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背景圖片 » 如詩如畫背景圖片
擴展閱讀
沙雕搞笑圖片無水印 2025-10-07 15:38:14
這樣用圖片搜索信息 2025-10-07 15:36:24
搜索禮包吵的頭圖片 2025-10-07 15:24:52

如詩如畫背景圖片

發布時間: 2023-02-18 03:03:27

Ⅰ 「女取《詩經》,男取《楚辭》」,這句話如何理解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給孩子取名的時候,女孩子偏向《詩經》,男孩子偏向《楚辭》。

這不僅僅是因為兩種作品中的詞彙、表述有所不同,更是因為兩者之間描寫對象與情感蘊藉的差異,其中包含著父母對於孩子的不同期許與美好祝願。

如果能了解《詩經》和《楚辭》的不同之處,就很容易理解這種現象了。


《詩經》和《楚辭》的來源不同

《詩經》雖然說是沒有確定的創作者,但通過其隱性特徵,實際上可以認定是采詩人整理過的詩歌。

「雅」、「頌」都是官方樂曲,肯定出自上層社會的樂官,這個毋庸置疑。但其內涵往往都是追懷祖先,歌頌其篳路藍縷、艱苦創業的偉大精神,所以對上層社會的生活描述較少,民間氣味比較濃重。

而十五「國風」雖然號稱民歌,但是它們在形式上基本上都是以四句為主,在結構上都是「一唱三嘆」,表現出非常明顯的工整性。

試問,十五封國的地盤何其廣大?各地人民生活的習俗又何其不同?

如果都是民間傳唱的歌謠,那又是如何做到全國上下如此統一呢?

所以,「國風」中的詩作,是采詩人在民間歌謠的基礎上,或者只是根據民間百姓的訴求,另行整理或創作出來的。

就像一位記者寫了一篇人物專訪,內容肯定是來自於素材,但創作者是這位記者。

如此看來,《詩經》中的詩歌代表的其實是底層生活的寫照,更接地氣一點,描寫的內容往往也多是普通百姓的訴求。豐收、愛情、娛樂、功勞等等。

這些內容與女孩子在社會上的地位是相通的,強盛的生育能力、美滿的愛情追求等等,這些內容在《詩經》中多有言表。


《楚辭》有明確的創作者。

一般認為,屈原是中國文學史上被記錄的第一個作家。《楚辭》中的作品絕大部分都是由屈原創作,宋玉等人只有零星幾篇而已。

因為貴族身份,屈原在創作的時候往往會帶有社會階層的觀感在其中。比如《國殤》中對戰士勇武的歌詠,《離騷》里對不得志的憤懣,這些內容離百姓的生活是很遠的。

但是,男權社會里,成為貴族是每一個家庭的夢想。女子對君王是否忠誠,這個沒有任何的關系,但男子卻一定要有忠誠、勇敢等等諸多品質的。

這種男性獨特地位的表現,使得其取名的時候更貼近於《楚辭》。


《詩經》和《楚辭》所蘊含的情感不同

內容來源的不同必然會導致兩部作品情感蘊藉的不同,所以就會出現不同的傾向性。

《詩經》中的情感往往是期許、希冀、贊美、歌頌的,即使是像《碩鼠》、《氓》一樣描寫凄慘事件的詩歌,也蘊含著對美好生活、愛情的追求。

比如,《氓》雖然寫一個女子的不幸遭遇,但除此之外,更多的描述是這個女子對愛情的嚮往,在失望之後離開的決絕。它有著普通百姓的生存方式,幸福要去爭取、不幸要靠自己走出來。

很多解析者往往只關注著女子在當時社會的不幸遭遇,其實是片面的。當時雖然是男權社會,但母系社會的影響還在,女子只是失去了對社會走向的話語權,但從地位上來說,還沒有到後世喪失得如此嚴重,還具有很大的自主性。

