同前肘。
挑選豬肘子:看顏色,察蹄子
正常去毛後的豬肘應該是淡黃色的,所以見到白白凈凈的豬肘,就要提高警惕。不過,葯水浸泡過的豬肘也並非個個都是白色,也有的顏色發紅。
最好的審判標准就是自己的手,各位「戰士們」的手再白,也沒有進入到漂白的行列,所以參考手的皮膚顏色,就可以很好地分清此「白」非彼「白」。
7. 肘子是什麼肘子肉是豬的哪個部位
肘子是豬的腿肉,分為前肘, 也稱前蹄髈,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
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後肘, 也稱後蹄髈,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同前肘。
甜草崗黑豬豬肘分為前肘、後肘,腿比較精實,切片帶有美麗的大理石紋路。由於林區放養,養出一身凝脂細肉,集中了肉質細嫩、肉味醇香、有嚼頭,肥而不膩等諸多優點。
(7)肘子屬於豬的哪裡圖片擴展閱讀
老北京有習俗是在除夕夜吃天福號的醬肘子,預示著肥豬拱門、送福到家,圖個吉利。今天的「天福號」天福號醬肘子依然以其獨特的風味吸引著社會各界人士的青睞。
著名書法家舒適送天福號對聯一副,上聯「天廚配佳餚熟肉異香撲鼻過客聞香下馬」;下聯「福案調珍饈醬肘殊味襲人賓朋知味停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肘子
8. 肘子是什麼肘子肉又是豬的哪個部位哥哥姐姐,求解答!
豬肘子,就是豬腿。不含豬腳部分,豬腳也是美味,吃的人少一些。
這是燒熟的豬肘子
請採納並選為滿意答案
9. 肘子是哪個部點陣圖解
肘子是豬的腿肉,分為前肘, 也稱前蹄髈,
其皮厚、筋多、膠質重、瘦肉多,常帶皮烹制,肥而不膩。
宜燒、扒、醬、燜、鹵、制湯等。如紅燒肘子、菜心扒肘子、紅燜肘子;
後肘, 也稱後蹄髈,因結締組織較前肘含量多,皮老韌,質量較前肘差。
其烹制方法,和用途基本同前肘。
主料:蹄膀(1隻)
輔料:干菱粉(65克)、醬油(6.5克)、椒鹽(6.5克)、蔥花(4克)、姜(4克)、黃酒(6.5克)、精鹽(2.5克)
烹飪方法:
1. 蹄膀(豬肘)洗凈,在開水鍋內焯過,洗凈後放在湯鍋中煮至五成熟撈出,將一兩白糖炒汁成絳紅色趁熱塗上;
2. 將蹄膀隨即在七成熱的油鍋中炸至表皮上色,放入盛器,加姜塊(拍松)、蔥結、黃酒、白糖、醬油15克、醋少許和清水50毫升;
3. 各料放好後上籠用旺火蒸至酥爛,取出;蹄膀最好用紗布裹起來,不易蒸散 。
4. 再揀去姜塊、蔥結,剔去大骨,將肉皮完整地剝下,擦乾皮上油水,在有毛眼的一面撒上干澱粉15克,皮面朝下平鋪在塗油的平盤內;
5. 把蹄膀肉撕碎,加入榨菜末,磕入雞蛋,放入蛋黃、蔥花、精鹽、味精、於澱粉25克,拌和均勻;
6. 再鋪在蹄膀皮上,攤平按實;
7. 蔥姜擇洗干凈,用冷水浸漂;
8. 花椒鹽裝碟;
9. 炒鍋置旺火,放入花生油,燒至沸熱時,放入蹄膀,煎至兩面呈黃色時撈出;
10. 待定型後,再放入沸油鍋內,用中火炸到外層酥脆,撈出瀝油;
1. 肉皮趁熱塗上深色醬油或蜂蜜,油燒至5成熱時下鍋,炸至上色,皮上有小細泡,在冷水中浸洗干凈,上籠蒸至酥爛,肉質酥脆,顏色口感俱窪;
2. 因有過油炸制過程,需准備花生油1500克。
主料:豬肘1000克輔料:榨菜50克,雞蛋100克,澱粉(玉米)100克土豆一個
調料:花生油100克,醬油50克,大蔥20克,姜15克,料酒15克,花椒粉2克,鹽15克[1]
烹制方法
編輯語音
1.選用個大土豆(蘿卜亦可)去皮後,下鍋煮,初熟即撈出晾乾水氣,切成2.5厘米見方的塊;
2.用一大凹圓盤,將酵面攤開約0.3厘米厚,鋪於盤內,取上豆塊均勻粘貼在酵面上,鑲成直徑約15厘米的圓形;
3.將雞蛋180打入碗內,加豆粉、味精、胡椒粉、適量鹽,兌成汁;
4.兌好的味汁塗在土豆間的縫隙內和土豆表面上,使周圍粘穩;
5.然後下油鍋(油溫掌握在七成左右),先炸酵面的一面,炸至金黃色,即成肘子形素豬肉;
6.素肘子切成2厘米見方的塊;
7.雞蛋加鹽、干細豆粉兌成蛋糊;
8.蔥白切成5厘米長的段,再切成開花蔥;
9.精鹽炒香加花椒粉成椒鹽;
10.甜醬加糖、香油等調成味碟;
11.炒鍋燒熱,注入清油,燒至七成熱,將素肘子塊滾上蛋糊,逐一入鍋炸至金黃酥時撈出,帶味碟、椒鹽入席。
10. 豬蹄膀是哪個部位
豬蹄膀是緊挨豬爪子的部位。俗稱肘子,豬肘分為前肘、後肘。其皮厚、筋多。適宜涼拌、燒、制湯、燉、鹵、煨等。
豬蹄膀是緊挨豬爪子的部位。俗稱肘子,豬肘分為前肘、後肘。其皮厚、筋多。適宜涼拌、燒、制湯、燉、鹵、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