所以,《詩經》里表述的情感更符合女性對生活的期許。

《楚辭》中的情感往往是無奈、憤懣、失望、悲傷的,這與上層社會的構架有關。

屈原的身世很不簡單,他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裔,與楚王屬於同宗,所以說楚國是屈原的宗國,其他人都可以出走投奔別國,但屈原不能離開。換句話說,對很多臣子來說,楚國出俸祿請他們工作,這個國家就相當於一所公司一樣,但屈原是這家公司的創始人一脈,這是他的家。

而這樣的地位依然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只能在詩歌中詠嘆,這就不可避免地流露出悲憤、無奈、失望的情緒。但這些情緒更能襯托出其志向的遠大,男兒應當定國安邦,志存高遠。

所以,《楚辭》中的情感自然就更符合男性對理想的追求。

Ⅱ 「霜葉紅於二月花」出自哪首古詩全首詩是什麼

「霜葉紅於二月花」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山行》,全首詩如下:

山行

杜牧〔唐代〕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深秋時節,沿著遠處的石子鋪成的傾斜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經過深秋寒霜的楓葉,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


注釋
山行:在山中行走。
遠上:登上遠處的。
寒山:深秋季節的山。
石徑:石子鋪成的小路。
斜:為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生」可理解為在形成白雲的地方;「深」可理解為在雲霧繚繞的的深處)
坐:因為。
霜葉:楓樹的葉子經深秋寒霜之後變成了紅色。
楓林晚:傍晚時的楓樹林。
紅於:比……更紅,本文指霜葉紅於二月花。


賞析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次句「白雲深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深」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

「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艷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第四句是全詩的中心,是詩人濃墨重彩、凝聚筆力寫出來的。不僅前兩句疏淡的景緻成了這艷麗秋色的襯托,即使「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看似抒情敘事,實際上也起著寫景襯托的作用:那停車而望、陶然而醉的詩人,也成了景色的一部分,有了這種景象,才更顯出秋色的迷人。而一筆重寫之後,戛然便止,又顯得情韻悠揚,餘味無窮。

這是一首秋色的贊歌。詩人沒有像古代一般文人那樣,在秋季到來的時候,哀傷嘆息。他歌頌的是大自然的秋色美,體現出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一種英爽俊拔之氣拂諸筆端,表現了詩人的才氣,也表現了詩人的見地。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沉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Ⅲ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白馬西風塞上,杏花煙雨江南。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下一句是什麼

沒有下一句,這是二年級部編語文園地里的日積月累。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

首先這是李白寫的。

有山皆圖畫無水不文章:形容山光水色之美.這里的「文章」不是指文字作品,而是形容水色之美,說它有著錯雜的花紋和色彩.

第二層意思是指:如果沒有山,則不成畫,泛指山的美麗,如果沒有水則不能成文章,(古代無山不成畫,無水不成文,意思是畫畫沒有山則不能叫畫,沒有描寫水則不能是文章)指的是山水的重要性和在人類生活之中的比例.

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這句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騎白馬馳騁在秋風蕭瑟的遼闊塞上,春日江南,杏花盛開,煙雨蒙蒙,如詩如畫,令人心醉而神往。

出自——中國現代畫家徐悲鴻的自題聯。

「白馬秋風塞上」是指秋天。秋天的時候,乘著秋風,騎馬奔駛在塞外遼闊美麗的草原上非常愜意。

「杏花春雨江南」是指春天。春天的時候,杏花綻放,春雨綿綿,秀麗的江南景色越發秀麗動人。

白馬秋風塞上杏花春雨江南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答:「白馬秋風塞上」是指秋天.秋天的時候,乘著秋風,騎馬奔駛在塞外遼闊美麗的草原上非常愜意.「杏花春雨江南」,是指春天.春天的時候,杏花綻放,春雨綿綿,秀麗的江南景色越發秀麗動人.

不同季節,不同地方的兩種景色,都非常優美動人,放在一起,互相襯托,以美襯美,運用了正襯手法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遠山皆有情的意思

這是梁章鉅因編輯《滄浪亭志》而獲得的集句聯,上聯系歐陽修句,下聯系蘇舜欽句,皆滄浪亭本事。說明作者對於所處的環境非常高興,從而賦予身邊的山山水水以感情。

此聯用了反義詞「有」對「無」,「皆有情」對「本無價」,含義是,清風明月到處都有,但對俗人來說,有錢也買不到;近水遙山本為無情之物,但在詩人眼裡,都成了有情之物,對比強烈。說「近水遙山」對「清風明月」工整,是指句中自對工整,即「遙山」對「近水」,「明月」對「清風」十分工整,而且「近水」與「遙山」是反對,更有情趣。

霧鎖山頭山鎖霧,天連水尾水連天。

意思是山上的霧隨風飄盪,時隱時現,一會兒能看見山,一會兒只能看到霧,水天一色,天水相接。

這是一首迴文聯,廈門鼓浪嶼魚脯浦,因地處海中,島上山巒疊峰,煙霧繚繞,海淼淼水茫茫,遠接雲天。於是,這副饒有趣味的迴文聯便應運而生。

Ⅳ 攝影基礎知識的介紹

CCTV攝影大講堂 網路網盤

鏈接:

ps://gss0.bdstatic.com//yun-file-logo/file-logo-6.png" data_number="1" data_sharelink="https://pan..com/s/1iHxERVTzuNoGwXfCtU99AQ" data_code="u5gx">

提取碼: u5gx 復制這段內容後打開網路網盤手機App,操作更方便哦

若資源有問題歡迎追問~

Ⅳ 【山行】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由什麼構成的山林秋景圖

《山行》這首詩描繪了一幅由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

出自:《山行》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詩。原文:

山行

唐代: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雲深處居然還有人家。

停下車來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5)如詩如畫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沉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賞析:

《山行》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霜葉紅於二月花」,把第三句補足,一片深秋楓林美景具體展現出來了。詩人驚喜地發現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

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難能可貴的是,詩人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象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作者介紹: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傑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

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後赴江西觀察使幕,轉淮南節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

杜牧的文學創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詩、賦、古文都身趁名家。他主張凡為文義為主,以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對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關系有比較正確的理解。

並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長處,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風貌。在詩歌創作上,杜牧與晚唐另一位傑出的詩人李商隱齊名,並稱「小李杜」。

他的古體詩受杜甫、韓愈的影響,題材廣闊,筆力峭健。他的近體詩則以文詞清麗、情韻跌宕見長。七律《早雁》用比興托物的手法。

對遭受回紇侵擾而流離失所的北方邊塞人民表示懷念,婉曲而有餘味。《九日齊山登高》卻是以豪放的筆調寫自己曠達的胸懷,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

晚唐詩歌的總的趨向是藻繪綺密,杜牧受時代風氣影響,也有注重辭採的一面。這種重辭採的共同傾向和他個人「雄姿英發」的特色相結合,風華流美而又神韻疏朗,氣勢豪宕而又精緻婉約。

Ⅵ 129平如詩如畫新中式,如此美宅你沉醉了沒

如果你喜愛中式風格的家裝設計,但又擔心中式設計太過古典和莊重,那麼新中式風格是你最好的選擇。它刪繁去奢,在中式風格的基礎上,添加進入一些現代元素,更實用,也更符合當下社會的審美。今天小兔就要給大家帶來一套129平米超唯美新中式風格設計,如詩如畫,美不勝收,趕緊來欣賞一下吧。

【案例簡介】

房屋平數:129平

房屋位置:台北市

設計風格:現代風格

房屋狀況:新成屋

空間格局:玄關、客廳、餐廳、廚房、書房、主卧室、小孩房、次卧房、兩套衛浴設備

主要建材:雪白碧玉大理石、香檳玫瑰大理石、淺金鋒大理石、雲山水大理石、金鑲玉大理石、咖啡絨大理石、楓木水波木皮、橡木洗白染灰海島型木地板、進口高級壁布、高級茶鏡、


漸層內縮的黑白方框地坪,與水波紋向外擴散的端景牆線條,在鞋櫃門片的鏡射倒影中,放大玄關尺度,IS國際設計將擅長的石材藝術帶入公共空間,紋理細致的白色大理石牆包圍客廳立面,藉此放大電視牆器度,延伸線條收在水墨蓮荷的訂制畫作前,形塑藝文優雅氣息。設計師並依循天花梁體處的黑色描邊線條,在地坪處框以相同金色飾帶與之呼應,並同樣施作在餐廚區。隱藏在深色楓木水波木皮起伏線條內的私領域,加入木地板與高級壁布元素,場域的轉圜,也藉由材質與色彩的跳接,有了公私領域不同的變化。

如水墨畫般的寫意設計,讓這套129平米的三居室大放異彩,詩意的背景牆和留白空間的設計,體現出屋主不一般的品味和文化涵養。古典美與現代美的完美結合,傳統與時尚的激情碰撞,都在這間屋子的設計中體現出來。如果你也喜歡這樣的設計,趕緊收藏起來吧,說不定等到自家裝修時就能用上了。

更多有關新中式設計精選案例,請多多關注土巴兔學裝修頻道。您還可以訂閱土巴兔裝修資訊郵件,每周一期精選家裝資訊,花點碎片時間學習,裝修肯定沒問題。


土巴兔在線免費為大家提供「各家裝修報價、1-4家本地裝修公司、3套裝修設計方案」,還有裝修避坑攻略!點擊此鏈接:【https://www.to8to.com/yezhu/zxbj-cszy.php?to8to_from=seo__m_jiare&wb】,就能免費領取哦~

Ⅶ 霜葉紅於二月花,通過這句話,我彷彿看到了什麼樣的場景

通過這一片紅色,看到了秋天像春天一樣的生命力使秋天的山林呈現一種熱烈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在夕暉晚照下,楓葉流丹,層林如染,真是滿山雲錦,如爍彩霞,它比江南二月的春花還要火紅,還要艷麗呢。

出自唐代杜牧的《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7)如詩如畫背景圖片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沉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這首詩描繪的是秋之色,展現出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詩里寫了山路、人家、白雲、紅葉,構成一幅和諧統一的畫面。

這些景物不是並列的處於同等地位,而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有主有從,有的處於畫面的中心,有的則處於陪襯地位。簡單來說,前三句是賓,第四句是主,前三句是為第四句描繪背景、創造氣氛,起鋪墊和烘托作用的

  • 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流傳很廣,比起其他三句,為什麼人們偏愛這句詩5

  • 2011-09-12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個詩體會到了什麼20

  • 2017-01-17霜葉紅於二月花對什麼詩2

  • 2017-11-27停車坐爰楓林晚全詩霜葉紅於二月花讀著後兩我彷彿看到了什麼5

  • 2016-12-02霜葉紅於二月花,這首詩怎麼說了?14

  • 2017-09-29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句,詩人把什麼和什麼作比較26

  • 2019-10-26「霜葉紅於二月花」這句詩能體會到什麼?4

  • 2017-10-26霜葉紅於二月花這一句詩人把什麼和什麼做比較寫出了楓葉的火紅艷麗

Ⅷ 不少於25個字的古詩及翻譯及賞析及背景

不少於25個字的古詩及翻譯及賞析及背景?

如:

山行

作者: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譯文
沿著彎彎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雲的地方居然還有幾戶人家。
停下馬車是因為喜愛深秋楓林的晚景,楓葉秋霜染過,艷比二月春花。

創作背景

這首詩記述了一次遠山旅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證。作者深秋時節登山賞景,沉醉於這如詩如畫的美景之中,於是創作此詩以記之。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深秋時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白雲生處有人家」,寫雲,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雲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牆。這里的「人家」照應了上句的「石徑」,「石徑」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系在一起了。白雲彷彿從山嶺中生出,飄浮繚繞,既可見山之高,又表現雲之淡白與山之蒼翠相映襯,點染出明快色調。詩人用橫雲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雲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像的空間:在那白雲之上,雲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並不表現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後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境。「停車坐愛楓林晚」便不同了,傾向性已經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雲、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後映襯,已經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蓄勢已足,於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託,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Ⅸ 古詩十首賞析加意思,急!!

  1. 《早發白帝城》

作者:李白

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意思:

早晨告別朝霞繚繞的白帝城,一日間行程千里回到江陵。兩耳邊仍然響著沿岸猿叫聲,輕輕的船兒早已越過千山萬嶺。

黎明,為我送行,彩雲,籠罩著白帝城,一葉輕快的小舟,會把我帶到千里外的江陵,兩岸的猿猴,不停地啼叫,小舟載著我的歡快,越過了重重高山,重重險嶺。

賞析:是一首傳誦千古的七言絕句。 抒發了詩人愉悅的心情。「朝辭白帝彩雲間」,首句寫詩人的回想,「彩雲間」是寫白帝城的高。

彩雲繚繞與詩人遇赦的喜悅之情十分和諧。 「千里江陵一日還「,次句寫詩人的意願,形容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達。

詩人用 誇張的手法,寫了長江一瀉千里之勢,同時也抒發了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四句形象地描繪輕舟快駛的情形。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兩岸猿猴的叫聲還沒停止,可那輕快的小船已經駛過了千山萬嶺。

這兩句詩人先寫猿聲 ,繼寫輕舟,用一個「已」字把「啼不住」和「過萬重山」聯結起來,借猿聲回響襯托 輕舟的快捷,這種修辭手法是十分巧妙的。

詩人急欲東歸的心情,洋溢於詩的明快的節 奏之中。 全詩寫景抒情,寫的是輕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輕快愉悅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2.《長歌行(漢樂府)》

作者:佚名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希。

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

常恐秋節至,昆黃華葉衰。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意思:

園里的葵花綠油油無比茂盛,清晨的露珠亮晶晶期待陽光。

溫暖的春天雨露滋潤陽光照,世上的萬物欣欣向榮多輝煌!

常常擔心寒秋季節將要來到,到那時花卉草木都衰敗枯黃。

時光流逝像萬條江河流東海,什麼時候啊它會再向西流淌?

年輕時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年老力衰只能白白悔恨悲傷。

賞析:

樂府詩是最能代表漢代詩歌成就的一種體裁。它常採用賦、比、興、互文、反復歌詠的修飾手法及鋪陳、對比、烘托等技巧狀物抒情,這首《長歌行》便代表了這種特色。

作者借百川歸海、一去不回來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勸勉世人要珍惜光陰,有所作為。全詩從青葵起興,聯想到四季變化,又以江河作比。

得出應當抓緊時間奮發努力的結論,其比興手法是很明顯的。「長歌」適宜表達深沉的感情,這一首娓娓道來,有描述,有抒情,有嘆惋,也有勸勉,使整首詩含蘊細膩,余意無窮。

既繼承了「歌以詠志」的傳統,又極富形式上的美感,便於反復吟誦。

3.《野望》

作者:王績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採薇。

意思:

傍晚時分站在東皋縱目遠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該歸依何方,層層樹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嶺披覆著落日的餘光。

牧人驅趕著那牛群返還家園,獵人帶著打獵到的獵物馳過我的身旁。大家相對無言,彼此互不相識,我長嘯高歌,真想隱居在山岡!

賞析:此詩寫山野秋景,景中含情,樸素清新,流暢自然,力矯齊梁浮艷板滯之弊,是王縝的代表作之一。首聯敘事兼抒情,總攝以下六句。

首句給中間兩聯的「望」中景投人薄薄的暮色;次句遙呼尾句;使全詩籠罩著淡淡的哀愁。頜聯寫薄暮中的秋野靜景,互文見義,山山、樹樹,一片秋色,一抹落暉。

蕭條、靜謐,觸發詩人彷徨無依之感。頸聯寫秋野動景,於山山、樹樹,秋色、落暉的背景上展現「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的畫面。

這畫面,在秋季薄暮時的山野閑具有典型性。既然是「返」與「歸」,其由遠而近的動態,也依稀可見。這些牧人、獵人,如果是老相識,可以與他們「言笑無厭時」該多好!

然而井非如此,這就引出尾聯:「相顧無相識」,只能長歌以抒苦悶。王績追慕陶潛,但他並不像陶潛那樣能夠從田園生活中得到慰籍,故其田園詩時露彷徨、悵惘之情。

此詩一洗南朝雕飾華靡之習,卻發展了南齊永明以來逐漸律化的新形武,已經是一首比較成熟的五律,對近體詩的形式頗有影響。

4.《早寒江上有懷》

作者: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風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遙隔楚雲端。

鄉淚客中盡,孤帆天際看。

迷津欲有問,平海夕漫漫。

意思:

草木枯黃凋零了,陣陣鴻雁飛向南,北風呼嘯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鄉是那鹿行山,茅廬就在襄水灣,遙望遠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雲端。

思鄉眼淚已流盡,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遠方在天際,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問一問,迷路渡口在哪邊?暮色蒼茫無所見,只見江海水漫漫。

賞析:

這是一首懷鄉思歸的抒情詩。以興開首,借鴻雁南飛,引起客居思歸之情。中間寫望見孤帆遠去,想到自己無法偕同的悵惘,最後寫欲歸不得的郁積。

全詩情感是復雜的。詩人既羨慕田園生活,有意歸隱,但又想求官做事,以展鴻圖。這種矛盾,就構成了詩的內容。

5.《絕句》

作者: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意思:

在翠綠色的柳樹枝頭上,兩只黃鸝正在對話,一行美麗的白鷺向著尉藍色的天空飛去,杜甫客居在客棧,他打開窗戶。

看到對面西嶺山上覆蓋著千年不化的積雪,再往前門河邊看,一艘艘船隻准備要到很遠的東吳去,很壯觀。

賞析:

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寫的是動景。首句堂前黃鸝鳴於翠柳間,是近景;次句白鷺飛上青天,是遠景。

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寫的是靜景。前兩句兩個動詞是「鳴」「上」,後兩句是「含」「泊」,一動一靜。

第三句寫西嶺積雪,是遠景。這首詩,每句一景,其中動景、靜景,近景、遠景交錯映現,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幽美平和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百讀不厭。

6..《江雪》

作者:柳宗元

千山鳥飛約,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意思: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賞析:作者用極其洗煉的文筆,勾勒出一位漁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藝術地概括了當時他所處的政治環境的險惡。

表現了他毫無畏懼、不向黑暗勢力屈服的堅強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貴品質。詩中所寫的景物是:座座山峰,看不見飛鳥的形影,條條小路,也都沒有人們的足跡。

整個大地覆蓋著茫茫白雪,一個穿著蓑衣、戴著笠帽的老漁翁,乘著一葉孤舟,在寒江上獨自垂釣。看,這是一幅多麼生動的寒江獨釣圖啊!

7.《夜宿山寺》

作者:李白

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聲語,恐驚天上人

意思:

山上寺院的高樓多麼高,人在樓上一伸手就可以摘天上的星星。我不敢大聲說話,恐怕驚動天上的神仙。

賞析:

《夜宿山寺》是李白的一首紀游寫景短詩。 首句正面描繪寺樓的峻峭挺拔、高聳入雲。發端一個「 危 」字,倍顯突兀醒目,與「高」字在同句中的巧妙組合。

就確切、生動、形象地將山寺屹立山巔、雄視寰宇的非凡氣勢淋漓盡致地描摹出來了。 次句以極其誇張的技法來烘托山寺之高聳雲霄。

字字將讀者的審美視線引向星漢燦爛的夜空,非但沒有「高處不勝寒」的感慨,反給人曠闊感,以星夜的美麗引起人們對高聳入雲的「危樓」的嚮往。

三、四句「不敢」寫出了作者夜臨「危樓」時的心理狀態,從詩人「不敢」與深「怕」的心理中,我們完全可以想像到「山寺」與「天上人」的相距之近。

這樣,山寺之高也就不言自明了。 這里,詩人發揮大膽想像,渲染山寺之奇高,從而將一座幾乎不可想像的宏偉建築展現在我們面前。

8.《觀獵》
作者:王維

風勁角弓鳴, 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 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 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鵰處, 千里暮雲平。

譯文:

角弓上的箭射出了,弦聲強風一起呼嘯!將軍的獵騎,飛馳在渭城的晴郊。 已枯的野草,遮不住尖銳敏捷的鷹眼,積雪溶化了,飛馳的馬蹄更象是風追葉飄。

轉眼間,獵騎穿過了新豐市,駐馬時,細柳營已經來到。 回頭看,那射落大雕的地方,千里無垠的大地啊,暮雲籠罩著原野靜悄悄。

賞析:

綜觀全詩,半寫出獵,半寫獵歸,起得突兀,結得意遠,中兩聯一氣流走,承轉自如,有格律束縛不住的氣勢,又能首尾回環映帶,體合五律,這是章法之妙。

詩中藏三地名而使人不覺,用典渾化無跡,寫景俱能傳情,至如三四句既窮極物理又意見於言外,這是句法之妙。

「枯」、「盡」、「疾」、「輕」、「忽過」、「還歸」,遣詞用字准確錘煉,咸能照應,這是字法之妙。所有這些手法,又都妙能表達詩中人生氣遠出的意態與豪情。

9.漢江臨眺

作者:王維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意思:遠望漢江,在古楚之地與「三湘」之水相連接,又與長江各條支流匯聚合流於荊門。浩淼的江水彷彿一直延伸到了天地之外,山色蒼茫,忽隱忽現,若有若無。

依稀可辨的城邑在前方的江水中上下漂浮,洶涌澎湃的波濤使遠空也為之震動。襄陽這風和日麗的日子,要留與我和山翁醉酒賞景。

賞析:這首《漢江臨眺》是王維融畫法入詩的力作。「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一筆勾勒出漢江雄渾壯闊的景色,作為畫幅的背景。

泛舟江上,縱目遠望,漢江橫卧楚塞而接「三湘」、通「九派」,水勢浩渺。詩人收漠漠平野於紙端,納浩浩江流於畫邊,為整個畫面渲染了氣氛。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詩人要與山簡共謀一醉,流露出對襄陽風物的熱愛之情。此情也融合在前面的景色描繪之中,充滿了積極樂觀的情緒。

這首詩給我們展現了一幅色彩素雅、格調清新、意境優美的水墨山水畫。畫面布局,遠近相映,疏密相間,加之以簡馭繁,以形寫意,輕筆淡墨,又融情於景,情緒樂觀,給人以美的享受。

10.《望廬山瀑布》

作者: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

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意思:香爐峰在陽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煙霞,遠遠望見瀑布似白色絹綢懸掛在山前。高崖上飛騰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幾千尺,讓人恍惚以為銀河從天上瀉落到人間。

賞析:

廬山風景秀麗,香爐峰的瀑布尤為壯觀,詩人以十分興奮的心情,提筆寫下了這首絕句。前兩句概括地描繪了香爐峰瀑布的奇偉景象。

首句從香爐峰寫起,在燦爛的陽光照射下,輕輕的水氣變成了紫色的薄霧,給人一種朦朧的美感。第二句描寫瀑布,一個「掛」 字,生動逼真地寫出了瀑布奔騰飛瀉的氣勢。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兩句用誇張的比喻和浪漫的想像,集中筆墨進一步描繪瀑布的形象。「飛流」是寫山高水急,「直下」是描繪瀑流直瀉,「三千尺」是誇張瀑布的壯觀。

可以說字字珠磯,無一虛設。最後一句把瀑布比作璀璨的銀河,既生動又貼切,而其中一個「疑」字率直道破是詩人的想像,令人感到意味深長